登录 注册 退出
见证:沟沟岔岔涌动希望——市人社局等单位驻点军区土城乡三岔口村工作队精准扶贫纪实
栏目: 宜昌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0-12-21 加入收藏
见证:沟沟岔岔涌动希望——市人社局等单位驻点军区土城乡三岔口村工作队精准扶贫纪实
日期:2020-12-21 16:17

 

三岔口村推广大棚种植,延长了蔬菜的生长周期

富裕起来的村民在建楼房

帮助修建的光伏发电项目

蔬菜大棚中种植的四季豆长势喜人

扶贫搬迁异地安置让贫困户安居乐业

为贫困户送物资

为村里留守儿童组织夏令营

开展农家乐厨师培训

市人社局援建的三岔口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胡兴军 周寒飞 通讯员 张国才

12月9日,记者专程前来点军区土城乡三岔口村采访。

初冬时节,一层薄薄的晨雾轻盈地飘荡着,给起伏的山峦笼上一层轻纱。

从山上看下去,黄绿相间的树林与成片的白色蔬菜大棚交相辉映,宽阔的土三公路如一条黑色巨龙在群山中蜿蜒,两三户村民自建的三层小洋楼正在进行外墙装修……

三岔口村,宜昌市第二批重点贫困村,一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沟沟岔岔孕育着美好,涌动着希望。

村委会副主任代圣菊告诉记者,5年来,在市人社局、共青团宜昌市委、民革宜昌市委、九三学社宜昌市委及点军区委组织部、区园林局的共同帮扶下,三岔口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聚焦重点 福泽民生

二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黄昌才最近心情特别好:生病的妻子吃药后病情得到控制,女儿找到了工作,硬化的公路修到家门口,让他家的生活幸福指数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见到扶贫干部来到他的新家,老人热情地泡上一杯自家产的茶水,甜蜜的笑容溢满脸庞:“真是太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你们这些干部了,没想到我活到68岁,还能享这么大的福!”老人讲述着自己家庭的巨大变化。

原来他住的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旧土坯房,出行的道路是不到两米宽的山路。

2017年,在工作队员和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异地安置建了新房,自己还从事村里提供的公路养护员公益性岗位,一年工资4000元,加上低保贫困户收入,一年也有一两万元收入了。

要想富,先修路。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用政策、想办法、筹资金,逐步将山路硬化成宽阔的水泥路,打通了脱贫攻坚的“肠梗阻”。

市人社局驻三岔口村第一书记文少军介绍,开展脱贫攻坚五年多来,全村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项目与资金,共新修和改造通组及入户道路30公里,目前六个村民小组通组公路全部贯通,道路硬化率100%,通户通公路达98%,入户公路硬化率达90%,其中2019、2020年市人社局援助帮扶资金81万元、75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将完成4.5公里入户公路硬化建设。

三岔口村处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带,水资源缺乏,安全饮水一直牵动着工作队员的心。

以前,村民吃水主要依靠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天河水窖,2011年兴建白云山饮水工程,安装入户120户,但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供水量日均仅20立方米左右,仍无法满足人畜饮水。

2017年,三岔口村投资75万元,启动“车溪提水”安全饮水提档升级项目。

全村共铺设集中供水管网10公里,建成100立方米蓄水池10个,提水泵站一座。除1户因居住地势太高水压不够未铺设管网,管网入户集中供水率达99%,全村99.5%实现了集中管网供水。

“目前,点军区正在建设白云山供水工程,这将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文少军介绍。

要乐业,先安居。截至2018年,三岔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28户46人。其中,享受政府补贴资金进行C级危房改造的35户;每户享受改造资金补贴1.5万元,进行D级危房改造37户,每户享受危房改造补贴2.5万元。目前,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达标。

“为帮助重点民生工程建设,五年来,市人社局向三岔口村捐助帮扶资金及物资共计173万元,市、区各帮扶单位对口帮扶资金及物资达230万元。”代圣菊介绍,100KW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投产后,每年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预计2020年光伏发电收益将近15万元。

一户一策 量身定制

冬日的阳光,总是让人感到温暖。

在丹莉农家饭庄,三五成群的客人在院中嬉戏,等待着他们的午餐。

“现在每个月能挣几千块钱,多亏参加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饭庄老板杨玉池告诉记者,她早先一直在家务农,守着贫瘠的土地,艰辛度日。

穷,其实本不应该。三岔口村是经往白云山景区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是,过去村民只知道种点蔬菜,还不够一家人吃喝。

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财富?

2015年,扶贫工作队进村入驻后,决定找个“吃螃蟹的人”。通过筛选,工作队找到家住公路边的村民杨玉池,鼓励她在村里开个农家乐。

头一炮没打响,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并没有放弃,他们给杨大姐仔细分析市场和收益,鼓励她参加人社部门在土城乡举办的农家乐中式烹调厨艺培训班。

2016年5月,杨玉池的丹莉农家乐开张了。

杨玉池又办了一个养鸡场,以往只能在城里卖钱的农产品,现在直接被端上了餐桌。仔细一算账,杨大姐的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而贫困户代圣宏的增收方式却是另一番景象。

今年49岁的代圣宏,没成家,和70多岁的父母、生病的弟弟比邻而居。

在异地扶贫搬迁分散安置楼房前,他搭起一个大大的塑料雨棚,里面堆满了南瓜、红薯和金灿灿的玉米,还有从附近村民家中收来的红薯藤。

牛栏里,年迈的父亲正在打扫牛栏,7头牛正欢快的吃着白菜。猪舍里,一群大肥猪吃着红薯藤。

“今年上半年卖了3头牛,一头大牛1.3万元,两头小牛1.4万元;卖了10头猪共4万多元。目前,还存栏7头牛、21头猪、10只白山羊,全年应该有10万元上下的收入。”说起今年的收成,代圣宏充满信心。

和代圣宏一样,为提高村民收入,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致贫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为村里贫困户量身定制了脱贫套餐,与一家一户签订产业项目发展协议,引导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畜牧家畜养殖及蔬菜种植。

“2020年,三岔口村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协议113户,其中红卡88户、黄卡25户,直接兑付贫困户奖补资金39.5万元。”文少军向记者介绍。

产业引领 特色富民

青山绿水间,一个个白色的蔬菜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多年以来,三岔口村的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蔬菜种植和茶叶。

“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两季豆子、黄瓜,等着贩子们上门收购,形成不了规模、没有品牌,销售渠道单一。”代圣菊向记者介绍,传统种植模式和单打独斗的种植方式受自然条件影响,致使蔬菜产量低、增收效果不明显,成为长期困扰村民发展的“顽疾”。

为提高村民收入,扶贫工作队员与村“两委”班子一起积极向上争取扶贫项目。今年6月,投资271万元、占地100亩的190个大棚建设项目如期完成。在走访过程中,不少贫困户反映,缺乏大棚种植经验,心存忧虑。

工作队多方联系,从2019年5月开始,带领20余名贫困户代表、党员代表到宜昌市嘉馥农业公司和市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实地参观学习大棚种植技术,打好种植技术的提前量。

今年上半年,该村再次组织大棚种植户“走出去”,请内行教,向先进学。同时,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3名市农科院专家进村入户,进行大棚种植技术培训。

考虑到大棚种植缺水问题,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又主动对接项目争取,投资55万元完成147个大棚配套抗旱池建设。为解决大棚蔬菜销售问题,他们又主动对接学校食堂和蔬菜经营主体,确保菜农种植利益最大化。

种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面对“保姆式”的服务,不少在外打拼的“能人”萌生回乡发展的念头。

今年6月,在外从事食品配送的韩永富看到张家湾连片的大棚后,主动找到工作队和村里商议土地流转承包的相关事宜,对村中所有的种植品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让更多的村民通过发展产业致富。

可以预见,承包合作的带动效应是巨大的。它既能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又能为大棚种植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看着门前支起的大棚钢架,贫困户李作新脸上充满信心:“大棚种植延长了蔬菜的生长期,一个大棚估计一年能比以前多收入1000块钱,应该很有搞头。”

“目前,三岔口村已成立车溪人家茶叶专业合作社三岔口村分社、鲁老记特色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四个农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参与合作社生产、种植农产品回收等多种形式,带动全村近50%的村民及近九成脱贫户签约入社或参与合作社生产。”代圣菊介绍。

本版图片由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明强 摄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