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畜牧业和兽医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栏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1-11-08
湖北畜牧业和兽医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畜牧兽医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产业。肉蛋奶是城乡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有关规划精神,加快推进畜牧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构建生产科学高效、产品供给安全、产业绿色生态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力争湖北畜牧业走在全国前列,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湖北畜牧业有效克服了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环境资源约束、市场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坚持优化产业结构与完善产业链相结合,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一是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864.8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全省肉类、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达到307.1万吨、193.1万吨、13.4万吨。生猪产能恢复持续向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分别恢复到常年水平的83.8%86.6%二是产业质量稳步提升。全省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57.4%,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8家,获批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8家、肉牛核心育种场2家、国家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1家。饲料产能规模达2000万吨,屠宰能力在4500万头以上,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三是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稳步提升。全省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生鲜乳抽查合格率达到99%以上,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11年保持在100%,饲料企业“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合格率达到97%以上,国家兽药残留监控、“瘦肉精”等违禁物质专项监测的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生猪屠宰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全省共清理淘汰了55%的小规模生猪屠宰企业,生猪屠宰企业总数由651家压缩到300家以内。放心肉市场占有率达到98%5年来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四是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75%以上和98.98%,大型规模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建成38家区域性无害化处理厂,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0%以上,省畜禽无害化处理信息监管平台成为全国无害化处理监管系统标杆。集成示范推广了畜禽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蛋鸡“124”、“牛场床一体化”等一批先进绿色技术模式。全省3家企业入选全国首批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达标养殖场。五是动物防疫能力稳步提升。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系统谋划和加强了基层动物防疫能力。畜禽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有效控制了非洲猪瘟、H7N9等重大动物疫情,2家企业获批国家首批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成动物检疫申报网络,实现了检疫电子出证全省覆盖,产地检疫申报受理率和屠宰检疫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建成11个国家级动物疫情测报站、94个省级监测点,规划并建设动物跨省运输指定通道36个,占全国总数的13.5%

(二)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湖北畜牧兽医业取得一定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一是全产业链发展不充分。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发展质效不高,缺少本土上市的龙头企业。屠宰产能过剩与分散落后并存,精深加工不足,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缺少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产业价值外流。二是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基层动物防疫力量薄弱,防疫设施和装备能力不足,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动物防疫应急体系有待完善。三是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支持政策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不足,环保压力仍然较大,养殖用地受限,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和金融的补充作用发挥不够。

(三)发展机遇

一是政策支持注入新动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我省出台《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湖北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新契机。全省持续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具备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条件;RCEP协定的签署,进一步为湖北省打造稳定、宽阔的国际畜产品供应链带来新机遇。三是乡村振兴和疫后重振带来新发展。人才、土地、资金等政策红利以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强牧惠牧富牧扶持政策不断加强,湖北畜牧兽医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四)面临的挑战

一是种源芯片被“卡脖子”的威胁大。生猪、禽蛋企业在国内外引种多,自主育种少,处于“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不利局面,个别品种甚至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开发力度不够,一旦种源断供,将对产业造成严重冲击。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大。湖北省是全国重要的畜禽调运集散地,易出现多种动物病原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的情况,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在全省传播、流行的风险较大,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依然严峻。三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等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加上监督执法体系不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较大挑战。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为引领,以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补短板、强链条、优结构、促融合、壮主体、增动能”,加快转变畜牧兽医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动物卫生安全水平,着力建立防疫科学、质量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布局合理、以国内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畜牧兽医业发展体系,奋力开创湖北畜牧兽医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市场宏观调控,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坚持全链发展、产业融合。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利益链、稳定供应链为重点,培育现代畜牧龙头企业,强化特色优质畜产品品牌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协调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发展需求,优化畜牧产业布局,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

坚持科学防疫、快速响应。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强防疫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政府和市场主体合力防控新格局,完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全流程严防严控,切实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坚持科技支撑、创新发展。搭建畜牧业数字化、智慧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畜牧业科技贡献率。

(三)发展目标

按照“保供给、优生态、强安全、促发展”的总思路,围绕“全链条、高质量、绿色化、数字化、多元化”的总目标,充分发挥畜牧业在乡村振兴和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构建现代畜牧兽医体系。

——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肉类、蛋类、奶类产量分别达到450万吨、195万吨、14.7万吨,猪肉、牛羊肉进一步扩大现有产能,禽肉、禽蛋巩固现有产能,奶类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绿色循环发展成效逐步显现。绿色养殖水平全面提升,畜牧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匹配,种养深度融合,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进一步充实,防疫装备和设施大幅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持续提升,有效控制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合格率达到75%以上,兽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

——畜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养殖体系基本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左右。现代畜禽种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技术装备更加先进,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龙头带动、加工引领、科技支撑、质量保障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上游繁育、饲料,中游养殖、屠宰,下游冷链、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基本实现,生猪、家禽及蛋品产业链综合产值分别达到3000亿元、1000亿元。

——产业和农民增收效益持续提高。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农村家庭人均畜牧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湖北省畜牧兽医业“十四五”主要指标表

类型

指标

2020

2025

现代养殖体系

猪肉产量(万吨)

203.8

337

牛肉产量(万吨)

15.4

17.5

羊肉产量(万吨)

8.9

10.5

禽肉产量(万吨)

79

85

蛋类产量(万吨)

193.1

195

奶类产量(万吨)

13.4

14.7

生猪出栏量(万头)

2631.1

4200

肉牛出栏量(万头)

102

115.9

肉羊出栏量(万头)

532.7

628.5

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

57.4

70

动物防疫体系

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合格率(%

70

75

兽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合格率(%

98

99

绿色发展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75

80

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

98

99

产业和农民

增收效益

畜牧业总产值(亿元)

1864.8

2000

生猪产业链综合产值(亿元)

1500

3000

家禽及蛋品产业链综合产值(亿元)

600

1000

农村家庭畜牧业人均经营收入(元)

2110.4

3123.9

三、区域和产业布局

(一)总体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围绕生猪、肉禽、蛋禽、肉牛、肉羊、奶牛等六个畜禽板块基地和特色蜂产品产业群,按照高质量发展和全产业链思路,从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现代种业、屠宰加工等环节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宜养区、优势区集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

围绕省委、省政府“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武汉种业优势,增强襄阳、宜昌、荆门、荆州优势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优势畜禽全产业链项目,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着力打造生态养殖产业板块,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带动全省畜牧业快速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格局。

(二)产业布局

1.畜禽种业总体布局。按照“优势区域、企业主体、规模建设、提升能力”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重要种畜禽生产基地,在江夏、黄陂、襄州、京山、赤壁、江陵、浠水建设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在枝江、沙洋、掇刀、仙桃、襄州、枣阳、红安、竹山建设肉牛良种繁育基地;在夷陵、长阳、东宝、罗田、麻城、武穴、房县、郧阳、郧西建设山羊良种繁育基地;在曾都、安陆、京山、伍家岗、荆州区、建始、丹江口、竹山发展鸡良种繁育基地;在安陆、监利、江陵、仙桃、洪湖、阳新建设鸭良种繁育基地;在神农架林区、建始、五峰、枣阳建设中华蜂良种繁育基地,打造种业生产优势区,全面加强基地建设,形成稳定的种业生产能力。

3-1湖北省优势畜禽种业区域布局

2.畜禽养殖生产布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种优势,结合畜牧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生猪、蛋禽、肉禽、肉牛、肉羊、奶牛、蜜蜂等七大养殖产业,稳定养殖规模,优化养殖结构,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生猪。以全省48个县(市、区)为重点,形成安陆、当阳、东宝、掇刀、公安、汉川、监利、京山、潜江、沙洋、石首、松滋、天门、长阳、仙桃、夷陵、宜都、枝江、钟祥、秭归等江汉平原、鄂中生猪产业板块;曾都、谷城、广水、老河口、南漳、随县、襄州、宜城、郧西、郧阳、枣阳等鄂西北生猪产业版块;崇阳、大治、红安、黄陂、黄梅、江夏、麻城、蕲春、通城、武穴、浠水、阳新等鄂东生猪产业板块;巴东、恩施、建始、利川、宣恩、咸丰等鄂西南生猪产业板块。


3-2湖北省生猪区域布局与重点县分布图

——肉禽。以肉鸡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以曾都、宜城、枣阳、丹江口、郧阳等地为主的鄂北肉鸡产业带;在汉川、孝南、孝昌、安陆、云梦、应城、沙洋、京山、钟祥、江夏、咸安、荆州区、石首、罗田建立鄂中南肉鸡产业带;充分利用江汉鸡、洪山鸡、景阳鸡、郧阳大鸡、郧阳白羽乌鸡等优良地方资源,在谷城、南漳、京山、郧西、房县、建始、神农架林区、郧阳、竹山建设地方鸡养殖基地。以肉鸭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以宜城、襄州、枣阳、大治、孝昌、安陆、汉川、应城、黄梅、广水为重点的肉鸭养殖基地。

3-3湖北省肉禽区域布局与重点县分布图

——蛋禽。以蛋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以京山、钟祥、沙洋、当阳、应城、云梦、安陆、孝南、孝昌、汉川、仙桃、公安、荆州区、监利、石首、江陵、新州、黄陂、大治、鄂州、浠水、团风、麻城、蕲春、黄梅为主的鄂中、鄂东蛋鸡养殖版块。以蛋鸭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以安陆、应城、汉川、云梦、仙桃、洪湖、监利、公安、荆洲区为主的江汉平原蛋鸭养殖版块。

3-4湖北省蛋禽区域布局与重点县分布图

——肉牛。以肉牛加工龙头为依托,发展以丹江口、襄州、枣阳、南漳、宜城、谷城、老河口、随县、广水、安陆、钟祥、沙洋、宜都、枝江等为重点的汉江流域肉牛产业带;以大悟、孝昌、红安、麻城、罗田、浠水、蕲春、阳新、通山等为重点的大别山—幕阜山系肉牛产业带;以郧西、郧阳、巴东、恩施、利川为重点的武陵—秦巴山系肉牛产业带。

3-5湖北省肉牛区域布局与重点县分布图

——肉羊。发展以郧阳、郧西、竹溪、房县为重点的秦巴山区肉羊产业带;以老河口、襄州、枣阳、南漳、保康、谷城、东宝、沙洋、钟祥、京山、松滋、公安、安陆、随县、广水、曾都为重点的汉江流域肉羊产业带;以建始、巴东、宜都、长阳、当阳、兴山、秭归、五峰、夷陵为重点的清江流域肉羊产业带;以孝昌、大悟、赤壁、通山、崇阳、麻城、罗田、蕲春、英山、红安、团风、阳新为重点的大别山—幕阜山区肉羊产业带。

3-6湖北省肉羊区域布局与重点县分布图

——奶牛。巩固发展武汉“1+8”城市圈、襄阳、宜昌等奶业重点区,积极开辟十堰、荆门、恩施等新兴奶业发展区。以牛奶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都市型奶源生产基地。

3-7湖北省奶牛区域布局与重点县分布图

——蜜蜂。按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优生态链的总体思路,在麻城、黄梅、崇阳、随县、曾都、安陆、孝昌、钟祥、沙洋、东宝、房县、鹤峰、巴东、来凤、鄂州和神农架林区等蜜源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为重点发展中蜂养殖,在江汉平原及油菜主产区建立蜜蜂授粉示范基地,在神农架林区、鹤峰等山区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和繁育基地。支持标准化蜂场建设和中蜂产业发展,加快推广蜜蜂授粉、蜂业旅游和蜂业品牌建设。

3-8湖北省蜜蜂区域布局与重点县分布图

——畜禽生态养殖产业。充分发挥特色农业和旅游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农业生态种养、立体种养等模式,充分发掘湖北省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城市圈畜牧业生态养殖,建设现代都市休闲畜牧业和智慧畜牧业;打造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咸丰等鄂西南生态猪产业带;打造蕲春、罗田、英山、红安、麻城、阳新、咸安、嘉鱼等鄂东南生态鸡产业带,大悟、广水、随县、曾都、谷城、南漳、丹江口、郧阳区、房县、竹山、竹溪等鄂西北生态鸡产业带,远安、宜都、当阳、松滋、石首、兴山、夷陵、恩施、来凤、咸丰等鄂西南生态鸡产业带;发展郧西、竹溪、恩施、巴东、长阳、通山、崇阳等秦巴山、武陵山及幕阜山生态肉羊养殖区。

3-9湖北省生态养殖区域布局与重点县分布图

3.畜牧业加工区域布局

整合升级一批生猪屠宰场,发展一批规模化的肉禽、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在养殖集中区域,有效利用屠宰企业现有产能,提高畜禽屠宰、分割、冷冻和冷链物流和精深加工能力。

禽蛋围绕鄂中、鄂东蛋鸡板块、以及江汉平原蛋鸭板块,大幅提高保洁蛋加工比重,稳定发展皮盐蛋加工,提高质量和品质,开展蛋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蜂产品立足绿色、保健和出口,大力发展有机蜂蜜,提高蜂王浆、蜂花粉和蜂胶比重。进一步发展壮大武汉、宜昌、襄阳、黄冈等地的奶业,提高品质和产量。

重点建设武汉、襄阳、宜昌、十堰等地畜禽加工产业园区,提高畜产品加工产业集中度,提高畜产品的加工能力,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畜禽加工全产业链,进一步做大畜禽肉制品品牌和市场。

4.畜牧服务业区域布局

饲料产业。稳定猪饲料产量,发展蛋禽、水产饲料,增强饲草料供应能力,引导新建一批高标准饲料企业,加快推动各类饲料产品向安全高效环保方向升级,推动饲料生产向专用化、系列化、特种化、保健化方向发展,打造行业品牌,提升湖北饲料影响力。

立足本地饲料原料资源,服务区域内优势畜牧产业,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发挥武汉区域优势,建立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武汉高技术饲料区,强化科技支撑,加快生物饲料、绿色环保饲料、新型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在家禽养殖规模和密度较大的黄冈、黄石、鄂州和咸宁等地区发展以禽饲料为重点的鄂东南畜禽饲料区,兼顾发展猪饲料、精料补充料和饲料添加剂;在荆州、荆门、仙桃、潜江、天门、襄阳、随州、孝感等生猪养殖规模较大的地区,发展以生猪、家禽饲料为主的鄂中、鄂北畜禽饲料区,饲料产业以猪饲料、禽饲料和精料补充料为主,兼顾发展预混料;十堰、恩施、宜昌、神农架林区等草食动物养殖规模较大区域,加强发展鄂西猪牛羊饲料区,饲料产业以牛、羊配合料和精料补充料为主,兼顾发展青贮料和饲料添加剂。

兽药产业。立足现有兽药企业,提高兽药企业科技创新与开发能力,支持在武汉、襄阳、宜昌、荆州、黄冈、十堰等地发展兽药生产项目,鼓励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创新。支持兽药连锁经营,构建现代兽药物流体系。

冷链及流通服务体系。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武汉、襄阳、宜昌、荆州、黄冈等国家物流园区一级、二级节点城市为核心,建设一批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随州、宜昌、恩施、十堰、潜江、蔡甸、洪湖、赤壁、江夏、黄陂、新州、枣阳、钟祥、嘉鱼、夷陵、宜都、当阳、枝江、襄州、安陆、随县、阳新、鄂州、沙洋、汉川、公安、监利、石首、仙桃等地建设一批区域性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鼓励建设发展畜产品及饲料添加剂、兽药及畜牧业生产设备等的专业批发市场,形成物流圈(带)—物流城市—加工仓储园区—专业批发市场的现代畜产品加工及冷链流通体系。

四、重点任务

(一)着力实施种业振兴计划

围绕种业科技创新和质量提升,发挥畜禽种质资源优势,切实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打造“荆楚芯片”。

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做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和登记,加大资源收集保护。搭建种质资源交流与利用平台,健全种质资源信息公开、交流共享机制。加快畜禽品种资源开发。加强国家级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育)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开展保种效果评估和资源监测。

提升品种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现代畜禽种业体系。开展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大力发展“楚猪芯片”和“楚禽芯片”,充分发挥畜禽资源优势,全力打造荆楚品种名片。重点开展恩施黑猪、通城猪、监利猪等特色猪,双莲鸡、汉江鸡、欣华鸡等特色鸡,恩施黄牛、枣北黄牛等特色牛,马头山羊、麻城黑山羊、宜昌白山羊等特色羊,沔阳麻鸭、阳新番鸭、荆江麻鸭等特色鸭的品种选育,培育生猪新品种(系)2-3个、家禽新品种(系)3-5个。

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优良畜禽种质资源的产业化利用,重点支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推介一批开发特色地方品种的专精特种业企业发展,积极创建现代种业产业园。加强与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一批现代化良种繁育推广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武汉·中国种都”。

推进种畜禽质量体系建设。强化品种品质管理,不断扩大核心种群规模和质量。开展种畜禽场主要垂直传播动物疫病净化试点、示范建设,推动种畜禽场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保障种畜禽质量。

(二)全力推进现代养殖体系建设

坚持“生产标准化、饲养精细化、管理智能化”,高标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建湖北现代化畜禽养殖体系。

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持续开展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提升,改善生产设施设备条件。深入开展畜牧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创建一批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防疫规范的标准化示范场,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现代养殖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推广。

高标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养殖,引导和支持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构建以畜牧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牧场和养殖大户为主力、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的新型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利益紧密联结的产业联合体。大力扶持中小养殖户发展,加强对中小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科研机构研发适合中小养殖户养殖技术和养殖设施设备,引导中小养殖户转型升级。

稳步推进智能化养殖建设。积极推动养殖各环节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进养殖工艺与设施装备的集成配套,提升养殖机械化水平。加快建设数字智能养殖系统,建设一批“智能监测、精准饲喂、物联管理”的现代化智慧化养殖场,发展“精准饲喂、智能养殖、产业健康”的智慧畜牧业。

(三)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

坚持“集中屠宰加工、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品牌经营”的原则,逐步推动“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提升畜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扎实推进屠宰加工行业转型升级。坚持区域规模总量与屠宰产能相匹配,采取“扶大、关小、转型”等措施,支持屠宰企业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淘汰化解屠宰行业落后产能。优化屠宰加工产能布局,鼓励和引导屠宰企业向产区聚集,积极推进“就近屠宰、冷链配送”的经营方式,就地就近屠宰加工转化增值,减少活畜禽远距离调运。加强规范畜禽屠宰全过程管理,继续开展屠宰企业标准化创建,实行屠宰企业分级管理,加快推进屠宰加工企业品牌化建设。

重点扶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支持屠宰加工企业引进国际先进加工装备、先进生产线,提高精深加工装备智能化水平,打造精深加工产业园区。鼓励和引导加工企业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肉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提升精深加工企业创收能力,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一批肉制品和蛋制品精深加工企业。猪肉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5%,加工产值超500亿元;家禽及蛋品精深加工能力达到30%以上,加工产值超200亿元。

着力打造高效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加强畜产品低温存储和长距离运输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市区肉类储备专库、县(市、区)冷库以及农村地区冷藏配送点、零售网点冷柜的三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与生产销售规模相适应、上下游衔接的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和鼓励屠宰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完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冷藏加工设施和冷链运输设备建设。建设智慧冷链物流配送平台,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生鲜电商等新型销售模式。

做强做大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推动湖北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发展,打造本土特色畜产品品牌,创响乡土特色品牌,提升品牌溢价。挖掘荆楚特色,加大畜牧业文化拓展延伸,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培育,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依托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推介活动,树立荆楚畜产品的口碑和整体形象,提升荆楚畜产品市场占有率。推进全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3-5个品质好、影响力大、溢价能力高的区域公用品牌,着力培育5-8个知名特色荆楚畜产品品牌。

(四)扎实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以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示范区建设为核心,以产业化、现代化、品牌化为抓手,以全产业链数字化为支撑,强化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联合,重点打造“饲养加运销”一体化的生猪、家禽及蛋品产业链,强化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培育壮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支持现有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优化重组,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进一步提升全产业链的运营能力,形成10家年营收超50亿元、5家超100亿元的生猪产业链龙头企业,10家年营收超20亿元的家禽产业链龙头企业。实施企业品牌化战略,加大企业品牌营销力度,鼓励引导本土龙头企业积极拓展省外市场,提高加工出口份额,扶大扶强扶优本土龙头企业,支持5家龙头企业上市。

聚力打造全产业链示范区。支持武汉、襄阳、宜昌等地市,依托生产基础牢固、科技资源富集和人口消费强劲等优势,重点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集聚一批屠宰分割一流、精深加工一流、终端产品一流的国内外龙头企业集群。到“十四五”末,创建一批生猪、家禽及蛋制品产业链发展示范区。

加力推进“饲养加运销”全链建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之间“强强联合”,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纵向联合上游繁育、饲料,中游养殖、屠宰,下游加工、冷链、销售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产业链的前延后伸,创建全产业链、品牌化经营的知名产业集团。深化同行业间横向联合,促进同类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优势畜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与农业种养、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电子商务、食品加工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全链条多业态联合体。

建立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和示范,有效将农户融入畜牧产业链,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民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利益联结主体。培植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带动明显的现代畜牧龙头企业。引导畜牧产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规范化发展,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与其他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模式联合,加快推动产业化联合体建设。鼓励大型龙头企业“以大带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信贷担保、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农民发展生产。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中小养殖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加强畜牧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加强畜牧业物联网标准化监测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建设综合数据分析平台,推动育种、养殖、运输、屠宰等产业链的大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畜牧业监测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数字化建设,加强畜牧兽医监管服务信息化建设,健全动物智能标识管理机制,推进动物调运全程智能化可追溯闭环监管,实现动物从饲养、运输到屠宰各环节标识、信息数据查询和可追溯管理。以“畜牧生产智能化、销售经营网络化、监测管理数字化、技术服务信息化”为目标,实现畜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

(五)全面打造绿色生态发展体系

以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为工作重点,构建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实现“减量化生产、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生态化循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深入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进一步畅通种养结合渠道。打破种养分离壁垒,畅通资源内部循环。推行液体粪肥机械化施用,培育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养殖场户付费处理,种植户付费用肥,密切种养双方的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提炼沼液肥、堆沤肥、商品肥施用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经济实用的施肥机械,提高粪肥还田效率。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建设,形成一批绿色种养循环新模式和新典型。健全粪污还田管理体系。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养殖主体责任。探索实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分类管理,确保粪污处理达到无害化要求,满足肥料化利用条件。指导养殖场户建立粪污处理和利用台账,种植户建立粪肥施用台账,定期开展粪污还田风险监测,健全粪污还田各环节管理体系,科学指导粪污资源化利用。

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健全无害化处理体系,以集中处理为重点,统筹推进病死猪牛羊禽等无害化处理。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严厉打击随意抛弃病死畜禽、加工制售病死畜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优化无害化处理厂布局,完善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建成市场运行机制完善、经费保障到位的无害化处理体系。推进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试点建设,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完善无害化处理与保险理赔的联动机制。

(六)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全链条、全周期、全覆盖、可追溯”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体系。

大力开展动物疫病防控与净化。深入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口蹄疫、猪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应免尽免。深入推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实施机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先打后补”工作。协调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规模养殖场建立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创建一批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和牛羊布病无疫小区。坚持不懈抓好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强化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种畜禽疫病的监测、防控与净化。

加强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疫情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巩固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网络。加强动物疫病病原监测实验室和兽药风险监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规范第三方兽医实验室检测认证管理。健全动物疫情信息报告、重大动物疫情分析研判、疫病防控风险等级评估等机制。

全面提升疫情应急处置水平。完善快速响应机制、扑杀补助机制和“分级负责、部门联动”机制,做好疫病控制和扑灭工作。坚持“适量储备、专人管理、定期检查、保障急需”,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现装备现代化、配备科学合理化,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强化定期应急培训和演练,提升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七)构建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

有效整合畜牧兽医业监测监管信息资源,打造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

强化养殖投入品监管。严格执行新版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进兽药产业和产品转型升级。加强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严格兽药二维码追溯监管,升级完善“楚天兽医药”APP应用,扩展多元化监管渠道。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试点建设,深入开展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行动,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生物安全风险管控,组织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加强饲料生产和主要饲料原料市场跟踪调度,强化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畜产品品质提升行动,加强执法监管,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畜产品监管能力和制度机制建设。构建“一厂(企)一码、一畜一标”动态数据库,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畜产品“鄂冷链”追溯码。加大涉及“瘦肉精”、私屠滥宰、屠宰病害肉牛、注水或者注入其他违禁物质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全面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规范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行为,实施乳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健全乳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推进全链条风险管控。构建产地检疫、运输车辆、指定通道、屠宰检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链条风险管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养殖、屠宰检验检疫,建立检疫闭环管理机制。健全兽医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动物检疫无纸化出证建设。加强活畜禽跨区域流通监管,强化运输车辆备案管理,全面完成动物运输指定通道建设,升级和改造一批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推广应用无害化处理监管平台,提高畜牧兽医监管服务信息化水平。

(八)加强兽医体系能效建设

以机构组织、人才队伍和社会化服务为建设重点,全面提升畜牧兽医科学决策、技术支撑、监督执法、服务生产能效,构建权责分明、组织协调、运转高效、服务专业的兽医体系。

加强兽医机构组织建设。巩固和稳定省、市、县三级承担兽医行政管理、动物检疫、监督执法、疫病防控和技术支撑工作职能的机构,健全运行和保障机制。加强基层监督执法、防疫、检疫和兽医服务建设,建立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动物疫病监测、动物检疫和监督执法协作机制,按照“三权归县、服务在乡”的管理体制,设置乡镇站或区城性畜牧兽医站。立足于全省各级兽医机构的资源配置、行政管理、监督与检疫、疫病防控等全方面能力,建立健全科学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积极推动市县两级开展兽医机构效能评估工作试点。

加强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疫病防控、执法管理和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兽医向执业兽医发展,在生猪调出大县实施乡镇动物防疫员特聘计划,选聘一批高素质的动物防疫专员。完善畜牧兽医队伍的管理机制,完善准入制度和兽医职业道德规范,保障村级动物防疫员合理劳务报酬。

加强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主体多元、供给充足、服务专业的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各类兽医社会化服务主体,推进兽医服务组织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鼓励和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动物防疫等公益性服务。推进制定全省兽医社会化服务从业准则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生产经营者履行主体责任、政府依法监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兽医社会化服务管理机制。

五、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一)畜禽种业提升工程

以“稳生产、保供给、显优势、强品牌”为目标,以构建现代种业体系为重点,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为核心,加强和完善畜禽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系)培育、良种繁育体系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设施建设,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建设。





名称

建设重点

建设内容

畜禽种业提升工程

品种资源保护及新品种(系)培育

加大对湖北省地方畜禽资源保护和种质开发利用工作,设立全省优良畜禽遗传资源基因保护与创新利用重点专项,制定省级地方品种保护场、保护区建设标准,开展地方畜禽品种保种场、保护区升级达标创建活动,29个地方畜禽品种均建立规范的保种场、有条件的地方要同步建立保护区,3-4个保种场通过国家级保种场认定授牌。推动利用地方畜禽资源培育优质畜禽新品种(系),其中地方猪新品种(系)2-3个,家禽新品种(系)3-5个,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系)鉴定工作,扩大畜禽品种影响力。支持新品种(系)商品化生产,推动市场化开发利用。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

实施湖北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开展联合育种,建立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体系,支持种畜禽信息化、智能化性能测定与遗传评定新技术研发。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种猪核心群和良种繁育场,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加快本地肉牛的选育能力和开发利用,扩大安格斯、西门塔尔等外来优良肉牛品种的引进和纯种繁育规模,建设国家高品质种牛繁育中心;进一步完善冻精冷链储运网络,建全人工授精网点。

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建设项目

重点支持育种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种畜禽企业,培植育种能力强、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的“本土化”现代种业集团,以企业为主建设现代化育种科研平台。

(二)动物疫病防控与监管工程

以恢复生猪产能,促进禽业和牛羊业发展,保障畜产品安全和有效供给,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提高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控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储备,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保障体系,逐步构建全面的疫病防控体系和突发疫病的快速响应机制。




名称

建设重点

建设内容

动物疫病防控与监管工程


动物防疫技术支撑及保障体系建设

实施省级重点实验室提质创优计划,联合地市州科技局建设地方重点实验室,改善县级兽医实验室疫病监测条件,补齐机构、队伍和设备短板,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警及疫情测报体系,进一步增强疫病监测及控制能力,有效防范重大动物疫情。

动物疫病净化及无疫小区建设

推进动物疫病净化,以种畜禽场为重点,优先净化垂直传播性动物疫病,建设一批净化示范场,从生产源头提高畜禽生产健康安全水平。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参与、多方技术支撑,采取从场入手、分步实施、示范带动、合力推动等方式,开展区域种畜禽疫病净化,推进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设。

卫生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体系,对畜禽养殖、屠宰等场所实行风险评估管理,围绕多个层面和重要风险因素,加强对畜禽养殖场养殖、免疫、消毒、投入品使用等卫生安全水平监控。支持无害化处理场升级改造收集、转运及处理设施设备。优化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布局,建立完善无害化处理与养殖保险联动机制,加快推进无害化处理远程视频监控及信息化管理,健全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规范无害化处理全程监管。

(三)畜牧业绿色循环养殖提升工程

按照“种养结合、区域消纳、资源利用”的原则,优化种养结构,合理布局种养屠宰业产能,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建设和完善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畜产品安全。





名称

建设重点

建设内容

畜牧业绿色循环养殖提升工程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集成示范畜禽粪污资源的全量化、高值化利用与环境安全控制新技术,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利用方向,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利用。持续推进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实施标准化提升行动,加快设施装备升级,全面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水平。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污染治理和减臭技术为核心,加强科技集成示范。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建设项目

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试点,扶持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以县为单位形成1-2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结合,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带动县域内粪污基本还田,推动化肥减量化,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

互联网+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建立并完善以畜禽养殖、防疫、检疫监督、畜禽运输检查、生猪屠宰与无害化处理为主的动物质量安全监管风险评估大数据系统,形成动物和动物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监督留痕、责任可究”的完整信息链条,提高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监督管控能力和水平。

(四)畜产品加工与流通体系提升工程

以“保障稳定有效供给、维护公众营养健康、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提升畜产品品质与安全性,提高畜禽加工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促进转向新型工业化、智能化,满足消费者对动物食品安全与高品质的需求。




名称

建设重点

建设内容

畜产品加工与流通体系提升工程

产地收储与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项目

在优势畜产品主产区内就近建设一批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完善收购网点,配套建设仓储、物流、冷链设施。支持和鼓励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保温、冷藏运输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提升跨区域配送能力,确保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项目

按照“强链、延链、补链”的原则,扶持、培育一批链条长、实力强、机制新、能引领产业发展的畜牧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种植、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或通过自建、联建、订单、协议等方式,建立稳定的生产、加工、销售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建设。

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

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依托优势畜产品主产区,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畜产品加工园区,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促进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畜产品。

(五)智慧畜牧业建设工程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提高养殖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畜牧业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名称

建设重点

建设内容

智慧畜牧业建设工程

标准化智慧畜禽养殖小区建设项目

在优势产区率先开展智慧养殖集成应用示范,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建设数字养殖牧场,推进现代标准化智慧养殖小区建设。

现代畜牧业

数字平台建设项目

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畜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畜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全产业链数据化,依托数字技术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企业内部环节提供实时精准的信息,形成涵盖畜禽生产、经营流通、屠宰加工、动物防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动物卫生监督、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内容的畜牧兽医信息化系统,实现在线化管理、可视化监控、实时化服务,全面提升畜牧业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压实肉蛋奶市场供应属地责任。做好规划指导、政策落实、协调服务等工作,建立规划落实的组织协调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优化服务。着力解决制约当前畜牧兽医业发展面临的土地、环保、产业政策跟进等突出问题,深入组织实施促进现代畜牧兽医业发展的各项重大工程。深入推进畜牧系统作风建设,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风险防控和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

(二)强化市场调控

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市场开展动态跟踪监测,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确保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发布,科学引导畜牧生产和消费。完善猪肉储备调节机制,缓解“猪周期”带来的冲击和波动。完善畜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制定湖北省牛羊肉等重要畜产品保供和市场调控预案。

(三)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财政支持。积极争取中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安排专项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用于良种繁育、屠宰企业产能整合和技术改造、冷链物流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全产业链示范区创建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强金融信贷支持。综合运用信贷、保险、担保、活畜抵押贷款等多样化方式,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畜牧产业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企业贷款融资需求,扩大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生猪保险+期货”等险种试点覆盖面,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禽蛋期货交割库。加强用地保障。保持现有用地政策连续稳定,允许畜禽养殖使用一般耕地。完善和优化养殖用地协调机制,争取从土地整体规划、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农村集体用地及“四荒”地等方面统筹解决畜禽养殖用地需求。鼓励节约集约使用畜禽养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营商环境。营造有利于畜牧兽医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多渠道增加畜牧产业投入。

(四)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湖北省科教资源优势,有效整合省内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资源,依托国家和省科技支撑项目,围绕良种繁育,饲料高效利用、智能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和设施装备开展研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健全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发挥畜牧兽医技术支撑机构和行业协会作用,创新技术推广机制,加强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实用技术普及率。支持畜牧科技服务企业发展,着力提升实用科技服务水平。

(五)强化法治保障

加强畜牧兽医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卫生领域法律体系建设,严格落实现行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出台配套规章制度。提高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能力。以强化动物防疫检疫、种畜禽生产、饲料、兽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强化畜牧兽医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完善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和定期轮训制度,提升执法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重视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畜牧业从业人员法治观念。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