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解读
栏目: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1-10-25
一、出台背景1月,省委主要领导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明确意见,要求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作为。省政府办公厅要求我市抓紧制定省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二、总体思路按照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落实“核心在人才、基

  一、出台背景

  1月,省委主要领导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明确意见,要求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作为。省政府办公厅要求我市抓紧制定省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二、总体思路

  按照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落实“核心在人才、基础在平台、关键在转化、动力在改革”的科技创新发展要求,聚焦“扛起四个责任,带动打造四翼”重要使命,着力打造省域范围优势突出、特色显著、活力迸发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湖北科技强省建设,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宜昌贡献。

  三、战略定位

  加快激活宜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成为省域科技创新主引擎。打造“三区一地”。“三区”,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创新升级示范区、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创新应用样板区、“宜荆荆恩”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一地”,即:全省“南部列阵”产业创新策源地。

  四、建设目标

  到2025年,宜昌区域域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超过14%,占GDP比重达到3.2%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6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一区一圈一城”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凸显,基本形成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到2035年,全面建成省域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建成一批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在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科技强省的重要支撑力量。

  五、重点任务

  《建设方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

  一是布局战略科技力量,构筑创新发展新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区一圈一城”,建设高能级湖北三峡实验室,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作的多层次创新平台,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功能。

  二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新突破。以支撑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主导和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高端制造、信息网络、生命科学、先进材料等未来产业为导向,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强化技术供给,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三是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服务新供给。围绕科技创新需求,组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畅通创新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渠道,建立健全区域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打造企业成长新梯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出台企业专项支持政策,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创新发展,实现创新主体规模和能级双提升。

  五是聚集创新要素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新生态。立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加快集聚整合人才、资本、数据等各类创新要素,大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六是深化区域联动发展,打造开放协同新格局。深化市域创新联动,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创新,加强国内外创新合作,促进科技资源集聚和开放共享,构建优势互补、高效规范、协同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为保障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顺利推动实施,《建设方案》明确了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牵头成立“宜荆荆恩”城市群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实施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创新,逐步提高各类创新主体R&D经费投入水平。三是优化完善全市科创平台创建等政策,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四是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跟踪落实。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