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宜昌市委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宜昌”的决定
栏目:宜昌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14-01-28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宜昌“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现就建设“智慧宜昌”作出如下决定。一、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宜昌”的重大意义智慧城市是以数字城市为基础,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前沿信息技术为手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宜昌“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现就建设“智慧宜昌”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宜昌”的重大意义

  智慧城市是以数字城市为基础,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前沿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智能应用、持续创新为主要特征,深度融合城市公共服务、运行管理、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构建科学和谐的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关系的深度革命,是现代城市的高端形态。

  建设“智慧宜昌”,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学谋划宜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宜昌面向未来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城市运行效率,有利于推进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集聚辐射功能,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提供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宜昌”的重要性、必要性,把握大局、贴近时代、凝聚共识、抢占先机,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智慧宜昌”建设。

  二、明确“智慧宜昌”建设总体思路

  建设“智慧宜昌”,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科学统筹、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整合共享”的总体原则,以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为载体,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基础支撑体系、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体系、综合保障体系为重点,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智慧之都。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持续推进”的策略,分三个阶段进行“智慧宜昌”建设,确保“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成体系”。顶层设计阶段(2014年):制订出台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推进方案,完善领导体制,组建工作机构,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布局。重点建设阶段(2014年—2016年):按照“三个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数字化程度较高的项目,融合重构一批关联度大的项目,规划试点一批涉及面宽难度大的项目)的思路,突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应用领域,推进重点建设和试点示范,完成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任务。完善提升阶段(2016年以后):总结完善试点经验和推进模式,全面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总体提升。

  三、把握“智慧宜昌”建设重点

  (一)实施“四大基础工程”

  1.建设智能网络工程。加快建设城市高速宽带网、泛在无线网、感知物联网三个基础网络。抢抓国家推进“宽带中国”建设机遇,大力实施“宽带宜昌”战略,实现新建小区光纤到户,推进既有小区光纤改造,加快建设“光网城市”。积极建设4G移动网络,实现主要公共场所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建设“无线城市”。大力引进和发展物联网技术,加快建设“感知城市”。

  2.建设云服务工程。鼓励和支持三峡云计算中心加快建设,实现由基础设施服务向平台服务、软件服务拓展,由单纯电子政务云向电子商务云、城市综合云发展,形成区域云计算服务能力,打造城市智慧引擎,发挥集聚辐射功能。

  3.建设大数据工程。把数据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大力发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建立数据管理开发中心,逐步提升城市核心数据的处理和应用能力。完善城市基础数据库,实现全面覆盖、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坚决打破部门行业信息孤岛,实现城市各类公共数据资源融合共享,积极创建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市。

  4.建设安全体系工程。建立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和信息安全技术体系,预防和控制信息风险。统一网络和云计算安全标准,进行统一的风险评估和授权认定。实行统一同城和异地灾备,保障数据安全。实行统一的数字认证,建立严格的数据分级授权使用制度。

  (二)建设“四大智慧平台”

  1.建设惠民服务平台。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相关系统全面整合、信息共享和智能化利用,开发建设“市民一卡通”,实现公共服务领域一卡多用和社保领域跨部门、全流程网络化协同管理,建设“智慧社保”。构建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全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推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创新,建设“智慧教育”。全面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进三甲以上医院智能系统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分布信息和就医动态信息实时公开共享,建设“智慧医疗”。

  2.建设政务效能平台。巩固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成果,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流程再造,建设“智慧政务”。全面推行党政机关网上全流程办公,创新政务会商、决策、指挥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市、县两级政府核心业务信息化水平,打造效能政府。不断提升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建立市、县、乡、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信息系统,最大限度精简申报要件和审批流程,逐步实现行政审批远程申报和全流程在线办理,打造服务型政府。

  3.建设城市运营平台。建设智能交通应急指挥、出租车与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交通和停车诱导、电子收费、车内导航、铁水公空站点信息管理系统,打造“智慧交通”。提升数字化城管,实施城市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市政设施和城市环境管理自动化、精准化,建设“智慧城管”。创新城市管沟建管体制机制,推进建筑智能化工程,建立准确完整、动态更新的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和地下管网数据库,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智能化、可视化和协同化,建设“智慧城建”。建设环境感知系统和信息处理平台,实时采集分析污染源、水、空气、噪声、核与辐射等环境信息,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综合管理,建设“智慧环保”。

  4.建设社会治理平台。深化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成果,拓展和完善社区、农村社会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加强气象、地质、防洪排涝、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智能防控体系建设,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和灾难挑战,建设“智慧国土”。建设覆盖全市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电子监管系统和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升级改造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指挥系统,建设“智慧食药监”。充分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加快建设城市视频监控云,构建社会治安实时监控预警体系,提升“平安宜昌”建设智能化水平。

  (三)发展“五大智慧产业”

  1.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以精细化工、食品和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为重点,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各环节的全面深入应用。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发展,试点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智慧园区。

  2.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建设智慧供应链体系与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完善、高效、可靠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物流运作的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引导企业自建物流信息系统和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接入,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利用市级平台快速搭建自有服务。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载体,建设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和商贸企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3.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建设集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为一体的旅游信息化体系。坚持以游客为本,以强化互动体验为中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突出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等基本功能,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把宜昌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慧旅游城市。

  4.加快发展智慧农业。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大力推广卫星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加快传统农业智能改造,逐渐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营销智能化。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资料投放针对性、时效性、精准性,逐步实现农业生长环境智能控制。改造提升农产品溯源系统,有效监控农产品质量,为建设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5.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抢抓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将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培育力度,逐步形成宜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宜昌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园区为主体,引进一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产业项目落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建设智慧产业园。

  四、强化“智慧宜昌”推进措施

  (一)高位组织推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推进体系。成立“智慧宜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宜昌”建设的统筹协调。市发改委、市电子政务办根据各自职能分工,负责“智慧宜昌”建设相关推进工作。将“智慧宜昌”建设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考评,加大督办检查和考核力度,确保工作落实。

  (二)注重科学运营。依托三峡云计算中心,建立宜昌市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负责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工作。成立“智慧宜昌”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咨询指导。组织相关科研机构,对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标准进行研究,实施项目技术攻关。建立重大项目咨询会、听证会等制度,广泛听取意见,集中民意民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三)强化政策支持。抓住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机遇,以基础设施和智能应用为重点,谋划一批有带动能力的重点项目,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支持。充分运用中央、省关于鼓励支持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出台一批配套支持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四)集聚高端人才。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网络设施与商业应用经营管理人才。依托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建立各类智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人才交流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五)加大投入力度。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建立“智慧宜昌”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投入。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投入机制,对承担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企业给予动态支持。

  2014年1月28日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