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畜牧兽医中心关于印发宜昌市畜牧兽医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栏目:宜昌市畜牧兽医中心 -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1-11-22
各县市区畜牧兽医(农业农村)中心(局)、高新区农林水中心,市直相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宜昌市畜牧兽医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宜昌市畜牧兽医中心2021年11月18日宜昌市畜牧兽医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畜牧业事关国

各县市区畜牧兽医(农业农村)中心(局)、高新区农林水中心,市直相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宜昌市畜牧兽医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宜昌市畜牧兽医中心

   2021年11月18日

宜昌市畜牧兽医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畜牧业事关国家食物安全、农业生态循环、农民持续增收、公共卫生安全和乡村振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为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宜昌市畜禽养殖“三区”与区域布局方案》等文件和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条件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积极落实各项强牧惠牧政策,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为“十四五”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畜牧业发展成就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稳定,2020年,生猪出栏 355.95万头、家禽出笼2855.95万只、肉羊出栏113.23万只、肉牛出栏4.24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4.22万吨、6.8万吨、0.87万吨,其中生猪出栏和外调总量居全省第一方阵;畜牧业总产值206.87亿元,比2019年增加25.4%,增加值109.45亿元,比2019年增加25.4%,可以为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5137元。生猪养殖收入占贫困户收入的48%,在决战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成了秭归县杨林桥镇、夷陵区鸦鹊岭镇、宜都市枝城镇、枝江市百里洲镇等一批生猪收入过10亿元的乡镇,秭归县杨林桥镇白鹤洞村、夷陵区鸦鹊岭镇白河村、宜都市枝城镇何阳店村、枝江市百里洲镇白马寺村等一批生猪养殖收入过亿元的村。双圆禽蛋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以清平猪、夷陵牛、双莲鸡、宜昌白山羊为主要品种的生态养殖量比重达到30%,有效保障了各类优质畜产品的供应。优质草食畜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8年夷陵牛被认定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成为中国55个地方黄牛品种的一个新品种,培育生产的优质雪花牛肉供不应求,2020年获评第十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同时作为中南地区唯一入选的地方肉牛品种,参加了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专家现场品鉴活动,荣获本次大会最具特色奖和最具效益奖两项大奖,极大地提高了品牌影响力,成功迈出了走向全国的第一步。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扩点增面,在满足全市草食畜饲料的同时,有力的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增收,特别是五峰以构树为饲料来源的生猪生态养殖效益显著,发展前景看好。

  2.畜牧业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省率先以市州为单位编制了畜禽养殖“三区”与区域布局方案,在禁养区内,原则上禁止建设规模养殖场;在限养区内,依据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和具备治理条件的养殖企业数量;在适养区内,在不超过生态环境容量的前提下,优化养殖模式,完善治理设施,确保实现达标排放。2016-2020年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987个,完成畜禽规模养殖场“一场一策”治理任务839个,超出市政府下达任务数59个,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已基本得到根治,养殖不污染环境已经成为共识。绿色养殖模式全面推广,组织院士专家团队指导养殖场户推广应用了一批节水、节粮、减药、减臭、生态养殖技术或标准,实现了养殖粪污源头减量。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1.34%、99.65%,超省定目标任务16.34、4.65个百分点。

  3.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畜禽养殖规模化、设施化水平大幅提升,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化比例25.9%,比“十二五”末增加10.84%;年出栏3000头以上养猪场自动化设施化率达80%以上,比“十二五”末增加50%;母猪PSY指数达26头,比“十二五”末增加2头。全市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达到 10个、比“十二五”末增加5个,省级 25个、比“十二五”末增加16个,市县级 463个、比“十二五”末增加140个。市场主体素质明显提升,“农创客”“牧二代”从事畜牧业明显增加,比“十二五”末增加近2000个。散养土鸡、土蜂蜜等特色优质畜产品供给不断加大,产量比2015年分别上升4.5%、20%。质量安全水平日益提升,深入开展“动监卫士-亮剑护牧”专项行动,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更加健全,合格率100%,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链条式质量安全问题。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以龙头企业、大型养殖场、畜牧合作社为依托,不断向精深加工、三产融合发展,以丰联佳沃、百里荒、牧兴庄园为代表的部分牧场开始向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延伸拓展,成为畜牧业新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4.风险防控能力大幅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主体意识、防控机制、监管手段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认真组织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等6种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做到了应免尽免,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均保持在70%以上,超过了部省标准。积极探索动物疫病防控从有效控制到逐步净化消灭转变,已建成各类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14个,全国首个羊布病净化示范区建设达到假定净化标准。组织各县市区防控指挥部和市指挥部成员单位联防联控,形成了科学高效的指挥部运行机制,成功阻断神农架野猪非洲猪瘟疫情和妥善处置兴山县非洲猪瘟病毒检测阳性事件,确保了全市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监督有力,按照“四个最严”要求,持续加大畜牧兽医执法和监管力度,6名选手先后在2018年和2020年两届全国、全省动物检疫技能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2个,全省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的优异成绩;2015-2018年连续四年畜牧兽医执法案卷评查获得全省第一;全市经纪人备案3200余人,生猪运输车辆备案1482辆,位居全省第一。宜昌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无纸化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B证)试点工作,2020年11月,在全国动物卫生监督全链条监管培训班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国家疫控中心张弘书记专门做出批示,对宜昌做法予以充分肯定。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长期坚持安全发展战略,聚焦问题综合治理,“软硬”兼施补齐短板,逐级督导落实责任,持续构建完善重预防、抓治本的长效机制,开展各类安全知识培训300多场次、6000多人次。

  5.科技创新跃上新台阶。持续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合作攻关,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2%。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先后在湖北丰联佳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畜牧业龙头企业建立了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宜昌白山羊冻精和胚胎、清平猪冻精在国家畜禽基因库永久保存,双莲鸡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胜利在望,宜昌鸭茅新品种选育已经进入全国区域试验,挖掘鉴定了夷陵牛为新的畜禽遗传资源,宜昌白山羊品种标准上升为部颁标准。科技推广应用成效显著。指导俏牛儿牧业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南方高温高湿气候下的“生物发酵床”奶牛养殖技术充分利用粪污生产有机肥,变废为宝,相关成果获得国际专利;生猪异位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不断完善,粪污经过发酵后用于生产有机肥,为“环保型”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

  (二)“十四五”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1.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总体上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全市畜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农业现代化越是发达,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越大,一般都在50%以上,有的高达80%。目前我国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为33.4%,我市更低,2020年比重只有25.87%。具体来看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低。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特别是种植与养殖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绿色发展机制发育也不充分。目前,我市部分山区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随意建场、畜舍简陋、管理粗放,导致养殖生产区域不平衡,对地方的积极性调动不充分。一部分规模养殖场只注重量的提升,在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不够标准和规范,养殖质量和效益不高。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还不到25%,远远低于国内畜牧业发达省份山东省71%的水平和全国53%的水平。同时,彻底破解标准化养殖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机制还不完善,科技普及面也还不够,种养业主体联结的问题尚未得到突破,重金属、抗生素残留等技术难题还未完全破解。

  生态养殖缺乏统一标准和典型示范。我市是全省生猪主产区之一,是生猪调出大市,生猪养殖业一直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目前我市从事生猪养殖的主体主要为小规模养殖户(贫困户),且以传统养殖模式为主,缺乏统一规范的生态饲养标准,农户思想认识也存在偏差,对生态养殖缺乏信心,导致养殖收益还不高。特别是优质绿色畜产品总量仍不足、品质仍不高、结构仍不优、品牌仍不响等问题突出。

  畜牧业全产业链、供应链不健全。从全世界来看,肉制品占肉类的消费比例在45%以上,其中,发达国家的肉制品消费比例超70%。从我国情况来看,目前肉制品消费还是鲜肉为主,占83%左右,肉制品的消费量只占到整个肉类的17%,我国肉制品发展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目标,其规模将增加1.2万亿元以上。202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206.87亿元,其中生猪产值占70%以上,畜牧行业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5家,加工总产值74.56亿元,畜牧行业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总产值与畜牧业产值比仅为0.36:1,全市畜牧业产业结构不平衡,产业链发育不充分问题突出。当前,我市畜牧业产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广大养殖户还没有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不适应市场要求,畜禽产品只是原产原卖,畜禽商品率不高,全市畜牧加工产值与畜牧业产值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畜牧加工产值与畜牧业产值的比为3:1存在很大差距。大型龙头企业少,畜产品加工环节仍停留在初加工上,产业链条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虽较多但是都很小,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畜产品供应商、屠宰加工企业、畜牧产品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市场主体脱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延滞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供应链上多个主体,供应链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畜牧产业化的发展。

  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不完善。畜禽种业自主选育创新不足,主要品种对外依赖程度大,地方品种良种覆盖率不高,产业化开发不够。畜牧业结构不合理,草食畜禽比重过低,猪肉占肉类比重也远远高于山东省50%的水平。肉蛋奶产销不平衡,供应保障不充分,优质畜产品供给量严重不足,清平猪、夷陵牛、宜昌白山羊、双莲鸡等四个优质地方品种供给量分别仅占猪牛羊禽产量的20%、30%、40%、30%。全市畜牧产业规模小层次低,自主发展能力不强,畜牧业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动物防疫责任不平衡,生物安全保障能力不充分问题突出。畜牧业品牌发展滞后,品牌意识不浓,品牌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还没有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公共品牌,现有的企业“三品一标”少,自主品牌含金量低,知名度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特别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各类名牌畜产品对当地畜牧业自身发展带来很大冲击,挤压了我市畜牧业各环节的盈利空间。

  2.面临的新机遇

  需求牵引供给创造新机遇。2019年国内人均猪肉、牛肉、羊肉、禽肉和奶消费量分别为20.3千克/人、5.95千克/人、3.87千克/人、15.99千克/人、22.86千克/人;2019年市内人均猪肉、牛肉、羊肉、禽肉和奶消费量分别为41.43千克、6千克、5.03千克、10.13千克、1.69千克。综合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动物蛋白为300千卡/日左右,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400千卡/日的平均水平。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2019年全国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牛奶的需求量分别2310万吨、450万吨、380万吨、920万吨、5040.18万吨,预计2025年将分别增加300万吨、80万吨、60万吨、120万吨。国办发〔2020〕31号文件要求到2025年我国猪肉自给率要保持在95%左右,预计缺口130.5万吨;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预计缺口分别为79.5万吨、66万吨;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预计缺口 1548万吨,凸显国内刚性需求缺口很大。从国内来看,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后,我国即将迈入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消费率还将持续提升,预计“十四五”时期,猪肉、牛肉、羊肉、禽肉、奶消费量分别年均增长1.9%、2.7%、2.1%、1.9%、2.9%,特别是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居民对优质、安全、营养和绿色畜禽产品、乡愁味道产品及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牧旅体验等休闲畜牧业的需求快速增长。2019年全市人均优质生态养殖猪牛羊禽肉和牛奶供应量仅为6.5万吨、0.18万吨、0.16万吨、1.6万吨、0.3万吨,据预测,到2025年,全市对优质猪牛羊禽肉和牛奶的需求将分别达到 8万吨、0.38万吨、0.26万吨、2万吨、0.8万吨,高质量供给量明显不足。

  新发展阶段创造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畜牧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加工业,大力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必将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科技创新已被纳入首要的国家战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将与畜牧业交互联动,开启畜牧业发展的新时代,让畜牧业实现自动化、规模化、数字化、便捷化,为畜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宜昌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是承东启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长江梯度转移的节点,能提供全程一体化组织的货物运输服务,可以推动畜牧业物流降本增效。特别是近年来,全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主动对接自贸区建设,宜昌至德国汉堡的国际货运班列从宜昌东铁路货运站正式首发,标志着宜昌正式成为省内第一家拥有中欧班列的地级市,也为宜昌市畜牧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市委市政府对畜牧业高度重视,逐年加大了政策创设力度,吸引优质要素向畜牧业集聚,必将促进一批优质畜牧企业和品牌畜牧企业崛起,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供给牵引需求育先机。宜昌被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向优,以“磁场效应”释放出更强的吸引力,赢得外地投资者的青睐。宜昌市畜禽养殖“三区”方案的进一步规范,有效杜绝了基层有关部门在畜禽养殖场审批上一刀切的问题,理论上可以增加养殖量达1600万头猪当量。粮食连年丰收,饲料粮供应充足,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宜昌市山区丘陵地形占比较大,林地、草地资源丰富,农户居住分散,加之我市具有双莲鸡、清平猪、白山羊、夷陵牛等优良地方品种,具备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的基础条件。我市生猪生产能力常年稳居全省前列,常年正常水平出栏生猪600万头左右,外调生猪达200万头左右,由于猪肉调运政策的转变,未来我市每年将有200万头猪需要就地屠宰和精深加工,不仅可以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和提供一批就业岗位,更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全市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919万亩,全市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250万吨,再加上冬闲田种草养畜,撂荒地、酒糟、豆棉菜粕等开发利用,全市载畜量超200万个黄牛单位,远远超过全市当前37.5万个黄牛单位。近年来,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可以有效解决全市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以猪、牛、羊、禽为主导产业的畜牧业产业基础稳定牢固,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畜牧业整体竞争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畜产品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数量大大增加,将催生出一批新的市场主体进入畜牧业,畜牧业有望再为宜昌新增一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做好巩固拓展畜牧业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加快建设现代化畜牧业体系,着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下的产业链、供应链。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的,加快构建现代绿色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加工流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场区“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不断提高畜牧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着力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面向市场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坚持以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加快对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承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加大与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合作力度,加强财政经费投入保障;支持创新型企业成长,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广标准化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向技术集约型畜牧业的转变,加快培植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2.坚持防疫优先,绿色发展。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畜禽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协同推进畜禽养殖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依托山区农户分散优势,变规模养殖比重低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突破性发展畜禽生态养殖,提升生态优质畜产品供给保障力度,既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培育绿色生态养殖核心品牌和公共品牌。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将动物疫病防控作为防范畜牧业产业风险和防治人畜共患病的第一道防线,着力加强防疫队伍和能力建设,落实政府和市场主体的防疫责任,形成防控合力。

  3.坚持供给引领,效益优先。统筹大宗主导品种和特色优势品种,加快优势区域发展,稳步发展生猪和家禽,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突出发展蜜蜂等特色养殖。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创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生态猪肉、有机羊肉、高端牛肉、优质禽肉禽蛋、绿色乳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引领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现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提升畜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拓展养殖效益和农民增收空间。

  4.坚持政策引领,市场主导。更好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以大项目促进大投入、推动大发展,加快补齐畜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消除限制畜牧业发展的不合理壁垒,将畜牧业自然资源、社会及经济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5.坚持融合引领,补链强链。从主体、产业、区域等方面强化融合支撑,在规模化养殖、信息化生产、休闲畜牧业观光等方面做足文章,引导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并进的发展模式。按照“一品一产”、“一产一链”的要求,大力培育新型畜牧业主体和产业龙头,树立和培育品牌,发展智慧畜牧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增强市场竞争力。

  6.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畜牧兽医事业不仅是畜牧业经济问题,而是一个集生态、社会、经济和民生福祉的综合系统,发展畜牧业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重点突破,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好长远;既要加强科技创新又要坚持传承传统优势;既要加强产业发展又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保障民生福祉。要强化需求对接和资源整合,向重点方向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1.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畜牧业组织化、产业化、智能化和社会化全面形成,畜牧业生产结构合理,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畜产品供给能全面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的多重需要,动物蛋白人均占有量基本达到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水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畜牧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2.“十四五”主要目标

  到2025年,畜牧业数量、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畜禽产品供应安全及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畜牧产业全面振兴。

  恢复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家禽、牛羊等食草动物、特色畜禽和蜂业生产,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巩固全省生猪调出大市地位,到2025年,生猪恢复到2017年水平,即出栏570万头,肉牛、肉羊、家禽出栏分别达到8万头、150万只和3500万只;奶牛存栏0.3万头;肉、蛋、奶供应量分别达到45.8万吨、7.88万吨和2万吨;全市发展生猪生态养殖的农户达到8万户以上,年出栏生态养殖生猪200万头以上,生猪生态养殖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50%以上,建成生猪生态养殖样板区;新建1家清平猪保种备份场,4家500头以上规模扩繁场,4家500头以上规模配套系祖代种猪场,5个人工授精站;夷陵牛、宜昌白山羊、双莲鸡分别创建1个省级以上保种场;优质畜牧产业链综合产值500亿元,加工产值20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畜牧业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8000元;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0%。

  培育畜牧品牌经营主体,夯实畜牧业品牌化基础。打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组合拳”,实现品牌覆盖畜牧业全产业链,支持优势畜产品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鼓励支持畜产品商标注册,积极开展名牌畜产品推荐认定,树立品牌信誉和形象,强化监督管理,确保畜牧业品牌化工作健康发展。全市力争创建市级畜牧品牌10个、获得清平猪产品地理标志授权并在全省率先培育“清平猪”畜牧业公共品牌、省级及以上著名商标3个以上,“三品一标”生态养殖生猪品牌10个以上,智慧牧场150个以上,新增畜牧业市场经营主体1500个以上。

  着力推进畜牧产业化,加快推进畜产品加工储运、兽药、饲料添加剂、生物科技、动物诊疗、废弃物综合利用、畜牧业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发展畜牧业休闲观光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促进畜牧业、种植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培育壮大本地畜牧龙头企业5家,引进3个以上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直销柜台100个、直营店100家、网店300家、休闲观光牧场20家以上,建成鄂西南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区域中心。

  推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强化种畜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种源质量和自主育种能力,破解畜禽种业“卡脖子”难题,打好种业翻身仗。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建立并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公益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年度开展线上线下科技培训1000人次以上,解决畜牧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5年,科技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专栏1 “十四五”全市畜牧业发展目标一览表


 指标分类

  

 

  指标名称

  

 

  2020

  

 

  2025

  

 

  累计增长(%)

  

 

 产量指标

  

 

  畜牧产业链综合产值(亿元)

  

 

  314

  

 

  500

  

 

  59.23%

  

 

 

  加工产值

  

 

  86.05

  

 

  200

  

 

  132.42%

  

 

 

  肉类总产(万吨)

  

 

  34.2

  

 

  45.8

  

 

  33.3

  

 

 

  蛋类总产(万吨)

  

 

  6.8

  

 

  7.9

  

 

  15.8

  

 

 

  奶类总产(万吨)

  

 

  0.87

  

 

  2

  

 

  129.9

  

 

 质量指标

  

 

  母猪PSY()

  

 

  26

  

 

  27

  

 

  3.8

  

 

 

  家禽规模化养殖比重(%

  

 

  60

  

 

  70

  

 

  16.6

  

 

 

  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

  

 

  40

  

 

  50

  

 

  25

  

 

 

  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

  

 

  30

  

 

  50

  

 

  66.7

  

 

 

  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

  

 

  97

  

 

  99

  

 

  2

  

 

 生态指标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91.34

  

 

  95

  

 

  9.4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

  

 

  99.65

  

 

  100

  

 

  0.3

  

 

 效益指标

  

 

  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62.2

  

 

  65

  

 

  4.5

  

  三、区域布局

  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按照市级规划到乡镇、县级规划到村原则和“东牛西羊,远郊奶牛、近郊加工”的布局要求,稳定猪禽生产,加快发展牛羊生产,积极发展蜜蜂等特种养殖,突破性发展精深加工。

  (一)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

  1.生猪规模养殖主产区。坚持“提质增量、生态环保、品牌引领”的发展思路,以全市41个乡镇为重点,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年产优质肉猪200万头,外调猪肉15万吨。

  专栏2 生猪养殖重点区域

宜都市

  

 

  枝城镇、松木坪镇、潘家湾乡、王家畈镇、五眼泉乡

  

 

枝江市

  

 

  百里洲镇、仙女镇、安福寺镇、顾家店镇

  

 

当阳市

  

 

  育溪镇、河溶镇、庙前镇、草埠湖镇、王店镇

  

 

远安县

  

 

  洋坪镇、嫘祖镇、旧县镇

  

 

兴山县

  

 

  黄粮镇、高桥乡、昭君镇

  

 

秭归县

  

 

  杨林桥镇、九畹溪镇、两河口镇、沙镇溪镇、水田坝乡

  

 

长阳县

  

 

  大堰乡、都镇湾镇、磨市镇、榔坪镇、资丘镇、贺家坪镇、渔峡口镇

  

 

五峰县

  

 

  五峰镇、仁和坪镇、付家堰乡

  

 

夷陵区

  

 

  鸦鹊岭镇、龙泉镇、黄花镇、分乡镇、下堡坪乡、三斗坪镇

  2.肉牛养殖主产区。巩固提升基础母牛产能,推动肉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将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夷陵区等5个县市区的18个乡镇建设成为面向全国的优质高端牛肉供应基地,年产优质肉牛5万头,提供牛肉0.8万吨。

  专栏3 肉牛养殖重点区域


  宜都市

  

 

  枝城镇、王家畈镇、松木坪镇

  

 

  枝江市

  

 

  百里洲镇、七星台镇、仙女镇、董市镇、问安镇、顾家店镇

  

 

  当阳市

  

 

  半月镇、草埠湖镇、河溶镇、淯溪镇

  

 

  远安县

  

 

  洋坪镇、旧县镇

  

 

  夷陵区

  

 

  鸦鹊岭镇、分乡镇、三斗坪镇

  

  3.奶牛养殖主产区。加强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和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将当阳市、夷陵区等2个市区5个乡镇建设成为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年产优质牛奶1.2万吨。

  专栏4 奶牛养殖重点区域


  当阳市

  

 

  半月镇

  

 

  夷陵区

  

 

  小溪塔街办、龙泉镇、鸦鹊岭镇、分乡镇

  

  4.肉羊养殖主产区。加强品种选育,全面提升宜昌白山羊综合生产性能,改良引进湖羊,准确定位市场消费趋向,突出区域规模生产,以宜都市、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夷陵区等6个县市区的32个乡镇为重点,建设优质肉羊生产基地,达到年出栏肉羊180万只,提供羊肉2.5万吨。

  专栏5 肉羊养殖重点区域


  宜都市

  

 

  王家畈镇、潘家湾乡、聂家河镇、枝城镇

  

 

  兴山县

  

 

  黄粮镇、水月寺镇、高桥乡、榛子乡、南阳镇、古夫镇、昭君镇

  

 

  秭归县

  

 

  杨林桥镇、九畹溪镇、两河口镇、沙镇溪镇、屈原镇、泄滩乡

  

 

  长阳县

  

 

  贺家坪镇、榔坪镇、渔峡口镇、资丘镇、都镇湾镇、大堰乡、火烧坪乡

  

 

  五峰县

  

 

  湾潭镇、牛庄乡、仁和坪镇、付家堰乡

  

 

  夷陵区

  

 

  黄花镇、分乡镇、雾渡河镇、下堡坪乡

  

  5.家禽养殖主产区。强化标准化禽舍和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提升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创建名牌产品,以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夷陵区、伍家岗区等6个县市区的19个乡镇为重点,建设优质禽肉和蛋品供应基地,年提供优质禽肉3万吨,蛋品4.5万吨。

  专栏6 家禽养殖重点区域

  宜都市

  

 

  陆城街办、姚家店镇、松木坪镇、枝城镇

  

 

  枝江市

  

 

  七星台镇、仙女镇、问安镇、董市镇

  

 

  当阳市

  

 

  两河镇、庙前镇

  

 

  远安县

  

 

  旧县镇、花林寺镇

  

 

  夷陵区

  

 

  鸦鹊岭镇、龙泉镇、黄花镇、分乡镇、下堡坪乡、乐天溪镇

  

 

  伍家岗区

  

 

  伍家乡

  

  6.蜜蜂养殖主产区。以提高养蜂生产能力和推广普及蜜蜂授粉增产技术为重点,以培植产业区域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为核心,着力提升蜂业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以全市的34个乡镇为重点,建成中蜂核心保护区,年提供蜂产品0.5万吨。

  专栏7 蜜蜂养殖重点区域

宜都市

  

 

  红花套镇、高坝洲镇、五眼泉乡、松木坪镇

  

 

  枝江市

  

 

  仙女镇、问安镇、安福寺镇

  

 

  当阳市

  

 

  河溶镇、玉泉街办、王店镇

  

 

  远安县

  

 

  旧县镇、花林寺镇

  

 

  兴山县

  

 

  南阳镇、昭君镇、峡口镇

  

 

  秭归县

  

 

  九畹溪镇、屈原镇、泄滩乡

  

 

  长阳县

  

 

  龙舟坪镇、贺家坪镇、渔峡口镇、磨市镇、高家堰镇

  

 

  五峰县

  

 

  渔洋关镇、五峰镇、湾潭镇、长乐坪镇、傅家堰乡

  

 

  夷陵区

  

 

  黄花镇、龙泉镇、樟村坪镇

  

 

  点军区

  

 

  联棚乡、土城乡、桥边镇

  

  7.桑蚕养殖主产区。打造桑蚕乡村产业示范园,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半自动化大蚕房,推动宜都市、远安县、夷陵区等3个县市区的6个乡镇主产区建设,年提供蚕茧1500吨。

  专栏8 桑蚕养殖重点区域

  宜都市

  

 

  高坝洲镇、五眼泉镇

  

 

  远安县

  

 

  花林寺镇、洋坪镇、嫘祖镇

  

 

  夷陵区

  

 

  分乡镇

  

  8.特种养殖主产区。以市场为导向,在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夷陵区等9个县市区的18个乡镇,建立以肉兔、珍珠鸡、雉鸡等品种为主推品种特种经济动物良种基地,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提升经济效益。

  专栏9 特种养殖重点区域


  宜都市

  

 

  姚家店镇、潘家湾乡

  

 

  枝江市

  

 

  七星台镇、百里洲镇

  

 

  当阳市

  

 

  两河镇、王店镇

  

 

  远安县

  

 

  荷口镇、嫘祖镇

  

 

  兴山县

  

 

  黄粮镇、南阳镇

  

 

  秭归县

  

 

  茅坪镇、水田坝乡

  

 

  长阳县

  

 

  龙舟坪镇、渔峡口镇

  

 

  五峰县

  

 

  五峰镇、湾潭镇

  

 

  夷陵区

  

 

  黄花镇、分乡镇

  

  9.畜禽生态养殖重点区域。以我市西部县市区的山区乡镇为重点,东部的丘陵乡镇为补充,充分发掘我市清平猪、双莲鸡、宜昌白山羊、夷陵牛等优良地方品种和五峰县中蜂种质资源优势,加快构建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和品种优化、饲草种植、栏圈改造、粪污利用为一体的循环链,力争到2025年建成20个示范乡镇40个示范村,培育50个示范合作社,2000个示范户,打造一个生态养殖示范县。建立清平猪良繁体系,打造生态清平猪品牌,全市清平猪养殖量达120万头,全市生猪生态养殖出栏量增长10个百分点,达到40%。家禽生态养殖出笼量增长5个百分点,达到25%。

  专栏10 畜禽生态养殖重点区域

  宜都市

  

 

  潘家湾乡、聂河镇、王家畈镇、五眼泉镇、松木坪镇

  

 

  枝江市

  

 

  百里洲镇、仙女镇

  

 

  当阳市

  

 

  淯溪镇、庙前镇、王店镇、河溶镇、半月镇

  

 

  远安县

  

 

  洋坪镇、嫘祖镇、旧县镇

  

 

  兴山县

  

 

  全县域

  

 

  秭归县

  

 

  杨林桥镇、两河口镇、泄滩乡、郭家坝镇、梅家河乡、磨坪乡

  

 

  长阳县

  

 

  鸭子口乡、贺家坪镇、大堰乡、榔坪镇、都镇湾镇、渔峡口镇

  

 

  五峰县

  

 

  仁和坪镇、付家堰乡、牛庄乡、采花乡、长乐坪镇、湾潭乡

  

 

  夷陵区

  

 

  分乡镇、下堡坪乡、邓村乡、雾渡河镇

  

 

  点军区

  

 

  土城乡

  

  (二)畜牧业加工区域布局

  1.三峡畜牧产业园。在夷陵区建设区域性、综合性的畜牧业现代化示范园--三峡畜牧产业园,支持各县市区依托畜牧业优势配套发展精深加工,并引导其进入三峡畜牧产业园抱团发展“飞地”经济,推行畜禽交易、屠宰、产品销售一体化服务,实施品牌化、综合物流发展战略,园区建成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10个以上,实现年屠宰生猪200万头,家禽3000万只,肉牛5万头,肉羊20万只,肉食加工制品10万吨能力,实现动物皮毛、血液、内脏等副产品加工利用率达到100%。

  2.生猪标准化屠宰厂创建区。根据生猪屠宰现状和发展潜力,重点支持当阳市、远安县、秭归县、夷陵区、长阳县等县市区开展部、省级标准化生猪屠宰厂创建活动,建立品牌自营,一体化配送体系,全面提升生猪屠宰质量和产品效益,年新增屠宰生猪能力200万头,实现全市年屠宰生猪能力达500万头。

  3.牛羊屠宰加工先行区。充分利用宜昌白山羊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宜都市、当阳市、长阳县、夷陵区、点军区等县市区试点建设牛羊集中定点屠宰厂,实现年屠宰牛羊90万头,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有效促进和提升我市牛羊屠宰加工水平。

  4.活禽集中屠宰创新区。以全市普遍实施的菜市场禁止活禽交易屠宰为契机,重点支持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长阳县、夷陵区等县市区建设活禽集中屠宰厂,建立和形成“集中屠宰、统一配送、白条上市、一体化经营”的禽肉产品经营模式,实现年屠宰家禽5800万只,不断创新和巩固活禽集中屠宰成果。

  5.乳品加工稳产保供区。以提质增效为目标,重点支持当阳湖北省澳利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及加工项目建设,支持夷陵、宜昌高新区积极恢复发展加工供应保障基地,实现年加工鲜奶1.5万吨。

  专栏11 畜牧业加工区域布局


  三峡畜牧产业园

  

 

  夷陵区

  

 

  生猪标准化屠宰厂创建区

  

 

  当阳市、远安县、秭归县、夷陵区、长阳县

  

 

  牛羊屠宰加工先行区

  

 

  宜都市、当阳市、夷陵区、长阳县、点军区

  

 

  活禽集中屠宰创新区

  

 

  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长阳县、夷陵区

  

 

  乳品加工稳产保供区

  

 

  当阳市、夷陵区、宜昌高新区

  

  (三)畜牧服务业区域布局

  1.饲料产业集群区。重点在枝江市、当阳市、夷陵区、猇亭区和宜昌高新区等县市区配套发展饲料添加剂工业,支持宜都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逐年扩大饲料添加剂生产规模,实现年产饲料添加剂1万吨以上,产值2亿元以上。围绕生态养殖集中区域,支持平原地区以轮作换茬为突破口,春夏茬玉米、甘薯等作物合理布局、抓好间作套种,实行3~4年轮作一次的种植模式;丘陵低山地区以幼龄果茶药园春季间作套种玉米、甘薯,秋季扩种饲料油菜为重点;中高山地区以蔬菜基地土壤酸化治理为突破口,扩种饲料油菜。累计调整玉米、甘薯、油菜等主要粮油饲料作物面积4万亩,辐射带动10万亩以上。支持发展饲料玉米、饲料油菜和构树种植及加工,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形成一批新型无抗饲料添加剂加工企业集群区和优质青饲料供应区,力争实现年生产饲料150万吨,产值达100亿元。

  2.兽药科技产业园。重点在宜都市、猇亭区和宜昌高新区等县市区发展兽药生产项目,支持宜昌三峡制药巩固硫酸新霉素原料药全球第一的生产龙头地位,协调企业引进国内一流兽药研发团队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专注研发兽用粉针、兽用麻醉、宠物用药,实现原料药产值5亿元,新制剂产值7亿元。支持法梅隆(湖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铁血龙项目,实现年产600万瓶右旋糖酐铁能力。

  3.畜禽及其服务产品产业园。重点在秭归县、夷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和宜昌高新区等县市区,以三峡畜牧产业园、三峡物流园、宜昌共联商贸大市场等为依托,鼓励建设发展畜禽产品及饲料添加剂、兽药及畜牧业生产设施设备批发交易市场,建成冷库10万立方米以上,物流中转配送中心2万平米以上,建成湖北省畜牧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国家级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各1个,配套建成P2级实验室、检疫中心、洗消中心、科普展览馆、特色食品体验馆、产品展销中心等。

  专栏12 畜牧服务业区域布局

 

  饲料产业集群区

  

 

  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夷陵区、猇亭区、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

  

 

  兽药科技产业园

  

 

  宜都市、猇亭区、宜昌高新区

  

 

  畜禽及其服务产品产业园

  

 

  秭归县、夷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宜昌高新区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四大”体系,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1)健全完善现代种业。实施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突出宜昌白山羊、清平猪、双莲鸡、夷陵牛畜禽资源特色,依托保种场、基因库建设,既要加大地方品种的保护恢复力度,又要加强优质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挖掘种业科技创新潜力,培育一批现代化育种企业,建设一批高起点、规模大的地方品种原种场,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以畜禽祖代场为核心,家畜扩繁场、父母代种畜禽场为骨干,加快建设一批核心群和良种繁育场,提高猪、牛、羊、禽供种保障能力和企业竞争实力,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与区域生产布局相适应的现代畜禽种业体系,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发挥好宜昌白山羊、夷陵牛两个产业联盟的作用,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解决信息闭塞,生产盲目问题。组织实施清平猪生态养殖三年行动方案,新建清平猪核心场和配套系曾祖代的种猪场,全面构建集品种、品牌、生态养殖、科学营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支持五峰建设武陵山现代中蜂产业特色引领示范县、全国山区中蜂产业扶贫示范县和全国山区中蜂生态旅游示范县。

  (2)培育新型养殖主体。加强培训和引导,引导传统养殖户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帮助“牧二代”快速成长和接班,快速成为畜牧业土专家、领头羊。以乡情感召、政策吸引、事业凝聚,引导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和市场信息的返乡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投身畜牧业,强化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吸引一批有乡愁、想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和有学历、能创新的“农创客”、网商电商能人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流通服务等,提升从业者整体素质和水平。以培育新型农民、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引入现代管理、经营理念和业态模式,开展分类培训,实行精准培育,推进畜牧实用人才认定管理,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失地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畜牧业带头人,全面提升壮大畜牧业经营主体。

  (3)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养殖,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引导养殖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制定《宜昌市发展生猪生态养殖工作方案》,在乡村建设中精心规划,统一推广生态养殖,使生态养殖产品与订单养殖、餐饮品鉴、特色礼包等推介活动结合起来,增加畜种的多元化、产品的特色化,满足人们对畜产品差异化消费需求。支持草山草坡开发利用、农田种草、秸秆资源利用等措施,加快发展牛、羊等节粮型食草动物;发展园林放养优质土鸡和以构树叶为饲料来源的生态养殖的土猪;在蜜源植物资源丰富的丘陵山区,支持标准化蜂场建设和中蜂产业发展。

  (4)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全力推进畜牧业领域“机器换人”,引导养殖主体加快推广机械装备,减少人工误差,提高养殖水平。建设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配置畜禽圈舍自动化通风、温控、空气过滤和环境监测等设施设备,实现饲养环境自动调节。全力推进畜牧产业数字化,建设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系统,配置电子识别、自动称量、精准上料、自动饮水等设备,支持发情监测软件采用,实现精准饲喂与分级管理。建设机械化自动产品收集系统,配置自动集蛋、挤奶、包装设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建设无害化粪污处理系统,配置节水养殖设施设备。

  2.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提升畜牧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1)优化融合流通体系。支持三峡畜牧产业园以建设现代畜牧业加工流通体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对外链接体系,联合国内专业冷链物流和销售渠道企业,打通面向全国的终端市场,形成主产地到主销区的合作机制,促进农户生产、企业加工、客户营销和终端消费连成一体、协同运作,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支持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建设,推动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鼓励供销、邮政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经营布局,打通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探索建立权威中立的畜产品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网上专营等现代畜牧业流通业态,打造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电商零售新模式。

  (2)深化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发挥畜牧业龙头企业、农商产业联盟、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在全产业链布局中的关键作用。加快推动“接二连三”,促进立体化、复合式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不同类型畜牧业产业链延伸整合,逐步把小农户纳入畜牧业现代化体系,促进畜牧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切实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把价值链收益主要留给农民。重点打造生猪和家禽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脱贫地区优质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兽药及添加剂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兽药饲料科技企业,建成面向国内国际的高标准、高质量兽药饲料科技产业园基地。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外向型畜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到外地建立生产基地等,支持全产业链推进畜牧业对外投资合作。

  (3)挖掘畜牧业拓展功能。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更多融入科技、人文元素,发掘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和民间戏剧等文化价值,赋予乡土特色产品文化标识,提升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形成一批推动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实现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通过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运用以5G技术为支撑的VR等技术,推进畜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开发畜牧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打造一批相对集中、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各类畜牧业主题公园、牧旅小镇等乡村旅游集群片区。

  (4)强化畜牧业品牌建设。健全适应畜牧业绿色发展、覆盖全产业链条的畜牧业标准体系,支持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开展ISO系列、HACCPA、GAP等国际通用标准认证和相关标准制定、实施。根据清平猪、夷陵牛、宜昌白山羊、双莲鸡等畜禽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强化品种品质管理,支持培育绿色畜产品、有机畜产品、地理标志畜产品,加快畜牧产业公用品牌培育,形成在全省有影响、全国有市场的畜牧业公共品牌。举办清平猪、双莲鸡等文化节和评选活动,举办“优质地方畜产品”展示展销会,通过“政府搭台、品牌唱戏”,扩大本地优质畜产品的社会知名度。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以质量信誉为基础,创响一批畜产品特色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3.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提升动物疫病综合管控能力

  (1)探索建立新型防疫机制。依法督促落实畜禽养殖、贩运、屠宰加工等各环节从业者动物防疫主体责任,力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全部合格,散养户生物安全防控意识全面提升。探索建立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新机制,实施特聘动物防疫专员制度,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强化县乡两级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趋势进行预测的能力,探索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的新型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加强养殖、屠宰加工、无害化处理等环节动物疫病信息管理,开展主动监测和病原检测,健全动物疫情信息报告制度;积极实施动物疫病防控区域化管理,推进生物安全隔离区和“无疫小区”建设,优先净化人畜共患病和烈性动物疫病,加快实施种畜禽、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等重点群体的动物疫病净化,积极支持畜牧业龙头企业开展“无疫小区”建设。

  (2)提升畜禽屠宰行业水平。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实施生猪屠宰企业分级管理。加强畜禽屠宰企业规范化建设,全面推广“一县一厂”试点,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屠宰监管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全市所有畜禽屠宰企业相关数据信息在线统计监测,增强畜禽屠宰监管信息化管理能力。积极探索牛、羊、家禽集中屠宰,以推进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冰鲜上市为主攻方向,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拓展销售网络,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

  (3)把牢畜产品质量安全关口。鼓励饲料添加剂、兽药企业采取兼并重组、产业联盟等形式进行整合融合,大力支持本地兽药生产企业引进创新兽药、开拓新制剂、培育新市场,保障畜牧业投入品质量。以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检验检测、执法打击为重点,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行食用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促进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推动畜禽指定通道运输制度实施,建立健全畜禽贩运和运输车辆监管制度,对运输车辆实施备案管理,落实清洗消毒措施。引导责任落实从偏重监管责任到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双落实转变,推动质量安全以政府主导向以企业主导转变,加快监督管理以部门为主到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进一步拓展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和保险联动实施范围,积极探索完善跨县域联动机制。

  4.加快构建现代社会服务体系,提升现代畜牧业建设能力

  (1)推广金融保险服务。探索拓展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畜禽品种的价格保险,开发多样化的畜牧业保险产品,推出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畜牧业保险品种。完善风险救助机制,对遭受自然灾害或重大疫病的养殖场户进行适当救助。优化畜牧业普惠金融增信贷,探索完善畜牧业抵押贷款和“合作社(龙头企业)+金融信贷+养殖户”等信贷模式。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畜牧业服务业龙头企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畜牧业产业链全面升级。

  (2)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服务,完善“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畜牧兽医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涉牧权责清单制度,进一步明晰职责权限,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严格审批时限内办结,全面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拓宽涉牧政务信息公开渠道,进一步明确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和内容。推进文明执法,严格控制涉牧企业检查频次,严禁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加强企业服务指导,领导挂钩主导产业,实行全员帮办,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积极营造亲商、利商、安商的浓厚氛围。

  (3)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围绕良种培育、精准饲养、疫病防控、质量监控、污染治理、畜牧装备、无抗饲料开发等领域,配合科研单位形成科学合理的协同创新布局,建成有利于调动各主体积极性的共建共享共赢科技创新联盟。通过创新任务牵引、资源共享、实体运维、市场驱动等机制,建立健全宜昌市生猪、肉牛、山羊、家禽、中蜂养殖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一个以上全省领先的产业研究院,加速先进适用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提升畜牧业产业链、科技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二)统筹建设“三个”循环,持续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

  1.建设场(厂)区“小循环”。加强农牧统筹,将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促进粪肥还田,加强农副产品饲料化利用。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畜禽养殖场、屠宰企业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采用先进的治污技术和模式,避免畜禽养殖污染环境,形成场区“小循环”,建设一批生态养殖示范牧场和示范村。

  2.建设区域“中循环”。科学布局畜禽养殖,促进养殖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匹配,鼓励在规模种植基地周边建设农牧循环型畜禽养殖场,因地制宜扩大推广“林下养禽”等复合经营新模式、异(同)位发酵床养殖和“畜-沼-果蔬”等循环利用新路径,打造一批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新典型、新模式,形成区域“中循环”,建设一批生态养殖示范乡镇。

  3.建设县域“大循环”。开展养殖废弃物高水平资源化利用,强化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支撑,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畜禽粪污产业化利用新途径。推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构建全覆盖、全收集、全利用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市场运营业态、政策支持体系和责任监督制度,形成县域“大循环”,着力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县。

  (三)实施“十大”工程,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全市规划畜牧业重点建设共10大类项目1201个子项目,总投资额度430亿元。

  1.畜禽产能提升工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597个,项目总投资40亿元,具体是: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产能提升项目400个、新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100个,实施规模养猪场建设标准化改扩建项目50个、规模蛋鸡场标准化改扩建项目30个、规模牛场标准化改扩建项目10个,争取国家级示范场创建项目7个(其中猪场2个、牛羊场3个、家禽场1个、其他1个)。

  2.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55个,项目总投资60亿元,具体是:建设生猪、家禽、肉牛、肉羊等外来优良品种本地化选育与利用场各5个以上;创建夷陵牛、宜昌白山羊、双莲鸡省级保种场各1个以上、特色示范养殖基地各10个以上;建设清平猪核心保护区1个、配套系核心种猪场1个;建设野生中蜂核心保护区2个、中蜂保种场3个、蜂产品研发加工企业3个,打造“林药蜂”等特色种养结合示范基地1个、创建区域公共品牌1个以上。

  3.畜牧业融合培育工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80亿元,具体是:建设三峡畜牧产业园项目、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项目、“坝上羊村”主题乐园项目、枝江牛郎山牛业小镇、清平猪(田园式)文化主体公园、长阳百里生态牧旅走廊。

  4.信息化管理提升工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133个,项目总投资18亿元,具体是:物联网示范牧场10个、屠宰企业信息化改造升级项目20个、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1个、畜牧兽医综合信息平台整合项目1个、区域性畜牧产品交易综合平台项目1个、e+智慧生态猪场100个。

  5.投入品提升优化工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33个,项目总投资50亿元,具体是:培育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兽药企业2个、引进2个研发能力强、生产技术先进和营销网络完善的兽药产业集团入驻宜昌,鼓励扶持3家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畜牧装备名牌企业,新建年产36万吨饲料厂项目1个、年产10万吨饲料厂项目1个、年产20万吨的饲料厂改扩建项目2个、牛羊规模养殖场年青贮能力2万吨配套建设青贮设施项目5个、年苜蓿和鸭茅等优良青干草保障量达0.3万吨配套设施项目5个、年优质饲用干稻草等作物秸秆保障量达1万吨以上配套设施项目5个、集中连片构树种植基地1个及构树饲料生产加工场5个、年产5万吨生态养殖饲料厂项目1个。

  6.动物疫病防控工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118个,项目总投资32亿元,具体是:全市羊布病净化示范区项目1个、分病种创建无规定动物疫病县3个、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创建场10个以上、“无疫小区”创建场3个以上,建设公益性清洗消毒中心10个、支持大型养殖企业自建50个清洗消毒中心,全市建成区域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中心10个,扶持1个区域性及9个县级公益性检验检测实验室改造项目,建立具备动物病原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项目2个、每个县市区(不含城区)建立1个畜禽指定运输通道项目,创建部、省级标准化生猪屠宰厂10个。

  7.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18个,项目总投资70亿元,具体是:建设三峡畜牧产业园项目1个,建设10个以上覆盖动物防疫、兽医诊断与安全检测、畜产品购销与加工、兽药饲料原料采购、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畜禽沼液配送的社会化服务团队,年度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培育项目1个,生猪产业链项目1个、家禽及蛋制品产业链项目1个。

  8.畜牧业普惠金融增信贷工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60亿元,具体是:建立风险补偿资金2000万元以上,支持市场主体400个以上,贷款余额8亿元以上,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畜牧业50亿元以上;年度安排适当财政贴息资金。

  9.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95个,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具体是:建设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一体化企业4个、种养结合示范点60个、餐厨垃圾利用项目1个、无害化处理收集暂存点30个。

  10.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创建工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145个,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具体是:创建绿色示范牧场100个、生态养殖示范乡镇20个、示范村40个、生态养殖畜产品直营店15个、生态清平猪肉专卖直营店200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营造发展良好环境。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辖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思路、重点和措施。切实加强对现代畜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部门做好沟通协作,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改部门要积极争取落实畜牧项目和政策扶持;财政部门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要最大限度地解决畜禽养殖用地问题;环保部门要处理好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编制、人事部门要积极落实上级有关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科技部门要积极支持畜牧业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畜牧兽医部门要牵头健全项目绩效评估机制,细化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年度工作计划,2023年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组织实施,确保按期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二)强化政策落实,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积极落实现有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实施好生猪调出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整县利用等重点项目,落实好畜牧业发展用地、用电、用水和畜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等重点扶持政策。认真总结财政支持畜牧业金融创新、国家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等试点项目经验做法,研究市本级创设财政支农政策。统筹抓好财政专项与基建项目的整合、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融合、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结合,积极打造政策洼地和产业高地,切实提升政策资金使用效益。突出抓好各级兽医实验室、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乡镇兽医服务中心等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和监管能力。

  (三)强化体系建设,提升依法治牧能力。将动物疫病防控作为防范畜牧业产业风险和防治人畜共患病的第一道防线,着力加强防疫队伍和能力建设。围绕畜牧兽医公共安全监管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新型检疫检验和监管体制,理顺主体责任与行业监管责任的关系。规范市场准入检疫检验标识,实现信息可追溯,责任可追究。探索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准出和指定通道制度以及畜牧产业主体信用体系,实现信用体系与政策扶持相挂钩。探索建立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体系,整合畜牧兽医行政监管、动物卫生监督、畜禽屠宰监管等力量,完善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四)强化内融外合,深化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畜牧业现代化,把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畜牧业,统筹畜禽养殖与上游饲料、兽药、种畜禽和下游畜产品加工、物流、服务等环节结合,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特色畜产品开发等第二产业,继续推进畜牧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第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广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组织等“多位一体”发展模式,促进畜牧业与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密切利益联结,提升产业发展总体效益。支持现有畜牧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创新发展畜牧合作社联合社,规范运行机制,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促进产业化经营。

  (五)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动力。坚决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组织建党和思想建党有机结合,把党的组织优势巩固好、发展好、发挥好。切实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严格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廉洁关、能力关,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创新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积极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为宜昌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