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宜昌市商务局 -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1-11-29
宜府办发〔2021〕6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宜昌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nb

宜府办发〔2021〕6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宜昌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宜昌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市委六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精神,依据《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成就

  (一)商务经济发展质效实现新跨越。

  商务经济规模稳居全省前列,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7278.22亿元,较“十二五”增长62.6%。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全省第二位。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626家,销售过10亿元企业16家,销售过亿元商贸企业179家。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982.5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2%。其中,201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有进出口实绩外贸企业341家,较“十二五”时期增加111家,出口过亿元企业40家、出口过5000万元企业56家、出口过千万元企业115家、进口过1000万元企业26家。利用外资累计完成13.68亿美元。全市外资企业达到226家。

  (二)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1.平台功能更加完备。湖北自贸试验区宜昌片区、三峡机场航空口岸、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B型)、宜昌港海关监管点、宜昌综合保税区、中国(宜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三峡物流园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贝迪克(凌云)飞机区外保税维修等8个开放平台和试点项目相继获批,形成了开放平台功能叠加、监管服务高效便利、市场主体集聚发展的对外开放体系,开放平台数量居全省同等市州之首。

  2.开放通道更加畅通。三峡机场开通至泰国、韩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国际包机旅游航线,宜昌成为中西部同等城市拥有境外直航点最多的城市,出入境人次突破5.5万人次。在全省市州率先开通中欧班列,开行中欧柑橘专列,宜昌港-重庆港、宜昌港-武汉-上海港始发班轮常态化运行。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主要功能应用率达100%。

  3.交流合作更加活跃。先后举办茶叶、柑橘国际采购商宜昌行、国际经贸高端资源对接会、“宜昌优品俄罗斯行”等重要经贸活动,累计签订采购合作订单突破10亿美元。宜昌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国际茶叶最具魅力城市”称号。东阳光药业、湖北盟科纸业、金三峡印务等3家外资企业在香港上市。湖北科力生哈萨克斯坦境外工业园区成为我市在中亚首个境外园区,安琪集团在埃及、俄罗斯的海外工厂建成投产。

  (三)流通业态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1.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深化商务供给侧结构改革,居民消费从满足基础消费向注重品质消费转变,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健康、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消费提质扩容。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线上线下消费加速融合。

  2.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全市电商交易额突破2220亿元,电商市场主体突破8000家,居全省第二位。建成电商产业园区14个,先后获批国家、省级电商示范基地1个和4个;国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和16家;国家、省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4个和5个。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312个,建成“快递进村”站点546个,乡镇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100%,村级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98.5%,基本形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电商物流服务网络。建成淘宝镇6个、淘宝村22个,淘宝镇村总数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位。枝江电商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入选全国淘宝村百强县,为湖北省唯一的淘宝村百强县。

  3.美食之都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实施美食之都建设三年行动,成功举办第28届中国厨师节,宜昌入选“中国美食之都”名录,秭归、长阳获得“中国美食之乡”称号。评选宜昌“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十大家宴”,开展餐饮酒店行业技能大赛,组织餐饮企业参加中国食品博览会、楚菜美食博览会等行业展会,餐饮企业和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

  (四)商务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1.商业综合体布局更优。城区商业网点布局从西陵区向夷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延伸拓展,夷陵广场商圈作为市级核心商圈提档升级,新国贸、华祥CAZ、水悦城、江南URD、三峡环球港、夷陵万达、兴发广场等10余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建成运营。

  2.商品交易市场支撑更强。全市建成销售过亿元商品交易市场29个,过10亿元商品交易市场12个,过百亿元市场3个,三峡物流园、三峡银岭冷链物流、三峡果蔬交易中心等市场辐射范围扩大至鄂西、渝东等地区,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商品交易市场门类更加齐全、错位发展,形成了宜洋汽车后市场、天元国际汽车城、三峡汽贸大世界等汽车专业市场,居然之家、欧亚达、易陶馆等家居建材市场,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采花茶城、五峰西南茶叶市场等茶叶市场,金东山市场、长江市场等日用百货商品批发市场,三峡物流园等综合类商品批发市场。

  3.菜市场提质惠民工程圆满收官。实施城区菜市场提升质惠民三年行动,规划新增菜市场28家,改造提升菜市场38家,取缔马路市场16家,建成菜市场18万平方米,城区每万人菜市场面积超过1000平米。城区菜市场布局更加合理、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舒适、肉菜更加安全。

  (五)服务全市中心工作谱写新篇章。

  1.抗疫保供成效显著。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商务系统全体动员、全面参与,打响市场保供战役。国贸、北山、雅斯等160余家商超门店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投放市级储备猪肉130万吨,有效保障城区100万居民的日常生活供应。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商务经济发展,全市1626家商贸企业、341家外贸企业和226家外资企业短时间全面复工复产。三峡物流园保供工作获得商务部表扬,商务系统3人获得“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市商务局获得“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2.产业扶贫成果丰硕。全市商务系统从电商扶贫、家政扶贫等方面多向发力,累计开展贫困户电商培训1500人次,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5000人次以上。争取国家级、省级电商进农村示范项目支持,累计获得项目支持资金1.3亿元。全市24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村级电商站点实现全覆盖,75家农业电商主体与148个贫困村实现产销对接。长阳老巴王、五峰印象被商务部列入国家级贫困县重点扶贫产品供应商名录。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宜昌商务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变化。

  从全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迎来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商务各领域各环节应用持续深化拓展,商务经济数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同时,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加之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影响,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定签署,对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具有深远影响,对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从全国看,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构建,为商务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的更大空间。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品质化、特色化、精细化特征日趋明显,未来内需市场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国家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从全省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变。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建设强大市场枢纽,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引领“宜荆荆恩”城市群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南部列阵、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共建城市群典范。

  从宜昌看,国家和省级多重政策机遇叠加,我市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宜昌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产业升级突破期、发展格局重构期、蓄积势能迸发期、市域治理提升期。市委提出的“六大目标定位、九大产业支撑、五大功能配套、四大优化布局”,加快建设“一江两岸、主城引领、产业兴旺、功能强大、人气鼎盛”的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这对商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我市商务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商务发展总量不够大,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有待提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还有待加强,重点开放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另外,重点领域关键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经济外向度不高短板依然突出,开放发展步伐仍需加快,必须在“十四五”时期自我加压、奋力赶超。

  总体研判,宜昌商务发展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机遇大于挑战,商务发展前景广阔。我们需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宜昌商务发展新篇章。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对商务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聚焦“六大目标定位、九大产业支撑、五大功能配套、四大优化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完善平台功能为抓手,以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为支撑,全面提高商务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打造全国“双循环”创新发展重点节点城市、长江中上游开放新高地、区域性消费中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商务发展的核心地位。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作为驱动商务发展的主动力,加快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创新商务数字化应用、优化对外开放创新平台,推动商务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商务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营造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提供便捷优质的消费体验,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充分发挥商务发展在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坚持内外统筹。把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商务发展的应有担当。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激发潜在消费,培育强大内需市场。打通流通堵点、连接供需断点、疏通循环痛点,推动生产和市场平衡对接。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发展战略,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商务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加快商务领域改革,更大力度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自贸片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叠加优势,持续推动先行先试,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

  ——坚持融合发展。把推动商务经济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作为商务发展的新增长点,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推动商务与文旅、线上与线下、内贸与外贸相融合,催生新增长点,培育新发展动能,形成商务经济与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的新局面。

  三、主要目标

  (一)发展定位。

  ——全国“双循环”创新发展重点节点城市。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依托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宜昌区位、交通、产业、平台等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枢纽、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全省南向和西向开放门户,争创全国“双循环”创新发展重点节点城市。

  ——长江中上游开放新高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促进经济外向度大幅提升,开放平台、功能和环境全面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走在长江中上游同等城市前列。

  ——区域性消费中心。优化区域商业空间布局,完善流通体系、促进商旅融合,培育文化创意、定制消费、首店经济、体验经济等高端业态,提升消费创新引领能级,增强城市消费竞争力,打造区域性消费首选地。

  (二)“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平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国内贸易

  

 

  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1391

  

 

  2500

  

 

  12.5%左右

  

 

  预期性

  

 

  

 

  2、电子商务交易额

  

 

  亿元

  

 

  2220

  

 

  5500

  

 

  20%左右

  

 

  预期性

  

 

  对外贸易

  

 

  3、货物贸易进出口额

  

 

  亿元

  

 

  206

  

 

  414

  

 

  15%左右

  

 

  预期性

  

 

  

 

  4、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亿美元

  

 

  3.1

  

 

  5以上

  

 

  10%-15%

  

 

  预期性

  

 

  

 

  5、服务外包执行额

  

 

  亿美元

  

 

  5.7

  

 

  10以上

  

 

  10%-15%

  

 

  预期性

  

 

  外商投资

  

 

  6、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

  

 

  1.41

  

 

  2.27

  

 

  10%左右

  

 

  预期性

  

 

  对外投资

  

  合作

  

 

  7、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万美元

  

 

  637.3

  

 

  812.56

  

 

  5%左右

  

 

  预期性

  

 

  

 

  8、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

  

 

  亿美元

  

 

  21.79

  

 

  —

  

 

  保持全省前列

  

 

  预期性

  

 

第三章 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消费需求,依托我市消费资源优势,搭建消费平台,提升消费品质,培育消费品牌,突出消费惠民,增强消费富民,优化消费环境,充分发挥消费在促进生产、服务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打造立足宜昌、辐射鄂西渝东、面向全国的区域性消费中心。

  一、实施商业设施提档升级工程

  1.拓展城市消费供给体系。完善商业配套服务体系,构建以城市商业中心、城区休闲中心、社区便民中心和特色街区为载体的多层次消费供给体系。推动县市休闲购物中心和特色市场建设,提升县域消费供给能力。支持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商圈建设发展,适度均衡布局,引导商圈突出特色、提档升级、错位发展。建立核心商圈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建设规范,加强统计监测。优化完善核心商圈交通网络,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按照促进龙头做强、促进提质发展、促进投入运营、促进开工建设等四类项目,大力推进重点商圈建设,构建布局合理、业态丰富、错位发展的消费平台体系。

  2.培育品牌特色商业街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产业和历史文化优势,加快特色街区建设,支持二马路、环城南路、解放路步行街等步行街提档升级,创建省级高品位示范步行街,着力培育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街区管理完善、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以三峡环球港为试点打造全市夜间经济示范区。高水平开发建设平湖半岛、西坝夜市,全力打造宜昌“不夜岛”。

  3.推进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建设。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紧紧抓住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机遇,完善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优化老社区商业结构布局,形成购物、餐饮、生活服务和休闲等多功能的社区商业体系,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扎实推进宜昌优品工程。开展宜昌优品进景区、进加油站、进商场、进社区“四进”活动。

  二、实施消费场景提升工程

  1.培育新型消费。顺应年轻人消费需求,支持特色小店、商业综合体、老字号等推出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新消费场景,千方百计吸引年轻人,为城市留人、为企业留才、为社会留量。从补齐供给短板、完善提升消费业态、提高服务品质入手,实施“互联网+服务业”新型消费计划,改造提升商贸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体育运动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旅游圈、商业圈、文化圈融合发展。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强化服务消费,扩大信息消费,拓宽智能消费,挖掘农村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商品消费优化升级,加快释放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养老、家政等消费潜力。

  2.发展特色消费。着力发展体验经济,积极举办旅游观赏、啤酒节等体验型活动,加快布局无人体验店、智慧社区店、自提柜、云柜等新业态。积极发展首店经济,支持时尚秀和新品发布会在宜首发新品。搭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平台,建立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区域性总部或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分支机构。

  3.发展数字消费。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发展直播消费新模式,孵化一批地标性网红打卡地和网红品牌,推进直播电商产业园、直播产业基地建设。深化电子商务在制造业、农业、文化旅游等行业应用。建立完善多层次的电商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力争全市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形成集聚发展显著、支撑体系完善、地域特色突出、市场规范有序的电商生态体系。

  4.加快发展会展经济。积极争取承办大型国际展览会、国际论坛、国际国内产业行业会议活动,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重要节事活动。力争到2025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达到5~8万平方米,年展会数量达到100个,引进省级以上专业展会3~5个,培育和引进专业会展机构8~10家,建设3个以上省内外知名、行业领先的展会项目,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会展中心和国内重要的会展目的地城市。

  三、实施农产品流通富民工程

  1.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大力推动农商、农超对接,推进批发市场、超市、餐饮企业、学校食堂等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的产销合作关系,发展联合采购。鼓励农产品市场及批发商建设销地加工配送中心,支持批发商与农民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

  2.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降低农村流通成本,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加快农产品流通配套设施、乡镇便民商业中心建设,提升村级便民店服务功能,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举办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等系列巡展活动,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推进农村交通通信、文化娱乐、家庭服务、绿色环保、家电类耐用消费品和家用轿车消费。

  3.扩大菜市场提质惠民工程覆盖面。引导各县市因地制宜启动实施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行动计划,力争各地打造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适应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加强与美菜网等知名平台和企业合作,鼓励菜市场运营主体发展社区团购、生鲜配送等新模式新业态,更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推进农产品流通渠道多样化发展。

  四、实施消费环境优化工程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创建绿色商场,打造一批引导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商场。到2025年底,力争全市大型商场初步达到创建要求,绿色商场创建取得突出成效,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实践。推进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绿色餐饮,鼓励餐饮企业建设或共享中央厨房,与食品工业企业加强合作,打造“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加工配送链。培育绿色餐饮主体,建设一批绿色餐厅、绿色餐饮企业和绿色餐饮街区。加强城区再生资源回收制度建设,培育引导龙头回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推进行业标准化发展,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

第四章 构建现代商贸流通新格局

  宜昌作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是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是我市商务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推进商贸流通方式转型,提高商贸流通效率和水平,发展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层次和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相协调的贡献度高、辐射面广的现代化商贸流通格局,推动商贸流通产业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优化流通骨干网络体系

  1.构建多层级商业中心。加快引进各类商贸服务业态,提升宜昌城市商业功能与形象。着力做好市级和区级商业中心的功能规划和设施配套工作,加快万豪中心、卓尔三峡城市客厅、宜昌北站商贸城等重点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步伐,打造一批市级和区级商业中心。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商业服务功能,增强辐射能力和集散能力。逐步形成城区高端商业中心、县级商贸流通中心、镇级商贸配送中心为一体的商业网点格局。

  2.推进商品交易市场提档升级。整合现有商品市场,完善功能结构,加快市场制度创新,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合理布局商品市场。引导和鼓励批发市场开拓和延伸流通加工、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建立信息系统,探索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模式,建设成为设计展示中心、加工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支持夷陵三峡商贸物流中心、夷陵长江国际商贸物流园、猇亭立晟钢贸物流港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支持国贸、北山、雅斯、东方等商贸连锁企业与三峡物流园共同建设连锁配送中心。

  3.积极培育商贸市场主体。以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为重点,促进现代流通业态转型升级。大力扶持一批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逐步形成物流、商超、旅游及服务协调发展的现代流通格局。构建以限额以上企业为行业龙头,以连锁配送为网络,以卖场零售为基础的商品流通体系。到2025年末,销售过100亿元商贸企业20家,销售过10亿元商贸企业200家。

  二、完善农村流通市场体系

  1.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优化农产品市场布局,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三峡物流园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内外贸一体化的示范市场,构建跨区域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各县市区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农产品仓储、集散与流通功能。改造提升乡镇农贸市场等流通设施,建成一批农产品市场。

  2.强化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农产品综合物流集聚区,抓好区域性农产品物流节点建设,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产地集配中心。培育和引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支持商贸企业整合上游生产和下游营销资源,推进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建设,推进枝江智慧云仓、枝江三峡农旅电商物流商贸城等项目;支持农产品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支持三峡银岭、长阳百誉物流项目建设。发展农产品电商销售,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120亿元。

  3.提升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以大型流通企业为骨干,以连锁流通企业为依托,加快改造提升农村传统流通网络,加快构建农产品购销、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三大网络,完善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加快形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格局。加强对现有物流配送设施的整合力度,培育一批电商产业园区,引导快递、城乡配送、落地配等企业进驻园区经营,形成集聚效应。整合乡镇邮政、供销、万村千乡店等网络资源,开展“最后一公里”配送和集货,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提供保障。推广智能快递柜、自提箱等先进设施装备,提高末端配送效率与服务水平。

  4.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设施短板,加快三峡银岭冷链、民大宜牧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形成食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农商旅结合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推动冷链配送车辆统一标识管理,促进农产品冷链与供应链、物联网和互联网协同发展。以三峡物流园和三峡银岭冷链物流园现有冷链设施为基础,整合集聚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和存量设施,将宜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成鄂渝湘重要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鄂西南生鲜农产品集散地、生鲜农产品应急保供基地、现代农业枢纽经济发展平台,服务“宜荆荆恩”城市群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辐射全国冷链物流市场,不断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

  三、强化应急流通保障体系

  1.完善市场供应保障体系。加强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建设,发挥流通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稳定、提高应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加大粮油、猪肉、蔬菜、食糖、农资、应急物资等重要商品储备,增强平抑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规划建设保供基地,抓好产销衔接,完善商品市场供应体系和调控机制,确保商品供应充裕、市场稳定。

  2.推进应急储备机制创新。加强模式创新,采用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采购资金储备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加强机制创新,让正常存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物资装备,在关键时刻可以有效转化为应急保障物资。加强制度创新,让应急物资依法储备、依令调拨、高效配送,成为协约企业和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定职责,并通过践约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

第五章 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

  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壮大外贸主体,优化外贸市场布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外贸优进优出,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宜昌对外开放度、提升我市竞争力,加快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

  一、做强外贸主体

  持续实施外贸“三项工程”,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外贸企业,引进一批与我市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配套的外贸企业,发展一批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小外贸企业,力争到2025年末,全市进入全国外贸百强城市,进出口过亿元企业达到100家,过10亿元企业达到50家。支持外贸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培育、技术研发、开展境外商标和专利注册等,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优化贸易结构

  抢抓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机遇,稳定发展化工、机电、生物医药、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积极引导信息技术、特色优质农产品等出口,提高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发展水平,扩大农产品自营出口。巩固和壮大出口优势,增加中高端消费品和先进技术、重要装备等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发挥猇亭区国家精细化工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外贸转型基地工作推进机制;以人福药业全球总部基地为重点建设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基地;以奥美医疗为重点建设医用辅料转型升级基地;以达门船舶、船舶柴油机厂为重点建设船舶机电转型升级基地;以南玻、力佳科技、兴勤电子为重点建设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基地。

  三、转变贸易方式

  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壮大支柱产业进出口,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加工贸易提质升级。以宜昌自贸片区、宜昌综保区等开放平台为重点,更大力度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加工贸易发展,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打造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力争加工贸易年均增长25%以上。以宜昌综保区为载体,创新保税加工贸易业务模式,大力发展保税维修、保税加工等模式,实现区内外联动发展。

  四、培育外贸新动能

  深入推进外贸综合服务全覆盖工程,为外贸企业搭建出口退税、政策咨询、金融保险等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三峡物流园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和配套监管体系,力争到2025年末,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交易额达到10亿元。支持贝迪克凌云区外飞机保税维修项目发展。加快发展新兴服务贸易,推进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发展,以西陵区、伍家岗区、宜昌高新区等区域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为载体,鼓励企业承接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大数据应用等服务外包业务,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五、着力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探索出口转内销新模式,支持外贸企业内外标准有效衔接、内外市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实现内外销转型、一体化营销。搭建多层次出口转内销平台,支持在城区开展出口转内销专场活动,鼓励大型商贸企业设立外贸产品销售专区、专柜。鼓励外贸企业对接电商平台参与网络购物并设置外贸产品专区,支持安琪、地球村等跨境电商企业发展,建设一批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第六章 促进利用外资提质增效

  抢抓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机遇,全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进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对照全省利用外资区域布局,发挥我市特色产业优势,加大外资吸引力度,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我市利用外资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一、加大外资招引力度

  围绕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大力优化招商项目结构,以招引重大产业类项目为核心,以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和驻点招商为重点,创新招商方式,夯实招商载体,提高项目质量,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水平。积极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各行业头部企业等,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外资招引,鼓励外资企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重大外资产业项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吸引外资强磁场。

  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主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加强产业转移对接和合作。鼓励外资通过并购参与市内企业发展,实现企业重组改造和资源优化配置。支持我市有条件的成熟外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鼓励跨国公司在宜设立区域总部和技术研发、销售等功能性机构。依托外资存量,以产业链延伸为重点,扩大外资利用增量,优化吸收外资布局,促进外资集聚发展。探索在宜建设外资产业园,到2025年末,初步形成1-2个特色鲜明、经济效益高的外资产业园。

  三、完善外资促进机制

  充分发挥全市利用外资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建立健全利用外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外资促进政策支持,进一步形成外资利用工作合力。积极搭建多层次的外资促进平台,借助世界500强对话湖北、华创会、投洽会等招商经贸载体,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整合用好各类外资招商资源,建立完善外资项目信息库。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支持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全面落实外资负面清单管理。

第七章 积极稳妥推动“走出去”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互联互通,健全“走出去”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国际竞争力,推动对外投资合作和扩大出口有效结合,实现产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一、推进境外工业园区建设

  加强与中省在宜企业合作,鼓励开展跨国经营和国际化发展,积极培育一批本土跨国企业,支持安琪、兴发、黑旋风、核二二等骨干外经企业加快“走出去”,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骨干龙头外经企业上下游完善产业链配套,促进信息交流和项目合作,实现“借船出海”、“抱团出海”。

  二、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依托我市优势产业,以对外承包工程、对外投资和外派劳务为重点,推动对外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综合竞争力稳步提高。推动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扩大建筑、水利等重点领域对外承包工程市场份额,探索开展BOT等对外承包新模式,带动相关设备出口,形成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新优势。加强境外投资备案管理,落实境外投资报告制度。依托万方等市级外派劳务中心,有序组织开展外派劳务,指导帮助企业做好在外项目和人员的疫情防控。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对外援助项目。强化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对外经济合作企业的融资支持。

  三、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

  统筹制定“走出去”综合支持政策,做好政策宣讲推广,为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推动落实“走出去”服务体系,完善“走出去”企业服务体系。依托“走出去”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协会、行业组织,在重点拓展的海外市场推动建设“海外服务驿站”。推进对外经济合作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强化海外风险防范,及时分析、研判和预警发布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重大风险,督促企业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商事法律服务水平,加强与驻外机构联系,切实保障我市在外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深度融入国际经贸大格局

  全面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向东对接沪汉,向西承接成渝,向南联通粤港澳,向北借力京津冀,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推进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功能互补互促、市场共建共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区。深耕欧、美、日、韩等传统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开拓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国际市场,抢抓RCEP区域自贸协定机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区域内多边贸易交流合作。支持龙头和骨干外贸企业加快建设国际营销体系,引导企业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建设产品展示中心、分拨中心、生产工厂,鼓励中小外贸企业与骨干企业实现联动发展。搭建经贸合作载体,推进经贸活动的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特色化,构建我市参与国际循环的网络体系。

第八章 着力畅通国际贸易体系

  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放大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势,高效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优化口岸发展环境,着力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切实增强口岸功能、贸易功能、服务功能。

  一、建设中西部国际贸易港

  加快打造信息化、便利化的水、公、铁、空、管一体化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中西部物流枢纽港、长江中上游重要国际港口、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点。谋划宜昌铁路国际陆港建设,推动宜昌航空货运与高铁有效对接。发挥水港、空港、公路港、铁路港、信息港叠加优势,加速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打造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生态链。巩固提升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地位,推动港产融合、产城融合,建设辐射鄂西渝东、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港。

  二、大力推进航空口岸扩大开放

  高标准推进三峡机场二期国际航站楼建设,确保如期通过国家口岸扩大开放验收。支持三峡机场加大航线开发力度,开辟国际热点空运航线,稳定和加密国内国际航班,拓展国际快运物流新通道。“十四五”期间,力争开通35条国际包机旅游航线,累计出入境人次达到25万人次。

  三、加快完善水运口岸功能

  抢抓获批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机遇,推动水运口岸与长江上下流域港口资源优势互补。加快补齐特色口岸功能短板,积极申报进境粮食、肉类、冰鲜等指定口岸功能。修订完善水运口岸始发班轮政策,实现水运口岸始发班轮常态化运行,“十四五”期间,累计始发班轮2750航次以上。完善三峡翻坝转运体系,拓展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功能。

  四、持续优化口岸通关环境

  加大通关服务力度,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巩固口岸提效降费成果,联合海关等口岸部门进一步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合理布局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充分利用多式联运等方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市商务局牵头的部门合作协调机制,确保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监测联动。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制定年度工作和项目计划,明确牵头单位、工作责任、目标要求和推进举措,认真抓好落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实施评价,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适时调整。

  二、优化营商环境

  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工作要求,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当好“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店小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商务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审批服务效能。认真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健全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和投诉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商务领域信用体系改革,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

  三、强化政策支持

  整合资金资源,着力加强财政资金对商务发展支持,增加商务资金规模,不断优化调整资金支持的内容和方式,全力保障商务领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顺利实施。重点推动在促进商贸转型升级、贸易持续增长、内需消费扩大、开放型经济层次提升等发展的政策研究。完善商务领域统计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加强研究推行适应新消费模式、新消费业态的统计方法。

  四、完善要素保障

  加强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保证。鼓励金融、保险等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打造促进商务发展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做好城市空间规划与重点商业发展片区、商业网点规划、成品油分销体系等有效衔接,保障大型商业中心、特色商业中心、新型商业中心、加油站(点)的用地空间。预留一定商业发展弹性用地,为新技术应用、未来业态发展提供拓展空间。加强商务人才培养扶持政策,增强商务干部队伍力量,营造一批具备创新意识、知识领先、敢于担当精神的干部队伍,为商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11月18日印发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