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合作、多功能融合,打造全生命周期培训智库
栏目:宜昌市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中心 -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1-12-30
多主体合作、多功能融合,打造全生命周期培训智库
日期:2021-12-30 15:59来源: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宜昌)基地
责任编辑:龚雪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知识产权事业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推动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培训平台,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承担着重要使命。2016年6月7日,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宜昌)基地在湖北宜昌三峡大学挂牌成立。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推动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为使命,坚持立足地方,秉持培训服务与科研发展相融合、政企人员和大学生精准对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政校企联盟、学科交叉和社会服务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融合,通过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整合实现“产业、科研、教学”三业融合,将基地与学校、政府、企业的各种优质资源进行创新整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强大凝聚力,实现了特色专业、资源共享、项目聚焦、专项人才以及成果落地,助推了宜昌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设,为省属高校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提供了特色鲜明的多样化发展渠道。

  一、整合公共资源,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一是建立了统一高效的培训管理体制。建立了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单位包括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图书馆、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校分管科技工作副校长担任主任,宜昌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学校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教授担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执行负责人。二是形成了学校一体化培训资源体系。将学校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学习咖啡吧、专利事务所工作室、接待中心等纳入培训公共平台,提供一体化服务。三是建成了独立的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日常运行空间。基地现已形成了四大功能分区:大学生知识产权工作坊、培训主题创新交流室、科技创新研究室、知识产权培训实验室。

  二、面向校园,培育知识产权人才增量。

  一是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全校大学生培养体系。研究生必修知识产权课程,本科生选修知识产权课程。二是建立“大学生知识产权训练营”,每年举办两期,师资涵盖政府、高校、企业和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人员,培训考核结果纳入学分统计体系。三是建立了“大学生知识产权协会”,以知识产权工作坊为活动空间,定期进行多学科讲座与创新交流。四是利用知识产权远程教育网络,远程教育注册人数达1万人次,推介全国知名专家的知识产权课程,丰富大学生学习资源。

  三、服务地方,提质知识产权人才存量。

  一是积极走访政府、企业,设计培训调研问卷,充分掌握地方知识产权培训需求。二是积极承接省市政府委托培训,通过积极联系省知识产权局,对鄂西南片区政府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参与宜昌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承接了宜昌市政府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系列培训项目。三是推动学校知识产权服务地方发展的系列协议签订。三峡大学专利授权排名一直位居全国百强,也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基地在科技成果转化培训等方面,积极推进了地方的实质合作。

  四、多学科交叉,形成全生命周期课程体系。

  一是根据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组建师资团队,涵盖了技术、法律、政策、管理等环节。二是在挖掘学校水电等特色学科基础上,依据学校学科现状,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吸收了电气、水利、土木、机械、生态、医学等理工医多学科师生参与。目前,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博士所占比率达95.8%,其中工科背景占比29.2%。三是加强开放交流,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师资团队。基地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基地走访了香港知识产权署,基地专职教师10多人具有境外海外留学背景。

  五、科研教学融合,实现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与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合作,通过师资聘请、政策讲座等形式,及时加强知识产权政策宣讲与培训。二是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知识产权需求,优化基地的知识产权培训课程。三是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科学研究,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整体性治理的长江经济带科学中心网络构建》、省重大软科学项目《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科创走廊实践路径研究》、省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和多项县市区十四五规划项目,发表了《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知识产权异质均衡保护研究》等高质量论文、专著,参与起草了地方知识产权政策文件,部分研究成果得到了省部级领导批示,多位博士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初步形成了问题导向的知识产权智库平台。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