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全域开展基层便民服务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
栏目:宜昌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1-12-31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党建引领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今年以来,宜昌市将提升基层便民服务能力作为优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举措来抓,坚持基层和群众导向,在全市开展基层便民服务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着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末梢神经”。专项行动以来,宜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党建引领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今年以来,宜昌市将提升基层便民服务能力作为优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举措来抓,坚持基层和群众导向,在全市开展基层便民服务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着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末梢神经”。

  专项行动以来,宜昌市基层群众办事填写申请要素压缩近63%、申请材料精减65%、跑动次数减少70%,缩减办事时间达88%以上,“基层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融合发展”“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改革经验做法分获国务院办公厅、省委办公厅专刊简报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获省政府专项激励。

  建强便民服务体系,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聚焦居民生活中咨询难、办事难、互动难、村社归属感不强等问题,通过数字赋能、场所规范、服务延伸,有效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一是数字赋能入网格,实现服务“精准直达”。以建设“城市大脑”为总抓手,移动端开发“宜格服务”微信群集成公共服务、链接居民,通过标准化“建群”,集中全市资源提供服务,吸引居民入群参与治理,构建“网格化+大数据+大服务”高效能治理模式,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直达居民个人。平台运行至今,已开通生活服务、法律服务、社区自治、咨询举报、社保、医保等24大类156项服务功能,覆盖全市范围内所有的村社,近119万人实名加入“宜格服务”微信群。

  二是规范引领强载体,实现事项“就地能办”。镇街政务服务中心在整合现有场所的基础上,新建或改造提升镇街政务服务中心28个,将直接面向群众、镇街能够承接的服务事项全部归集到中心管理、办理,实现业务相对应的人权、事权全部划转到“政务服务中心”,基本达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围绕提升村社治理末端服务功能,全市1645个村社便民服务室功能设置、标识标牌、整体布局规范统一,扫描仪、打印机、无线网络等设施设备配套到位,电子政务外网提速升级,提升村社多层级、多角度精准供给服务能力。

  三是智能终端进基层,实现群众“多点可办”。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办事需求,将智慧化应用场景延伸至基层,在各镇街政务服务中心、金融网点、居民小区、中心村布设政务服务自助终端80多台,同步上线“宜格服务”微信小程序政务客服功能,用心打造群众身边的“不打烊服务大厅”。截至目前,自助终端提供包括社保待遇资格认证、电子疫苗接种证明等144项服务,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办事场景。

  推行集成服务模式,加速基层政务服务“血液循环”

  以方便群众办事为导向,通过事项下沉、窗口改革、机制创新,让群众办事更省心更省力。

  一是压实事项“一沉到底”。宜昌市管理服务人口近400万,常见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占全市办件量约90%。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标准,对户籍、民政、社保、医保等热门服务和民生需求领域科学梳理,通过“受理下沉、申报下沉、审批下沉”3种方式,推动高频事项“能放尽放”、基层末梢“赋权提效”。全市延伸下放至镇街同权事项54项,事项平均办理时限1个工作日;优化延伸下放至村社事项50项左右。

  二是深化镇街“一口办结”。推行“综窗+专窗”改革,除公安、市场监管等事项,其他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窗通办”业务范围,统一集中管理、统一分配业务,群众只需到一个窗口均能办理95%以上服务事项。“好差评”评价终端实现镇街全覆盖。

  三是创新村社“一岗全通”。用好群众家门口的村社便民服务室,在全省首推村社“全岗通”服务新机制。打破村社专职人员原有“条线壁垒”,实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5项直接办、35项代理办。窗口改革释放出的人员力量则“沉”进网格,走家入户搜集群众的实际问题。实施“全岗通”以来,村社干部网格走访次数增加40%以上,累计为办事困难群众提供便民服务10余万次。

  下沉服务资源要素,推动基层营商环境“可感可知”

  聚焦多样化、多层次美好生活需求,推出“套餐式服务+‘红色代办’服务+‘智能审批’服务”新模式,用最短的时间、最个性化的服务、最温馨的感受,打造便捷高效优质的便民服务圈。

  一是提供套餐式服务。推进“一事联办”主题套餐式服务向镇街延伸、下沉,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一事联办”窗口,精心挑选出“开农家乐”“农民建房”等43个高频主题事项,实行“一套材料、一张表单、一个指南”,群众办事实现“就近办、一次办”。截至目前,全市镇街已办理各类“一事联办”主题事项2万余件,“最多跑一次”逐渐成基层常态。

  二是提供“红色代办”服务。积极探索“筑堡工程”基层治理体系,依托社区驿站,建立以社区书记、社区委员、网格员、下沉党员为骨干的“大党委”帮办代办队伍,工作涵盖矛盾调解、法律咨询、政务服务等,零距离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围绕山区群众“办事难”问题,因地制宜推出“背包服务”,采取特殊情况“上门办”、电话联系“预约办”、进村入户“顺路办”等方式,为老幼妇孺等办事困难群众办理社保医保、残疾人证等业务,切实将最暖的服务带到最远的山区。据统计,今年来已累计为山区群众提供可感知、有温度的帮代办服务达2万多次。

  三是提供“智能审批”服务。聚焦“民生关键小事”和企业常见事项,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审批标准明确、证照材料共享程度高的依申请事项纳入市智能审批平台,通过数据集成和共享,由系统自动进行数据核验,实现“自动审核,秒批秒办”,有效提升了办事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目前,宜昌市首批内资公司设立(一般类型)、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等20个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智能审批”。(来源:三峡宜昌网 通讯员 戴凡石、杨志宇)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