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2-03-15
宜府办发〔2022〕2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宜昌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3月14日(此件公开发布)宜昌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为进

宜府办发〔2022〕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宜昌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宜昌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为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现代化治水管水能力,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理念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推动新时代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区域概况与特点

  (一)自然地理。

  宜昌地处长江上中游结合部,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山地、中部丘陵、东部平原,呈现“七山二丘一平”地貌特征,山水林田湖生态要素齐备,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湖北省“一主两翼”等重大战略覆盖区域。宜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以水闻名,是滨江之城、战略要地,生境秀美,资源富集。

  (二)河流水系。

  宜昌境内水系均属长江流域,可分为长江上游干流水系、长江中游水系、清江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等,以长江干流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集水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83条,境内总长约5070公里;集水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8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条,分别为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渔洋河),纳入湖北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11个,全市河网密度0.24公里/平方公里。境内三峡水库是国家重要战略水源地,清江是湖北省优质战略水源地。

  (三)资源条件。

  宜昌多年平均降水量120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598毫米,降雨及年径流量大体以长江为界,呈现南多北少、自西向东递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8亿立方米,宜昌主城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等区域水资源量相对较少。全市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是我国乃至世界水电资源最富集地区之一。目前已建成长江三峡、葛洲坝以及清江隔河岩、高坝洲等大型水电站(总装机规模约2722万千瓦),以及464座小水电站(总装机规模约100万千瓦),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水电之都”。

  二、水安全现状与形势

  (一)水利发展改革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围绕长江大保护、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以深化改革、依法治水、创新发展为抓手,强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举转变、由农村水利向城乡统筹转变、由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水利基础进一步夯实,水利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彰显。

  1.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启动三峡后续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势控制及岸坡影响处理工程,推进实施清江、沮漳河、香溪河等主要支流重点河段防洪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治理河道长度131公里,基本建成市、县两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全面完成新一轮75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部分水利设施安全隐患得到消除,有效抵御了2016年和2020年流域大洪水。

  2.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建成远安县付家河水库、五峰自治县关门岩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新增蓄水库容3094万立方米,官庄水库至梅子垭水库水系连通等一批水源连通工程建成通水。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9万处,完成21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现行标准下的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创新农村供水管护新模式,农村供水公司化改革全面完成。

  3.农村水利基础逐步夯实。持续实施东风渠、宜都幸福渠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3.3万亩。实施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新增和改造渠系962公里。完成74座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及93处生态改造项目,改造装机18.85万千瓦。完成当阳市向家草坝等大中型涵闸除险加固。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制定《宜昌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宜昌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和黄柏河等主要河流保护与利用控制性规划,制定黄柏河、玛瑙河等12条主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区域水资源消耗总量和效率控制得到有效落实。规范实施小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河道减(脱)水现象基本消除。武陵山区、秦巴山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14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基本完成境内河流、湖泊、水利工程划界确权,河湖长制工作于2019年获国务院督察激励。

  5.水利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宜都市通过全国水权改革试点、全国水流产权确权试点验收。颁布实施《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推进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改革,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体系获第二届湖北改革奖。远安付家河水库、普溪河渡槽拆除重建工程获2017-2018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十三五”期间3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11项预期性指标基本达成,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全市共完成水利移民投资139.8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23%。

  (二)水安全现状。

  1.水旱灾害防御体系仍显薄弱。受区域地理气候条件限制,全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应对极端气象条件下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仍显不足。长江、清江、沮漳河局部堤段仍存在薄弱环节,长江干流崩岸险情尚未治理完成,沮漳河蓄滞洪区启用困难,长阳自治县枝柘坪等重点涝区存在排涝短板,夷陵区西北口、宜都市九道河等部分水库除险加固不够彻底。境内中小河流和山洪沟“点多线长面广”,防治标准偏低,且受洪水猛涨猛落影响,河岸冲刷严重,崩岸现象常有发生,病险问题依然突出。

  2.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用水和经济社会用水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西部山区水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局部区域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中东部和东四县水资源仅占全市的35%,但经济发展强劲,人口总量约占全市的65%,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农村地区用水需求持续增高,但大部分地区供水水源单一,中西部山区季节性缺水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3.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仍存短板。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兴山县黄粮坪、秭归县两河口等部分重点中型灌区建设项目仍未开工,农业灌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供水保障程度不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信息化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当阳草埠湖等部分大中型病险水闸、灌排泵站带病运行,未能充分发挥效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4.河湖生态修复任务依然艰巨。因历史欠账较多,局部地区治理成效仍显不足,玛瑙河、柏临河、东山运河、善溪冲等部分入江支流水质仍不能稳定达标;清明湖、党家湖、太平湖、杨家垱湖等湖泊水质虽有所改善,但水系连通性、水体自净能力等仍较差,退渔还湖任务尚未全面完成,与人民群众对幸福河湖的期盼尚有一定差距,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任重道远。

  5.治水管水服务能力仍显不足。对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尚未完全落到实处,水权市场化交易尚未实质性突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尚未完成,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改革成效差异较大。水利信息“孤岛”问题突出,监测预警及时性不强,公共信息化服务能力不足。水利投资过度依赖财政资金,市场化融资手段和融资工具驾驭能力不足。水利“放管服”改革步伐缓慢,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发挥水资源优势等方面改革仍需向纵深推进。

  (三)面临的形势。

  1.“三新一高”对水利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第二个一百年”的起点,也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启航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国家水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前,宜昌正处于新一轮区域赶超跨越的历史关口,面对省委省政府赋予宜昌当好全省“两翼驱动”南部列阵主引擎、打造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龙头的新使命,全市水利工作要深度融入全省“一主提质、两翼贯通、全域支撑”的水安全保障格局,抓牢引江补汉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和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全省“三江多支贯通、百库千湖联调”荆楚安澜现代水网,科学谋划全市现代水网,把“三新一高”区域协调发展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落实到全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争取更大项目和更多投资落地宜昌,把政策利好转化为水利发展实际增量,着力解决全市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提高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省加快“强核、壮圈、带群、兴县”多点支撑,夯实全市“主城引领、市域统筹、区域协调、组团发展”战略基石。

  2.打造长江大保护宜昌样板要求水利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宜昌是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三峡水库是国家重要战略水源地,肩负“一江清水永续东流”重大政治使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的建设目标,《宜昌2050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了通过更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建设、更足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更高品质的多样生活营造,建成长江生态大保护的宜昌样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世界旅游名城、清洁能源之都、长江咽喉枢纽、三峡生态屏障、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对宜昌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加深入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积极投身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以有名有实的“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构筑河湖健康生命线,巩固生态系统汇碳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3.“强产兴城、能级跨越”赋予水利新使命。“十四五”时期,是宜昌强产兴城、能级跨越、再创辉煌的关键五年。面对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六城五中心”战略定位,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的“加快强产兴城、推动能级跨越”,建设“产业兴旺、功能强大、文化厚重、人气鼎盛”的现代化梦想之城目标要求,全市水利工作要主动适应新时期治水主要矛盾变化,充分响应新的治水需求,围绕“东进、北拓、中优”城市空间拓展布局,以“优水兴城、活水强产、以水润城”为使命,加快建设现代水网,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以水系综合治理为重点,打造安澜水网,筑牢城市安全发展基石;以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为抓手,打造生态水网,擦亮绿色发展底色;以供水保障为基础,打造民生水网,积蓄高质量发展动力;以植“文”营“景”为突破口,打造文化水网,促进水旅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宜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和市委市政府“六城五中心”发展战略,立足我市“两山一库”(西北秦巴山区,西南武陵山区,三峡水库)、“两江四河”(长江、清江、香溪河,黄柏河,沮漳河,渔洋河)自然生态格局,以打造“美丽河湖、水润宜昌”为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依法治水、科技兴水、科学管水,不断强化防洪减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河湖生态健康能力和治水管水服务能力建设,全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水利高质量发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不断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水利改革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节水优先,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争取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坚持问题导向。深刻认识当前治水的主要矛盾变化,找准水利工作短板,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转变,把握“强产兴城、能级跨越、乡村振兴”重点方向,努力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建设“美丽河湖、水润宜昌”三峡水乡特色目标,推动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水资源节约、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努力提供防洪、供水、灌溉、生态、文化等水利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

  ——坚持系统治理。遵循自然规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然生态各要素水平,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城等有机结合,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主要江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稳步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江河湖库生态健康水平持续改善,智慧水利基本建成,治水管水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1.水灾害防御能力稳步提升。根据城市发展需求,适度提升防洪标准,逐步建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长江宜昌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清江、沮漳河、香溪河等主要支流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堤防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中小河流堤防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重点易涝地区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大中型水库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山洪灾害防治体系不断完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不断完善,旱灾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

  2.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建成多源互济、调配均衡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宜昌主城区供水基本实现“双水源”保障,各县城供水有稳定水源或应急备用水源,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全面转型。全市水资源消耗总量和效率双控达到省政府考核目标,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大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

  3.江河湖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逐步建成生态健康、秀丽宜人的水生态健康体系。主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率达到达90%以上,河湖水系连通性得到有效加强,河湖空间管控有效落实,河湖生态环境稳定复苏。

  4.治水管水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水利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提升。河湖长制全面深化,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更加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水权交易、水利投融资、水利“放管服”等重大改革取得新突破。智慧水利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建立,水利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融资渠道更加拓宽,水利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依法治水管水能力显著提高。

  到2035年,全市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水旱灾害防御、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全面增强,河湖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与社会主义现代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水治理体系基本建成。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1.推进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治理。

  (1)加快长江干流防洪治理。按期完成三峡后续工作河道整治工程“十三五”规划内项目建设任务,争取将宜都、枝江、西陵段规划外崩岸治理项目纳入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修编治理范围。加快推进30公里长江干流堤防(护岸)生态修复和改造,做好125公里未达标和需要提标升级堤段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建立河道堤防一张图管理信息系统,安装堤防安全运行设施设备,建立视频监测、河势演变观测站等,推进河道堤防管理现代化建设。

  (2)推进主要支流系统治理。加快推进沮漳河堤防加固、河道疏浚扩挖、堤顶道路硬化等项目建设,配套新建分洪口门等设施。完成清江新建堤防(护岸)7.4公里,加固堤防3.7公里,新建生态护坡12.7公里,改造老旧涵闸泵站。完成香溪河14公里河道整治,新建11公里生态护岸。

  2.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推进枝柘河、玛瑙河、百里长渠、柏临河、渔洋河等26条中小河流重点集镇段或人口稠密段近300公里河道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实施当阳市官道河、夷陵区分乡集镇王家冲、枝江市鲜家港、兴山县王家河、宜都市裴饶冲、高新区田家河(千子荡)6条山洪沟治理。推进兴山县纸坊河、西陵区三岔河、远安县罗汉峪沟、点军区福安河等其他山洪沟治理项目。优化调整自动雨水情监测站点,加强山洪灾害预警站点建设与维护,升级山洪监测预警站点通信模块,将全部数据站点整体迁移至三峡云,纳入统一平台管理,实现市内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全部整合。

  3.推进蓄滞洪区建设与空间整治。以“分得进、转得出、蓄得住、排得出”为目标,积极推进当阳市沮漳河蓄滞洪区建设,加强蓄滞洪区人口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适时启动部分蓄滞洪区人口安置,建立合理的蓄滞洪区管理体制。重点恢复沮西大垸、观基垸、芦河垸、木闸湖垸、众志垸、莫家湖垸行洪滞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

  4.加强易涝区及湖泊综合治理。推进当阳市草埠湖排区、沮西排区、漳东排区综合治理工程和兴山县榛子黄粮涝区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对主排渠进行清淤、衬砌并新建排洪沟。对枝江等平原区、宜都等沿江地带及局部山区的重点涝区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河道疏浚、清淤扩卡、闸站改造、渠系整治等。推进当阳市菱角湖围堤加固工程及枝江市陶家湖片区、七星台片区等排涝渠系治理工程。

  5.开展病险水库、涵闸整治和泵站改造。加快消除存量病险水库风险,恢复提升防洪库容,加大小型水库、涵闸隐患排查力度。实施西北口、巩河、熊渡、九道河、泉河、杨树河、玄庙观等大中型水库以及当阳和尚冲、枝江胡家畈等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当阳草埠湖节制闸、黄家咀节制闸和枝江青山节制闸、百里洲人工河节制闸除险加固,以及宜都陆城泵站、夷陵石桥泵站更新改造。

  6.持续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强产兴城发展需求,适度提升部分城市河流防洪标准,推进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恢复河道生态,保持河湖水系自然连通,构建城区良性水循环系统,保障排水出路畅通,完善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严格控制城市建设侵占河道、湖泊等行为。

  (二)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1.优化引水调水工程布局。贯彻落实“空间均衡”的治水思路,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区域空间发展布局。积极融入国家水网、省级水网,充分依托长江(三峡水库)、清江、黄柏河等骨干水源,重点围绕“高铁新城、东部未来城、科教城”等重点片区发展需求,全面推进宜昌水网建设,打造南北互济、丰枯调剂、互联互通的大水网格局,健全供水保障体系,助力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升级。主动对接引江补汉工程及引江补汉输水线路沿线补水工程,积极争取和优化省级骨干水网向黄柏河、沮漳河等河流补水规模和通道,缓解宜昌城区、枝江、当阳等区域及东风渠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快推进清江水系连通工程、当阳市引漳入城水源工程和环百里荒片区、高铁新城、东部未来城等重点片区供水保障工程。

  2.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中小型水库水源保障工程,全面完成柏果树、桂花园、白家河水库等建设,重点推进兴山县两河口(中型)、五峰自治县纸厂河、夷陵区龙泉、秭归县罗家等水库新建工程,尽快启动夷陵区官庄、法官泉、点军区楠木溪等水库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推进一批县级小型引水工程、乡镇提水工程及农村堰塘整治工程,提升抗旱应急能力,提高供水保证率,根本性解决区域性、季节性、临时性缺水问题。

  3.推进农村供水提质增效。顺应人口、产业、城镇空间发展趋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问题为导向,以县为单元,按照“一年补短板、三年大提升”总体部署,推深做实农村供水公司化改革,建立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全面转型。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发展。积极推进枝江市城乡供水联网联通项目、宜都市沿江供水工程、远安县九里岗水厂扩建工程、长阳自治县大堰集镇供水水源工程、点军区城乡供水一体化等骨干供水项目建设,持续提升供水保障水平。

  4.加强水资源保护和集约高效利用。继续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推进官庄、白河、泉河、善溪冲、鲁家港等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工程,落实围网建设、清漂、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生态鱼投放、水源地应急保障等措施。健全全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控高耗水行业用水,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推动城市生态景观等优先使用再生水,加强雨水集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协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城镇高效供用水体系。

  5.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围绕水源供水、过程配水、田间生态高效灌排水及科学管水等环节进行灌区现代化建设。重点推进东风渠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加快实施远安沮东灌区、枝江刘巷灌区等13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成本监审和水价调整改革,加强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供水效率和效益,提升灌区现代化服务水平,为粮食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三)构建河湖水生态健康体系。

  1.推进长江岸线生态治理。以《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为指导,进一步加强长江水域岸线管控。继续推进三峡水库库滨带生态治理、库区水土流失治理、长江岸线生态治理、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实施宜昌城区长江岸坡生态治理工程,恢复岸线活力,实现水清岸绿、人文胜景,打造长江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带、景观带。

  2.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加强河湖库生态调度研究,健全生态用水统筹调配机制。根据水系格局、城镇分布,选择重点河段、水库逐步实施综合整治,打造生态河道,全面改善沿河生态环境,提升河道生态保护能力。重点推进黄柏河、玛瑙河、柏临河、桥边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宜昌江北城区两河六库水系连通工程等重点水系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促进水系自然修复。持续抓好湖泊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确保湖泊水质稳定向好。

  3.开展清洁小流域治理。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强化资金保障,积极探索“规划衔接、项目整合、资金统筹、成果共享”的部门合作共建模式,继续推进清洁小流域治理。以夷陵区墩子河、远安鹿苑河、当阳瓦家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为样板,在全市因地制宜开展15条重点清洁小流域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平方公里,形成从山顶到坡面、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的全流域、多方位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4.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根据农村水系特点,坚持分类施策,围绕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河湖管控、防污控污等方面,以水系为脉络、村庄为节点,实施连片规划整治。重点推进远安、当阳、枝江等地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

  5.推进绿色小水电生态化改造。坚持综合利用、生态优先,实施小水电站增效扩容和生态化改造,落实水电站生态泄放措施,优化调度运行方式,保障下游河道生态用水需求。重点推进香溪河流域和黄柏河东支绿色小水电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其他小水电成片聚集区绿色水电示范建设。

  6.打造特色水文化景观。充分挖掘治水文化内涵,实施植“文”营“景”举措,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品味,向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水文化产品和服务。以香溪河流域和黄柏河流域为重点,打造生态电站自然风景,大力推进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人文景观空间构建项目。充分利用三峡、葛洲坝大型水电工程影响力,推进中国水电博物馆、长阳清江博物馆、官庄水生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以及长阳清江、兴山南阳河、远安回龙湾等一批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建设,打造水利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彰显“水电之都”特色。

  7.充分挖掘绿色能源潜力。抢抓“双碳”机遇,充分挖掘黄柏河流域绿色能源发展潜力,推进黄柏河抽水蓄能清洁走廊、东风渠灌区风光水储等新能源开发,积极推进宜都市潘家湾、远安县宝华寺、长阳自治县清江、五峰自治县太平、秭归县罗家、夷陵区白龙潭和晓峰河等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前期工作。

  (四)建设水库移民美丽家园。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围绕《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 号)确定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聚焦移民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移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移民产业升级发展,促进移民安稳增收致富,加快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增强移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五)提升水利监管服务水平。

  1.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推动河湖库长制向农村微小水体延伸,强化水系“源头”“末梢”治理,持续深化探索“河长制+”新模式,健全河湖库长制组织、制度、工程、监管四大体系,实现河湖长制“有名”向“有实”全面转变。

  2.推进重点领域改革。重点实施水权交易、农业水价和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等领域改革创新。放大宜都市水权改革、水流产权确权改革国家试点效应,完善全市水资源计量和监测系统,探索建立用水权分配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培育用水权交易市场。加大县域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推进力度,以试点促改革,形成示范效应。推广黄柏河、玛瑙河、柏临河等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生态补偿共建共享长效机制。

  3.创新水利投融资模式。以沮漳河综合治理、东风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清江水系连通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为重点,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水利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作用,用好各类金融融资工具,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

  4.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根据国家、省关于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决策部署,结合宜昌城市大脑建设,充分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业务流程优化和工作模式创新,构建宜昌市水利“五个一”(一张网、一张图、一中心、一个支撑平台、一批典型智慧应用)的智慧水利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业务管理一体化、水利资源共享化、水利监控可视化、水利指标精细化、水利信息可视化、水利决策科学化”,促进水利信息化提档升级。

  5.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主动对接服务重大项目机制,落实“全程代办”“全程帮办”“并联审批”。推进区域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和洪水影响评价评估成果应用。建设开放的水利市场环境,强化“互联网+”监管,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6.强化法制和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宜昌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宜昌市节约用水条例》等地方法规规章,健全依法治水法制体系。深化对接“筑堡工程”,实施优秀专业人才培养开发引进、重点人才工程建设,完善助才、引才、留才政策体系,建立人才长效工作机制,补齐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短板,加快构建熟水情、懂技术、擅管理、甘奉献的专业化水利人才队伍。

  五、投资规模匡算

  依据专项规划和单项工程前期工作的投资估算,“十四五”规划总投资1033亿元。按项目类型分,防洪能力提升工程71亿元,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407.4亿元,清洁能源建设工程365亿元,主要河湖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工程165亿元,水文化建设工程4亿元,智慧水利建设1.3亿元,移民后扶19.3亿元。资金筹措计划,争取上级财政资金394亿元,市、县两级财政61亿元,银行贷款及社会融资578亿元。

  六、环境影响评价

  宜昌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主要包括防洪减灾工程、供水保障工程、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水利监管工程、智慧水利系统建设。规划实施后,可改善本地区水环境,逐步恢复健康水生态系统,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为城乡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影响分析。

  1.主要有利影响。水利工程的科学布局、合理建设和水利行业的强化监管将对环境带来有利影响。

  (1)进一步提高宜昌市防洪减灾能力。洪涝灾害的发生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引起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而开展防洪减灾工程提高了城市的防洪减灾能力,同时极大减少了污染物扩散,遏制了洪涝灾害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病险水库整治加固工程实施能有效防治山洪、泥石流,减轻土壤侵蚀,恢复区域植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氛围和外部环境,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灌区改造和农田节水工程的实施,可有效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高耗水工业企业的循环水利用和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促进城市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重点工程建设,将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强应急抗旱能力提升以及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水资源支撑。

  (3)有力提升河湖生态环境质量。宜昌市“十四五”期间实施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将有效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区域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2.主要不利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将对水环境、空气、声环境、生态、水土流失、人群健康、搬迁安置等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工程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地形地貌、陆域水循环过程、河湖水文情势及水生态环境。

  (二)减缓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由于工程分期分段实施,影响较为分散、影响时间较短,施工期结束后影响即消失,属短期、局部影响,且工程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大部分可通过采取相应的保护或修复措施予以减免。

  1.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方案。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强化行业监管,严格项目审批,严把项目实施。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严格按国家有关法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工程的不利影响提出对策措施,并确保在建设中各项措施得到落实。

  2.加强河流水质监测和水生态流量监控。加强规划实施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3.加强水生态保护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强化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保障区域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决避免中小河流治理中束窄河道、减少行洪断面,以及河流渠道化的倾向,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提倡采用生态型河道治理措施,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4.加强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三线一单”衔接。规划项目实施前期就要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宜昌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等做好衔接。做好规划工程建设在用地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工作,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特别要加强保护基本农田及耕地。

  七、保障措施

  (一)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公共财政水利投入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水利移民资金、部门资金,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资金、水污染防治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资金等。落实水利信贷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央企合作,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完善政府投资决策与监督约束机制,保障水利建设顺利进行。创新农村水利工程建管模式,调动农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二)加快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配合国家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提前谋划,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以及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有效衔接,划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预留空间和廊道,避开生态红线、基本农田、天然林等“高压线”。加快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库清单,按照项目清单压茬推进前期工作,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深化水利改革发展。

  进一步健全河湖长制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协调其他部门做好水域岸线确权工作,完善河湖长制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建立健全宜昌市用水权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宜昌水权交易市场。推进农村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宜昌水利发展目标,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以高层次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基层水利人才能力建设为重点,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统筹推进人才发展创新行动,努力建立一支与宜昌现代化治水能力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对事关水安全保障中的水资源保护、优化配置、投融资机制、重大工程布局、流域数字孪生、智慧水利、新技术新标准制定、重大涉水政策法规等重大问题和难点进行专项研究和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宜昌市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水平。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3月15日印发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