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栏目: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 -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2-05-12 加入收藏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宜昌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开局五年,也是奋力实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争当表率”的关键五年。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宜昌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关乎人民群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宜昌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开局五年,也是奋力实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争当表率”的关键五年。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宜昌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义重大。根据《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北省“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结合全市文旅体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基础条件

  1.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文化和旅游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千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效加速提升。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9.86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18亿元。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7752.72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8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5.1亿元(恢复至2019的71%),疫情期间持续保持全省旅游发展前列,体现出良好发展韧性。“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67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60.46亿元,累计投资建设文旅体项目178个,招商引资签约文旅体项目72个,协议总投资额503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家,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2个。

  2.事业发展成果更加丰硕。“十三五”时期,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序开展,全市已有国保单位18处、省保单位60处,“万里茶道(五峰段)”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建成3个非遗数据库、1个非遗综合展馆、多家非遗展馆和非遗手工坊,形成非遗保护“六个一”[非遗保护“六个一”:即一部法规:《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一套办法制度:非遗保护四项管理办法制度体系;一个机构:独立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科,一项工程:双扶工程,一句承诺:兑现传承人补贴,一个体系:数字化保护体系。]宜昌特色。荣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剧目1项,2件作品斩获全国群星奖,1台剧目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3台剧目入选“湖北优秀剧目北京行”。新闻媒体数字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升,公益广告获国家、省扶持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十三五期间,宜昌籍运动员分别获世界冠军20个、亚洲冠军11个、全国冠军106个。2020年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3.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宜昌成功建成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宜昌市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建成开放,全市14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实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文化e家”一站式服务。率先建成市州级融媒体中心,全面完成直播卫星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农村智能广播网“村村响”实现全覆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900多公里生态景观廊道建成,全景旅游平台(湖北首个)上线运营,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宜昌市奥体中心顺利完工,全市已建成各类体育场地1132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9平方米,城区基本建成15分钟健身圈,国民体质监测成为常态。

  4.特色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十三五”期间,夷陵区、远安县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宜昌三峡旅游度假区、百里荒旅游度假区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新增7家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创成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增湖北旅游强县1个、名镇4个、名村6个。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钢琴音乐节等系列节事精彩纷呈,龙舟漂流赛、中国三峡超级越野赛、宜昌国际马拉松等连续举办,首届三峡旅游博览会圆满成功。新推出“昭君和亲路”“长江夜游”“云游宜昌”等文旅产品,获得“中国最受欢迎全域旅游目的地”称号,游客满意度评价居全省前列。

  5.综合带动功能更加显著。全市文旅综合效益持续放大,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共赢,全市累计脱贫6496户18158人,乡村旅游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3.80万人次。城市品牌广泛传播,“爱上宜昌”旅游形象更加鲜明,“诗歌之城”“钢琴之城”“读书之城”建设持续推进。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等称号。2020年疫情严控下宜昌文旅市场回暖位居全省前列。一业兴、百业旺,文旅激活消费、振兴市场,对全市经济恢复和转型发展起到了良好带动作用。

  (二)发展形势

  从全球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旅游熔断、国内旅游面临压力,文旅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文化和旅游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体育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加速稳就业、促消费、扩内需,构筑发展新动力。

  从全国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文化旅游体育作为幸福产业,要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强化价值引领、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为全体人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目前国家正式启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宜昌被列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加速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再攀高峰势在必行、正当其时。

  从区域来看:全省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新格局,支持“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宜昌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加上郑万高铁、沿江高铁、神五高速等交通裂变,宜昌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协调好区域竞争合作关系,宜昌文化和旅游发展必须主动作为、提高站位、争先进位,实现高质量发展、跨越发展。

  (三)主要问题

  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而不强、特而不优。具体表现为:创新发展不够,宜昌文旅仍是典型“资源依托型”模式,产业政策、复合人才、先进技术、要素配置等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空间布局不优,宜昌城市首位度不高,城区支撑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全市“一盘棋”大旅游发展格局亟待构建;资源利用不足,存在山水观光同质、休闲娱乐单一、康养度假欠优、文化创意乏力、体育消费不够的问题,城区缺乏核心吸引物,引爆性文旅产品稀缺,从“卖山水”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亟待破题;融合发展不深,文旅体产业在要素、市场、业态方面缺乏融合,与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链不紧,缺乏综合性产业园区、消费中心和融合平台,一二三产业的乘数效应亟待全面释放;宣传营销不精,城市品牌塑造不够,营销文旅IP创意宣传力度不大,文旅市场运作不强,市场营销转化率不高,重点景区年接待量偏低,智慧化营销平台和多元化营销方式亟待突破,迫切需要一场“范式转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以及旅游为民、旅游带动的作用,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体育强市。坚持把文化作为灵魂、品质作为生命、创新作为动力,用全球视野、国际标准、系统观念,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发展,让文化和旅游成为更好推进宜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更好展示长江大保护宜昌样板的绿色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产业,奋力谱写世界旅游名城建设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要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科学把握好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强化规划引领,国土空间、城乡规划、乡村振兴、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规划应充分考虑文旅体发展之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好衔接,协调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由“资源依托型”向“高端高效型”转变,强化“用户思维”“游客体验”,聚焦高净值人群和年轻人群体,打造更加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文旅范式和产品。强化理念、制度、人才、技术创新,增强要素配置效率和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3.坚持强城支撑。坚持以城聚人、以人强产、以产兴城,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加快建设公园城市,打造一批文旅体消费聚集区,培育城市核心吸引物,破解城市文旅空心化,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推动从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显著提升宜昌城市首位度。

  4.坚持融合发展。将文化和旅游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大局中,统筹事业与产业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理念、职能、要素、市场、业态、产品、服务和营销上系统推进文旅融合。加快推进文旅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打造产业集群,优化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着力增强文旅发展新动能。

  5.坚持开放共享。把握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等发展机遇,加速对接沪汉、承接成渝、联动陕湘,强化区域协作,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加快体制机制“开放式改革”、市场秩序“开放式监管”、公共服务“开放式营造”,推动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奋斗,全市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融合发展,文旅产业实现“量”“质”双提升,“国际化、特色化、品质化、智慧化”更加突出,产品更具国际吸引力,城市更具国际感染力,服务更具国际亲和力,品牌更具国际影响力,山水旅游世界著名,水电旅游世界驰名,文化旅游世界闻名,体育旅游世界知名,文旅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方阵,初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体育强市和世界旅游名城。

  1.文化地标鲜明彰显。构筑起全球屈原文化地标,宜昌成为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深挖提炼屈原文化、昭君文化、嫘祖文化、三国文化、巴楚文化等时代价值,涵养宜昌城市精神,共同创建全民文明典范城市,宜昌成为人人向往的心灵归属地,成为湖北文明标杆,成为国家文明窗口。

  2.文旅产业跨越发展。到“十四五”末,全市游客接待规模突破1.25亿人次,入境旅游指标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力争建成1-2个世界级旅游景区或旅游度假区,新增1-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全市文旅体市场主体实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文旅体企业突破1000家,力争有3家以上文化旅游企业进入全国百强,新增1-2家文化旅游上市企业。

  3.城市品牌显著增强。全力推进“五牌同创”,争取创成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国家文旅体消费示范城市、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高水准办好省十六运会,高水平举办世界级影响的节庆赛事活动,全球营销宜昌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

  4.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设施标准化、运行一体化、服务均等化、管理智慧化、主客共享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加速完善,国际化公共服务水平和效能大幅提升,文化强市、体育强市建设持续深化,文旅体融合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速现代化。

  专栏1 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性质

  事业

  发展 全国、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 78 85 预期性

  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个 - 1 预期性

  全域旅游示范区 个 1 3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49 2.6 约束性

  融媒体中心标准化建设率 % - 100 约束性

  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 - 成功创建 预期性

  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 - 成功创建 预期性

  国家文旅体消费示范城市 - - 成功创建 预期性

  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 - 成功创建 预期性

  产业

  发展 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个 - 1-2 预期性

  国家级(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个 - 1 预期性

  世界级旅游景区或旅游度假区 个 - 1-2 预期性

  游客接待量 万人次 7752.72 12500 预期性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个 411 500 预期性

  三、融入国际国内大通道,构建文旅发展大格局

  (一)加快融入国际国内大通道

  1.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利用好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进出口商贸等国际资源和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开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积极参与中国文化年(节)、中国旅游年(节)等国家重大文化品牌活动,拓展宜昌国际“朋友圈”,让宜昌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2.建成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城市。协同共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按照“内河游轮旅游第一品牌”的标准,把宜昌建成长江游轮的停靠地、三峡游轮的集散地、内河游轮的制造地,强化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沿江国际旅游城市合作,开辟长江全景游、三峡全程游以及跨省游轮度假线路,实现水陆并进、人车同行,共同舞动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3.建好“宜荆荆恩”引擎城市。全方位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文旅一体化发展,组建“宜荆荆恩”文化和旅游联盟,建立和完善区域生态保护、文旅资源开发、旅游线路联动、旅游市场营销、人才队伍建设等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间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建、市场共拓,全力建好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南部阵列主引擎。

  (二)优化形成“一核三带八区”布局

  强化城区核心引领,发挥纽带支撑作用,推动片区集聚发展,全市一盘棋,加快形成“一核三带八区”融合发展布局。

  一核引领。聚焦世界旅游名城建设,对标国际一流,加速推进城市建设“东进、北拓、中优”,实现主城形态由“半月形”向“满月形”蝶变,加速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极力畅通旅游进出通道,努力建设国际范、山水韵、三峡情的滨江公园城市,显著增强城市生态承载力、产业集聚力和文化吸引力。围绕“城市文旅强芯”,重点建设西坝长江不夜岛、平湖国际旅游岛、平湖国际旅游湾区“两岛一湾”和大视野高品质建设屈原文化公园、引进国际知名主题公园、打造古今·大南门活力街区“两园一街”文旅地标。通过高品质塑造品质休闲,高品位彰显城市魅力,高水平提升国际服务、高效能开展智慧治理,实现一江两岸、主城引领、产业兴旺、功能强大、人气鼎盛,努力建成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成为世界认同的美好城市。

  三带支撑。长江三峡黄金带,以长江三峡为主轴,双向对接,南北互动,借助长江水运、高速、铁路呼应汉渝,依托三峡专用公路、G348、翻坝高速等联动周边,彰显大国重器、屈原昭君、峡江记忆等特色,高品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线路。清江风情带,以清江为纽带,串联宜都、长阳、五峰,联动恩施,彰显山水生态和巴土风情,打造成为精品文旅休闲康养带。楚韵沮漳带,以沮漳河为纽带,串联枝江、当阳、远安,对接荆襄,彰显嫘祖文化、关公文化、三国故事和田园水乡,建设具有荆风楚韵的文化旅游带。

  八区集聚。即两坝一峡、三峡香溪、清江康养、武陵画廊、环百里荒、嫘祖故里、关公圣地、田园水乡。重点保护开发好文化遗产,加快推进优质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化区域联动、产业融合互动和要素科学配置,打造特色鲜明的八大文旅集聚区。

  专栏2 八大文旅集聚区发展指引

  两坝一峡。聚焦打造“两坝一峡”核心产品,按照“三峡精华、世界驰名”的标准,把“两坝一峡”打造成为极富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成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

  三峡香溪。以三峡香溪为纽带,联动神农架、兴山、秭归三地,讲好“炎帝神农、美人昭君、诗人屈原”故事,谋划打造秭归县城文体商旅综合体,加快建设兴山高铁小镇,建好屈原老家(乐平里)景区,重点支持昭君村创建国家5A级景区,统筹推进三峡香溪国际旅游休闲区建设,打造高峡平湖-香溪-神农架精品线路。

  清江康养。发挥清江纽带作用,联动宜都、长阳,挖掘生态资源和巴土文化,重点发展文旅休闲和生态康养,加快环天柱山综合开发,天龙湾-鲟龙湾连片开发,加快三峡康养产业试验区项目建设,支持清江库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武陵画廊。推进清江腹地、渔洋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加速武陵山连片开发,推进土家文化、茶文化等保护和利用,推动五峰西部高原文旅开发,支持五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环百里荒。联动夷陵、当阳、远安三地,以农文旅融合开发为突破口,以高山康养为特色,建设好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推进农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支持百里荒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嫘祖故里。围绕“嫘祖故里、村村诗画”,重点打造嫘祖故里文化旅游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质量。持续办好田野马拉松,支持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补录。

  关公圣地。打造“有影响力的关公文化旅游目的地”,强化关公文化保护传承和IP塑造,支持玉泉山—关陵创建国家5A级景区,高品质打造关公文化小镇,支持关圣文化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田园水乡。联动枝江、当阳,辐射夷陵东部片区,特色化推进农旅融合,重点开发金湖、百里洲等优质资源,发展好自行车、马拉松等特色体育,打造高品质乡村休闲和运动健身体验地。

  四、实施精品工程,促进产品转型升级

  破题当前文化和旅游发展普遍存在低端、低效、高度同质、高度分散的“两低两高”问题,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实施文旅精品工程,高品质打造一批世界级文旅产品。

  (一)全力提升两坝一峡新能级

  深度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长江三峡国家风景道建设,加快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三游洞(西陵峡)等景区扩容升级,协同开发三峡工程“一区四镇”,全景开发三峡人家,整合开发三游洞(西陵峡),聚集打造成为千万能级的5A景区“舰队”。推进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提升度假品质和国际接待能力,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好长江三峡游轮中心,构建观光游览型、休闲度假型、主题娱乐型、自驾滚装型游轮体系,推出以宜昌游轮母港为始发站的长江国际游轮线路。加快畅通东西向水陆联运交通,打通南北向快捷公路交通,构建完善的环峡沿江立体交通体系,全面提升两坝一峡发展能级。

  (二)全力打造屈原文化金名片

  聚焦“一标三地”的目标,让屈原文化浸润到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中。建好屈原文化公园,将其打造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支撑,全面升级屈原故里景区,支持建设屈原老家(乐平里)景区。建强屈原文化研究院,高水平开展屈原文化研究和推广工作,把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与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有机结合,全面塑造宜昌城市金名片。

  (三)全力放大省运会综合效应

  坚持开门办赛、开放办赛,按照“融合、开放、绿色、节俭、廉洁”的理念,凝心聚力办好省十六运会,争取办出国家水准、湖北风格、宜昌特色,实现“办一场省运、兴一座城市、旺一批产业”。积极推出一批以省运赛事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吸引体育爱好者“看省运、游宜昌”,让宜昌借力省十六运会的支点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全力建好特色文旅精品

  1.精品景区和度假区。聚力打造具有宜昌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重点建设两坝一峡旅游区﹝含三峡人家、三游洞(西陵峡)、车溪等﹞、三峡坝区(一区四镇)旅游区、平湖国际旅游岛、巴山金谷巴楚文化旅游区、三峡香溪国际旅游休闲区、高峡平湖生态休闲旅游区、环百里荒农文旅综合开发项目、三峡茶谷农文旅融合项目、渔洋河综合开发项目、清江天龙湾-鲟龙湾康养旅游度假区、清江画廊-环天柱山综合开发项目、枝江金湖-百里洲生态旅游区、当阳关雎河畔等景区项目。支持三峡大瀑布、昭君村、玉泉山-关陵、柴埠溪大峡谷等创5A提档升级,支持宜昌三峡旅游度假区、百里荒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精品街区。充分发掘“宜昌老字号”和“消费新时尚”,对标《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标准,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重点建设古今·大南门活力街区、红星路——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优化提升陶珠路、万达广场、CBD、华祥CAZ、解放路步行街、环球港、水悦城、璟里中心等特色街区。

  3.精品酒店和会展。招商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酒店(民宿)和品牌运营商,规划建设一批高星级酒店、高端度假酒店、文化主题酒店、温泉养生酒店。培育一批特色民宿集群,积极发展青年旅社、短租公寓、帐篷酒店、房车营地、野奢酒店、共享酒店等多元化住宿设施。全力建好宜昌会展中心、三峡国际会展中心、三峡国际博览中心,引进具有全国影响的组展机构、专业服务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会务会展配套知名企业,全力提升宜昌住宿接待能力和会务会展水平。

  4.精品美食。建设一批宜昌特色美食街区,推出一批宜昌名菜、名吃、名宴。创意甄选来宜必吃十大名菜,开展“宜昌传统老店”“网红必吃商摊”“美食时尚达人”等评选活动,出版美食指南,创意“舌尖上的宜昌”等活动,为主客提供地道美食体验。

  5.精品礼物。塑造品牌、突出品质、强调品味,创意开发一批“宜昌有礼”文创商品。做精做优“宜昌蜜桔”“宜昌宜红茶”“宜昌猕猴桃”“秭归脐橙”“清江椪柑”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文创包装,成为来宜必买“伴手礼”。加快打造文旅商品展销中心、消费扶贫生活馆,优化线上线下闭环式购物体验,促进文旅消费增量提质。

  6.精品演艺。市场化运作打造一台宜昌本土特色、市民游客喜欢的文旅精品大戏。充分利用好文博场馆、体育场馆、影视剧院、景区景点等场所,推动精品剧目常态化展演。加快推进《九歌》实景山水演艺项目,支持旅游景区打造影视拍摄基地,开发观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演艺产品和快闪剧目,创新活态非遗表演,实现文化传承,促进二次消费。

  7.精品节庆赛事。把握“双碳”战略机遇,依托宜昌生态底色,利用三峡工程影响,借助三峡集团实力,争取永久承办世界清洁能源发展论坛。聚焦宜昌世界级文化符号,持续办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昭君文化旅游节、关公文化旅游节、嫘祖文化旅游节。策划承办国际诗歌艺术活动。创新举办宜昌国际钢琴大赛、宜昌国际烘焙大赛。积极申办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赛、全国龙舟锦标赛、宜昌自然水域国际漂流赛、宜昌国际马拉松赛、远安国际田野马拉松、宜昌国际电竞邀请赛、宜昌滑翔伞嘉年华等体育赛事。

  8.精品研学。依托宜昌市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作为国家级研学示范营地的影响力,再创建一批高品质研学(劳动、红色)教育基地,构建研学旅游集聚区。重点开发三峡工程研学、名人文化研学、地质科普研学、红色教育研学、乡村体验研学等系列产品。

  9.精品夜游。加快点亮“一江两岸”和“两坝一峡”夜景,城市重要节点合理开展灯光工程建设,开发运营好宜昌长江夜游、两坝一峡夜游、黄柏河休闲夜游、清江风情夜游等游轮夜游产品,创意开发“夜景”“夜秀”“夜演”“夜逛”“夜宴”“夜娱”“夜展”等系列产品,争创国家级(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10.精品线路。发挥中心辐射作用,联动武汉、宜荆荆恩、襄十随神、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和长江中下游城市,共同开发和培育旅游精品线路,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

  专栏3 精品线路重点项目

  两坝一峡•三峡精华游:以两坝一峡为核心,串联三峡人家、三峡大瀑布、三游洞、车溪、三峡国际房车营地、三峡茶旅小镇等,推动南北互通、水陆联动,形成邮轮游、自驾游、徒步游、骑行游、夜游等多样化休闲体验。

  世界水利•长江三峡游:对接重庆,强化大三峡旅游合作,推广“三峡全线游(宜昌-重庆)”“船进神农架•畅游新三峡”“船游三峡•夜宿秭归”等线路组合,加快游轮产品创新,开发水陆联动游玩方式,进一步提升三峡游休闲度假品质。

  宜荆荆恩•鄂西精彩游:串联宜昌两坝一峡-三峡人家、荆州古城-方特、荆门明显陵-爱飞客、恩施大峡谷-女儿城等品质景区,构建鄂西旅游大环线,通过凝聚营销合力,塑造湖北鄂西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

  三峡香溪•神农武当游:利用郑万高铁(兴山站)拓展北部客源市场,重点串联屈原故里(老家)、昭君村、高岚朝天吼、神农架、武当山等景区,打好“诗人屈原”“美人昭君”“炎帝神农”“仙山武当”文化牌,形成特色文化体验线路。

  屈原昭君·非遗主题游:以“屈原昭君”为主题,推动与湖南、陕西、内蒙古等地合作,共同打造“跟着屈原、昭君去旅行”跨区域主题线路。并结合宜昌端午习俗、昭君传说等系列特色非遗文化,形成系列非遗文化体验线路。

  关公圣地·三国文化游:联合荆州、襄阳,讲好三国文化故事,加快推进玉泉山-关陵提档升级,加强与荆州古城、襄阳古隆中等景区合作,形成三国主题文化体验之旅。聚焦打好关公文化品牌,重点针对东南沿海、港澳台区域开展市场营销。

  丝路茶道·万里探源游: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万里茶道”申遗,充分挖掘远安嫘祖文化,振兴宜昌宜红茶名号,围绕嫘祖文化园、宜红茶博览园、茶马古道等关键节点,推动文化传承和产品创新,区域合作打造文化探源之旅。

  武陵画廊·巴土风情游:重点围绕清江流域,对接长阳、五峰、宜都,有机串联清江画廊、清江方山、天龙湾、柴埠溪等旅游景区,联动恩施、湖南,做好土家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利用,形成灵山秀水与土家风情相结合的特色风情体验之旅。

  田园水乡·运动休闲游:差异化打造夷陵“橘香茶韵”、秭归“诗情橙意”、兴山“与美同行”、宜都“陌上春色”、枝江“花样年华”、当阳“风华正茂”、远安“田园诗画”、长阳“梦幻山水”、五峰“茶颜悦色”、点军“江南牧歌”、猇亭“花香石趣”等乡村游线路。

  筑梦宜昌·红色教育游:依托“中国三峡·世纪工程”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联动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屈原故里、巴兴归革命根据地、麻池革命旧址、渔洋关苏维埃政府旧址、夏明翰故里等重要节点,讲好宜昌大撤退、石牌保卫战、瓦仓起义、挥师湘鄂西等红色革命故事,传承好贺龙、胡敌、夏明翰、李超然等英雄精神,高质量打造精品红色教育游。

  (五)全力发展品质休闲业态

  1.城市休闲。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串“园”连“山”活“水”、植“文”营“景”兴“业”为抓手,推进特色滨江、活力左岸和风景右岸建设,形成市民游客共享的城市美好生活空间。建立“城市公园+社区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休闲街区,新增一批城市文体商旅综合体,创意开发一批时尚打卡节点。打造好城市“观光巴士”,组织城市精品休闲线路,让宜昌成为品质休闲之城。

  2.乡村休闲。围绕“两脉青山、一江五水”的自然生态格局,有序建设美丽乡村、美丽村湾和美丽庭院。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推出一批文化内涵丰富、产品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环境美好宜居、风俗淳朴文明的文旅名镇名村,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景区,优选推介一批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精致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到2025年建成120家市级以上休闲农业重点园区。

  3.文化休闲。加强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和数字化文化产品开发。以文旅名镇名村、街区、广场和景区、度假区、文博院馆为载体,常态化举办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梳理、整合宜昌红色旅游资源,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红色旅游产品。通过红色故事场景化、红色事迹角色化、红色生活体验化,提升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组合一批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创新一批红色教育研学产品,支持红色旅游演艺、红色旅游商品开发。

  4.运动休闲。发挥山水地理优势和良好生态环境,将宜昌打造成为中国山水运动休闲之都,高水平推动特色体育、运动休闲、智慧健身蓬勃发展。加速普及“三大球”休闲运动。大力发展端午龙舟、动感漂流、滑雪游泳、有氧登山、趣味路亚、激情越野、时尚电竞、自行车、马拉松等时尚体育运动。推广巴山舞、广场舞,形成极具宜昌特色的运动休闲体验。

  5.康养休闲。结合宜昌建设国家级三峡康养产业试验区,加快将山水生态优势转化为康养产业优势,建成华中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三峡茶旅小镇、环百里荒、点军白云山、曹家畈片区、宜都山城水都、兴山榛子-黄粮、长阳仙剑山-青岗坪、五峰西部高原、秭归芝兰谷等康养项目。启动建设云端三峡、石牌同辉康养产业园,推进九龙湾国际度假区、环玉泉旅游度假区等建设,打造一批国际品质、行业标准、宜昌特色的康养度假集聚区。支持东阳光、奥美医疗等健康板块上市企业开拓特色医疗、康复疗养、美容保健、养生养老等“康养”“疗养”“医养”大健康产品与服务。

  6.会奖休闲。加强与前沿城市和国内外会展企业合作,争取承办大型国际展览会、国际论坛、国际国内产业行业会议活动,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重要节事活动,加快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会展中心和国内重要的会议目的地城市。提档升级商务酒店、示范园区、培训基地,促进宜昌会奖休闲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强化对商务休养市场的营销推广,将宜昌建设成为劳模(职工)疗休养基地。

  五、加快产业融合,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增强全市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深入推进“文旅+”“+文旅”,通过强主体、搭平台、建集群,促进文旅体产业集群内融合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外融合,形成“双融合”发展格局。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大力招商引进具有国际实力、自带流量、运营力强的文旅市场主体、专业运营公司和战略投资者。实施“领军型、骨干型、新锐型”文旅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全力推动文旅企业联合联盟联营发展。支持宜昌城发集团拓展深耕文旅产业,鼓励本地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大型文旅集团,着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支持有实力的文旅企业上市,支持宜昌文旅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

  (二)搭建融合发展平台

  遵循规律,因地制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文体商旅”资源要素向产业集中,企业向平台集中,重点打造产业园区、文体商旅综合体、特色小镇、综合廊道、数字文旅平台等五大发展平台,实现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

  专栏4 产业融合重大项目

  四类产业园区。围绕“装备制造”,谋划建设三峡文旅体装备制造园;围绕“文化创意”,重点建设三峡广告创意产业园、江南创意产业园、端午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围绕“研学教育”,重点建设东方年华研学教育产业园、湖北腾创三峡研学教育产业园、童梦小镇亲子产业园、车溪劳动教育基地等项目;围绕“数字经济”,重点建设5G电竞产业园、三峡互联网数字经济产业园、宜昌5G信息通信产业园等项目。

  十大文体商旅综合体。重点建设西坝长江不夜岛、古今·大南门活力街区、宜昌北站文商旅综合体、宜昌城市客厅(东站片区)、长江国际文化广场-环球港文旅综合项目、宜昌文化创意中心(伍家岗)、三峡·民俗演艺城(高新区)、宜昌·长江三峡文化艺术中心(点军)、卓尔·宜昌航空城(三峡国际博览中心)、磨盘-巴楚印象(织布街)综合开发项目。

  三类特色小镇。“文旅特色小镇”重点建设宜昌音乐小镇、南灵文旅小镇、栖湾小镇、关公文化小镇、嫘祖文化风情小镇、兴山高铁小镇;“康养特色小镇”重点打造百里荒康养小镇、兴山榛子黄粮康养小镇、三峡人家康养小镇、秭归芝兰谷康养小镇、曹家畈文旅康养小镇、南阳温泉康养小镇等。“体育特色小镇”重点打造高岚体育旅游小镇、水田坝离地运动小镇等项目。

  八条综合廊道。打造三峡遗产风景带(宜昌段),建设G348三峡公路风景道、G318国家风景道、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廊道(宜昌段)、环百里荒纯美爱情廊道、枝当远运动休闲廊道、宜都-五峰万里茶道走廊、宜大路(三峡茶谷)茶旅融合廊道。

  数字文旅平台。大力支持文旅企业上市,利用好三峡库区绿色发展投资基金等系列投融资平台,建管好华中(宜昌)文交所产权交易平台,发展好各类文化旅游联盟构成的行业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好宜昌三峡广电集团、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宜昌艾肯(核桃学院)、九歌文化传媒、湖北神工动画、宜昌秒吧等企业打造数字网络平台。

  (三)建强八大优势产业

  立足全市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繁荣文化”“提质旅游”“建强体育”“激活数字”为行动纲领,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推进文旅体产业提质增效。

  1.文化创意业。发展壮大文化创意服务业,增强文化原创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原创IP生产经营能力的文化龙头企业。鼓励三峡非遗in巷、三峡白马营艺术区等发展壮大并争创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乐器珠宝制造、文化装备生产、包装印刷服务、创意设计策划五大产业。繁荣文化艺术、文化演艺、文艺培训等产业,支持湖北三峡演艺集团发展。加强工艺美术业的传承保护,鼓励开发具有中国风格、三峡元素、宜昌品质的文创产品。推进艺术品交易市场建设,健全艺术品交易信用体系,规范艺术品中介服务。

  2.广电出版业。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全媒体矩阵。强化市级媒体“中央厨房”龙头引领作用,加快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持续优化两网(三峡宜昌网、宜昌市政府网)、两端(三峡云客户端、云上宜昌客户端)、两微一抖(宜昌发布微博、微信、抖音号)媒体方阵,加快打造个性化APP信息传播平台。支持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宜昌三峡广电集团做大做强,建成全国一流的地市级新闻传媒集团。加快推进高清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主动对接中国(湖北)网络视听产业园,优化网络视听产业布局,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后劲的网络视听节目制作企业,提升广电节目质量。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绿色印刷等新型出版业态,支持三峡日报互联网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支持金三峡印务、湖北宏裕等包装印刷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本土优秀创作团队,创作地方特色的原创影视、音乐、动漫、游戏产品。深化电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市县影院、专业影厅和新型院线建设。

  3.旅游服务业。坚持“优结构、提品质、创精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实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快旅游景区(度假区)、旅行社、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交通运输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点发展国际精品住宿业、会议会展业、康养度假业、主题公园、房车(自驾车)营地等业态。培育和壮大本土旅游龙头企业。加快A级景区、A级旅行社、星级酒店、精品民宿等品牌的申报和创建工作,推动旅游服务品质提升和产业集群发展。

  4.休闲娱乐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扩容、促进消费为重点,促进城乡休闲娱乐业健康持续发展。围绕“24小时不夜宜昌”,完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购物等休闲业态,不断提升夜市、酒吧、歌舞厅、影剧院、健身馆、动漫电竞馆等服务品质。培育夜经济,创新品牌文化演艺节目,建设一批24小时书店、24小时便利店、“深夜食堂”餐饮街区。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鼓励开展乡村观光游、文化体验游、康养度假游、户外运动游等活动,不断创新乡村休闲业态,形成一批时尚打卡村庄。

  5.竞赛表演业。围绕打造“体育赛事之都”,积极申办、承办国际国内商业性赛事,提振体育消费。以“山(登山、越野)、水(龙舟、漂流、游泳)、路(马拉松、自行车)、舞(健身操、健身舞)”为重点,以重大赛事为依托,培育一批覆盖面广、参与性高、消费性强的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支持利用市奥体中心、市体育中心建设体育竞赛表演功能集聚区。鼓励国有企业充分发挥赛事组织和运营带头作用,引导各类中小微体育竞赛表演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全面开展“百千万”体育赛事活动,支持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现场赛事、媒体创新、智能设备等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多层次赛事传播平台。

  6.游轮游艇业。做大做强长江、清江游轮游艇业。有序推进游轮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长江三峡游轮中心建设步伐。引导新建和改扩建适合长江、清江休闲度假旅游的豪华游船,发展新型环保观光游船、游艇和城市、湖泊观光船。打造船岸联动、水陆结合的内河游船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城市夜游、美食体验、音乐专享、康体疗养等主题游轮产品,加速向大众娱乐化、休闲度假化转型发展。引进和培育游轮游艇企业,支持游艇交易、展示、租赁、设计、制造、维护、保养、驾培等产业发展。

  7.装备制造业。加快制造业与文旅体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乐器制造、视听设备制造、光电设备制造、包装印刷等企业升级扩规,形成规模与品牌效应。支持宜昌金宝乐器、世纪联合创新、汇科电子、南波显示器件、三峡国际珠宝博艺园发展壮大,加快打造视听设备生产集聚中心。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落实相关奖励政策。引进和培育壮大文旅体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研发智能化舞台演艺设备、可穿戴式设备、新型健身装备、虚拟现实装备、无人智能游览、智能终端等智能装备。支持房车露营、游轮游艇、索道缆车、低空飞行器、游乐设施、漂流滑雪登山穿戴式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发展。

  8.数字文旅业。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趋势,支持文旅“上云用数赋智”,促进线下文旅体产品和服务消费加速“触网”。以“智慧上云”“全景上云”“非遗上云”推动文旅资源在线化,加快打造一批虚拟现实景区、虚拟娱乐场馆、数字文博体场馆等项目。深度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云上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引进和培育大型数字文旅企业,鼓励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跨界融合,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文旅新业态,充分激活文旅产业新动力。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主客共享水平

  推进示范区创新发展,以“补短板、强供给、促均等、提效能”为切入点,用“主客共享”理念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坚持“全域化、共享化、特色化、现代化”,老基建加快“补短板”,新基建加快“扩乘数”,加速健全文旅体广基础设施网络。

  1.完善公共文化阵地。持续推进公共文化供给侧“四维一体”创新实践,加快构建市、县、镇、村、文化中心户“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县级公共文化场馆改扩建。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优化、美化和舒适化。着力打造15分钟休闲圈,推进文化资源下沉。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化阵地建设,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红色展馆、家庭博物馆、微型图书室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非国有文化场馆健康发展。

  专栏5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宜昌会展中心、三峡国际会展中心、三峡国际博览中心、宜昌大剧院(音乐厅)、宜昌美术馆、宜昌新科技馆、宜昌高新区文体创意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改扩建宜昌市图书馆、猇亭区非遗展示馆和图书馆及配套设施项目,推进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全面提档升级。

  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加快新建和改扩建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力度,新建当阳市文化场馆、远安影剧院及会展中心、长阳文化大观园(博物馆、图书馆、剧院、文化村)、长阳土家族传统体育传承展示馆,续建三峡移民博物馆、推进兴山大剧院、图书馆项目建设,升级建设秭归县天问文化广场,确保县(市区)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

  乡镇(街道)及以下文化基础设施。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效能。对基层文化广场,乡村舞台等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加强资源整合利用,提高综合效益。

  2.优化旅游基础配套。突出宜昌特色,建设便捷化、高质量、全覆盖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加快构建“外联内畅”交通体系,完善集散咨询、公共交通、自驾服务、旅游绿道、休闲公园、旅游标识、驿站商廊等配套,持续巩固厕所革命成果,加快智能停车场建设,推进文旅场所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全面提升全域旅游承载能力和服务品质。

  专栏6 旅游基础设施项目

  “一主五辅”旅游集散中心。建好宜昌高铁北站以及三峡机场、长江三峡游轮中心、三峡大坝换乘中心、兴山高铁站、秭归旅游港等“一主五辅”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持续完善宜昌东站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三峡游客中心功能。统筹推进县(市、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结合村委会及文化阵地建设,配套文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点)。

  “外联内畅”旅游通道。加快完成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推进实施三期工程,增开国际国内航线,构建“欧亚直达”国际航运网络,建成国际航空一类口岸。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襄宜常段)、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郑万高铁联络线、十宜高铁以及宜昌高铁北站建设。谋划建设市域铁路和发展三峡旅游观光轨道。加速建设三峡航运中心,完善长江和清江航道的旅游功能。推动建设江南生态廊道,联通点军、夷陵、秭归、兴山等地。加速推进呼北高速、宜来高速、襄宜高速宜昌段建设,畅通江南(北)翻坝高速互通及匝道连接线,切实解决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等高等级旅游景区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城市旅游地段、交通枢纽、重点景区规划新建一批自驾车、租赁车、旅游大巴车停车场。开通宜昌通达重点客源地城市的城际旅游专线,开通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直达重点景区的旅游专线,开通串联城区旅游景点的城市观光巴士,增开城市夜间公交专线。

  休闲公园。推进城市公园实施商业化配套和宜游化改造,加快建设中央公园(西陵后山)、荆门山—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峡口国家森林公园、六泉湖公园等郊野公园。推进滨江公园延伸段建设。充分利用中心城区闲置地、边角余料用地等建设一批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谋划建设长江三峡等国家公园,建设国家柑橘公园、船舶文化公园、足球公园等功能性主题性公园。

  生态绿道。实施“串园连山”工程,加快构建两岸滨江最美风景道,形成市域“一廊两环十带”和中心城区“一轴一环九线”绿道网络体系。依托水系廊道和交通要道,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廊道、城市绿道、骑行道、登山道。重点建设G318、G348、G351三条生态旅游廊道,打造一江两岸、两坝一峡、屈原故里、昭君故里、清江画廊、关公圣地、五峰西部、环百里荒、环百里洲等九条环线。

  旅游厕所。结合公园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厕所管理标准,打造“最美”公厕。建设现代化都市创意厕所示范点,提供人性化的如厕服务,让厕所充分融入城市景观环境中,成为城市的景观小品。积极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商业模式,丰富旅游厕所服务功能。

  旅游标识系统。加快推动语言无障碍国际化城市建设,规范文旅体标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巧妙植入宜昌特色文化元素,规范提升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水运码头、高速出入口、旅游景区和公共活动场所的旅游标识系统。完善商圈、街区、文体场馆内的服务设施名称和标识。推出多语种的宜昌全域旅游电子导览地图。

  3.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围绕“健康宜昌”,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加快补齐和提升城市体育综合体、乡镇街道(社区)运动健身中心以及中心村文体广场,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实现市、县两级综合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池)、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全覆盖。加强新老旧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打造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高标准建设一批体育公园、汽车露营基地、运动训练康复中心、特色体校等场所,亮化一批赛事健身绿道,打造一批标准化、有亮点的村级体育站点。重点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旧厂房、广场、绿地、公园等空置地,建设一批体育公园,打造“举步可就”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全市公共体育设施水平。持续推进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市县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市县两级“四个一”工程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专栏7 全民健身设施项目

  新全民健身示范项目。全面落实湖北省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完成宜昌市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球类馆、网球馆平战结合改造工程,支持枝江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全覆盖,推进伍家岗全民健身中心、夷陵区全民健身中心及足球公园、当阳市体育馆及游泳馆、远安体育馆及全民健身中心、长阳游泳馆、宜都市游泳馆建设。完成宜昌市滨江体育公园、城东智慧体育公园、秭归县体育公园及乡镇全民健身中心的续建工作,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补齐无障碍通道残疾人运动场地。

  全民健康行动计划。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布点及运行,并加快向健康指导服务站点和健康监测站点转变。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健康检测。全面普及科学健身、智慧健身。积极探索体医融合发展模式,提升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

  4.健全智慧广电网络。深化媒体融合,建强用好市、县各级融媒体中心,搭建智慧融媒体平台。加强智慧广电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宜昌三峡广播电视台节目采编制播传4K超高清化,各县(市、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全面完成高清化改造。大力实施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提质增效工程。实现中央12套、省5套、市2套、县1套总计20套电视节目全覆盖。推进“村村响”向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升级。

  专栏8 广电基础设施项目

  智慧广电工程。全面提升市级融媒体主流阵地。推进宜昌三峡广播电视台现有融媒体中心策划指挥系统升级改造、新建4K超高清节目生产平台、5G电视直播平台等,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对接“城市大脑”,加快融媒体小脑建设,升级三峡日报社现有市级融媒体中心平台,新建宜昌媒体数据中台系统,与中省媒体打通融合;升级云上宜昌、三峡宜昌移动市级新媒体平台;深化“媒体+”应用,将市级融媒体中心与市域治理现代化、市级文明实践中心平台深度融合,形成市级主流舆论阵地、信息发布枢纽和综合服务平台。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和湖北省应急广播平台,建成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的预警信息发布,有效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和效率。在2025年前,完成长阳县、秭归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任务,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自行开展建设。

  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提质增效工程。按照广电总局700兆赫迁移工作统一部署和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完成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频率迁移工作。抓好日常运行维护,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无线数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免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中央12套、省5套、市2套、县1套总计20套电视节目,切实保障城乡居民收看到更加清晰的电视信号、更加丰富多样的电视节目。

  (二)丰富公共文化供给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擦亮屈原文化地标,涵养宜昌城市精神,共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让宜昌成为人人向往的心灵归属地。

  1.加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按照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四有”要求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启动保护规划编制。加快文物“三防”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文物安全技术防范水平,加强文物执法督查,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加快推进革命旧址、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支持万里茶道(宜昌段)、关圣文化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开展三峡库区(宜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长江文物资源等专题调查、协同谋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好屈原祠、关陵、长阳人遗址、城背溪遗址等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谋划青山墓群遗址公园。指导各国有博物馆做好时代见证物的收集入藏工作,创新博物馆藏品展示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博物馆线上线下展陈水平。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开展研学旅行和主题教育活动。

  2.加快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建设武陵山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深入开展非遗普查和专项调查研究工作,建设非遗数据库。探索运用动画片、纪录片、全景影像、虚拟影像等数字化方式,全面记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支持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加强非遗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扎实推进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设一批传统手工艺坊打卡地,设计一批非遗商品“爆红款”,培育一批非遗工艺文创品牌。加强中青年传承人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建设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和传习所。示范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行产品。持续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的节日”“非遗赶集会”“村晚”等系列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紧密结合屈原文化“一标三地”建设,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活化”展示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或形象,打造好话剧《屈原》,高标准演艺《宜昌故事》。持续实施好文艺精品战略,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领域统筹创作,鼓励重大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爱国题材、抗疫题材等体现宜昌元素的文化精品影视创作和生产。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加大对南曲、花鼓戏、皮影戏、楠管等地方曲艺的扶持力度。常态化举办书法、摄影、文学艺术、动漫等主题展会。组织实施“微创作”计划,采取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网络动漫、微电影、微综艺等传承弘扬宜昌优秀文化。

  4.丰富文化体育惠民活动。以群众基本文化体育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送文化送体育下乡”,探索建立戏曲下乡、电影下乡、图书下乡、比赛下乡等服务常态化机制,免费推出图文展览、非遗展示、文艺表演、体育比赛、健身辅导等惠民活动。持续组织开展“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和“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以优质产品供给实现以文化人、以体强人。

  专栏9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工程

  文化遗产和文物申报项目。加快万里茶道(宜昌段)、关圣文化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城背溪遗址、宜都茶港、麻池革命旧址、香炉石遗址、枝柘坪红三军军部旧址、瓦仓起义遗址、五峰容美土司遗址、渔洋关苏维埃政府旧址、鸣凤山摩崖石刻、曾家湾民居、川汉铁路遗址(夷陵段)、石牌抗战遗址、聂家河古兵塞遗址、杨家河兵寨群、夷陵寨堡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提档升级。

  文物和非遗活化利用。开发“宜红茶”“茶马古道”“川汉铁路遗址”“抗战遗址”等精品研学旅行线路。推进非遗活态传承,建好点军车溪、关陵庙会、屈原故里、宜昌丝竹等一批非遗传承示范基地;设计开发好宜红茶、长盛川青砖茶、夷陵版画、枝江酒、步步升布鞋、艾绒刺绣枕、竹篾果盘、长阳礼物等一批非遗商品;持续办好“来宜昌·追国潮”等系列非遗体验主题活动。统筹开展文物展览、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进乡村“五进”活动。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点,建立全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鼓励与校企合作设立传统工艺基地、重点实验室等,提高工艺产品设计、制作水平和品质。重点将宜昌彩陶、夷陵版画、步步升布鞋、绿茶制作工艺等培育成为知名工艺品牌。

  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计划。深入挖掘整理具有宜昌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结合反映宜昌历史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创作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部纪录片、一部戏剧、一部广播剧、一首歌曲、一部图书,争取纳入文旅部“百年百部”创作计划、“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作家、舞蹈家、摄影家、戏曲家、书法家。探索建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实施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投资、捐赠、参股入股等方式参与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

  (三)促进公共服务均等

  1.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坚持城乡协同联动,优化城乡文旅资源配置。实施“筑堡工程”,打造15分钟休闲圈。引导公共服务向社区、乡村延伸,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倾斜,实现公共服务全域、全主体覆盖。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市农家书屋资源统筹管理和整合,实现一体化配送与运营。深入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免费、错时延时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推行公共文旅体服务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城乡居民评价和反馈机制。不断完善志愿者服务网络,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品牌,推进志愿者触角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

  2.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权益。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加大专项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加强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引导。积极开展公益性培训、演出展览、科技普及、文明旅游宣传、康复训练指导、心理咨询等免费活动。加大对残疾人文化艺术指导和培训力度。积极规划引导各类景区和文体场馆配套建设母婴室、无障碍设施。为特殊群体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场地设施、科学健身指导等保障服务。

  (四)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1.推动功能融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实现功能融合和主客共享,打造文旅体服务与消费综合体。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探索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场馆等设施的景区化运营方式,通过宜游化改造,增加旅游咨询服务和休闲商业配套,丰富互动体验。在旅游公共设施修建改造中植入宜昌文化元素,引入影院、剧场、书店、健身馆、竞技馆等文体休闲项目和服务。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中心增加乡村旅游服务功能。引导和支持文博院馆开展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和申报。

  2.创新服务方式。结合“智慧宜昌”建设,推动实现公共服务走上“云端”、进入“指尖”。加快推进文旅体场馆和服务设施智能化改造,积极推广电子票、人脸识别、云排队、智能机器人、虚拟展厅、智慧导览等新型文旅服务。升级改造“文化e家”,创新提供云阅读、云视听、云旅游、云健身等线上服务,推出“1秒找厕所”“5秒找停车位”“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等便民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文旅体公共服务目录,推动建立订单式、菜单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平台,逐步形成百姓“点单”、政府“配送”的定制化服务模式,实现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

  3.激活文旅消费。促进文旅体公共资源与消费需求有效对接,鼓励重点商圈延时营业,发展夜经济。支持文旅体场馆设施开展文艺表演、教育培训、康体健身、研学旅行、夜间游览等活动。积极利用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具有特色工艺产品和文创产品,支持产品进超市、商场、景区和公共文体场馆。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探索推行2.5天弹性休假制。鼓励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持续开展精品演出季、书香阅读季、电影消费季、文旅消费季、节庆消费季等主题活动。鼓励“文惠卡”“旅游年卡”拓宽使用范围,适时发放文旅体优惠券,促进文旅消费扩容提质。

  七、加大精准营销力度,塑造城市文旅品牌

  实施城市文旅品牌塑造工程,加快构建宜昌文旅品牌体系,提升城市文化力,增强品牌感召力,加速形成立足国内大循环,融入国际“双循环”的文旅营销格局。

  (一)精准营销城市品牌

  做好城市品牌顶层设计,高水平策划宜昌城市旅游形象VI识别系统,推进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在重大活动、城市宣传、城市窗口、公共设施、公务系统、行业企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用好长江三峡、屈原昭君等世界级旅游IP,巧妙设计三峡工程、中华鲟、长江江豚等城市视觉符号。精准谋划“一句话叫响宜昌”“一首歌唱响宜昌”“一个人代言宜昌”“一件事爱上宜昌”“一个吉祥物代表宜昌”等城市IP营销。讲好“宜昌素材的中国故事”,传播“宜昌元素的中国文化”,创意“有文旅符号的产品包装”,绘制“有收藏价值的宣传画册”,拍摄“会讲故事的短视频”。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中国诗歌之城”“中国钢琴之城”“中国龙舟名城”“中国自然水域漂流之都”“中国美食之都”等城市名片,面向全球精准开展城市品牌营销推广。

  (二)精深营销产品品牌

  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三峡山水、民族风情、乡村田园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好“三峡牌”“文化牌”“休闲牌”等文旅体产品品牌。扎实推进文旅品牌创建工作。聚焦长江三峡,市外统一叫响“游长江三峡、从宜昌出发”“三峡大坝在宜昌”,市内聚力营销“两坝一峡·三峡精华”。跨区域联合推介“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张家界”“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清江大环线”等国际旅游线路。持续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创新拍摄“爱上宜昌”系列专题宣传片,全面提升宜昌城市美誉度。

  (三)精妙营销旅游热点

  发挥世界级资源、世界级赛事、世界级IP自带的流量引爆力,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发挥“爱上宜昌”“宜昌发布”“宜昌全景旅游”“一部手机游宜昌”等优质平台作用,精妙实施热点营销。聚焦省十六运会,高质量高频次讲好大赛故事。举办好秀美三峡“抖”看宜昌短视频挑战赛、宜昌文化旅游产品全球创意设计大赛、全球优秀网络作品征集传播活动等自带话题效应的爆款活动。搭建一批世界级景观和话题的直播平台。广泛开展“画家画宜昌、作家写宜昌、音乐家唱宜昌、摄影家拍宜昌、明星赞宜昌、主播播宜昌、市民说宜昌”等全民营销活动。选聘奥运冠军、文化大师、网红大V等担当宜昌旅游推广大使,借助粉丝力量让宜昌更有“热度”和“网红范”。

  (四)精心搭建国际营销渠道

  讲好宜昌故事,传播宜昌品牌,构建“全球播放宜昌”“处处展现形象”“时时互动推广”“行行打造品牌”“人人代言城市”的全域营销渠道。尽快加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设立海外重点客源城市宜昌旅游办事处(推广站)。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的OTA平台和旅游运营商合作。利用国际会议、外事活动、驻华节使、宜昌企业境外分支机构、在宜留学生等渠道开展营销,以全球视角向国际游客推广宜昌。

  (五)精巧构建营销宣传机制

  组建成立旅游发展联盟。建立由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宜昌旅游龙头企业引领,各县(市、区)和各景区及旅行社共同参与的全市一体化运营的联合营销机制。与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一带一路”和万里茶道沿线城市、世界大峡谷旅游城市、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节点城市广泛开展合作,联合三峡城市群旅游联盟、“宜荆荆恩”旅游发展联盟、昭君文化旅游联盟等,开展跨国跨省营销。加大财政资金对城市品牌营销的投入,设立宜昌世界旅游名城营销基金。

  八、加强现代治理,提升文旅发展品质

  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构建安全有序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市场监管与服务

  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黑名单”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做好“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和日常联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开展平安文旅市场建设,加强线上线下内容审核及动态监测,推进阳光娱乐和绿色上网。建立文化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在线文化旅游经营服务。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与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做好文旅市场扫黑除恶、扫黄打非、安全生产专项工作。

  (二)加强行业标准化管理

  坚持用国标和行标标准指导宜昌文旅建设与管理。探索建立涵盖文旅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品牌创建、智慧建设、安全管理、企业诚信等全领域和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加快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品牌创建步伐。积极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荆楚文旅名县、文旅名镇、文旅名村、文旅名街、乡土美食、乡旅人家、乡间绿道、乡村美景、乡亲好礼、群艺名品等品牌。持续做好星级酒店、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A级旅行社、A级旅游厕所等标准化创建。加快推动智慧景区、智慧文体场馆标准化建设。率先在生态保护、廊道建设、康养度假、数字文旅等方面制定一批地方标准。大力开展县域文旅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强化文旅企业贯标培训。

  (三)加强智慧文旅建设

  对接“城市大脑”,建好“文旅小脑”,加强“智慧宜昌”文旅系统顶层设计,发挥好“一部手机游宜昌”的综合效用,建好一张网(智慧文旅体服务网络)、一个平台(文旅体综合管理平台)、一个中心(游客流量监测、产业运行监测、消费数据监测等一体化数据中心)、一张地图(文旅体消费地图),实现交通预测、舆情管理、数据统计、信息发布、行业治理等的现代化。推进实施文旅体“一网通办”改革,创新云招商、云招聘、云洽谈、云签约等文旅云服务。支持鄂汇办、市民e家等APP服务向文旅体公共服务延伸覆盖。

  (四)提升国际服务水平

  结合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启动建设一批国际化社区。强化城市执法队伍的国际化服务水平,提升国际旅游投诉处理的智慧化,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国际旅游投诉处理的实时跟踪和及时处理。建立国际安全医疗救助机制。加快构建国际化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国际化结算和货币兑换网点建设,规划布局免税店,探索实行国际游客在宜购物质量保证和无理由退货办法。加快培养一批多语种的金牌导游,建设一支具有国际服务能力的志愿者队伍,建成国际化“志愿之城”。

  九、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成立宜昌市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并落实好《宜昌市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五年行动方案》。树立前列意识、标杆意识和国际意识,形成全市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由市级领导领衔推进,牵头单位负责落实,各相关单位紧密配合,文旅部门综合协调。强化督办、检查和考核工作,把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督查内容,定期通报任务落实进度和成效。以本规划和《宜昌市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五年行动方案》为统领,各县(市、区)科学编制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各部门明确年度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严格执行清单化工作统筹机制,层层抓好落实。全市一盘棋,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政策保障

  全面落实好国家、省、市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土地、财政、金融、税收、交通等政策措施,出台支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强化用地政策支持,将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年度用地指标中予以优先保障。探索实行重点旅游项目用地改革,落实“点状供地”政策;开展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探索,鼓励利用空闲农房和宅基地,改造建设民宿、创客空间等,支持利用闲置公有物业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孵化基地;鼓励集约发展大型文旅产业园区和旅游度假区,统一纳入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加大财政旅游投入力度,争取更多中央和省级旅游专项经费支持,统筹市区财政资源,创新政策性担保,设立并利用好文化和旅游专项扶持资金、产业发展基金、城市品牌建设资金、金融资金和旅游消费券,探索实施旅游企业品牌加盟、港口停靠、营销推广等财政补贴政策。完善文化和旅游惠民政策和消费刺激措施,激活文旅消费和投资潜力。

  (三)法治保障

  贯彻执行《文化产业促进法》《文物保护法》《旅游法》《体育法》等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管理向法治化、制度化、标准化、数字化转变。加快出台《宜昌市文化和旅游管理条例》,规范文化旅游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深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制定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加强重大案件督察督办和应急管理。落实好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联合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形成“蓝图联绘、治安联防、事件联处、管理联抓、平安联创、利益联享”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法治保障。落实好“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事前监管和过程监管,筑牢文化和旅游安全防护网。

  (四)人才保障

  组建宜昌市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专家顾问团,建立宜昌市文化和旅游智库,加强国际化、综合性、领军型文旅体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文化旅游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深入推进“宜才宜用·双招双引”和“爱上宜昌·才聚三峡”计划,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速企业经理、运营高手、文化名家、非遗传承人、金牌导游、运动健儿、健身达人、研学导师、乡建工匠、人气主播等行业人才库建设,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文旅体人才队伍。实施好文旅体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支持三峡大学等院校组建文化和旅游学院,开展旅游国际合作办学,构建党校、院校、企业等协同参与的多级人才培训体系,打造一批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将文旅体高层次人才纳入市级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在干部选用提拔、公务员招考、国有文旅企业招录时扩大选录比例,完善晋升机制,优化激励、评价、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生态保障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定,坚持生态保护,切实做好环境评价。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开发尊重自然,控制强度,保护并利用好草地、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增强生态涵养能力和生态容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生态公民,倡导文明、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宜昌成为生态友好型的文化旅游体验地。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