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交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2-06-01
宜府发〔2022〕1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宜昌市交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宜昌市人民政府2022年6月1日(此件公开发布)宜昌市交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一、发展基础(一)综合交

宜府发〔2022〕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宜昌市交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宜昌市交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

  一、发展基础

  (一)综合交通发展成就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二、 形势需求

  (一)宏观形势

  (二)阶段特征

  三、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勇担使命,强化战略支撑引领

  (二)夯实基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三)提质增效,擢升运输服务品质

  (四)创新驱动,加速智慧交通建设

  (五)生态优先,推动交通绿色转型

  (六)筑牢底线,强化交通运输安全

  (七)深化改革,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三)强化规划执行力度,完善规划考评机制

  (四)注重相关规划衔接,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根据《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衔接《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结合宜昌交通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综合交通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牢牢把握交通发展黄金机遇期,持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大力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交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支持保障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

  1.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

  高速公路加密成网。岳宜高速宜昌段、呼北高速宜都至五峰段建成通车,打通了南向对外联系高速通道,补齐了宜昌“县县通高速”最后一块拼图。三峡高速收费站“东迁5公里,改变一座城”,为宜昌打开了新的开放之门、畅通之门、便民之门。宜都长江大桥建成,呼北高速在宜昌飞架两岸、贯通南北。江北翻坝高速基本建成,三峡翻坝综合运输格局即将实现。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26公里,“十线三环”高速公路网初现雏形。

  干线公路提等提质。新改建一级公路281公里、二级公路788公里。G241宜黄一级公路、S276伍龙一级公路建成,国省干线城市出口路扩容优化,与城市路网有效融合。S255秭归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库区群众轮渡过江成为历史。G347远安绕城建成,G241五峰渔洋关绕城全线贯通,一级公路绕城扩展县城骨架。G318枝江段、S256当枝路、S276安猇路建成。全市国省干线里程达到3153公里,位居全省第三,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较“十二五”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83.3%。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一级公路出城,东部县市一级公路相连,西部县市二级公路贯通。

  港口航道优化升级。白洋一期、红花套、姚家港等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码头建成运营,市属国有港口加快推进资源整合,集约化发展、一体化运营水平大幅提升。三峡库区支流(青干河、九畹溪、咤溪河)航道整治达标,黄柏河航道提等升级,香溪河航道成为全省首个地方水域数字化航道。全市港口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支流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80公里,四级以上航道航标设置率达100%。

  铁路建设加快步伐。郑万铁路兴山段加快推进,成为宜昌继汉宜铁路客运专线后的又一条高速铁路,建成后将有力加强宜昌和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交通联系。当远铁路加快建设,磷矿绿色快捷运输通道的形成将有效促进鄂西北磷矿产业的快速发展。紫云地方铁路投产运营,茅坪港疏港铁路、白洋港疏港铁路、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等一批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完善,有力促进多式联运发展,持续降低物流成本。沿江高铁、呼南高铁、宜昌至郑万铁路联络线等高速铁路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两纵两横六方向”的铁路枢纽格局初现雏形,全市铁路里程达到538公里。

  航空机场扩容增能。三峡机场二期项目加快推进,飞行区及配套空管工程正式投产使用,将新增航站楼和停机位,实现双向“盲降”,提升年旅客吞吐量至500万人次,为开通远程国际直达航线奠定基础。围绕三峡机场增能扩容,三峡临空经济区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长寿路、通航路等骨架路网不断完善。凌云民航产业园、通航产业园等临空经济产业加快发展,无缝对接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形成,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枢纽场站辐射广泛。宜都市客运中心站、枝江汽车客运中心站等一批客运场站建成运营,港口、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节点衔接不断强化,“零距离换乘”客运枢纽体系的建设卓有成效。农村交通综合服务站建设加快推进,创新培育秭归华维、长阳百誉、三峡物流园众联云等“交通+农村电商”新模式,推进城乡电商物流交易平台和一体化配送体系建设。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周正、姚家港、东站物流园一期等物流园项目基本建成,白洋、茅坪物流园建设加快,创新“前港后园、以港兴城、港城同欣”新模式,辐射长江经济带的三峡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成形。全市共建成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21个,交通物流园区10个。

  2.从“保通保畅”到“便捷共享”,运输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

  客运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三峡机场航空口岸扩大开放获国务院批复,T2航站楼开工建设,旅客年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年出入境旅客突破5万人次。铁路年客运量突破1千万人次,宜昌至全国80%大中城市实现朝发夕至。高端化、快速化出行特征日益突出,全市民航、铁路客运量较“十二五”增长139%、19%,公路客运量下降14.5%。特色化、品质化运输服务蓬勃发展,水路年客运量突破400万人大关,占据全省六成份额,“两坝一峡”“清江画廊”“长江夜游”“三峡客运滚装”等特色水上旅游产品享誉全国。

  运输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宜昌成为全国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长江三峡枢纽“大分流、小转运”水铁公多式联运项目纳入国家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全市船舶平均载重吨达到3721吨,船型标准化率突破90%,领跑长江航运。积极引导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累计完成铁路货运量2243万吨,较“十二五”增长12.7%。累计完成港口吞吐量3.96亿吨、集装箱76万标箱,较“十二五”增长29.8%和52.5%。三峡重载滚装持续平稳发展,累计运输货车88万台次、1800万吨。县乡村货运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建成村级物流站点1330个、覆盖率100%。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00家,其中新增5A级2家。

  公共交通持续优先发展。入选第三批“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全市公交年客运量突破1.5亿人次,快捷低碳的BRT承担城区60%公交出行需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46%。全面推行城区公交“免费+优惠”换乘,年均降低市民出行成本1600万元。宜昌至周边8个县市相继开通城际公交,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城际公交全覆盖,县市群众加速融入“1小时都市生活圈”,年均节约出行成本近6000万元。稳步提高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水平,县城至乡镇客运公交化运行率达到94%,安全、快捷、舒适、低成本的出行服务进一步覆盖城乡。远安通过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现场验收。

  3.从“消除瓶颈”到“品质提升”,为民利民再上新台阶。

  “四好农村路”成果丰硕。新改建农村公路8975公里,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3049公里,连续12年保持全省第一。1348个行政村全部通客车、通硬化路,所有撤并村、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通畅,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一条条“家乡路”的修建,吸引了游子回乡创业,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乡亲们的“幸福路”。远安县、点军区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宜都市枝城镇、五峰自治县长乐坪镇、枝江市董市镇、当阳市草埠湖镇等10个乡镇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乡镇。

  管养质效全面提升。在全省率先推出国省干线养护“红黑榜”,管养理念由有到优、由通到美,日常养护管理评价省内蝉联“四连冠”,通过“国评”大考。市公路部门参与编写的《湖北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荣获省公路学会科技一等奖,并作为省内首部地方农村公路标准在全省推广应用。点军区专业化管养经验在全国“四好农村路”现场会上书面交流,宜都市被纳入全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市。

  “美丽宜道”声名远扬。推出 “四好农村路”特色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按路美、景美、站场美、服务美、文化美要求,匠心打造“省内领先,行业一流,全国知名”的宜昌公路文化IP——“美丽宜道”。累计建成“美丽宜道”2000公里,以路串联宜昌之景、诠释宜昌之美、引燃宜昌之旅,夷陵宋百路、长阳方清路、远安安石路等10个“美丽宜道”示范工程成为网红打卡点、交通星地标,先后60余次被央媒、省媒报道,“美丽宜道”沿线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潜力区。

  行业治理亮点纷呈。建成全国首家“零收费、一站式”船舶交易中心,创造了“成立4年交易额破3亿”的业界佳绩。建成长江第一个水上绿色服务区“豚小宜”,累计为4万余名待闸船员提供“邮购娱医谊”一站式服务。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发展方向,圆满完成城区1857辆出租车新一轮续权工作,为全省出租车行业稳定健康发展作出了宜昌贡献。全力实施“8个1”工程,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助力宜昌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4.从“追赶跟随”到“全面领跑”,转型发展开创新局面。

  绿色交通奋力争先。全市非法码头整治、港口岸线资源清理整顿、船舶污染防治长江大保护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果。取缔拆除码头216个,码头数量减少2/3,腾退修复长江港口岸线97.6公里,生态复绿1.3万亩,一批无序岸线蝶变成生活、生态、景观岸线。科学修订《宜昌港总体规划(2035年)》,规划减少港口岸线41.98公里,减幅达35%,使11个核心作业区吞吐能力提高30%,以规划的刚性约束严控岸线使用,资源利用率提升50%。全国首创扫码岸电,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规范性岸电全覆盖。11个船舶污染物接转设施基本建成,建造接转船40艘,接转处能力居全省第一。推出国内首创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实现部门监管可追溯、可预警、可调度、可协同,为全面推进长江全流域船舶污染防治贡献了宜昌方案,被省政府点名表扬。

  智慧交通创新引领。推动互联网与交通运输融合创新,在全国率先启动船检档案电子化应用,在全省率先架设“e航千里眼”港口视频监控系统、率先实现主要客运港站“人脸识别”系统全覆盖、率先打造“智能乘车”模式。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收费站ETC覆盖率达到100%。宜昌公交“宜知行”成为市民出行“掌中宝”。远安、当阳上线出租车官方约车平台。组建市交通运输智慧中心,建成三峡航运数据中心,获得8项软件著作权及设计专利,三峡重载滚装指数系统“安小宜”被省政府确定为自贸试验区创新实践案例。“悦小宜”“惠小宜”上线运行,宜昌交通大数据运用走在全国前列。

  平安交通全面延伸。持续推进“455”生命安防工程、国省道地灾治理、隧道提质升级、平安工地创建等16项安全基础工程建设。建成公路安防工程13909公里,基本实现通客班车村道以上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全覆盖。全市客运港站、省际市际道路客运班线、省际旅游运输船舶及寄递物流全面实行实名制。全市渡船网格化监管覆盖率100%。全市2251辆“两客一危”、1684辆农村客运重点车辆全部实现4G动态视频监控。全市交通工程建设质量稳步提升,实现公路水运项目交工验收合格率100%,竣工验收优良率95%以上。全市交通运输安全总体平稳,道路运输四项指标全面下降。

  5.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发挥”,创先争优彰显新气象。

  从严治党全面深化。坚持党建引领,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系统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主体责任季度述职、监督责任月度报告,扎实推进“十进十建”,全系统作风建设向“严紧硬实”持续转变。

  行政服务成效显著。实现行政审批“一窗对外、一章出证”,完成全省首批改革试点任务。稳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船员服务簿签发、道路货物运输站场经营许可”等许可事项。全面推行预约、上门、邮寄、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等惠民措施。高效推进“一张网”建设,交通系统102项政务事项全部实现“湖北政务服务网”在线申请办理。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行业内先后涌现党的十九大代表王华君、“中国好人”邓艾民和“荆楚楷模”陈俊、胡文刚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不断创新服务群众载体,水上绿色服务区关怀待闸船员、红飘带志愿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等活动广受社会赞誉,连续16年举办“出租车免费接送高考生”活动先后2次被央视报道,获评全市“十佳”文明品牌,“共享·遇见之美”交通品牌内涵日渐丰富,成效逐步显现。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1.交通枢纽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亟待提升,谋划融入国际物流通道的步伐有待加快。南北向高速公路和铁路大通道亟需贯通和加密,以三峡翻坝转运为特色的三峡航运中心亟待丰富和强大,客运高铁亟需成网,货运短板有待补强,三峡机场航空枢纽亟待提升和进位。

  2.交通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路网布局东密西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显。干线公路渡江路段亟待克服天险,跨区域边界地区、市域、县域内断头路、瓶颈路亟待打通扩容,农村公路双车道达标改造任务艰巨。港口一体化高效发展势在必行,多式联运最后100米亟待打通。火车东站、三峡机场等重点枢纽交通组织亟待优化,城市轨道交通有待加快,高速公路互通设置有待优化。

  3.运输服务质效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全市客运仍然存在便捷程度不够、个性化服务适应不足、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交通运输方式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资源要素配置仍然存在优化空间,寄递物流体系建设需要加大力度。

  4.交通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加速。资金、用地等要素制约日趋紧张,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智慧赋能仍待加强,跨行融合亟需提速,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任务协同实施仍显不足。与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形势需求

  (一)宏观形势。

  1.交通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要求宜昌加快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交通运输是“双循环”体系的基础支撑,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做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赋予了交通运输行业新的历史使命。2019年10月,交通运输部将湖北省列入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范围。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宜昌通则湖北通、长江通、全国通,宜昌交通运输发展关乎全省、影响全国。宜昌交通要抢抓“大战略”、“新变革”、“两山论”带来的新机遇,按照交通强国发展战略的总目标,对接国家和湖北省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湖北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做出宜昌贡献,为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2.推动经济稳健增长,要求宜昌交通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强化支撑引领作用。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到2025年,奋力实现“世界旅游名城、清洁能源之都、长江咽喉枢纽、精细磷化中心、三峡生态屏障、文明典范城市”六大目标定位。其中明确提出要畅通长江咽喉枢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夯实宜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宜昌市第七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GDP8000亿元的奋斗目标,明确强产兴城、能级跨越“强产业、优功能、壮筋骨”三个主攻方向,要求强健立体交通筋骨,坚持交通先行战略,高质量建设三峡咽喉枢纽。这都需要宜昌交通切实发挥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交通发展定位,积极畅通和完善综合运输主通道,强化城镇节点之间的交通联系,支撑市内各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不断深化交通与旅游、物流、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布局调整、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让交通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3.全力增进民生福祉,要求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宜昌市交通出行需求不断增长、交通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的出行特征不断凸显。在此背景下,宜昌交通要始终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聚焦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出行环境改善、物流成本降低、“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安全保障等问题,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效,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让人民群众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4.建设美丽宜昌,要求宜昌交通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助推交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第一站到达湖北宜昌,提出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总体态势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随着污染防治力度的加大,低碳生活、绿色出行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将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更加注重生态发展、转型发展。宜昌交通要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本方针,明确“两个走在前列”的交通发展要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各个领域和发展全过程,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统筹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强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协调统一,加快促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发挥绿色交通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促进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5.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宜昌交通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交通“新基建”快速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十四五”期间,5G网络、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新一轮技术革命,数字化、信息化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交通运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推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这需要宜昌交通坚决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抓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刻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全面推进智慧交通在“知、传、感、用”各个环节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出行、物流、行业治理领域智能化应用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为交通运输发展赋予新动能和新优势。

   6.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要求宜昌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努力提高交通行业治理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为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宜昌交通事业需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定力,提高政治站位,加快完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交通运输政府部门作用;坚持突出问题导向,明确重点任务,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现代化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充分落实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交通运输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二)阶段特征。

  1.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建设交通强市的起步期。在全省范围,湖北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速;在全市层面,宜昌交通强市建设开启新篇章,在内河航运、智慧交通、多式联运等试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为全省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贡献宜昌力量,为交通强国建设分享宜昌经验。

  2.优化交通网络结构,提升枢纽地位的突破期。“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不断推进;随着“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空间布局不断深化,宜昌省域副中心地位不断夯实强化,长江咽喉枢纽建设大力推进,三峡航运中转中心、公铁水跨区域联运中心、三峡物流中心等功能逐步完善。

  3.坚持改革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交通运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注重建养并重、注重质量效益贯穿交通发展各领域,更高品质、更加安全、更加智慧、更加绿色的基础设施和装备体系加快构建,经济、高效的多式联运和高品质、个性化客运服务发展迅速,综合运输效率显著提高,物流成本显著降低,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增强。

  三、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市第七次党代会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着力补短板、优网络、促融合、提效能,推进综合交通立体互联,“畅咽喉、强枢纽、壮筋骨”,提升运输网络整体效率,为宜昌奋力实现“六城五中心”战略定位和打造现代化梦想之城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服务水平、覆盖范围,使交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坚持以质效为抓手。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以提升质效为抓手,推动交通运输发展从高投入、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变,加快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坚强保障。

  3.坚持以绿色为底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交通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交通发展模式,让绿色真正成为交通发展“底色”,促进交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4.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先进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交通智能高效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努力破解交通发展深层次矛盾,促进交通各类要素便捷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加快建设“三纵三横六方向”铁路网、“十线三环”高速公路网、“五纵七横”干线路网、“一干两支四库”高等级航道网等,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全市五年确保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800亿元,力争突破2000亿元。到2025年,建成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卓有成效,全面开创交通强市建设新局面。

  2.规划指标。

表1 宜昌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具体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

类型

网络覆盖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538

700

预期性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726

1200

预期性

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82.6

90

预期性

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公里)

305

435

预期性

枢纽能力

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万吨)

8870

11000

预期性

其中: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万标箱)

50

100

预期性

机场旅客吞吐量(万人次/年)

184

500

预期性

运输服务

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

5

15

预期性

国省干线PQI

85

88

预期性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

14.08

13.9

预期性

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标台/万人)

8

≥12

预期性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快递比例(%)

80

100

预期性

科技创新

二级及以上道路客运及定制客运线路电子客票使用率(%)

0

100

预期性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使用率(%)

95

100

预期性

绿色交通

营运性车辆、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4,3.5

约束性

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59

≥60

约束性

安全应急

一般及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

5

约束性


  四、主要任务

  (一)勇担使命,强化战略支撑引领。

  落实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引领“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推进铁、公、水、空、管、邮等各交通方式协调发展,更好发挥交通战略支撑和先行引领,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

  1.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长江经济带发展。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加快沿江高铁等建设,完善以多式联运为特色的三峡翻坝运输体系,系统疏解三峡枢纽瓶颈制约,加快建设长江咽喉枢纽,以完善三峡综合运输体系为使命,为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宜昌力量。

  中部地区崛起。落实建设“大通道”“大枢纽”的发展要求,提升宜昌枢纽能级,全面加速全国性交通枢纽建设,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极的交通联系,重点推进支撑沿江、二湛等综合运输通道建设的交通项目,突出宜昌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纽带作用,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积极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发展。

  2.引领“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建设融合高效城际交通大网络。突出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打造“环形+放射”状的快速城际通道。坚持点面支撑、多面发力,构建县域块状经济圈环线。加快高速铁路联络线、城际铁路建设,利用铁路富余运力谋划推进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建设。推进相邻县市间高速公路直连,加强城市群内部重要港口、站场、机场的路网连通性。打通城市群相邻市州间“断头路”、“瓶颈路”,持续开展跨市州边界地区农村公路补短板工程。

  打造一体化的运输服务体系。联合“宜荆荆恩”共同推行城际客运公交化,探索打造区域内定制客运品牌。联合云贵川渝及长三角城市群提前预判翻坝转运货种及运量,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打造翻坝转运联盟;以白洋港、姚家港、枝城港、荆州盐卡港为依托,构建公水铁多式联运联盟;联合商务、邮政部门,推进电商、快递企业共同让利,探索打造城市群快递包邮联盟。

  构建行业管理协同机制。探索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等关键问题,完善政策法规协同、跨部门查验互认、资源共享等重大政策。加快协商沟通,在城市群推出机动车维修、道路货运经营许可等便民惠民事项跨区域通办,实现行政审批互联互通。整合城市群公路应急救援资源,根据应急救援需求,简化调动手续,提高应急救援质效。探索建立完善“宜荆荆恩”互认的企业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体系,充分应用行政执法结果,推进合法经营企业主体和从业人员行政审批简化流程,打造信用交通联盟。

  3.落实“交通强国”战略,着力打造四大示范。

  结合湖北省交通强国示范区试点建设方案,在内河航运、美丽公路、智慧交通、多式联运等方面争取突破,加快建设彰显宜昌区位优势、引领宜昌产业发展、契合宜昌山水生态、融贯宜昌文化特色的交通强市。

  宜昌宜“水”,打造三峡航运新优势。着力建设以翻坝转运、多式联运、工业输出、三峡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港口,建设三峡航运中心;建成服务“两坝一峡”核心景区、辐射长江及三峡库区支流的宜昌三峡游轮中心母港,打造以清江、香溪河等为试点示范的旅游航道样板;全面建成三峡库区岸电应用示范区,船舶港口绿色防污染体系建设、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

  宜昌宜“道”,建设美丽公路新样板。以“三廊·九环”为重点,高品质建设一批“美丽宜道”,积极推动美丽公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互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扩大品牌效应,努力将“美丽宜道”打造成为宜昌城市新名片。

  宜昌宜“智”,开创数智交通新动能。加快建设宜昌交通智慧中心,着力打造数字交通“小脑”;试点打造“数据中心、智慧公交、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等示范项目,积极推动交通“新基建”的率先发展;建成基于“MaaS”理念的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丰富数智交通应用场景。

  宜昌宜“联”,铸就多式联运新示范。大力发展物流中转业务,全面提升多式联运枢纽地位;完善“大分流”体系,畅通三峡翻坝转运体系;持续培育一批多式联运物流企业,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骨干路网,支持乡村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建设,提升农村主要行政、资源、旅游、产业、交通、物流等重要经济节点对外连通、互相联接公路的标准等级,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覆盖广泛的农村公路基础网,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直接服务农民群众出行和农村生产生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加快建立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养护体系,建设城乡一体、服务均等的农村客货运输体系,深化创新示范体系,形成具有宜昌特色的高质量“四好农村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全面提升。

  (二)夯实基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强化建养并重,积极扩展铁路交通网、构建水运新格局、加密高速公路网、提升国省干线网、深化“四好农村路”、完善客货运枢纽、加快推进航空管道建设,全面夯实全市综合交通发展新底盘。

  1.铁路跨越发展工程。

  突出高速铁路发展先导作用,建设层次清晰、网络完善、功能齐备、服务高效的铁路运输体系。

  建成郑万高铁兴山段、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积极推进呼南高铁宜昌至常德段、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宜昌至涪陵段早日开工,加速构建“十”字交叉高速铁路枢纽。谋划“江铁海”中西部联运新通道,推进焦柳铁路扩能升级,完善铁路物流体系,构建宜昌至北部湾南向新通道。规划研究十堰至宜昌铁路、宜昌至常德(石门)铁路,统筹谋划“宜荆荆恩”城市群市域(郊)铁路,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成当阳至远安货运铁路、白洋疏港铁路、江南翻坝茅坪港疏港铁路,加快推进三峡坝区旅游轨道交通、枝城港疏港铁路、七星台疏港铁路、远安至保康铁路。积极申报铁路开放口岸,争取纳入国家规划。

  到2025年,铁路通车总里程突破700公里,力争实现县县通铁路。

  2.水运提质扩能工程。

  以“长江内河一流港口”为目标,以绿色、智慧港口为指引,建好翻坝转运、多式联运、工业输出、三峡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港口,建设三峡航运中心。

  配合国家深化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论证,有序推进宜昌至武汉段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加快白洋、茅坪、枝城、姚家港、七星台等重要体系、重点园区、重大工程配套码头建设,支持宜昌三峡游轮母港交通强国示范工程创建。实施旅游航道、标准航道、数字航道建设,加快形成干支衔接、互联互通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谋划推进长江中上游船舶建造中心,加快建设长江中上游船检服务保障中心、江海航运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三峡航运服务中心。坚持控总量、调存量、优增量、提效率,集约节约利用黄金岸线。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引领宜昌港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依托独特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航运业,促进宜昌航运由“搬运工”变成“实业家”,使港口经济成为市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到2025年,实现亿吨大港、百万标箱,新增高等级航道130公里。

  3.高速公路加密提能工程。

  优化“十线三环”蛛网式高速路网布局,建成宜来高速宜昌段、呼北高速宜都至鄂湘界段,基本建成襄宜高速宜昌段、当阳经枝江至松滋高速公路、十宜高速兴山至长阳段,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高速环线西段、沪渝高速红花套跨江复线、十宜高速兴山段、十宜高速长阳至五峰段、汉渝高速宜昌东段、汉渝高速秭归段,充分利用陡山沱、红花套等既有过江通道资源,争取将中心城区高速环线西段、沪渝高速红花套跨江复线、枝城长江大桥改扩建及接线等高速纳入新一轮全省高速公路布局调整方案。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力争突破1200公里,居全省前列。

  到2025年,实现县县通纵横两条高速公路,所有县城通过一级公路10分钟上高速,90%乡镇通过二级以上公路30分钟上高速,宜昌与周边市州2小时内直达,宜昌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北部湾、成渝双城城市圈高速通达缩短至10小时以内。

  4.国省干线提质增效工程。

  加密改造“宜荆荆恩”城市群干线通道,实现城市群多路径、高等级公路互联互通,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完善城市快速路网布局,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多体系多层次路网转换效率,高效服务都市圈1小时通勤需求。

  提质增速,打造一级公路“内外双环、四通道”。推进S216鸦鹊岭至白洋、G347远安棚镇至鸣凤、G348当阳谢花桥至夷陵区鸦鹊岭、G318宜都红花套至长阳偏岩、G241鸦鹊岭至峡州大道等一级公路建设,形成一级公路“内外双环、四通道”。

  打通堵点,一级公路绕城、二级公路绕镇。重点推进县一级公路绕城建设,规划研究G347兴山绕城、G241长阳绕城、G348秭归绕城等一批绕城公路。加快推进具备条件乡镇二级公路绕镇建设,规划建设S252兴山县黄粮镇、S277夷陵区下堡坪镇、S242长阳县大堰集镇等一批绕镇公路。

  补齐短板,国省道二级以上比例90%以上。重点推进S364五巴线和S476采桑线五峰段、S287百土线和S363太泄线夷陵区段、S253远松线江口至滕家河段等路段的提档升级,努力实现全市国省道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每条高速旁有一条免费的二级以上普通公路。

  建养并重,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提升公路路况水平,实施公路大中修1922公里,路面预防性养护1653公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实施危桥改造8257延米/127座,安防工程850公里。提升公路服务能力,建成三级应急保障体系,1个省级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9个县级养护应急中心;48个基层养护管理站。

  到2025年,大幅完善“五纵七横”干线路网,实现县县通国道、乡乡通省道,东部县市一级公路、高速公路快速直达,中心城区一级公路连接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入口,西部山区二级公路连通、一级公路上高速。新改建一、二级公路1000公里以上,实现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比例超过90%。

  5.“四好农村路”振兴乡村工程。

  全力推动农村公路高起点谋划、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养护、高标准示范、高水平运营,实现“交通+产业”“交通+农业”“交通+旅游”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农村交通运输保障。

  农村骨干路建设。加快推进主要经济节点对外快速路及乡村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的改造建设,主要县道达到双车道四级标准,主要乡道达到四级标准,规划建设县乡道公路(三级、四级)乡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462公里。

  乡镇双通道建设。针对秭归县磨坪乡、梅家河乡、屈原镇、泄滩乡,枝江市仙女镇等5个乡镇,建设二通道,打通交通微循环。

  行政村双车道建设。按照不低于5.5米路面宽度,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2608公里。东部平原县比例达到90%,西部山区县比例不低于80%,基本解决“通而不畅”的问题。

  农村公路联网建设。选用合理技术标准和路面形式,新建农村公路1892公里,推进山区具备条件的单车道公路因地制宜增设错车道。鼓励有条件地区多措并举,对进村入户进行适度奖补,推动交通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

  推进农村公路建养并重发展。强化日常养护。建立完善的日常养护机制,网格化的养护应急队伍。实现县县有标准化养护中心、乡乡有管养站、村村有养护室。试点推进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年均实施养护工程不低于5%,确保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0%以上。完善评价机制。创新推行农村公路养护“红黑榜”,建立阳光公开的养护绩效科学评价和严格奖惩机制。

  到2025年,新改建农村公路5024公里,美丽农村路1500公里,年均实施养护工程不低于5%。争创“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市,创建2个国家级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15个省级示范乡镇。

  6.枢纽场站能级提升工程。

  完善客运枢纽体系。结合机场、高铁站等,重点推进兴山公铁换乘站、当阳公铁换乘站等枢纽场站。结合旅游需求,建设宜都市青林寺旅游客运站、三峡坝区旅游换乘中心等旅游客运站。积极推动各市县的低等级客运场站的改造升级,加强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

  建设现代化物流园区体系。围绕“一江两岸”建设枝城物流园、红花套物流园、点军物流园、秭归翻坝物流园为核心的南岸物流园片区和以白洋物流园、姚家港物流园、东站物流中心、高铁北站物流园为核心的北岸物流园片区。加快三峡航空物流园、三峡智慧物流园建设,推动姚家港工业物流集散基地、猇亭传化公路港等项目开工,推动项目间联动发展。

  到2025年,规划建设客运枢纽27个,完成投资28亿元;规划建设物流园区39个,完成投资114亿元。层级分明、辐射广泛的客货运枢纽体系加快形成。

  7.民航提能升级工程。

  全面理顺空管体制,建设空地一体的决策指挥、运行协同管理体系,确保三峡机场高峰小时20架次放行能力。加快推进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和三期扩建工作。按“一远一近两中心”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枝江、兴山等通航机场及起降设施建设,推进宜都通用机场前期谋划工作,加快区域飞行服务站体系和低空监视系统建设,初步形成空地协同的通用航空运营网络。

  到2025年,三峡机场力争实现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3万吨。

  8.管道网络完善保障工程。

  重点推进三峡枢纽江南成品油翻坝管道工程,保障翻坝运输体系的高效安全。加快推进秭归县移民安置区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和宜都红花套至渔洋关镇天然气管道工程等重大民生工程,积极谋划中基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天然气专供管道工程以及宜昌市第二气源及配套门站等工程,为市民用气需求提供坚实保障。

  到2025年,全面建成三峡枢纽江南成品油翻坝管道,全面实现县县通天然气,管道建设保障有力。

  (三)提质增效,擢升运输服务品质。

  着力提升客运、物流等行业的运输服务质量,丰富运输服务功能,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持续降低运输成本,打造开放、便捷、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研究农村物流、农村客运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扶持政策,强化资金保障。

  1.持续提升客运服务质量。

  城市客运便捷化。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基础设施、智能化监测平台的新一轮建设,结合宜昌北站、城市快轨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公交线网优化,加快国家公交都市和各县市区创建省级全域公交示范县。统筹推进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巡游出租汽车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城市立体交通,统筹解决打车难、停车难等问题。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客运场站建设和机场改扩建,加快完善无障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

  城乡客运一体化。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周边短途班线客运的融合,支持城市周边公交站点与公路客运停靠站点的共建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公共交通线网向城市毗邻地区、重点乡镇以及主要人流集散点延伸,加快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逐步实现公共交通的城乡全覆盖;以远安县为示范,推进具备条件的县市争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示范县市,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交通服务,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

  城际客运联程化。推动联程客运、运游结合和定制客运发展。积极整合城际客运资源,推动构建与武汉、襄阳、荆州等重点区域城市互联互通的同城化客运体系。积极推进航空客运、铁路客运和公路客运竞合联程发展,加强方式衔接,充分发挥各自运输优势。积极推动三峡旅游定制客运发展。

  国际客运直达化。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优先拓展东南亚地区的直飞航线。加强与韩国、日本等东亚地区直飞航线的拓展,年飞行架次提高到100架次以上。重点拓展经北京至欧洲、经上海至美洲的航线,打通与世界范围内重点城市的连接通道。

  2.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加快培育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工业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农村物流,形成“国家物流枢纽—市级物流园区—县级物流中心—乡镇综合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五级物流网络体系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农村物流发展,推进“快递进村”,推动邮快合作,促进快递服务直投到村。引导乡镇客运站拓展商贸、物流、邮政快递等功能,推广农村物流服务品牌。通过降成本典型示范,吸引更多域外产业向我市转移,进一步扩大我市物流业务总量,形成物流产业与其它产业良性互动。

  大力培育主体企业。引进全国物流头部企业,支持市级重点生产企业聚焦主业,实施“主辅分离”。发展第三方物流,努力提升工业企业物流外包比例,降低企业成本。“十四五”末,A级物流企业超150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新增2家以上。新增规上物流企业25家以上,年交易额(吞吐量)超过100亿元(50万吨)的物流园区达到5个以上,园区总交易额过千亿元。

  积极发展物流新动能。引导天元物流、安卅物流、华维物流等龙头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网络货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新业态发展。培育鑫鼎新能源等绿色物流龙头企业,推进清洁能源物流车辆使用,在物流行业扎实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施。

  3.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提升多式联运中转地位。全面推动粮油食品、冷链物流、特色农品、商品汽车、化工产品、甩挂运输、能源产品、建筑材料、矿山产品、木材棉花等10大中转业务取得成效。建设白洋港粮食物流交易中心,争取三峡银岭、三峡物流园建成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进入国家骨干冷链网。围绕宜昌特色农产品需求,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支持长阳百誉、秭归华维等物流企业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到2025年初步形成覆盖宜昌农产品主要产地和消费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畅通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建设“大分流”多式联运体系,拓展宜渝集装箱始发班轮、沿江班列等物流通道,开展大宗货物铁水联运。打造5条以上以宜昌为节点的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等特色品牌线路,培育壮大“东西互换”“南北互换”“粮肥互换”“水水互换”“水陆互换”多式联运业务,实现宜昌与其他城市间的物流联通。完善区域性“小转运”体系,开展集装箱、商品车“水公水”等宜昌独特翻坝物流运营方式。开行以白洋港为枢纽,以茅坪、枝城、红花套、姚家港、车阳河为节点的“钟摆航线”。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姚家港、枝城港、天元物流申报国家和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广白洋疏港铁路车船直取等新装备应用,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标杆企业。引导市级开放平台、物流园区、通道运营平台以及多式联运经营主体与湖北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加强业务协作,成立“铁路+港口+物流”多式联运平台公司,探索试点“一单制”。

  4.提升运输服务监管能力。

  强化车辆监管。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对普货车辆年审、道路运输证配发等即办件,力争实现零跑腿、零见面、零纸质资料“三零”目标,打造“最多跑一次”升级版。统筹车辆治超协作,探索打通联合治超联动机制“最后一公里”。

  完善车辆维修管理。深入推进机动车维修行业“放管服”改革;推进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应用;加强机动车维修业节能环保政策落实;持续推进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I/M)制度实施。

  优化驾驶员培训管理。探索推广AI人工智能驾培新模式,降低企业成本;全面清理挂靠经营,推进企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运输新业态管理。有序推动分时租赁、网约车、共享单车、冷链运输、网络货运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持续增强道路运输发展新动能。

  (四)创新驱动,加速智慧交通建设。

  加快建设宜昌交通智慧中心,依托交通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为低碳出行提供方式选择、为公众驾乘提供全程感知、为行业治理提供解决方案、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赋能,试点打造“数据中心、智慧公交、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等示范项目,积极推动全市在交通“新基建”的率先发展和引领创新示范效应,建设数字交通“小脑”。

  1.坚持互联互通,建设数字交通“小脑”。

  借助三峡航运数据中心的建设经验,打造市级综合交通大数据平台,对水、铁、公、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交通数据资源形成有效归集,实现三方面的建设、拓展与提升。建设数据中心公共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有效数据信息的去重化、标准化、简洁化、合理化,实现业务系统独立运行,共享数据双循环的归集与查询方式,让数据多跑路,让协同更高效。拓展数据应用方式,加大公众在出行导引与交通方式选择的融合应用,形成面向政府决策、行业管理、规划设计、公众出行的综合服务平台。提升行业治理水平,在路网运行监测、客流量日常监测、危货运输动态监管、船舶防污染、港口船舶调度管理、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综合应急保畅、应急调度指挥等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2.坚持新旧融合,发展交通“新基建”。

  智慧公路。以数字化路网地图为基础,完成全市3153公里国省干道和3万公里农村公路的路段指标采集(普查数据),实现公路要素的全面数字化。完成国省干线重要路段交通量的智能采集和分析,开展特大桥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测。建立日常养护智能调度系统,实时为公众提供路网运行状况和智慧出行导引服务,公路及沿线设施查询服务。

  智慧水运。以香溪河航道、清江航道整治工程为基础,配套建设沿岸监控视频、水位遥测遥报、AIS、VHF、雷达、航标遥测遥控、北斗地基增强、船舶北斗定位终端、船舶智能卡口、桥梁防碰撞等智能感知终端,实现通航里程内智能感知监测全覆盖。

  智慧机场。建设航班保障节点视频采集系统。基于视频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并跟踪停机坪内飞机位置和车辆位置,记录停机坪内各活动目标的工作环节、工作进程,及时、准确、全自动实现管控各保障节点数据的获取,为机场高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建设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融合航空公司、空管、机场及地面保障、旅客服务等多方数据源,打通航班运行保障信息全链条,为机场搭建基于本地的实时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信息融合、流转、反馈的完整闭环,增强预警能力和协同决策,提高机场整体运行效率和航班放行正常率。

  智慧公交。开展智慧公交调度数字化升级建设。通过完善设施建设,加强智慧化管控,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和服务水平,在乘车环境、换乘体验、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票务支付、过闸安检等方面加强软、硬件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效、更方便、更智能、更具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出行服务。实施智慧站点提等升级建设。加大首末站场、智能站台、智慧路灯、智能城市导航中控、城市智能充电设施设备建设,高标准完成公交站点品质提升任务,全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保持98%以上。新建首末站场50个,智能站台20个,站场充电站100个2000根。

  实施5G与交通产业融合发展场景试点工程。加大5G基站在交通路网、重点港站中的配套建设,扩大5G 在交通领域的覆盖面积。依托宜昌城市公交BRT的有利条件,开展无人驾驶试点建设。开展5G与多式联运港口、集装箱港口、港区物流园区的融合试点,提高交通物流调度精准性,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

  3.出行即服务,促进交通服务智能化。

  重点推进宜昌公共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建设,积极倡导“出行即服务(MaaS)”的交通出行理念,融合线上线下平台,为公众出行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积极融入5G场景应用,着力提升乘客乘坐体验和舒适度,助推城市绿色高效低碳可持续发展。在部分景区设置示范点,打造旅游出行与景点门票购买预警、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等相互渗透的“智能移动空间”。丰富指尖上的出行功能,实现电子客票、无感支付与安检、智能引导等智慧服务全覆盖,不断提升出行服务品质,提升政府惠民服务能力。以国省干线公路服务站为重点,开展普通公路服务站试点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区营运管理水平和公众出行体验,推进全市普通公路服务站服务品质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平均每个县(市、区)具备一个服务完善、设施优良、管理先进、智慧应用的试点普通公路服务站,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农村公路服务站服务提升试点。以临江坪和枝江水上绿色服务区为试点,实施内河水上服务区服务提升工程,通过完善设施建设、加强智慧化绿色管控、优化智慧化运维管理,拓展智慧化服务场景等,全面提升水上综合服务区的服务品质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船员的获得感、幸福感,打造公共场所智慧化港航样板。

  (五)生态优先,推动交通绿色转型。

  深入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着眼“双碳”目标要求,巩固港口码头岸线整治成果,加大力度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强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护,重塑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打造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体系。

  1.加强行业节能减排。

  重点推进长江宜昌支流水域船舶防污染能力提升项目,建设黄柏河防污染综合保障基地,深入开展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在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广泛使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积极开展全市隧道照明优化,公路养护循环再生技术应用达到50%以上,废弃污染物排放降低30%。在高等级道路建设中,通过示范工程形成磷石膏制道路基层材料、水稳层材料技术和施工标准规范,成熟后规模化应用。重点加强新能源船舶的推广应用。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应用,以纯电动汽车为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强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建设,大力推进新能源公交和新能源出租车更新换代,推进城市营运货运车辆新能源替代,制定国四以下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计划,对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辆按既定比例进行更新换代,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尤其是设置车辆快充设备,严格执行充电标准。研究制定新能源车辆在出租车行业推广使用的支持政策,引导出租车车辆更新时优先选择新能源车辆,不断提高出租车行业新能源车辆占比。新建公路服务区、普通公路服务站充电桩数量不低于停车位总数量的10%。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优化规划过程中的建设项目选线,处理好与生态敏感区的关系,注重湿地保护、生态护岸、生态缓冲带的处理,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发展模式,加强绿色公路、绿色港口和生态环保型运输枢纽建设,提高建设用地效率,与周围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对船舶、港口的建设工程和运营工程采取措施,防止大气污染、水污染。

  3.强化资源集约利用。

  重点推进港口岸线整治修复,加强非法码头整治不松懈,逐步实现由拆除向生态修复的延伸、由干流向全内河航道网的延伸。进一步完善港口资源利用率、安全和环保综合考核淘汰机制,鼓励兼并重组,促进港口企业集约经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提高交通运输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广先进的节地技术与节地模式,高效利用土地与岸线资源,实现公路建设土地资源占用率降低20%,生态环境恢复率100%。

  4.深化交旅融合发展。

  全面提升景点景区可达性。结合通用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设施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5A级景区两种快速交通方式通达。重点推进五峰自治县大湾至后河旅游公路、秭归县杨贵店至泗溪公路等工程,全面实现4A级景区通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结合行政村双车道建设和县乡道升级改造,大力推进旅游公路建设,基本实现3A级景区及区域性重要景点景区的双车道公路连通。

  重点推进“美丽宜道”建设。积极探索“美丽公路+”融合发展模式,高品质建设一批“美丽宜道”,引领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品牌效应,努力将“美丽宜道”打造成为宜昌城市新名片。重点打造“三廊·九环”,即318国道山水景观廊道、348国道交旅研学廊道、351国道原野生态廊道3个重点廊道和屈原故里求索环线、昭君故里香溪环线、两坝一峡西陵环线、清江画廊土家风情环线、一江两岸滨江环线、三国故地诗画环线、五西高原旷野环线、百里荒纯美环线、百里洲亲水竞技环线等9个各具特色的“美丽宜道”环线,串联66个主要景区(森林公园、特色小镇、历史遗址(迹)),形成路景交融、功能完善、体验出色、距离适度、带动强劲、全国先进的公路生态风景线。

  加快生态旅游航道建设。积极推进清江全线的绿色发展一体化研究,加强航道整治、港口建设、道路建设与沿线的旅游资源开发、城镇体系发展的有效衔接,助推清江画廊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实施香溪河航道提升等级工程,打通湖北“一江两山”旅游新干线。推动水上旅游交通工具油改电、油改气,建设和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清洁能源服务设施。

  (六)筑牢底线,强化交通运输安全。

  以提升交通本质安全水平、完善行业监管体系、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落实交通安全理念为重点,全面提升交通保障能力,努力维护安全稳定的交通环境,打造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

  1.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全面落实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要求,按照国家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三年工作要求,深化道路交通安全管控,强化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宜昌境内国省干线一级公路设置中央隔离设施,对国省道桥梁、隧道技术状况检测评估。督促车站、港站、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制订设施安全管理办法,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城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落实公交车驾驶区域防护隔离设施安装。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信息化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锻炼应急队伍。

  2.加强本质交通安全。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提升公路桥梁安全防护和连续长下坡路段安全通行能力,推进实施公路安防工程建设进一步向村道延伸,开展危桥整治“三年消危”行动,全面完成危桥改造任务,规划改造全市普通公路既有危桥367座。推进老旧码头改造、渡口升级改造、航道整治,完善配套安全设施。规范和完善农村道路安全警示标志和设施。通过强化技术手段,切实落实公路养护相关规定,严格开展桥梁、隧道等重点设施和临边路、高速公路边坡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加大道路、桥梁、隧道、港口等安全运行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建设力度,加强通航设施设备的配备、布设和航道管理、养护。实施普通干线公路安防工程隐患路段治理,加强公路日常养护工作,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管养主体责任,提高养护资金投入比重,加大养护人员、设备等多方投入,实现事前养护、预防性养护,确保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提升载运工具及运输装备安全。加快推进车型标准化,严禁安全技术不符合要求的装备进入市场,加快推进老旧车辆更新改造工作,严格落实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等营运车辆安全技术准入标准,提高安全性能,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强化动态主动防御系统监管,加大安全风险管控力度,对已运行的要加快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按照上级要求推进重型货运车辆超载问题的监控设备和装置的应用。按照船舶生产制造标准,完善老旧船舶管理制度,提高船检技术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报废标准,推动老旧船舶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完善船舶安装防碰撞等技术装备,提高船舶装备主动安全防御能力,提升安全性能。加强船舶技术管理,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提高船舶安全技术准入要求。构建车路协同安全体系。充分利用5G技术,搭建车路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路网、车辆运行安全监测预警和出行引导,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点车辆的风险管控。

  3.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依法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覆盖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责任明晰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班组、落实到人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企业推广设置安全总监。细化并落实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每个岗位的岗位责任,确保企业实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切实提升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现代化管理水平。强化对安全责任履职的考核奖惩。依靠社会力量,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健全行业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根据《湖北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则》规定,落实“一岗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层层压实监管责任,做到尽职尽责、依法履责,全力推进安全监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水平。

  健全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体系。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用建设,将安全生产信用评定结果作为行业差异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库,及时记录企业违法违规信息,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促进交通运输企业及关键岗位人员诚实守信、安全生产。

  4.健全安全风险防范体系。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研究建立行业安全生产系统风险管理机制,深化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重大风险市、县两级清单管理模式,实现重大风险全过程动态科学管控。推广应用行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全面构建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前端安全指标分析,加强形势分析、隐患治理、执法检查等前端数据应用,真正前移安全关口。建立完善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和风险防控责任机制。

  建立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围绕风险分析研判、跟踪评估、协同防控,分领域、分片区建立重大风险研究机制及重大风险分析研判常态机制,提升风险研判和防控能力。根据季节、环境、区域、运输方式等特点,总结安全生产规律,及时部署和提前做好预警预防工作。

  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重大隐患实行严格的挂牌督办,增强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执法力度,推进建立安全生产隐患依法处罚和追责机制。强化事故隐患“清单管理”,推动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隐患清零,一般隐患“减增量、去存量”,指导企业制定安全生产隐患治理操作规程和工作手册,切实整治安全隐患。

  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安全治理。对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和反复发生、长期得不到根治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加强长途客运、旅游包车、港区危化品储罐、水上客运等重点领域隐患治理。把握不同时间节点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切实做好季节性预警预防,全力保障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督促交通运输行业相关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化资源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等技术服务。

  5.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行业应急预案体系。在《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规章框架下,健全完善安全应急预案体系。组织修订相关应急预案,完善配套指南、须知类操作手册,落实各环责任和措施。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相关要求,建立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制,构建日常信息报送、沟通协调等机制,为突发事件应对提供全面的运输保障。推进宜昌市地方水域应急搜救基地建设,配备巡逻艇等应急装备,在重点航段、重点水域、重点港区、重点渡口实行电子监控,实现全市范围内河通航水域能快速、准确地实施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搜救。

  建立健全行业应急体系。建立集远程调度指挥、公共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整合交通内部信息资源,搭建覆盖交通运输局及业务管理部门的平台,实现路网通行状况监控、运输站场及车辆监管、出租车管理服务、公众信息服务、路政执法管理等主要功能。

  加快建立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实现一般灾害情况下应急救援2小时内到达、应急抢通24小时内完成;实现重要路段建成具备24小时内预报、6小时内预警的国省干线公路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路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配备应急设备,满足路网监控、应急指挥、公共服务等功能需要。加强管辖支流通航水域(清江、香溪河)应急搜救能力建设,完善规划、配套建设支流重点水域应急搜救指挥中心及应急搜救物资装备库,组建专业化应急搜救队伍,与长江海事部门共建共训共享应急搜救能力。充分总结“十三五”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交通应急保障经验,实时掌握运输突发事件动态,制定应急救援方案。组织检查救援各个环节的准备和工作情况。建立交通应急队伍,通过培训与演练,提高应急队伍专业素质,增强应对突发灾害性事件的能力。

  (七)深化改革,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以改革促发展,深化交通运输行业体制改革,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深化交通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提升行业软实力,全面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1.深化交通行业体制改革。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探索推广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市级层面统筹安排治超协作,着力打通联合治超联动机制的“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全域公交改革的市场化运作,实行公路客运与全域公交错位发展,充分调动客运场站建设的市场积极性。拓宽公众参与交通治理渠道,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构建交通运输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建立健全执法风险防控、执法评议考核、执法监督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

  2.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

  审批职权与基层更近。进一步简政放权,按照“应放尽放、服务便民”原则,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衔接,以法律法规为支撑,探索“放管服”改革体制机制创新,以宜昌交通为试点,推动市级行政许可事项下放至县市区。同时,以“小切口”改革为载体,争取政府统筹,研究推进中心城区县级权限交通政务事项由区级承接,让群众少跑路,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线上线下办事更快。以“湖北政务服务网”为平台,加强部省业务衔接力度,主动作为,持续攻坚国省垂交通审批系统对接打通,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根据国家及省市“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方案,在宜昌交通先行先试,积极推行“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模式,争取扩大告知承诺制适用范围,线上线下共融,促进办事更快捷。

  宜昌交通品牌更优。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办法》等政策要求,充分发挥“美丽宜道”“净小宜”等宜昌交通品牌在营商环境中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助推“因路而生、因水而美”经济新业态。聚焦交通工程招投标、交通执法监管、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难题等社会重点关注领域,以人为本,分类施策,彰显交通营商环境新形象。

  政务服务便民更暖。以政务服务中心“交通窗口”建设为抓手,实行“精细化管理、贴心式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审批内控制度,系统梳理和更新交通政务服务事项,建立健全“AB角”责任机制,确保人员到位,工作无缝衔接。提升交通窗口服务形象,窗口人员逐步年轻化、专业化。大力开展免费邮寄、容缺受理等创新服务方式,让政务服务更暖心。

  3.深化交通法治政府部门建设。

  规范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大力推进执法信息公开工作。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动全面准确及时主动公开行政执法主体、权限、依据、程序、救济渠道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等信息,并进行动态调整。规范完善执法文书文字记录,执法活动100%使用执法记录仪,推进全过程音像记录,强化视频记录入案入卷。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实现目录化管理,实行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一案一审,严格落实重大案件和疑难复杂案件集体讨论。

  规范执法监管行为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加强执法监管效能分析, 避免重复性监督检查或者监督检查缺位。处理好重点检查与“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查的关系,重点检查单位实行年度监督检查“全覆盖”,减少或避免不分轻重主次的“全面检查”,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现场电子取证,推进网络监测、视频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方式,探索推进非现场执法工作,提升监管效能。实现执法监督常态化,通过查阅卷宗、明察暗访、案卷评查、通报等多种方式进行执法监督。提高案件办理质量, 做到主体、权限、程序合法,事实、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案卷优秀率达到90%以上。建立违法违规行为整改监督、抄告机制和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实现检查处罚、挂牌督办、整改治理、验收销号全过程“闭环式”管理。

  规范执法人员管理和法制机构建设。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人员退出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和日常培训、轮训常态化工作机制,全面提高行政执法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持续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把练兵比武与日常业务结合起来,增强执法人员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的意识。推进法制机构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配强配齐法制机构人员,将具备法律专业教育背景、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基层执法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到法制机构中去。确保法制机构人员不低于总编制数的5%。地方交通水路执法部门和长江海事及其他管理部门探索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规范信用交通建设。整合交通运输行业内行政处罚、执法检查、服务质量投诉、安全生产事故等信用信息,建立与相关部门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完善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夯实信用监管的数据基础。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交通运输监管机制。

  4.提升宜昌交通行业的软实力。

  着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树牢“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抓严抓细抓实支部工作,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活动,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以“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为根本着力点,创建一批具有交通特色的基层党建服务品牌。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党员干部亮身份、挑担子,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把党建工作成效真正体现到推动事业发展、服务社会民生上来。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普纪教育,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监督责任落实,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日常监督、长期监督,落实任职廉政谈话、领导干部述责述廉等专项监督工作,动态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和防控工作,有效提升预防廉政风险能力。坚持标本兼治,推动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围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开展专项监督和检查,进一步巩固纠治“四风”成果。

  创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丰富教育形式,创新学习载体,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构建完善的意识形态风险排查和处置机制。强化正面宣传引导,聚焦“长江大保护”“交通强国建设”等重大专题,紧贴交通运输重点工作进展,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宣传报道,为交通运输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做优做强交通政务新媒体,打造特色鲜明、信息及时、贴近群众的政务公众号。

  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交通文明风尚,着力建设流动的文明窗口和城市名片,实现车、船、港、站、路全覆盖。持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挖掘新时代宜昌交通精神,积极运用新媒体宣传交通典型人物,讲好宜昌交通故事,集聚交通行业正能量。不断丰富“共享·遇见之美”品牌内涵,着力提升群众交通出行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切实增强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创建工作实效。

  持续加强干部人才培养。落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求,通过挂职锻炼、专班攻坚、交流轮岗等方式,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促使干部素养和专业能力适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要求。坚持在重点项目一线、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识别干部,选优配强系统各单位领导班子,大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重要岗位工作,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交通干部梯队。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交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根本保证。按照统筹协调、分级管理、合力共建的原则,明确市交通运输局与其他主管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壮筋骨”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项目前期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了解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项目前期约束问题,加强重点督办,将项目前期工作由部门行为转变为党委政府行为。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投资建设,灵活运用金融工具盘活存量优质资产,鼓励利用地方政府债券、REITs、PPP等方式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继续寻求央企、国企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合作,选择有实力的企业负责交通项目融资、建设、养护、交付,特别是智慧交通项目。积极谋划与国内信息产业主要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政企联手推动交通“新基建”发展。积极打造“交通+旅游”模式,加强“交通+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推介,组建综合开发公司,将部分公路项目与旅游资源进行捆绑开发,促进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良性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积极争取通过车购税和燃油税转移支付资金、上级补助收入、财政预算安排、交通运输非税收入等,多渠道筹集交通发展资金,满足交通建设和养护的资金需求。

  (三)强化规划执行力度,完善规划考评机制。对纳入规划的交通项目严格按照建设程序推进,加强项目计划管理,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以全省和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优先实施资源占用小、与“三区三线”冲突小、有利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交通项目,重点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推动全市综合交通科学有序发展。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任务落实的督办和检查,及时做好规划评估。完善规划执行考评管理机制,增加规划执行力与约束力,保障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注重相关规划衔接,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交通主管部门应按照本次规划切实加快推进重大基础工程的前期工作,按照国家投资项目管理规定及行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做好总体推进方案设计,组织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文件编制工作。合理确定年度计划,制定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主体,加强动态管理,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种问题。统筹考虑前期工作所涉及的工作要求和条件,加强系统论证和科学决策,合理把握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时机与节奏,做好项目储备。切实提高前期工作质量,满足建设项目的决策要求,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的设计要求,力争具备条件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营,发挥基础设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6月2日印发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