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秭归县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秭归县 -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2-05-31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秭归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现将《秭归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秭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5月31日(此件公开发布)秭归县应急管理体系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秭归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现将《秭归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秭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秭归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根据《湖北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宜昌市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秭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制定本规划。

  {C}一、{C}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新组建的县应急管理局全面履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重要职能,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卫健部门牵头公共卫生、公安部门牵头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新的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形成。通过调整完善“三委三部一小组”(应急委、减灾委、安委、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议事协调机构,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职责,应急指挥协调更加快捷高效,全灾种、大应急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普遍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指标任务。

  1.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中向好。“十三五”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了“双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一是安全生产机制进一步完善。县委、县政府下发了《秭归县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清单》(秭办发〔2020〕3号)、《秭归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实施办法》(秭办发〔2018〕12号)等制度文件。县安委会印发了《秭归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通过制发文件、建章立制,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二是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近5年来,县级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消除公共安全隐患、管控重大危险源、隐患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宣传培训等方面。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全县安全生产“基层脆弱、基础薄弱”的现状得到好转。三是安全生产宣传培训进一步深入。近5年来,我县坚持“安全生产、宣教先行”,扎实做好大宣传、大培训、大演练工作,推动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采取印发宣传手册、设置文化长廊等各种形式,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进校园、进工地、进企业、进公共场所等“七进”活动。县安办每年认真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举行了安全生产集中学习。县安委会采取邀请专家授课、业务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20多场次,参训15000多人次;开展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培训2000多人次。先后组织开展了特种设备管道泄漏应急救援、学校火灾逃离等演练,近14300人参与。

  2.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明显。2016-2020年,全县累计受灾人口117.939万人次,因灾倒损农村居民住房0.686万户1.955 万间,紧急转移受灾群众1.15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362万公顷,因灾绝收面积0.4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13.524 亿元。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全县有力有序有效应对,无一人因灾伤亡,工作成效明显。一是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县减灾委员会组建完成,部门协同配合、分级分类管理、社会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灾害应急响应、灾情会商、专家咨询、信息共享和社会动员机制逐步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和抢险救援应急机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资金分级分担和拨付机制、物资应急调运机制等均得到加强。二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完善。制定、修订了一批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和应急预案。防灾减灾救灾队伍、救灾物资储备和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形成。自然灾害防治工程效益稳步提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除险加固病险水库项目、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及治理项目、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等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居民房屋抗震设防水平大幅度提升。三是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和救灾能力不断提升。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加强协调配合,完善灾害救助应急管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抗灾救灾工作。针对自然灾害,及时启动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深入灾区一线核查灾情和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及时下拨救灾资金,调拨救灾物资,修复灾区供水、供电、通信、道路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汛抗旱、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取得新成效。四是防灾减灾社会参与面不断扩大。县减灾委统筹协调“5.12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期间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大力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目前已创建减灾示范社区3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区7个,省级10个,市级13个;建设避难场所215个,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两属两户”农房保险覆盖率达100%,灾害风险分担机制作用进一步加强。

  3.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5年来,我县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全面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各类突发事件数量和损失总体呈下降趋势,高效处置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一是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秭归县应急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2019年3月,县应急局分期分批逐步推进人员和机构转隶工作。到2020年3月,县应急局机构改革(除二级单位外)基本完成。二是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全县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目前,我县已制定了1件县级总体预案、28件专项预案、77件部门预案。“十三五”期间,已完成了《秭归县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秭归县地震应急预案》《秭归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修编任务。建立应急预案常态化演练机制,每年年初确定3-5项县级重大演练任务,指导各基层单位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演练。三是应急队伍不断健全。我县按照“一专多能、专兼并重、平战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形成了“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县级以县消防救援大队为骨干,还建立了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12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乡镇建立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四是物资储备不断加强。以县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仓库为支撑,以乡镇储备点为补充,常年储备有救灾帐篷、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

  (二)面临的挑战。

  1.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秭归县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全国、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境内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地震断裂带交错,山高坡陡,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多发。目前,全县查明地质灾害921处(其中存在安全隐患的800处纳入群测群防)。近5年来,共发生地质灾害变形或险情灾情157处,总体积9570万立方米,受威胁人员720户3547人;共发生较大地震4次,分别是2017年“6.16”M 4.3、“6.18”M4.1级,2018年“10.11”M 4.5、M 4.1级。山洪灾害频发多发,呈现出点多面广、时间长的特征,短临天气引起的春汛秋汛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

  2.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秭归县小微企业比重较大,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薄弱,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有的装备安全性能低,有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都不同程度危及安全生产。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安全管理水平、风险管控能力参差不齐。

  3.防灾减灾能力不足。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存在不足,灾害统筹协调、应对处置能力有待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设防现状尚未改变,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

  4.科技信息水平不高。全县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的应急指挥体系。

  5.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覆盖面不广。科普宣传形式、手段、覆盖面等问题导致群众自我防范意识较差,避险自救能力较弱。

  6.应急体制改革不到位,乡镇多人分管,没有基层组织。

  (三)发展的机遇。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为应急管理事业提供了坚强保障。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开创应急管理新时代指明了方向。

  2.体制机制改革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尽管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目前还存在一些融合层面的问题,但从长远看,随着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灾种、大应急”格局逐步形成,科学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三大主体业务,“物理相加”必将引起“化学反应”,防抗救一体化必将提升全县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

  3.科技发展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数字技术广泛用于政府管理服务,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紧紧依托宜昌作为国家智慧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建设,充分做好融合运用,在风险分析和情景模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决策辅助、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县安排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安全与发展,聚焦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三大中心任务,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秭归实现“三个倍增”,打造“五个高地”,加速推进“四县四区”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应急管理全过程与各方面。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强大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履行应急管理职责,深入推进执法改革,着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坚持科技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实现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救灾保障、精准监管执法。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应急管理工作始终,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有效途径,更加注重群防群治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弘扬应急文化,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全民安全素养,打造应急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全面构建“统一指挥、权责明晰、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大应急”格局;完善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应急保障四大体系,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防灾减灾救灾、城乡基层应急、社会共建共治四大能力。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秭归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专栏2“十四五”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15% 约束性
2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17%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5% 约束性
4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4 预期性
5 平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6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1% 预期性
注:所有核心指标的预期值均参照《宜昌市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相关数值。
2.分类目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领导组织体制、指挥体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协调更加顺畅,应急管理队伍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职能力全面提升。乡镇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和村(居)应急服务站(点)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灾害事故防治能力全面提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进一步完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大幅提升,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100%。——安全生产基本盘更加稳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依法保障安全生产的条件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建成综合应急指挥平台,综合救援、专业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社会救援力量参与更加有序,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应急预案(方案)、通信、装备、物资、紧急运输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强。灾后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8小时以内。——应急要素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为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助力。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员占比超过60%。——共建共治共享应急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公众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应急力量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全县30%以上的村(居)实现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达标。三、主要任务(一)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应急管理体系。1.完善应急组织体制。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上下基本对应”原则,加快建设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机构、议事协调机构,优化机构之间职能配置,健全工作机制。乡镇、村(社区)要明确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工作人员。构建上下贯通、衔接有序的组织体系。2.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职能定位,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一指挥、权威高效、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体系。探索实行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应急委)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全面负责全县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工作。构建“1+5+X”组织体系(“1”是应急委,“5”是安委会、减灾委、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X”是其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进一步厘清完善各议事协调机构及其下设办公室职能职责、隶属关系,建立运行机制和规则,纳入应急委统一指挥调度,实现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的全面统筹。健全“平战结合”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常态应急管理与非常态应急响应相互转换的条件、方式、程序,提升管理效能。建设县应急指挥中心,全面实现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指挥决策信息的共建共享。3.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进一步优化“安委会+专委会”工作机制,按照《湖北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则》《湖北省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实施办法》和《秭归县安全生产责任清单》,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全覆盖。完善安全生产巡查、年度述职等制度。整合优化目标考核事项,将安全生产、消防、防灾减灾救灾、森林防灭火纳入对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相关部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推进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保障安全生产的各项条件。4.完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运行高效”的原则,建立平战结合应急管理机制。统筹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等工作,建立消防综合救援力量、专业救援力量、专家力量、社会救援力量统一调配和管理工作机制。指导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本行业领域重大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对。完善应急管理专家库,建立专家应急咨询机制。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机制,规范应急信息处置、新闻发布、网络及社会舆情应对等工作流程。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新媒体应用,拓宽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公众知情权。注重队伍协同,加强专业队伍与综合力量互补、本级救援力量和辖区以外支援力量等协调机制建设。健全应急救援军地协同机制,完善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程序方法,开展军地常态化训练演练,强化军地协同指挥、灾情动态互通、兵力需求对接和应急资源保障,推动军地应急力量训练资源共享,提升军地联合应急救援水平。(二)突出重点领域,健全监测预警体系。1.强化风险和隐患信息动态监测。以“城市大脑”建设为支撑,以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为契机,充分运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重大风险和重大事故隐患在线动态监测、预警和分级分类监管。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逐步完善空、天、地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灾害监测网络。推动高危行业领域企业提升重大风险智能监测系统覆盖密度和建设质量,建立完善多种感知设备科学布局的先进物联网监测系统。加强对山洪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的监测。建立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重大风险定期会商、研判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类管控、定期会商、科学评估的原则,对重大风险实行差异化、动态化监管。2.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传递响应机制。加强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林业、公安、经信、交通运输、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信息共享,完善“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规范发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归口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强化部门和区域性风险研判。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实效性。实现农村应急广播常态化覆盖,提升面向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传播能力。3.加快推进信息化体系建设。在省市信息系统一体化应用建设规划下,结合我县实际,加速数据共享,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灾害事故研判、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等能力。(三)强化应急力量,健全应急救援体系。1.推进综合救援队伍转型发展。大力建设“一专多能”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按照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完善实战牵引的备勤训练模式,推动由应对单一灾种向多灾种、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转型发展,发挥应急救援主力军作用。2.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坚持专业能力建设和综合能力建设相结合,加强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防汛抗旱、水上搜救、交通救援、森林防灭火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优化力量布局,配齐配强救援装备,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救援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拟组建全县森林防火专业扑火队伍一支。3.发展社会救援力量。制定完善社会救援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政策措施、行动评估和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应急响应社会动员机制,完善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保险和伤亡抚恤等政策,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机制,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协调服务平台和信息导向平台,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常态减灾救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4.完善救援力量共训共享机制。增强应急队伍快速反应能力、果断决策能力、严密组织能力、精准施救能力、密切协同能力建设,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应对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采取多种措施建立综合救援力量与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驻秭部队共训共练、合作救援机制,提升协同应急救援水平,提高实战能力。5.加强干部应急处突能力建设。提升党政领导干部指挥决策能力。把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纳入干部培训课程。重点开展典型案例教学,增强领导干部风险意识,提升预判能力和危机化解能力;组织模拟处突实战演练。提升应急管理部门履职能力。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试行)》,2022年前配齐个人防护、执法保障、测量侦检、行业监管等执法装备。开展应急管理系统干部大学习、大培训、大演练,强化干部队伍专业能力培养,县级以上应急管理系统干部业务知识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80 学时,乡镇应急管理干部业务知识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60 学时。注重应急管理“第一响应人”培养力度,确保先期处置科学及时高效。落实优先优待政策,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人员职业荣誉感。落实应急管理人员津贴补贴、医疗救治、心理健康、休息疗养、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抚恤优待等政策。(四)创新要素管理,健全应急保障体系。1.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修订完善《秭归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按照全面覆盖、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指导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业编制本级、本行业领域、本单位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加强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定应急预案的评估管理办法和应急演练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制订标准和常态化应急演练的规模、方式和频次,开展预案演练和评估,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托县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应急预案数字化、可视化管理。2.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构建以县级储备库为支撑、以乡镇储备库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体系。根据县域地理特征,按照地域特点合理布局县、乡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仓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储备、统一调度,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完善实物储备、协议储备、产能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提高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布局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包括重要民生商品在内的应急物资装备储备目录清单,针对重要民生商品等应急物资,支持社会责任储备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最低库存制度。增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街道、村(居)应急物资储备能力。鼓励引导居民家庭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和救生避险装备,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3.加强应急物资装备管理。各有关部门结合本部门风险隐患特点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制定应急物资装备储备计划。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装备采购、储备、调拨、更新轮换、报废等管理制度,以及特需物资装备储备和重大活动应急物资装备储备管理机制。完善应急捐赠物资管理分配机制,规范捐赠物资装备管理。推进应急物资装备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数据信息动态管理。4.加强应急运输统筹。建立健全交通运输部门参加的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协同保障机制,推进跨部门、跨区域、军地间应急联动模式。探索捐赠救援物资装备直接配送至急需地点机制,减少入库、出库等中间环节。制定运输资源调运、征用、灾后补偿等配套政策,加强与辖区大型物流企业应急物资装备紧急运输合作。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装备及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机制,进一步提高紧急运输能力。推进应急物流枢纽和配送系统建设,探索运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高技术装备的应用,提升应急运输调度效率。5.加强应急电力通信保障。加强电力应急装备设施设备购置和应急调度机制建设,确保应急处突电力保障。加强无线电频率管理,满足应急状态下海量数据、高宽带视频传输和无线应急通信等业务需要。支持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机构配备小型便携式应急通信终端,加强通信保障装备配备。(五)坚持齐抓共管,提升安全生产防范能力。1.开展安全风险综合普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和监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生产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建立生产安全风险数据库和重大风险分布“一张图”。2.实现风险动态管理。强化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动态管理,推进安全生产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重点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项目安全生产准入评价审查。建立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规划与立项重大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施安全生产重大风险“一票否决”。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评估,建立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平台,实施城市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和分级分类监管。突出对城市工业企业风险、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公共设施风险、自然灾害等领域的风险调查评估,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风险管控联动机制。3.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科学规划和调整居民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以及城市高风险场所空间布局。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绘制“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建立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平台,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和污水、污泥、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城市桥梁、下穿道、易积水路段等重点部位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滑坡体、地质灾害监测监控,加强地震风险排查及防治,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面沉降防治。对重点人员密集场所、高风险作业场所、大型群众性活动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应急管控处置机制。4.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落实《秭归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突出抓好交通运输、建设工程、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工贸、危险废物、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完善、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教育培训,规范现场安全管理;建立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认真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有效管控各类安全风险,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本质水平。5.强化监管执法能力。完善监管执法体系。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理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结合全市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安全监管监察执法队伍建设,实现安全监察执法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施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人员培训工程,到2025年,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培训及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专题业务培训覆盖率达100%。改善监管执法工作条件。推进安全监管部门工作条件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县、乡两级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分别为100%、80%以上。6.严格责任追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肃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自然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推动调查重点延伸到政策制定、制度管理、标准技术等层面。采取统一组织、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的方式开展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明确调查评估适用范围、工作程序和评估内容。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开展事故调查,加强对未遂事故和人员受伤事故的调查分析,严防小风险酿成大事故。定期开展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六)加强综合防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1.积极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进一步摸清全县自然灾害风险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分类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开展水旱调查分析,修订水文特征值和水文手册,加强江河湖库及山洪灾害区域排查,编制完善洪水灾害风险图,建立洪水灾害风险实时分析信息平台,建设水旱灾害风险调查与重点隐患排查数据库。建立常态化的气象灾害与次生灾害多部门联合调查机制,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开展分灾种、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业务,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数据收集,编制完善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风险图。集中调查收集建(构)筑物的结构基础数据,建立全县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基础信息数据库,分类开展灾害风险隐患识别,摸清全县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建立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灾害灾难风险调查、评估和论证机制,加强对致灾风险、安全隐患级别、承灾体脆弱性、灾害链特征等分析评估,开展灾害情景构建,提升评估的精准性和防控能力。定期向社会发布风险评估报告。通过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地质灾害、山洪灾害风险区,科学安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引导各项建设选址尽量避让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地区。强化地质灾害、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估和“三同时”制度,提前采取避让或综合治理措施。2.强化自然灾害综合治理。强化自然灾害风险源头管控,建立完善自然灾害调查评估、风险研判、预警预报机制;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提升抗御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救助、灾害恢复重建体系,完善灾害救助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增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防洪排涝整治、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堤防、水库、山洪沟等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水库和其他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统筹开展避险集中安置、工程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推动重大隐患区域综合监测,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抢险能力。加强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居住区、交通沿线、旅游景区等地质灾害排查与治理。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推进护林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监测巡护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3.提升自然灾害救助能力。落实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政策规定,完善灾情统计规程,加强救灾款物管理,提高救助政策实施的精准性,确保受灾生活困难群众应救必救,不落一人。明确灾害事故突发期间社会救助政策措施和紧急救助程序,加强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力争自然灾害发生后8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适当提高因灾倒损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和受灾影响地区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针对妇女儿童和特困人员采取优先救助和康复措施。加强自然灾害救助信息化建设,完善救助资源库,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加强自然灾害救助事中事后监管和资金监管。(七)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城乡基层应急能力。1.健全基层组织。明确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鼓励有条件、任务重的乡镇单设应急办,推动全面建设乡镇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夯实工作责任。以辖区可调动的应急队伍和力量为基础,组织乡镇民兵,企业、医院等单位人员,组建不少于35人的应急救援队伍,负责传递预警信息、开展自救互救、转移安置人员,协助做好秩序维护、物资发放等工作。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负责辖区灾害事故先期处置和救援、群众疏散等工作。完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推动建立独立的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村(居)应急服务站,落实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专干制度,健全安全隐患及灾害预警、发现、推送、解决机制。2.加强基层治理。开展以“一办(应急管理办公室)、一队(应急救援队)、一室(应急指挥室)、一库(应急物质储备库)”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居)应急服务站建设。建立短临预警模式,完善基层安全隐患和各灾种信息直报、定期发布机制。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配齐乡镇、行政村(居)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灾害信息员,推动实行基层网格员、灾害信息员、安全劝导员等多员合一,落实业务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完善应急管理网格化体系,通过范围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积极推动应急管理与既有网格在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工作绩效、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对接,推进网格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创5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10个“全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推进“筑堡工程”城市安全场景建设。聚焦城市安全领域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社区事故和灾害“零”伤害目标,建立完善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整治消除一批安全隐患,防范化解一系列社区事故和灾害风险,提升社区安全水平。4.积极推进城乡避难场所建设。根据区域和城乡国土空间发展规划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规范,结合人口分布、城乡布局、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建设能够覆盖一定范围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供水、供电、消防、如厕、卫生防疫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就近就便安置受灾群众。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对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管理与评估,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避险救援、宣传教育和引导服务。到“十四五”末,建成1处二级避难场所,80%的村(居)有明确的应急疏散场所。5.加强农村安全治理。将安全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危旧房屋改造、民居抗震加固和搬迁避让工程,加强农村、山区特别是地震、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道路的建设、管理,提高道路基础设施灾害防御和保通能力。突出农村自建房施工改造、老旧房屋拆除、农村道路交通、溺水、用电、消防、取暖等重点领域,以及学校、医院、敬老院、车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突出“五保户”、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落实“门栋关照”等工作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普及交通、用火、用电、建筑施工等安全知识常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法制意识、安全风险辨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构建“建、管、养、运、安”一体化的涉农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八)加强协同创新,提升社会共治共建能力。1.加强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及应急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应急文化,加强舆论宣传引导,重点开展安全发展观念、安全生产形势任务、安全生产措施和经验、安全生产法治、安全生产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生产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加快构建全媒体、分众化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格局,加大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的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安全生产信息政务公开建设,拓展网站互动服务功能。2.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推动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安全文化产业。加强交通运输站点、旅游景区、城市广场、商贸服务场所的安全文化建设,适时建设安全生产主题公园、安全科普体验场馆等。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完善安全教育体系。强化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培训、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及高危行业领域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团组织和少先队活动中严格落实安全教育内容。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专题培训。加快构建责任明确、载体多样、管理规范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以农民工、企业班组长为重点,实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实现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知识“七进”目标。4.强化舆论监测引导。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规律和特点,牢牢把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健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联动机制。制定舆情应对预案,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制度、程序和方式。利用大数据加强舆情的监测预警和深度研判,实现早发现、早处理。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与主流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强化信息发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5.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强与周边县市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防灾减灾理念和关键科技成果,建立灾情信息、救灾物资、应急通信、救援力量保障等区域协同应对机制,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合作。四、重点建设项目(一)项目名称:秭归县应急救援保障中心。新建集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援训练基地、防灾减灾宣教基地为一体的应急救援保障中心,项目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同时,在县城建设可容纳1万人的应急避难场所,在12个乡镇分别建设可容纳0.2万人的应急避难场所。总投资3亿元。(二)项目名称:秭归县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在县城茅坪及归州镇、两河口镇分别建设1万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帐篷、棉衣棉被、扑火服、水泵、无人机等救灾装备物资,并进行适时更换。总投资1.2亿元。(三)项目名称:秭归县直升机停机坪。在全县范围内,统筹布局建立12个直升机停机坪和机库等配套设施。建设内容包括建筑工程、助航灯光工程、场道工程、通信工程、气象工程、供油工程等。总投资1.2亿元。(四)项目名称: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项目。通过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探索建立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水文、住建、交通、气象等多部门联合工作制度;探索建立应急辅助决策模块,提升区域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五)项目名称: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设项目。新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基准站1个以上、一般站1个以上。项目建成后,首先在政府办公场所、学校、大型工矿企业安装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设备,根据需要逐步在全县安装推广。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落实。县委县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负总责,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重点工程,建立应急管理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建立推进本规划落实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指导、协调以及监督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二)争取政策支持,强化经费保障。加强应急管理财政支出相关政策研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积极争取市级、省级财政资金支持,保障本规划中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经费需求。积极引入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研究制定支持应急动员、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治理、应急科技创新和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资金及金融支持、税费减免、土地供应、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三)加强督促指导,建立评估机制。坚持规划引领,做好规划上下承接、左右衔接,督促指导基层按照规划目标整体科学推进,确保事半功倍,提高资金使用和工作质效。建立应急体系及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指标体系,跟踪评估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开展本规划年度检查、中期评估和总体执行情况总结分析,适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编辑:向睿 审核:崔爱林)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