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039号提案会办工作的意见
栏目:湖北乡村振兴局-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2-12-08
湖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0220039号案    由:推进“五大特色工程” 实现湖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    类:经济建设-宏观经济 主 题 词:提案件人:省民盟(共1名) 办理单位:主办: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会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乡村振兴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务管理办公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内    容: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应勇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不足是湖北最大的实际,要以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抬高湖北全域高质量发展底板。所以搞好县域经济就是抓住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关于“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发展定位的关键。与此同时,发展县域经济对于我省扎实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培育湖北省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升级步伐缓慢,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中,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而优质高效农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二是政策支持综合效能不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瓶颈。政府和金融部门在提供服务时,往往大多倾向于规模较大,营运风险较小的大企业,而忽视了规模小,风险抵抗能力弱的中小企业。三是资源环境压力大,政府规划管理有待提升。部分地区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通常采用周期较短的年度计划来替代长远计划。四是县域社会发展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全省除武汉和宜昌外,其余各地都是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县域严重的人口流失和人才流失使当下发展县域经济缺少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建议与对策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第二个百年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立足于全省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坚持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开展县域经济“五大特色工程”建设。      1.着力建设“特色数字乡村”,促进部分先进区域的产业跃升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而且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立足省情,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建设智慧数字绿色乡村示范点,发挥先行创新示范作用。推动乡村5G、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加快推进电网改造、公路数字化改造和乡村智慧物流建设。创新治理模式,实现乡村政务数字化治理,建设乡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健全支持数字乡村发展的政策体系。      2.全力打造“特色产业”,以产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各县域应致力发展一个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优势产业集群。立足“一主两翼”城市圈,积极利用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资本和要素的外溢,推动本地优势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关注各县发展的重点产业链,加大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延链、补链、强链的工作力度,调整特色产业布局,力争“做特创优”。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本土院校的“人才播种机”和“人才蓄水池”作用,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培育效能。      3.聚焦发展“特有品牌”,以品牌凝聚产业      树立“综合效益”的全局观念,把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纳入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树立品牌强农目标,捆绑整合项目,保障品牌品质,匠心打造区域共同品牌。鼓励各县立足挖掘本地特色产品、文化地理历史资源等,打造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县域品牌,形成一批品牌强县经典案例。对目前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比如潜江小龙虾、罗田板栗、恩施富硒产品、宜昌茶叶柑橘、洪湖莲藕、随州特种汽车等,做好产地保护和产业规划,防止品牌泛化。      4.精细打造“特色人文景区”,汇成长江中游旅游景观带      文化为不同区域、不同族群提供了不同的精神支撑和行为规范,我省具有丰富的县域文化,各县域应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实施观光休闲度假型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片区、特色产品旅游片区、特色民族风情旅游片区、特色生态旅游片区、特色农牧旅游片区等,突出特色,汇成长江中游旅游景观带,避免千村一面、百县同景。      5.重点塑造“特色小镇”,作为县域发展的先行样板      特色小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乡村振兴的带动力量,是地域特色的窗口和人文传承的重要载体,必须以历史、地理、文化、产品特色为灵魂进行精细化设计、宣传和营销。各县应布局推广系列特色示范小镇,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小城镇。挖掘小镇特色文化资源,巧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创意产品衍生品,打造具有资源性、本土性、创意性、体验性、娱乐性的多元文化空间。与产业同步建设各类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完善产业、人文、旅游、社区四大功能,增强小镇服务能力,促使小镇发展成为周边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休闲中心,将小镇塑造成为践行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板。    办    法:     B                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039号提案会办工作的意见    省发改委:    现将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039号提案《推进“五大特色工程” 实现湖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办理情况函告如下,请综合后一并答复提案者。    一、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脱贫地区聚集,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大产业项目投入。优先将种养殖、加工服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光伏、生态等产业项目纳入项目库,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2021—2025年度,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分别50%、55%、60%、65%和70%,且不低于上年度比例。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建设要求,发展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种养业,建成一批绿色标准化基地。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动脱贫地区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加大消费帮扶力度。乡村振兴部门重点结合定点帮扶和省内区域协作工作机制推进消费帮扶,协同相关部门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帮扶,加大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度,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挥积极作用。拓展农业功能价值。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既要有速度,更要高质量,实现健康可持续。打造知名产品品牌。围绕“中国荆楚味·湖北农产品”,指导脱贫地区通过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一批“大而优”“小而美”、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产业园区化发展。按照政策集成、要素积聚、企业集中的要求,每个脱贫县选择1-2个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县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推动科技研发、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主体加快向园区集中,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促进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一业一园”格局。    二、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计划,分类制定发展目标,逐步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落实政府化解村级债务奖补资金,鼓励村企“结对帮扶”,支持化解债务,制止新增债务。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发挥基础设施运营企业主体作用,增加乡村建设投入。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与发展,推进集体经济组织监管信息化。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做好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强化集体经济审计监督。    三、全面发展乡村旅游。构建乡村旅游体系。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县一镇一村递次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和要素连点成线、聚线成片的乡村旅游发展网络,努力打造“到荆楚名县、进荆楚名镇、访荆楚名村、逛荆楚名街、品荆楚群艺、走荆楚绿道、赏荆楚美景、住荆楚人家、尝荆楚美食、带荆楚好礼”的乡村旅游新格局。打造特色旅游片区。推动旅游发展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实现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赋能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巩固湖北旅游名镇名村品牌,拓展文旅融合领域,创建一批湖北旅游名镇名村,引领和带动乡村旅游全域发展。创新乡村旅游要素。推进精品乡村民宿建设,形成一批乡村民宿集聚区和民宿示范村,提升乡村旅游住宿品质。    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研究制定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若干措施,实行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持续开展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创建。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推动数字化管理服务向农村延伸和涉农事项在线办理。强化城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与服务。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强化农村智能广播网建设。                                                                                   湖北省乡村振兴局                                                                            2022年5月24日          jQuery(‘#qrcodeCanvas‘).qrcode({text:document.location.href,width:112,height:112}); 附件:

湖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20220039

案    由:

推进“五大特色工程” 实现湖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    类:

经济建设-宏观经济 

主 题 词:


提案件人:

省民盟(共1名) 

办理单位:

主办: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会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乡村振兴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务管理办公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内    容: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应勇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不足是湖北最大的实际,要以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抬高湖北全域高质量发展底板。所以搞好县域经济就是抓住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关于“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发展定位的关键。与此同时,发展县域经济对于我省扎实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培育湖北省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升级步伐缓慢,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中,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而优质高效农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二是政策支持综合效能不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瓶颈。政府和金融部门在提供服务时,往往大多倾向于规模较大,营运风险较小的大企业,而忽视了规模小,风险抵抗能力弱的中小企业。三是资源环境压力大,政府规划管理有待提升。部分地区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通常采用周期较短的年度计划来替代长远计划。四是县域社会发展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全省除武汉和宜昌外,其余各地都是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县域严重的人口流失和人才流失使当下发展县域经济缺少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建议与对策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第二个百年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立足于全省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坚持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开展县域经济“五大特色工程”建设。
      1.着力建设“特色数字乡村”,促进部分先进区域的产业跃升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而且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立足省情,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建设智慧数字绿色乡村示范点,发挥先行创新示范作用。推动乡村5G、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加快推进电网改造、公路数字化改造和乡村智慧物流建设。创新治理模式,实现乡村政务数字化治理,建设乡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健全支持数字乡村发展的政策体系。
      2.全力打造“特色产业”,以产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各县域应致力发展一个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优势产业集群。立足“一主两翼”城市圈,积极利用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资本和要素的外溢,推动本地优势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关注各县发展的重点产业链,加大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延链、补链、强链的工作力度,调整特色产业布局,力争“做特创优”。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本土院校的“人才播种机”和“人才蓄水池”作用,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培育效能。
      3.聚焦发展“特有品牌”,以品牌凝聚产业
      树立“综合效益”的全局观念,把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纳入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树立品牌强农目标,捆绑整合项目,保障品牌品质,匠心打造区域共同品牌。鼓励各县立足挖掘本地特色产品、文化地理历史资源等,打造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县域品牌,形成一批品牌强县经典案例。对目前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比如潜江小龙虾、罗田板栗、恩施富硒产品、宜昌茶叶柑橘、洪湖莲藕、随州特种汽车等,做好产地保护和产业规划,防止品牌泛化。
      4.精细打造“特色人文景区”,汇成长江中游旅游景观带
      文化为不同区域、不同族群提供了不同的精神支撑和行为规范,我省具有丰富的县域文化,各县域应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实施观光休闲度假型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片区、特色产品旅游片区、特色民族风情旅游片区、特色生态旅游片区、特色农牧旅游片区等,突出特色,汇成长江中游旅游景观带,避免千村一面、百县同景。
      5.重点塑造“特色小镇”,作为县域发展的先行样板
      特色小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乡村振兴的带动力量,是地域特色的窗口和人文传承的重要载体,必须以历史、地理、文化、产品特色为灵魂进行精细化设计、宣传和营销。各县应布局推广系列特色示范小镇,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小城镇。挖掘小镇特色文化资源,巧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创意产品衍生品,打造具有资源性、本土性、创意性、体验性、娱乐性的多元文化空间。与产业同步建设各类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完善产业、人文、旅游、社区四大功能,增强小镇服务能力,促使小镇发展成为周边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休闲中心,将小镇塑造成为践行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板。
    

办    法:

     B
                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039号提案会办工作的意见
    
省发改委:
    现将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039号提案《推进“五大特色工程” 实现湖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办理情况函告如下,请综合后一并答复提案者。
    一、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脱贫地区聚集,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大产业项目投入。优先将种养殖、加工服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光伏、生态等产业项目纳入项目库,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2021—2025年度,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分别≥50%、55%、60%、65%和70%,且不低于上年度比例。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建设要求,发展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种养业,建成一批绿色标准化基地。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动脱贫地区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加大消费帮扶力度。乡村振兴部门重点结合定点帮扶和省内区域协作工作机制推进消费帮扶,协同相关部门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帮扶,加大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度,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挥积极作用。拓展农业功能价值。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既要有速度,更要高质量,实现健康可持续。打造知名产品品牌。围绕“中国荆楚味·湖北农产品”,指导脱贫地区通过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一批“大而优”“小而美”、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产业园区化发展。按照政策集成、要素积聚、企业集中的要求,每个脱贫县选择1-2个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县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推动科技研发、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主体加快向园区集中,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促进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一业一园”格局。
    二、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计划,分类制定发展目标,逐步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落实政府化解村级债务奖补资金,鼓励村企“结对帮扶”,支持化解债务,制止新增债务。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发挥基础设施运营企业主体作用,增加乡村建设投入。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与发展,推进集体经济组织监管信息化。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做好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强化集体经济审计监督。
    三、全面发展乡村旅游。构建乡村旅游体系。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县一镇一村递次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和要素连点成线、聚线成片的乡村旅游发展网络,努力打造“到荆楚名县、进荆楚名镇、访荆楚名村、逛荆楚名街、品荆楚群艺、走荆楚绿道、赏荆楚美景、住荆楚人家、尝荆楚美食、带荆楚好礼”的乡村旅游新格局。打造特色旅游片区。推动旅游发展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实现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赋能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巩固湖北旅游名镇名村品牌,拓展文旅融合领域,创建一批湖北旅游名镇名村,引领和带动乡村旅游全域发展。创新乡村旅游要素。推进精品乡村民宿建设,形成一批乡村民宿集聚区和民宿示范村,提升乡村旅游住宿品质。
    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研究制定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若干措施,实行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持续开展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创建。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推动数字化管理服务向农村延伸和涉农事项在线办理。强化城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与服务。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强化农村智能广播网建设。
    
    
                                                                           湖北省乡村振兴局
                                                                            2022年5月24日
    
    


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