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386号提案的答复
栏目:湖北乡村振兴局-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2-12-08
湖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0220386号案    由:关于做好关键性预防,推进我省乡村振兴的建议 分    类:经济建设-三农工作 主 题 词:提案件人:蔡国斌,蔡骏,袁琛丽,朱俊峰(共4名) 办理单位:主办:省乡村振兴局   会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委组织部内    容: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大政方针,是推进全国均衡可持续发展的一盘棋,是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省继扶贫攻坚取得决战性胜利后,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开展之时,应切实做好几个关键性的预防。      一是预防资金投入一根藤。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对村形村貌进行提档升级,几乎是各地乡村振兴的切入口。通过村集体土地流转或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一般多优先用于盖造办公楼、改建幼儿园、路面沥青、建停车场、挖水库、美化村庄等等,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一而足。村形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往往没等到几个民生设施完工,资金就很快见底,村架子好看,后续发展却陷入困境。      二是预防产业规划一个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我省各地区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明显迥异,但普遍对乡村振兴发展产业的认知趋同。特别是相邻地区,其地质地貌或水文水貌基本相似,资源禀赋、民俗文化基本相同,导致产业规划高度雷同,产业趋同化、产品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特色产业发展的结果,千村一面,甚至有些项目盲目上马,草草收场。      三是预防人才招引一阵风。人才资源,是最大的动能资源,拥有人才,就等于拥有强大的发展后劲,这已成为乡村振兴不争的共识。各地政府付出巨大的精力、人力、物力,使出三头六臂开足马力争相引进人才,极尽所能提供优厚条件,改善工作环境,满足生活需要,然而,由于乡村依然存在生活需求上、家庭事业上、职务晋升上、收入水平上的各类问题,导致普遍存在人才难招、招来难留的局面,优秀的人才很难留在乡村,扎根乡村。      四是预防组织实施一张琴。在乡村振兴这场硬仗中,人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是乡村振兴中的主角。从制度和组织层面看,乡村振兴组织网络延伸到了村级两委,党员干部都在其间,形成了极为缜密的基层组织网络。然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组织负荷集重,组织网络在延向乡村时多停留在墙上宣传、纸上笔记、会议记录等有形的痕迹上,真正深入人民群众思想深处的留痕反而不易,在乡村振兴关乎自身发展的问题上,广大群众多停留于被动接受、等着受益的旁观者心态,组织网络发挥的作用尚未最大化。      乡村振兴贵在求真务实,应科学振兴,顺势而为。为此建议:      1.资金合理分配,科学运用。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党员干部,要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不把乡村振兴当做面子工程打造,更不把乡村振兴当做政绩工程装扮。切实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多做打基础利长远、顾大局利全局、惠民生解民忧的事。切实考虑阶段性资金盘量,科学统筹布局,做到合理分配每一笔资金,科学用好每一笔资金,在着力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的同时,更多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后续发展问题。      2.产业县域规划,错位发展。因乡村振兴是区域整体上的振兴,发展乡村产业首先需要避开产业趋同、产品同质所带来的地区同类竞争。建议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以县域为单元,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一盘棋的产业规划。按照特色优先、优势优先、错位布局原则,推动特色资源要素集中,规模化种植(养殖)、品牌化经营、资本化运作,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形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不同产业链,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县域内农民更多分享不同产业增值收益。      3.人才多元支撑,灵活管理。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系统性、跨越式、创新性的综合振兴,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三农”人才扎根农村。但是由于每个乡村发展的层次、水平、程度以及发展方向、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做好县域内乡村人才的布局谋篇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规划好县域发展区块,摸清岗位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引用标准,建立县域人才信息智库。二是要建立本地区人才孵化基地,打造好人才交会平台,创造条件举办人才联谊会、开办专家会所,可以采取弹性使用购买服务方式,引导更多人才兼职、创业;三是要开辟乡村人才绿色通道,为各类乡村人才就医、创业、培训、职称评定、晋升、工作调动等,提供更多政策优惠,以解决后顾之忧。      4.党史学习教育,强力引导。乡村振兴说到底是实现乡村现代化,是扶贫攻坚基础上关于“三农”问题的又一个创新探索。要让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乡村精气神提起来,首先要让基层党建强起来。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引擎”。以党史教育为引领,建立村湾“乡贤工作室”、“活动积分超市”,主动邀请党史专家与农民坐在一起,聊到一起,有针对性的给农民开“红色故事会”,以红色基因解开“等靠要”的结,以党建领航开启“赶超跑”的加速度,通过引导农民开展“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村”、“我为乡村振兴献一策”等活动,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建设意识,增强农民对于乡村振兴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带领农民真正聚起来、干起来、富起来。    办    法:                    关于对省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386号提案的答复    蔡国斌、蔡骏、袁琛丽、朱俊峰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做好关键性预防,推进我省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与省委组织、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会商,现答复如下:        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谋定后动、谋定快动,扎实做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开新局、乡村振兴上台阶。        一、加强资金监管,合理分配衔接资金        一是扎紧衔接资金管理“笼子”。省乡村振兴局会同相关部门创新编制《衔接资金项目管理一本通参考模板(试行本)》,明确部门职责要求、衔接资金项目管理、衔接资金绩效评价等内容。2021年,我省投入中央、省、市、县各级衔接资金236.57亿元,其中,中央65.18亿元,省级48.69亿元,市级27.31亿元,县级95.38亿元。2022年,截至目前,中央投入我省衔接资金66.89亿元,省本级投入衔接资金2.2309亿元,其他省级配套资金正在积极筹措。二是科学确定资金分配比例。出台了《湖北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鄂财农发〔2021〕25号),明确在过渡期内,保持投入力度总体稳定,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中央、省级衔接资金主要按照“因素分配法”分配,优先支持监测对象、脱贫户增收,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聚焦短板弱项,继续支持弥补农村供水等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和急需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设施项目。三是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向农村延伸、倾斜,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大幅度提高农业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21年,全省完成4.9万户农村户厕问题整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2%。建成运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897个,接入218万户。所有行政村按“五有”标准实施垃圾治理,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7.41%。农村公路新改建13418.2公里、提档升级6380.9公里。2022年,全省项目库储备项目3.24万个,储备项目资金规模达514.62亿元;纳入年度实施计划项目17223个,已开工17217万个,开工率99.97%。其中,公共基础设施项目12967个,占40%。        二、强化产业发展,增强乡村振兴动力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出台《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着力打造优质稻米、菜籽油、茶叶、特色淡水产品、现代种业、柑橘、蔬菜、道地药材、生猪、家禽及蛋制品等10条农业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制”,省委书记、省长任总链长,8位省领导任链长,7位院士任专家组组长。实行“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每条产业链由一名省级领导任链长、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专家团队支撑、一笔专项资金扶持。二是壮大特色产业。创建三峡柑橘、潜江小龙虾、鄂西南武陵山茶、鄂西北香菇等4个国家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1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带领合作社、家庭农场抱团发展,龙头企业负责技术研发、市场销售、品牌推广和标准制定,农民合作社负责社会化服务,家庭农场和农民主要负责生产,形成利益共同体。截至目前,通过与央视开展“品牌强国”系列活动、举办博览会等方式,打造“潜江龙虾”“赤壁青砖茶”“蕲春蕲艾”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全省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由1家增加到4家,37个脱贫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脱贫户189万人。三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出台《湖北省规范和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围绕茶叶、柑橘等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积极探索创新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农业产业渗透融合的模式和机制,以点带面引领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农业“壮一接二连三”,延伸延长产业链条,创建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350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15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借助“互联网+”,培育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多元化乡村产业形态,鼓励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        三、注重培养引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一是实施人才流动项目。研究制定《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试行)》,持续推进倾斜基层人才工程,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建设,为基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实施第十四批“科技副职”项目,选派64人挂职担任市县政府副职,脱产服务基层2年,其中选派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专业人才有20人。共计733人参加“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计划”。深化实施我省“博士服务团”项目,连续9年每年选派100人到基层一线服务锻炼,引导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向基层柔性流动。二是建立人才孵化基地。支持承担农业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科技人才离岗创业、兼职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驿站”,与地方建立帮扶协作关系,组织开展“科技下乡”“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截至目前,培育了27万余名高素质农民,每年组织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大赛,资助300多个优秀项目,有效激发农村青年创业创新活力。三是开辟人才绿色通道。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多措并举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生产经营人才和公共服务人才,突出支持乡村科技创新。推进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乡村医务人员“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制度改革,畅通基层各类高层次人才职称申报评审“绿色通道”和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作。2021年,共44名职业农民获得高级职称,658名职业农民获得中、初级职称。         四、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一是建强基层组织。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着力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推进村党组织书记“红色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持续实施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优化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和功能,深入推进党务、村务、商务、医务、警务、服务等“多务合一”,聚集各类组织和资源参与治理,构建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开展党史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始终坚持党史学习教育常抓常新,利用村级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开展主题党课,让党史教育成为农村党员干部、村民群众的精神大餐,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凝聚起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正能量,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党史学习教育到基层“最后一公里”。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鼓励群众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参与乡村公共管理和服务,发挥广大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乡村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下一步,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决完成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个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推进有效衔接,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省乡村振兴局                                                                           2022年7月22日            主管领导姓名:杨遥         联系电话:027-87231317    经办人姓名:李涛         联系电话:027-87231110    邮政编码:430071  jQuery(‘#qrcodeCanvas‘).qrcode({text:document.location.href,width:112,height:112}); 附件:

湖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20220386

案    由:

关于做好关键性预防,推进我省乡村振兴的建议 

分    类:

经济建设-三农工作 

主 题 词:


提案件人:

蔡国斌,蔡骏,袁琛丽,朱俊峰(共4名) 

办理单位:

主办:省乡村振兴局
   会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委组织部

内    容: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大政方针,是推进全国均衡可持续发展的一盘棋,是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省继扶贫攻坚取得决战性胜利后,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开展之时,应切实做好几个关键性的预防。
      一是预防资金投入一根藤。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对村形村貌进行提档升级,几乎是各地乡村振兴的切入口。通过村集体土地流转或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一般多优先用于盖造办公楼、改建幼儿园、路面沥青、建停车场、挖水库、美化村庄等等,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一而足。村形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往往没等到几个民生设施完工,资金就很快见底,村架子好看,后续发展却陷入困境。
      二是预防产业规划一个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我省各地区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明显迥异,但普遍对乡村振兴发展产业的认知趋同。特别是相邻地区,其地质地貌或水文水貌基本相似,资源禀赋、民俗文化基本相同,导致产业规划高度雷同,产业趋同化、产品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特色产业发展的结果,千村一面,甚至有些项目盲目上马,草草收场。
      三是预防人才招引一阵风。人才资源,是最大的动能资源,拥有人才,就等于拥有强大的发展后劲,这已成为乡村振兴不争的共识。各地政府付出巨大的精力、人力、物力,使出三头六臂开足马力争相引进人才,极尽所能提供优厚条件,改善工作环境,满足生活需要,然而,由于乡村依然存在生活需求上、家庭事业上、职务晋升上、收入水平上的各类问题,导致普遍存在人才难招、招来难留的局面,优秀的人才很难留在乡村,扎根乡村。
      四是预防组织实施一张琴。在乡村振兴这场硬仗中,人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是乡村振兴中的主角。从制度和组织层面看,乡村振兴组织网络延伸到了村级两委,党员干部都在其间,形成了极为缜密的基层组织网络。然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组织负荷集重,组织网络在延向乡村时多停留在墙上宣传、纸上笔记、会议记录等有形的痕迹上,真正深入人民群众思想深处的留痕反而不易,在乡村振兴关乎自身发展的问题上,广大群众多停留于被动接受、等着受益的旁观者心态,组织网络发挥的作用尚未最大化。
      乡村振兴贵在求真务实,应科学振兴,顺势而为。为此建议:
      1.资金合理分配,科学运用。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党员干部,要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不把乡村振兴当做面子工程打造,更不把乡村振兴当做政绩工程装扮。切实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多做打基础利长远、顾大局利全局、惠民生解民忧的事。切实考虑阶段性资金盘量,科学统筹布局,做到合理分配每一笔资金,科学用好每一笔资金,在着力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的同时,更多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后续发展问题。
      2.产业县域规划,错位发展。因乡村振兴是区域整体上的振兴,发展乡村产业首先需要避开产业趋同、产品同质所带来的地区同类竞争。建议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以县域为单元,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一盘棋的产业规划。按照特色优先、优势优先、错位布局原则,推动特色资源要素集中,规模化种植(养殖)、品牌化经营、资本化运作,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形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不同产业链,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县域内农民更多分享不同产业增值收益。
      3.人才多元支撑,灵活管理。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系统性、跨越式、创新性的综合振兴,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三农”人才扎根农村。但是由于每个乡村发展的层次、水平、程度以及发展方向、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做好县域内乡村人才的布局谋篇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规划好县域发展区块,摸清岗位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引用标准,建立县域人才信息智库。二是要建立本地区人才孵化基地,打造好人才交会平台,创造条件举办人才联谊会、开办专家会所,可以采取弹性使用购买服务方式,引导更多人才兼职、创业;三是要开辟乡村人才绿色通道,为各类乡村人才就医、创业、培训、职称评定、晋升、工作调动等,提供更多政策优惠,以解决后顾之忧。
      4.党史学习教育,强力引导。乡村振兴说到底是实现乡村现代化,是扶贫攻坚基础上关于“三农”问题的又一个创新探索。要让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乡村精气神提起来,首先要让基层党建强起来。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引擎”。以党史教育为引领,建立村湾“乡贤工作室”、“活动积分超市”,主动邀请党史专家与农民坐在一起,聊到一起,有针对性的给农民开“红色故事会”,以红色基因解开“等靠要”的结,以党建领航开启“赶超跑”的加速度,通过引导农民开展“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村”、“我为乡村振兴献一策”等活动,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建设意识,增强农民对于乡村振兴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带领农民真正聚起来、干起来、富起来。
    

办    法:

                    关于对省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386号提案的答复
    
蔡国斌、蔡骏、袁琛丽、朱俊峰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做好关键性预防,推进我省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与省委组织、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会商,现答复如下:
        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谋定后动、谋定快动,扎实做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开新局、乡村振兴上台阶。
        一、加强资金监管,合理分配衔接资金
        一是扎紧衔接资金管理“笼子”。省乡村振兴局会同相关部门创新编制《衔接资金项目管理一本通参考模板(试行本)》,明确部门职责要求、衔接资金项目管理、衔接资金绩效评价等内容。2021年,我省投入中央、省、市、县各级衔接资金236.57亿元,其中,中央65.18亿元,省级48.69亿元,市级27.31亿元,县级95.38亿元。2022年,截至目前,中央投入我省衔接资金66.89亿元,省本级投入衔接资金2.2309亿元,其他省级配套资金正在积极筹措。二是科学确定资金分配比例。出台了《湖北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鄂财农发〔2021〕25号),明确在过渡期内,保持投入力度总体稳定,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中央、省级衔接资金主要按照“因素分配法”分配,优先支持监测对象、脱贫户增收,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聚焦短板弱项,继续支持弥补农村供水等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和急需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设施项目。三是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向农村延伸、倾斜,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大幅度提高农业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21年,全省完成4.9万户农村户厕问题整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2%。建成运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897个,接入218万户。所有行政村按“五有”标准实施垃圾治理,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7.41%。农村公路新改建13418.2公里、提档升级6380.9公里。2022年,全省项目库储备项目3.24万个,储备项目资金规模达514.62亿元;纳入年度实施计划项目17223个,已开工17217万个,开工率99.97%。其中,公共基础设施项目12967个,占40%。
        二、强化产业发展,增强乡村振兴动力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出台《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着力打造优质稻米、菜籽油、茶叶、特色淡水产品、现代种业、柑橘、蔬菜、道地药材、生猪、家禽及蛋制品等10条农业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制”,省委书记、省长任总链长,8位省领导任链长,7位院士任专家组组长。实行“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每条产业链由一名省级领导任链长、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专家团队支撑、一笔专项资金扶持。二是壮大特色产业。创建三峡柑橘、潜江小龙虾、鄂西南武陵山茶、鄂西北香菇等4个国家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1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带领合作社、家庭农场抱团发展,龙头企业负责技术研发、市场销售、品牌推广和标准制定,农民合作社负责社会化服务,家庭农场和农民主要负责生产,形成利益共同体。截至目前,通过与央视开展“品牌强国”系列活动、举办博览会等方式,打造“潜江龙虾”“赤壁青砖茶”“蕲春蕲艾”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全省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由1家增加到4家,37个脱贫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脱贫户189万人。三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出台《湖北省规范和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围绕茶叶、柑橘等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积极探索创新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农业产业渗透融合的模式和机制,以点带面引领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农业“壮一接二连三”,延伸延长产业链条,创建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350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15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借助“互联网+”,培育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多元化乡村产业形态,鼓励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
        三、注重培养引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一是实施人才流动项目。研究制定《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试行)》,持续推进倾斜基层人才工程,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建设,为基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实施第十四批“科技副职”项目,选派64人挂职担任市县政府副职,脱产服务基层2年,其中选派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专业人才有20人。共计733人参加“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计划”。深化实施我省“博士服务团”项目,连续9年每年选派100人到基层一线服务锻炼,引导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向基层柔性流动。二是建立人才孵化基地。支持承担农业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科技人才离岗创业、兼职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驿站”,与地方建立帮扶协作关系,组织开展“科技下乡”“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截至目前,培育了27万余名高素质农民,每年组织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大赛,资助300多个优秀项目,有效激发农村青年创业创新活力。三是开辟人才绿色通道。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多措并举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生产经营人才和公共服务人才,突出支持乡村科技创新。推进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乡村医务人员“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制度改革,畅通基层各类高层次人才职称申报评审“绿色通道”和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作。2021年,共44名职业农民获得高级职称,658名职业农民获得中、初级职称。
        四、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一是建强基层组织。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着力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推进村党组织书记“红色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持续实施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优化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和功能,深入推进党务、村务、商务、医务、警务、服务等“多务合一”,聚集各类组织和资源参与治理,构建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开展党史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始终坚持党史学习教育常抓常新,利用村级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开展主题党课,让党史教育成为农村党员干部、村民群众的精神大餐,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凝聚起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正能量,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党史学习教育到基层“最后一公里”。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鼓励群众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参与乡村公共管理和服务,发挥广大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乡村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下一步,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决完成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个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推进有效衔接,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省乡村振兴局
                                                                           2022年7月22日
    
    
    主管领导姓名:杨遥         联系电话:027-87231317
    经办人姓名:李涛         联系电话:027-87231110
    邮政编码:430071


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