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栏目: 宜昌市科学技术局 -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3-03-01
2023年,市科技局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市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会议部署,以创新投入增量推升创新发展质量,以创新团队建设打造技术攻关优势,以体制改革创新激发创新

  2023年,市科技局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市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会议部署,以创新投入增量推升创新发展质量,以创新团队建设打造技术攻关优势,以体制改革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以“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强化创新协同,围绕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以技术创新支撑绿色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加强全域创新协同

  1.全面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创新”,聚焦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推动“六个一”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加快推进宜昌科教城“一谷、一圈、一园、一环”建设。推进三峡大学创新港、三峡创谷、三峡青年城等环三峡大学创新生态圈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深入校地企合作交流。支持枝江、当阳省级高新区优化产业格局,培育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宜都省级高新区提档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县市申报省级高新区。

  2.加快区域创新联动。发挥群主功能,加快推动“宜荆荆”都市圈创新联盟发挥作用,推动三峡大学、长江大学、荆楚理工学院、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科教资源融汇融通,促进宜昌区域科创中心与荆州、荆门荆楚科创城、恩施硒都科创高地融合发展,推动宜昌市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与“宜荆荆”地区科技资源共享共用,打造“宜荆荆”都市圈科技创新中心。

  3.打造市域创新极核。提升主城区科技创新实力,推进华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城市大脑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布局,推动都市工业、研发设计等产业发展。加快三峡科创园宜昌基地重点项目建设,以长江大保护为重点,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交通、氢能开发等领域开展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加快中国移动宜昌三峡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年内立项动工。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4.抓好研发投入预算编制。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作用,将财政资金投入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研发平台建设上,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确保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上报数不低于220亿元,占GDP比重位居全省同等市州前列。

  5.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行业主管部门、科技部门深入一线,从研发投入预算及重大研发项目投入着手,强化工作引领和全过程管理,推动平台能力建设、产学研合作、领军人才引进等有机结合,提高研发投入质效。

  6.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将重点科技项目向研发能力强、研发投入高的企业倾斜。探索推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创新主体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引导龙头企业以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转化等方式加大科研投入,确保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

  三、加快科技人才队伍集聚

  7.加大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进。围绕1+4人才新政,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力争引育各类科技人才3000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用好柔性引才政策,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8.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推行省内外高校研究生来宜开展“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联合培养。推动龙头企业公费选送一批有潜力的研发人员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一步深造,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发挥各类创新平台引才育才功能,积极组织各类挑战赛、科普赛,培育一批省级、市级创新创业战略团队。

  9.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岗位供给机制。摸清现有产业链领军人才(团队)“家底”,掌握研发动向,组织实施人才“春招”。采取产学研合作、柔性引才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招引重点产业链领军人才(团队),争取1到2名本土人才入选国家科技人才引导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外国人来华服务管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10.发挥三峡实验室创新引领作用。支持实验室加快磷石膏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绿色化工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强与国内化工企业合作,特别是依托实验室各参建单位平台,推动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出台《推进三峡实验室建设运行工作方案》,系统提升实验室运行质效。推动实验室高质量完成2022年度考核评估。

  11.建强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工程,对创新平台实行分类管理,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湖北数字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端仪器设备检测研发中心等一批已有基础的创新平平台做大做强做实,在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谋划推进三峡清洁能源研究院、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布局落地。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家。

  12.建好各类功能性平台。推动各类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提升创新绩效。推动龙头企业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型医疗等领域布局新兴产业专业化孵化器,支持枝江市创新创业中心创建国家级孵化器,推动有条件的孵化载体提档升级。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孵化载体2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孵化载体5家以上,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五、加快培育创新主体

  13.持续壮大创新主体。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0%以上,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 1300家,进一步扩大宜昌“全省百强高企”阵容。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产业园区孵化作用,提高新技术在园区和产业链上的整体应用水平。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的工作机制。

  14.支持发展科技园区。大力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引导科技园区巩固和壮大产业规模,着力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人才服务、品牌推广等方面,形成完整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高新区科技领军企业及高企培育计划,建立完善数据报告机制,加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监测。

  15.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速行动”。常态化开展供需对接、产学研合作交流,推进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提升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宜昌分中心、湖北产业技术创新和育成中心宜昌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能效,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高标准打造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经济人队伍,力争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18家,新增培养技术经纪人70名以上,技术成交额达到360亿元以上。

  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16.系统推进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评价等改革试点工作。出台支持政策,探索在新型研发平台开展知识产权入股试点,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多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借鉴优化三峡实验室运行模式,推动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共建研发机构,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建立“企业出题、协同攻关、政府补助”的新型研发合作机制。

  17.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机制。出台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构建政府统筹、企业牵头、院校领衔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体系,实施“尖刀”技术攻关行动。支持三峡实验室、安谱仪器等一批龙头企业高标准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关键技术攻关课题。推动航泰科技、中海油化学宜昌矿业公司等企业实施省级“揭榜挂帅”项目。力争更多项目进入省、市揭榜重大攻关项目清单。加强对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农业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研究,解决农业关键技术难题10项以上。

  18.积极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银企对接,提供有效融资需求,协调引导科技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按照“三个三”目标,深化“财政科技创新贷”模式,力争新增支持入库企业30家,实施“财政科技创新贷”贷款30笔以上,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3个亿。

  七、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19.加强思想武装。落实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将各项要求落实到科技创新领域各项具体工作中。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实施政治生态研判分析,深入推进违规吃喝等专项治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0.推进职能转变。贯彻落实“大科技”理念,加大科技创新统筹力度。认真兑现落实相关科技政策,完善科研评价和诚信管理,完善科技项目组织、验收、评价机制。加快科技创新要素数据归集和整理分析,建强“科技小脑”,加快县市区推广应用。建好三峡科创网,高质量提供查新、翻译等科技服务。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组织实施“科技活动周”等系列活动。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加快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21.坚持实干争先。发扬“四敢”精神,牢固树立实干导向不动摇,创新思路干、脚踏实地干、激励担当干,班子带头团结协作、团结奋斗。推行“一线工作法”,常态化调度科技创新工作,落实局班子成员“分管负责制”“包干负责制”“产业链牵头负责制”,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22.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国家安全、依法行政、国防科技动员、离退休干部、社会治安综治维稳、电子政务、政务网络及新媒体安全、应急值守、节能减排、财务、档案、保密、统战及工青妇等工作。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