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湖北日报】报道产业振兴:宜昌峡江大地茶飘香
栏目: 宜昌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2-05-11 加入收藏
【湖北日报】报道产业振兴:宜昌峡江大地茶飘香 日期:2022-05-11 09:54来源:宜昌市乡村振兴局 责任编辑:乡村振兴局

  4月,峡江大地茶飘香。宜昌茶叶种植面积99.2万亩,总产量11.18万吨,综合产值超180亿元。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二位。近年来,宜昌市围绕打造“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湖北第一”茶叶主产区,实施“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发展黑茶”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标准化茶叶示范区、中国茶产业高新技术集成基地和现代茶业强市。

  宜昌茶叶品种丰富,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培育出“采花”“萧氏”等驰名商标,“宜昌宜红”“远安黄茶”“兴山白茶”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

 

  五峰:

  采花园里品新茶

  “峡州山南有好茶。”群山叠翠、云雾缭绕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正处于陆羽《茶经》中提到的峡州山南之地。

  这里位于北纬30°黄金产茶带,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89%。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山地黄棕土壤,成就了五峰茶叶的品质,并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

  湖北家喻户晓的“采花毛尖”,便生长于此。

  2021年,采花茶业产量1452万斤,销售额超过6亿元,同比增长17.7%,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以红茶、速溶茶、保健茶、茶食品为辅的产品格局。

  4月14日,五峰县渔洋关镇,湖北采花茶业公司采花科技园生产车间内,一批批清香春茶正在打包,陆续发往全国各地。

  千亩古茶树

  百年等待只为一次飘香

  明前茶,贵如金。春雨过后,五峰县采花乡楠木桥村2150亩古茶树纷纷吐露新芽,浓浓的茶香弥漫山间。

  今年,该村仅茶叶鲜叶收入就达到几十万元,就得益于这些百年老茶树。这里,也是采花茶业古树茶保护区所在地。

  楠木桥村平均海拔1100米,由三条“V”形沟谷构成,被重重大山包围。

  这个小村落自明代后期就有明确记载,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这是宜昌最早进行“外贸”的村落,早在19世纪中叶就将宜红茶卖到了欧洲,是万里古茶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茶叶品质名传四方。

  得益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宜红茶贸易,楠木桥村的茶叶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新建一大批茶园,并且一直延续下来。

  据介绍,楠木桥村现存古茶树树龄多在百年以上,全村最老的一棵茶树有181年树龄。但这些古茶树都集中在高海拔或交通不便利的地方,相比于良种茶树发芽迟且产量低,如果进行改良,需要耗费许多人力物力。于是,村里对古茶树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措施,这5年来只允许简单的修剪,任何私自施肥打药以及整理的工作都是禁止的。

  4月3日,楠木桥村三组曹家台一片繁忙,村民们都在赶早采摘最后一批“明前茶”,汪长银就是其中一员。他说,采花茶业的高端茶叶新品“采花毛尖经典五星”,原料均来自于该村的古茶树,单芽鲜叶收购价最高达180元/斤。

  今年,汪长银通过采摘老茶树的单芽鲜叶获得了数千元的收入,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从前村里保护老茶树,不让修剪,他十分不理解。现在,他得到了答案。

  拥抱新市场

  速溶茶让泡茶就像冲咖啡

  进入新消费时代,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集中爆发,花果茶等新型茶饮也在加速抢占市场。

  2021年,几乎所有奶茶品牌都在与一款来自广东潮州凤凰镇的乌龙茶联名,这款名叫“鸭屎香”的乌龙茶成为奶茶店爆款。

  “90后、00后正成为新的消费群体,奶茶、冲饮、冷萃罐装茶饮将是他们的首选。”采花茶业董事长马驰说,消费群体在变,消费习惯也在变,品牌要顺应潮流,要让年轻人泡茶就像冲咖啡一样方便。

  今年2月,采花茶业与安琪集团合作,上马首条“生物酶催化茶多酚”速溶茶生产线,利用五峰优势茶叶资源,拥抱年轻消费群体。速溶茶粉单只0.7克装,可搭配不同的茶粉伴侣定制口味,一分钟就能制作一杯风味茶饮。

  在生物酶催化作用下,绿茶原料变成红茶茶粉,茶多酚转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分别比同类产品高出50%和30%以上,色、香、味更明显。

  马驰介绍,春季新鲜芽茶收购价每斤达200元,而夏茶每斤卖价才10元到20元,大量的夏秋茶叶烂在地里。2019年起,采花茶业便开始瞄准速溶茶,利用夏秋茶生产速溶茶粉,推动茶产业链向精加工转变,让茶叶一年四季都有销路。

  据了解,该生产线可年产1000吨高品质速溶茶,消化夏秋鲜叶资源2000万吨,为茶农增收1.2亿元。

  

  远安:

  黄茶带红鹿苑村

  远安被誉为“陆羽《茶经》第一县”。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远安黄茶”,是中国四大黄茶之一。

  黄茶亦为岩茶,尤喜丹霞地质里的酸性土壤,在远安的种植可追溯至唐代,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黄茶走俏带动远安乡村旅游,鹿苑村等一批“网红村”迅速出圈,吸引网友争相打卡。

  留住老味道

  清澈的鹿溪河,在远安县旧县镇洪家村汇入沮河。沿鹿溪河向西溯流5公里,鹿苑村就坐落在如火的丹霞地貌群山之中。

  “房前屋后一片坡,家家户户一口锅,天天晚上用手搓,第二天上街去吆喝”,一度是村里沿袭数百年的黄茶传统生产模式。

  今年59岁的杨先政是远安鹿苑黄茶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家里四代种茶。19岁起,他就在村里茶场种茶、制茶,一干40年,徒弟有20余人。

  2008年,杨先政创办远安县鹿苑茶叶专业合作社,2017年创立远安县旧县镇杨先政茶叶家庭农场。

  “远安黄茶的采摘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15天,习惯上午采茶,下午短茶(将大的叶芽折短),晚上炒制。”他介绍,采茶时,只挑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带鱼叶、老叶、茶果,保证鲜叶的净度。经短折好的芽叶摊放2至3小时,然后进行炒制。

  杀青、炒二青、闷堆、拣剔、炒干……尽管如今炒茶设备几经改良,杨先政依然遵循着5道传统的制茶工艺。“少一道,就没有黄茶的味道。”

  “鱼子泡,环子脚,白毫显露,是远安黄茶的一大特点。”杨先政说,叶片上的“鱼子泡”需在炒茶过程中结合特殊的温度和手法才会有。

  提升好品质

  鹿苑村274户村民,从事黄茶种植的就有158户,黄茶种植总面积800余亩。

  经营大户方小琴家自有茶园30余亩。通过合作社,她带动23户村民,发展茶园200多亩,每户可年增收数千元。为了让茶叶品质更稳定,她还投入10万元,添置了一台茶叶色选机。

  在她的记忆中,黄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当地村民的口粮茶。“自家炒了喝不完,便拿到市场上去卖。茶叶装在一个大塑料袋里沿街叫卖,品质不稳定,也没什么品牌,卖不出好价钱。”而今,随着黄茶身价水涨船高,村民的鲜叶收购价格已从每公斤180元左右增加到240元以上。

  鹿苑村党支部书记付炜炜介绍,为复兴远安黄茶,该村近年成立黄茶专业合作社,对数百亩老茶园改造升级,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提升老茶园单产和质量。2017年起,村里引进种植黄金芽、御金香等优质品种500余亩,全部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推行水肥一体化喷灌。

  在远安黄茶另一主产区旧县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新发展高品质标准化茶园1000余亩;通过选育本地良种、提升加工水平,推动产量提升。

  在远安县洋坪镇,茶叶基地品改计划实施,建成黄茶茶园630亩;配套建设机耕道4公里、抗旱水池5个,购置安装烘干机、塑封机等加工设备,建成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黄茶深加工工厂。

  远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马晓红介绍,全县现有品种黄茶种植面积1800亩,去年产值约45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8600万元。

  目前,该县正在开展黄茶地方群体种选育,挑选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5年内,远安黄茶种植面积计划达到5000亩。

  “茶旅”走新路

  4月17日,鹿苑村游客如织。

  一行行茶树连绵起伏,嫩绿的新芽翠色欲滴,一群来自宜昌的游客在茶农的指导下采摘茶叶,学习茶叶制作过程,体验慢节奏的田园生活。“咔嚓!咔嚓!”游客的手机拍摄声响个不停。

  看丹霞山水、吸高氧空气、品远安黄茶、享溪边烧烤……如今的鹿苑村,已成网友争相打卡的“网红村”。眼下,该村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次,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

  围绕黄茶文化,该村先后建成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黄茶文化体验园、贡茶文化展示馆、黄茶品鉴基地等项目,打造一批特色茶庄和茶主题民宿;依托独特的生态茶园和山水资源的优势,利用废弃石碾、石槽、石门槛等老物件,建成宜昌市最大的户外共享烧烤基地。

  “现烤的羊肉串,好香啊!”在烧烤基地,美食在炭火炙烤下“吱吱”作响,扑鼻香味在空中蔓延,游客们欢声笑语不断。此外,该村还有民俗表演、水幕电影、观光小火车、水上乐园等娱乐项目,让游客尽享“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畅快。

  茶旅融合,火了村庄,红了日子。鹿苑村一组村民张代英是烧烤基地的一名帮工,主要负责后厨、帮客人挑选食材、打扫卫生等工作,家里还种有3亩多茶园。“在烧烤基地工作,每个月工资1800多元,还可以兼顾自家茶园,挺好!”张代英乐呵呵地说。


 

  兴山:

  昭君故里白茶香

  兴山,昭君故里。2000多年前,汉匈和平使者王昭君就出生在兴山县昭君镇昭君村。

  相传,幼年王昭君时常携篮采茶,“汲楠木井之水,耳壶泡之,如白鹤亮翅”。“昭君白鹤茶”由此得名,并伴随昭君和亲一路传至匈奴,促进中原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

  兴山是全省白茶主产区,茶叶种植面积2万多亩。从一棵300多年古树发源,兴山高标准建设白茶基地,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带动3000多户茶农增收致富。

  2021年,兴山茶叶产值突破2.2亿元,其中白茶产值1.12亿元。

  繁育百年野生古树

  地处三峡库区的兴山,群峰林立。优渥的生态环境,为白茶提供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兴山与白茶的故事,要从一棵百年古茶树说起。

  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在该县高桥乡龙潭村发现一株野生古茶树。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鉴定:该茶树至今已存活355年,属二级古树,是现存树龄最长的白茶古树之一,其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的3至5倍。据了解,全国仅有两棵百年白茶古树,另一株在浙江安吉天荒坪。

  此后10余年间,兴山组织专家反复实验,终于攻破野生白茶人工繁育技术。2004年,兴山从这株野生白茶母本树开始,繁育种苗,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目前,该县白茶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

  宜昌市茶叶首席专家王友海介绍,白茶树是一种珍稀的变异茶树良种,每年白化期只有15天至20天。早春芽嫩叶白,春茶采摘后鲜叶逐渐变为白绿相间的花白色,夏秋茶为绿色。白茶属绿茶类,采用绿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兴山白茶外形细秀绿润,香气馥郁,滋味甘醇鲜爽。冲泡后,茶叶的外形和汤色都十分好看,颇受市场欢迎。”

  变身富民增收“金叶”

  3月以来,在峡口普安、高桥龙潭、水月寺马粮坪等兴山白茶主产区,茶农提篮背篓,穿梭在漫山茶树间。一个个制茶车间里,机器轰隆作响。

  兴山县峡口镇普安村被誉为“湖北白茶第一村”。2009年起,普安村及附近的岩岭村、琚坪村大面积改田种植白茶,目前种植面积增至6000多亩。当地引进市场主体昭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兴山县昭君茶叶专业合作社,政府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投资加强技术改造,农户合作投资投劳,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老百姓增收。“白茶产业好,靠4亩茶园,每年收入4万元多。”茶农李明善说。

  以白茶产业引领,兴山统筹区域资源,打造“普安昭君白茶乡村振兴示范带”,把普安村临近的琚坪村、岩岭村,连点成片,推进“茶光旅”融合发展,茶博物馆、采摘园、制茶体验等点缀于连片茶园、村庄院落间,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一站式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在高桥乡龙潭村,依山而建的“古白茶”主题公园,配套完善的排水、停车场设施,吸引游客络绎不绝。“茶园里的活干得动,每年能挣两万多元,还能照顾家里。”68岁的茶农刘志林笑得合不拢嘴。

  马粮坪茶旅综合体,串联水月寺镇内国家4A级景区朝天吼漂流和云栖谷康养两大核心景区。“在星空下睡去、在鸟鸣中醒来,坐荫芳林、闲话品茗。”最近,该村在网上爆红,网友纷纷打卡。“游客多了,农家乐火了。”茶香人家农家乐老板娘姚秀算账:今年以来,她的农家乐已进账万元。

  据统计,3月28日开园以来,仅普安村300余户茶农,茶叶收入已超480万元。

  “从‘昭君白鹤茶’到‘昭君白茶’,茶已成为昭君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兴山县委书记曹宏伟表示,兴山将以茶为媒,促乡村振兴,让天赐好山水,孕育昭君白茶香。

  (来源 湖北日报)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