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猇亭区 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
栏目:猇亭区 -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2-07-22
宜昌市猇亭区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小组及成员组长:刘胜祥副组长:罗家年蒋家柱参与人员:郑方林田刚杜少君李雪峰叶容袁道琴徐芹目录前言{C}PAGEREF_Toc19657-1-第一部分农业农村发展篇{C}PAGEREF_Toc4081-2-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宜昌市猇亭区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

  编制小组及成员

  长:刘胜祥

  长:罗家年蒋家柱

  参与人员:郑方林田 刚 杜少君 李雪峰

  叶 容 袁道琴 徐 芹

  

  目录

  前 言 {C}

  第一部分 农业农村发展篇 {C}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C}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C}

  三、推进都市型农业高质量发展 {C}

  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C}

  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C}

  六、完善支撑体系 {C}

  七、重点工程 {C}

  第二部分 林业保护利用篇 {C}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C}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C}

  三、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C}

  四、科学管理森林资源 {C}

  五、积极稳妥发展林业产业 {C}

  六、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C}

  七、继续加强林业法治建设 {C}

  第三部分 水安全保障篇 {C}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C}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C}

  三、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 {C}

  四、加强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 {C}

  五、持续推进三峡后续移民扶持 {C}

  六、切实健全行业监管体系 {C}

  七、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C}

  第四部分 规划重点项目 {C}

  一、农业农村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C}

  二、林业保护利用规划重点项目 {C}

  三、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项目 {C}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C}

  一、加强组织领导 {C}

  二、健全政策保障 {C}

  三、加大资金投入 {C}

  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C}

  五、动员村(社区)参与 {C}

  附件1亭区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表 {C}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启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也使农业农村发展迎来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对猇亭区开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系列重要论述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紧盯“农业农村现代化”“林业保护利用”“水安全保障”,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深刻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区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支撑条件的基础上,按照《猇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区农业农村发展、林业保护利用、水安全保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支撑项目及保障措施。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全区农业农村发展、林业保护利用、水安全保障的蓝图。

  

第一部分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农业农村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兴业宜居生态工业新城、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坚持全域城市化和“三生共融”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突出成就,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业生产质效显著提升

  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由2015年2.47亿元增长至2020年3.83亿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14069元增长至2020年19689元,年均增长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0.4%提升到2020年1.1%。柑橘、蔬菜等特色种植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在高家高湖和水源地两大片区建成虎牙东风林场、高家果园场、蟠桃基地等高产稳定标准田3000亩。引进和培育了正邦饲料、力创科技、祥元生物科技等一批农业规模化企业,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农业产业链条得到延伸。

  图1 猇亭区“十三五”时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2.城郊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充分挖掘城郊区位优势和都市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城郊生态休闲农业,培育发展了楚南湾、红树林、乾丰采摘园、高湖幸福里、高湖玫瑰园等一批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农业科普示范基地、观光采摘园、垂钓园和休闲农庄。高湖“风荷十里”、莲花坞乡村美学空间、高家樱桃红生态采摘园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全区年接待游客5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户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

3.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效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和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例行抽检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年来,共计抽检样品2200多个,每年对全区农资生产企业和经营门店开展双随机执法活动,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实施生猪定点屠宰+集中配送,彻底解决了多年来的生猪私屠滥宰问题,实施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全收集、全处理。依法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从养殖、屠宰、销售等环节上保证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4.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实施善溪冲水环境整治、高马河(刷子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两项工程,善溪冲、高马河两条水系流域得到疏通美化既治理了河道又改善了人居环境。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改农户无害化厕所1002座、农村公厕3座,农村户厕、公厕完成率100%;敷设微循环管线近10公里,覆盖农户481户,抓好村庄整治,推进立面改造214户,整治庭院310户,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高家店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整改示范村。

5.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顺利完成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确权涉及农户2164户、8278人、6551块耕地,通过测绘,确权承包土地面积11211.67亩,合同签订率和权证发放率均达100%,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被评为市级优秀等次。出台《全面推进居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全区各村(社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完成,“两清”工作完成率100%。激活村闲置资源,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20个、经济合作社1个。

6.乡村治理水平不断升级

  深入实施“三在”工程,推进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建立激励机制,设置发展村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突出贡献等先进个人奖项,激励“头雁”担当作为。组建了16个党建“红旗联盟”,打造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共同体。全面启动“乡风银行”建设,实行村民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习惯,促进村风民风向好、向善、向美,成为推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二)发展形势

1.发展机遇

  (1)宏观环境不断改善。政策驱动力增强。“十四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新基建”改善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市场驱动力增强。国内外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而扩大内需必须从农村挖潜,农产品供给、农村消费等需求将显著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技术驱动力增强。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时期,猇亭应抢抓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相关政策机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主动融入双循环格局,以技术变革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区域发展优势突出。从全省看,国家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有利于湖北省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保持中部靠前的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12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提出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宜昌将加快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从全市看,2020年12月宜昌市委六届十四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教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深化“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布局,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猇亭区未来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从猇亭自身看,随着三峡机场改扩建、轨道交通2号线、峡州大道、沿江大道(猇亭段)等一批省市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和投入使用,猇亭区位和交通优势将更加明显,对发展都市农业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2.面临挑战

  (1)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由于区域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外延扩张、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原因,导致猇亭区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制约了猇亭区都市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对贫乏的资源量,导致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严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刚性需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还未彻底扭转,农业农村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增强。

  (2)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猇亭区作为工业园区,传统果蔬种植面积面临萎缩,大规模增长乏力,水果等产品以鲜食为主,缺乏精深加工,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种结构不合理,成熟期集中,销售价格不高,受气候制约较大,影响整体经济效益,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竞争力薄弱;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处于培育发展阶段,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段,一二三产业未能有机融合,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3)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有待完善。全区乡村地区公共配套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现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质量低、使用率低的特征,而通过对村民的意愿调查发现乡村文体设施的需求量较大。全区乡村地区对外交通线路多,但有效联动少,有效利用不足;内部道路通而不畅,内部交通多以枝状村道为主,未形成完整交通体系,部分村道质量较差,路面状况不好;道路建设标准低于旅游发展需求,现状多数村道宽度仅有2~4米,错车较为困难。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紧紧围绕美丽新猇亭建设,坚定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同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和新型城镇化,以高视点站位、高质量发展、高层次振兴、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统筹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持续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将猇亭区乡村地区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猇亭区建成国家生态治理与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长江经济带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顶层统领、基层创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先行、统筹保障。同时发挥广大农村基层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绿色发展、全域统筹。突出绿色发展底色,将绿色、生态、美丽作为猇亭最具辨识度的特色,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严格保护生态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农村经济,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双向流动,塑造全域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实现全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整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均衡与兼顾。

  ——宜居和谐、差异建构。整体部署,协调推进,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强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打造美丽和谐、设施完备、服务有效的农村人居环境。立足资源禀赋,强化在地乡土价值的认知传导与场景构建,差异引导全区乡村风貌和产业特色分区构建。

  ——以人为本、高效治理。突出从经济发展导向到人本导向、从物到人的发展逻辑转变,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方针,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城乡治理升级。以人才培育为抓手,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强调“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完善城乡治理体系,打造全区乡村社区和谐共治新场景。

(三)战略定位

  乡村振兴示范区。紧扣城乡融合发展主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循环经济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为基础,以企业和农民为主体,以“猇亭·都市田园”为品牌,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巴楚文化,全力打造猇亭区的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形成“可览、可游、可品、可居”的产业、生态、环境景观,构筑出“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实现农耕文化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把农业区建成集生产创收、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表3-1 猇亭区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性质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值 2025年目标值 年均增速[累计] 属性
产业兴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产量 2000 2000 预期性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3 0.55 [0.02]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71 75 0.88% 预期性
农业质量效益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98 ≥98 预期性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7.62 12 10% 预期性
产业融合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1.5 3 15% 预期性
生态宜居 生产环境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90 ≥92 约束性
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 % ≥95 ≥97 [≥2] 约束性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 % ≥90 ≥92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95 ≥95 预期性
规模化禽畜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 % ≥95 100 约束性
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 % ≥86.7 ≥92 约束性
生活环境 村庄绿化覆盖率 % 30 32 预期性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 % ≥80 ≥82 [≥11.3] 约束性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 % ≥98 ≥98 预期性
对生活污水进行治理的村占比 % ≥30 100 预期性
农村卫生无害化厕所普及率 % 100 100 约束性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100 100 预期性
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 % 100 100 约束性
地表水断面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 % ≥90 ≥95 约束性
乡风文明 农村社会文明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 % 50 60 [10] 预期性
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 100 100 预期性
农村居民素质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 12.6 14.6 [2] 预期性
治理有效 治理方式 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 % 95 95 预期性
有村规民约的村占比 % 100 100 预期性
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 % 98 100 [2] 预期性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并达标的村占比 % 33 66 预期性
生活富裕 农村居民收入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00 ≥28000 高于GDP增速 预期性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10 2.06 [-0.04] 预期性
农村贫困发生率 % <2 —— 约束性

三、推进都市型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十四五”时期,全力打造猇亭区农业产业“一园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图2 猇亭区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一园:现代农产品加工园。根据猇亭区国土空间规划,在峡州大道沿线布局500亩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充分发挥临空经济产业园、云池港、电子商务三大平台优势,对接区内饲料加工企业、兽药生产企业、种植大户和市区终端消费者,延伸农业产业链,辐射带动周边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一带: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带。以高马河流域为主轴,以高家店村、高湖村为重心,打造高马河流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带,建设精品果园和安全菜园,实现主要农产品优质高产,培育千亩荷花、十里桃花等休闲农业主体,大力支持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业态,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一区:城郊休闲农业示范区。以善溪冲水源保护区为核心,依托较完整的生态基底,加大山体自然植被保护力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实施造林绿化和湿地修复,推进生态优势资源保护性开发,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研学等环境友好型业态,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打造三峡机场“候机厅”。

(二)培育乡村特色产业

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首要任务,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精品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构筑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体系。1.优化提升水果产业。以福善场、杨家湾为主要片区,以柑桔种植为主要品种,配以发展大樱桃、桃李等特色小水果,建立优势果品区域,形成果品种植的产业化和区域化。构建集效益突出、特色鲜明、生态保护、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果业产业带。2.高效发展蔬菜产业。以珍稀食用菌为主导,大力发展名特优精蔬菜产业,重点发展北部片区蔬菜生产,建设高效蔬菜核心示范区,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增强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到2025年,重点在高湖村、高家村、磨盘社区部分农田区建设蔬菜生产区。围绕高马河支流(闵家溪)沿线发展各类莲藕种植1000亩引进莲藕新品种8-10个。3.发展生态畜牧业。严格落实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的有关禁限养规定,严控养殖规模。进一步规范散养户养殖行为,大力推广“畜沼果”“畜沼菜”等种养循环的生态化治理模式,到2025年,规模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4.延伸农牧产业链和供应链。推进农牧系列加工业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积极支持饲料、兽药生产企业开展新药、新制剂的研发,增强关键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建设肉食品综合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年屠宰家禽500万只,集屠宰、加工、储存、冷链配送为一体的屠宰加工项目;猪肉食品深加工项目,引进国外肉制品加工设备及新工艺,形成猪肉食用、药用国内先进产业链;力争实现饲料40万吨、兽药3600吨,畜牧业加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肉产品加工值达到3亿元以上。建设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引进柑橘、植物保健品、植物油、饲料和特色酒系列加工企业,生产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环境友好农业加工产品,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牧业价值链。

(三)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借助峡州大道、安猇路、红花套大桥等的贯通,推动农村地区与宜昌城区及周边区域融合发展。依托不同区域资源的组合,以“两河两路”(高马河、善溪冲河道、两高路、长福路)为主线,以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为主题,通过创意农业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发展农家大院、田园风光、城郊休闲等多种形式的,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打造城郊精品乡村旅游线路。1.大力打造两条农业观光带。一是高马河流域生态农业观光带。以高马河流域整治为带动,沿线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生态化人文景观和便民化服务设施,完善人行步道、休息区、农副产品交易区和民宿等配套设施设备,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完美结合。二是善溪冲观光带。沿善溪冲水源地一带,充分挖掘福善场村和下马槽居委会(杨家湾片区)资源优势,着重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乡村环境整治等工作,引进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打造猇亭“两山理论”示范点。2.积极培育两条乡村旅游线路。一是两高路沿线乡村旅游线路。以峡州大道建设为契机,依托沿线高家店村十里桃花、高湖村千亩荷花池、天湖风景区、高马河湿地、柑橘及苗圃种植业打造精品旅游观光带,建立游客集散中心。在观光带沿线节点鼓励建设果蔬采摘园及精品果蔬、花卉商店,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二是长福路乡村旅游线路。对接三峡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一条集采摘、育苗体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高端产业链。开展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慢生活休闲生态体验区,结合片区文化特色建设风情民宿、农家乐,让游客充分体验农家之乐。3.提升休闲服务水平。加强乡村休闲旅游点水、电、路、讯、网等设施建设,完善餐饮、住宿、休闲、体验、购物、停车、厕所等设施条件。开展垃圾污水等废弃物综合治理,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引导和支持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主体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规范服务流程,为消费者提供热情周到、贴心细致的服务。

(四)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

1.加快发展农村物流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电商物流提档升级,支持供销、邮政、快递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重点新建桃子冲物流园,建立配套物流体系,实现农民生活资料、农村发展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城乡流通。2.大力培育农村电商产业。依托猇亭电商协会,积极鼓励乡村农产品与京东、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平台开展线上合作,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线下通过城乡供销对接、采摘游乐、商品零售多渠道销售农产品。最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供销体系,推动实现乡村经济新一轮强劲增长,建立乡村新经济增长极。3.发展农村新兴服务业。推进农村养老与医疗、保险、旅游等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养老、旅游养老、农家养老等。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休闲健康养生养老基地,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建设老年社区和大型养老综合体。发展农村家政服务业,探索推广互助养老、日间照料等服务模式。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善体育设施,发展适合农村农民的体育健身服务业。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众筹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共享经济,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业态。

(五)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把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精品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促进农业发展标准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1.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基地“五要”制度、“十有”标准,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步伐,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提升标准化基地档次、规模与示范带动。到2025年,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不断提升,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二品一标”认定工作。2.推进“食安猇亭”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计划,持续加大农产品市场监管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严厉打击侵犯知名农产品商标专用权行为,完善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确保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100%以上。持续开展“动监卫士-亮剑护牧”专项执法行动,严打生猪私屠滥宰违法行为,力争规模养殖场检疫率达到100%,散养户产地检疫率达到85%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3.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建立新型防疫机制,依法督促落实畜禽养殖、调运、屠宰加工等环节从业者动物防疫主体责任,推进智慧兽医系统运用,提升养殖、调运、屠宰加工、无害化处理等环节动物疫病信息化管理和监管水平,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开展主动监测和病原检测,健全动物疫情信息报告制度;深入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和疫苗自购备案制度。

(六)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保护好农业用地,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不突破,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确保农业耕地长期保持肥沃。2.加大长江流域禁捕退捕。进一步抓好渔船的清理、取缔工作,推动渔民转产就业。规范垂钓行为,确保禁渔令落实到位。3.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使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推广普遍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农药使用量,培育有机果蔬种植业。4.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将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有机结合,综合采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畜—沼—果”“畜—沼—菜”等多种模式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七)强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1.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省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搭建农科教创新平台,开展多样化的科研课题研究,通力协作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应用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推广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高效安全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完善新技术、新品种区域试验评价及展示推广机制,搭建“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2.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按照“全面、全程、高质、高效”的总体要求,加强农业全过程机械化推广工作,推动全区农业全面机械化。深入跟踪国家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应用,积极引进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推广适合不同生产群体、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型配套作业机械。支持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因地制宜发展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配置应用立体栽植、多层养殖、控温控湿、物联网等装备,提高水、土、肥的利用率,推进农业“设施增地”。3.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以乡村振兴和新基建为契机,在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框架下,围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数字技术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治理(公共服务、公共事务、公共安全)等全面渗透,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老百姓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八)推进农村创新创业

1.培育创业主体。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大扶持,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群体。培育返乡创业主体。以乡情感召、政策吸引、事业凝聚,引导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和市场信息的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创新创业。培育入乡创业主体。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入乡创业。培育在乡创业主体。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创办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2.搭建创业平台。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要求,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规划建设猇亭区就业创业实训中心项目。依托农产品加工园、高新技术园区、电商物流园等,建立“园中园”式农村创新创业园。3.优化创业环境。依托区政府政务大厅设立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发挥乡村产业服务指导机构和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培育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模式,为农村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在线服务。依托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优质培训机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等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让有意愿的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均能受到免费创业培训。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开展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发挥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作用,讲述励志故事,分享创业经验。

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在完成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开展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服务强化为核心的“八化”工作,力争创建3个美丽乡村。

(一)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以实现乡村“八化”为行动目标,借鉴并制定符合猇亭乡村实际的整治方案。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切实解决乡村交通问题。以“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为重要抓手,持续开展乡村垃圾清理工作,推动垃圾分类向乡村延伸,对垃圾定时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开展点亮乡村工程,对老旧路灯进行改造及替换,点亮乡村道路。全面开展乡村水生态治理工作,对受污染河道、沟渠进行全面治理,彻底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加强乡村服务建设,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学校、村委会、治安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区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与乡村共享。制定乡村人居环境指标考核体系,每年对各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对达到要求的乡村进行表彰,对未达要求的乡村进行批评。

(二)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推进实施“四好农村路”重点工程,坚持实施“路长制”。坚持村民参与、科学规划原则持续优化乡村路网建设,构建畅达便捷的乡村路网。坚决推动邮政、物流快递服务网点向乡村延伸,建立乡村物流配送网点,形成配送网络体系。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管理,不断提高农村用水水质,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不断推进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底实现光纤全面入户、5G全覆盖、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助力实现“互联网+”战略。

(三)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实现卫生室、农家书屋、文体广场、应急广播、老年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等全覆盖、全达标。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办好必要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和村级幼儿园。

(四)推进绿色文旅乡村建设

坚定不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通城乡壁垒,让乡村成为绿色、美丽的城市外围风景线。大力开展乡村生态修复及治理工作,做好植树造林、水体净化、土壤恢复工作,打造乡村“山清水秀”的生态本底。依托各村具体实际,分类进行规划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构筑乡村特色旅游线路,向外展示“乡村名片”。控制乡村风貌,避免乡村走城市化的路子,各村根据具体实际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风貌,通过建筑外立面改造提升、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筑高度控制等方法确保乡村整体风貌大幅提升。

(五)全面促进农村消费

与全市物流体系衔接,建好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

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突出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贯彻落实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中农发〔2019〕16号),支持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登记注册家庭农场。鼓励乡村本土能人、有返乡创业意愿和回报家乡愿望的外出农民工、优秀农村生源大中专毕业生以及科技人员等人才创办家庭农场。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引导其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应用先进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以及带动小农户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2025年,全区家庭农场示范场达到5家。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提升贯彻落实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中农发〔2019〕18号),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增强服务带动能力。按照“清理整顿一批、规范提升一批、扶持壮大一批”的办法,实行分类处置。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到2025年,市级以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20家。2.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农户分散承包、公司集中经营”的模式,试点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从农资供应到耕地、播种、管理、收获、销售等“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规划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围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整合村经管、农技、种子化肥等涉农服务资源,打造成功能齐全、运行规范的村级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技术优势,面向农民开展订单式、保姆式、托管式服务,打造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监管和服务工作,为农业机械化建设服务。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建设标准化农资经营示范点,规范引导和培育一批管理制度健全、商业信誉好、示范作用强的“放心农资经营示范店”,逐步建立起统一规范、统分结合、互连共享、快捷有效的农资信用管理系统。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研究制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农村土地政策。完善盘活利用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使用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能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允许利用宅基地建设生产用房。

(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1.完善村(社区)和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制度。开展村(社区)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监管水平,加强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和管理。积极探索村(社区)年初预算制,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压缩非生产性开支。2.切实抓好农村债务化解工作,严防新增债务。到2025年村级债务化解率达100%。3.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和鼓励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集体成员,探索政府拨款、减免税费等形成资产折股量化的具体办法,认真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对没有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在完成集体成员身份界定的基础上,根据群众意愿,探索将用于投资、开发的集体闲置资产和资源等纳入股份合作制改革资产量化范围并进行折股量化。对于不能量化的非经营性资产也要实行统一运行管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登记、管理。建立集体资产股权台账并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归档管理。4.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指导各村(社区)依照规定程序及时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进一步完善全区村(社区)级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健全“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一章程”制度,实行民主决策和管理。鼓励有条件的村,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探索明晰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关系,实行村民委员会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重点在资产管理、账务处理、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方面研究具体实施办法。指导村(社区)集体加强集体资产盘活利用,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鼓励将居村集体积累资金和资产通过入股或者参股形式发展乡村产业,增加集体收入。5.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完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居村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制度,加强不良资产和债务核销处置。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稳定并巩固街办具体管理、其他部门监管的方式。加强审计监督。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等定期审计,继续开展村(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等专项审计,建立问题移交、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查处制度。

六、完善支撑体系

(一)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2.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坚持自治为基,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务阳光公开,开展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决策咨询等中介服务。发挥村委会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的重要作用。3.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治安防控。4.实施乡村德治工程。坚持德治为先,发挥道德引领、规范、约束的内在作用,培育和弘扬地方优秀道德传统,推动乡村德治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乡村人才振兴体系

1.提升乡村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支持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完善农业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积极组织参加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定。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充实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加大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力度,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开展乡土拔尖人才培育,大力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一批富有工匠精神的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开展新时代乡村企业家培育,以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村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懂科技、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新时代乡村企业家。2.引导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支持乡贤回归与返乡创业,鼓励支持市民、能人、企业家依法依规,创办领办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补贴、融资、场地、培训等扶持政策,吸引猇亭籍在外优秀人才、农创客、大中专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回乡发挥余热、施展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参与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计划,培育和选派一批公共管理、农业科技、产业创新、金融服务等领域党政干部、企业家、技术专家等领军人才入乡,为乡村产业振兴、科技应用、乡村治理提供智力支持。3.健全农村基层干部引进培育和保障机制。制定并实施“三农”工作队伍培训计划,不断改进和完善基层农业干部培训交流制度,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注重选拔使用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拓宽区级“三农”工作部门和乡镇干部来源渠道。加强农村工作队伍的成长关爱,制定合理的基层干部福利待遇标准,完善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在晋升渠道、待遇保障上,向偏远、穷困的农村地区倾斜,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落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待遇保障。

(三)搭建乡村金融服务体系

1.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增量资金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规范支农项目审批,细化资金使用权限和适用范围,重点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科技优势成果转化、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倾斜。探索建立覆盖各类涉农资金的“任务清单”管理模式,着力构建权责匹配、相互协调、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构建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综合采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2.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服务。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设,优化镇村网点功能。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创新财政支农机制,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解决现代农业园区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资金缺口。支持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机构发展,加快完善农商行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步扩大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互助业务试点。

{C}(四){C}城乡体化展体系

推动城乡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加快形成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坚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本地农村居民城市化为重点,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让农业转移人口“离得开、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进一步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通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科学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合理测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和转移支付标准,健全完善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实施居住证制度,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保障同城同待遇。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社区建设等活动,提高融入城市能力,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鼓励城乡产业互动、产业融合、资本联结,推进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种有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向乡村回流。建立城乡统一、主体平等、产权明晰、合理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落实城乡统一就业政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的限制性、不平等性规定和做法,构建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体系建设,拓展交易平台功能,通过收储、中介、担保、评估等多种方式,促进城乡发展要素顺畅流动。探索利用城市大数据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整合部门资源,建立农村资源要素信息化平台系统,促进城乡要素互联互通、资源共享。3.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确定村庄发展定位和规模,积极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并逐步向大社区转变。

七、重点工程

围绕“十四五”时期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点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柑橘品种改良工程、花木产业提升工程、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工程、精品农业旅游线路工程、美丽乡村创建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农村人才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等十大工程。1.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建设一批集生产创收、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柑橘品种改良工程。推进柑橘品种改良示范园项目,引进柑橘新品种2-5个,改良福善场、杨家湾片区柑橘种植面积3000亩。3.花木产业提升工程。推动高家店村花卉种苗种植培育项目,建设城市景观彩色林生产基地及交易中心项目,实现一产林业种植、二产商业林销售、三产乡村旅游融合发展。4.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临空经济产业园、云池港、电子商务三大平台优势,建设要素聚集、企业集中、功能集合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园,延伸农业产业链。5.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工程。以高家高湖、磨盘区域为重点,发展农家大院、田园风光、城郊休闲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打造1-2条城郊精品乡村旅游线路。6.美丽乡村创建工程。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创建3-4个美丽乡村。7.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实施点亮乡村工程,全面开展乡村水生态治理,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加强乡村服务建设。8.农村人才培育工程。培育和选派一批党政干部、企业家、技术专家等领军人才入乡,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9.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工作,就地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10.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部分 林业保护利用篇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猇亭区林业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动力,创新林业体制机制,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绿满荆楚战略,全面深入推进绿化美化行动,开展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攻坚和提档升级,为建设美丽猇亭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大力推进和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保持林业资源总量,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和林业经济效益,全力打造绿色富民新猇亭。获得省级“绿色示范乡村”表彰3个,市级“绿化美化示范工程”表彰2个。

1.绿化美化行动深入开展

按照“绿色猇亭三年行动计划”和“美丽猇亭三年行动计划”总体要求,坚持“连片种植、不留空档、无缝对接、宜绿则绿、见缝插绿、能绿尽绿”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全民参与”的方式,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全域生态复绿及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完成兴发段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海汇码头、织布街、全通码头段生态修复等4个绿化项目,修复长江岸线11713米,长江两岸造林绿化638亩。完成绿满荆楚全域绿化834亩,创建了3个绿色示范乡村,建设全民义务植树基地8个。截止2020年底,森林覆盖率36.05%,活立木蓄积量20.03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40.35%。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2.森林资源管理持续加强

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林业五乱治理。从2018年起,启用卫片执法和森林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在线监测,完成对187处省级卫片和122个国家卫片疑似图斑的核查工作。“十三五”期间,共上报省林业局审核使用林地232公顷,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3868万元。聘请了专兼职护林员,开展巡山护林,协助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林业宣传和管理工作。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验收核发国家级生态公益林28338亩、省级生态公益林5051亩补助资金200余万元。

3.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2018年,划定了天湖、白鹭、小麂三个自然保护小区的边界范围并向社会公告。2020年,对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保护区猇亭段进行了整合优化,调整了中华鲟保护区核心区和一般控制区范围边界,不再保留三个自然保护小区。建立善溪冲自然公园,完成了中华鲟保护区核心区内4个码头的搬迁复绿。

(二)发展形势

1.发展机遇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保障森林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湖北。在林业方面,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建设长江、汉江、清江绿色生态廊道。全面推行林长制。宜昌市提出要全方位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扛起上游政治责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化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巩固拓展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成果,继续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折不扣抓好长江禁渔,保持长江宜昌段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规划管控好水岸线、山脊线、天际线,加快建设滨江宜居公园城市。聚力探索“两山”价值转化通道,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猇亭区作为滨江城区,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全面谋划、科学规划一批生态建设项目,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改变林业面貌,为建设美丽猇亭做出贡献。

2.面临挑战

当前,全区森林资源面积持续减少,林分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好等问题,林业管理面临精细管理不足、人少事多、护林员老龄化等问题,林业产业面临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规模不大、发展受限等问题。需要认真反思,深入分析,推进放管服改革,运用大数据管理,引进高科技发展,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两山”理论统领林业工作,聚焦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坚持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工程为引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林业资源科学管理,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力做好“让绿水青山更美,金山银山更大”这篇文章,打造长江生态保护猇亭样板,形成城市乡村一体的发展格局,为实现猇亭高质量发展贡献林业力量。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立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林业发展建设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农业、水利、国土整治等方面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综合考虑与《猇亭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宜昌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相衔接,进行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生态优先、全面发展。生态建设是林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旗帜鲜明地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产业发展是富民强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资源保护是林业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是支撑,林业执法体系建设是保障,必须全面推进,才能促进健康持续地发展。——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充分发掘猇亭林业特色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特征,创建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林业发展模式。——稳定数量、提质增效。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林业发展也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应在稳定保有量,全面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方面。——创新驱动、科技兴林。科技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针对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林业科技攻关,重点把握“突出创新、强化应用、升级产业、服务林农”,提升科技成果应用水平,完善林业标准化、信息化与质量监督体系,切实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林业技术推广和培训,为富民兴林提供科技人才保障。——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战略决策,是全民全社会参与的公益事业,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不同所有制成分参与生态绿化建设,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

1.筑牢自然生态、绿色空间本底。落实《宜昌市2050战略发展规划》,综合实施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科研监测、科普教育和生物多样性管理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水平。2.打造公园城市建设样板。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实现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从“林在城中”到“城在林中”、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推动“公园城市”升级,在探索实施中打造森林公园。3.探索“两山”资源转换实现途径。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推动林业发展方式由以造林绿化为主向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并重转变,将森林抚育与林下经济相结合,按照分区施策、相对集中、科学合理、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建设六泉湖为主的森林公园体系。4.建设产业、苗木、生态旅游发展区。依托林业优势资源,建设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区、园林绿化苗木发展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区。分类指导,分区突破,突出重点,规划合理,特色鲜明,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竞争有序、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林业产业形态。5.严管自然保护地。打造沿江生态廊道,加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强化长江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日常管理,打造沿江生态廊道,实现全域绿化,助推生态文明建设。6.构建“绿色宜居”生活空间及“林田相融”绿色家园。面向街道社区,建设公园绿地、保护历史名园、充分保留并改造提升现有公园绿地、优化提升社区绿化、继续推进立体空间绿化,开展花卉植物精品景观。面向城镇村社,创新义务植树方式,绿色家园建设行动等“生态细胞工程”,加强天然林和古树名木保护,形成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田园风光。7.提升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以林业信息化为依托,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林地、林权、林木采伐、森林植物检疫等重要管理环节,实现天地人一体化监管平台,创新“放管服”,实现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林地权属、林地征占用等数据的共享与联运管理。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6%,活立木蓄积量保持在20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控制在65000亩以上,湿地保有量15000亩。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8‰以内。森林火灾过火面积控制在0.3‰以内。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00亩,木采伐总量控制在7278.4立方米以内。

三、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1.加快推进生态修复。继续以长江两岸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以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程、造林补贴、生态修复、森林抚育、生态公益林管理、天然林保护以及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支撑,开展两岸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修复,限期绿化剩余宜林荒山,提高新造林苗木成活率和面积保存率。2.稳步提升森林质量。按照《湖北省县级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加大森林经营规划实施力度,建设一批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和中幼龄林抚育,全面实施天然林停伐,精准提升森林质量。3.提升乡村绿化水平。大力保护乡村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等生态资源。持续推进“三边三化”(路边、河边、山边的洁化、绿化、美化)整治工作,增加村庄绿量和色彩,改善生态质量。教育引导群众“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保护乡情美景,形成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广泛开展“房前屋后、栽花种树”活动,绿化美化彩化庭院。4.加强通道绿化建设。围绕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国道、铁路沿强,包括自然保护地的联通性等目标,以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为载体,推进环城森林、休闲绿道网络、道路水系林带建设。采取重点打造、空档补植等方式,建设一批彩色片林。

四、科学管理森林资源

1.运用科学成果监测森林资源。充分利用森林督查、卫片图斑动态监测等科技手段监测森林资源,完成森林、湿地资源年度动态监测,及时修订完善林地一张图数据库。2.依法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严厉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开展森林督查、毁林开垦、绿剑行动、检疫检验等专项执法和联合行动,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防控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扑救能力。3.严守生态红线。实行林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和林地审核审批制度,严守林地和森林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红线。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严格限制天然林商业性采伐。4.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开展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打造一批生态文化示范点。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按期推进中华鲟保护区内中石油油库码头和长燃磨盘溪加油站拆迁工作,启动善溪冲自然公园建设。

五、积极稳妥发展林业产业

加快花卉苗木发展,推进森林康养、林下经济、木本油料、森林食品等各类林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速生工业原料林、国家战略储备林、食用菌原料林建设,推广白芨等适合林下种植的中药材。扶持建设花木交易市场、植物科普园等建设项目。

六、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各级林长定期巡林,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严格考核指标的落实。2.清理优化权力清单。深化“互联网+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依法下放和取消审批权限,逐步推行告知承诺制、负面清单制。3.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全面实行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建立和完善优质、便民、高效的林业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店小二式服务。

七、继续加强林业法治建设

加大《森林法》《湖北省天然林保护条例》等新修订和施行的林业法律法规宣传。深化林业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资源和生态安全。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林业依法行政,深化林业综合执法改革。

第三部分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始终坚持依法治水、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建管并举,加快转型发展,着力提质增效,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防洪除涝减灾、水生态环境治理、城乡供水一体化、移民后期扶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等涉及民生的水利建设得到加强,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1.长江岸线整治深入推进

“十三五”时期,按照生态治理要求,深入推进长江干流岸线清理整治,完成了织布街江滩综合整治工程及三峡后续长江崩岸一期河道治理工程等,综合整治岸线4.48km,织布街文化古街和新正街码头遗址成为展示猇亭历史文化风情新窗口和居民休闲游览新去处。三峡后续长江崩岸二期河道治理工程加快实施,预计在2021年12月底前全面完工。深入开展码头综合整治。结合长江猇亭段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划定范围,综合整治码头共16家,其中取缔拆除6家,规范整治9家、提升建砂石集并中心1家。拆除面积16440m2,拆除固体废弃物3处,清除建筑垃圾7900m3。码头数量同比下降43.8%,使用岸线长度3200m,同比下降42.2%,经营性泊位19个同比下降38.7%。

2.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全面建成

全面调查了3个街办山洪灾害基本情况、小流域基本特征、水文气象、社会经济、涉水工程、历史山洪灾害、威胁区域等情况,科学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建立区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建设自动站点21个,补充完善了预警系统和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并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在2016年、2018年和2020年的强降雨期间,山洪预警系统为预防山洪灾害、科学研判汛情、指导防汛救灾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把山洪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3.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实施善溪冲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岸坡3.16km,建设100亩水源涵养林,善溪冲河道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善溪冲水库库尾湿地、沿河景观和福善场村委会周边现状风貌大为改观,达到了保护饮用水源、恢复河道功能、促进人水和谐的治理目标,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水量达标率均为100%。实施云池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5.8km,采取河道疏浚、岸坡护砌、配套建筑物改造和水环境治理等综合措施,彻底根治了黑臭水体问题。推进高马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道13.26km,通过水灾害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等综合措施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

4.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实现

按照区委区政府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要求,扎实推进后山片区管网延伸工程建设。累计安装管道229km,新建和改造加压泵房8座以及其他输配水设施,高家店、高湖、磨盘、下马槽、福善场和云池6个居村总计8357人受益。全区安全饮水覆盖率、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入户率均为100%,“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供水格局已全面形成。

5.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猇亭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2426人,其中,原迁移民人口2277人,增长人口149人,主要来自三峡、葛洲坝、隔河岩、善溪冲、火山口、高坝洲、熊渡等大中型水库。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科学谋划,精准管理,保障了“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的实现,共完成总投资50736万元,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28个,移民资金投入12187.13万元,其中,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372.13万元,三峡后续专项补助资金11815万元,受益移民达到0.5万人次。“十三五”后期扶持规划实施以来,猇亭区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活品质有所提升、移民收入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有效地提升了乡村品质,拓宽产业类别,促进村庄发展,村民增收,为全面实现美丽乡村小康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6.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按照恢复功能和生态治理的思路,对福善场村、高家店村、高湖村和下马槽居委会共65口堰塘和7条排洪沟渠进行治理,在起到防洪保安和缓解农业生产用水灌溉问题的同时,打造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村间池塘、水系,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水利贡献。

7.河库长制工作深入推进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决策部署,设立区级河库长10名、街办级河库长12名、村级河库长22名、河库警长11名、河库检察长11名以及14家河库长制联系单位。完成了全区河库和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进一步明确了长江猇亭段、善溪冲、高马河、云池河及6座小型水库的管理范围,河道总计划界长度36.236km,为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提升河库管护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建立小微水体名录库,科学设置“一长两员”,对辖区内的4条河流和6座水库开展专业、专项基层清障保洁,清理河库垃圾固废近500吨。引导全员参与。树立了“民间河长”周爱华等示范典型,推进河库长制提档升级。积极引导民间团体参与护河行动。“猇亭先锋志愿者协会”等公益团队已形成500余人的志愿群体,定期参与河流沿线垃圾清扫和日常巡查劝导,相关事迹先后在各媒体进行报道。

8.严格执行长江禁采工作

猇亭区农业农村局严格落实河道巡查制度,配合上级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加强对河道的日常巡查力度,坚持日常巡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猇亭区相关执法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始终保持对非法采砂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1.水利基础依然薄弱

全区7.6km长江干堤经过治理后,防洪能力虽然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还有约2.5km堤防防洪标准偏低,同时堤防管理设施也需进一步更新改造。全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特别是后山片区水利设施缺乏。水土保持工作需也进一步加强。部分排洪沟行洪能力不足,由于前期主要侧重大江大河治理,小型排灌沟渠基础建设薄弱,河道淤积堵塞严重,严重减低了河道行洪能力。

2.水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亟待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综合管理、生态补偿等长效保护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与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不相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矛盾突出。节约用水工作有待加强。节水三同时制度尚未建立,用水定额管理、超计划超定额累计加价、用水审计等制度尚未执行,水功能区管理、计划用水管理、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未完善。

3.移民安置及扶持问题仍然突出

(1)移民增收难。主要集中在农业用地保留较多的村居,村内缺乏产业支撑,且面临二次搬迁或已经二次搬迁,生产资料全部丧失,就业压力大、门路少,创业项目少、资金缺乏,给移民增收造成很大的困难。(2)基础配套仍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污水排放与收集、垃圾分类与处理、部分河道堵塞、部分道路标准太低及部分道路年久失修等基础配套设施方面。(3)产业亟待升级。移民受自身能力限制,创业比较困难,只有依靠村内的产业振兴,带动移民致富增收。大部分村居没有相对独立的产业,部分村虽然已经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对当地移民增产增收也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运营欠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水利信息化、现代化程度不高

全区现代化水利实用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充分,推动信息化与水利现代化融合的进展缓慢。未建设集成智慧化数据中心,无法梳理信息化资源,行业数据、业务应用、基础设施、安全体系未实现整合共享。

5.行业发展基础不够坚实

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目前,区农业农村局水利分管领导和水利工作人员仅3人,水利经济、水土保持等专业技术门类人员缺乏,水利整体技术力量薄弱。水政执法上,无专门执法人员,与繁重的水政管理执法任务不相适应。三个街办无基层服务机构,只有经济办人员兼职从事农业、林业、水利工作。

(三)面临的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系列讲话其中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期“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树牢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摸清水资源取、供、输、用、排等各环节的风险底数,有针对性地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下好风险防控先手棋。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坚定不移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按照“保障民生、优化配置、保护生态、系统治理”原则,以全方位推动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水利改革、强化依法治水、加强科技兴水,加大移民扶持;以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强防汛抗旱减灾和水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基础上,进一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需求。——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把节水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强用水计量监测,加大节水技术、产品的推广。——系统治理,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行河库长制,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城等有机结合起来,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预防为主,风险管控。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完善水利发展机制体制,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大力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智慧水利,高质量推动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主要目标

通过完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防洪保安防御体系,提高防洪减灾能力,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基本消除;现代水网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节约和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建立;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量基本控制在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范围内,水环境状况持续好转,水生态环境得到系统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力度持续加大,水管理体制更加优化,基本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利保障体系,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健全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区内长江及主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健全完善工程达标、运转灵活、管理规范的防洪工程体系,水库防洪标准全部达标,中小河流和山洪沟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2.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布局合理、水源可靠、水质优良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协调市建投集团加快推进猇亭一水厂的建设,早日实现双向对置供水,确保供水安全,城乡供水得到进一步保障,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供水效率和水利水质保障程度显著提高,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保护措施全面建设完成,水质达标率达100%。3.大力开展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完成农村堰塘治理、农村抗旱水池建设和农村黑臭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农村水量保障和水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4.水库移民工作扎实开展。移民工作实现“两个确保”(确保移民平均收入达到所在县级行政区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确保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完成美丽家园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就业创业能力建设三大任务。5.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系健康保障力度。江河库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主要江河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乡供水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全区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00公顷,水土流失治理率达100%,努力实现山清水秀、河畅景美。6.深化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社会投入水利的活力得到激发;进一步完善水权制度,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形成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7.水利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完成水利专网整合建设,建成水雨情预警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和水旱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形成实时水雨情采集网络,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效率提升。建设猇亭区水利数据仓,实现与省、市水利部门的纵向数据共享。完成猇亭水域一图管理云平台建设,高效开展智慧审批、档案管理、水域监测等工作。8.严格遵守采砂规划。严格遵守猇亭区采砂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河砂资源,保证河势稳定、防洪和通航安全、保护良好水环境和水生态。对河道采砂实施有效管理,是我省实行河道采砂统一规划制度的需要。9.认真落实《长江保护法》。《长江保护法》不仅是首部流域法律,更是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下出台的资源保护重要基本法律,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和法定遵循,对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美丽家园建设,具有生态入心、法治立本的深刻意义。10.加强水利行业发展能力建设。到2025年,引进水利专业技术人才2-3人。

三、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

(一)持续推进长江岸线生态治理

继续完成三峡后续工作河道整治工程“十三五”规划内项目建设任务,推进规划外崩岸治理项目落地,大力推进防洪护岸治理与市政、生态景观建设深度融合,打造猇亭生态美丽长江岸线。加快推进三峡后续长江崩岸二期河道治理工程,对古老背至云池段岸坡进行综合整治,新建水上护坡3152m、水下护脚3854m。实施三峡后续二期工程配套完善工程,对三峡后续二期工程堤防堤顶4km路面和内坡进行升级改造。实施三峡后续规划外长江护岸整治工程,对长江虎牙、古老背、云池段共计2.5km未治理护坡进行治理,加强防洪保障能力,美化岸坡环境。

(二)强化重点山洪沟治理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推进实施猇亭区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对猇亭区内共计22.2km的重点山洪沟进行治理,包括闵家溪未治理段5.5km、北风溪2.2km、磨盘溪4.15km、张家湾4.6km、排洪沟1.55km、杨家湾4.2km。进一步完善全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增加非工程措施资金投入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建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管理与监督同时推进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

(三)推进沿江闸站扩容提升

对红溪港泵站进行扩建增容改造,重建朱家岗泵站?,完善区域防洪排涝配套设施,提高垸区排涝标准。

(四)持续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

协调推进城区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构建城区良性水循环系统,保障排水出路畅通。严格禁止城市建设侵占河道等行为。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到2025年,长江堤防的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区内山洪沟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猇亭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30年一遇。

{C}四、{C}加强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

(一)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高马河流域、善溪冲流域为重点,通过河道整治、截污治污,种植水保林等措施,有效改善小流域范围内生态环境,减少泥沙入河;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维护饮水安全;改善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猇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全区小微水体整治工程

结合全区水系特点,分类施策,围绕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河库管控、防污控污等方面,以水系为脉络、村庄为节点,形成连片规划,实现水源有效保护、污染有效治理、河库水体清洁,无污染危害,无明显漂浮物,无超标污水入河(库),水质达到功能要求的目标,重点推进区内200口农村堰塘、20条排灌沟渠等进行综合整治,提升生态功能,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五、扎实开展水库移民工作

(一)严格落实移民后扶政策

截止2020年12月底,辖区实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2154人,其中,原迁人口2020人,新增人口134人。累计核减原迁人口257人(主要包含死亡、失联、财政供养人口),增长人口15人。按照核定的直补基金发放人口和补助标准,全区“十四五”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直接发放总额为685万元(依据自然死亡率预减),实际发放数按照年度复核人口数核算后发放。
年份 发放时间 发放标准(元/人) 核定直补人口(人) 发放金额(万元)
2021年 2021年12月 600 2010 120.6
2022年 2022年12月 600 2000 120
2023年 2023年12月 600 1990 119.4
2024年 2024年12月 600 1980 118.8
2025年 2025年12月 600 1970 118.2
合计       685

(二)建设移民美丽家园

以虎牙街道办事处鸡山新村、六泉湖社区,古老背街道办事处七里新村、红港新村、桐岭新村等为重点,推进移民美丽家园示范村创建。五个重点移民安置村共计向上争取美丽家园示范村创建奖励资金1000万元。每年以村为单位,由区农业农村局统一申报,美丽家园示范村创建达标后补助200万元/村。实施移民产业扶持项目,促进移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挖掘资源、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优势,帮助移民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以农业、林业种植为基础,转型发展观光、采摘体验、乡村游等生态休闲农业。以发展壮大村集体资产、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为导向,重点扶持能直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类项目,如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标准化厂房、门面房购置等产业扶持项目。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投资(万元)
1 高马河庄园项目建设 高家店 占地500亩,种植、采摘、观光、休闲旅游。 2100
2 猇亭区高家店村花卉种苗种植培育项目 高家店 新建钢结构联栋温室5栋,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及室外配套设施。 1000
3 高家小水果采摘科普示范基地 高家店 新建水果种植大棚10个,占地200亩,完善自动化水气循环系统等配套设施,引进优质高产、适合市场需求的名贵品种,建成集体采摘、科普、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 2000
4 高马河沿线经济作物种植 高家店 十里桃花、千亩桃园观光旅游采摘基地,观光、游览、采摘一体化运营,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 1500
5 高湖村美丽乡村改造项目 高湖 占地2000亩,人居环境改造、河道整治、农田改造、有机肥厂建设,发展观光休闲旅游。 6800
6 高湖千亩荷花池项目 高湖 围绕高马河支流(闵家溪)沿线发展各类莲藕种植1000亩,引进莲藕新品种8—10个。 1800
7 高湖村现代农业采摘园 高湖 新建有机大棚100个,种植农副产品10余种,经济作物10余种,占地500亩,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2000
8 桃子冲物流园 桃子冲 新建占地78亩标准化厂房10000平方米。 2000
9 下马槽标准化厂房 下马槽 新建占地22亩标准化厂房7600平方米。 2000
10 福善场种植基地 福善场 占地400亩,发展种植、采摘、观光、休闲旅游。 2000
11 黄龙寺仓储物流基地 黄龙寺 新建占地4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仓储物流基地。 3000
12 美丽家园配套建设 猇亭区 在虎牙街办鸡山新村、六泉湖村及古老背街办七里新村、红港新村、桐岭新村为移民购置门面房约400平方米。 1500
  合计     27700

六、切实健全行业监管体系

(一)全面深化河库长制

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河长制”工作的部署要求,推动河湖库长制向农村微小水体延伸,强化水系“源头”、“末梢”治理。结合河库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探索“河长制+”新模式,全方位提升治河管河能力。进一步厘清河库管理体系,对全区三级河库长、河库警长和联系单位进行调整,增设河库检察长,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总河库长、副总河库长、河库长、河库警长、河库检察长、河库长联系部门等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河湖库生态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二)创新水利投融资模式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水利专项资金支持。在符合国家政策、不增加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投资补助、价格政策、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通过招商引资、股权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节水管理等形式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水利建设运营;改进水利投资管理,完善政府水利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完善政府投资决策与监督约束机制。

(三)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水利改革,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和水价机制,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严格的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健全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强化水利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水。

七、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成立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决策和统筹协调作用。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水利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深化业务流程优化和工作模式创新。完成水利专网整合建设,建成水雨情预警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和水旱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形成实时水雨情采集网络,提高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效率。建设猇亭区水利数据仓,实现与省、市水利部门的纵向数据共享。根据地方特色,完成猇亭水域一图管理云平台建设,高效开展智慧审批、档案管理、水域监测等工作。

第四部分 规划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全区农业农村发展、林业保护利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实施项目53个,项目总投资869602万元。

一、农业农村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猇亭区农业农村发展规划重点项目35个,项目总投资660681万元。其中:现代农业类项目5个,项目投资12000万元;农商文旅体融合类项目18个,项目投资577735万元;人居环境提升类项目5个,项目投资17800万元;配套支撑类项目7个,项目投资53146万元。(详见附件1第一部分)表4-1 农业农村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基本情况表
序号 项目类型 项目个数(个) 投资(万元)
1 现代农业类 5 12000
2 农商文旅体融合类 18 577735
3 人居环境提升类 5 17800
4 配套支撑 7 53146
  合计 35 660681

二、林业保护利用规划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猇亭区林业保护利用规划重点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154319万元。(详见附件1第二部分)

三、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猇亭区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项目11个,项目总投资54602万元。其中:防洪减灾类项目4个,项目投资21110万元;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类项目4个,项目投资30607万元;水利信息化建设类项目1个,项目投资1200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类项目2个,项目投资1685万元。(详见附件1第三部分)表4-2 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项目基本情况表
序号 项目类型 项目个数(个) 投资(万元)
1 防洪减灾类 4 21110
2 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类 4 30607
3 水利信息化建设类 1 1200
4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类 2 1685
  合计 11 54602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猇亭区政府的领导下,成立“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领导小组,包括农业农村、林业、水安全保障三个小组,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基层组织协商作用,在多元社会主体的合力作用下,做到各任务目标化、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责任化。加强农业农村发展、林业保护利用、水安全保障实施考核和激励约束,建立推进相关工作的实绩考核制度,推动各项目标任务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落地落实。加强对“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林业保护利用、水安全保障等相关干部工作的数字化考核管理,加强周期性的规划实施督促检查。

二、健全政策保障

以农为本,重点衔接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支撑,健全行政管理及农村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农业农村、林业、水利投入保障及投融资促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及重大农业、林业、水利项目落地等各项政策保障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保障“十四五”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推进经济发展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分离,改革要素供给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拓展农民收入渠道。推动区级审批权限和行政综合执法下沉,努力实现“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健全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等四类组织,深化自治、法治、德治、共治“四治建设”,推进居村创业就业模式多元化和村(社区)景观化打造。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公服配套和管理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和有相应资质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资助、购买的方式参与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房屋所有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创新和完善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机制,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的覆盖面。结合六泉湖公园建设,完善退用结合的承包地退出机制。坚持三条原则:农民自愿、民主决策;退用结合、市场运作;守住底线、严控风险。建立六项机制:明确退地条件、严格退地程序、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多方筹集退地补偿金、强化退出土地管理利用、完善退地农民保障。探索三种方式:以农户退地需求为导向的整户退出形式、以业主用地定制用地需求为导向的整片退出、以现实问题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整社退出。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预交“土地预流转”、“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增强招商力度,杜绝双方违约,消除农民顾虑。多举措保障重大农业、林业、水利项目用地,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调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确保乡村振兴区域重大产业项目、水利项目依法依规用地,争取国土空间规划将三峡农旅小镇项目等重大农业项目用地需求纳入考虑;争取省市级点供用地计划,从预留指标中争取计划;通过林盘整治,土地整理,结合乡村建设优化调配用地空间;以高标准农田规范推进为契机,落实农业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及配套设施用地,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

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领域。转变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建立农业金融子数据库,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完善农村居民线上金融服务。强化涉农资金整合,规范涉农支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落实中央和省级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移民补贴等政策,完善林果、蔬菜等生产扶持政策。稳妥推进农业补贴改革,优化补贴支持方向,确定补贴范围、补贴额度,解决运行经费。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渠道,持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林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机制,强化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投入品等的支持。加大市级以上扶持涉农资金绩效评价考核力度。

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建立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型,重点抓好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增加科技投入,完善农业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大力实施和推进农业、林业、水利人才战略,完善人才资源开发和教育培训工作体系,积极推进三农干部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围绕农业农村、林业、水利发展目标,以高层次三农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三农人才能力建设为重点,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加强教育培训,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建立一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农业、林业、水利行业特点及发展需求状况,搞好培训基地、执法装备和自身能力建设。

五、动员村(社区)参与

通过“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实施项目“精准配置”和全方位保驾护航,加大对社会力量的政策激励,提升社会力量对农业农村、林业、水利工作的参与度。建立猇亭“十四五”农业农村项目对接平台,由各居村提供各自个性化“帮扶需求菜单”,通过互联网和专班工作小组实现资源供求双方的精准对接联系,从而实现项目配置的精准化和信息化,如社会组织支持农户开展农业经营合作、协助农户与消费者直接互动等。结合“多元共治”相关部署,以党建为引领,统筹落实区、街道、居村三级分管对接路径。吸引和鼓励社会主体、社会组织、公益平台共同参与社区(村)治理,并对社会组织和平台机构进行考核评价。
附件1亭区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万元) 建设性质 建设地点 拟开工年份 拟建成年份
农业农村发展   660681        
(一) 现代农业类项目   12000        
1 高马河“千亩桃园、十里桃花”项目 在高马河沿线区域,发展1000亩黄桃系列桃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1000 新建 高家店村 2021 2021
2 猇亭区高家店村花卉种苗种植培育项目 新建钢结构联栋温室5栋及室外配套设施,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 1500 新建 高家店村 2021 2021
3 柑橘品种改良示范园项目 引进柑橘新品种5-10个,改良福善场、杨家湾片区柑橘种植面积3000亩,打造柑橘周年采摘示范园。 3000 新建 福善场、杨家湾片区 2022 2025
4 猇亭区中药材种植项目 建设中药材繁育基地300亩,示范种植基地2000亩,仓储3000平方米,集种植、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 4500 新建 下马槽村 福善场村 2022 2025
5 高湖村现代农业采摘园 新建有机大棚100个,种植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10余种,占地200亩,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2000 新建 高湖村 2023 2025
(二) 农商文旅体融合类项目   577735        
1 桃子冲物流园 建成占地78亩物流园,建设10000平方米标注化厂房,建设一栋办公楼,建设6个散货堆场配套建设停车场及其它辅助设施。项目拟安排移民项目资金500万元。 12735 新建 猇亭区 2021 2022
2 肉食品综合加工冷链物流项目 占地30亩,年屠宰活禽500万只,集屠宰、加工、储存、冷链配送一体;猪肉食品深加工项目,引进国外肉制品加工设备及新工艺,形成猪肉食用、药用国内先进产业链。 8000 新建 猇亭区 2023 2025
3 猇亭区冷链物流项目 规划占地300亩,拟建设集冷冻加工、储存、运输及配送的高标准冷链物流园区。 50000 新建 猇亭区 2021 2023
4 猇亭农产品仓储项目 依托龙盘大道交通优势,布置物流仓储用地,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 10000 新建 高家店村 2021 2022
5 鸿昌食品研发及深加工项目 项目占地约10亩,主要建设豆制品深加工研发中心、大豆加工生产线及综合交易中心,配套建设仓库、停车场及道路、消防、绿化、照明等基础工程。 9000 新建 猇亭区 2020 2021
6 三峡农旅小镇项目 建设有机农业采摘,拓展外训、生态观光、研学旅游等。 100000 新建 临空经济区 2022 2023
7 福善场村文旅项目 开展农业种植、婚庆摄影及轻钢结构展示项目。 3000 新建 福善场村 2020 2023
8 高家康养中心项目 新建集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特色餐饮民宿、健康疗养等业态的康养休养中心。 150000 新建 磨高路 2021 2025
9 猇亭区农产品加工园项目 建设500亩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集中农产品加工小微企业6-10家,提升农业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20000 新建 高湖村 2022 2025
10 猇亭区高马河、善溪冲流域生态观光休闲项目 对高马河、善溪冲等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和美化亮化,沿高马河、善溪小溪流域发展黄桃、蟠桃、车厘子、李子、樱桃等一批四季水果基地,完善停车位、观景平台、引导标识以及亲水设施,将其打造成集生态保护、文化旅游、改善民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观光休闲带。 20000 新建 高湖村、福善场村 2021 2025
11 猇亭高湖“风荷十里”项目 占地总面积60万平方米,拟以莲藕标准化种植和四季花海为基础,以生态荷塘景观和廉政文化为载体,依托高湖村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打造以莲廉教育、科普研学、团队拓展、花海观赏、亲子活动、婚纱摄影、乡土文化体验、有机采摘、特色垂钓为一体的田园文化旅游综合体。 50000 新建 高湖村 2021 2025
12 凯利帝农农旅产业园项目 建设以休闲养生、高端种养殖、生态旅游为主题,涵盖乡村生态游玩+特色种植+农产品采摘+农业教育+农业电商+生态餐饮服务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项目。 48000 新建 高家店村 2021 2023
13 楚南湾植物园旅游项目 发展文化旅游、医疗康养、休闲度假及生态宜居等项目,建成占地300亩集观光旅游、民宿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园。 15000 新建 高家店村 2021 2025
14 环善溪冲湿地康旅项目 结合湿地景观、山林景观,发展水源自然保护科普教育旅游、生态观光产业,打造生态康养品牌,形成猇亭后花园。 50000 新建 杨家湾村、福善场村 2021 2022
15 猇亭康养产业项目 发展文化旅游、医疗康养、休闲度假及生态宜居等项目。 5000 新建 高家店村 2021 2023
16 高湖森林运动小镇项目 体育运动公园,康养中心,高档苗木盆景展示销售,基础道路建设等。 10000 新建 高湖村 2021 2022
17 高马河庄园改建项目 高马河庄园占地500亩,开展集种植、采摘、观光、研学、休闲旅游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城区市民观光旅游集散地。 15000 新建 高家店村 2022 2026
18 宜昌制造青少年职业体验教育研学服务基地项目 占地20亩,主要建设青少年能扮演各种职业角色的游戏场馆。 2000 新建 猇亭区 2023 2025
(三) 人居环境提升类项目   17800        
1 高家店村公共服务设施升级及景观美化项目 对村委会(改造)、卫生室提档升级,建设健身活动广场、小游园、停车场等及对高马河景观环境整治。 3600 新建 改建 高家店村 2021 2022
2 高家店村环境整治项目 高马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垃圾收集清运、污水管网、电力扩容、通信线路整治。 9700 改扩建 高家店村 2021 2024
3 福善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新建农村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或托儿所、公共卫生厕所、活动广场、体育健身设施、停车场;拓宽村内通村道路至红线宽度5-7.5米宽,总长度约8km。 1500 改扩建 福善场村 2021 2024
4 福善场村(含杨家湾片区)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按照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标准,大力实施农户庭院、房前屋后、交通节点和沟渠堰塘环境整治项目,打造美丽乡村。 1200 改扩建 福善场村 2020 2025
5 高湖村道路改造环境整治及旅游服务配套项目 大力实施房前屋后清洁整理,交通节点和沟渠堰塘环境整治,龙盘大道至村中心道路改造,水泥路面,拓宽至7米。整治高湖村1组、2组、3组、5组与对外公路对接的水泥路面结构。对滨水步道和山间步道铺装宽2m的卵石 。改造村民闲置用房,发展农家乐、民宿产业,形成星级农家乐20家民宿30家;建设美丽庭院,打造美丽乡村。 1800 改扩建 高湖村 2020 2023
(四) 配套支撑类项目   53146        
1 高湖村公共服务设施升级项目 卫生室提档升级,新建村中心幼儿园、老活动中心、健身活动广场、小型游园、停车场,对村口的入口处等环境进行美化建设。 600 改建 高湖村 2021 2024
2 猇亭区高家店社区老服务中心项目 规划建设4500平米养护楼,设置床位约100张,并根据需要建设厨房、餐厅、卫生室等配套设施。 5000 新建 高家店村 2022 2022
3 猇亭区康养中心项目 征地150亩,规划建设健康、养老等综合服务楼及其他配套设施,提供中高档托养、疗养服务。 40000 新建 高家店村 2023 2024
4 猇亭区基层体系建设项目 全区共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社区(村)卫生室,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对相关设备进行购置,建设云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猇亭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业务楼上进行改扩建。 546 新建 猇亭区 2020 2021
5 猇亭区居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工程项目 抢抓全民健身等政策机遇,在全区各街办新建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在全区各社区补建文体广场,另对其他已有文体设施进行提档升级。 3000 新建 猇亭区 2021 2025
6 福善场乡村青少年宫项目 占地20亩,主要建设乡村青少年宫场馆。 2000 新建 福善场村 2023 2025
7 猇亭区就业创业实训中心项目 规划建设创业、化工技术、科研三大实训中心,设有创业、机加工、化工等多个实训室、学生公寓、食堂、多媒体教室(会议室)、运动场、停车场等配套项目,实现可同时满足300人次开展实训、就餐、住宿、办公、娱乐等需要。 2000 改扩建 猇亭大道203号 2019 2021
林业保护利用   154319        
1 猇亭区彩色景观林展示基地及交易中心项目 在农村重要交通道路沿线,进行全线彩色林景观设计,种植彩色片林500亩。广泛开展“房前屋后、栽花种树”活动,绿化美化彩化庭院。建设城市景观彩色林生产基地及交易中心项目,实现一产林业种植、二产商业林销售、三产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30000 新建 猇亭区 2023 2024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松材线虫病调查,制定除治方案,伐除病死松树,采取打孔注药、投放花绒寄甲等预防措施,确保松树病枯死现象逐年下降。 319 新建 猇亭区 2019 2022
3 六泉湖森林公园项目 建设三道环线的游步道,提升烈士陵园、奇石广场等项目环境,打造3000亩森林公园。连通六眼冲水库、六泉湖市民广场、三峡奇石文化广场等公园,为春风十里、七里冲安置房、国华瑞景、东都国际等居民区和商业区提供游玩、休闲的公园环境。 70000 新建 六泉湖 2021 2025
4 善溪冲湿地自然公园 加强现有4000亩天然林资源保护;营造200亩水源涵养林;建设100亩白鹭栖息地;打造100亩湿地公园;修整现有2条天然沟渠,新建12条人工沟渠,配套巡护救助步道3000米,完成监控等设施设备。 50000 新建 善溪冲 2021 2025
5 力创科技苗木繁育基地 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占用183亩,建设育苗大棚100个,采用无性系繁育茶苗和花卉,年育苗2000万株。 2000 新建 猇亭区 2020 2025
6 楚南湾植物园 楚南湾植物园在高家店承包林地350亩,建设旅乡村游综合体、种植各类绿化苗木,建设林下种植白芨示范基地。 2000 新建 高家店村 2020 2025
水安全保障   54602      
(一) 防洪减灾类项目   21110        
1 三峡后续长江猇亭段二期河道整治工程 护岸工程总长3854m。其中,新建水上护坡3152m,采用雷诺护垫+砼植生块+植草护坡的防护型式;新建水下护脚3854m,采用抛石防护或钢丝网兜抛石防护。 6110 新建 猇亭区 2020 2021
2 三峡后续二期工程完善配套工程 对三峡后续二期工程堤防堤顶4km路面和内坡进行升级改造。新建泵站,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泵站的排涝标准。 5000 新建 猇亭区 2021 2022
3 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 对猇亭区重点山洪沟进行治理。包括闵家溪(未治理段5.5km)、北风溪(2.2km)、磨盘溪(4.15km)、张家湾(4.6km)、4820排洪沟(1.55km)、杨家湾(4.2km),共计22.2km山洪沟的治理。 5000 新建 黄龙寺村 2021 2024
4 三峡后续规划外长江护岸整治项目 对长江虎牙、古老背、云池段共计2.5km未治理护坡进行治理,加强防洪保障能力的同时,美化岸坡环境。 5000 新建 猇亭区 2021 2023
(二) 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类项目   30607        
1 高马河(刷子溪)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治理总河长13.26km,其中高马河主河道9.58km,孙家冲支流长2.48km,闵家溪支流长1.2km。对岸坡进行生态护砌,修建机耕桥16座、箱涵15座和生态坝11座,同时对河道岸坡沿线进行绿化,打造景观节点5处。 14707 新建 红溪港垸 2020 2021
2 猇亭区小微水体整治工程 对200口农村堰塘、20条排灌沟渠等进行生态修复改造,采用生态措施提升水体功能,对周边环境绿化美化。 6000 新建 猇亭区 2021 2023
3 宜昌市善溪冲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在善溪冲水库周边建设滨岸缓冲带,对水库下游生态河岸带进行修复,建设河道型湿地2处、支流人工湿地4处,对水库下游河道6万m³的污泥进行清除。 4900 新建 猇亭区 2021 2022
4 宜昌市刷子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对刷子溪沿线居民生活污水进行分散式或集中式处理,建设生态滤沟及坡塘。 5000 新建 猇亭区 2021 2023
(三) 水利信息化建设类项目   1200        
1 猇亭区水利信息化管理项目——智慧水利 实施智慧河库管理系统,对重点水域进行在线图像监测,对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质进行在线监测,将山洪等各类水利系统升级,接入区城市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河库和水利工程的现代一体化信息管理。 1200 新建 猇亭区 2021 2025
(四)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   1685        
1 大中型水库移民“十四五”资金直接发放项目 直补基金发放一年一次,按600元/人的标准对区内移民进行发放。 685 / 猇亭区 2021 2025
2 猇亭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十四五”美丽家园建设扶持项目 以虎牙街道办事处鸡山新村、六泉湖社区,古老背街道办事处七里新村、红港新村、桐岭新村等为重点,推进移民美丽家园示范村创建。每年以村为单位,由区农业农村局统一申报,美丽家园示范村创建达标后补助200万元/村。 1000 新建 猇亭区 2021 2025
  总计   869602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