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新闻发布会解读丨《宜昌市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方案》政策解读
栏目:宜昌市生态环境局 -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3-05-29 加入收藏
月日,宜昌市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集团)楼宜昌市新闻发布中心召开,现场介绍了年来宜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转折性变化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人高杰宜昌市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指挥部副指挥长、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斌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党组

  5月25日,宜昌市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集团)10楼宜昌市新闻发布中心召开,现场介绍了5年来宜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转折性变化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高 杰 宜昌市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指挥部副指挥长、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郑 斌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李黎峰 宜昌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望 明 宜昌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徐 烨 宜昌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何广文 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支队长

  主持人

  陈 军 宜昌市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

  长江大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战略。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5年来,全市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在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上打头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一流,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

  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宜昌蝉联省级考核“三连冠”,2022年度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宜昌以全省17个市州排名第一的成绩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转折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绿色发展战略积极主动。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宜昌为长江大保护立下规矩、划定红线,全市上下更加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在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和推进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意见”,使长江大保护的战略目标更加清晰,谋篇布局更加科学,绿色发展导向更加鲜明。

  二是长江流域水质大幅改善。长江干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率从2016年的88.9%提高到2017年的100%,并稳定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总磷污染大幅下降,2022年,长江干流云池断面总磷浓度0.045mg/L,较2016年下降66.7%。被誉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指标生物”的江豚长期安居宜昌,已由2015年的5头增长到4个家族23头。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全面加强。13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及73个建制乡镇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宜昌市首个日处理量15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力争2023年年底中心城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与三峡集团合作实施污水管网、生态水网“两网共建”项目,总投资39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5.28亿元,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建成12个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码头,船舶垃圾总处理能力为2800吨/年,生活污水总处理能力为207438吨/年,含油污水总处理能力为38609吨/年,接转处能力全省第一。长江流域首座智能化洗舱站建成投运,港口岸电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绿水青山本底更加牢固。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非法码头全部清零,整治完成长江、清江入河排污口1838个。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59%,中心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04平方米。长江“十年禁渔”全面落实,江河湖库网箱养殖全面取缔,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去年11月,宜昌市摘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高荣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金字招牌。

  二是产业转型动能更加澎湃。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0.5%、28.8%。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基本完成,建设宜都、枝江姚家港2个专业绿色化工园区,推动传统化工向新能源电池、动力总成、储能新材料、医药中间体裂变升级。成立湖北三峡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全市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超80%。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进位到全国创新型城市第45位,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三是两山转化路径更加顺畅。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出台《长江(恩施-宜昌段)和清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方案》。宜昌被确定为全省水权市场化交易唯一试点并完成全省首例水权交易。稳步推进碳汇交易试点,全面完成65家企业碳市场交易履约任务。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成功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五峰蜜蜂养殖、蜜源植物种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的减贫案例,被写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绿色产业逐渐成为富民产业,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法律制度保障更加坚实。出台《宜昌市城区重点绿地保护条例》《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全省首创流域综合执法管理体制,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获“湖北改革奖”,宜昌创新流域水生态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创建示范项目。在全省率先构建“河湖长+检察长”协同机制,积极推进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标准,让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刚性约束。

  五是公众环保意识更加普及。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载体,大力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等系列活动,举办“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对长江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度、期待值持续高涨,近50万人次现场观展。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生态好公民建设,发行全国首套生态教育教材《生态好市民》《生态小公民》,并纳入地方课程,获得央视和《人民日报》多次点赞。“三峡蚁工”“长江哨兵”等一批有影响的公益组织投身长江大保护,全民参与“护生态、促宜居”的氛围愈发浓厚。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今后,将进一步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宜昌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认真答好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宜昌考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宜昌篇章。

  2023年度宜昌长江大保护需要完成的十件大事

  一、举办全国磷石膏综合利用现场交流会和2023年中国(宜昌)磷化工产业发展大会。

  二、2023年基本完成长江、清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

  三、成立绿色智能船舶研究工作室,建成地方港航首艘电动工作艇。

  四、2023年沿江大道污水压力备用管道全线贯通,实现主城区污水干管一备一用。

  五、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宜昌城区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

  六、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湖北省森林城镇1个、森林乡村10个。

  七、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完成集中连片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面积20000亩。

  八、开展流域治理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积极谋划申报当阳市成为流域治理型全县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县市。

  九、开展全市河湖碧水保卫战“幸福安澜河湖共同缔造”活动。

  十、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研究出台县级GEP核算导则。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看看现场解答:

  荆楚网记者提问:

  近年来,国家、省高度重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先后出台多个文件提出工作要求,请问宜昌市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面重点做了哪些工作?广大市民朋友又如何能参与到长江大保护当中来?答: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2019年2月全面启动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即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内,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太湖为重点,深入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四年来,宜昌市以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动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成势见效。一方面扎实推进长江、清江流域1973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计划提前2年,于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整治任务,目前已完成整治1838个,完成率93.2%。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多个排污口整治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整治经验在全国推进会上交流发言,全省排污口整治现场会在宜昌召开,宜昌市连续4年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在全省排名第一。另一方面,已全面启动三峡水库、沮漳河等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计划2023年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80%溯源及30%整治工作;同时对黄柏河等其他市级主要河流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60%溯源和20%整治工作。

  今年以来,全市16个国考断面、34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主要做法是:

  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强化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亲自部署、高位推进。成立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攻坚提升专项行动指挥部,相关部门、单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具体负责工业企业排污口和其他排口的溯源整治工作;住建、城管部门具体负责城镇雨洪排口、生活污水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工作;交通部门负责港口码头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工作;水利部门负责沟渠、河港(涌)等排口的溯源整治工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农业农村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工作。

  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各地及时研究解决整治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疑点难点,确保提前两年,于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长江、清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通过“取缔封堵一批(取缔类共174个)、清理合并一批(整治类共316个)、规范整治一批(规范类共1483个)”实施精准整治,实行“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精细化管控。

  二是坚持机制创新,全域覆盖抓整治。积极总结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经验成果,出台《宜昌市优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事项管理办法(试行)》,实行排污口直接备案,将建设项目环评和入河排污口设置从“串联审批”变为“并联审批”,实行一次审核、一次审批。在全省率先印发《宜昌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指南》《宜昌市长江入河排污口销号验收办法》,明确了排污口整治标准及验收销号具体要求。同时改变传统的人工监管方式,利用“水质自动站+排污口”,建立排污口信息化监管机制,实现电子监控、精准查处。

  三是加强公众参与,实现长治久清。也非常欢迎广大市民朋友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积极参与支持长江大保护工作,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首先,鼓励大家积极参与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广大市民朋友可以通过微信“宜昌志愿”小程序,根据各志愿服务队或基层社区发布的志愿服务活动,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队伍,加入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队,各志愿服务队会不定期地发布活动信息召集志愿者(加入对应队伍后,该队伍开展活动的召集信息会自动推送至志愿者微信上),大家可因地制宜就近就便参与活动。同时,“宜昌志愿”平台已统一为平台注册志愿者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广大志愿者参与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保驾护航。

  其次,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在生态环境规划、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等编制过程中,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市民意见,实现开门编规划,确保百姓诉求得以体现;同时在涉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在前期通过公示建设项目信息和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让市民朋友全过程参与;建立了生态环境违法线索有奖举报制度,设立了领导信访接待制度,旨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设立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对在长江岸线倾倒固体垃圾废物、企业非法排污、生态破坏等环境违法行为,广大市民朋友可随时拨打12345,将会在第一时间调查处理。

  下一步,将对标全国先进、确保全省率先垂范,再鼓干劲、再加力度、再添措施,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逐步建立责任清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机制,打造可学、可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宜昌样板”,为宜昌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夯实基础,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贡献生态环保之力,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

  国际商报记者提问:

  请谈一谈近年来,我们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补短板建设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答: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是全面排查。目前,各地已完成污水管网系统排查2779公里,发现雨污水管网混错接点数832个,管网破损、塌陷等结构性、功能性问题17435个。按照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的工作目标,以县市区为单位,完成“十四五”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库编制,共计谋划补短板项目71个,总投资约139亿元。截至2022年底已完成投资约31.4亿元。

  二是系统整改。第一,针对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区域,先后实施了临江溪污水处理厂二期、花艳污水处理厂二期、猇亭污水处理厂等9座污水处理新改扩建工程。2022年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由原来每天46.7万吨,提升至目前63.7万吨/日。第二,针对管网排查发现的雨污管网混错接、管网功能性缺陷、结构性缺陷等各类问题,已完成清淤737公里,新建管网21.4km,管道修复60.3km,混错接改造82处。第三,有序推进清污分流工作,已经完成了合益一路上游片区、江景二街片区等区域清(雨)污分流工程,董家冲片区、高新区片区正在按计划推进。第四,为解决雨污水管网合流区域雨天污水溢流长江问题,按照4倍截流倍数,计划新建沿江大道低位截流干管5.9公里,目前已完成1.9公里。在滨江公园开工建设的2.1万方规模的CSO调蓄池,计划年底建成,用于收集初期雨水,解决雨天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五,针对铁路桥下每逢雨季溢流黑水问题,在加快推进片区分流改造的同时,在沿江大道箱涵末端设置临时排水设施,定期排空箱涵积水,使箱涵内始终处于低水位运行,杜绝了污水淤积并厌氧发酵形成“黑龙”溢流长江现象。

  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治理,2022年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已达76.88%,较2021年(63.1%)提高13.8个百分点;2022年均进水BOD₅浓度为76.65mg/L,较2021年(66.35mg/L)提高10.3mg/L,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到98%。

  三是强化监管。加强污水处理厂(站)等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监督,印发《宜昌市市政工程常见质量问题防治指导手册》《关于政府投资市政工程排水管网有关技术要求的通知》,对全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站)、雨水管网的管道材质、基础类型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定期开展行业监督检查,污水处理厂(站)运行不断规范。

  下一步,将一是持续开展污水管网检测修复和清(雨)污分流改造,不断提高污水收集效能,积极推动雨污混错接整治,补齐污水管网空白区。二是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确保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三是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项目建设、“两网”工程和管网攻坚战试点项目建设,补齐污水收集和处理等基础设施短板,扎实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为创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湖北日报记者提问:

  作为三峡大坝所在地,长江宜昌段待闸船舶数量多,待闸时间长,需要接转处的船舶污染物量大,任务重。近年来,宜昌多次在省专项行动考核评比中获优秀等次。请介绍一下在推进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方面宜昌市所做的工作?答:近年来,宜昌市聚焦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推进港口船舶污染物接转处设施建设,运用大数据赋能联合监管,船舶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建设先行,接转处能力全覆盖。建成12个污染物接收码头,占全省总量30%;建成接收转运船46艘,占全省总量42%。创新推出“六个一”码头建设标准,实现长江干支流接转处能力全覆盖。

  二是信息破局,全流程信息协同监管。国内首创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应用系统“净小宜”,实现船、港、岸各节点对接,申请、流转、处置在线处理。治理模式被交通运输部复制借鉴,“船E行”在全长江流域使用推广。

  三是服务全域,污染物接收全免费。主动担当,在三峡近坝水域对全长江待闸船舶实行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接转处全免费,资金由市县政府承担。2021年以来,共接收船舶污染物37.69万吨,保障一江清水东流。

  四是船型优化,船舶结构迭代升级。全市现已建成大长宽比示范船138艘,船型标准化率突破90%,位居全省第一、长江沿线前列。有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升三峡枢纽通航效率。

  五是集约整合,港口资源高效利用。整合提升,码头数量减少三分之二,腾退修复岸线39公里。规划港口岸线78公里,较上一轮规划减少35%、42公里,岸线利用效率由12万吨/百米提高到26万吨/百米。实现治岸、治水和治绿三同步,“宜昌美岸”还岸于绿、还岸于民。

  六是创新担当,绿色服务提档升级。建成长江干线中上游地区首个LNG加注码头和长江中上游品类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宜昌化学品船舶洗舱站,助力长江生态保护和绿色航运高质量发展。建成长江上第一个水上绿色服务区“豚小宜”,累计服务25万艘次待闸船舶、船员8万余人,成为长江黄金水道上温馨的船员港湾。

  七是协同监管,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建立健全联合监管机制,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2022年,全市共查处258起船舶涉污排放及违反操作规程案件(包括长江海事部门),罚款金额140余万元。对违规排放污染物行为形成有效打击和有力震慑。

  八是岸电推广,推进绿色船舶低碳智能转型。率先在长江流域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完成299艘船舶受电设施改造,提高港船岸电设施匹配度。已累计使用电量2468万千瓦时,替代燃油约5799吨、减少有害气体约1.8万吨,节约用能成本约3455万元。成立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工作室,致力于示范船舶研发设计、特色船型应用推广、船舶人才培养实训和产业链条延伸拓展,发布旅游客船、客运渡船等六大类37种绿色智能船舶示范船型,助力宜昌打造新能源船舶建造之都和绿色航运发展示范区。

  下一步,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全面巩固提升宜昌市港口船舶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以更大力度推进绿色港口、航道、船舶、运输、服务五大转型发展,推动宜昌航运驶向绿色发展新赛道,努力打造内河航运绿色发展示范区,守护三峡生态屏障。

  三峡广电记者提问:

  近几年,宜昌市河湖保护成效明显,水清、河畅、景美,极大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生活环境。水利部门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请谈谈宜昌市在河湖治理保护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及成效。答:保护好宜昌的美丽河湖,直接关乎宜昌城市品牌形象,是发展所需、民心所盼、责任所系。近年来,水利部门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强化河湖治理管护,成效显著。2020年宜昌市河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激励表彰,清江荣获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全国20条),枝江金湖荣获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称号。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体制机制,落实河湖管护责任

  一是科学设置河湖长。明确“四级”河湖长1944名,其中市级河长16名,市委书记任全市第一总河湖长。全市291条河流、11个湖泊和1.35万余个小微水体实现河湖长制常态化管理。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有关河湖长会议及督察考核等六项工作制度,全面规范细化各级河湖长日常工作。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由17个市直部门和14个县市区共同组成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会商解决河湖保护重点、难点问题。在全省率先构建“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协同机制。出台全省首个涉河建设项目监管地方标准,统一规范涉河行政审批。

  二、强化河长履职,形成河湖管护合力

  一是各级河长履实职。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作为第一河长、总(副总)河长,身体力行深入长江、清江等重点河湖开展实地巡查,组织专题研究,督办落实河湖保护重点工作。2022年16名市级河湖长及联系单位累计巡河192次,县乡村各级河长累计巡河近万次,协调解决了一大批涉河湖问题。二是全民参与保河湖。聘请民间河长,吸纳“三峡蚁工”等有影响力的公益组织投身河湖保护,选树全国河湖保护先进典型,举办治水人物专访等系列宣传活动,营造社会治水氛围,壮大河湖管护力量。

  三、强化重点突破,全力推进河湖治理

  一是守牢防洪安全底线。争取7.7亿元资金完成长江干流宜昌段46.2公里的崩岸治理,长江(宜昌段)崩岸险情得到有效管控。谋划争取中央投资15.8亿元,开展涉枝江等4县区192.7公里的长江干流堤防提质升级改造。全力抓好水库湖泊堤坝整治和防汛调度,筑牢安全底线。二是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创建。在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完成全市520座小水电清理整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电站“安全标准化”及“绿色示范”创建,巩固整改成效。修建生态堰坝、生态护岸工程实施生态泄放,改善河流生态环境40余条,累计完成286座电站标准化达标评级,“绿色示范电站”创建位居全国前列。三是严格长江非法采砂监管。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压实县级采砂管理重点河段“敏感水域河长”等“五大责任人”责任。严格河道采砂规划许可制度,深化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近三年累计办理非法采砂案件24件,全市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工作多年居全省首位。

  下一步,将以“宜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创建和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以“河湖长制工作”为抓手,全面提升水利部门履职能力,坚决筑牢河湖防洪安全底线,为打造宜昌“世界级”做出水利部门更大贡献。

  三峡晚报记者提问: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禁捕以来,宜昌长江水域禁捕成效如何?为什么要十年禁捕?葛洲坝以下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水域为什么要禁钓?

  答: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2018年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率先实施长期禁捕,2019年长阳县清江白甲鱼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四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长期禁捕,2020年宜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非水生生物保护区水域实施十年禁捕,退捕渔船1878艘,退捕渔民3678人。市、县各级人民政府严格落实国家退捕禁捕政策,扎实建立并落实禁捕长效机制,禁捕秩序良好。2023年4月14日,宜昌市农业农村局邀请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长江鱼类资源保护专家,在宜昌市就长江宜昌段禁渔工作成效和水生生物保护措施召开咨询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长江宜昌段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保护成效明显。鱼类年自然繁殖数量从禁捕前不足10亿颗到2022年增加到151亿颗,江豚自然种群从2017年的15头左右增长到2022的20头以上,胭脂鱼种群明显恢复,多年不见的鳤鱼监测频次从少见到常见,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鱼类和水生生物呈逐年增长趋势,葛洲坝下看江豚已成为宜昌亮丽的生态名片。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禁捕按期限来划分的话有两种,一种是全面禁捕,也就是长期禁捕;一种是十年禁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中水生生物保护区即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是长期禁捕,没有规定禁捕期限。非水生生物保护区水域实施十年禁捕。中科院鱼类生物学院士曹文宣先生代表农业农村部介绍,长期禁捕水域主要是保护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即水生生物野外种群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鱼类的三场一通道),是需要长期重点保护的。长江鱼类有400余种,平均繁殖周期3-4年,全面恢复需要3个繁殖周期即十年,目前恢复最快的是繁殖周期短的鱼类,比如鲫鱼、鳊鱼、鳜鱼、餐条等小型鱼类,繁殖周期长的鱼类比如青、草、鲢、鳙等大型鱼类才完成一个繁殖周期。专家指出,长江十年禁捕应遵循水生生物自然恢复原则,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禁止在长江流域以水生生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和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垂钓”。长江流域禁捕后,非法捕捞活动大幅下降,垂钓对江豚等水生生物的人为伤害上升为主要威胁。长江宜昌水域分布有中华鲟、四大家鱼等多种鱼类的自然繁殖场,每年的4-6月鱼类亲体洄游到葛洲坝下产卵繁殖,造成宜昌长江水域鱼群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长江水域。水生生物种群的整体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江宜昌城区水域属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鱼类的三场一通道密集,是长江多种水生生物的重要发源地,保护责任重大。

  在此,呼吁广大市民从科学、生态的角度,正确理解国家禁捕、禁钓的法规、政策,自觉参与到长江大保护的行动中来。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