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五峰构建“1+N”模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实践
栏目:宜昌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06-21 加入收藏
五峰构建“1+N”模式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实践日期:2023-06-21 17:31来源:五峰民宗局 唐丽红责任编辑:宜昌市民宗委阅读量: “这次来五峰旅游参观体验馆感触颇深,我们亲手体验了指尖上的精细竹编、民间木器雕刻、土家女儿鞋编制、西兰卡普织锦、楚香研磨配制等,感觉民族

 “这次来五峰旅游参观体验馆感触颇深,我们亲手体验了指尖上的精细竹编、民间木器雕刻、土家女儿鞋编制、西兰卡普织锦、楚香研磨配制等,感觉民族文化和非遗手工艺博大精深,非常有意思,下次准备带孩子来参观中华民族共同体五峰体验馆。”来自武汉的李女士在参观体验中华民族共同体五峰体验馆时说到。

  中华民族共同体五峰体验馆由楚香“非遗”研学课程馆、宜红茶工业遗产、土家民俗馆和五峰非遗传承馆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实物展示、视频影像等方式,运用全息投影、VR、AR、雷达互动墙等科技手段展陈形式设计,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五峰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创共建共享五峰的故事。同时,该馆还组织县内部分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传授制作技艺,通过互动体验,真切感受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心路历程,引导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中华民族共同体五峰体验馆于4月23日在五峰举办湖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正式开馆。开馆以来,日接待参观人数超500余人,已累计接待参观体验游客超过20000人次。

  “不少人了解到我们工作室手工制作了民族运动会吉祥物“小茶宝”后,慕名而来参观、体验传统手工艺编织、西兰卡普编制和手工艺包包制作等,母亲节和“5.20”情人节期间更是有很多人体验手工艺编制制作,为自己的母亲和家人制作带有西兰卡普元素的包包、花束、人偶等手工艺品非常火爆,工作室预定的订单都排了到两个星期以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第六届乡土拔尖人才、西兰卡普工作室负责人周连芝笑着说到。

  近年来,五峰大力探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1+N”模式,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政策,盘活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把“文化振兴”纳入“乡村振兴建设”,美美与共,同步推进。突出“1”,积极整合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五峰体验馆,形成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全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氛围。探索“N”个点位,选择有条件的村(社区)、学校等单位为示范点,以“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发展、特色文化彰显、民生事业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等为工作重点,着力推进“民族文化振兴工作”创建活动和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涌现出了一批极具特色的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建典型。

                                             因地制宜,在实现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峰立足资源禀赋与优势,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格局,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示范县创建行动方案》,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挖掘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加强特色资源的保护工作,因地制宜,守正创新,将特色资源转化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并广泛吸收其他地区发展的先进经验,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仁和坪镇升子坪村民俗博物馆、非遗作坊体验基地为例,积极探索民俗文化和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方式,以民俗文化促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带动了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

  仁和坪镇升子坪村民俗博物馆、非遗作坊体验基地位于仁和坪镇升子坪村六组松树坡,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博物馆现有展品一千多件,三个非遗作坊(柴火起酥饼、顶榨菜籽油、纯酿苞谷酒)。民俗博物馆于2021年6月由郑礼彬个人投资修建,是五峰第一家非遗特色乡村民俗博物馆。作为这家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创建人,郑礼彬早年间就开始就在农村收集一些老旧物件,30多年来已经陆续积累了1000多件,现如今,在这家由老旧学校改建而成的乡村民俗博物馆里,斗笠、藤椅、背架、簸箕等一些逐渐淡出日常生活的老物件整齐陈列,“存储”着土家乡土记忆和历史文化。

  在这家“非遗”院子里,既有视觉上的盛宴,又有舌尖上的美味,让平日里大家觉得空洞深邃的非遗文化裹上浓浓的生活气息,非遗保护和传承融入乡村生活,更接地气、更显灵气。五峰非遗作坊体验基地、五峰非遗特色乡村民俗博物馆负责人郑礼彬说,非遗作坊用传统工艺制作柴火起酥饼、顶榨菜籽油、纯酿苞谷酒,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带动了周边10户农户就业致富。打造民俗博物馆,是因为看到农户原来用过的老物件,丢弃可惜了,前后收集了大概七八百件,就有了现在的民俗博物馆。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民俗博物馆的展示,让外出的游子归家参观后不忘乡风、记住乡愁,让当地用过老物件的老年人追忆过往、回忆奋斗年代,让学生游客前来游学参观、体验土家文化。该地现已成为五峰县全域旅游的亮点和网红打卡地。

                                         因材施教,在增强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峰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调动中小学生、各族群众的主观意愿,自觉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共识,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渔洋关镇幸福小学土家民俗馆和长乐天问书院为例,幸福小学精心打造建设的土家民俗馆——乡土德育资源库,收集了土家族文化藏品近千件,按土家堂屋、土家火笼屋、灶屋、卧室的摆设一一实物展示。资源库展览厅里琳琅满目,有极具特色的农业生产用具和部分生活用具,也有土家族各个时期的藏品、各式钱币像章、各种小件珍品等。该校始终把乡情教育作为奠定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热爱来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全力打造了乡土德育资源库的平台,引导组织学生参观展示土家族特色收藏品,让学生可触可感,领略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和民间工艺精湛的技法。

  长乐天问书院研学实践课程开发设置丰富独特,包含土家民俗文化、土家非遗文化、茶文化、生物多样性、中草药、传统手工艺、地理地质、生活劳动实践、红色文化、户外拓展等10大主题共50多项课程,尤以土家民俗、土家非遗、茶文化、中草药课程特色鲜明,独树一帜。长乐天问书院位于五峰县长乐坪镇,占地近8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配备得有标准400米运动场、研学课程体验馆、行政办公综合楼、报告厅、学生公寓、食堂餐厅及体育场配套设施,是以集学校托管、高端培训、文旅康养、研学旅行为一体的智慧教育综合体。该书院依托于当地浓郁的土家文化、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围绕国家提出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从土家文化、劳动教育、茶文化、中医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科学实践七大版块设计了二十大课程馆开发了50多项课程。研学营地每天最高接待量可达1200人次,每年可接待10万人次的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在此开展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冬夏令营、体育赛事、政企会务、团建拓展等活动。

                                                踵事增华,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峰始终以红色基因为底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的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基地教育宣传,引导中小学生、各族群众学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红色基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焕发新时代光芒。以傅家堰乡中心学校和渔洋关镇中心小学为例,傅家堰乡中心学校注重德育实效性、渗透性,加强民族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加强民俗文化与红色教育相结合,提高德育内化的力度与深度。该校以“养成教育”为抓手,每月开展一天军训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红军在革命年代艰苦奋斗和顽强抗战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良好行为习惯;利用活动日开展交通、健康、安全、爱国、礼仪等主题教育;开辟“民族讲堂”,以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为载体,邀请学生家长和社会先进人士进入课堂,用身边的事例和自身经历教育学生,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渔洋关镇中心小学校园“烽火渔洋”文化长廊里,全校师生抢运弹药的浮雕是启迪和教育后人的鲜活教材,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每一名学生血脉,代代薪火相传。早在2017年,渔洋关镇中心小学建成红色纪念馆,以“植杏渔洋”“烽火渔洋”“书香渔洋”“筑梦渔洋”四大主题配以馆内陈列的抗战时期物品,全方位展现了五峰的红色历史。师生共同创作出演的校史剧《烽火渔洋》更是在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艺术节中获得团体节目一等奖。

  “学校还编写校本教材《红色渔小》,每个班级都有红色班歌。”渔洋关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胡晓琴说,每年全校师生踏着当年渔小师生抢运弹药的足迹,开展“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军歌”活动,把“红色”融入学习,融入生活。

  “我会记住你,记住你。记住你走过的路。那充满荆棘坎坷的地方,如今平坦洒满阳光。”孩子们用嘹亮的歌声再忆红色传奇,唱响爱党爱国的主旋律,在五峰大山深处犹如点亮“星星点火”,全面铺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廊。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