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230588号提案的答复
栏目:湖北省自然资源厅-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08-25 加入收藏
一、有关工作开展情况(一)守好水安全底线。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争取流域综合治理理念融入国家水网规划、南水北调总体规划、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修编等国家重大规划,指导市州开展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明确流域片区“底图单元”和任务清单等,以重大水网骨干工程建设为抓手,增强江汉平原等重点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坚决守住流域水安全底线。(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编制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构建“三廊四屏多片区”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坚持生态优先、应保尽保的原则,科学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3.73万平方公里。出台《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构建“一江双廊两库四屏一平原”生态修复总体布局,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二是申报实施重点生态修复项目。为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2018年以来,在长江三峡地区、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实施2个国家山水工程,总投资175.96亿元(含中央资金40亿元),其中三峡山水工程在2022年已全部完工,国家下达绩效指标全面完成;组织开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历史遗留矿山实地调研,实施竹山县文峪河流域硫铁矿区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成功申报“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秦巴山东段-汉江流域2023年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三是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十三五”期间,全省矿山生态修复累计治理面积16.83万亩。其中,在长江干支流10公里范围内实施326个废弃露天矿山治理修复项目,治理面积3.51万亩,修复矿山数量、治理面积均超过部国家下达的任务总量和绩效目标。“十四五”期间,全省需要完成矿山修复治理面积4.8万亩,截至2023年8月,已完成1.13万亩。四是强化水土流失治理。我省每年将1600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分解到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以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幕阜山区、大别山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为重点,“十四五”以来共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403平方公里。五是持续提升全省国土绿化水平。近年来,全省森林资源总量持续稳定增长,质量逐步提升,全省森林覆盖率从39.61%提高到42.11%,森林蓄积量从3.65亿立方米增长到4.83亿立方米,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生态支撑。(三)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一是加强沿江工业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工业园区整治,实施《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持续开展问题研判、调度和督办,推动落实整改。对9市33家园区开展高温天气下专项帮扶。开展化工园区认定,推进51家化工园区建设集中处理设施。二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印发《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养殖大县、其他县、市州逐级推进规划编制,全省44个畜牧大县均印发实施专项规划。编制《湖北省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研究实施方案》,开展湖北省水产养殖夏季进水、池水和冬季尾水监测。三是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对清查的1248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进行重点交办、进度评比,2022年底累计完成整治9067个。2023年3月,印发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方案。召开省入河排污口整治专项指挥部工作会议,强化工作部署落实。定期调度梳理总结相关工作进展,督促地方加快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四)推进城乡绿色低碳发展。一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多次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专题研究,组织武汉、黄石、宜昌、襄阳、咸宁等市申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武汉、黄石、宜昌、襄阳等4市纳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组织编制《湖北省“无废城市”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全省总体“三步走”的实施步骤。帮扶指导“无废城市”方案编制及有关工作,目前,4个城市均已按国家要求印发了实施方案。二是强化低碳试点示范和项目谋划。在推进低碳城市、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等多层次试点示范基础上,成功推荐武昌区申报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组织梳理并向生态环境部报送了两批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清单,帮助金融机构与优质低碳项目对接。(五)落实粮食安全保障责任。一是严格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将国家下达我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足额带位置分解至各市州,在“三区三线”划定中,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明确现状耕地做到优先划定、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确保我省划定耕地保护目标实至名归。二是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严格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用地踏勘论证,按照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用地预审制度,从严审查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方案。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研究制定我省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及占用补划管理制度。严格审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三是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出台我省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措施,明确我省进出平衡范围、原则、程序和监管要求。开展耕地流失问题排查整改,组织各地通过恢复耕种或按照耕地“进出平衡”要求找回耕地。(六)科学优化空间发展格局。一是强化河湖岸线管控。印发清江等8条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以及《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指导河流的岸线保护、利用及管理工作,督促市县制定河道岸线保护与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加强岸线空间管控。二是深入开展“亩产论英雄”改革。修改完善《湖北省产业用地目录和用地标准(2021年本)》,实行更严格的用地标准管控,从源头严控项目规模,最大限度减少占地。实行承诺供地和净地出让,从源头管控新增建设用地闲置浪费。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处置存量土地挂钩。2022年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5.92万亩,处置闲置土地13.70万亩,均超额完成国家任务。2023年上半年分类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约9.96万亩。出台“亩产论英雄”考核评价办法,组织完成市州、县域经济“亩产论英雄”考核评价,考核评级结果报省委考核办和县域经济考核办。三是深入开展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我省共14个县(市、区)入选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挖掘典型案例,孝感安陆市盘活存量用地、宜昌市推动磷矿资源向磷化工产业聚集等案例,得到自然资源部公众号报道。(七)提升协调联动治理能力。一是强化河湖长制。我省建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湖长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覆盖所有江河、湖泊、水库、渠道以及人工水道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选聘民间河湖长及党员河湖长1.9万名,落实10万余名河湖保洁员常态化开展河湖保洁、巡查管护。连续5年将河湖长制纳入省委目标责任考核,全年巡查河湖超100万人次。二是推动建立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文件落地后,将在省级层面形成综合统筹发改、财政、生态环境等10个相关职能部门资源力量的联动协调机制,保障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顺利推进,促进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实。二、下一步工作下一步,我厅将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守护好“三江千湖四屏一山一平原”,推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一)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引领,以加快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为抓手,筑牢防洪排涝网、织密水资源配置网、打造生态水网、建设数字孪生水网,着力构建“三江多支贯通,百库千湖联调”的现代水网格局,全面提升湖北水安全保障能力。(二)加快国土空间规划报批,推进规划落地实施,落实“多规合一”,推动形成国土空间保护新格局。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导开展重大项目不可避让生态保护红线论证。编制实施《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林业实施方案,围绕“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的生态格局,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三)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加强问题督促整改。组织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盯办帮扶,持续盯办重点问题整改落实。加快《湖北省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编制,规范我省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实施连片池塘尾水治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行动,强化各项举措,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严格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制度,坚持“以地定畜、种养结合”“稳猪禽、扩牛羊”的发展思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四)以武汉市、黄石市、宜昌市和襄阳市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示范引领,有序推动各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推进多层次试点示范,加强省、市、区三级联动,深化武昌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强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引导,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五)开展耕地垦造潜力摸底研究,推进以省级专项资金实施耕地垦造计划工程。推进“山上换山下”优化耕地布局试点。开展耕地变化日常巡查和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加大投入构建“天空地网”监测体系,完善“人防+技防”监管机制,着力实现全程在线监督管理。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管理,优化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管理办法,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易地补划有偿机制。抓好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制度,推进年度耕地卫片年度问题图斑整改,组织将“三区三线”划定“非耕地”部分进行恢复整改。(六)进一步建立完善流域联防联治机制,加强水质断面监测,实行信息共享,对上下游、左右岸毗邻的污染源及时通报、共同防控,形成污染防治攻坚合力,共同缔造美好生态环境。附件:

一、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守好水安全底线。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争取流域综合治理理念融入国家水网规划、南水北调总体规划、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修编等国家重大规划,指导市州开展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明确流域片区“底图单元”和任务清单等,以重大水网骨干工程建设为抓手,增强江汉平原等重点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坚决守住流域水安全底线。

(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编制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构建“三廊四屏多片区”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坚持生态优先、应保尽保的原则,科学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3.73万平方公里。出台《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构建“一江双廊两库四屏一平原”生态修复总体布局,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二是申报实施重点生态修复项目。为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2018年以来,在长江三峡地区、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实施2个国家山水工程,总投资175.96亿元(含中央资金40亿元),其中三峡山水工程在2022年已全部完工,国家下达绩效指标全面完成;组织开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历史遗留矿山实地调研,实施竹山县文峪河流域硫铁矿区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成功申报“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秦巴山东段-汉江流域2023年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三是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十三五”期间,全省矿山生态修复累计治理面积16.83万亩。其中,在长江干支流10公里范围内实施326个废弃露天矿山治理修复项目,治理面积3.51万亩,修复矿山数量、治理面积均超过部国家下达的任务总量和绩效目标。“十四五”期间,全省需要完成矿山修复治理面积4.8万亩,截至2023年8月,已完成1.13万亩。四是强化水土流失治理。我省每年将1600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分解到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以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幕阜山区、大别山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为重点,“十四五”以来共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403平方公里。五是持续提升全省国土绿化水平。近年来,全省森林资源总量持续稳定增长,质量逐步提升,全省森林覆盖率从39.61%提高到42.11%,森林蓄积量从3.65亿立方米增长到4.83亿立方米,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生态支撑。

(三)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一是加强沿江工业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工业园区整治,实施《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持续开展问题研判、调度和督办,推动落实整改。对9市33家园区开展高温天气下专项帮扶。开展化工园区认定,推进51家化工园区建设集中处理设施。二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印发《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养殖大县、其他县、市州逐级推进规划编制,全省44个畜牧大县均印发实施专项规划。编制《湖北省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研究实施方案》,开展湖北省水产养殖夏季进水、池水和冬季尾水监测。三是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对清查的1248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进行重点交办、进度评比,2022年底累计完成整治9067个。2023年3月,印发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方案。召开省入河排污口整治专项指挥部工作会议,强化工作部署落实。定期调度梳理总结相关工作进展,督促地方加快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

(四)推进城乡绿色低碳发展。一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多次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专题研究,组织武汉、黄石、宜昌、襄阳、咸宁等市申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武汉、黄石、宜昌、襄阳等4市纳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组织编制《湖北省“无废城市”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全省总体“三步走”的实施步骤。帮扶指导“无废城市”方案编制及有关工作,目前,4个城市均已按国家要求印发了实施方案。二是强化低碳试点示范和项目谋划。在推进低碳城市、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等多层次试点示范基础上,成功推荐武昌区申报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组织梳理并向生态环境部报送了两批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清单,帮助金融机构与优质低碳项目对接。

(五)落实粮食安全保障责任。一是严格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将国家下达我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足额带位置分解至各市州,在“三区三线”划定中,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明确现状耕地做到优先划定、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确保我省划定耕地保护目标实至名归。二是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严格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用地踏勘论证,按照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用地预审制度,从严审查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方案。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研究制定我省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及占用补划管理制度。严格审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三是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出台我省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措施,明确我省进出平衡范围、原则、程序和监管要求。开展耕地流失问题排查整改,组织各地通过恢复耕种或按照耕地“进出平衡”要求找回耕地。

(六)科学优化空间发展格局。一是强化河湖岸线管控。印发清江等8条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以及《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指导河流的岸线保护、利用及管理工作,督促市县制定河道岸线保护与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加强岸线空间管控。二是深入开展“亩产论英雄”改革。修改完善《湖北省产业用地目录和用地标准(2021年本)》,实行更严格的用地标准管控,从源头严控项目规模,最大限度减少占地。实行承诺供地和净地出让,从源头管控新增建设用地闲置浪费。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处置存量土地挂钩。2022年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5.92万亩,处置闲置土地13.70万亩,均超额完成国家任务。2023年上半年分类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约9.96万亩。出台“亩产论英雄”考核评价办法,组织完成市州、县域经济“亩产论英雄”考核评价,考核评级结果报省委考核办和县域经济考核办。三是深入开展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我省共14个县(市、区)入选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挖掘典型案例,孝感安陆市盘活存量用地、宜昌市推动磷矿资源向磷化工产业聚集等案例,得到自然资源部公众号报道。

(七)提升协调联动治理能力。一是强化河湖长制。我省建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湖长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覆盖所有江河、湖泊、水库、渠道以及人工水道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选聘民间河湖长及党员河湖长1.9万名,落实10万余名河湖保洁员常态化开展河湖保洁、巡查管护。连续5年将河湖长制纳入省委目标责任考核,全年巡查河湖超100万人次。二是推动建立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文件落地后,将在省级层面形成综合统筹发改、财政、生态环境等10个相关职能部门资源力量的联动协调机制,保障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顺利推进,促进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实。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厅将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守护好“三江千湖四屏一山一平原”,推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

(一)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引领,以加快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为抓手,筑牢防洪排涝网、织密水资源配置网、打造生态水网、建设数字孪生水网,着力构建“三江多支贯通,百库千湖联调”的现代水网格局,全面提升湖北水安全保障能力。

(二)加快国土空间规划报批,推进规划落地实施,落实“多规合一”,推动形成国土空间保护新格局。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导开展重大项目不可避让生态保护红线论证。编制实施《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林业实施方案,围绕“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的生态格局,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

(三)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加强问题督促整改。组织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盯办帮扶,持续盯办重点问题整改落实。加快《湖北省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编制,规范我省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实施连片池塘尾水治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行动,强化各项举措,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严格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制度,坚持“以地定畜、种养结合”“稳猪禽、扩牛羊”的发展思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四)以武汉市、黄石市、宜昌市和襄阳市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示范引领,有序推动各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推进多层次试点示范,加强省、市、区三级联动,深化武昌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强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引导,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行业节能降碳。

(五)开展耕地垦造潜力摸底研究,推进以省级专项资金实施耕地垦造计划工程。推进“山上换山下”优化耕地布局试点。开展耕地变化日常巡查和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加大投入构建“天空地网”监测体系,完善“人防+技防”监管机制,着力实现全程在线监督管理。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管理,优化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管理办法,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易地补划有偿机制。抓好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制度,推进年度耕地卫片年度问题图斑整改,组织将“三区三线”划定“非耕地”部分进行恢复整改。

(六)进一步建立完善流域联防联治机制,加强水质断面监测,实行信息共享,对上下游、左右岸毗邻的污染源及时通报、共同防控,形成污染防治攻坚合力,共同缔造美好生态环境。

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