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关于对省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230468号提案会办工作的意见
栏目:湖北乡村振兴局-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21 加入收藏
湖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230468号案    由:持续优化我省县域营商环境 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    类:经济建设-宏观经济 主 题 词:提案件人: 夏少林(共1名) 办理单位:主办: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会办:省政务管理办公室,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乡村振兴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省住建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内    容:  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县域作为解决我省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阵地。持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助力繁荣县域经济是实现强县工程目标和实施中部崛起、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和关键。      一、湖北省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一)产业升级步伐缓慢,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我省县域经济大多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以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代表的优质高效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产业链不健全,农产品品牌少,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加工、包装工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产业结构低水平重复、升级缓慢、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二)政务与金融环境不够友好,中小企业发展受阻      政府和金融部门在提供服务时,往往大多倾向于规模较大的大企业,而忽视了规模小、风险抵抗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最终造成了中小企业资金不足,却又融资困难、发展举步维艰的局面。      (三)县域社会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严重      我省许多县域地区社会发展滞后,社会治理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生活匮乏,县域经济社会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县域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加之人才培养机制的缺失,使当下发展县域经济缺少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主要对策建议      (一)做好三产统筹融合,倾力打造县域核心产业      全省各县应致力发展一个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产业,鼓励集聚发展,强化科技驱动,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关注县域发展的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大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延链、补链、强链的工作力度,争做“有中生优”。同时,跳出资源依托思维,用好用足用活市场,推动县域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突破“吃资源饭”的路径依赖,努力做到“无中生有”。      (二)服务为本,打造宽容友商的政务环境      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集成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等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提质增效。以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建立健全社会事业投资经营公平准入竞争环境,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探索建立投资项目并联高效审批机制,实现在线审批“一张网”全覆盖,在强县试点项目报建阶段承诺审批机制等,对一时看不准的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三)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开发针对县域特色的金融产品      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各金融机构瞄准“特色种养、绿色食品、乡村现代服务”三大重点产业。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发展农业保险、乡村振兴基金。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突破口,对融资渠道进行探索和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放。      (四)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推动县域以人为本的就地城镇化      加快打造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样板。推进县域与城市圈(群)融合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不断完善拓展城市功能,增强县域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五)坚持人才强县,开展“乡村振兴”大课堂      把选好配强市县乡党政正职作为重中之重,及时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谋发展、懂经济、敢担当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县域经济发展主战场的重要岗位。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工程、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工程、新型城镇化人才提升工程、文化旅游人才支撑工程,增强“人才造血”能力。发动省内外优质科教资源,全面开展“乡村振兴”大课堂,在全省形成大抓县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六)充分利用5G技术迭代,推进县域数字赋能工程      推动“互联网+产业”融入县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构建特色单品的平台经济,打破信息不对称,利用产业平台推动产品优质优价、产业升级,对价格和资源赋能。创新涉农大数据服务模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估等服务,建立完善的数字化交易配套结算服务系统,加快传统农产品交易场景的数字化重构,推动“互联网+金融”加快向乡村延伸。以新基建的数字化赋能方式,实现将绿水青山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选择合适标的推向市场,实现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全力推进数字赋能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数字政府平台共享、数据共治、应用共建、业务共融,建设“数据融通、跨域联动”的县域数字治理中心。    办    法:  省发改委:        现将省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230468号提案提出的有关“持续优化我省县域营商环境 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办理情况函告如下,请综合后一并答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人才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保障,也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2021年以来,省乡村振兴局累计遴选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3.57万名;开展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52.01万人次;指导各地组织脱贫地区干部和乡村振兴干部培训100.3万人次;配合省“三支一扶”办招录568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三支一扶”帮扶乡村振兴岗位;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77万人,驻村工作队1.2万支、驻村干部4.26万人,驻村力量覆盖全省81.77%行政村,驻村干部总数在全国排第2位。同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协调相关部门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引导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根据夏少林同志提出的“坚持人才强县,开展‘乡村振兴‘大课堂”的建议,下一步,省乡村振兴局将结合自身职能职责,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围绕乡村人才振兴目标,运用多种形式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为脱贫地区实现乡村振兴输送人才动力源。一是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按照分级培训原则,组织开展岗前培训,着力提高抓好基层党建、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强乡村治理、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能力。二是开展乡村振兴“头雁工程”示范培训。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头雁”示范培训,努力为湖北培养一批站位高、能力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乡村振兴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三是完善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制度。以“省级示范培训、市州重点培训、县级普遍培训、部门抓系统行业培训”为主要方式,做好脱贫地区基层干部和帮扶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培训。四是探索创新雨露计划技能人才培育项目。鼓励引导脱贫家庭子女接受雨露计划中高等职业教育、脱贫家庭存量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以及种植养殖、农村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五是加强脱贫地区公共服务人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项目示范引领作用,扩大帮扶乡村振兴招募岗位规模。六是加强乡村人才振兴投入保障。支持涉农企业加大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投入。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事业,带动人才回流乡村。完善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吸引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七是营造良好环境。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高农村生活便利化水平,吸引城乡人才留在农村。通过优秀人才评选、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等途径,选树一批乡村人才先进典型,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政策扶持,引导乡村人才增强力争上游、务农光荣的思想观念。                                 湖北省乡村振兴局                            2023年5月26日 jQuery(‘#qrcodeCanvas‘).qrcode({text:document.location.href,width:112,height:112}); 附件:

湖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20230468

案    由:

持续优化我省县域营商环境 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    类:

经济建设-宏观经济

主 题 词:

提案件人:

夏少林(共1名)

办理单位:

主办: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会办:省政务管理办公室,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乡村振兴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省住建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内    容:

  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县域作为解决我省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阵地。持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助力繁荣县域经济是实现强县工程目标和实施中部崛起、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和关键。
      一、湖北省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一)产业升级步伐缓慢,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我省县域经济大多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以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代表的优质高效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产业链不健全,农产品品牌少,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加工、包装工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产业结构低水平重复、升级缓慢、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二)政务与金融环境不够友好,中小企业发展受阻
      政府和金融部门在提供服务时,往往大多倾向于规模较大的大企业,而忽视了规模小、风险抵抗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最终造成了中小企业资金不足,却又融资困难、发展举步维艰的局面。
      (三)县域社会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严重
      我省许多县域地区社会发展滞后,社会治理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生活匮乏,县域经济社会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县域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加之人才培养机制的缺失,使当下发展县域经济缺少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主要对策建议
      (一)做好三产统筹融合,倾力打造县域核心产业
      全省各县应致力发展一个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产业,鼓励集聚发展,强化科技驱动,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关注县域发展的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大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延链、补链、强链的工作力度,争做“有中生优”。同时,跳出资源依托思维,用好用足用活市场,推动县域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突破“吃资源饭”的路径依赖,努力做到“无中生有”。
      (二)服务为本,打造宽容友商的政务环境
      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集成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等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提质增效。以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建立健全社会事业投资经营公平准入竞争环境,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探索建立投资项目并联高效审批机制,实现在线审批“一张网”全覆盖,在强县试点项目报建阶段承诺审批机制等,对一时看不准的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三)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开发针对县域特色的金融产品
      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各金融机构瞄准“特色种养、绿色食品、乡村现代服务”三大重点产业。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发展农业保险、乡村振兴基金。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突破口,对融资渠道进行探索和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放。
      (四)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推动县域以人为本的就地城镇化
      加快打造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样板。推进县域与城市圈(群)融合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不断完善拓展城市功能,增强县域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五)坚持人才强县,开展“乡村振兴”大课堂
      把选好配强市县乡党政正职作为重中之重,及时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谋发展、懂经济、敢担当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县域经济发展主战场的重要岗位。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工程、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工程、新型城镇化人才提升工程、文化旅游人才支撑工程,增强“人才造血”能力。发动省内外优质科教资源,全面开展“乡村振兴”大课堂,在全省形成大抓县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六)充分利用5G技术迭代,推进县域数字赋能工程
      推动“互联网+产业”融入县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构建特色单品的平台经济,打破信息不对称,利用产业平台推动产品优质优价、产业升级,对价格和资源赋能。创新涉农大数据服务模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估等服务,建立完善的数字化交易配套结算服务系统,加快传统农产品交易场景的数字化重构,推动“互联网+金融”加快向乡村延伸。以新基建的数字化赋能方式,实现将绿水青山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选择合适标的推向市场,实现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全力推进数字赋能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数字政府平台共享、数据共治、应用共建、业务共融,建设“数据融通、跨域联动”的县域数字治理中心。
    

办    法:

  
省发改委:
        现将省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230468号提案提出的有关“持续优化我省县域营商环境 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办理情况函告如下,请综合后一并答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人才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保障,也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2021年以来,省乡村振兴局累计遴选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3.57万名;开展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52.01万人次;指导各地组织脱贫地区干部和乡村振兴干部培训100.3万人次;配合省“三支一扶”办招录568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三支一扶”帮扶乡村振兴岗位;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77万人,驻村工作队1.2万支、驻村干部4.26万人,驻村力量覆盖全省81.77%行政村,驻村干部总数在全国排第2位。同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协调相关部门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引导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根据夏少林同志提出的“坚持人才强县,开展'乡村振兴'大课堂”的建议,下一步,省乡村振兴局将结合自身职能职责,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围绕乡村人才振兴目标,运用多种形式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为脱贫地区实现乡村振兴输送人才动力源。一是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按照分级培训原则,组织开展岗前培训,着力提高抓好基层党建、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强乡村治理、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能力。二是开展乡村振兴“头雁工程”示范培训。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头雁”示范培训,努力为湖北培养一批站位高、能力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乡村振兴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三是完善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制度。以“省级示范培训、市州重点培训、县级普遍培训、部门抓系统行业培训”为主要方式,做好脱贫地区基层干部和帮扶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培训。四是探索创新雨露计划技能人才培育项目。鼓励引导脱贫家庭子女接受雨露计划中高等职业教育、脱贫家庭存量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以及种植养殖、农村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五是加强脱贫地区公共服务人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项目示范引领作用,扩大帮扶乡村振兴招募岗位规模。六是加强乡村人才振兴投入保障。支持涉农企业加大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投入。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事业,带动人才回流乡村。完善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吸引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七是营造良好环境。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高农村生活便利化水平,吸引城乡人才留在农村。通过优秀人才评选、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等途径,选树一批乡村人才先进典型,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政策扶持,引导乡村人才增强力争上游、务农光荣的思想观念。
    
                             湖北省乡村振兴局
                            2023年5月26日

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