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湖北日报】职教十年|“火眼金睛”找企业 莫让人才变“耗材”
栏目:湖北省教育厅-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4-04-10 加入收藏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办学的“风向标”,代表着行业趋势和方向。学校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培育肥沃的实践土壤,和企业紧密联系,时刻跟进行业前沿,才有可能在大赛中拔得头筹。但现实中,企业数量众多,有在传统行业中深耕细作的大型企业,有在新兴行业中乘风破浪的创业企业,哪些企业才能“代表”行业前沿,给教学带来实际的收益?如何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合点?采访中,多所职业院校分享了自己的“企业经”。赛场上 看到行业需要比赛场景是对一线工作场景的模拟,学生在赛场上展现的技能是行业的切实需要。“网购页面里装修精美的店铺、详细的产品推介、店铺的营销活动,都是电子商务赛项第二个模块视觉营销的比赛内容。”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师赵臻子举例。课堂上如何学习这一竞赛模块?赵老师介绍,校内产教融合课程中会用到数据分析模型和方法,也有视觉设计等内容,企业会给专业指导,将企业经验分享给学生,比如告诉学生怎样的设计才是消费者希望和喜欢看到的。经过竞赛磨练的选手,往往也是各大企业、单位技术工的录用人选。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学子程龙、徐聪曾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中获奖,成功入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师王旭东认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块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实现了对接,能拉近企业和岗位需求的距离,有效缩小学生能力和企业期望的落差。“比赛让我们意识到,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革新和迭代,要求我们职业院校也要快速跟进企业的技术革新。”王旭东说,在课程改革方面与企业接轨,让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实践任务对接,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岗位内容、文化和管理规范,准确自我定位,“相信我们培养的每个学生都将会是企业人选。”沟通中 达成校企共识“若不和企业合作,职业教育相对于行业发展将会非常滞后。”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航空学院副院长李远军表示,以汽车行业为例,行业本身变化快,新能源汽车的很多动力及控制模块燃油车不具备,不同品牌车辆之间有差异,学生技术要学好,至少得摸得到设备。校企合作能增加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还开拓了学生就业渠道,对高校办学益处良多。但企业普遍存在现实的顾虑:花心思培养的学生学到技术,另谋高就,企业辛苦一场,最后“为他人做嫁衣”。如何找到切合点,让企业在合作中尝到“甜头”,获得增益,促进校企合作落地?李远军分享了他的合作经验:和学校对接后,企业旺季和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对接耦合,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指导下直接进入岗位,企业的用工需求、校内学生实习实训需求能同步得到解决。此外,行业头部企业对人才有着较为完善的培养和晋升渠道,对员工发展也更友好。如吉利汽车从2015年开始鼓励和促进内生型人才的培养,陆续发布了雏燕、大雁、飞雁、金雁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内部培养的人才稳定性更高,专业契合度更好,可以更快更好地保障企业高速发展。磨砺下 炼就“火眼金睛”人社部门对职业技能培训有相应补贴,产教融合企业也有税收减免政策,但甄别出有人才培养需求和愿望的企业并不容易。有企业为了拿补贴而来,没有在学生培养上尽到责任;也有企业带来交换条件,“和学校合作,学校就得把办公设备换上公司的产品”。在职业院校中转几圈,偶尔也能发现一些废弃的企业牌匾,部分企业是因为行业变化调整了用人需求,校企合作到期不续,也有少数企业打着校企合作的名头进校,却没有真正把企业的标准、技术引进来,更谈不上入企就业,双方合作不下去了,企业就人去楼空。多年磨砺,负责校企合作的老师们,也就炼得一双“火眼金睛”。“有企业和我说要10个学生,却说不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和岗位的工作内容,这一听就不靠谱儿!”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院长郑睿坦言,有企业会找学校要“临时工”,学生入职后被派遣从事和专业不对口的生产工作,表面上学生入企实习了,还附送“实习证明”,但其实学生没有学到东西,反而消耗了自己,浪费了时间。此外,校企合作还需要提前布局行业前沿,以应对市场波动。郑睿回忆,2012年,学院获批了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建工集团、中铁大桥局的工程师来校设岗,交谈之中,企业工程师为人才培养指路:建筑行业要走向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人才培养也要早布局。郑睿结合政策,从行业、企业处得到印证后,着手和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对接,2016年前后落地专业转型,把信息化应用融入日常教学,还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室,目前学院保持每年约800名学生的招生指标,学生就业依然不愁出路。(记者 张歆 田佩雯)附件: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办学的“风向标”,代表着行业趋势和方向。学校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培育肥沃的实践土壤,和企业紧密联系,时刻跟进行业前沿,才有可能在大赛中拔得头筹。但现实中,企业数量众多,有在传统行业中深耕细作的大型企业,有在新兴行业中乘风破浪的创业企业,哪些企业才能“代表”行业前沿,给教学带来实际的收益?如何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合点?采访中,多所职业院校分享了自己的“企业经”。

赛场上 看到行业需要

比赛场景是对一线工作场景的模拟,学生在赛场上展现的技能是行业的切实需要。

“网购页面里装修精美的店铺、详细的产品推介、店铺的营销活动,都是电子商务赛项第二个模块视觉营销的比赛内容。”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师赵臻子举例。课堂上如何学习这一竞赛模块?赵老师介绍,校内产教融合课程中会用到数据分析模型和方法,也有视觉设计等内容,企业会给专业指导,将企业经验分享给学生,比如告诉学生怎样的设计才是消费者希望和喜欢看到的。

经过竞赛磨练的选手,往往也是各大企业、单位技术工的录用人选。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学子程龙、徐聪曾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中获奖,成功入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师王旭东认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块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实现了对接,能拉近企业和岗位需求的距离,有效缩小学生能力和企业期望的落差。

“比赛让我们意识到,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革新和迭代,要求我们职业院校也要快速跟进企业的技术革新。”王旭东说,在课程改革方面与企业接轨,让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实践任务对接,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岗位内容、文化和管理规范,准确自我定位,“相信我们培养的每个学生都将会是企业人选。”

沟通中 达成校企共识

“若不和企业合作,职业教育相对于行业发展将会非常滞后。”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航空学院副院长李远军表示,以汽车行业为例,行业本身变化快,新能源汽车的很多动力及控制模块燃油车不具备,不同品牌车辆之间有差异,学生技术要学好,至少得摸得到设备。

校企合作能增加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还开拓了学生就业渠道,对高校办学益处良多。但企业普遍存在现实的顾虑:花心思培养的学生学到技术,另谋高就,企业辛苦一场,最后“为他人做嫁衣”。

如何找到切合点,让企业在合作中尝到“甜头”,获得增益,促进校企合作落地?

李远军分享了他的合作经验:和学校对接后,企业旺季和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对接耦合,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指导下直接进入岗位,企业的用工需求、校内学生实习实训需求能同步得到解决。

此外,行业头部企业对人才有着较为完善的培养和晋升渠道,对员工发展也更友好。如吉利汽车从2015年开始鼓励和促进内生型人才的培养,陆续发布了雏燕、大雁、飞雁、金雁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内部培养的人才稳定性更高,专业契合度更好,可以更快更好地保障企业高速发展。

磨砺下 炼就“火眼金睛”

人社部门对职业技能培训有相应补贴,产教融合企业也有税收减免政策,但甄别出有人才培养需求和愿望的企业并不容易。有企业为了拿补贴而来,没有在学生培养上尽到责任;也有企业带来交换条件,“和学校合作,学校就得把办公设备换上公司的产品”。

在职业院校中转几圈,偶尔也能发现一些废弃的企业牌匾,部分企业是因为行业变化调整了用人需求,校企合作到期不续,也有少数企业打着校企合作的名头进校,却没有真正把企业的标准、技术引进来,更谈不上入企就业,双方合作不下去了,企业就人去楼空。

多年磨砺,负责校企合作的老师们,也就炼得一双“火眼金睛”。

“有企业和我说要10个学生,却说不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和岗位的工作内容,这一听就不靠谱儿!”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院长郑睿坦言,有企业会找学校要“临时工”,学生入职后被派遣从事和专业不对口的生产工作,表面上学生入企实习了,还附送“实习证明”,但其实学生没有学到东西,反而消耗了自己,浪费了时间。

此外,校企合作还需要提前布局行业前沿,以应对市场波动。郑睿回忆,2012年,学院获批了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建工集团、中铁大桥局的工程师来校设岗,交谈之中,企业工程师为人才培养指路:建筑行业要走向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人才培养也要早布局。

郑睿结合政策,从行业、企业处得到印证后,着手和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对接,2016年前后落地专业转型,把信息化应用融入日常教学,还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室,目前学院保持每年约800名学生的招生指标,学生就业依然不愁出路。记者 张歆 田佩雯


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