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见证:智志并扶写华章——宜昌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栏目: 宜昌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0-12-21 加入收藏
见证:智志并扶写华章——宜昌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日期:2020-12-21 16:03

 

“全面改薄”后,五峰傅家堰中小学旧貌换新颜。 罗浩瀚 摄

孩子们在操场上。 罗浩瀚 摄

傅家堰中小学新修的塑胶跑道。 罗浩瀚 摄

远安县河口乡中小学教师刘启政在辅导学生 。 徐晓莉 摄

肖俊娥在课堂上辅导学生。 罗浩瀚 摄

夷陵区乡村教师郑林和学生们在一起。 吴宏福 摄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延 通讯员 郭道群 张黎磊

教育,是老百姓最热衷的话题,上好学,是他们最美好的期盼。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让贫困家庭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充满理想,才能达到教育精准扶贫的目的。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资助全覆盖,全面改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不拘一格的扶贫形式,感动心灵的扶贫成果,不断涌现的成效亮点,用教育精准扶贫铺就贫困学子成才之路,充分彰显着宜昌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生动画卷。

宜昌市教育局局长覃照表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优质的知识教育,是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决策。教育精准扶贫是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实效的前提,是改善、稳定发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是“斩断穷根”的利器,是增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有保障”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主要内容,也是教育脱贫攻坚的核心目标。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教育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宜昌市教育局紧抓“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目标,突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和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两个工作重点,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明显成效。

双线控辍 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

“娃儿上学了,家里的活谁来做?”“离家太远了,见不到不放心。”这些是做控辍保学工作时经常碰到的问题,贫困成为阻挡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拦路虎”。部分贫困家庭的父母咬牙支持子女上学,入不敷出的处境又增加了许多因学致贫的家庭,陷入了失学与贫困的恶性循环。

为了改变这种困境,市教育局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教育脱贫攻坚的硬任务,推动各县市区政府落实控辍保学法定职责要求,把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控辍保学重点对象。组织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其他部门,对特殊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实施“行政、教育”双线管理机制,县、乡、村三级实行“三定三包”责任制(即定责任、定目标、定对象、包劝学到位、包救助到位、包执法到位),实行控辍保学督导检查结果公告、限期整改和责任追究制度。

“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这是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兜住的底线。”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乡镇工作考核时,对控辍保学不达标实施“一票否决”,从而有效激励了乡镇党政领导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切实将各级政府主体责任落到了实处。各地各校开展控辍保学突出问题摸底排查,及时劝返学生,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净入学率100%。

这是一场有温度的控辍保学战:因人施策,根据辍学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复学学生“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瞄准“三个节点”:“开学前”节点,精准摸排,切实掌握每一个学生情况;“开学时”节点,要求各校对学生报到情况进行认真清点,保证全部按时报到;“考核时”节点,实行月报告制度,千方百计防止学生辍学。确保“三个不”:织密织牢控辍保学网,防止适龄学生辍学,确保一个不漏;精准掌握返校情况,实现每一个学生到校就读,确保一个不跑;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实现辍学生常态化动态清零,确保一个不少。

今年春季学期,全市在原定开学时间如期开展线上教学,聚焦偏远农村学生、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学生,通过赠送流量包、提供移动终端等方式,实现网络教学一个不少;组织100多名专职心理教师,参与“安心行动小组”志愿服务,开设“心晴热线”,提供了点对点心理疏导服务。2020年春季学期,全市义务教育阶段25.2万学生实现线上学习全覆盖,学生满意率92.12%。

截至目前,根据国家学籍网中控辍保学台账和湖北省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监控平台数据,我市经认真排查,已全部核减销号,实现了有学习能力的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目标。

资助全覆盖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孩子刚转来的时候成绩较差,现在每门功课都能及格了,还发展了两项体育爱好。”鸣凤镇南门小学小欣同学,最近几年的变化很大,让他的学业导师汪月月欣喜不已。除了学业导师,小欣还有一位第二导师——远安县委副书记、县长汤明。

据了解,为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升贫困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远安在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中为每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选聘“第二导师”,通过构建学业导师、第二导师、优秀学生、贫困学生“四人成长共同体”,大力实施学业帮扶、信心提振、生涯规划、入学保障等四大工程,从扶物、扶智、扶志、扶技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帮扶网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教育基础。如今,远安831名“第二导师”在教育扶贫一线扶持1547名贫困学生成长成才。

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和爱心,源源不断。市教育局联合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和市残联出台《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细则》,列出了学生资助工作负面清单,进一步夯实学生资助工作基础。

伍家岗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过QQ群,开展线上咨询答疑,按照国家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统一要求,强化助学贷款还款救助工作。枝江学生资助中心积极组织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救助工作,对13名枝江市户籍助学贷款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大学生进行资助,资助金额3000元/人。

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上学费用难题,我市开展学生资助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在硬件条件、人员配备、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等方面着力,建立规范完善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据了解,我市2016-2020年累计资助学生65.59万人次,发放资金9.53亿元,实现了学生资助“全学段全覆盖”的目标。此外,我市还在三个贫困县实施了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4万贫困地区学生,年发放专项资金近3000万元。

“全面改薄”

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一下雨,操场上都是泥,要等好几天,学生们才能上体育课”。说起学校以前的样子,五峰傅家堰中小学校长肖俊娥非常感慨。学校位于五峰西北边陲,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校舍陈旧,优秀师资和生源双双外流。

岁月如梭,学生公寓、多功能教室、塑胶跑道……一个个项目相继落地实施,傅家堰中小学在宜昌市教育局的帮扶下,旧貌换新颜。曾经拥挤的学生宿舍变成单人单铺的公寓楼;独立卫生间二十四小时供应热水;多功能教室升级为“空中课堂”;全面建成初中教学楼、男女生公寓楼、塑胶运动场、校园文化公园及开放式书吧;还建成了录播室、多功能厅、校史馆和民族团结德育活动室;校园低音系统和希沃多媒体一体机走进了每间教室,给广大师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硬件条件变好了,软件也要跟上。宜昌市教育局率领市十六中、市桃花岭小学、宜昌市幼儿园,通过多点聚焦的捐赠捐助、互派互访、跟岗跟学和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直通与共享。帮扶行动助力傅家堰中小学老师苦练内功,参与2019年全县青年教师大比武,8名教师获得课堂教学、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评比“一等奖”;4位青年教师进入中层管理团队;一批优秀青年教师挑起教育教学大梁。

据了解,我市聚焦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薄弱学校,实施并全面完成“全面改薄”工程规划(2014-2018年),累计投入资金24.5亿元,争取中央、省级专项建设资金11.9亿元,竣工校舍建设面积121万平方米,采购教育设施设备近4亿元。全市义务教育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全部达标,班班通、宽带网、录播教室已成为各地学校“标配”;全市建成了城域网,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中小学校覆盖率达100%,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计划”(2019-2020年),以化解城镇大班额、农村两类学校(小规模、寄宿制)建设、农村学校信息化为重点,规划投资3.9亿元,已落实中央、省级资金3.7亿元。近年来,还相继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幼儿园公益普惠覆盖率达81.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5%,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教师队伍建设

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我爱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有着我的青春和理想,我会继续陪孩子们长大!”夷陵区乡村教师郑林,在邓村乡江坪小学任教,扎根偏远山区三尺讲台,全身心投入到山区教育事业,用实际行动点亮孩子们的求学梦。

据了解,江坪小学地处国家森林公园大老岭的山麓,位置偏远,老师不愿来,来了留不住。2012年,25岁的郑林来到这里,从普通老师成长为德育副校长、校长,她创造性地提出了“让芽芽们都出彩”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教学管理、培育师资队伍、提振学生志气,江坪小学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外流学生纷纷转回村里读书学习。八年来,郑林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宜昌青年五四奖章”、第三届“夷陵好人”等称号。

像这样的乡村老师还有许多。五峰采花中学教师刘雪莲一腔热血守深山、夷陵区下堡坪中小学教师崔成元扎根山区36年无怨无悔,他们被评上2020年宜昌市“十佳师德标兵”。为了让这些优秀教师留得住,我市出台《加强全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细则(2016-2020年)》,进一步推动职务(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开展乡村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定向申报评审,极大提高基层一线教师和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

宜昌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乡村教师职称进行政策倾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严格把关,要求各县市区在正常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时,乡村学校教师正常申报高级教师、一级教师职数所占比例不得低于其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二是对乡村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实行“定向申报、定向评审、定向使用”;三是在评审通过率上给予乡村教师倾斜,2020年乡村教师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为80%,乡村教师中级职称评审通过率为90%。

制定出台《宜昌市中小学校本研修指南(试行)》,组织名师团队巡回讲学、送教下乡510场次,参训教师达4.5万人次。连续实施两期教师培训3年行动计划,近3年,市级教师集中培训项目共培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3600余人次。宜都、枝江、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已成功申报国培项目县,2019年落实国培省培项目288个,选派教师5147人次,其中乡村教师近2800人次。

技能培训

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

在众多的贫困人口中,“两后生”目前成了备受关注的人群。因为贫困,许多人在中学阶段毕业后,未能继续接受教育,一没有技能支持,二没有学历资本,这类富余劳动力不仅不能创收,更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我市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扶贫,努力做到培养一个学生、学成一门技能、脱贫一个家庭。

“扶贫先扶志”。针对贫困群众培训愿望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宜都开展“志能班”培训,推进“培训+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培训动力。高坝洲镇白洪溪村“两后生”张智强,到就业训练中心学习电焊技术,结业后被推荐到正鑫铝模公司就业。

枝江市发挥职业教育龙头带动作用,瞄准贫困人口,大力开展以提高贫困家庭成员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精准培训,增强贫困人口的 “造血功能”。枝江市职教中心(二技校)近年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掌握了本地支柱产业用工需求和贫困人口就业愿望,启动了专业设置改革。增设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专业。加强了校企合作,以“创新、创意、创业”教育为主线,进一步推进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招生,定向就业,合作单位达到18家。这样不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服务本地产业发展,而且为贫困生打开了就业渠道。

据了解,我市充分发挥全市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优势,主动积极配合人社部门开展“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5000多人。每年组织全市2万余名初三学生到市职教园及县市职教中心开展了“职业体验日”活动,培养学生职业、就业意识。组织开展针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重点面向建筑、制造、电商、物流、餐饮、物业、家政等行业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27509人次,实现先培训后上岗,努力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全市职业院校每年为地方实地经济提供8000多名技能人才。

积极组织参加全省中职技能大赛,自2013年以来,实现市州“七连冠”;中职学生参加技能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五年占全省上线人数达到28%以上,在市州遥遥领先。5年内,成功承办2项全国职业院校中职技能大赛赛项和25项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宜昌已经成为区域技能大赛赛事中心,职业教育影响力显著提升。职业教育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勇担使命,砥砺奋进,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将教育扶贫脱贫工作融入乡村振兴之中,持续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全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做出乡村振兴的教育贡献,为办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而不断努力!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