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数字经济发展 “十四五” 规划的通知
栏目:宜昌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2-03-31
宋体宋体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宋体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宋体宋体《宜昌市数字经济发展宋体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宋体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宋体宋体宋体年月日宋体宋体宋体此件公开发布宋体宋体根据国家和湖北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及《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宋体十四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宜昌市数字经济发展 “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根据国家和湖北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及《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有支撑

  一是通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截至“十三五”末,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5660G,建成通信铁塔7697座,移动通信基站2.53万个。二是5G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全市共建成5G通信基站3221个(移动1490个、联通820个、电信911个),主城区和各县城城区已基本实现5G网络覆盖。三是算力资源供给能力持续加强。构建了全市统一的三峡云平台,已具备97万亿次计算能力、22.18PB存储能力,可承载106个部门的481个应用系统,2118台云主机,接入摄像头64084路,平台录像10688路31天,应用水平全国领先。

  2.数字产业发展有优势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区一园一基地”的发展格局。“一区”即数据中心聚集区。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已建成15个大中小型的数据中心,基本形成数据存储产业集群。“一园”即大数据产业园。初步建成了以电子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大数据应用为主导产业的宜昌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园。“一基地”即数据研发、产业孵化、人才培训基地。基本形成了一批环三峡大学及周边区域的大数据研发、培训及孵化中心。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截至“十三五”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有116家,总产值(营收)248.5亿元。其中制造类企业85家,总产值207.3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31家,总营收41.2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40家,宜昌惠科科技、宜昌宇讯网通、三峡日报新媒体等95家数字经济相关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三是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全市具有规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6个,其中行业级1个、企业级5个。创建了一批企业孵化机构和国家、省级众创空间以及覆盖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126家,市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孵企业超过1100家。

  3.数字转型升级有突破

  一是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印发《宜昌市企业上云工程工作方案(2018-2020年)》《宜昌市推进5G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宜昌市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多项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全市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二是两化融合顺利推进。实施两化融合提升行动,推进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组织实施“企业上云”工程,谋划布局工业互联网建设。全市现有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1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2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2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48家、市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40家。三是新动能保持快速发展。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2.7%。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3%,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9.8%。全年服务机器人产量346万套。四是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进程加快。上云企业超过3000家,安琪酵母、微特技术等7家企业进入省2020年上云标杆示范企业公示。兴发集团、三峡云计算中心、东土科技(宜昌)、宜昌城市云计算中心、纵横贝尔、升思科技、金蝶软件(宜昌)、鸿宇连邦等8家企业入选湖北省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名单。

  4.数字治理服务有实效

  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建设,不断创新智慧政务服务模式,政务信息共享开放取得突破,为湖北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整市推广市民卡应用的市州。一是数字政务平台建设取得长足发展。通过全市统一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打通面向企业和群众多渠道政务服务门户(前台),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网上直办、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99.8%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办件时间总体压缩78.4%。二是政务数据共享加速推进。实现全市36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日更新数据100多万条,数据库可用总量达74.15万条,每个工作日平均交换量超过200万条。全市统一电子政务外网已完成市县乡村四级电子外网全覆盖,电子外网终端用户数达到46807个。三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应用持续推进。积极打通面向各级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后台),进一步整合关闭部门自建的网上办事大厅(含手机APP),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在市民一卡通、互联网+学位申请、互联网+企业开户、宜昌云签名、互联网+人社服务、互联网+公安服务、互联网+公积金、医疗健康大数据、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交易等开展试点示范,应用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形成了“一门集中、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模式。四是数字政府建设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发布了《关于建设“智慧宜昌”的决定》《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宜昌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宜昌城市大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积极探索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有效提升服务效能和办事效率。

  (二)主要问题

  1.持续增长动能不够强

  部分传统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瓶颈期,中小型企业内部信息化基础较差,应用数字技术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升级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驱动和支撑有待提高,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优势不突出,缺少兼具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引领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数字经济的人才智力资源紧缺,尤其是融合型、实用型人才缺口较大,人才集聚能力相对有限,发展数字经济的智力支撑亟待强化。

  2.基础设施能力需加强

  信息化建设的网络环境、数据中心等硬件、软件配置还较为薄弱,网络宽带速度有待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总体发展水平难以满足未来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三峡云的基础支撑能力已显不足,云基础架构存在“新老技术架构”“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情况。全市文、博、图、美及景区的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3.要素价值挖掘不够深

  当前数据仅用于统计分析、趋势判断、因素分析和政府管理等方面,数据市场交易渠道不畅通、数据价值判断缺少依据、数据权属权益不确定等问题导致数据增值利用效果发挥不充分不完全,数据资源交易流通生态有待建立。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仍需提高,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全方位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制尚不完善,数据碎片化、数据壁垒、数据“孤岛”现象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4.数字治理水平待提高

  基层数字政府建设薄弱,基层社区信息采集和数字化管理设备缺乏,导致信息采集较慢,缺乏运用大数据、AI抽检、数据模型核算的思维和能力;各部门物联网感知能力较弱,监测监控还未实现全域覆盖;大数据精准施策应用不足,还未依托大数据分析制定完善精准的“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营销方案。

  5.数字经济支持政策缺乏

  数字产品制造、数字技术应用领域使用工业领域和服务业通用政策,无专项配套支持政策。在数字化升级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硬件、软件、应用系统、基础设施等,现有政策体系尚不完备,还不能做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全覆盖。

  (三)面临的形势

  1.发展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

  当前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成为各国提振经济的重要选择,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广泛运用也成为重要趋势。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将继续提升,不仅是今后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促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维护和提升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稳定性安全性的重要依托。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正呈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正在日益凸显。

  2.发展数字经济是机遇所在

  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了《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若干措施》《湖北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2年)》等政策文件,支持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当前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显示出强劲态势,“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涌现出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迅科技、锐科等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了长江存储、华中数控、传神语联网等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引进了海康威视、华为、腾讯、阿里、深兰等一批国内人工智能龙头企业落地湖北。我省数字经济发展为我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撑。

  3.发展数字经济是竞争所需

  全省各地市纷纷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抢占制胜未来的战略高地。武汉市作为湖北省会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强劲,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产业数字化成为驱动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襄阳市大力开展“千企登云”,在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经济领域引进和孵化一批市场主体;十堰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引导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的企业达17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类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达6个,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数达56%;鄂州市大力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以鄂钢5G智慧钢厂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达140亿元。

  4.发展数字经济是民心所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和任务,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增强政府服务能力,并将“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环节,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全国各地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积极运用新技术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考察宜昌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紧扣“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这一主线,依托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结合宜昌城市大脑建设,围绕完善数字基础新型设施、探索数字产业化新路径、构筑工业数字化新格局、激发农业数字化新活力、培育服务业数字化新业态、推动政府数字治理新模式、加速数字公共服务新升级等“七新”方面,着力打造宜昌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为着力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优势,构建全市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大局,统筹推进。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大脑建设的统筹谋划、整体协同。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财政、金融等资金支持力度,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服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支撑构建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长江沿岸同类城市中争当标兵,增强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引领能力。

  2.创新引领,数据驱动。积极发挥数字经济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以争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创新体系算力网络枢纽节点为契机,提升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植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切实发挥数据对政府治理、经济转型、公共服务的支撑作用。

  3.绿色发展,融合赋能。发挥宜昌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遵循绿色生态化发展路径,部署建设新型绿色信息基础设施,打造零碳大数据产业基地。推动磷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把产业融合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鼓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4.数字智治,惠民便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放管服”创新,全面推进数字化治理,不断完善城市大脑建设体系,加快数字应用场景建设。加快运用数字技术补齐政府治理短板,以“群众一接(通)就能办、部门一接(到)就要办”为目标,实现高效便捷数字化惠民服务。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切实增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精度与效能。

  5.包容审慎,安全有序。积极适应数字化发展新形势、新趋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包容审慎,鼓励各类创新型业态优先发展。及时研判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的安全问题,切实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密码应用工作,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

  (三)发展定位

  到“十四五”末,全市数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数字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数字经济规模大幅提升,总量居全省前列,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数字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突破,融合应用生态明显优化,一批试点示范项目走在全国前列。将宜昌打造成具有全国辐射力和示范性的数字经济发展“一区一纽一地”。

  ——全省政府数字化治理样板区。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城市大脑、部门小脑”在各行业各领域开发部署和普及应用,基层社会治理系统、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智慧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建成高效数字政府,推动普惠化的民生服务,打造全省政府数字化治理样板区。力争到2025年,城区数字化治理能力达到全国标杆水平,“数字孪生城市”构建全面建成。

  ——长江中上游数字经济战略枢纽。抢抓“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机遇,充分利用宜昌地处“川鄂咽喉”的独特优势,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统筹引领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有效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汇聚流通。围绕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和聚集一批占据制高点的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打造长江经济带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高地和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应用标杆。以数字经济区域联动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辐射和带动相关经济领域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将宜昌打造成长江中上游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枢纽。

  ——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积极发挥宜昌清洁能源之都优势,积极争取并高标准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创新体系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新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壮大智能设计、智慧物流、数字金融等新服务业态,依托国家级物流枢纽及临空经济区建设加速发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在文化、旅游、养生等消费场景开展数字化示范应用,以数字化引领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先导城市。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发设计服务基地,带动荆州、荆门、恩施等周边城市发展,为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特色产业、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等重要领域和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体系基本形成,数据资源价值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对宜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宜昌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目标

总体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亿元

≥1050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5

基础设施

主城区5G网络覆盖率

%

100

行政村5G网络通达比例

%

80

蜂窝物联网终端连接数

万个

≥500

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

万个

5

数字产业化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

亿元

≥100

战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

≥10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

≥10

产业数字化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

%

≥40

新增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15

头部智慧物流企业

≥3

电子商务网上零售额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速

%

≥11

智慧商圈/商业街数量

≥5

数字校园建设覆盖率

%

100

三级以上医院智慧服务覆盖率

%

100

4A级以上智慧景区建设覆盖率

%

100

数字化治理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比例

%

100

审批服务事项APP“掌上办比例

%

100

数字社会标杆应用场景数量

15


  ——产业数字化上水平。持续推进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三大产业重要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信息技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产业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数字产业化上层次。建成特色优势突出的数据中心产业体系,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生态等领域优势大幅提升,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领域持续拓展,建成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数字化治理上台阶。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治理和服务领域应用持续深化,数据互通、治理协同、普遍服务成果显著,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作为智慧城市延伸的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到行政村一级的深度覆盖。

  ——数字基础设施上能力。建成三峡大数据存储基地,网络能力大幅优化,数据中心规模、数字计算能力和服务能力持续优化提升,重点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基础设施日益完备。

  ——数据价值挖掘上规模。全市公共数据开放、政企数据融合共享、数据资源创新应用水平持续提升,数据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效应不断显现,基本形成以数据驱动变革发展的数字生态体系,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数字经济新型设施

  聚焦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按照共建共享共用的总原则,统筹引导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和融合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1.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高速宽带网络能力。加快推动宽带网络、无线网络、感知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光缆、传输管道、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大容量、智能化骨干网络。增强通信服务支撑,加快移动通信网络深度覆盖,提高普惠性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能力。推动5G网络深度覆盖,积极推进5G网络补盲、补弱建设,落实以5G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完善社区5G网络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进区入户。积极开展千兆工程应用示范,加快推进千兆宽带规模部署,提高全市高速宽带占比,推进城市千兆光纤到楼入户。

专栏1 双千兆网络升级工程

5G网络全面覆盖。加大5G网络建设进度,在住宅与商业楼宇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建筑物和道路交通新建及改扩建工程中,统筹考虑5G站址部署需求。深化铁塔、室内分布系统、杆路、管道及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十四五”中期建设完成10000个基站,实现全市中心城区全覆盖,各县市城镇区域、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区以及重点企业、重点旅游景点、重点公共文体场馆全覆盖,形成热点区域多网并存、一般区域一网托底的5G网络格局。千兆光网推广普及。以我省千兆工程应用示范为契机,推动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升级,推广10G无源光网络(10G PON)技术,逐步推进政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大型园区、商务楼宇、宾馆酒店等单位和场所以及社区家庭光纤宽带接入。适时引进50G PON、100G PON等技术,实现万兆接入按需配置。推广普及4K/8K、全息交互等高宽带应用,到2025年,实现城镇以上地区千兆光网全覆盖。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对标对表乡村振兴新要求,提档升级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农村及偏远山区光纤和移动通讯网络全覆盖。
 


  加大物联网部署建设。加快推进窄带物联网(NB-IoT)建设,加大基站建设规模,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开放平台。推动部署新一代专用物联网,规模化部署物联网智能终端和智能传感器。推进物联网和公共通信网络的技术改造和演进升级,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和管理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推进“物联宜昌”建设。

专栏2 湖北省传感物联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

在宜昌高新区建设传感物联产业研究院。项目总投资1亿元,重点建设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示范项目、起重设备智能安全大数据中心、智慧水电场景项目、智能航运项目。引进一批院士千人等尖端人才和项目落地,突破物联网关键性技术并向产业链充分转化,孵化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国家/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到“十四五”末,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行业顶尖科技水平的物联网创新平台。
 

  推进IPv6和未来网络部署。开展基础电信网络、内容分发网络、数据中心IPv6改造,部署支持IPv6的移动网络和固定宽带接入网络,扩容IPv6的出口带宽,提升网络性能和服务能力,全面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平滑演进升级。积极参与全省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北斗+5G”协同精密定位和位置服务应用示范,推动北斗与互联网、5G、大数据等深度融合。

  2.统筹推进建设算力基础设施

  推进绿色数据中心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我市绿色清洁能源相对丰富、三峡区域地质条件稳定、气候条件良好等优势,对标对表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要求,加强我市数据中心一体化绿色发展顶层设计,积极争取国家在宜昌布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加强市企合作,支持三峡集团等市场主体因地制宜建设绿色、高能效大数据中心,推动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

专栏3 宜昌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三峡东岳庙数据中心项目 位于三峡坝区右岸东岳庙区域,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米,规划建设机架总数26400个,项目总投资55亿元。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4416个机架,总投资约8.5亿元,于2021年11月完成首批机柜正式投产并引入客户上架。后续二期、三期均会部署高密区域,作为主要算力中心以及算力协调调度中心。三峡田秋渔数据中心项目 位于三峡坝区左岸的田秋渔片区,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万平米,规划建设机架总数10000架,主要建设算力中心和服务常规企业业务数据中心,拟建设高能级的智算和超算中心。三峡紫阳大数据中心项目 在点军紫阳片区建设7000个机柜,为高等级涉密数据中心。主要向政府、大型央企、国企、大型金融单位提供IDC租赁服务。发挥宜昌建设数据中心的基础优势和能源优势,引进、承接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大数据中心落户宜昌,面向全国、国家部委和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承载、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服务,打造中部重要的大数据处理、存储和灾备基地。
 


  加快提升算力资源供给能力。加快三峡大数据存储基地、点军智谷算力中心建设,逐步提升现有计算能力与存储能力,实现存储、计算、容灾备份、服务支撑、安全保障等基础资源的集约共享。探索与全省算力资源联动共享机制,加强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争取将宜昌打造成国家大数据中部地区存储基地。加强与华为、中科曙光、寒武纪等企业合作,积极引进机柜及配套设备生产、软件开发、大数据企业孵化等上下游配套产业。

专栏4 算力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鼓励支持电信运营商在本地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降低互联网传输和接入带宽等通信成本,提升宜昌国际出口带宽扩容,推进宜昌与武汉高速数据传输网络建设。提升数据中心云化水平,优化云算力资源调度能力,改进宜昌城市大脑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依托湖北智慧物流园区信息化云平台,推动高水平云服务平台建设,以云服务方式集成基础算力资源和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环境,建设宜昌市一体化算力调度平台,支持在公有云、行业云等领域开展多云管理服务,加强多云之间、云和数据中心之间、云和网络之间的一体化资源调度。引导电信运营商、三峡云计算中心等企业发挥市场化主体作用,支撑密集数据计算、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应用需求,打造优质算力服务。
 


  发展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依托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效应,加强超级计算、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发展智能计算中心,适时打造区域超算平台。加强计算中心芯片设计、计算方法改进攻关,提高承担高算力和实时感知等关键任务的算力能力,推动算力基础设施运算速度上新水平。主动承接武汉、长江中下游以及周边城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先进计算、复杂高精尖产品设计、科学大数据处理等业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推动智算、超算在能源化工、气候气象、生物医药、生态保护、工业设计、信息安全等领域应用,加速形成智能化应用新局面。

  3.加快布局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

  加快布局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三峡分中心及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宜昌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建设,加快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等技术在城市大脑建设中的应用,推广智慧建筑、市政物联、交通物流等应用场景的感知设施部署,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和管理基础设施数字化。围绕制造业、物流运输、医疗、教育等产业领域实施基础设施数字化融合改造,打造一批融合“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在自然灾害、城市管线、国土资源、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领域以及水网、电网、气网等感知体系全面深化。

  探索布局创新基础设施。聚焦数字经济领域基础前沿理论研究、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积极争取和布局数字经济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以支撑数字应用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市内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与市外、省外创新资源紧密对接,聚焦北斗、边缘计算、超算、信创、安全等领域组建技术研究中心或产业集团,赋能宜昌数字经济关键技术攻关。鼓励现有传统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加快数字化发展创新,加快对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的技术和应用研究,重点突破精细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领域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载体培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立足自身产业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园(中心)。

  (二)探索数字产业化新路径

  按照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着力培育的思路原则,推动数据资源融合应用,释放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优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打造中部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高地。

  1.推动数据资源融合应用

  完善政府数据全流程规范化管理。以宜昌城市大脑数据中台建设为抓手,大力驱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公共资源数字化,进一步推进完善数据共享交换规则与流程。按照湖北省数字政府建设要求,聚焦社会民生、教育科技、城市建设、商贸金融等领域,加强整合税收、社保、医保、统计、医疗、教育、市场监管、住房以及水电油气等领域优质公共事业数据,建立各类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更新机制,提升基础数据资源质量。健全政府数据资源标准规范,编制完善市、县(市区)两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明确数据来源、格式、更新、共享和开放属性,持续完善各类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

专栏5 宜昌市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工程

宜昌城市大脑数据中台建设。利用宜昌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完善宜昌市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整合库,完善重点领域主题数据库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社区治理、生态环保、应急维稳等主题数据的汇聚共享水平。推进数据资源流通治理,围绕人、企、车、事、物、地等本体对象构建数据底层整合打通和综合治理体系,形成全覆盖、高标准、高质量、一体化的全市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加强大数据从“采集到应用”全过程标准规范建设,重点完善全市统一、涵盖广泛的公共数据开放目录体系,健全政府机构、公共企事业单位和带有公共服务属性的社会化机构数据资源共享责任清单,提高公共数据“采集到应用”的质量和规范性。加强与湖北省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对接,建设全市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开放宜昌”,结合“一人一企一档”建设,向公众以及基层管理单位提供数据产品查询、数据下载、应用接口等服务,支持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教育、普惠金融、市场监管等领域率先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探索。推进政务数据与社会化数据融合应用。按照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和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标准要求,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化数据融通应用。以公共数据开放为切入,通过平台对接、数据接口、数据集导入等多种方式汇集和调度政务数据、行业数据和社会数据,引导行业专家、研究人员和创新创业团队共同参与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工作,支撑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大数据应用。
 


  激活数据资源应用价值。以释放数据价值为导向,加强数据资源确权、流通、交易、应用、开发、保护等规则体系研究,探索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发展路径,推动数据资产确权、评估、定价、质押、抵押,培育专业化数据交易生态。依托“宜荆荆恩”城市群公共资源交易合作联盟,推动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争取省内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试点工作落地宜昌。

专栏6 宜昌市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探索工程

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借助宜昌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打造全流程公共资源交易数据链,探索建立社会数据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国内现有大型数据交易平台在宜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数据交易试点等,积累优秀案例和实践经验,为培育全省乃至全国大数据流通市场提供借鉴。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先行先试。引导具有公共属性的企事业数据挖掘应用,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数据融合及产业生态培育,提升城市数据运营和开发利用水平。培育发展数据服务商。围绕民生消费、经济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旅游文化等领域,构建一批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典型场景应用,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探索培育市场化数据应用服务主体、公益性数据服务组织和研究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公共资源数据、互联网数据、企业数据的采集、整理、聚合、分析等加工业务,释放数据红利。
 


  2.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

  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建设电子化学品专区、交换机、传感器等数字设备和元器件基地,加快引进IDC配套设备生产线,发展海量数据存储设备、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设备、数据采集产品以及大数据一体机等大数据硬件产品制造。放大特色优势,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能力,支持引导半导体材料、磷酸铁锂电池、半导体照明等领域新型电子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构建电子化学品集群、数字硬件集群、储能电池集群、新型显示集群。

  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加强大数据管理、处理计算、分析建模等基础技术研发,推动数据挖掘工具、可视化工具等产品开发,鼓励发展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流通平台等技术。开展信息基础设施租赁服务,强化数据清洗、标注、加工等数据服务供给,推广数据存算“前店后厂”模式。支持宜昌点军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园、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传感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等加快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高地,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和孵化培育,强化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和企业等产业要素导入和集聚。引导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推动形成产业协同与优势互补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

专栏7 大数据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

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一、二期项目。一期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内容分为6个功能区,分别为政务大数据三中心一基地、中国电信华中(柏临河)算力中心、海洋信息中心、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生活配套服务区、招商入园企业办公区。二期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引进一批围绕芯屏端网产业链企业,推动产业发展。中电宜昌网信产业园项目。计划投资约30亿元,拟在点军区占地850亩,建设智能制造与新经济产业园,配套建成3000个机柜的数据中心。泰康云新数据中心项目。在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计划投资60亿元新建泰康云新数据中心,项目全部用于泰康集团数据储存及运行管理,建成后将成为泰康集团泰康云三大核心数据基地之一。网易&七牛华中基地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1个区域基地(华中基地)+4个服务中心(数字产业经济服务中心、数据智能技术中心、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中心,华中数据中心)。
 


  3.积极布局新兴技术产业

  加速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加快推动语音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推动研发无人机等人工智能新产品,促进开发智能装备和智能终端等嵌入式系统。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发展智能控制产品,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运用,培育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等特征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程机械等新技术新产品。借力宜昌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应用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平台,打造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链,构建开源开放的产业生态,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

专栏8 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工程

搭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电子信息、软件、互联网企业向人工智能领域转型发展,以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型人工智能公共服务为定位,围绕算力和数据两大核心要素资源,搭建全市统一的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开源开发平台、开放技术网络和开源社区建设。推广普及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运用,推动人脸识别、行人重识别等典型应用场景落地,促进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人工智能智算中心。在宜昌点军大数据产业园区打造“宜昌智谷”,推动全市智能制造产业向智谷集中。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引导,建设智能硬件平台、智能应用平台、智能应用开发环境,打造人工智能智算中心,带动汇集一批“芯基建”科技产业落户园区。拓展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场景。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依托人工智能近视防控医疗器械生产制造、智能眼科平台建设等项目,促进人工智能芯片配套软硬件产品、物联网基站、智能安全传感器等在宜昌本地设计和生产、销售,形成具有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场景及市域智能治理应用标杆,力争在旅游、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有宜昌特色的人工智能产品与解决方案。

  加快发展区块链产业。大力发展BaaS(区块链即服务),推动区块链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加快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构建形成区块链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创新发展集聚区。引进和培育一批区块链创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积极推进湖北区块链研究院与宜昌科技融合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区块链技术加速落地转化。

  大力发展以5G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对接合作,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融合发展。引进一批优质的5G项目,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建、产业发展和生态构建等政策来推动我市5G相关产业发展。培育引进5G配套的制造业企业和5G应用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推进5G应用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深度融合,通过支持和鼓励5G应用示范园区建设,支持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能源互联网和超高清视频产业为重点的5G产业应用。在城区重点区域建设2-3个5G市民体验中心,引导广大市民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使用5G网络。

  前瞻布局未来新兴产业。围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积极承接前沿技术应用场景测试验证等自主创新重大项目,争取谋划省内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或先导示范区落地宜昌。支持骨干企业建立自主可控的未来网络产业生态,加强技术和示范应用的发展和推广。支持企业开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深化VR/AR技术的行业应用和服务,促进VR/AR技术与工业设计、健康医疗等领域融合发展。聚焦湖北省“光芯屏端网”产业效应,积极打造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参与核心技术国产化配套布局,加速产业化发展进程,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构筑工业数字化新格局

  立足宜昌传统优势主导产业,以完善工业互联网应用建设为基础,提升工业智能制造支撑能力,构筑工业数字化生态体系,推动宜昌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1.提升工业智能制造支撑能力

  推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在新建成宜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基础能力提升、应用试点示范、生态环境打造等。在宜昌城市大脑框架内,建设市级工业云综合服务平台(宜昌工业云),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行业云,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私有云。加快工业互联网上下游产业对接,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精密机电加工、边缘计算等关联产业,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专栏9 工业互联网设施提升工程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依托东土科技宜昌产业园、腾讯云(宜昌)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着力打造一批全国性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安全生产、绿色化工、城市治理、矿山管理等领域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鼓励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动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各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运营能力,实现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平台目标。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支持建设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宜昌城市大脑框架内建设宜昌工业小脑;支持宜都、枝江化工产业园,点军、枝江电子信息产业园,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专业园区结合行业实际开展工作互联网应用试点;鼓励本地重点产业园区围绕本地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治理和防护体系。通过摸清数据资产情况、梳理数据应用场景、管控数据安全风险、强化数据安全运营等举措,有效建立基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搭建工控系统安全监测平台、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应用。引入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引导企业加大安全监测投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安全检测、态势感知、测试评估、预警处置和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实现闭环管理,全面保障数据安全。完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围绕标识标签、标识读写器、标识解析软硬件、标识解析集成、标识解析应用、标识解析体系运营、标识解析公共服务等,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推动服务商与制造企业精准对接,加快面向工业具体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落地实施。
 

  推进工业APP核心能力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企业研发、制造服务、工艺设计、生产流程、经营管理及成果推广等不同生产周期,提炼专业工业知识,建立工业知识库,推动工业知识关键技术研发。结合工业标识体系,支持打造一批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的智能制造APP和微服务资源池,培育基于平台的新型智能制造APP和行业解决方案。鼓励第三方软件企业与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合作,开放共享工艺模型、知识组件、算法工具、开发工具等共性组件,培育开发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具有推广价值的工业APP。

  加快宜昌工业小脑建设。推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工业深度融合,加速打通发改、经信、统计、税务、人社、市场监督管理、交通、物流等部门涉企数据和水、电、气等要素资源数据,全力推进工业小脑建设,促进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化工行业为主阵地,加强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建设化工行业综合监管系统,促进实现全市化工园区和重点企业的安全、环保、能源等态势全面感知,提升安全环保规划、能源经济效益分析、产业发展等方面大数据决策支撑能力。

  2.构筑工业数字化融合体系

  加快工业大数据采集汇聚。加快工业数据采集设备部署和应用,推动工业数据汇聚整合,建设市级工业数据库和行业数据库。引导企业开放工业设备数据接口,采集大范围、深层次的工业数据,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基础。推动全市工业大数据和省级、国家级工业大数据进行数据交互,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和汇聚。明确全市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和各级政府监督管理责任,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工业数据安全责任体系。

  完善培育工业大数据产业链。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工业互联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等各类项目,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加大服务对接力度,推动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达产。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实现工业设备的全连接,支持企业实施工业设备数字化改造。增强宜昌工业云覆盖工业产品全流程数据服务的能力,引进一批龙头工业数据服务商,引导我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围绕大数据、云服务拓展业务,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工业数据应用项目。

  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鼓励互联网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加快推动5G应用项目建设,拓展“5G+工业互联网”“5G+物联网”等融合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重点推进乙二醇智能制造项目等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杆示范项目、泰山石膏5G+MES、三宁矿业5G智慧矿山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所有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完成两化融合“一对一”诊断,完成一批两化融合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工业互联网深度发展。

  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产业园区。充分依托“一区、一园、一基地”现有产业基础,以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园区、基地开发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强化水、电、路、气等基本要素保障,提升园区生产生活保障品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增强和完善园区招商承载能力,着力打造长江中上游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园区。

  3.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推动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化生产,面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分类分阶段推进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推广和制造示范,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和智能工厂。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协同研发设计平台,搭建网络化的设计研发协同平台,引导企业间开展网络协同设计、众包研发设计、网络化协同供应链管理等应用。开展众包、众创、众设、众测等模式的应用推广,打造基于市场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

  推动企业“上云用数”。推动电信运营商及其他公有云平台商降低云计算资源及部分云应用服务价格,降低企业上云一次性成本投入。支持市内工业龙头企业改造升级企业网络,引导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综合管控智能化、产品全生命周期优化和产业链协同优化,促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上平台用平台。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深度挖掘上云企业案例,形成示范效应,逐步推动中小企业整体实施“上云上平台”数字化转型。建立企业上云评价机制,制定企业上云认定办法,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上云。

  (四)激发农业数字化新活力

  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1.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

  提升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单品种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快数字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探索建设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田间观测一体化的农业遥感应用体系,构建“天—地—人—机”一体化的大田物联网测控体系。加快VR全景直播、区块链技术、IOT物联网数据化、智慧农业小脑、无人机植保、果品数字化分选、钉钉“云品控”等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聚焦柑橘、茶叶、畜牧、水产等特色优势农业领域,加快引导农业示范区、产业园和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智慧农业生产体系建设。

 

  加强数字化生产监控技术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广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农机、农业机器人等,落地新基建,提升高清地图、导航网络、物联网设备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农业中的应用,提升农机作业、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作业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强化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强农业遥感技术等在产量、长势、病虫害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实现农业智慧化升级。加快发展数字农情,构建病虫害测报监测网络和数字植保防御体系。推进渔业智慧化,发展智慧水产养殖。

专栏10 智慧农业设施建设工程

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依托农业大数据中心,积极打造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中心、优化升级宜昌市智慧农业平台,建立覆盖农村常驻人口的基础数据库和涵盖全区农业特色领域的基础资源数据库,打造宜昌农业“小脑”,做到全区农业数据应归尽归,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加快基于农业大数据的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智能决策等应用开发,广泛推广三农APP、微信小程序等大数据应用,赋能农业生产过程。依托农业生产大数据中心,建设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聚焦肉制品、果蔬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形成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质量有保障、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进质量安全管控全程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标识化、可溯化,构建农产品监管溯源与数据采集机制。重点种养业数字化改造。依托兴山县规模化养殖场清洗消毒中心建设,建设覆盖全市重点种养业的自动化农情监测体系、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调度体系,动态监测主要农作物基础信息,推进养殖场数据直联直报,构建“一场(企)一码、一畜(禽)一标”动态数据库。引导畜禽圈舍基础硬件设备智能化改造,集成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推广动物个体体征智能监测技术、发情监测和育种管理系统,建设一批智能农场、智能畜禽养殖场、智能果园、智能渔场、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循序渐进性的原则,依托枝江市数字乡村平台建设项目,完善农业农村信息资源通用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基于5G技术建立农产品全产业链信息标准体系,促进实现技术融合、数据融合、管理融合,为现代化农村运行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2.推动农业经营数字化

  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从以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向全产业链扩展,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与销区对接、向园区集中。推进农业和文旅融合,支持建设智慧休闲农业平台,积极发展民宿经济、景观农业、休闲康养、农耕文化体验等,创新“互联网+”线上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传统农业衍生出“脐橙文化园”“脐橙工业旅游”“脐橙美食开发”等“农业+”新业态。

  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着力扶持优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观光农业等产品线上销售,壮大电商市场主体,提升农业网格化经营销售水平。利用互联网媒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区域农业资源,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依靠产品创新、营销推广、提速物流等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组织特色产业品牌参加农产品品牌集中推介、大型展会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农事节庆活动,整合汇集农村实用人才,设立电商人才培训点,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专栏11 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重点

“互联网+”订单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依托宜昌万臻电商物流园、电商物流园新建项目、枝江市绿健林商贸有限公司电商物流仓储中心、枝江百事物流有限公司农产品电商及物流中心项目、三峡智慧电商物流冷链产业园等项目,建立产销衔接服务平台,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的无缝对接。鼓励企业与大型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推动农业经营主体与高流量电商平台、社区团购对接,强化“直播带货”电商推广模式,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以销定产”,形成以数字化订单农业为基础的“农业+数字化”新模式。鼓励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宣传和销售地理标志产品,加大宜昌蜜桔、宜昌宜红、宜昌毛尖推广力度。“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利用大数据打通种子培育、种植、收储、加工、运输及销售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系统,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仓储、交易、溯源等各环节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基础设施补短板,探索建立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提升农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3.推动乡村数字化建设

  完善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利用数字化手段,支持建设农村防返贫监测系统、全市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开发推广市级助农惠农APP。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智能化、高效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方式。推动建设农村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全域农村人居整治工作统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乡村水利、公路、电力、用水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美丽乡村。

  继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鼓励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托管、农业植保、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服务,持续优化“新华·秭归脐橙电商价格指数”、“产地收购价格指数”、“市场批发价格指数”等系列价格指数,完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

  推动数字化乡村人才振兴。发挥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作用,培养造就数字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管理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构建落实数字农业农村业务培训体系,开展数字农业农村领域人才下乡活动,普及数字农业农村相关知识,提高“三农”干部、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建成一批农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方面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孵化一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创业创新团队,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五)培育服务业数字化新业态

  积极培育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新业态,创新服务内容和模式,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持续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再造数字消费“新蓝海”。

  1.培育壮大数智融合新兴服务业

  创新生活性服务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推广无人超市、智能便利店、自助售货机等新零售模式,提升产品档次,拓展服务种类,发展体验消费、社交媒体、电子商务、近场零售、无人零售等。培育共享经济,面向初创企业加快办公空间、办公设施、生产设备等创业要素分享,培育发展共享出行、共享租住、共享物品等新兴业态。创新直播消费新模式,孵化一批地标性网红打卡地和网红品牌,推进直播电商产业园、直播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专业买手和职业达人。重点支持发展创新创业互联网平台,发挥平台在资源汇集、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助力形成创新创业新生态。发展众包、众创、众扶、众筹经济,探索建立集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研人才共享、科研信息共享、科研咨询与合作开发于一体的创新模式。

  提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应用水平。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公共信息技术平台及服务,推进建设面向生产企业的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咨询策划等细分领域信息资讯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一批数字化设计企业,推进以工业设计中心为骨干的企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化设计企业,提供产品、软件等工业设计服务。鼓励骨干企业打造行业众包、众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在线交互研发设计、众包设计等新模式。支持传统生产企业与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相结合,针对网络市场开发新产品。

专栏12 数字生活新服务打造工程

宜昌数字文娱都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定位为华中地区首个数字文娱中心,集数字电竞酒店、文娱会展中心、数字化新文创中心、明星梦工厂、MCN网红商业街等于一体的数字文娱主体都市综合体。开展特色商业街区创建工程,加大商圈内无线网络覆盖,建设商圈数字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商圈内信息互联互通、消费客户资源共享,提供客流疏导、信息推送、消费互动、物流配送管理、商圈运营管理等服务,实现配套管理服务全面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商圈O2O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商圈对接各类主流电商平台和营销工具,整合实体商家产品和服务,引导商圈线上线下消费。促进吃住行等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以建设宜昌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安全监管、和一部手机游宜昌智慧服务两大智慧管理、服务平台为基础,推动吃住行及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在线化发展,鼓励线上交流互动、引客聚客、精准营销等服务和线下真实体验、品牌信誉等服务相融合。鼓励餐饮住宿企业发展网络订餐、外卖配送、在线订房等服务,鼓励交通客运企业、旅游景点及文化演艺单位开展在线订票、在线订座、门票配送等服务,深入发掘公共服务消费需求,拓展数字生活消费空间,提升数字消费水平。
 


  2.做优做强智慧物流产业

  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发展。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设施设备与物流活动的深度融合,加快宜昌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打造集车(船)货匹配、供应链管理、交通指引、智能线路调度规划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智慧物流调度平台。鼓励多式联运、化工物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网络货运、电商快递、城乡配送等领域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数据共享平台,完善智能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建立智慧化共同配送分拨调配平台,提供路径优化等公共服务,实现供应商、门店、用户和配送车辆等各环节的精准对接,提高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供需匹配度。鼓励物流运营主体开展智慧物流技术应用和经营模式创新,打造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智慧物流企业。建设“政产学研用”物流数字化智库。

  建设现代化数字化交通物流枢纽体系。围绕港口型全国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目标,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推进构建联通内外、交织成网、高效便捷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作体系,推动形成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框架和基础支撑。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实现物流活动全过程的数字化和可视化,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提供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务。加强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构建翻坝物流联运网络,推动坝上坝下物流枢纽联动发展。推动安卅物流、中产智联等网络货运平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平台的互联互通,探索“互联网+”物流与产业融合。

专栏13 智慧物流建设工程

物流行业小脑建设。以物流业务架构需求为基础,以城市大脑数字底座为支撑,以数字赋能为抓手,综合利用已建的三峡(宜昌)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据资源及先进技术和手段打造“物流行业小脑”新末梢、新架构、新应用和新服务,实现物流行业全要素采集、全数据共享、全流程监测、全视角分析,为深入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进智慧物流园建设。支持白洋物流园、三峡银岭冷链物流产业园、百誉智慧物流产业园、湖北神女物流水陆联运智慧物流园等专业园区开展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农村物流数字化试点,推进新一轮信息技术在宜昌物流园区广泛应用,打造在线物流园区,推进重点物流园区互联互通。培育北斗导航、无人配送、自动驾驶等物流业数字经济新动能,引导三峡物流园、白洋物流园等传统物流园区数字化升级,构建完善的智慧物流供应链体系,提升物流配送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建设城乡一体化物流配送网络。加快物流配送渠道下沉,重点完善末端配送网络体系,完善配送自助提货柜等设施布局,畅通配送末端“毛细血管”。鼓励各类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差异化发展,推进城市物流配送全链条信息共享,完善农村物流末端信息网络。支持建设县、乡镇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支持邮政、物流企业等加强合作,共建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拓展关键物流技术场景应用。结合宜昌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依托宜昌已建成的25个物流园区,100家A级物流企业,开展“平台+”应用服务,推出多个物流场景新应用和国内标杆应用,提升智慧物流水平。
 


  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推进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支持打造工业电商平台,鼓励龙头企业、行业组织或第三方服务企业牵头搭建行业垂直电子商务平台或单品交易平台,实现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和支付的全产业链电子商务,增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物流、分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管理协同能力。推动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安琪、稻花香、三宁化工、东阳光、枝江酒业等过百亿级产值的骨干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优化采购、分销、生产定制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积极促进电子商务与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材料等千亿以上产值的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整合宜昌和艺电子商务产业园、夷陵电商产业城、枝江电子商务产业园、宜昌移民青年创业孵化园、耕归电商产业园、长阳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园区资源,构建“一区多园”电子商务集聚发展新格局。加快移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移动电商应用从服务领域向工农业生产性领域延伸。依托宜昌综合保税区、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B型)、宜昌自贸片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建设中国(宜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重点推进宜昌跨境贸易小镇建设等。

  3.加快推进智慧文旅建设

  提升智慧旅游服务能力。依托“山、水、城”的自然格局和生态资源禀赋,以文旅体融合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文旅+”、“+文旅”发展模式,促进形成“一核三带八区”的文旅体发展新格局,做强“宜荆荆恩”城市群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联盟,加快旅游转型升级。

专栏14 智慧文旅建设工程

构建“一体多端”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宜昌城市大脑建设,提升“爱上宜昌”一机游、“文惠卡”、“旅游年卡”、“宜荆荆恩城市群文旅卡”等差异化、专业化服务。扩充旅游年卡增值服务,实现“一卡通游”“一机畅游”,打造全过程、一体化优质智慧旅游在线服务体系,助力实现“全域宜游”、“全时畅游”的大旅游格局。打造文旅数据“内环”系统。完善旅游大数据支撑体系,整合全市旅游数据资源,加强三大通信运营商游客活动数据、进出宜昌通道卡口数据、OTA平台等第三方动态数据的汇聚应用。探索建立宜昌文旅数据标准体系,推动“数”行其道、“数”尽其用。积极争取、创新办法,打通国家、省、市、县行业的四级“纵向”数据,打造文旅数据“内环”系统。建设文旅小脑。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打通旅游环节各主管部门间数据壁垒,构建宜昌文旅大数据分析基础平台。聚焦打造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应用系统从智慧服务、智慧体验、智慧营销、智慧运营等方面构建具有宜昌特色的智慧文旅应用场景,真正把提升服务市民和游客能力与水平落到实处。强化景区智能化升级。打造宽带、泛在、安全的市民与游客共享的智慧基础设施,启动全市智慧旅游地图、景区流量统计和管控系统、景区电子门禁和智能停车场系统、景区安全监管及应急调度系统、智慧导游导览系统、智慧服务管理系统等硬件、软件建设,搭建文化旅游消费物联网,促进旅游业大数据挖掘和智慧营销能力明显提高。加快三峡工程旅游度假区(一区四镇)、平湖半岛旅游综合服务区、鲟龙湾文化旅游、曹家畈康养文旅小镇、城市旅游客厅、巴山金谷文化旅游区、兴山县乡村振兴示范区农文旅融合、清江生态牧旅走廊、营盘山CAZ旅游综合体、三峡香溪国际休闲旅游示范区等景区景点场馆信息网络泛在覆盖和文化旅游要素线上实景化呈现。
 


  推进智慧体育平台体系建设。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智慧体育城市建设。以一张网(智慧体育服务网络)、一个中心(全域体育基础数据库)、一个平台(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平台)和一张地图(全域体育健身地图)为抓手,部署智慧体育场、智慧健身步道建设,不限于智能预约和客流管控系统、安全监管和预警系统、智慧停车系统、灯光智能控制、智能环保能源系统、配套餐馆智慧管理、智能信息发布、人工智能互动体验和服务平台等内容。

  推进数字文化产业纵深发展。深入挖掘宜昌特色文化资源,推进红色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山水旅游文化等文化内容数字化建设,推动旅游数据价值挖掘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扩大三峡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领域与5G、短视频、音频、虚拟现实、在线直播等新技术业态相结合,积极引入短视频服务类、音频服务类、云服务类、电商类企业,以数字内容生产为抓手实现“一业带百业”,形成“线上引流、线下转型”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重点支持数字内容技术开发、企业集群与营销运营平台建设,丰富数字媒体、数字出版、3D动漫、VR/AR游戏和视频等数字内容供给,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宜昌文化创意产品。

专栏15 数字文化创新工程

升级改造宜昌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巩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推进建设全市智慧文化平台和智慧文化场馆,以升级改造宜昌“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文化e家)、绘制全域文化消费地图为基础,加快全域智慧文化场馆标准化建设。打造宜昌市公共文化数字化体系。加快发展数字文创和文物藏品、文献资料、场馆剧目、传媒数字化上线,建设覆盖市域及城市群的文化旅游云平台和网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大力推广在线院线、在线书店等,促进文旅产业多场景数字化应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在三峡广告创意产业园、江南创意产业园、三峡白马营艺术区、715创意园、西陵区高新技术孵化中心、清华科技园等加快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一批数字文化内容生产传播企业、数字文化支撑技术研发企业,数字文化装备制造企业、数字文化平台企业,培育本地互联网企业发展虚拟旅游,研发推广虚拟旅游产品,扩大3D美景欣赏、游客互动交流等虚拟旅游消费。
 


  (六)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数字化新模式

  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的广泛深度融合,有序开展数字政府平台优化,深入推进宜昌城市大脑建设,强化政府智慧协同监管,促进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

  1.优化数字政府平台建设

  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化“互联网+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全面覆盖市县乡村。推进应用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网上办事“单点登录、一次认证、多点互联、全网通办”。建立身份认证、服务展现、网上支付、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统一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打造“宜接就办”高效处置一件事的宜昌品牌。推进宜昌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与省级系统平台业务无缝对接。打造一体化政府服务平台,推进实体政务大厅和网上服务平台对接,拓展完善省网上办事大厅功能,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推广“宜格服务”等移动端政府服务。顺应“网格化+大数据”基层社会治理建设契机,积极构建一体化移动业务网络,积极引入与群众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扩大移动办公覆盖范围和网上指南服务。整合多元化服务资源,拓展“宜格服务”APP应用功能,开发机器人“居民助理”在线服务,促进实现“居民事,团队管”、“服务事,掌上办”、“社区事,大家议”。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应用银联系统、微信小程序、支付宝等新平台,不断创新“指尖办”等网上办理服务,促进实现政府服务更高效、企业与个人办事更轻松。

  健全政府决策支撑平台体系。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政府决策机制,构建政府决策系统平台支撑体系,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建设宏观经济、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政产学研用”数字化智库,加强政务、行业、社会等多方面数据交叉比对、关联挖掘和趋势预判,提高对经济运行、社会发展、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分析能力,深度支撑政府决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率先构建高效集约的数据中台,支撑各部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智能摄像头等数字化设备应用,整合视频数据、业务数据以及雪亮工程视频资源等,打造数字驾驶仓,提升城市运行动态感知、事件预警、指挥调度、智慧决策能力。完善“互联网+政务督查”,开展远程督查、移动督查、智能督查,推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

  打造智慧大党建平台。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目标管理、党员教育成长、干部监督管理、社情民意等重点环节,搭建“互联网+党建”云平台,实现多维度、多渠道采集党建信息,及时跟踪了解基层党建工作情况,为党建管理和组织决策提供数据依据,提升党建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2.深入推进城市大脑建设

  加快城市大脑应用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全域感知、融合泛在的新一代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在城市体检、城市安全、数字建造、市政公用、社区治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等方面深化CIM+应用,全面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推动城市数据资源汇聚融合和运行态势全域感知,构建完整的“城市大脑运行一张图”,实现工程项目智慧监管、市政公用智慧运营、居住小区品质提升、房产市场监管服务及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支撑城市日常运行、管理、决策和应急指挥。建立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城市运营管理体系,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多维度、多领域智慧应用场景创新,探索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支持建设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新型智慧社区(街区),进一步加快城市大脑建设向基层延伸。

  加快城市管理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全域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规范体系。在充分融合数字政府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强化统筹和集约,逐步推进照明灯饰、园林绿化、市政环卫、交通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建设并接入城市大脑数字底座,推动智慧亮灯、智慧排水、智慧街面管控、智慧管网、智慧停车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科技化水平和城市日常运行管理能力。推进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和服务水平。

  加快社区服务设施智能化升级。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改进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赋能。推动部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下沉,围绕养老、托幼、家政等群众刚性需求,建设推进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创建一批宜昌平安社区、智慧小区,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机制,积极开展以“视频门禁+老城区智能化管控”、“一键式报警+高层楼宇智能化管控”等为重点的智慧城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积极推动打造智慧住建。积极推动打造数字住建。依托宜昌城市大脑建设,结合信息化发展需求,按照数据“一数一源”要求,构建能汇集、可应用的住建行业数据库。利用GIS、BIM、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全要素城市级CIM基础平台,实现“一张图”可视化呈现,按需、择急开发CIM+应用,逐步推进住建行业场景建设,提高住建行业数字化治理能力。推动建设项目、城市运行、乡村建设、住房物业、房地产、行业安全、政务服务和建筑市场管理领域的应用建设,促进新技术与住建业务深度融合,行业基本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重点领域实现智慧化,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构建政府智慧协同监管

  打造智慧市场协同监管系统。整合市场主体登记、质量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竞争执法、消费维权、企业公示和涉企信息等数据资源,在工商登记、质量安全监管、竞争执法、消费维权等领域率先开展大数据综合示范应用,提高对市场环境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水平。依托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创新互联网+市场监管模式,拓展数字化协同监管场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推动市场监督管理各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打造快速响应的智能应急体系。建设市本级数据交换节点,推动县市区应急数据向市级推送,市级应急各项数据向上与省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衔接,形成一体化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按照安全风险“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总体要求,一体化推进城市安全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围绕城市生命线工程、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等四大领域,摸清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物联网络,实现城市重大风险点“人防+技防+群防”综合监测预警,有效提升我市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保障城市高质量安全发展。

  推进生态环保智慧协同监管。建设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域立体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构建涵盖水、大气、土壤、噪声、辐射等污染源等环境要素在内的数字孪生环境,实现生态环保的时空分析、精准治理、重点区域管控。优化各类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的布置,加强对企业废气、废水排污口等重点区域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建立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遵循公安部和省公安厅信息化总体框架,坚持全市一盘棋,遵循集约建设原则,提升警务云、智能感知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开展新一代公安信息网建设并延伸至基层所队。深化“数据警务、智慧公安”建设,提升维护国家安全、打击犯罪能力,推动以“雪亮工程”视频资源为核心的平安特色应用。全面建成立体化、智能化、社会化、实战化,加强数据联通、智能联防、风险联控、警务联勤、治安联治、社会联动,打造“数据赋能、智慧防控”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

  加快推进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智能化在政法工作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市委政法委智能化“1234”工程项目。按照省委政法委统一纵向网络建设要求,打造横向联通、纵向贯通、资源共享的政法综合信息网。完善扩建应急指挥平台、维稳情报信息平台,建设政法云大数据中心、政法舆情监测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打造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支撑(公安负责)、政法业务支撑体系、政法为民服务支撑体系、安全运维支撑体系,提高宜昌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

专栏16 数字化监管与协同治理重点项目

特种设备全方位智慧监管项目。依托统一建设的物联网平台,构建电梯监控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电梯的在线监控、隐患预警、智能决策以及智慧救援,推进电梯维保的智能化管理与回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电梯安全稳定运行。通过电梯智慧化监管,有效落实电梯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充分调动使用、维保单位自主管理能动性,守好安全底线,保障安全使用,不断提升电梯质量安全水平。在前期推行“二维码+气瓶安全监管”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气瓶智慧监管。采用物联感知、AI技术,对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进行动态掌控,实行智慧监管。产品质量智慧监管项目。利用大小脑建设推动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社会共治。一是建设重点消费品产品标准消费者意见建议频道,以消费者满意为导向,在标准制定中充分导入消费需求;二是建设重点消费品安全知识、监管重点知识普及频道,让消费者能够迅速查询了解各类产品相关知识,增强消费者识假辨假能力和消费安全意识;三是建设生产销售环节产品质量安全内部举报和吹哨人频道,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震慑违法主体;四是建设生产销售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销售企业产品质量保证承诺书》年度网上填报及公示频道,压实生产销售企业主体责任。通过以上手段使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产生“聚合效应”、“裂变效应”,推动全社会共同治理,全面提升我市重要工业产品质量水平,保障质量安全。农贸市场智慧监管项目。通过建立农贸市场GIS地理信息以及交易场所三维成像,集成市场业主信息、经营者信息(含基本信息、证照信息、健康证信息等)、农残快检信息、主要农产品价格信息、计量器具检验信息、实时交易秩序状况信息等,提升向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透明度,倒逼市场业主和经营者行为自律,达到农贸市场运作规范化、秩序文明化、监管智慧化。宜昌“应急小脑”建设。以国务院安委会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和宜昌城市大脑建设机遇为契机,“应急小脑”建设拟从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与应急业务系统融合升级着手,突出危化、非煤矿山、自然灾害、应急指挥调度等主要业务需求优先推进实施。“应急小脑”建设基于自身实际业务应用,主要包含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与应急业务系统两大板块。其中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进行4大领域(城市生命线风险监测预警、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公共安全风险监测及生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20个业务场景开展建设;应急业务系统基于省应急管理厅统建内容进行融合升级,涵盖应急监管、指挥救援等5大业务功能32个子系统。

 

专栏16 数字化监管与协同治理重点项目

特种设备全方位智慧监管项目。依托统一建设的物联网平台,构建电梯监控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电梯的在线监控、隐患预警、智能决策以及智慧救援,推进电梯维保的智能化管理与回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电梯安全稳定运行。通过电梯智慧化监管,有效落实电梯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充分调动使用、维保单位自主管理能动性,守好安全底线,保障安全使用,不断提升电梯质量安全水平。在前期推行“二维码+气瓶安全监管”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气瓶智慧监管。采用物联感知、AI技术,对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进行动态掌控,实行智慧监管。产品质量智慧监管项目。利用大小脑建设推动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社会共治。一是建设重点消费品产品标准消费者意见建议频道,以消费者满意为导向,在标准制定中充分导入消费需求;二是建设重点消费品安全知识、监管重点知识普及频道,让消费者能够迅速查询了解各类产品相关知识,增强消费者识假辨假能力和消费安全意识;三是建设生产销售环节产品质量安全内部举报和吹哨人频道,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震慑违法主体;四是建设生产销售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销售企业产品质量保证承诺书》年度网上填报及公示频道,压实生产销售企业主体责任。通过以上手段使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产生“聚合效应”、“裂变效应”,推动全社会共同治理,全面提升我市重要工业产品质量水平,保障质量安全。农贸市场智慧监管项目。通过建立农贸市场GIS地理信息以及交易场所三维成像,集成市场业主信息、经营者信息(含基本信息、证照信息、健康证信息等)、农残快检信息、主要农产品价格信息、计量器具检验信息、实时交易秩序状况信息等,提升向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透明度,倒逼市场业主和经营者行为自律,达到农贸市场运作规范化、秩序文明化、监管智慧化。宜昌“应急小脑”建设。以国务院安委会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和宜昌城市大脑建设机遇为契机,“应急小脑”建设拟从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与应急业务系统融合升级着手,突出危化、非煤矿山、自然灾害、应急指挥调度等主要业务需求优先推进实施。“应急小脑”建设基于自身实际业务应用,主要包含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与应急业务系统两大板块。其中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进行4大领域(城市生命线风险监测预警、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公共安全风险监测及生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20个业务场景开展建设;应急业务系统基于省应急管理厅统建内容进行融合升级,涵盖应急监管、指挥救援等5大业务功能32个子系统。


  建立数字信用体系。依托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按照国家、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依法归集我市公共管理和服务中反映信用主体基本情况的登记类信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中反映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信息及公共服务类信用信息等,升级宜昌市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库,提升市级平台归集数据功能及质量要求,开展信用查询、联合奖惩、信息共享、信用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优化“信用宜昌”网站栏目配置及功能,进一步推动信用报告在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招投标、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等领域的应用,深化“诚信之城”建设。

  4.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保障

  强化数据安全技术支撑。加强防攻击、防篡改、防泄露、防窃取、防病毒能力建设,完善数据容灾备份,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及关键数据资源的安全。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交换、使用、开放等各环节保障网络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切实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的保护。采用数据泄露防护、完整性保护、去标识化等技术,建立敏感数据保护体系。推进网络安全支撑体系建设,提供统一的密码管理、身份认证等服务。加强自主可控应用,推进城市基础网络、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城市数据采集等领域密码应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及运营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维护及运营系统、城市数据采集综合利用平台等密码改造,实现领域内重要信息系统完成国产密码应用全覆盖。

  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高效统一的网络安全风险通报机制、安全测评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规范软件漏洞收集验证、预警发布及应急处理行为。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组建网络安全专家组和应急处置技术支撑队伍,建设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对网络安全重大事件的统一指挥协调和响应处置。开展重点行业数据安全监督检查,提升电信、互联网、工业等重点领域的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七)加速数字公共服务新升级

  1.推进智慧医养建设

  深化智慧医疗应用与服务。深化大数据在医保政策、待遇保障、药品采购、基金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充分发挥健康大数据平台优势,强化数据信息整合联动,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实现多点触发,让流行病学调查更加安全、精准。提升智慧医疗现代化服务水平,加快构筑智慧化疫情防线,构建联防联控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健康管理信息化应用,让便民服务在常态化疫情期间更加暖心、贴心。

  推广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利用亚行贷款建设市级“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福利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服务商系统接入,形成“三位一体”的养老运营、评估、监管体系。基于智慧养老信息管理平台,面向老年人提供“线下+线上”、“社区+居家+互联网”的智慧养老运营服务,聚焦健康管理、膳食餐饮、生活照料、专业照护、社区文化等服务主题,实现机构、社区、居家综合服务对接和服务对象、服务人员、服务监管的三方信息互动。加强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推广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养老服务机器人、防跌倒预警系统、智能水表、门磁系统等智能化设备和服务在养老中的广泛应用。创新发展互联网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生活照护等养老服务形式,打造更加精准、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

专栏17 智慧医养健康服务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

推进宜昌市市级智慧医疗信息化。以区域一体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为目标,建设一体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传染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电子健康码实名制应用平台、互联网诊疗服务平台、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和质量控制、智慧采供血集成平台、智慧医养结合信息平台、精神卫生中心信息化、卫生监督信息化、医疗机构医师护士不见面审批系统升级、基层医疗机构公卫系统升级以及医疗云资源扩增等。人工智能近视防控医疗器械生产制造项目。项目总投资2亿元,全部建成后年产量达40万台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以上。后期建立人工智能眼科医疗云计算数据平台和建立人工智能近视防控科研实验室,引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同仁医院等国内、国际行业顶级的教授入驻。同时与北京总部以及北京大学先进计算中心、同仁医院联合申请国家课题,争取申请成为国家级实验室。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项目。新建养老数据中心及灾备中心、养老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运营平台、业务管理平台、系统支撑平台等,该子项与老年护理人员实训基地合建,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设机房、资料室、办公室等。配套建设室内外消防、给排水、弱电智能化、监控设施设备、通讯、照明、供配电、暖通、绿化及景观、停车场等设施设计按照相关规范设计。
 


  2.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推进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5G、卫星通信、北斗导航等技术规模部署,统筹推进宜昌市公共交通、城市道路、桥梁、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及附属设施智能化改造,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在重点路段、航段以及隧道、桥梁、互通枢纽、船闸及交通工具等重要节点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覆盖,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维。统筹5G基站与充电桩、智慧灯杆等建设,利用现有基站加快窄带物联网建设部署,加速多功能信息杆柱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深化城市物联感知能力。强化物联网多源数据采集和共享交换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具备多维感知、多精度定位、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实现全市道路交通的全息感知。

  加强交通领域数据资源归集。建设以“智慧航运”、“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公交”、“智慧枢纽”、“智慧物流”为主要内容的宜昌市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全面梳理宜昌交通物流数据资源,实现多个行业、多种交通形式、多种运输方式、多个市场主体多源数据的广泛采集、普遍接入、纵向贯通、横向整合,尽快完善交通运输物流机构(企业、园区)和设施数据采集网络体系,建立数据归集制度。以数字公路、数字港口、数字仓储、数字公交、数字交警等为底座,联动建设全市大交通云和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信息云平台。在宜昌试点建设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体系信息中心,推动交通数据资源体系从三峡航运数据中心向公路、公交、铁路、港口及通航拓展。

  拓展丰富交通领域数字化建设与应用。启动并加快“数字公交”建设,建设智能交通引导系统和智慧停车系统。推动运输服务数字化,聚焦公众交通出行,深化“宜知行”等出行服务应用科学调度运输路径,充分利用移动APP、微信、微博等渠道,提供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智能停车、无感支付、联网联程售票等智能交通服务,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验。探索电子证照、电子运单在交通领域的全面运用,实现跨部门的证照互认。加强智慧交通管理,强化对出租车、网约车、农用车以及重点车辆的监控管理,推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跨区域共享交换,提升联防联控水平。

  提升智慧交通服务能力。整合公路、港口、通航、铁路、民航等物流信息,形成三峡枢纽区域综合交通物流大数据平台,科学调度运输路径,提升交通物流运转效率。加强多式联运物流、翻坝物流管理,建设三峡航运指数,畅通黄金水道助力长江经济带。推进水利设施感知工程,建设智慧水网。加强长江船舶综合管理,推动行业管理、行政执法、安全应急等多系统数据交互,实现与水利部门信息互通。积极推动5G、区块链、云计算、车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发展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交通在建设管理、运行监测、决策服务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水平。

专栏18 智慧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宜昌市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推动5G、区块链、云计算、车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发展深度融合,依托宜昌城市大脑宜键生命护航信息化建设项目、宜昌市交通运输局执法信息化建设,全面梳理宜昌交通数据资源,建立数据资源目录,归集行业数据资源,深入开展大数据分析应用,建设宜昌市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建设,大幅提升交通在建设管理、运行监测、决策服务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水平。丰富拓展三峡航运数据中心应用。依托水路交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社会数据资源引入应用,完善三峡重载滚装运输指数系统“安小宜”,水上旅客运输指数系统“悦小宜”和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净小宜”等,进一步丰富完善景气指数、价效指数、绿色指数等五大指数和20项KPI数据分析,构建集港口经济晴雨表、航运服务温度计、协同治理串连线、船舶工业助推器等功能于一体的三峡航运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三峡重载滚装统一调度与结算平台、水上旅客运输实名制系统、客船电子票务计调系统、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港口船舶调度系统、船员远程考培信息系统、三峡航运服务网等。
 


  3.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升级建设教育专网。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加强市域教育专网和学校网络建设,扩大学校互联网进出口带宽。市与县(市、区)专网之间万兆以上专线互联,县域内专网万兆入校、千兆进班、百兆到端,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智能安防、环境感知等设备联网接入。利用教育专网高速公路,提档升级录播教室,打通“雪亮工程”、考试监控、校车安全等各类摄像采集端,建成全市空中课堂,纳入城市大脑民生服务教育应用场景,实现市域内在线巡课、考试巡察、专递课堂全覆盖。

  提升平台服务能级。对接城市大脑,建强教育小脑,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立足已有基础和成果,根据“利旧创新”原则,打通教育部门已建信息系统,汇聚建设教育数据中台,形成“1平台+3领域+N场景”应用体系(具体为:1平台(宜昌智慧教育云)+3领域(教学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服务人性化)+N场景(学生健康平安守护等)),提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服务水平。

  推进智慧校园全覆盖。采取“云网端”架构模式建设,加快市、县、校一体化,规范建设智慧校园。基础性教育管理和教学资源服务云平台由市级统一建设,县(市、区)共管共享并研发个性资源,学校深度使用;依托教育专网,统一接入城市大脑底座;学校配备满足信息化教与学的智能终端,加快学科教室、英语听说教室、录播教室、智慧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客教室等特色教室建设步伐,优化课堂教学,丰富课后服务,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支撑保障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双减”等教育发展改革任务。

  4.推进智慧媒体(智慧广电)建设

  提升智慧广电服务能力。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构建“整合资源配置、多媒体内容汇聚、共建制作平台、多渠道分发、多终端服务、全过程协同”的智慧广电体系。打造智慧广电融媒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成果提高“算力”,用优选“算法”将内容产品进行有效分发和精准传播。将优质差异化信息精准传播到用户,实现信息传播的高质高效。以“智慧广电”助推社会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广电机构承担社会责任、拓展业务服务、推动转型升级,做好公共服务和技术创新,实现人民美好视听权益的优质供给。

  建设智慧广电项目。深度融入“城市大脑”,加快建设智慧型广电,全力打造与宜昌作为引领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相匹配的智慧型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将智慧广电融入宜昌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推动“广电小脑”与“城市大脑”共建共享,实现由“融”向“智”的蝶变,让智慧广电成为服务全市统筹发展与安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的重要平台,形成与宜昌市市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信息传播力、社会动员力、应急事件预警和处置力等,最大程度实现市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推进智慧人社建设

  优化智慧人社系统建设。按照系统和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和应用向下延伸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提升“智慧人社”系统功能和服务能力。支持全国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应用,推进企业职工保险系统向省集中,加强人事人才系统的应用,推动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电子劳动合同等系统建设,推进“区块链+劳动用工”。以电子劳动合同为抓手,推动电子劳动合同上链,提高用工服务和监察监管信息化水平。开展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应用,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化水平。结合人社全业务“一窗通办”、“打包快办”的要求,优化“智慧人社”应用服务,使之与全省集中的应用体系相适应,支持联网模式下的经办、服务及监管。

  推行人社大数据共享应用。推动人社系统“全数据共享”,探索建立全市人社大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依托部、省级人社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以及市政务大数据交换平台,开展人社共享服务应用。推进省集中系统、自建系统以及城市大脑系统的系统性、多层次融合,完成省集中建设系统数据回流,建设人社大数据底座,与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建立实时共享、动态交换机制。为用人单位和个人“画像”,形成人社电子档案袋。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开展数据分析、信息比对、运行监控,不断提升数据质量、提高经办效能,推进人社服务“一事联办”和跨部门数据共享。

  提高“网上办”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利用城市大脑数据资源和平台,对人社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建设人社一体化的协同经办平台,实现业务在多系统中自动推送智能流转办理,真正达到一次申报、一次录入,并联办理。按照全国、全省“一网通办”工作要求,梳理事项清单,推动人社服务事项与部、省、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做到“应上尽上”、“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持续优化“一网办”服务事项与湖北省政务网及统一受理平台的对接方式,做好和省政务服务统一受理平台“好差评”系统对接和应用。不断优化完善“宜昌人社微信公众号”、自助服务一体机、网厅等系统建设,支持人社服务“就近办”、“随身办”,持续提升群众服务满意度。

专栏19 智慧人社建设重点工程

人社部门小脑建设。按照宜昌城市大脑建设的统一规划,推进人社部门小脑建设,以人的全生命周期为目标和主线,建设“一个平台、两大体系、N个场景”,实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目标。打通人社全业务流程,以数字化改革倒逼业务流程再造;实现纵向与部省集中系统业务融通,横向与城市大脑深度融合。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工程建设。加大社保卡发行服务力度,积极推动第三代社保卡的发行,大力发展电子社保卡,基本实现社保卡全民持有和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完善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市民“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将社保卡作为所有人社业务的有效身份凭证和待遇发放结算载体,推进人社“全业务用卡”。不断拓展社保卡在其它民生服务领域应用,推进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政务服务和居民服务用卡。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顶层统筹

  梳理数字经济产业链,落实各部门支持发展责任。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市长、分管副市长和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宜昌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各项重大工作,对实施进度及质量进行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按照“三统四分”(统一规则、建设方案审核、符合性验收审核和分部门立项、招标、建设、支付)机制,部门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统筹推进。健全决策咨询体系,组建“数字宜昌”专家咨询委员会,评选推广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加强宜昌数字经济规划建设的智囊力量。积极对接国家“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引入更多资源加入我市数字经济发展进程。

  (二)加大资金支持

  加大财政统筹力度支持数字经济建设,将具有公益性质的数字经济建设投资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规范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PPP(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等模式参与数字经济建设,对具有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重点扶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各方广泛参与的数字经济建设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成立宜昌市数字经济细分领域引导基金,放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创投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三)强化人才培养

  打造宜昌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鼓励各类资本加快与人才、科技成果的耦合,引进一批高端项目和平台。以企业和项目为载体引进数字人才,完善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引进方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积极组织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及市民的数字化转型专题讲座和培训,逐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建立健全数字经济人才职业技能在线教育培训体制机制,支持引导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办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专业学科,建立数字化发展实训基地,培养数字化发展应用型人才,为全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建设一支既懂政务又懂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营造发展氛围

  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模式,建设产业上下游紧密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学研共同创新的高质量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实施筑巢引凤战略,加快建设宜昌点军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园、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积极引进30家左右国内一流互联网龙头企业和本土有潜力软件企业投资落户宜昌。在安全可控前提下,依托大数据开放开发基地,开展大数据应用服务和应用创新,以政府引导+市场机制方式,引导大数据龙头企业为各行业赋能。同时,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联合在本市建设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整合市内数字经济领域的产学研平台资源,构建政府、联盟、企业等多层次沟通机制,提供成果推广、标准信息、创业孵化、跨界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一体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软环境。推进数字知识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课堂、进乡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五)深化开放合作

  建立安全可靠、开放包容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涉及数字经济建设的行政审批事项,降低数字经济新业态新企业设立门槛,着力消除阻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各种行业性、经营性壁垒。通过数字经济专栏专题、科普读物、专家讲座等形式,全方位开展数字经济建设工作和建设成果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工作,引导全社会认知并参与数字经济建设,营造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培育大数据产业生态,加快与华为、腾讯、百度、阿里、东软等优强企业的对接,组织开放性应用创新大赛,推动形成50-100个场景应用。通过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引进和培育30-50名数据高端人才。扶持大数据创新企业,注重培育本土软件企业,3年内力争一定数量本土企业进规。成立大数据产业联盟,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努力将大数据产业打造成为宜昌战略性新兴产业。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