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江夏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14-03-17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江夏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区教育局拟订的《江夏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报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一日

 

 

 

 

 

江夏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

(区教育局   一三年五月十日)

 

一、“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统筹协调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与江夏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布局结构趋向合理、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的教育体系,为全区“十二五”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1.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我区重视学前教育,努力使城乡学龄前儿童能接受全面的学前教育,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学科化”的不良倾向。在教学中以游戏、故事、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办园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满足学龄前幼儿入园(班)要求。全区现有幼儿园23所,比“十五”增加5所,在园幼儿6935人,增加2874人。城镇幼儿学前3年受教育率98.2%,农村学前1年受教育率98%。

2.特殊教育稳步发展。我区特殊教育积极向内挖掘潜力,对外加强与普通教育的交流,办学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明显体现,成立了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建立随班就读试点校3所。目前6-14周岁视力、听力和智力残疾3类残疾类别中,程度在中重度及以上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其中在区聋哑学校就读的有57人。

3.义务教育持续发展。全区现有小学51所、教学点6个,在校学生25221人;初中27所(含九年一贯制)在校学生14469人。全区“四率”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其中:6-11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12-14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99.97%;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和1%;14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6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00%。

4.普高职高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保持稳定。2005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799人,职业学校在校学生5524人;2010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084人,职业学校在校学生5735人。“十一五”期间,我区升入高中阶段普职比例达到5.02:4.98,成功将江夏区技工学校、江夏绿色工程学校、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江夏分校、江夏职业技术学校4校进行整合,整合后的江夏职业技术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安置率达到98%以上。

5.成人教育成绩显著。建设了区职教培训中心,形成了综合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短期技能培训、大专及本科远程教育等多层次办学。建设校内实训基地1个,校外实训基地13个,推行校企对接,初中全员实施“绿色证书”教育,“两后生”实行“双证制”教育。4所成校被评为省级示范校,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200期,培训农民18万人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2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5400人。4所成校被评为“省级示范校”,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年培训率超过30%。我区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区教育局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6.民办教育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我区民办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了民办学校规范办学整治行动,取缔了非法办学。2010年有民办幼儿园12所,民办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各1所,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12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所。

7.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2006-2010年,初中升入高中阶段比例分别为:72%、76%、81%、84%、88.6%;全区中考报考率分别达到96.6%、94.7%、96.2%、96.4%、95.9%;高考四批以上上线2006-2010共计19362人;职业学校对口升学867人,升学率100%。

8.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加强。“十一五”期间,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为主要内容,积极探索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出台相应文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9.学生知识技能竞赛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区学生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36枚金牌、54枚银牌、68枚铜牌,2009年获乙组团体总分第三名。在市中小学生优秀艺术小人才比赛中10人获一等奖、47人获二等奖、98人获三等奖;市第八、九届学校艺术节6个节目获奖;区“百花奖” 大赛连续两届获金奖,并获优秀创作奖和优秀组织奖,11个节目获一等奖、8个节目获二等奖、3个节目获三等奖;46名学生获得省级竞赛奖励,1208名学生获得市级竞赛奖励;13名同学获市级创新素质实践行一等奖,126名同学获二等奖;360个市级先进班集体,725名市级三好(新三好)学生,420名同学获市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二)注重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1.干部队伍服务意识增强,教师交流不断深入。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干部队伍管理,严格干部职数、积极推行学校干部选任制度,共选任产生120 名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海选了65名校长。完善了干部队伍的考核办法,以考核促管理、以考核强素质,严格实施“能者上,庸者让”的干部用人机制。不断创新干部队伍管理办法,全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服务意识日益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干部队伍的表率作用,涌现出一批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校长典型。区教育局先后印发了3个文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参与支教、援教活动。向薄弱学校选派优秀青年干部、选派教师对口支教。“十一五”期间,我区参与支教、援教的学校达67所,人员共420人(其中教师400人、学校中层干部20人);名优教师送教下乡达387节次,改变了农村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校际间的对口帮扶,全区共安排25所城镇优质学校分别和25所农村薄弱学校实行对结帮扶,从人、才、物、智等方面对薄弱学校给予支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师德行为日益规范,人事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在师德建设上,以“践行师德承诺,争做合格教师”为主题,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让教师时刻铭记教师职责,恪守师德规范;建立师德档案,完善师德评价、约束、监督机制,有力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十一五”期间,我区有1人被评为市师德建设“十佳”教师、4人被评为市师德建设先进教师、10人被评为区师德建设“十佳”教师、104人被评为区师德建设先进教师;4所学校被评为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10所学校被评为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实行教师准入制,坚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100%持证上岗。全面推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坚持新进教师“凡进必考”,严把教师“进口”关,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师范院校毕业生为主渠道、面向综合大学和社会公开招聘新教师的多元化教师引入机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编制与计划管理,全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立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教职工岗位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3.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校本培训成效明显。我区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创建工作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领导重视程度、硬件建设、培训管理、培训效果都位居全市前列。经考核评估,我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被认定为“武汉市示范性区级教师培训基地”,也是“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特色基地”,我区的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跨入了省、市先进行列。开展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校本培训的可操作性,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对校本培训中教师个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求进行了新的探索,制定并推行了《江夏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不仅使我区校本培训在规范管理措施上迈上了新的台阶,而且更是我区在校本培训管理上的一次大胆创新,深受教师欢迎。“十一五”期间,全区有1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校本培训示范校、6所学校被评为市级校本培训示范校、2所学校被评为市级校本培训先进学校。

4.教师培训全员化,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根据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支持南三乡的原则,共选派各类教师参加市级培训3742人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全员培训为重点,以骨干、专项教师培训为特色,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组织教师22300人次参加了各项培训。我区新课程教师持证上岗率100%,教师全员培训参与率100%,中小学校级干部持证上岗率达到100%,5年一个周期的提高培训合格率达100%。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标率由2005年的61%、46%和6%,分别上升到2009年的75%、66%和12%。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省优秀教师、5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1人被评为省“十大名师”、39人被评为市优秀教师、62人被评为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人被评为区优秀教师、100人被评为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58人被评为市、区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10人被评为区“十大名师”、28人被评为区首席教师。我区分别获市体育和健康教育教学优质课团体一等奖,有480人次在市级及以上教师竞赛活动中获得奖励。

(三)教育投入增加,布局结构调整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1.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05-2009年,全区教育投入分别达到22576万元、26036万元、26329万元、33336万元、59726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17944万元、22821万元、28381万元、31374万元、44014万元,增长幅度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

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005年为小学1403元、初中1404元,2006年小学1840元、初中2385元,2007年小学2614元、初中3007元,2008年小学4246元、初中4775元,2009年小学6948元、初中6775元。

生均公用经费2005年小学258元、初中480元,其中预算内小学88元、初中128元;2006年小学387元、初中497元,其中预算内小学327元、初中415元,2007年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407元、初中495元,2008年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465元、初中615元,2009年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515元、初中715元。教师工资2005-2009年人年均分别为12527元、15755元, 22570元,32560元、49459元。全面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全部化解中小学校普九债务和村级普九债务5000余万元。

2.贫困生资助工作稳步推进,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07年贷款人数236人124.76万元,2008年贷款学生679人375.6万元,2009年贷款学生1211人694.9万元.落实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2007年发放2969人311.82万元,2008年资助3065人541.8万元,2009年资助1900人347.7万元。“十一五”期间共资助中职学生7934人次,发放助学金1201.32万元。实施彩票公益金资助,2007年开始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政策,3年资助478人,金额47.8万元。开展“心手相牵农村行”和“心手相牵关爱行”活动,对80名农村贫困学生每人资助200元和书包等文具,7名重症学生每人获得1万元资助。我区学生资助工作快速发展,资助工作由点到面,资助力度由弱到强,对大学、高中、中职及中小学等贫困学生资助实现了全覆盖,保障贫困学生不因贫困失学,按时完成学业。

3.学校布局结构继续调整,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十一五”期间,全区小学由2005年的98所调整到51所,减少47所;初中由32所调整到27所,减少5所;特殊教育学校保持1所,普通高中保持4所,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由5所调整到2所,减少3所。撤并的区技工学校办成了农民工和“两后生”的培训基地,区成人中专办成培训中心,区绿色工程学校办成老年大学,桥头中学办成农村寄宿小学,光星一小和大屋陈小学等办成农村寄宿学校的蔬菜副食基地,卫东等小学办成农村幼儿园。

4.建设学校更新设备,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32389.71万元改善办学件。用于学校建设资金30186万元,其中:江夏一中改扩建4000万元,实验高中1046万元,职业技术学校3273万元,新建东湖路学校5500万元,迁建大花岭小学3286万元,迁建庙山学校1700万元,新建武当新村小学450万元,16所初中标准化和32所农村寄宿学校建4099万元,教师周转房3000万元,校舍安全工程3832万元。用于更新教育教学设备2203.71万元,其中:投入471.5万元建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投入80万元建区教育城域网中心机房,投入200万元更新中心小学计算机,投入929.67万元配套16所初中标准化的教学仪器设备、新增图书15.5万册,投入159.56万元配套32所寄宿学校设备,投入362.98万元更新课桌椅29495套。     

(四)教育督导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我区率先在全市开展了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强化了政府对教育职责。在初中开展了标准化学校评估工作。对江夏一中和区实验高中进行省、市级示范高中的复评。在全区所有完全小学开始小学素质教育合格校评估工作。顺利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督导评估的战略转移,淡化了“办学水平评估”的甄别功能,强化了督导评估的诊断、指导、服务等功能。创新了督评机制,改革了督评办法。

二、“十二五”江夏教育发展环境分析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区教育在区委、区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区教育工作者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是,我区教育还不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偏远乡镇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经费、特别是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人享有公平义务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三、“十二五”江夏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江夏区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江夏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教育发展总体目标是:抢抓全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市教育先进区,努力使全区教育总体水平跨入全省同类县区先进行列,在中部农村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具体目标

1.各类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十二五”期间,每一个乡镇街创办1所中心幼儿园,使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在农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在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纸坊城区幼儿入园率100%;全区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一年入班率达99%;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班)率达到85%以上。学前三年教育向学前四年、五年延伸;全区幼儿园基本达到等级办园标准,创建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到2020年,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现全区学前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城区逐步实现托幼一体化。

(2)特殊教育。“十二五”期间,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规范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中心)的骨干辐射作用,指导开展视力、听力和智力残疾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5%。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迁建区聋哑学校。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

(3)义务教育。“十二五”末,全区6-11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丧能除外),12-14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99%以上;小学、初中在校生学年度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2%以内;14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6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消除学生因贫困辍学现象。完成公办初中学校标准化和小学素质教育合格校建设,基本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入学率、完成率均达到100%,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水平进一步提高。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惠及全区的公平义务教育

(4)高中阶段教育。“十二五”末,全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校的优质资源规模达到80%以上。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招生数保持大体相当的比例。区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级示范职校,新增省级重点专业1个,市级重点专业2个。确保毕业生安置就业率达到98%以上,稳定率达到85%以上。到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5)成人教育。新增省级示范成校4所,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区职教培训中心年培训保持在5000人次以上。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年培训率达到50%以上。

(6)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十二五”期间,将新设1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优质民办幼儿园。

(7)教育科学研究。抓实课题研究,提升课题研究层次、质量和数量,“十二五”期间,完成国家级课题研究3项、省级5项、市级10项、区级60项,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8)体育卫生艺术工作。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程,因认真实施中小学生“2+1项目”工程,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体育艺术场地和设施建设力度,建立起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内传染病和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和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强化学校卫生保健教师队伍,加强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2.队伍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要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过硬、学科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积极拓宽师资进出口渠道、每年招聘引进本科及以上优秀毕业生50人左右。大力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确保城乡教师交流比例达专任教师总数的7%。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培训教师18000人次,每位教师培训不少于360学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加大名优教师的培养力度,认真开展名优教师的评选活动,规范名师工作室管理,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力争“十二五”末区级以上名优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12%左右,形成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到2015年,全区90%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80%以上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18%以上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到2020年,全区100%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90%以上的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40%以上的高中阶段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

3.教育经费投入目标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障水平。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含纸坊地区)免收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免收住宿费;对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纸坊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加大对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力度,小学达到750元/生*年,初中达到1000元/生*年(省定标准小学500元/生*年,初中750元/生*年);设立江夏区学生资助基金,对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中的孤儿、残疾学生、低保户家庭子女、父母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子女、贫困单亲家庭子女、遭遇重大灾难家庭子女进行资助;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按800元/生*年,初中按1000元/生*年安排公用经费,并对薄弱学校予以倾斜和照顾;执行国家的工资政策,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逐年提高教师待遇水平,使全区中小学教师待遇与我区公务员待遇水平保持一致。

4.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目标

按照“小学对口就近,满足需求;初中相对集中,均衡建设;高中规模办学,优质发展;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特色办学;成人教育面向社会,深入社区,贴近实际”的原则,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发展。到2015年全区公办幼儿园增加到54所,小学调整到44所,特殊教育学校保持1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调整到22所。

5.学校建设和设备添置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学校建设和教育教学仪器设备投入62543万元,全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新建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公办幼儿园、1个青少校外活动中心,改扩建41所公办幼儿园,全面改善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实训车间和迁建区聋哑学校,完成农村教师周转房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加固全区中小学校舍,添置、更新一批适应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使全区教育在我国中部农村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6.努力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

进一步加强乡镇街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的力度,2012年完成第二轮评估。完成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全面实现小学标准化,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对全区所有的民办学历教育进行督导评估,并向社会发布督导公报。探索和开展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后督导评估方法,促进初中内涵发展。完成江夏一中、区实验高中省、市示范高中的复评。努力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

四、“十二五”江夏教育发展的重点工程

(一)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1.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就近入园和规范办园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布局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区将根据农村幼儿的出生和分布情况,全面建设街镇乡中心幼儿园,计划新改扩建、增设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附属幼儿园、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52所,投资10170万元。积持扶持城市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幼儿园。

2.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提高公办幼儿园的办园水平,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扶持民办园的发展,普遍提高幼儿园办学水平,农村薄弱幼儿园办学水平有显著进步,二级幼儿园初步形成办学特色,一级幼儿园成为办园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特色幼儿园。到2015年,力争创建2所以上市级示范幼儿园,3所以上一级幼儿园,10所以上二级幼儿园。

3.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大力扶持已达标的民办幼儿园,对基本达标的民办幼儿园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及时审批,坚决取缔不达标民办幼儿园,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到2015年解决6800名幼儿入园。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

1.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实施标准化建设,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按照“小学对口就近、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改扩建一批小学、初中学校;完成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小学素质教育合格校建设;全面加固中小学校舍;添置、更新一批适应我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总投入3亿元左右。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发挥班主任轴心作用,强化学科德育功能,不断丰富社团活动,加强校园德育阵地建设。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继续实施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狠抓集体备课,深化结对帮扶,强化对口学习,加大送教下乡,选派教研辅导员驻校,落实班级例会,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组织教职工和社会爱心志愿者做“代理家长”,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开通亲情电话,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指定学校接受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入学就读;投资900万元异地新建江夏聋哑学校,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三免一补”政策,落实高中阶段贫困学生和中职学生国家助学注册;形成国家资助、政府资助和社会资助的立体网络,实现贫困学生资助的全覆盖。

(三)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发展工程

1.调整普通高中布局结构,提高优质比例。“十二五”期间,将普通高中由4所调整到3所,即1所省级示范高中,1所市级示范高中,1所普通高中。

2.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区3所公办普通高中图书室、实验室、学科功能室等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化建设标准。

3.加强办学管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切实规范普通高中学校的招生、收费、学籍、办班等行为,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校提炼办学特色,形成普通高中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4.优化结构,推进集约化办学,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围绕经济结构升级,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按全市统一规划要求办好职业教育中心。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强化就业导向,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就业指导及生涯发展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生存能力,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

1.落实师德承诺制。狠抓教师师德建设,深入落实师德承诺制,规范师德档案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2.实施教师引进补充。健全教师引进补充机制,联合区财政、人事、编办等部门,每年公开招考40-50名大学生,并引进一批资教生,全部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青黄不接难题。

3.建立教师交流任教机制。每年从纸坊城区和街镇乡中心学校选拔100名骨干教师,到偏远农村中小学支教,同时选拔部分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确保城乡教师交流比例达专任教师数的7%。

4.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十二五”期间,全区计划培训教师18000人次,每位教师培训不少于360学时;加大名优教师的培养力度,力争2013年末区级以上名优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12%左右,全区90%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80%以上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18%以上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

(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1.大力推进“班班通”工程建设。根据武汉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基础建设、开发信息资源、优化管理应用,提升服务效益。加快数学校园建设,大力推进“班班通”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为素质教育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条件保障。  

2.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建立学科齐全的基础教育优质教学资源中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全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建立江夏教育网上办公平台,推进无纸化办公。  

3.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体系,提高应用水平。重点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领导能力。加强基础教育网络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环境下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五、“十二五”江夏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街(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区直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学校领导干部。加大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的力度,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师生安全。要切实加强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加强对学生特别是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可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办学形式,提高办学水平。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三)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普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和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校制度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教学手段和技术的更新,更好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学段特点,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抓过程,重结果,引导和促进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小学“双特”工程,深入开展特色教学方法和特色评价方法的研究,有计划、有目的、有范围组织小学部分学科调考。深化初中办学体制改革,实施初中扩优治薄工程,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狠抓防流控辍。高中坚持分层分类“从进口看出口”的原则,加大对高中各年级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抓好非毕业年级教学常规管理与指导,抓紧毕业年级的阶段分析和质量监控。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名教师和名校长。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重视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到2015年达到5000万元,专项用于教育事业。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确保校安工程改造经费、“十二五”重大教育建设项目资金足额到位。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七)依法治教和完善教育督导机制。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助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和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构建全面科学评估学校质量和效益的督导评估机制。继续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与完善教育执法队伍和制度建设,构建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监控体系,加强对农村教育和民办教育的督导评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着重建立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制度和实践体系,督导评估结果要作为考核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在教育督导中积极引进社会评价,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民主、开放、公正的教育评估机制。

 

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区教育局拟订的《江夏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报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一日

 

 

 

 

 

江夏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

(区教育局   一三年五月十日)

 

一、“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统筹协调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与江夏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布局结构趋向合理、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的教育体系,为全区“十二五”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1.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我区重视学前教育,努力使城乡学龄前儿童能接受全面的学前教育,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学科化”的不良倾向。在教学中以游戏、故事、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办园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满足学龄前幼儿入园(班)要求。全区现有幼儿园23所,比“十五”增加5所,在园幼儿6935人,增加2874人。城镇幼儿学前3年受教育率98.2%,农村学前1年受教育率98%。

2.特殊教育稳步发展。我区特殊教育积极向内挖掘潜力,对外加强与普通教育的交流,办学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明显体现,成立了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建立随班就读试点校3所。目前6-14周岁视力、听力和智力残疾3类残疾类别中,程度在中重度及以上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其中在区聋哑学校就读的有57人。

3.义务教育持续发展。全区现有小学51所、教学点6个,在校学生25221人;初中27所(含九年一贯制)在校学生14469人。全区“四率”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其中:6-11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12-14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99.97%;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和1%;14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6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00%。

4.普高职高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保持稳定。2005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799人,职业学校在校学生5524人;2010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084人,职业学校在校学生5735人。“十一五”期间,我区升入高中阶段普职比例达到5.02:4.98,成功将江夏区技工学校、江夏绿色工程学校、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江夏分校、江夏职业技术学校4校进行整合,整合后的江夏职业技术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安置率达到98%以上。

5.成人教育成绩显著。建设了区职教培训中心,形成了综合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短期技能培训、大专及本科远程教育等多层次办学。建设校内实训基地1个,校外实训基地13个,推行校企对接,初中全员实施“绿色证书”教育,“两后生”实行“双证制”教育。4所成校被评为省级示范校,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200期,培训农民18万人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2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5400人。4所成校被评为“省级示范校”,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年培训率超过30%。我区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区教育局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6.民办教育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我区民办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了民办学校规范办学整治行动,取缔了非法办学。2010年有民办幼儿园12所,民办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各1所,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12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所。

7.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2006-2010年,初中升入高中阶段比例分别为:72%、76%、81%、84%、88.6%;全区中考报考率分别达到96.6%、94.7%、96.2%、96.4%、95.9%;高考四批以上上线2006-2010共计19362人;职业学校对口升学867人,升学率100%。

8.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加强。“十一五”期间,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为主要内容,积极探索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出台相应文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9.学生知识技能竞赛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区学生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36枚金牌、54枚银牌、68枚铜牌,2009年获乙组团体总分第三名。在市中小学生优秀艺术小人才比赛中10人获一等奖、47人获二等奖、98人获三等奖;市第八、九届学校艺术节6个节目获奖;区“百花奖” 大赛连续两届获金奖,并获优秀创作奖和优秀组织奖,11个节目获一等奖、8个节目获二等奖、3个节目获三等奖;46名学生获得省级竞赛奖励,1208名学生获得市级竞赛奖励;13名同学获市级创新素质实践行一等奖,126名同学获二等奖;360个市级先进班集体,725名市级三好(新三好)学生,420名同学获市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二)注重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1.干部队伍服务意识增强,教师交流不断深入。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干部队伍管理,严格干部职数、积极推行学校干部选任制度,共选任产生120 名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海选了65名校长。完善了干部队伍的考核办法,以考核促管理、以考核强素质,严格实施“能者上,庸者让”的干部用人机制。不断创新干部队伍管理办法,全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服务意识日益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干部队伍的表率作用,涌现出一批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校长典型。区教育局先后印发了3个文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参与支教、援教活动。向薄弱学校选派优秀青年干部、选派教师对口支教。“十一五”期间,我区参与支教、援教的学校达67所,人员共420人(其中教师400人、学校中层干部20人);名优教师送教下乡达387节次,改变了农村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校际间的对口帮扶,全区共安排25所城镇优质学校分别和25所农村薄弱学校实行对结帮扶,从人、才、物、智等方面对薄弱学校给予支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师德行为日益规范,人事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在师德建设上,以“践行师德承诺,争做合格教师”为主题,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让教师时刻铭记教师职责,恪守师德规范;建立师德档案,完善师德评价、约束、监督机制,有力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十一五”期间,我区有1人被评为市师德建设“十佳”教师、4人被评为市师德建设先进教师、10人被评为区师德建设“十佳”教师、104人被评为区师德建设先进教师;4所学校被评为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10所学校被评为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实行教师准入制,坚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100%持证上岗。全面推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坚持新进教师“凡进必考”,严把教师“进口”关,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师范院校毕业生为主渠道、面向综合大学和社会公开招聘新教师的多元化教师引入机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编制与计划管理,全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立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教职工岗位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3.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校本培训成效明显。我区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创建工作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领导重视程度、硬件建设、培训管理、培训效果都位居全市前列。经考核评估,我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被认定为“武汉市示范性区级教师培训基地”,也是“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特色基地”,我区的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跨入了省、市先进行列。开展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校本培训的可操作性,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对校本培训中教师个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求进行了新的探索,制定并推行了《江夏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不仅使我区校本培训在规范管理措施上迈上了新的台阶,而且更是我区在校本培训管理上的一次大胆创新,深受教师欢迎。“十一五”期间,全区有1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校本培训示范校、6所学校被评为市级校本培训示范校、2所学校被评为市级校本培训先进学校。

4.教师培训全员化,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根据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支持南三乡的原则,共选派各类教师参加市级培训3742人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全员培训为重点,以骨干、专项教师培训为特色,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组织教师22300人次参加了各项培训。我区新课程教师持证上岗率100%,教师全员培训参与率100%,中小学校级干部持证上岗率达到100%,5年一个周期的提高培训合格率达100%。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标率由2005年的61%、46%和6%,分别上升到2009年的75%、66%和12%。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省优秀教师、5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1人被评为省“十大名师”、39人被评为市优秀教师、62人被评为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人被评为区优秀教师、100人被评为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58人被评为市、区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10人被评为区“十大名师”、28人被评为区首席教师。我区分别获市体育和健康教育教学优质课团体一等奖,有480人次在市级及以上教师竞赛活动中获得奖励。

(三)教育投入增加,布局结构调整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1.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05-2009年,全区教育投入分别达到22576万元、26036万元、26329万元、33336万元、59726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17944万元、22821万元、28381万元、31374万元、44014万元,增长幅度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

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005年为小学1403元、初中1404元,2006年小学1840元、初中2385元,2007年小学2614元、初中3007元,2008年小学4246元、初中4775元,2009年小学6948元、初中6775元。

生均公用经费2005年小学258元、初中480元,其中预算内小学88元、初中128元;2006年小学387元、初中497元,其中预算内小学327元、初中415元,2007年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407元、初中495元,2008年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465元、初中615元,2009年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515元、初中715元。教师工资2005-2009年人年均分别为12527元、15755元, 22570元,32560元、49459元。全面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全部化解中小学校普九债务和村级普九债务5000余万元。

2.贫困生资助工作稳步推进,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07年贷款人数236人124.76万元,2008年贷款学生679人375.6万元,2009年贷款学生1211人694.9万元.落实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2007年发放2969人311.82万元,2008年资助3065人541.8万元,2009年资助1900人347.7万元。“十一五”期间共资助中职学生7934人次,发放助学金1201.32万元。实施彩票公益金资助,2007年开始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政策,3年资助478人,金额47.8万元。开展“心手相牵农村行”和“心手相牵关爱行”活动,对80名农村贫困学生每人资助200元和书包等文具,7名重症学生每人获得1万元资助。我区学生资助工作快速发展,资助工作由点到面,资助力度由弱到强,对大学、高中、中职及中小学等贫困学生资助实现了全覆盖,保障贫困学生不因贫困失学,按时完成学业。

3.学校布局结构继续调整,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十一五”期间,全区小学由2005年的98所调整到51所,减少47所;初中由32所调整到27所,减少5所;特殊教育学校保持1所,普通高中保持4所,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由5所调整到2所,减少3所。撤并的区技工学校办成了农民工和“两后生”的培训基地,区成人中专办成培训中心,区绿色工程学校办成老年大学,桥头中学办成农村寄宿小学,光星一小和大屋陈小学等办成农村寄宿学校的蔬菜副食基地,卫东等小学办成农村幼儿园。

4.建设学校更新设备,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32389.71万元改善办学件。用于学校建设资金30186万元,其中:江夏一中改扩建4000万元,实验高中1046万元,职业技术学校3273万元,新建东湖路学校5500万元,迁建大花岭小学3286万元,迁建庙山学校1700万元,新建武当新村小学450万元,16所初中标准化和32所农村寄宿学校建4099万元,教师周转房3000万元,校舍安全工程3832万元。用于更新教育教学设备2203.71万元,其中:投入471.5万元建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投入80万元建区教育城域网中心机房,投入200万元更新中心小学计算机,投入929.67万元配套16所初中标准化的教学仪器设备、新增图书15.5万册,投入159.56万元配套32所寄宿学校设备,投入362.98万元更新课桌椅29495套。     

(四)教育督导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我区率先在全市开展了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强化了政府对教育职责。在初中开展了标准化学校评估工作。对江夏一中和区实验高中进行省、市级示范高中的复评。在全区所有完全小学开始小学素质教育合格校评估工作。顺利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督导评估的战略转移,淡化了“办学水平评估”的甄别功能,强化了督导评估的诊断、指导、服务等功能。创新了督评机制,改革了督评办法。

二、“十二五”江夏教育发展环境分析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区教育在区委、区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区教育工作者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是,我区教育还不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偏远乡镇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经费、特别是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人享有公平义务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三、“十二五”江夏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江夏区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江夏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教育发展总体目标是:抢抓全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市教育先进区,努力使全区教育总体水平跨入全省同类县区先进行列,在中部农村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具体目标

1.各类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十二五”期间,每一个乡镇街创办1所中心幼儿园,使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在农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在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纸坊城区幼儿入园率100%;全区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一年入班率达99%;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班)率达到85%以上。学前三年教育向学前四年、五年延伸;全区幼儿园基本达到等级办园标准,创建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到2020年,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现全区学前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城区逐步实现托幼一体化。

(2)特殊教育。“十二五”期间,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规范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中心)的骨干辐射作用,指导开展视力、听力和智力残疾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5%。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迁建区聋哑学校。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

(3)义务教育。“十二五”末,全区6-11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丧能除外),12-14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99%以上;小学、初中在校生学年度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2%以内;14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6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消除学生因贫困辍学现象。完成公办初中学校标准化和小学素质教育合格校建设,基本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入学率、完成率均达到100%,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水平进一步提高。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惠及全区的公平义务教育

(4)高中阶段教育。“十二五”末,全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校的优质资源规模达到80%以上。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招生数保持大体相当的比例。区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级示范职校,新增省级重点专业1个,市级重点专业2个。确保毕业生安置就业率达到98%以上,稳定率达到85%以上。到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5)成人教育。新增省级示范成校4所,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区职教培训中心年培训保持在5000人次以上。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年培训率达到50%以上。

(6)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十二五”期间,将新设1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优质民办幼儿园。

(7)教育科学研究。抓实课题研究,提升课题研究层次、质量和数量,“十二五”期间,完成国家级课题研究3项、省级5项、市级10项、区级60项,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8)体育卫生艺术工作。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程,因认真实施中小学生“2+1项目”工程,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体育艺术场地和设施建设力度,建立起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内传染病和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和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强化学校卫生保健教师队伍,加强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2.队伍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要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过硬、学科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积极拓宽师资进出口渠道、每年招聘引进本科及以上优秀毕业生50人左右。大力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确保城乡教师交流比例达专任教师总数的7%。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培训教师18000人次,每位教师培训不少于360学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加大名优教师的培养力度,认真开展名优教师的评选活动,规范名师工作室管理,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力争“十二五”末区级以上名优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12%左右,形成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到2015年,全区90%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80%以上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18%以上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到2020年,全区100%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90%以上的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40%以上的高中阶段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

3.教育经费投入目标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障水平。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含纸坊地区)免收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免收住宿费;对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纸坊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加大对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力度,小学达到750元/生*年,初中达到1000元/生*年(省定标准小学500元/生*年,初中750元/生*年);设立江夏区学生资助基金,对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中的孤儿、残疾学生、低保户家庭子女、父母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子女、贫困单亲家庭子女、遭遇重大灾难家庭子女进行资助;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按800元/生*年,初中按1000元/生*年安排公用经费,并对薄弱学校予以倾斜和照顾;执行国家的工资政策,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逐年提高教师待遇水平,使全区中小学教师待遇与我区公务员待遇水平保持一致。

4.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目标

按照“小学对口就近,满足需求;初中相对集中,均衡建设;高中规模办学,优质发展;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特色办学;成人教育面向社会,深入社区,贴近实际”的原则,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发展。到2015年全区公办幼儿园增加到54所,小学调整到44所,特殊教育学校保持1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调整到22所。

5.学校建设和设备添置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学校建设和教育教学仪器设备投入62543万元,全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新建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公办幼儿园、1个青少校外活动中心,改扩建41所公办幼儿园,全面改善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实训车间和迁建区聋哑学校,完成农村教师周转房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加固全区中小学校舍,添置、更新一批适应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使全区教育在我国中部农村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6.努力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

进一步加强乡镇街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的力度,2012年完成第二轮评估。完成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全面实现小学标准化,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对全区所有的民办学历教育进行督导评估,并向社会发布督导公报。探索和开展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后督导评估方法,促进初中内涵发展。完成江夏一中、区实验高中省、市示范高中的复评。努力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

四、“十二五”江夏教育发展的重点工程

(一)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1.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就近入园和规范办园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布局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区将根据农村幼儿的出生和分布情况,全面建设街镇乡中心幼儿园,计划新改扩建、增设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附属幼儿园、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52所,投资10170万元。积持扶持城市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幼儿园。

2.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提高公办幼儿园的办园水平,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扶持民办园的发展,普遍提高幼儿园办学水平,农村薄弱幼儿园办学水平有显著进步,二级幼儿园初步形成办学特色,一级幼儿园成为办园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特色幼儿园。到2015年,力争创建2所以上市级示范幼儿园,3所以上一级幼儿园,10所以上二级幼儿园。

3.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大力扶持已达标的民办幼儿园,对基本达标的民办幼儿园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及时审批,坚决取缔不达标民办幼儿园,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到2015年解决6800名幼儿入园。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

1.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实施标准化建设,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按照“小学对口就近、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改扩建一批小学、初中学校;完成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小学素质教育合格校建设;全面加固中小学校舍;添置、更新一批适应我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总投入3亿元左右。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发挥班主任轴心作用,强化学科德育功能,不断丰富社团活动,加强校园德育阵地建设。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继续实施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狠抓集体备课,深化结对帮扶,强化对口学习,加大送教下乡,选派教研辅导员驻校,落实班级例会,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组织教职工和社会爱心志愿者做“代理家长”,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开通亲情电话,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指定学校接受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入学就读;投资900万元异地新建江夏聋哑学校,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三免一补”政策,落实高中阶段贫困学生和中职学生国家助学注册;形成国家资助、政府资助和社会资助的立体网络,实现贫困学生资助的全覆盖。

(三)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发展工程

1.调整普通高中布局结构,提高优质比例。“十二五”期间,将普通高中由4所调整到3所,即1所省级示范高中,1所市级示范高中,1所普通高中。

2.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区3所公办普通高中图书室、实验室、学科功能室等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化建设标准。

3.加强办学管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切实规范普通高中学校的招生、收费、学籍、办班等行为,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校提炼办学特色,形成普通高中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4.优化结构,推进集约化办学,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围绕经济结构升级,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按全市统一规划要求办好职业教育中心。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强化就业导向,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就业指导及生涯发展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生存能力,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

1.落实师德承诺制。狠抓教师师德建设,深入落实师德承诺制,规范师德档案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2.实施教师引进补充。健全教师引进补充机制,联合区财政、人事、编办等部门,每年公开招考40-50名大学生,并引进一批资教生,全部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青黄不接难题。

3.建立教师交流任教机制。每年从纸坊城区和街镇乡中心学校选拔100名骨干教师,到偏远农村中小学支教,同时选拔部分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确保城乡教师交流比例达专任教师数的7%。

4.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十二五”期间,全区计划培训教师18000人次,每位教师培训不少于360学时;加大名优教师的培养力度,力争2013年末区级以上名优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12%左右,全区90%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80%以上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18%以上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

(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1.大力推进“班班通”工程建设。根据武汉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基础建设、开发信息资源、优化管理应用,提升服务效益。加快数学校园建设,大力推进“班班通”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为素质教育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条件保障。  

2.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建立学科齐全的基础教育优质教学资源中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全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建立江夏教育网上办公平台,推进无纸化办公。  

3.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体系,提高应用水平。重点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领导能力。加强基础教育网络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环境下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五、“十二五”江夏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街(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区直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学校领导干部。加大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的力度,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师生安全。要切实加强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加强对学生特别是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可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办学形式,提高办学水平。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三)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普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和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校制度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教学手段和技术的更新,更好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学段特点,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抓过程,重结果,引导和促进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小学“双特”工程,深入开展特色教学方法和特色评价方法的研究,有计划、有目的、有范围组织小学部分学科调考。深化初中办学体制改革,实施初中扩优治薄工程,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狠抓防流控辍。高中坚持分层分类“从进口看出口”的原则,加大对高中各年级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抓好非毕业年级教学常规管理与指导,抓紧毕业年级的阶段分析和质量监控。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名教师和名校长。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重视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到2015年达到5000万元,专项用于教育事业。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确保校安工程改造经费、“十二五”重大教育建设项目资金足额到位。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七)依法治教和完善教育督导机制。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助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和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构建全面科学评估学校质量和效益的督导评估机制。继续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与完善教育执法队伍和制度建设,构建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监控体系,加强对农村教育和民办教育的督导评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着重建立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制度和实践体系,督导评估结果要作为考核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在教育督导中积极引进社会评价,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民主、开放、公正的教育评估机制。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