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变身美丽家园——湖北武汉推进“三乡”工程纪实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03-16
空心村变身美丽家园——湖北武汉推进“三乡”工程纪实

    这是乡村振兴历史洪流中短暂而又至关重要的一个片断。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2017年春天的湖北武汉。

  洪山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31岁的张玉霞走出打工的餐馆,打算过江去看上小学的儿子,18岁就离开家,换了无数个地方,从服务员干到领班,如今上有老下有小,空闲的时候她常常会想,明天的日子还要重复昨天的生活吗?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哪里?

  江夏区,在武汉学院读大四的邓琪,正在为找工作的事儿烦恼,同学们都说要去深圳,似乎只有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他们所学的信息工程专业才能一展所长,然而去了深圳这样精英云集的地方,自己这样的三本毕业生拿什么和别人竞争?今后的路要向哪里走?

  黄陂区,绿树掩映着白墙黛瓦,细雨中的葛家湾犹如一幅水墨长卷,看着自己投资2.6亿元,在家乡打造的木兰花乡景区,51岁的葛天才又是欢喜又是发愁。仅凭景区的门票收入,远远不足以带动乡亲们致富。初中毕业离开葛家湾,他扛过码头、卖过水果、开过发廊、搞过房地产,从无业青年变成集团老总。把美丽乡村变成金山银山,让乡亲们既有美好家园,又有长久致富的门路,不靠卖门票还能靠什么?梦想成真的机会在哪里?

  时代是出卷人。

  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丽家园的渴望,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期待汇成了乡村振兴的时代之声。然而人才的短缺、资金的匮乏、效益的低下让乡村振兴举步维艰,如何才能破题?

  2017年,湖北武汉大力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出台“黄金20条”“钻石10条”,鼓励城里人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和养老产业,吸引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回流,变闲置农房为财产收入,变沉睡资源为创富资本,变空心荒村为创业乐园,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新动能的同时,也让许多返乡农民和年轻创客有了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新舞台。近日,记者踏上这片热土,访市民,访能人,访决策者,探寻改革的突破点、政策的着力点、利益的共振点,努力还原改革路上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市民下乡  改革的突破点在于盘活农民闲置房使用权

  走进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畔的小朱湾,绿树葱郁,环抱一塘碧水,山坡逶迤,散落二三农家,柴扉虚掩,灰砖黄墙青瓦,炊烟袅袅,游人闲话桑麻,好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谁能想到4年前,这里还是个农田撂荒、污水横流、又穷又破的“空心村”。

  “以前这里的人都到外面打工,在册村民32户157人,但常住人口只有二三十人,有些房子都快倒了,根本没人来。现在,像这样室内500平方米外加300平方米院子的农宅一年能租6万块。”驻村的大学生村官周昭宪指着一间名叫“沐楚客舍”的民宿小院告诉记者。

  沐楚客舍的老板是戴着灰色贝雷帽的“80后”女孩叶仙,客舍有9间客房和咖啡厅,房间保留了村屋的原生态样貌,木制门、灰砖墙、茅草顶,咖啡香气四溢,桌上摆着绿植,靠近阳台的地方放了张藤椅,处处体现着都市人追求生活情调的精巧设计。2017年“十一”假期试运营期间,这里备受游客青睐,一房难求。

  说起这一年来从城市白领到民宿老板的转变,叶仙也觉得不可思议。去年3月,她跟朋友们到梁子湖畔的薰衣草风情园踏青,逛了半天饿得不行,看到路边写在旧纸盒上的“此处就餐”几个大字,他们走进了小朱湾。“在农家乐吃完饭后,大家发现没有地方可以去了,当时我就发觉这儿虽然自然环境优美,但缺少一个可以坐下来喝茶聊天的地方。”叶仙喜欢旅游,喜欢住民宿体验风土人情,她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在云南开一家客栈,但路途太远,孩子还小,无法成行。

  2017年4月,武汉市出台了“黄金20条”鼓励市民下乡,其中规定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发展农家乐,协议期在3年以上,最高可获5万元的奖补资金;对租赁农村空闲农房组建乡村休闲游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合作社可获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叶仙在报纸上看到消息,一直埋藏在她心底的愿望被再次激活。她联系到村党支部书记,书记领着她在村里找房子,不到一周的时间,她就做了决定,签订十年的农宅租赁合同,投资150万元打造面向年轻人的精品民宿。

  “城里人对住宿是有基本要求的,你可以让他躺在席梦思上看灰砖墙,但不能让他睡在木板床上过夜。”叶仙在卫浴设施和卧具上都下了大功夫,连毛巾都和喜来登酒店用的是一样的,可谓室外“乡土味”,室内“五星级”。

  “市民下乡”有效实现了农村资源与城市消费的对接,在为农民带来收入增加的同时,更为农村带去了经营乡村的新理念。叶仙比很多村民想得更多,想得更远。“我希望来小朱湾的游客不仅是吃顿饭,还能留他们多住上两晚。”村里已经陆续开了13家农家乐,她想另辟蹊径,给游客提供不一样的服务和体验。“乡村旅游不仅要给游客提供热闹的场所,也要有能让他们回归宁静的地方。”叶仙说话语速不快,交谈中透着对做好这份事业的思考。

  令叶仙没有想到的是,2017年11月的一个周末,在自家的院门前,她亲眼见到了“市民下乡”工程的决策者——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陈书记问了她市民周末来这自驾游的情况,并叮嘱身边的干部,要超前谋划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车辆的交通组织、抓紧建好停车场。

  这是陈一新对小朱湾的一次重访。2017年2月,陈一新到小朱湾调研。他发现,村民的一套空闲农房租给了一个城里人,变成了一家“新民文化书院”,租户是许刚。

  “很多市民都有回归自然的向往,作为一个搞传统文化的老师,我个人的梦想就是在乡间有一家自己的书院。”40岁的许刚是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副教授。2016年“五一”假期,许刚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我想在郊区做传统文化书院,谁能提供一个地方,在自然山水间喝喝茶、读读书、论论道、谈谈心。”很快就有朋友回复了,把他带到了小朱湾。“很震撼,我心中暗许,就是这里了。”许刚对小朱湾的山水田园一见钟情,当年7月就签订了5年的租赁合同,年租金4万元,并投资5万元,进行了装修。房东范秀云很高兴,她家一直以种粮为生,3年前她右股骨头坏死,没法再下田,房子出租后,她和老伴留了一间自住,没想到空闲的农房也能轻轻松松换来钱。

  小朱湾的一小步,在陈一新眼里,意义却并不简单。主政一方的他,深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面对武汉全市1902个行政村、16948个村民小组,光靠政府投入,财力不堪重负,如果集中财力垒“盆景”,有失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性,但是光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又很难较快改变农村面貌,毕竟当地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十分薄弱。“三农”工作的主战场在农村,那里有大量的农宅、耕地等闲置资源,而支持“三农”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城里人渴望乡村的清新空气和绿水青山,要为“三农”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必须把这两者对接起来。

  然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宅基地有严格的规定。《宪法》第十条规定: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条确立了宅基地所有权是不能买卖的。《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这条承认了地上农宅可以买卖和出租,但对房屋购买方的主体资格并未作出明确规定。《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这个表述为农村宅基地改革留下了空间。

  改革的突破点在哪里?  在于盘活使用权!

  武汉市农委调查发现,全市长期空闲农房约11.6万套,其中80%有出租、合作意愿。陈一新提出,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农房租赁提供制度保障。2017年4月,武汉市在小朱湾召开了“市民下乡”工程现场动员会,出台了“黄金20条”,鼓励城里人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和养老产业,之后又出台了“钻石10条”,推动“市民下乡”到贫困村,助力精准脱贫。“黄金20条”“钻石10条”一经出台,就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短短几天时间,网络媒体相关新闻报道就达300多万条。

  2018年1月,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对媒体表示:政府将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同时,我国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能人回乡  

    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

  “过去,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武汉市区买套房子,钱要不够,就在黄陂区里买,实在不行,就到姚集街上买;而现在,我有了一个回得去的故乡。”38岁的葛台刚大半辈子都在跟着建筑队天南地北地跑,那时的他一心想多赚钱,好远离这个旱厕猪圈泥巴路,再好的车也开不进来的小山村。他不敢想,有一天他的家乡会比城里还美,他会住上比城里还好的房子,过着比城里人还舒服的日子。

  武汉市黄陂区姚集街葛家湾,在木兰花乡景区当水电维修工的葛台刚,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以前在工地做安装,一天给200块钱,工作不稳定不说,开销还大,一年下来也就攒个两万多元,还时常遭遇欠薪。现在我每个月工资5500元,家里的房子入股合作社,年底能有3.6万元的分红,4亩多地每年还能拿到2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以前家中四口人都指着葛台刚的工资维持生计,现在65岁的老母亲也在木兰花乡景区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老人干了一辈子农活,闲不住,但是她这个年纪在外面根本找不到工作。现在她扫扫地,一个月也能赚1500元,日常的开支有了着落。”说起现在的生活,葛台刚感慨良多,“农民工在外面的苦说不完,现在回家了,活得有尊严!”

  给葛家湾带来变化的是回乡能人葛天才。“我们这儿山多地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前些年回乡时,村里278人在家的不到100人,都是老人和小孩,不少田都撂荒了。”他先是投资20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千亩花卉基地,之后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用近两年的时间将乡亲们的房屋全部修葺一新,并流转附近几个村子共7000亩土地,投资建设了木兰花乡景区,解决了800多人就业。景区有了,怎么吸引更多人来?2017年3月,陈一新在武汉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农村建设要大胆探索“市民下乡”的路子,给葛天才指了条明路。村里85%的农房都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能利用这些房子吸引市民过来,就找到了带动葛家湾发展的新动力。

  白墙黛瓦,古色古香,一套250平方米的农房,中间的小院里栽种着柿子树、橘子树和三角梅,正门前的墙上,挂着写有“木兰归来隐田园”的木牌,这就是武汉市民朱月萍在葛家湾租下的宅子,在市里从事酒店餐饮行业二十余年,回归田园,享受清新的空气,感受醇厚的乡情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这栋房子年租金5万元,签了5年。装修花了20万元,市民出钱,我们负责设计和施工。市民可以自住,也可以托管给村里的旅游合作社做民宿出租,由专门的酒店管理公司来运营,市民可以分得51%的经营利润。他们觉得很划算。”葛天才向记者介绍了村里与市民的合作模式。“想要市民愿意来,就要环境好,要想市民住得下,就要服务好。”为了让市民放心租房,葛天才带领村民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让市民直接对接合作社,既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矛盾,也让市民和村民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服务做好了,很多市民认为在葛家湾有自己的民宿是件很有面子的事,经常带着家人、朋友过来聚会。” 朱月萍的宅子去年9月中旬开业,因为地处景区核心区,一到节假日房间就供不应求,去年“十一”期间每天的租金高达3888元,她也因此拿到了万余元的分红。房主葛位利早就搬到镇上居住,他怎么也想不到,几年前自家的这栋房子连5000块钱都卖不上,如今竟然有人愿意出价50万元。

  “一开始,村民不愿意拿房子出来,总担心我是不是打算把整个湾子给收了。”面对村民的犹疑,葛天才提出把房子放到合作社,按照每平方米1600元的价格入股,年底给村民不低于房价10%的分红,上不封顶。这个估价远远高于市场价格,很多村民动心了,但又有村民提出:如果前几年挣不到钱,年底问谁拿这10%的分红。葛天才又站了出来:“如果合作社亏了本,我给大家出这10%的保底分红。”这样大家才放了心。如今,葛家湾113户村民都跟合作社签了房屋入股合同。

  村民代表葛良才是合作社的理事长和法人,理事会由5名村民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和葛天才共同组成。如何给社员分配收益,工作人员的工资怎么发,长期住在村里的老人怎么安置,合作社每一个决策都是这七个人共同讨论、表决的结果。

  为了运营得更好,葛天才请来专业团队进行整体规划,目前市民下乡开办的12家民宿、8家农家乐、1家土特产电商、1家书画院、1家泥塑馆已经开张营业。为了让村里不光有美景更有文化,葛天才三顾茅庐请来了当地木兰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蔚璋,并动员80多岁的老娘,让出了自家的老宅,建起了一所收藏700余件稀有珍品的木兰文化博物馆。葛天才粗略算了算,年底合作社每户能分红2.2万元,加上村民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益等,可令村民每户年增收6.2万元,带动40个贫困户成功脱贫,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

  2017年9月,陈一新到葛家湾调研,将基层的新举措进行归纳,提出要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他说,“市民下乡”工程,就是鼓励和引导市民下乡过田园生活,带去城市文明,长期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能人回乡”工程,就是鼓励和引导更多在外创业有成的能人,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用好当地资源,促进农民就业;“企业兴乡”工程,就是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到农村来投资兴业,利用农村资源,推动整村股份合作开发,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很多,其中农业的生产与生态功能不平衡,农业的生态功能发挥不充分尤为突出。“三乡”工程的核心就是对农村闲置资源的价值再发现和功能再发掘。然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市民、能人、企业家下乡容易,但要住得下、有平台、有作为却十分不易。

  政策的着力点在哪里?

    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

  武汉市提出:对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符合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按每户8万元的标准给予奖补,优先安排厕改或村无害化公共旱厕改造,优先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鼓励“市民下乡”租赁农村空闲农房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的,优先给予项目支持,开展农村电商服务的,优先考虑设置村邮站或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

  对“市民下乡”租赁空闲农房创业创新的,享受农业科技示范户待遇,最高可获得30万元的全额贴息贷款。

  充分利用农村综合产权信息平台、农业政务网等平台,对符合租赁、合作条件的农村空闲农房,免费发布市场供求信息。

  一条条针对性极强的政策,让市民下乡更有盼头、能人回乡更有劲头、农民增收更有奔头。

  “黄金20”条都有政策依据,但并不是以往政策的简单组合,而是拓宽了政策的适用范围,并提出了政策应用的新标准。”武汉市农委新农村建设处处长张群说,比如以往农家乐的奖补政策,只针对用自己房子办农家乐的农民,达到相应标准给予相应补贴,新政策为了吸引更多的市民,规定只要下乡租了农民的房子,租赁时长达到一定要求,政府就能给补贴,这极大地激活了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

  企业兴乡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城乡,天堑变通途。2017年12月,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到黄陂区调研时,对“三乡”工程给予高度肯定,并要求总结武汉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在全省推广。2018年春,湖北省在“三乡”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实施“荆楚农优品”“荆楚富美乡村建设”“红色头雁”等“八大工程”,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湖北样板”。

  “三乡”工程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在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道项山村,邓琪和小伙伴们租了一栋农房,成立了牛汇科技信息服务公司,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公司门前的院子里,粗面块被挂在棍子上,拉成约2米长的细面条,此时的仓埠油面根根分明,白似雪,细如丝,芝麻香味馥郁,造型酷似竖琴,天为谱,地为章,清风徐来,仿佛在演奏一曲乡村振兴的美妙乐章。

  邓琪希望能通过展示仓埠油面的传统制作工艺,让更多人了解隐藏在乡间巷里的特色美食。为什么来村里创业?“这里是我的姥姥家,临近毕业时偶然回来,发觉这个儿时的乐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屋整修一新,道路宽敞整洁。”邓琪说,“更重要的是,相比城里高昂的创业成本,这里前5年房租全免,并提供5000元的装修补贴,正式营业6个月后,还可以再获得一次性补贴5000元。”邓琪为家乡特产“量身定制”了包装,将油面系上红绳,两捆一组放入硬纸盒内。像这样一份2斤重的油面,在网上的售价是27元。“仓埠油面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健康又美味,但是乡亲们不知道怎么推广,我们就是想通过互联网把家乡的特产推出去。”

  武汉市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但毕业后能真正留下来的人很少。“三乡”工程给出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很多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留汉创业。创业不到半年,邓琪代销的油面月均营业额突破了万元,他还与当地11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帮助他们策划网络营销推广。下一步,邓琪想要开发微信电商平台,把小镇也搬上网。

  远近闻名的“网红小镇”莲溪花博汇位于蔡甸区大集街天星村,一期投资4亿元,整村租用农房178栋,流转土地1800亩,由武汉阅景汇公司投资兴建,是“企业兴乡”的范例。“我们把城市的资金、文创、技术优势带到农村,把农村的生态优势充分展示出来,目标是打造集花卉旅游观光、创意农业体验、美丽乡村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公司总经理许江介绍,“网红小镇”在自然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没有大拆大建,保留了村湾的原始地形,将农屋变成具有法式风情的洋房。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宽松的创业氛围,花博汇吸引了音乐、陶艺等文创企业和近百名“网红”入驻。“网红大部分是有活力的年轻人,通过这个方式可以把花博汇更高效、更简洁地推荐给网民,持续吸引社会的关注。”2017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花博汇入园游客数量达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多万元,带动周边近500名农民就业。

  许缨老先生热爱根雕艺术,在花博汇租了一间农屋,展示自己的根雕作品。“福、禄、寿、喜,这些作品大都是带有吉祥寓意的传统题材,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更喜欢传统文化。如今这个光和电的时代,我们是无论如何也追不上了,所以我想着不如往回走一点,守着传统的东西。”住在村里,许老先生经常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喝茶聊天。“隔壁是烧瓷器的,再过去是做古琴的,我们这些搞艺术的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这片区域是花博汇打造的主题文化街,古色古香的景象与许老先生的根雕作品相得益彰。“这套农房一年租金3万元左右,在市区根本不可能。很多城里人都想到乡村来,政府给出的政策这么好,我相信这里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美食广场是花博汇最聚人气的地方,厌倦了漂泊不定的打工生活,张玉霞和亲戚合伙在这里开了家“老街烧烤店”,把这些年在外面积累的餐饮管理经验全都用上了。她一会在前堂招呼客人,一会到后厨安排点单,忙得不亦乐乎。“自己创业比打工强多了!现在家乡开发建设得这么好,我们的收入也能提高。”张玉霞说,“回来以后,既能照顾家里老人生活,又能顾上孩子学习。”儿子就要上初中了,她打算把孩子接回来上学,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是她觉得最幸福的事。

 “三乡”工程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完全依靠政府扶持,而是充分依靠社会力量,用市场机制去激活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真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陈一新说。截至2017年11月底,武汉市投入农村的社会资金达152.69亿元,农村空闲农房签订出租协议9273户,年租金1.41亿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达20.04亿元,其中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53亿元。

  “三乡”工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创举。它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找准了农民要求增收致富和市民要求生活品质的利益共振点;它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有效开辟了城乡要素资源对接融合的新渠道;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变,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拓展创业创新空间,带领小农户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找到了新路子。

  武汉市的“三乡”工程必将在乡村振兴的时代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