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黄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栏目: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1-12-09
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黄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武政202017号)精神,全面提升武汉市黄陂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黄陂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助力黄陂高质量发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紧扣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定位,面向服务建设现代化、生态化大美黄陂的战略目标,面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气象新要求,持续推动黄陂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高水平保障新时代黄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黄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气象现代化服务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区县级气象部门前列。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彰显,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率达到95%以上;气象监测能力进一步的提升,监测站网密度达到5公里,自动站标准化率达到95%以上,气象监测共享水平达到85%以上;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准确率达到88%以上;城市和乡村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保护利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等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气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气象装备和人才队伍、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高。

二、工作任务

(一)健全“平安黄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按照《武汉市气象防御条例》要求,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分类处置、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坚持属地为主、综合防灾减灾原则,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先导作用。各街乡要明确承担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的具体工作机构及任务,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街道(乡)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各街乡要综合考虑本辖区地理位置、行业特点等因素,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与责任人名录库,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监管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各街乡)

2、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各街乡要协助区级气象主管机构或者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构及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分灾种的气象灾害普查和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有序推进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气象巨灾保险。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融入中小学科普教育系统,遴选合适景点共同打造旅游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自救能力。(责任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气象局,区科协,各街乡)

3、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应急管理、水务、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园林和林业、气象等部门和单位大数据综合分析及应用,开展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深化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中小河流、山洪、地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气象风险预报,提升城市夏季渍涝风险预警和冬季融雪防冻气象预警能力。各街乡要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和信息接收应用机制,畅通预警发布绿色通道,扩大预警覆盖面,保障预警的及时性。(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园林和林业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二)提升“美丽黄陂”气象保障能力

1、加强生态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和风险预警,推进生态环境、水务、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园林和林业、气象等部门和单位的多元协同观测,加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状况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经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服务。开展休闲游、宜居、康养等生态气候资源评估,积极争取国家地理气候标志。开展暴雨、干旱、低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影响的多尺度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业务,提供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损失评估服务。(责任单位:区发展与改革改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2、完善生态保护与修复气象服务。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监测、会商机制,开展输入型大气污染物跟踪监测,区域传输预警,提高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监测预警水平。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部门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研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管控能力。充分发挥气象监测数据优势,对湿地生态功能修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3、提升都市农业气象保障能力。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社会化农业气象服务主体,增加气象有效供给。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布局,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和示范观测基地。开展气候品质认证,打造武汉“气候好产品”。发展“互联网气象+”的智慧气象为农服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等提供多样、精准、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信息。(责任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4、深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城市等小气候规律监测,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气候资源,为区域内城市空间布局、通风廊道建设、防洪工程设计优化等提供支撑。开展生态服务型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和科技水平,提升生态修复与涵养、水库蓄水、污染防治等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三)提升“智慧城市”气象服务能力

1、建立健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机制。适应我区发展建设需要,建立健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机制,完善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流程,为我区重大会议、重点工程项目、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商贸展览等提供举办地无缝隙、精细化、跟进式定制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

2、做好重点行业领域气象保障。将专业气象信息纳入智慧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增强交通、能源、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发展面向不同行业领域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预报评估业务。建立高影响天气预警预报阀值指标体系,研发精细化行业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恶劣天气行业安全处置、管控和安全运行调度能力和水平。建设旅游气象服务数据平台;通过开发精准的气象监测产品,针对不同景区、地域气候特点,提供定制的智慧型、个性化、精细化气象产品服务,为游客提供出行规划建议,大幅降低景区运营风险,编制旅游气象舒适度阈值指标,深层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用户安全旅行满意度。(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交通大队、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3、强化民生气象服务。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区、街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提高高敏感区气象智能观测、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分区预警能力,为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撑。建设智慧气象工程,探索用户需求智能感知、智能精准推送和实时跟踪服务技术,实现全媒体快速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区大数据中心、区融媒体中心,各街乡)

(四)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化水平

1、完善全区综合体气象观测网。进一步夯实气象精密监测基础。切实保护探测环境。完善黄陂气象灾害地面监测系统,改造现有气象监测站点使其符合现代化监测需求,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增设气象监测站,建设X波段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大气综合垂直廓线协调探测系统。开展城市微气候观测。组织开展观测预报协同试验,实现我区综合体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构建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系统,气象数据接入区大数据平台。(责任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区公安分局交通大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财政局、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区大数据中心、区气象局,各街乡)

2、加强智能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气象精准预报水平。融合多元探测资料,提升强对流天气识别、追踪、分区发布的预警能力。利用城市精细化网格预报预警新技术,提升雨雪相态预报和大型活动保障特色气象要素的预报能力,大力发展应用无缝隙、智慧型、精细化智能预报技术,着力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趋势预测水平,不断增强气象预报的精准性和预见期。(责任单位:区气象局)

3、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加强气象主管机构与区级相关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融合分析,提升气象灾害监测智能化水平。面向现代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都市防灾减灾需求,研发精准靶向预警发布技术,解决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园林和林业局、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区大数据中心、区气象局,各街乡)

4、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气象核心关键技术科研攻关,重点在智能检测预报预警、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研究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交通、旅游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气象科技项目。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全社会气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大力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服务保障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街乡、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具体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我区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

2、加强财政保障。将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项目,进一步做好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工作。落实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将气象系统干部纳入区级干部培训计划,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以科技突破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激励机制。深化气象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建设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

202111月25


2021-12-09 11:40

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武政202017号)精神,全面提升武汉市黄陂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黄陂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助力黄陂高质量发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紧扣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定位,面向服务建设现代化、生态化大美黄陂的战略目标,面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气象新要求,持续推动黄陂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高水平保障新时代黄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黄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气象现代化服务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区县级气象部门前列。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彰显,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率达到95%以上;气象监测能力进一步的提升,监测站网密度达到5公里,自动站标准化率达到95%以上,气象监测共享水平达到85%以上;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准确率达到88%以上;城市和乡村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保护利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等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气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气象装备和人才队伍、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高。

二、工作任务

(一)健全“平安黄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按照《武汉市气象防御条例》要求,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分类处置、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坚持属地为主、综合防灾减灾原则,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先导作用。各街乡要明确承担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的具体工作机构及任务,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街道(乡)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各街乡要综合考虑本辖区地理位置、行业特点等因素,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与责任人名录库,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监管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各街乡)

2、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各街乡要协助区级气象主管机构或者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构及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分灾种的气象灾害普查和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有序推进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气象巨灾保险。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融入中小学科普教育系统,遴选合适景点共同打造旅游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自救能力。(责任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气象局,区科协,各街乡)

3、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应急管理、水务、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园林和林业、气象等部门和单位大数据综合分析及应用,开展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深化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中小河流、山洪、地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气象风险预报,提升城市夏季渍涝风险预警和冬季融雪防冻气象预警能力。各街乡要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和信息接收应用机制,畅通预警发布绿色通道,扩大预警覆盖面,保障预警的及时性。(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园林和林业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二)提升“美丽黄陂”气象保障能力

1、加强生态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和风险预警,推进生态环境、水务、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园林和林业、气象等部门和单位的多元协同观测,加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状况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经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服务。开展休闲游、宜居、康养等生态气候资源评估,积极争取国家地理气候标志。开展暴雨、干旱、低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影响的多尺度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业务,提供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损失评估服务。(责任单位:区发展与改革改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2、完善生态保护与修复气象服务。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监测、会商机制,开展输入型大气污染物跟踪监测,区域传输预警,提高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监测预警水平。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部门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研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管控能力。充分发挥气象监测数据优势,对湿地生态功能修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3、提升都市农业气象保障能力。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社会化农业气象服务主体,增加气象有效供给。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布局,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和示范观测基地。开展气候品质认证,打造武汉“气候好产品”。发展“互联网气象+”的智慧气象为农服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等提供多样、精准、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信息。(责任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4、深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城市等小气候规律监测,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气候资源,为区域内城市空间布局、通风廊道建设、防洪工程设计优化等提供支撑。开展生态服务型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和科技水平,提升生态修复与涵养、水库蓄水、污染防治等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三)提升“智慧城市”气象服务能力

1、建立健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机制。适应我区发展建设需要,建立健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机制,完善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流程,为我区重大会议、重点工程项目、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商贸展览等提供举办地无缝隙、精细化、跟进式定制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

2、做好重点行业领域气象保障。将专业气象信息纳入智慧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增强交通、能源、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发展面向不同行业领域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预报评估业务。建立高影响天气预警预报阀值指标体系,研发精细化行业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恶劣天气行业安全处置、管控和安全运行调度能力和水平。建设旅游气象服务数据平台;通过开发精准的气象监测产品,针对不同景区、地域气候特点,提供定制的智慧型、个性化、精细化气象产品服务,为游客提供出行规划建议,大幅降低景区运营风险,编制旅游气象舒适度阈值指标,深层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用户安全旅行满意度。(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交通大队、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3、强化民生气象服务。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区、街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提高高敏感区气象智能观测、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分区预警能力,为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撑。建设智慧气象工程,探索用户需求智能感知、智能精准推送和实时跟踪服务技术,实现全媒体快速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区大数据中心、区融媒体中心,各街乡)

(四)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化水平

1、完善全区综合体气象观测网。进一步夯实气象精密监测基础。切实保护探测环境。完善黄陂气象灾害地面监测系统,改造现有气象监测站点使其符合现代化监测需求,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增设气象监测站,建设X波段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大气综合垂直廓线协调探测系统。开展城市微气候观测。组织开展观测预报协同试验,实现我区综合体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构建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系统,气象数据接入区大数据平台。(责任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区公安分局交通大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财政局、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区大数据中心、区气象局,各街乡)

2、加强智能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气象精准预报水平。融合多元探测资料,提升强对流天气识别、追踪、分区发布的预警能力。利用城市精细化网格预报预警新技术,提升雨雪相态预报和大型活动保障特色气象要素的预报能力,大力发展应用无缝隙、智慧型、精细化智能预报技术,着力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趋势预测水平,不断增强气象预报的精准性和预见期。(责任单位:区气象局)

3、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加强气象主管机构与区级相关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融合分析,提升气象灾害监测智能化水平。面向现代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都市防灾减灾需求,研发精准靶向预警发布技术,解决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园林和林业局、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区大数据中心、区气象局,各街乡)

4、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气象核心关键技术科研攻关,重点在智能检测预报预警、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研究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交通、旅游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气象科技项目。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全社会气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大力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服务保障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区气象局,各街乡)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街乡、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具体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我区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

2、加强财政保障。将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项目,进一步做好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工作。落实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将气象系统干部纳入区级干部培训计划,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以科技突破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激励机制。深化气象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建设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

202111月25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