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256号提案的答复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9-08-23
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256号提案的答复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涉农金融的支持力度
农业的弱质性、农民的弱势性、农村的欠发达性,决定了仅依靠商业金融推动三农发展存在较大困难。涉农金融不同于城市金融,城市金融强调商业化,涉农金融要突出政策性,政府应承担起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金融的扶持力度,引导商业性金融扩大“三农”信贷业务。积极推动涉农金融机构针对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的涉农融资服务。
二、加快构建涉农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依托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搭建的“武汉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信用评级、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夯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有效解决政银农三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平台数据的采集与更新、整合相关部门信息等,增强信贷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增强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广泛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教育,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增强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意识,培养良好的信用行为。
 三、拓建金融网格
(一)拓建金融网格,提升服务质效
武汉农商行市内各分支行在市综治办“社会服务与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内市政地图上划分了200多个服务网格,上传相关信息和图片,实现了系统互通、信息共享,直接获取市政地图上银行网点的分布情况和居民信息大数据分析。
(二)丰富产品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设立市级农业企业融资应急基金,大力推进“惠农贷”和“涉农保证保险贷款”两个涉农金融产品,通过提供短期周转资金以及政府增信、风险补偿等措施,增强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信心,引导金融加大支农信贷投放,有效解决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各金融机构积极推广创新“权易贷”、“惠农贷”、“银保贷”等新产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营销目标,指导相关金融机构按照“上门走访率100%,建档面100%,符合准入条件的信贷需求满足率100%”的“三个100%”积极开展工作,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业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产业发展,引导金融资源回归实体经济本源,缓解三农客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止2018年4月底,武汉农商行“惠农贷”贷款户数达65户,余额43068万元;“银保贷”贷款户数18户,余额2040万元。
四、持续推进涉农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
相关区政府和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延长期内,进一步加大农村“两权”试点工作的推进力度,完善“两权”试点工作的基础条件,创新“两权”抵押贷款增信服务方式,实现试点业务“扩面增量”。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物处置模式,做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推进工作。
(一)创新“两权”抵押贷款增信。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量大、“两权”抵押价值不足等问题,推动经办银行探索“两权+其他抵质押方式”的增信模式,扩大“两权”抵押贷款额度。配合相关区政府和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积极引导经办银行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对信用意识好、市场经营前景好的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评级授信作用,并利用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金融信息服务系统查询企业基本信息、纳税数据、支付交易数据等信息作为增信补充。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配合相关区政府和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引导各金融机构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为契机,积极探索“两权”抵押贷款与“惠农贷”、“涉农保证保险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等财政重点支持的创新信贷产品相结合,进一步释放农村资源资产的抵押担保权能,增加促进乡村振兴的农业生产信贷投入,切实满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引导银行机构按照试点城区“两权”相关文件要求,充分利用区政府配套政策及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在借款人主体资格、贷款用途、利率等方面加大探索创新力度,切实提高“两权”抵押贷款服务效率。
(三)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物处置模式。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为“两权”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引导试点城区和各银行机构紧抓这一政策“红利”,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抵押物处置机制。按照《武汉市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不良资产处置指导意见》要求,加强与武汉市农业资产管理公司和试点城区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探索“两权”不良资产的国有处置模式。加强与武汉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合作,通过流转平台,探索建立“流转+处置”的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模式,提高“两权”的流转处置效率。加强与其他市场化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探索建立多层次的抵押物处置模式。
五、提升“三农”保险服务
目前,人保财险、国元农险、太保产险等三家保险公司在武汉市设立50个区县级机构、63个乡镇营销服务部或营业部、132个三农保险办公室,1822个村级服务网点,聘用2570名协保员和169名专职三农保险服务人员,基本形成“保险网络连成片、保险服务面对面”的格局,解决了在乡镇以下无机构人员,不能承保出单、不能查勘理赔的问题,有力加强了农业保险服务力量。
(一)创新农业险种。根据武汉市农委、各区农委下发的2017年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各保险主体根据方案内容积极开展了农险产品的调研与研发工作,坚持以贴近地方农业特点和农业需求的特色险种为推手,以充分用好市区两级财政补贴资金为途径,以因地制宜的解决农户实际需求为目标,确保各区地方政策性险种的深度推广。根据前期对蔬菜种植、水果种植以及水产养殖生产项目的调研,开发了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水果类种植保险、莲藕保险,并对原有的小龙虾、鱼养殖、林木、西瓜、玉米、制种水稻等条款进行了改造报备。目前,水果类、小龙虾、莲藕、西瓜、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等2017年新增险种均已落地签单。
(二)创新保险服务模式。引导人保财险投入3亿元保险资金直接支持全省农业实体和小微企业,打破“政银保”模式中对银行放款的依赖,利用保险资金开办“支农融资”普惠金融业务。该模式能够提高保险公司承保主动权,同时也减少了审批流程,提高了放款效率。
(三)加强保险服务农业力度。鼓励支持保险各公司结合武汉特点,按照市场化原则,逐步建立能够满足农业保险经营需要的基层服务体系。督促各农业保险经办公司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和产品、技术开发,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农业保险服务网络体系。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