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态保护新路共建共享生态武汉——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生态保护与利用工作纪实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1-05-02
探索生态保护新路共建共享生态武汉——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生态保护与利用工作纪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湖北省武汉市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生态保护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统推进长江大保护,主动作为、超前谋划。2019年以来,按照新的机构职能调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足“新部门、新职能、新体系”的定位目标,积极探索“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工作思路,谋划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利用工作。

一、加强生态保护与利用


加强生态保护与利用,是武汉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武汉始终严格生态资源保护和管控,在2012年就将全市近70%的国土空间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范围,划定了全市166个湖泊“三线一路”、446座山体本体线和保护线,是国内首个颁布《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的城市。进入新发展阶段,武汉保持一以贯之的生态定力,继续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攒足后劲。

加强生态保护与利用,是武汉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的重要途径。武汉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素有“江城”“百湖之市”的美誉,丰富的滨水空间是武汉独特的城市资源优势。目前,武汉正以“两江四岸”规划为引领,高水平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以提升东湖生态绿心品质为核心,高质量建设百湖生态之城;以全域增绿提质为目标,高标准优化城市风道、水道、绿道和蓝绿空间,推动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有机结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加强生态保护与利用,是武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要手段。武汉历来重视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在201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明确构建全市“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框架体系,反向约束城镇开发边界,保障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初步形成。当前,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编制,武汉将着力实施差异化的空间策略,保护好重要生态空间、整治好失序低效空间、修复好损毁退化空间、利用好修复成功空间,促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

加强生态保护与利用,是武汉探索“两山”转化通道的重要实践。近年来,武汉积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系统性保护修复,变“被动治理”为“主动建设”、变“政府主导”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涌现了戴家湖公园、硚口汉江湾等一大批成功案例。接下来,武汉将进一步加强生态资源保护,重塑生态资源利用机制,积极探索构建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让生态资源更好地成为生态资本、生态红利,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二、全过程闭环管理显成效

武汉“一城江水半城山”,长江由南向北接纳汉江等众多河流,牵起数百个大小湖泊和低山丘陵,具有中部平原丰水城市典型的生态格局特征。全市现有23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694平方公里,包括湿地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

近年来,武汉坚定不移推进基本生态控制线、“三线一路”等规划管理实施,逐步实现了从规划编制、法规政策颁布到实施监督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效。

一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森林覆盖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河湖水质优良率等生态环境主要指标稳中趋好。二是滨江滨湖特色逐步彰显。山水相间、多中心轴向拓展的城市空间结构逐步稳固,“两江四岸”已建成长达69.37公里的江滩画廊,东湖绿道、梦泽湖公园等一批滨水开放空间相继形成。三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力度持续加大。全面推进郊野公园、田园综合体等生态建设;加强山水生态修复,关停68座矿山,还绿75座破损山体,修复面积累计达1.3万亩,超过90%的河流水质达到三级及以上;垃圾固废处理格局总体稳固并不断完善,美丽江城的新面貌正逐步展现。

然而,武汉在全域生态保护与利用中仍面临诸多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理水营城的质量,提升滨水空间整体效能,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建设滨水生态名城的新路径;进一步加强矿山治理、土壤治理力度,提升垃圾固废处理工艺,实现污染物的协同减排;进一步关注山水林田湖草内在系统性和动植物多样性,加快探索生态型功能区建设,通过综合治理区域生态系统,促进生态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提升相辅相成。

三、三大行动助力生态保护质变    

新时期,武汉如何让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从“数量向质量”“单一向复合”“资源向资产”的系统转变,是当前面对的挑战。为此,武汉在生态保护与利用中坚持生态属性与生产属性并重,坚持系统保护修复和保障可持续发展并举,推进建立“规划研究—工程设计—实施运营”的全过程工作机制,提出强规划、搭平台、促实施三大行动。

强规划——系统健全规划体系

在新的系统性、整体性的理念下,武汉大力推进全市“1﹢N﹢N”(1个总体规划﹢N个分区规划指引﹢N个功能单元实施规划)的生态规划编制,建立统一的标准来统领各专项规划,真正建立生态规划“一张蓝图”,充分发挥生态规划的引领、统领和刚性作用。

一是发挥生态规划引领作用。武汉强化“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的意识,做好生态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全域生态保护发展目标,系统谋划生态保护与修复功能格局,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

二是强化生态规划统筹作用。武汉将水体(江河湖泊)、山、林、土壤(田)、固废、空气等各类单项生态要素专项规划进行整合,以生态主体功能区来统筹各类生态要素的保护与利用规划,促进各类专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武汉的生态规划将矿山整治、水体污染与治理、退耕还湖、农田污染、垃圾治理等不同类型项目进行整合,加强统筹、推进实施。

三是体现生态规划刚性约束作用。武汉强化生态红线、生态底线的刚性约束,形成生态保护的倒逼机制,推动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加强规划刚性约束,严格按照“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审批”的原则,实现生态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搭平台——重塑生态资源利用机制

武汉通过成立高层次专家组、规划设计产业联盟来加强系统研究,加强各领域整合,搭建全新工作平台。

一是成立武汉生态规划设计产业高层次专家组。吸引全国院士、大师、专家参与到武汉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中来,为武汉提供先进的理念、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打通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利用”的全产业链条,助力武汉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是成立武汉生态规划设计产业联盟。武汉搭建了规划研究、工程设计、产业运营“三位一体”的联盟实施平台,充分汇集各方力量。通过规划研究联盟将不同规划设计机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机构优势,提高规划的科学性、综合性;通过工程设计联盟引进国内具有策划、咨询、勘测、设计经验的机构,提供全过程工程技术服务;通过产业运营联盟集合投融资、经营管理、施工、运营、维护等机构于一体,开展水环境治理、土壤修复、固废处理等领域的建设及运营维护工作。

促实施——推动项目实施落地

为确保生态项目的实施落地,武汉将建立生态项目库并推介重点项目。

一是建立“十四五”期间生态项目库。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要素的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结合近期重点修复与整治区域,策划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项目,形成市区两级系统完备的项目作战图,推出集规划、设计、工程实施、产业运营于一体的全过程、全产业链项目,并结合院士专家意见形成“十四五”生态项目库,每年向全球进行发布。

二是推介今年重点建设项目。今年将开展生态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重点推出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中法生态示范城生态修复、武汉市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置3个项目。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在思想上形成一条心,在行动中拧成一股绳,共同将新发展理念践行到底,共同探索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城。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