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工作纪实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06-25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工作纪实

心怀国之大者,坚守耕地红线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工作纪实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稳定农业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以“严起来”的总基调,“长牙齿”的保护举措,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严格的要求,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健全完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绘就“粮”辰美景,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 “一张图”掌握耕地全分布

    “有没有界线、界线在哪里、是什么地类……在图上一目了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开展“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落实耕地保护红线优先序,对现状耕地“应保尽保、应划尽划”,将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做到全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精准落图定位,真正形成了全市耕地保护“一张图”。各城区也在“一张图管地”实践中积极探索,如汉阳区在全区一张图基础上,划出一街一图、一村一图的形式,标明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位置、范围、面积等信息,并发到每个街乡、村庄责任主体手中,真正做到了“以图管地,一图在手,一目了然”。  

    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将耕地保护目标逐级分解到市、区、乡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当中,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现耕地保护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确保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的优先保护地位,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和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 “最严格”紧抓源头强担当

    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抓源头,强化责任担当,将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保护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针对一些线路长、面积大且穿越耕地集中区的重大建设项目,在选址初期,把不占或少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作为重要依据,与建设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多轮协调,严格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的审核,以武大高速、武阳高速、地铁16号线等项目选址选线为例,实现审查核减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累计约5000亩。

    2022年,东西湖区在践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方面取得突出成效,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区)。

    对于非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情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制定了《武汉市耕地“进出平衡”实施细则》,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转出、谁恢复”的原则,将“最严格”的耕地用途管制贯穿始终。

    ■ “要平衡”数量质量两手抓

    坚持“进出平衡”搭平台,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原则与要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加大耕地补充力度的同时,一直细化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指标来源。

    2021—2022年,全市实施补充耕地占补平衡项目32个,新增耕地6600余亩,对重大项目中占用的耕地严格落实占补平衡要求,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探索出“园地套种、原地复耕、异地整治”等多措并举方式,完成恢复耕地约573亩,有效实现区内耕地总量平衡;在耕地质量提升方面,全市实施耕地提质改造项目63个,重点通过“旱改水”的方式新增水田面积18200余亩,有效补充全市水田面积。东湖高新区滨湖街道在完成322亩旱地改造的同时,兼顾粮食产品种植品质,顺利完成“太空稻”的种植工作,实现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新增粮食产能约3.23万公斤。

    ■ “巧治理”复垦利用出奇迹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实施了矿山治理示范工程、长江干支流治理工程、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截至2022年末,已完成治理面积2.3万亩。

    废弃的矿山变身景致独特的郊野公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江夏灵山矿山修复治理试点项目为契机,引入市场机制积极联合高校、区属国企等社会组织,共同探索废弃矿山治理复垦再利用的方式,按照“取之于土地、用之于土地”的理念,开展江夏灵山矿山治理修复项目,将增加耕地、修复环境、复垦利用、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矿山治理“灵山模式”,让一座老旧的矿山面貌一新。

    增加耕地的同时,同步对矿区环境修复美化,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旧有面貌,最大限度释放矿山旅游文化资源。目前,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矿花苑”景区一期已开始运营。“施魔法”真正将废弃的矿山变成了绿水青山,成为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 “强发力”综合整治创成果

    为充分发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平台作用,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面部署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力争全市国土综合整治工作“搞一片成一片”,促进“小田变大田”,提高耕地空间布局连片度。截至2022年,全市实施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共计31个,主要包括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整理重大工程项目、万亩蔬菜基地项目、四化同步项目、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等,总建设规模28.04万亩。

    今年,在“市—区—乡”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之际,启动了全市国土综合整治及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系统性解决我市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乡村地区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等问题。基于“分区—区片—单元”三级功能区体系,提出以功能区片或单元为整治单元,立足全域全要素内容,以“市区联动、精准施策”的方式,“分步式”破解耕地破碎化的现实困境,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百千万”工程实施。

    ■ “严查处”扎紧保护的“篱笆”

    守住我们的“饭碗田”, 突出一个“严”字。对于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持“零容忍”态度,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实行的特殊管控举措之一。

    在国家、湖北省统一部署下,陆续开展“大棚房”问题、违建别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耕地流出等专项整治行动,以及土地卫片、耕地卫片、土地例行督察等常态化执法行动,出台了《武汉市加强土地执法工作成效“八项举措”》《武汉市自然资源领域违法违规案件挂牌督办办法》等系列文件。

    开拓创新,积极借助新技术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赋能,提供一批辅助工具作为科学决策的“锦囊袋”,通过研发武汉市耕地保护管理平台和面向市、区、乡镇和村等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随手拍”小程序,构建了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的智慧耕地监测监管体系,实现耕地动态变化监测,全面支撑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

    同时,各区也加强督办与耕地保护责任意识宣传,如蔡甸区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严厉打击破坏耕地资源违法犯罪,借助区级融媒体平台、动画宣传片、网络公众号等方式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切实让耕地保护红线成为一根碰不得的“高压线”;东西湖区灵活运用智能化信息平台,通过土地动态巡查手机App强化日常巡查,并组织开展耕地保护、自然资源执法、信息平台等培训宣传,让区内各街道准确掌握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信息,做到对违法用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用数字技术的铜墙铁壁加固耕地保护。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