犄角旮旯土地都能用智能农机作业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06-30
犄角旮旯土地都能用智能农机作业

丘陵地带多设大数据点位

犄角旮旯土地都能用智能农机作业

    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生产已到尾声。目前,武汉市的夏种工作圆满收官,武汉农机手们用高超的技艺,驾驶着各种智能农具,让夏种更加轻松高效。

    在江夏区金水街,3台高速乘座式插秧机在500亩的稻田中往来穿梭,播种黑米稻种。这片稻田,是湖北洪山实验室成果示范基地,也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团队专为“双水双绿”黑米打造的试验基地。“双水双绿”,是指水产、水稻相互作用、互利共生,达到“加倍绿色”的生态效益。

    绿色密植条件下的“双水双绿”新模式,对水稻的栽植也提出了新要求:在确保通风透光的条件下,水稻行距要求统一为25厘米。而江夏区甚至整个武汉,绝大部分插秧机都是30厘米的行距,这就意味着上万盘的翠绿秧苗面临着无机可用的局面。

    为了让这500亩优质黑米稻种顺利入田,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农机部门积极对接华农专家团队,协调武汉市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之一的武汉大诚农业专业合作联社承接了任务,合作社在为示范基地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的基础上,专门配置了先进适用的25厘米行距乘座式高速插秧机,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这500亩稻田的插秧工作。

    今年夏种,丘陵地带的智能农机作业问题也被破解。

    在黄陂区王家河街,利梓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的田地,七成为丘陵山地。以前,这些地方的耕作只能靠人工,如今赶上大数据时代,在程序员的帮助下,每一块农田都被录入5G系统,然后对它们逐一定位、编号、注册,进行智能农机作业。不过,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宽阔大田,对于很多畸形农田,只靠农机无法精准播种。为此,合作社理事长缪斌向程序员建议,人为多设点位,让拐弯抹角或是被障碍物遮掩的农田,都能编进程序中。另一方面,把大型农机改成小型农机,进行播种。如此一番改造后,犄角旮旯的土地都能用农机作业了。

    缪斌介绍,近年来,合作社建立了5000余亩的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基地,现有各类农机具108台套,5000亩水稻生产仅需10名左右的管理人员,不仅人工成本降了一半,效率也提高了50%。

    黄陂区武汉港湾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正在打造北斗智慧农场,这是集耕、种、管、收、烘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智能农机化水稻生产体系。合作社理事长胡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和追加液态肥料,每小时能完成150亩,精准节约,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以往干这项工作要请十几个人,而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通讯员宋承琦 陈柳清 周小平 陈雪莹)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