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创新引领审批服务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3-06-26
武汉:创新引领审批服务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

自然资源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深化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明确以“多规合一”为基础,以精简审批环节、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深化改革,提高审批效能和监管服务水平。从实践来看,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积极探索、持续改革,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助企政策举措,有效降低行政相对人的办事成本,推动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开工。

近日,武汉市局“审批服务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改革经验,在自然资源报“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在行动”专栏中推广,改革实践、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交流借鉴,共同推动改革持续深化。


开展制度创新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持续推进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全面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工作要求,湖北省武汉市通过“减放并转调”等方式,不断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完善审批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全面推进规划用地审批服务改革。一是实行“多证合一”,合并选址意见书与用地预审,合并建设用地批准书和用地规划许可证,合并土地核验和规划条件核实。二是推进规划方案“多审合一”,优化设计方案联审机制,取消垃圾服务费等10余个代把关事项,仅保留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结构安全的国安、净空、地铁等方面的联审;对日照、建筑面积等4个内容采取告知承诺制;制定规划许可豁免清单,对住宅加装电梯、既有建筑维修改造等20余类简易低风险项目及小微设施免于规划许可,大幅提高规划审批效能。三是推行“多证同发”,对“带方案出让”项目,同步办理成交确认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出让合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对工业用地“标准地”项目,同步办理方案批准通知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四是健全项目监管工作闭环,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监管,提高违法建设处罚标准,开展承诺制项目“双随机、一公开”抽检,引入征信管理,推动市政管线规划条件核实等。五是深化“五减”、升级“五通”,即开展多轮事项、环节、材料、时限、跑动次数“五减”;用户、系统、数据、证照、业务“五通”,优化“一网通办”“一事联办”“一窗通办”“跨市通办”,承诺办理时限压减82%,申请材料压减63%。

创造性建立“承诺可开工”制度。2022年8月武汉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承诺可开工”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承诺可开工”制度,从项目备案到施工许可全部事项采取告知承诺制,实现一次告知、一次承诺、“多证齐发”。具备条件的项目,由各职能部门和单位拟定技术、政策、监管、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形成对项目的综合要求清单,一次性告知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按照清单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提交报建资料、承诺书,缴纳相关规费。相关部门和单位不再对项目方案进行实质性审查,在项目用地出让后3 个工作日内,直接作出审批决定,完成项目备案、用地、规划、水务等全部审批(审查)手续,实现“多证齐发”。截至2023年6月,武汉已有13个项目按“承诺可开工”制度进行了审批,部分项目已完成建设、通过验收,实现了快开工、早投产政策目标。


开展工具创新

以信息化建立标准化审批体系

构建全域三维数字空间底图,夯实项目审批数据基础。依托自然资源部在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设立的城市仿真实验室,融合武汉智慧时空信息云平台市域电子地图、遥感影像、人口、企业、工商等50余个部门、1800余项专题信息,武汉通过海量数据建立全域三维数字空间底图,为开展各类城市统计分析、评估评价、运行监测、规划编制、项目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集成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50类规划成果,以及矿产压覆、地质灾害、历史建筑保护对象、古树名木等区域评估和普查成果,构建起“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在此基础上,武汉还建立了“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联通市、区两级500余个政府部门、平台公司、服务企业,在项目生成阶段征求发改、资源规划、园林、环保、水务等部门的意见和管理要求,为项目快速审批创造条件。自2018年10月“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启动以来,平台已集成项目6186件,发起业务协同项目5153件,完成项目协同4650件。

开展审批系统智慧化升级。武汉以项目为中心,建设“一条龙”审批系统,按照规划“一书两证一核实”、土地“批征供用登补查”主线流程,打通规划编制、行政审批、技术服务和公文信访等业务系统,实现“资料接收、流转分办、审查审核、在线制证、电子归档”全环节网上运行,推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此基础上,武汉局以审批服务智能化为方向,大力开展行政审批智慧化升级,对全市自然资源领域的89个审批事项,建立起规则统一、有序关联、实时更新的规划实施数据库,通过对项目不同环节的数据进行关联,形成“项目生命树”,反过来更新城市“实施动图”,实现“全域、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推进智能审批辅助工具研发应用。武汉局按照全部审批事项逐步实现“机器带(代)人、人人会审”工作目标,研发了一批机器审查工具,包括:“国土空间规划机审”工具——主要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用地方案审查,将各项审查规则转译为数理逻辑,进行软件功能开发和数据接入,可在2分钟内完成方案“机审”;“建设用地报批审查”工具——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件审查要点转化为机器语言,进行自动判别,对耕地占有税、区片综合地价进行自动计算、验证;“机器选址”工具——用于建设项目辅助选址,采用量化计算方法,将选址原则逐一量化,形成机器可识别的计算规则,输入相应条件可在1分钟内筛选出满足条件的候选地块;“规划条件自动提取”工具——根据规划条件各要素的数据来源和计算规则,在10秒左右提取出规划建设要求;“设计方案图审”工具——主要用于设计方案审查,将各级各类设计方案相关的政策法规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逻辑规则,开发软件工具,可在5分钟内完成10万平方米设计方案审查;“交通市政线性工程审查”工具——对道路、轨道交通工程两类项目,梳理工程规划许可阶段流程要件,审查规则,开展申报要件、重要指标的自动化核查分析。


开展服务创新

做规范化服务的“店小二”

实施“审批大集中”。武汉以“实施大集中、打造大平台”为工作目标,构建事项与环节清晰、职能与人员匹配、审批与服务一体、市局与分局联动,高效便捷、服务优良的审批服务体系。一方面,武汉不断规范审批事项与环节,制定《行政职权办事指南表》《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手册》,规范办理程序、申报条件、受理要件、审批时限等内容,96个政务服务事项均实现“一事一表一指南”;所有审批事项和权属调查、测绘等10余项技术服务事项,入驻市、区两级政务中心;全部事项按“经办人—板块负责人—窗口首席代表”三步出件办理,部分事项简化“经办人—窗口首席代表”两步完成审批。另一方面,武汉强化窗口“一站式”服务职能,各业务处室抽调业务骨干入驻市级审批窗口,设立土地供应、建筑规划、交通市政等8个板块,在加强项目审批各环节之间的交流衔接的同时,负责对各区(分)局审批科室的业务指导、调度,实现全局系统“同标准、无差别”规范化审批服务。

主动开展项目报建包保服务。2022年9月,武汉局出台工作方案,加强项目报建包保服务、主动服务、帮办代办、全程服务,依托“审批大集中”平台,将重点工程项目的行政审批、技术服务、部门协同等事项和环节纳入统一监管,化解项目落地过程中在用地规划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截至目前,该局已对房地产、工业、政府投资房建类803个项目开展了包保服务,提醒27项、一级督办47项、二级督办83项、三级督办321项,已办结325项,助推建设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相关附件: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