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张鹏飞:中欧班列“编程师”拉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2-07-30
退役军人张鹏飞:中欧班列“编程师”拉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张鹏飞在指挥机车。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 张鹏飞  出生年月:1986年10月  入党时间:2005年12月

职业: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汉西车务段吴家山站调车长

获得荣誉:先后荣获武汉局集团公司2021年度“青工职业技能竞赛”连结员第一名、全国铁路青年技术能手、武汉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

长江日报讯(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苏庆丰)7月26日上午,东西湖吴家山车站,车声隆隆,一个身影在列车间不断腾挪、攀上、跳下、摘钩。“停车、启动、推进、连接……”对讲机声音此起彼伏,这是调车长张鹏飞正在组织调车现场指挥。

随着现代化铁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过去常见的“扳道工”已被机器所取代。然而,在铁路编组站,一个有着“活化石”工种之称的“调车员”被保留了下来。

调车是铁路系统为了解体、编组列车或摘挂、取送车辆等目的而使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移动的作业。因需在露天场所不间断地服务移动车辆,进行瞭望、摘钩、连挂,调车员被称为车站列车的“编程师”。武汉铁路局汉西车务段吴家山站运转四班调车长张鹏飞就是一名专门服务中欧班列的“编程师”。

上午10时,吴家山站热浪滚滚。中心站26道西侧,在指挥调车机将55辆到达车辆对好货位后,张鹏飞按下“停车”防护信号。只见他走下机车,拿着五六斤重的铁鞋,准确放置在机后第一辆车的车轮踏面钢轨上,对存车采取防溜措施,然后动作敏捷地进入车挡,直着腿、猫着腰,折角塞门、摘风管、排风、上手闸,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阳光直射在脸上,张鹏飞探身车辆间,双手握住制动软管,熟练地完成连接制动软管作业,豆大的汗珠从额间滚落。他没有理会,眼睛依然直视前方,一手紧握栏杆,一手拿着对讲机:“前方,前进、后退、停车”,每一个指令就像秒针一般精准。

为了避免车厢、轨道烫手,调车员们全部“全副武装”——长裤长袖和手套,外加脚踩劳保鞋。张鹏飞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夏季铁轨的最高温度能达到六七十摄氏度,胶鞋踩在机车踏板上会被熔化粘住,“能多穿一点是一点”。一天下来,收获步行十多公里的运动量,张鹏飞憨厚地笑:“别人在健身房锻炼,我们就在铁轨上撸铁。”

11时许,车厢开始集结了。

“十车、五车、三车,接近连挂、注意连挂、停车……”观察前方信号和线路情况,检查车辆和装载状态,张鹏飞动作干练,不时通过对讲机向机车司机发出指令。挥汗如雨中,一节节满载汽车配件、电子元件等货物的车厢集结成700米长的中欧班列“长龙”。

调车工作就是将发往不同目的地的车辆进行分解,然后将相同目的地车辆进行编组,组成一辆新的车列。整个流程十分考验调车员的细心和耐力。每一次,张鹏飞都会提前预想、列出安全关键点、对线路进行细节检查,然后再集结车皮、实施调车计划,最后还要复检。他说,中欧班列比普通货运列车速度快、路程远,作为班列顺利发出的头道工序,调车作业的安全、准点极为关键。

他实施的作业标准细致而严苛:一列50辆车皮的中欧班列,仅车皮两端车钩落锁这一项问题,就要反复不停地弯腰下蹲上百次。如有不符合要求的,需要立即重新拆分连接。只有反复确认才能保证“穿针引线”工作“针不落,线不脱”。

2019年,退伍后的张鹏飞分配到汉西车务段。工作之初,面对条款众多的规章制度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他也有过困惑。为了尽快提高业务技术,张鹏飞从学《技规》《行规》等铁路最基础规章入手,边干边学。

如今,吴家山站共有4个班组,张鹏飞已成长为其中一个班组的“调车长”。“调车是体力活,也是精细活。调车作业像是穿针引线,我们就是那根针,把一节节的车厢串起来,运出国门。”张鹏飞说,不论多辛苦,只要看着这些亲手编组的中欧班列拉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就会觉得自豪与值得。

在张鹏飞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22年上半年,中欧班列(武汉)开出136列,与2021年相比增长67.9%。

张鹏飞在指挥机车。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 张鹏飞  出生年月:1986年10月  入党时间:2005年12月

职业: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汉西车务段吴家山站调车长

获得荣誉:先后荣获武汉局集团公司2021年度“青工职业技能竞赛”连结员第一名、全国铁路青年技术能手、武汉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

长江日报讯(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苏庆丰)7月26日上午,东西湖吴家山车站,车声隆隆,一个身影在列车间不断腾挪、攀上、跳下、摘钩。“停车、启动、推进、连接……”对讲机声音此起彼伏,这是调车长张鹏飞正在组织调车现场指挥。

随着现代化铁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过去常见的“扳道工”已被机器所取代。然而,在铁路编组站,一个有着“活化石”工种之称的“调车员”被保留了下来。

调车是铁路系统为了解体、编组列车或摘挂、取送车辆等目的而使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移动的作业。因需在露天场所不间断地服务移动车辆,进行瞭望、摘钩、连挂,调车员被称为车站列车的“编程师”。武汉铁路局汉西车务段吴家山站运转四班调车长张鹏飞就是一名专门服务中欧班列的“编程师”。

上午10时,吴家山站热浪滚滚。中心站26道西侧,在指挥调车机将55辆到达车辆对好货位后,张鹏飞按下“停车”防护信号。只见他走下机车,拿着五六斤重的铁鞋,准确放置在机后第一辆车的车轮踏面钢轨上,对存车采取防溜措施,然后动作敏捷地进入车挡,直着腿、猫着腰,折角塞门、摘风管、排风、上手闸,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阳光直射在脸上,张鹏飞探身车辆间,双手握住制动软管,熟练地完成连接制动软管作业,豆大的汗珠从额间滚落。他没有理会,眼睛依然直视前方,一手紧握栏杆,一手拿着对讲机:“前方,前进、后退、停车”,每一个指令就像秒针一般精准。

为了避免车厢、轨道烫手,调车员们全部“全副武装”——长裤长袖和手套,外加脚踩劳保鞋。张鹏飞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夏季铁轨的最高温度能达到六七十摄氏度,胶鞋踩在机车踏板上会被熔化粘住,“能多穿一点是一点”。一天下来,收获步行十多公里的运动量,张鹏飞憨厚地笑:“别人在健身房锻炼,我们就在铁轨上撸铁。”

11时许,车厢开始集结了。

“十车、五车、三车,接近连挂、注意连挂、停车……”观察前方信号和线路情况,检查车辆和装载状态,张鹏飞动作干练,不时通过对讲机向机车司机发出指令。挥汗如雨中,一节节满载汽车配件、电子元件等货物的车厢集结成700米长的中欧班列“长龙”。

调车工作就是将发往不同目的地的车辆进行分解,然后将相同目的地车辆进行编组,组成一辆新的车列。整个流程十分考验调车员的细心和耐力。每一次,张鹏飞都会提前预想、列出安全关键点、对线路进行细节检查,然后再集结车皮、实施调车计划,最后还要复检。他说,中欧班列比普通货运列车速度快、路程远,作为班列顺利发出的头道工序,调车作业的安全、准点极为关键。

他实施的作业标准细致而严苛:一列50辆车皮的中欧班列,仅车皮两端车钩落锁这一项问题,就要反复不停地弯腰下蹲上百次。如有不符合要求的,需要立即重新拆分连接。只有反复确认才能保证“穿针引线”工作“针不落,线不脱”。

2019年,退伍后的张鹏飞分配到汉西车务段。工作之初,面对条款众多的规章制度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他也有过困惑。为了尽快提高业务技术,张鹏飞从学《技规》《行规》等铁路最基础规章入手,边干边学。

如今,吴家山站共有4个班组,张鹏飞已成长为其中一个班组的“调车长”。“调车是体力活,也是精细活。调车作业像是穿针引线,我们就是那根针,把一节节的车厢串起来,运出国门。”张鹏飞说,不论多辛苦,只要看着这些亲手编组的中欧班列拉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就会觉得自豪与值得。

在张鹏飞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22年上半年,中欧班列(武汉)开出136列,与2021年相比增长67.9%。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