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传承千年文脉争当英雄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07-14
武昌:传承千年文脉争当英雄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首场报告

武昌:传承千年文脉

争当英雄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长江日报 4版 英雄城市新征程

李建华 王玮琦 熊美琪 熊璐 陈志远 何晓刚 吕诗文

7月10日晚,“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启动仪式暨首场武昌区专场在黄鹤楼公园举行。

范礼奎

甘世斌

陈露露

杨赳

刘胜

邹国华

周林

陈磊

全超

    “今年,武昌古城迎来建城1800周年。同时,武昌区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80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1800年、1800亿,武昌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书写历史、创造未来。”

    7月10日晚,“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启动仪式暨首场武昌区专场在黄鹤楼公园举行。武昌区委副书记、区长范礼奎作主报告,介绍了武昌区传承千年文脉,争当英雄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创新作为。

    ■ 在千年文脉中形成“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资源

    公元223年,孙权在武汉江边的黄鹄矶头建起瞭望塔,这是黄鹤楼的前身、武昌古城的起始。从三国时期的“军事堡垒”,到唐宋时期的“东南巨镇”、明清时期的“湖广会城”,武昌历来是区域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战略要地。

    近代以来,武昌成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发源地之一,也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之地,更铭刻着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光辉足迹:中共五大在此召开,毛泽东同志在此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写就《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邓小平同志视察武昌并发表重要谈话,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至今。

    “以武昌古城为典型代表,武昌历史底蕴悠长、人文资源丰富、精神积淀深厚,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当今‘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资源,滋养并激励着全区干部群众不断书写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范礼奎说。

    ■ 促成阿里巴巴集团华中总部落户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报告会上,范礼奎分享了一个故事:2018年,阿里巴巴集团启动华中总部项目考察选址工作。在考察各地多个项目后,最终选定武昌徐东片区建设华中总部。但当时,选址地块已出让,而且阿里集团只需要该地块的一部分。武昌区成立专班,积极对接市相关部门,创造性拿出一整套收购、分割、转让的解决方案,并迅速推进实施,完成了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确保了阿里华中总部成功落户。这个项目明年将建成投用,成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这个故事不仅彰显了我们以总部经济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心,也是我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范礼奎说,2020年以来,武昌区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估考核中3年综合第一。

    武昌规划建设金融之城、设计之都、商贸中心、文旅胜地的愿景正逐步变成现实。报告显示,2019年以来,武昌服务业增加值规模连续4年排名全省第一。全区累计引进各类500强企业63家,培育市级总部企业15家;拥有纳税亿元以上楼宇23栋,其中超10亿元楼宇2栋,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近1/4;工程设计业承担了全国70%的高铁设计、超高压输变电设计和深基坑设计;商贸业集聚了最大纯商业体武商梦时代、全球店王华联SKP等一批高端载体;文化旅游每年接待游客近3000万人次,各项数据常年保持全市第一。

    ■ 主攻“双碳”产业和数字经济转型突破,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武昌区将积极融入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在高起点上保持强劲动力、实现持续增长。”范礼奎介绍,将重点从两大主攻方向转型突破,即大力发展以碳金融为牵引的“双碳”产业,大力发展以北斗应用、软件服务等为突破口的数字经济。

    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落户武昌。两年来,武昌区出台了全国首个碳金融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组建运行中国(武汉)双碳产业暨碳金融研究院,抢先招引落地了一批双碳产业链企业,在双碳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接下来,武昌区将加快建设气候投融资试点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双碳产业链企业招引,积极推进低碳场景建设和低碳生活营造,着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双碳产业体系,为全市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科创产业正在成为武昌加速发展的新赛道。”武昌区发布了加快数字科创产业发展的“黄鹤楼星空计划”,锚定北斗应用、软件服务等重点产业,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布局建设一批数字经济产业楼宇、街区、园区。目前,全区首个数字经济产业园武汉数创大厦已建成启用,小洪山科学城、珞珈山创新港等创新载体正加速建设,阿里巴巴、华海智汇、浪潮集团的华中总部,微盟集团第二总部等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已落户发展,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5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1家。

科技自立自强,芯片封装和高铁掌握关键技术

    “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022年第四季度“武汉楷模”、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教授在报告会上语气坚定。

    多年来,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刘胜团队始终致力于芯片封装与集成、先进制造和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解决了多个工业界的难题。20多年校所企联合攻关,刘胜与行业内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等共同组建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了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技术的瓶颈,掌握了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解决了电子封装行业“卡脖子”难题。成功研制的多类产品覆盖通讯、汽车等12个行业,推动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封装企业涌现,使我国电子封装行业具备了国际竞争能力,引领了我国电子封装行业和装备的跨越性发展。2021年,刘胜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位于武昌区的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当仁不让。铁四院党委常委杨赳现场报告说,铁四院是我国高铁标准规范的主要编订者。近10年来,中国高铁年均投产3500公里,由铁四院设计建设的总计达14000公里,占全国高铁的三分之一。其中,由铁四院承担设计任务的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是当今世界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建造难度最大的高速铁路,以350公里的时速定义了“中国速度”。

    “铁四院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两纵两横两斜’12个方向超‘米’字型对外高铁,不断强化和提高武汉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奠定武汉作为中国 ‘高铁之心’‘祖国立交桥’的路网根基。”杨赳说。

传统与现代融汇创新,武昌奋力打造世界文旅名区

    黄鹤归来、昙华林深、红巷春雨、红楼秋韵……报告会视频连线,武昌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世斌在昙华林历史文化陈列馆内推介“古色”武昌、“红色”武昌,解读武昌文旅胜地发展密码。

    “昙华林是武昌古城文化之根脉,也是武汉近代历史的缩影。这里诞生了中国近代教育,文脉绵延,救国救民的先进理念也总是在此迅速聚集并传播开来。”甘世斌说,武昌还是一片红色热土,江边长400米的百年“红巷”,留下了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共五大会议旧址和毛泽东旧居等珍贵红色场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

    在昙华林的建设过程中,古城文旅集团通过保护更新焕新街景,还原古建筑风貌;活化利用空间,引入新业态为街区注入活力,将传统与现代、文艺与商业进行融汇创新,于2019年建成昙华林人文小镇,开街以来人流如织,今年“五一”期间单日最高游客量达7万人次。武汉武昌古城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全超对此如数家珍。

    武昌文化产业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全区文化和旅游类企业达8000余家,有24家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和示范基地;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今年“五一”小长假,武昌区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7574万元。“当前,武昌正朝着世界文旅名区的目标阔步前进,努力彰显英雄城市更丰富的精神内涵。”甘世斌说。

开辟新赛道,打造滨江数创走廊

    “武昌区将以阿里集团华中总部、武汉数创大厦为基础,盘整腾退周边楼宇空间,打造滨江数创走廊。”在武汉数创大厦分会场,武昌区副区长陈露露通过视频连线报告了武昌聚力发展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创新作为。

    陈露露说,武昌区坚持把发展数字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产业升级,构建最佳数字科创生态。

    她介绍,武昌依托辖区内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资源优势,发布实施了促进数字科创产业发展的“黄鹤楼星空”计划,正在积极布局建设“一谷一廊多带”数字科创产业空间。位于徐东大街与友谊大道交会处、毗邻建设中的阿里巴巴华中总部的武汉数创大厦数字经济产业园,是武昌首个数字经济产业聚集楼宇,以打造全市数字经济产业标杆为目标,目前已入驻80余家企业,数字科创类企业占13家。

    一起参加视频连线的武汉纵横天地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磊说,该公司入驻武汉数创大厦以来,武昌区为公司提供“一对一”“点对点”服务,区科经局、人社局等单位积极帮助对接高校智库,精准选派“科技副总”,帮助公司解决技术难题;推荐公司4位优秀人才成功入选2022年“武汉英才”计划,为企业职称评定开通绿色通道。

助力绿色发展,碳金融催生气候投融资创新产品

    中国工商银行武昌支行党委书记、行长邹国华介绍,金融业是武昌区的重点支柱产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数量位列全市首位,金融综合实力全省领先。华中金融城是武昌区打造的特色金融核心区,金融资源高度聚集,形成磁吸效应,持续为金融机构入驻提供优质空间载体。

    武昌区以碳金融为引领,抢抓“中碳登”落户武昌机遇,高位推进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建设,武昌区碳汇大厦成为全国首个碳金融集聚示范楼宇。该区同时开展“碳创新”行动,利用辖区金融机构资源优势,推动一批碳基金、碳保险、碳质押融资、绿证收益权质押融资等气候投融资创新产品落地。

    邹国华说,工行武昌支行积极以资源倾斜助力绿色发展,上半年投放绿色贷款38亿元,占今年总投放量的60%,保持同业领先。得益于武昌“楚天首区”大发展格局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武昌支行在武昌这片金融沃土上深耕细作、蓬勃发展,存贷款稳居千亿规模,成为工行湖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家一级支行,也是总行级重点支行,经营效益位居系统前列。

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华锦社区议事会来了243位居民

    居民从“旁观者”变成“行动者”,应到30人的社区议事会,最多的一次来了243人。武昌区南湖街道华锦社区党委书记周林讲述了华锦社区如何实现“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生动历程。

    华锦社区是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老社区,总人口1.2万余人。2017年,为了探索老旧小区改造办法,华锦社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共同缔造试点工作。通过“微规划”“微改造”“微治理”,引导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到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治理中来。

    周林介绍,在华锦,社区的麻烦事儿都是通过居民议事会来组织大家解决。社区召开议事会时,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应到10人,实到50人。最多的一次,应到30人,实际来了243人。

    华锦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怎么这么高?因为在华锦社区,老百姓自己的事情,真正由居民说了算。

    针对小区停车位严重不足,社区召集专业规划师和居民中的“土专家”一起,根据小区空间进行了停车位改造的初步设计,做了不同方案在广场公示,让居民进行投票。社区认真记录并回应落实每一位居民的诉求。经过这次改造,停车位增加了200多个,停车难问题得到了改善。社区的西大门、三期幸福路、共享小花园,都是用这个方法进行了改造提升。

    “共同缔造就是缔造人心,是社区和居民‘双向奔赴’。”周林由衷感慨,华锦社区持续通过美好环境的共同缔造,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行动者”,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