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3-09-26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关于擦亮国际湿地名片 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的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湿地资源丰富。武汉拥有166个湖泊,165条河流,262座水库,湿地资源纵横交错、星罗棋布,湿地总面积1624.61平方公里,位居内陆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市建有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其中,国家湿地公园6个,是全国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最多的省会城市,是中国经济总量前10城市中唯一的国际湿地城市,也是全球首个千万人口以上的国际湿地城市。

湿地类型多样。武汉市河流、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分别占比22.6%43.7%3.1%,库塘等人工湿地占比30.6%。湿地遍布全市市域,其中江夏区(4.58万公顷)、蔡甸区(2.73万公顷)、新洲区(2.52万公顷)湿地面积位居全市前三。

生物多样性丰富。截至2022年底,全市观测记录到野生鸟类452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3种,生长着浮游植物146种,维管束植物572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51种,两栖类动物12种,爬行类动物29种,昆虫340种等。沉湖湿地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是地球上同一纬度湖泊群中唯一一处典型淡水湖泊和沼泽湿地,被专家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2022115—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这是对武汉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肯定,也是对武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大鼓舞。20221112日,在湿地大会日内瓦分会场,武汉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这是湿地生态保护的全球最高成就。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规划引领发展。发布《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构建武汉城市圈重要湿地区域共保机制,制定河湖碧波安澜计划”“湿地花城锦绣计划

二是加强保护管理。对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各类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公园,在市、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列入刚性管控要素,对纳入武汉市湖泊保护名录的166个湖泊,要按照专项规划严格湖泊保护范围管控。逐步建立武汉特色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公园郊野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小微湿地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体系与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相衔接,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三是开展生态系统评估。针对城市型、郊野型、生态型湖泊提出差异化的生态修复手段,以生态要素、生态系统空间识别和生态功能评价为基础,划分形成各类生态修复分区,围绕涨渡湖、沉湖、梁子湖、鲁湖划定湿地生物多样性功能和水源涵养综合修复区,明确功能导向、修复类型和空间管控要点,并依托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等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推动湿地生态要素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修复。

四是创新开展生物多样性试点。自2020年起,开展全市重要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试点工作,已完成府河湿地和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试点工作,初步摸清了上述区域植物、野生动物、水生生物等生物物种分布情况和外来入侵物种现状,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外来入侵为中防治对策,为保障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增强流域综合治理与水生态环境恢复力度依托省级流域片区划分,编制《武汉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细化我市2个一级流域、4个二级流域、13个三级流域片区划分。明确流域水安全分线防控底线、水环境质量底线、水生态控制底线。建立流域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建立健全流域清单管理制度,实施差别化管控。围绕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管控,按照每个流域片区明确了底线管控负面清单。加快实施三湖三河、东沙湖、汉阳流域水环境治理。

六是全面施行流域河湖长制2021年市总河湖长签发1号令,以施行流域河湖长制为抓手,深入贯彻流域治理理念,统筹水域加陆域,设立市级、区级流域河湖长,变河湖长流域长,增设非临水区域的街道级、社区级河湖长。在全面履行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六大任务的基础上,增加重点水环境项目推进、环保督察关注问题整改、重点湖泊水质提升等流域治理三大任务,督促各级河湖长开展流域巡查和督导。

七是坚决打好碧水蓝天保卫战提升水环境质量。采取水系连通、清淤疏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治理修复措施,制定《武汉市城市生活污水直排和溢流污染问题治理总体方案》,以重点湖泊整治带动全市湖泊水质整体提升。2022年,全市1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0.9%25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2%24个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断面占比95.8%;实际监测的166个湖泊中,48个水质优良;均无劣V类水体。

八是探索小微湿地保护。采取示范推广以及申报、认证、新建等方式,通过水生态修复和环湖沿岸景观提升,打造多样性维持型、景观游憩型、水质净化型等36处小微湿地,构建了健康丰富的湿地动植物生态链,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湿地之美。

九是探索自然保护模式。针对构建生态水网,连点成链,实现区域水生态环境的提质增效”,《生态修复规划》中提出按照排水防涝、环境改善、供水安全、生态保护四种类型,通过新建连通渠等措施,加强水系之间联系,改善河湖联通性和水动力;针对鼓励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日常的湿地保护行动中,秉持开门办规划的原则,早在制定东湖绿道规划时就搭建众规武汉平台,依托互联网在时空、专业、人群等方面的无边界优势,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更多的专业人士形成集体智慧。

三、下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实施《湿地保护法》,以湿地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四个统筹强化协同,统筹一体推进。全面贯彻实施《湿地保护法》,修订《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完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系统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力争湿地保护范围全覆盖。强化衔接,统筹系统保护。编制《武汉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3-2035年)》,与长江及其支流流域综合治理、防洪、湖泊保护、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等专项规划有效衔接,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强化监管,统筹分级施策。对重要湿地开展勘界立标、建立矢量数据库,并与生态保护红线相衔接。强化指导,统筹区域发展。围绕流域系统保护和生态综合治理,建立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价体系,制定检查指导、监督管理规范,出台智慧湿地通用技术标准,开展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引导各级各部门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共同增进民生福祉。

二是深化四个融合与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融合。重点建设外环林带串联式、武鄂黄黄武汉新城梁子湖核心组团式、长江新区武湖生态绿心辐射式和府河流域等郊野湿地公园群,促进湿地、森林、绿地和城市融合发展。与美好生活共同缔造融合。结合临江环湖滨水空间,推广小微湿地建设,建成一批集湿地保护、科普展示、自然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和滨水绿道,打造更多亲水绿色空间。与产业发展融合。推进湿地+”产业创新,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三生空间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旅游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融合。开展湿地固碳等研究,探索湿地碳汇交易机制,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三是聚焦四个突出突出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湿地依托在汉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湿地保护利用研究,加强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国家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积极完善智慧湿地管理信息系统。突出文化引领,打造人文湿地宣贯湿地保护法规,创建湿地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壮大湿地保护志愿者队伍,深挖湿地历史文化底蕴,做大做强湿地自然教育武汉模式,弘扬湿地文化,传播生态文明。突出交流互鉴,打造典范湿地加强与缔约方和兄弟城市交流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参与湿地保护国际事务,积极争取在汉建立中国国际湿地城市创新联盟、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中心武汉分中心。突出宣传报道,打造美丽湿地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发出湿地好声音,扩大武汉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努力打造全球湿地保护武汉样板。


附件: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