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刘胜委员《关于构建12分钟体育健身圈,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3-10-08
对市政协刘胜委员《关于构建12分钟体育健身圈,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刘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12分钟体育健身圈,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统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优化健身场地布局

我们历来高度重视对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根据《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结合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在对全市体育用地及绿地、广场、居住社区中的配套体育设施进行详细踏勘基础上,规划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省)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体育设施配置体系,明确了全市各类体育设施用地边界,并已纳入全市规划管理一张图。

一是保障体育设施用地。在全市各城区规划了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分担单项赛事为主要功能的“一场两馆一园”(标准体育场、综合体育馆、标准游泳馆、体育公园);同时,统筹考虑中小型体育场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分布,布局街道级体育设施,采取用地控制,配置5000平方米综合运动场和8000平方米室内运动中心,可实现对全市居住用地全覆盖,满足市民日常健身活动需求。此外,建议区政府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片区城市更新工作,合理利用存量土地,有机增设社区级体育场地,提高体育设施服务水平。

二是强化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结合长江、汉江、三环线城市生态带等生态空间,规划并建设3条具有滨水、环城特色的全民休闲健身带,设置有体育健身长廊及小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轮滑场等各类健身设施,已成为我市体育设施和景观绿化的复合建设标杆;结合滨江、滨湖、临山等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后湖、王家墩、巡司河、二妃山等多个体育公园。同时,规划提出在不降低各自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混合使用,创造多样化的体育活动空间,坚持体绿结合,鼓励新建公园中复合篮球、网球、足球、排球等露天场地为主的运动项目,使公园景观带与体育健身设施有机融合。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提升。市级文化地标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武汉中心书城以及青山图书馆、东西湖文化中心建成使用,江城书房、光谷书房、荷香书坊等33座特色鲜明的城市书房建成开放,江夏区图书馆、文化馆搬迁新馆,已形成了以市级设施为龙头、区级设施为骨干、街(乡镇)和 社区(村)设施为基础、流动设施为补充、数字服务为延伸、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二、关于充分考虑居民运动需求,促进体育多样化发展

一是完善政策措施。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明确将体育健身设施作为完善类改造项目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2022年4月,印发了《2022年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要点》,将体育健身设施纳入改造范围,明确要求利用老旧小区边角余料、空间空地改建体育建设场地和配置体育健身器材,并由体育部门负责指导各区做好老旧小区改造中体育设施改造与建设。2023年3月,印发了《2023年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要点》,要求整合闲置低效资源,拆除小区废弃设施(如废弃的水泵房、配电房、自行车棚等)、违建、危房和不符合现行规划的房屋,利用拆除腾空用地和小区空地,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二是制定改造标准。制定了《武汉市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要求在改造前充分调研,统筹养老、文化、教育、卫生、托育、体育,专营单位等有关方面的改造计划,避免重复立项。要求:结合实际新增和改造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场;增设和改造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小区之间宜保留公共活动空间(街心公园),公园内必须设有健身步道和健身体育器材,场地条件允许的应建设标准健身体育运动场(多功能运动场),满足居民篮球、足球等运动需求;设施器械选择应兼顾实用和美观,材料具有耐久性和环保性,并设置必要的保护栏、柔软地垫和警示牌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市老旧小区改造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明确由体育部门负责指导各区做好老旧小区改造中体育设施改造与建设。

三是科学规划建设。实施规划指标预控,街道级体育设施按照30分钟可达的要求,采取用地控制,配置小足球、篮球、羽毛球、游泳、乒乓球、网球、健身俱乐部、多功能健身广场、江城健身e家等项目,可实现对全市居住用地全覆盖,满足市民日常健身活动需求;社区级体育设施按照10分钟可达的要求,不独立配置用地,在居住项目平面设计方案中予以明确,由开发建设单位负责实施,在设施配置上以乒乓球、健身路径和儿童活动场地为必配项目,篮球、游泳池等为选配项目。上述体育设施布局及标准要求等内容,已纳入我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体系建设中。

四是合理配置资源。在新全民健身中心配建上,体现“全龄友好”理念,丰富产品设施供给,建设群众身边举步可及的健身场地设施,扩大公益性、基础性、便民性全民健身服务供给,包括:新建体育公园、街道(乡镇)运动健身中心、美丽乡村文体广场、社区室外健身广场、社区智慧共享健身中心,逐步形成普及城市农村,满足不同年龄健身需求,特别是老年人群和青少年人群需求的普惠性强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五是开展智能服务。通过试点方式建设社区健康运动中心,利用智能化设施设备开展体质检测和“运动处方”的贴身服务,探索体医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居民提供慢病防治、运动干预“未病”等健康服务。

三、关于发挥体育赛事带动作用,促进体育消费升级

一是完善赛事设施规划布局。规划提出按照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规划思路,完善市级综合性体育中心的布局和功能,规划布局武汉新城、沌口、天河、光谷等具备承办全国乃至洲际综合性运动会的体育战略功能区,通过举办国际性、常态化、市民喜爱的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是推进体育业态多元共享。关于提案提出的“推进运动健身、体育培训、竞技表演等与住宅、文化、商业、娱乐等业态综合开发,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新商贸中心、文体产业园等新产业集聚区”等建议,2020年7月,根据《武汉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我局评估后重新公布了《武汉市规划用地兼容性管理规定》(武土资规规〔2015〕2号),决定该文件继续施行,文件中明确提出:“文化设施用地、高等院校用地、中等专业学校用地、特殊教育用地、科研用地在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部分兼容体育用地;零售商业用地、餐饮用地、旅馆用地、商务用地、娱乐用地、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其他服务设施用地允许兼容体育用地”。对符合上述用地兼容性管理规定的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设施,经市发改部门立项后,可按有关程序办理用地手续,我局将给予大力支持。

    三是结合武汉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优化体育设施空间规划布局,谋划在武商梦时代、武商摩尔城、21世纪购物中心、武汉壹方天地购物中心、群光广场等10家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为商旅文综合体的基础上,加大体育产业与商旅文的渗透融合,打造新的商旅文体综合体。

四是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将“三线两网”,即“12315热线、12345市民热线、行风连线、全国12315平台、官网”等各渠道接收涉及体育行业无照经营、价格以及广告违法等市场监管职责内的诉求,统一整合于12315平台,并对接收的诉求,根据属地管辖原则,快速转办至承办部门,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武汉市体育局

2023年7月26日

主管领导:陈林祥    联系电话:85578028
经 办 人:肖  雷    联系电话:85578061   

邮政编码:430015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