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助力产业金融高质量发展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10
“数实融合”助力产业金融高质量发展

11月9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承办的“第三届全球金融科技大会暨第五届成方金融科技论坛”平行论坛,在北京北矿金融科技大厦举办。本次平行论坛以“构建数实融合新模式,助力产业数字金融新发展”为主题,来自监管部门、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以及智库研究机构、科技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数字化如何推动产业金融创新与发展。

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我们看到时代赋予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历史使命,既指出了要抓住数字化变革的重要机遇,也指明了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与传统金融相比,产业金融的数字化赋能,重点要关注如何构建数实融合的新模式,以及实现信贷服务理念、服务手段的转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好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金融支持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和服务可得性。

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据要素价值的释放。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发布,明确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表示,“数据要素不只是对各行业各领域各类数据的指代,更是对数据所蕴藏巨大价值的强调。对于数据要素阶段划分有利于数据要素政策、目标等落地,各阶段的活动职能成为实现数据生产要素价值的必要环节。”

魏亮认为,目前,我国数据要素政策体系架构已初步形成。落实“数据二十条”,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既是未来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又是数字中国建设新阶段的重点工作。

发力“数实融合”

近年来,金融业界顺应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势,纷纷发力数字化转型。

“兴业银行持续强化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巩固提升供应链金融的竞争力。尤其是积极利用数字化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既推动了供应链金融发展,又促进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兴业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陈信健介绍,该行积极扩大供应链半径、扩大服务范围,为核心企业创造上下游和终端市场,并通过金融服务和非金服务结合,拓展服务纵深,增强客户黏性。

据中再集团总裁助理、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曹顺明介绍,以“数科+巨灾”为两翼的发展新模式正成为中再集团数字化转型、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

“2018年,中再集团成立国内首个唯一聚焦巨灾科技研发的巨灾风险管理公司,重点建设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巨灾模型和巨灾风险科技服务。”曹顺明说。

“通过反复地研究和实践,我们提出了担保行业的五个生态再造。总体的思路是,以各级政府产业政策为导向,中小微服务为平台,融资担保为抓手,金融社团组织为纽带,运用科技金融和大数据手段搭建中小微企业‘1+N’的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广州南粤基金集团副总裁、广州南粤国投融资担保董事长陈晓光表示,担保行业的整体发展较不平衡,如果担保行业所服务企业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担保行业仍然是没有出路的。

深化融合发展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为发展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指明了方向。

魏亮表示,我国正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全速前进,在落实数据基础制度和建设数字中国的新篇章中,数据要素的价值将被更加充分地挖掘,我国数据要素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突破。

曹顺明表示,再保险业天然具有平台型公司的独特价值,我国再保险业要充分发挥保险业数据资源聚合和跨行业数据连接优势,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驱动力,深入推动再保险模式升级。一是要深化直再融合、产业融合和政企融合,延伸服务链条,二是要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的平台生态圈,拓展服务广度,三是要推进运营管理的智能升级,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近年来,在企业服务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海量的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方案和产品,基于人工智能第四波浪潮带来的这种颠覆式创新正在持续地发生,一方面,大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能够建立拟人化的思维链推理,同时不需要额外的训练和梯度。另一方面,大模型的能力引起了开发范式的转变,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缩减了交付周期,提升了场景的精准度。伴随着算力和数据规模的指数级增长,大模型涌现出的能力最终使它站在了时代的中心,能够引领这一轮的技术创新。”腾讯公共事务副总裁冯宏声认为。

冯宏声表示,数智金融将在大模型加持下加速迈进新时代,实现以新兴技术为核心的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未来金融行业夯实技术基础。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