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泥人王:一块小泥巴捏活花木兰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24
黄陂泥人王:一块小泥巴捏活花木兰

眼下,武汉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迎来赏叶热潮,但市民和游客不再只钟情黄陂三鲜等土特产,一款泥塑花木兰套装成为必买品之一。

说到中国传统泥塑,总离不开上百年历史的天津“泥人张”彩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泥塑界一直有着“北有泥人张,南有泥人王”之说。“泥人张”彩塑创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创始人是天津的张明山。“泥人王”指的是,从清朝道光年间起,黄陂王氏泥塑一系的非凡技艺。在他们的塑造和传承下,英姿飒爽的花木兰变“活”了。

小泥巴捏出花木兰6种形态

黄陂泥塑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在时光流转中熠熠生辉。在2023年首届武汉礼物(店)征集遴选过程中,由市级泥塑非遗传承人陈友芳创作的《泥塑花木兰》经专家评审,成为200件武汉特色旅游商品之一。6种形态的泥塑花木兰造型考究、双目传神、鲜活有趣。

在黄陂区李家集街道,长江日报记者来到陈友芳的“泥塑非遗传承工作室”。室内陈列着他的泥塑作品,有可爱俏皮的小孩,有古典婉约的女子,有神情严肃的士兵……陈友芳指着《泥塑花木兰》向记者介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黄陂是木兰故里,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花木兰,我创作的《泥塑花木兰》包括木兰梳妆、木兰女装、木兰敬茶、木兰戎装、木兰采茶、木兰做饼等6种形态,展现花木兰替父从军和回乡尽孝的生活场景。”

陈友芳出生于1957年。凭借着对美术的浓厚兴趣,他从23岁开始在当地泥塑厂学习,并一直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退休后,他仍坚持创作。今年,在山东省聊城市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他创作的泥塑作品《笑颜庆丰年》获得三等奖。

记者看到,工作室中有陈友芳历时半年创作的30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黄陂民俗文化活动“僵狮子”的热闹场景;也有陈友芳观察黄陂民间手艺人,打造的走街串巷、开店设行的“九佬十八匠”系列泥人;还有陈友芳用泥塑“再现”的黄陂特色民居。

专业老师教村民捏泥塑

捏了40多年泥人的陈友芳现在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和泥、捏胚、修饰、阴干、上底粉,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泥土通过他的指尖成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他说:“泥土要揉捏得精细,修饰要仔细,泥人才能有神韵。”

在李家集街道,目前还有梅俊先、王水金、萧桂林等泥塑非遗传承人传承黄陂泥塑。今年71岁的王水金回忆,20世纪70年代初,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湖北省美工队等院校和机构的专业人员来到当时的泡桐镇教村民们做泥塑。培训班从起初的40多人发展到500多人,主要是配合宣传当时的相关政策,以“泥塑担”“泥塑篮”等形式在田间地头巡回展示。“当时,老百姓对这个文化工作非常感兴趣,还编了一段顺口溜——小泥人尺把高,又能提又能挑……”

农民泥塑“走进”中国美术馆

2021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全省49个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入选,其中黄陂区楚剧、李家集街道“黄陂泥塑”榜上有名。“沃土艺象——湖北黄陂农民泥塑文献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曾在湖北美术馆展出。该展览以湖北省档案馆馆藏相关历史档案、197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农民泥塑”专题片、黄陂农民泥塑相关报刊出版物、历史照片、日记、亲历者回忆录等资料为基础,围绕“湖北黄陂农民泥塑”这一专题展开相关研究。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表示,“湖北黄陂农民泥塑”是20世纪70年代初重要的艺术现象。随着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1978年,“四川省重庆市工人雕塑·湖北省黄陂县农民泥塑展览”继在武汉、成都展出后,又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从湖北黄陂走出了一批至今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雕塑家,湖北黄陂农民泥塑也成为中国现代雕塑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