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4-03-12
2023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

2023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年。全市园林和林业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奋力冲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不断推动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

全市新增绿地1005.4公顷,新改建各类公园108个(含口袋公园88个),建设林荫路102公里、绿道103.17公里、绿色驿站102个。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12%,绿地率40.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1平方米。完成植树造林2.2万亩。

、牢记嘱托,国际湿地城市谱写新篇

(一)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武汉市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编制《武汉市湿地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2023—2035年)》,启动《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调研,建立市级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湿地+”新路子,构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公园-郊野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小微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体系。结合流域生态治理,修复退化湿地1400公顷,实施青山湿地生态综合整治等18个重点示范项目建设,新建小微湿地10处。建成全国领先智慧湿地管理系统,监测总面积近4万公顷。筹建城市湿地保护与发展国家创新联盟。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座谈会在汉召开,我市作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工作交流成功举办城市湿地保护与发展论坛。30余个NGO机构、20万名志愿者参与湿地保护活动,共护、共育、共享湿地的生态理念在江城大地蔚然成风。

(二)自然保护地管理不断强化

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功能区调整。在沉湖、上涉湖省级湿地设立勘界立标区碑5个、界碑4个、边界桩300个,建立矢量数据库,形成准确清晰的自然保护区范围边界与功能边界,并与生态保护红线相衔接。持续开展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自然保护地重点问题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强化自然保护地考核评估,各区自然保护地管护水平显著提升。

(三)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全面加强

加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力度,加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801起。加强豹澥湖青头潜鸭、黄陂祁家湾青头潜鸭、天兴洲黑鹳、府河柏泉天鹅湖等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保护管理,组织实施青头潜鸭栖息生境恢复示范建设和青头潜鸭居留型研究。完成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数据整理及外业补充调查。持续开展重点区域鸟类监测,观测记录到的鸟类总数达46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连续10年来天兴洲越冬。持续开展古树名木体检、复壮、健康评估及养护管理考核检查,完成全市古树防雷击风险评估,实施古树补充调查。实现全市1803株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一树一档案”“一树一策”。

二、全民参与,义务植树活动亮点纷呈

(一)义务尽责活动形式不断创新

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形成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自然保护等8种尽责形式以及“春植”“夏享”“秋养”“冬护”4大主题类型,累计开展义务植树尽责活动1251场,实现义务植树全年尽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3月12日植树节前后,省市领导带头植绿增绿、护绿爱绿,前往东湖高新长岭山公园、东西湖梧桐雨公园等点位开展集中植树活动,栽植樟树、榉树、桂花、紫薇等200余株,带动全民增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首推义务植树尽责权益兑换服务,激发市民参与积极性。武汉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市园林和林业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二)绿色驿站建设成果深入人心

推进绿色驿站进社区,畅通生态惠民“最后一公里”。印发《2023年绿色驿站进社区工作方案》,制定《武汉市绿色驿站进社区工作手册》等相关配套文件。全市新建绿色驿站102个,打造集植绿、识绿、养绿、赏绿、换绿、医绿、购绿等“七绿”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阵地,组织开展各类生态文化活动410场,实现“绿色共谋、驿站共建、成果共享”。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绿色驿站旗舰站建成开放,成为周边居民享受绿色生活的新地标。创新推出“绿小武”线上服务平台,建立专家库、社区园艺师库、园丁志愿者库三支队伍,实现绿色服务“零距离”“零等待”。

三、精益求精,园林绿化品质持续提升

(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效显著

依托城市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对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选管理办法》,我市关于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风貌特色等4类目标18项指标均已达标,其中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0.3%。省住建厅已推荐我市参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并对武汉建设有湿地花城特色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表示充分肯定。

(二)精品园林绿化工程不断涌现

高标准筹建东湖绿道三期,建成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示范段蛇山段、府河梧桐雨公园等精品园林工程。提前完成武汉动物园综合改造,实现精彩开园,大熊猫“武林”“盟盟”及神农架金丝猴等明星动物深受市民游客喜爱。建成灵山矿山郊野公园绿道等各类绿道103.17公里。新改建各类公园108个,16个口袋公园入选湖北省2023年度“最美口袋公园全市各类公园达940余个,基本形成布局均衡、全龄友好的全域公园体系,稳步迈向千园之城。

)精致园林行动深入推进

开展城市降温增绿、一路一策等专项行动对全市300余条道路、92个公园进行专项养护提升,累计整改问题7.5万余处,整改合格率99%以上。积极开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探索园林绿化循环利用。实施“一路一策”绿化提升策略,完成徐东大街高架等30条重要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建成新五里后堤、青菱河东路等50余条、总长102公里林荫路,补栽行道树1万余株,全市建成区林荫路覆盖率达88%,有效发挥增绿降温作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组织开展最具特色林荫路”评选活动,近10万市民参与网络投票,评选出龟山北路、临空港大道等10条“最具特色林荫路”。黄鹤楼公园、沙湖公园等15座公园入选武汉市2023年度“精致公园”,充分彰显武汉公园的生态价值、景观颜值和发展活力

花漾江城魅力彰显

奋力擦亮花漾江城品牌,丰富市民绿色文化生活。营造汉口历史风貌区、昙华林等15处花漾街区,完成汉口江滩、汉江湾等处310公顷花田花海。推出首届公园嘉年“花”鲜花市集活动,策划举办首届公园露营节,首开公园历史文化通识课。开展“公园文创大赛”“公园梦想家大赛”等840余场文化活动,全市公园累计接待游客量约1亿人次。首批23个城市公园48片绿地开放共享,印发《武汉市城市公园开放共享空间工作技术指引》,让市民能够更近距离拥抱大自然。成功举办武汉市第40届金秋菊展,全市18个展区展出120万余盆、1200多个品种菊花,超670万人次打卡赏菊。大力实施青少年科普宣传教育,我市获评“全国自然教育活力城市”,解放公园作为湖北唯一入选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

四、绿色发展,生态资源优势不断彰显

(一)林长制工作走深走实

深化林长制工作推动全市林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总林长”签发市总林长第2、3号令,部署林长制重点工作。全市2334名林长累计巡林4万余次,解决林业重难点问题80余个。以持续优化提升林长制管理体制机制为抓手,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建成“武汉林长制智慧管理系统”并在全市推广应用,推进林长制督查全范围覆盖、全过程监督。

(二)国土绿化科学推进

以长江高水平保护国土绿化专项行动为契机,强化工程造林、项目造林,积极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全市完成造林绿化2.2万亩、森林抚育14.28万亩、退化林修复1.1万亩。启动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攻坚行动,完成修复面积411亩。政企银签订300亿元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首期计划建设10万亩。引入社会资本营造首片“碳中和林”,积极引进东风本田公司投资580余万元,在新洲将军山林场建立碳中和林基地1153亩,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三)森林资源管控强化

持续做好森林资源管护,不断擦亮武汉生态底色。严格森林资源管理,编制《武汉市林业资源保护和发展空间规划(2021年-2035年)》,将林业资源保护和发展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范围。完成林草资源年度动态监测,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强化项目使用林地定额管理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依法做好林地征占用、林木采伐审批工作。

(四)林业安全底线筑牢

全面加强“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视频监控点位由90个增加至214个。市区防火物资储备投入1041万元,建设林火阻隔带84.66公里。我市在全省林业行业森林消防员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三等奖。全市森林防火形势平稳,没有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健全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完成年度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任务,洪山区和东湖风景区获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我市和新洲区获省林业局通报表扬。对美国白蛾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监控,及时铲除林地、绿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地上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五)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建成“村增万树”示范村23个、标准村157个“武汉村增万树,营造家门口的绿水青山”经验做法得到国家和省林业部门高度好评。1个街道被认定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3个街道、10个乡村获评2023年度湖北省“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花卉苗木、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产业,积极推进油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完成油茶营造林任务1.81万亩。全年林业总产值达376.92亿元,年度增长率9.19%。全年新增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6家,省级森林食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2家。

五、齐抓共管,部门绿化工作成果突出

市直各部门、市属国企等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参与国土绿化建设,推动城市绿化品质不断提升。市水务局、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执法委、市房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城投公司、农业集团、城建集团、地铁集团、城发集团等11家市绿委会成员单位积极参加武汉市第40届金秋菊展等专项行动。市文旅局积极配合开展活动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花漾武汉品牌形象

市教育局统筹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学校创建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结合武汉城市降温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创建行动。市妇联组织开展“武汉儿童友好城市论坛”活动,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武汉城建集团完成武汉市苗木科技创新示范园二期建设,持续推进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示范段(龟山段—蛇山段)、环汉口绿道示范段二期等项目建设。武汉地铁集团完成轨道交通5号线延长线、轨道交通19号线等站点配套绿化建设,新增绿地面积22.8公顷。市城投公司完成武昌生态文化长廊、国博公园、莲花公园等项目建设,新增绿地面积60.45公顷。城发集团完成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青山湿地一期、两港海绵示范带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青山湿地二期,北洋桥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新增绿地面积738公顷。

六、开拓创新,绿化行业发展再上台阶

(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深化临时占用林地“一件事”等3个主题联办审批事项流程再造,完成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任务,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实现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清单之外无审批”。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录入监管行为数据383条,监管行为覆盖率达62.5%,监管数据质量情况100%。规范政府信息公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26条,受理办结依申请公开24件,均依法回复,答复率100%。

(二)改革试点成效明显

聚焦系统谋划、协同联动、示范带动,圆满完成完善林长制、推进沉湖申报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湿地城市样板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牵头改革任务,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切实推动园林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湿地保护体制机制”项目参评湖北改革奖。国家林草局官网刊发我市湿地保护先进经验“湖北武汉建成并推广应用‘智慧湿地’系统”。

(三)法治建设质效提升

开展《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立法(修订)调研,修订《武汉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地面积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60号)。深入贯彻实施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新法,高质量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利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系列普法宣传。

(四)科技服务行业发展

完成《武汉市智慧公园建设指标体系研究与构建》等11项课题立项,《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以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为例》等10项课题结题。申报湿地保护与发展国家创新联盟。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课题研究。成功申报《湖北省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技术规范》省地方标准。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市园林和林业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林长制为抓手,深化绿色惠民共同缔造,擦亮湿地花城靓丽名片,加快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努力使“云在蓝天水在城”的美丽江城更加生机盎然。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