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零废物日,解码武汉“无废”新亮点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4-03-31
2024零废物日,解码武汉“无废”新亮点

光谷创新天地R7—8地块项目实景图。

昔日矿渣处建成生态园。

千子山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产出的“透水砖”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一大神兵利器。

3月30日,是第二个“国际零废物日”。近日,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无废办”)透露,自2022年4月武汉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以来,我市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围绕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处置五大领域,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我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擦亮了美丽武汉的底色。

在“国际零废物日”到来之际,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各领域主动作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零废物日”宣传活动,充分展示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厚植“无废”理念,营造家喻户晓、全民共建的浓厚氛围,提高公众对“无废城市”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 无废理念深入人心

每个人的细微努力都是助力绿色低碳生活

漫天樱花落英成诗,化作春泥更护花。原生原长的植物,遵循自然之道中最为质朴的生态循环。

3月,正值浪漫樱花季。武汉大学环保志愿者引导游客不折损樱花、不乱丢垃圾。

该校绿舟环保协会3R(即减量Reduce、复用Reuse、再生Recycle)部部长沈许心合介绍,我们积极倡导减量、复用、再生的3R理念。将快递箱、旧袜子、塑料盒这些看似无用的旧物,通过巧思创意DIY做成萌宠玩偶、花艺作品。

该校跋涉者户外社团,对于参与者的第一要求就是倡导“无痕山林”,不在户外留下难以降解的白色垃圾。

2022年12月14日,联合国第77届会议通过一项决议,确立每年的3月30日为“国际零废物日”(也称“国际无废日”),旨在推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支持社会向循环经济的转变,并提高人们对零废物倡议如何有助于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认识。

今年的零废物日以“从轻出发,生活自有‘零’感”为主题,呼吁人们关注可持续的日常,在减量(Reduce)、复用(Reuse)、再生(Recycle)的3R零废弃实践中,拥抱“零”感生活。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东湖国际校区组织学生对校园塑料废弃物进行调查,然后大家共同探讨回收方案,指导学生利用塑料废弃物制作小工艺品、小玩具,装点美化校园环境。

江汉区北湖街道环保社区“花漾”慈善循环超市,用酒瓶、矿泉水瓶制作的花瓶、笔筒,胶囊咖啡壳制成的迷你盆栽,饮料瓶盖串成的灯笼等,这些手工爱好者制作的低碳再生产品,常常被居民相中购买。

自然晾晒衣物、外出旅行时自备洗漱用具、用充足的日光代替灯光……我们所做的这些日常小事,就是在践行“无废”理念,减少废物产生。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但每个人的微小改变都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无废产业风行武汉

绿色企业实现了固体废物的价值化

绿色建筑,是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东湖高新区的光谷创新天地R7—8地块项目,采用洁净空气系统、提高节能效率、采取绿色建材等措施,日前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绿建二星”)认定,成为武汉首个新国标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

“无废工厂”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细胞工程之一。去年,武汉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创建“无废细胞”609个。其中,首批54家企业入选武汉市“无废工厂”行列。

为了实现“无废工厂”生产模式,百威(武汉)啤酒有限公司采取无土过滤、废酵母生物技术处理、污泥焚烧发电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自主研发生产高品质显示器件的武汉华星光电,投资1.2亿元建设剥离液回收利用系统,每年减少6700吨危废外排量,节省原液购买费用和危废处置费用,年创收近亿元。

绿色制造也称为环境意识制造、面向环境的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

位于东西湖区的武汉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一直在为饮料瓶减重而较劲。公司在2000年建厂时生产的500毫升空瓶为32克,历经4次模具改进,对瓶身进行轻量化改造,减少壁厚,将瓶重减至21.2克,瓶重降低了10.8%,节省了大量原料,从源头减少废弃物。

“错放的是垃圾,分类的是资源。”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将装修垃圾经过破碎、筛分、成型,转变为再生骨料、环保砂、透水砖等绿色产品,每年节省取土20多万立方米、耕地100余亩、标准煤2万吨。

目前,武汉已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从“垃圾处理”迈入“固废治理”新阶段。

以千子山有机质固废处理厂为例,每日可处理餐厨及厨余垃圾1000吨,“变出”粗油脂6吨、沼气7万立方米、发电11万千瓦时、营养土70余吨,将“残羹剩饭”吃干榨净,实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 无废品牌各美其美

武汉各区探索“无废细胞”创建特色和亮点

今年是我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攻坚闯关之年。

3月27日,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市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市各部门各区的共同努力下,我市2023年度“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全部完成。

2024年全市将持续发力,在完成现有7类“无废细胞”500个创建任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建“无废园区”“无废医院”“无废公园”“无废社区”“无废乡村”等“无废细胞”种类和数量。

鼓励各区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创建的“一区一品牌”战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挖掘特色优势,打造亮点工作。

江岸区积极探索创建“岱家山科技科创城无废园区”,通过设置环保准入门槛,建设共享空间,进行源头减量规划分类收集体系等方式,逐步推进无废园区建设。

武昌区开启“手机下单+上门回收”的实验室危废“智脑”模式。

洪山区强化小型民营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形成“分点收集、支点暂存、集中转运、集中处置、统一监管”的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处置模式。

江夏区以新能源汽车、新节能材料、绿色建材为重点,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

黄陂区创建一批“无废景区”,鼓励游客把自己的垃圾捡走,有机会兑换相应的景区门票、礼品、文创产品。

东湖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项目,通过引入第三方固废收集企业,不限量、不限时提供上门收取服务,让危险废物处置问题不再困扰小微企业。

“我们使用一种含有固氮、解磷、解钾功能的微生物复合菌种,相当于把酿酒原理用在了秸秆发酵上。”蔡甸区探索“无废城市”建设,帮助企业规范绿色生产的同时,鼓励企业将废液进行再利用,制备成沼气送给周边居民免费使用。

目前,武汉制定了《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工作任务清单》,包含工业、农业绿色发展,绿色低碳生活,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制度体系,技术标准,市场活力,监管体系等九大重点任务、75项具体工作,逐项明确了任务目标、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措施和要求,为统筹推进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江山日丽,春风化香。市无废办有关人士表示,各区要以“无废细胞”创建为抓手,加快培育和打造“一区一品牌”,及时发现和宣传辖区内典型案例,力争入选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建设标杆,提升辖区在全市、全省、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的影响力。

文/翟显之 孟丽娟 纪珍妮 李雨欣 金文兵

光谷创新天地R7—8地块项目实景图。

昔日矿渣处建成生态园。

千子山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产出的“透水砖”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一大神兵利器。

3月30日,是第二个“国际零废物日”。近日,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无废办”)透露,自2022年4月武汉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以来,我市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围绕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处置五大领域,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我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擦亮了美丽武汉的底色。

在“国际零废物日”到来之际,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各领域主动作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零废物日”宣传活动,充分展示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厚植“无废”理念,营造家喻户晓、全民共建的浓厚氛围,提高公众对“无废城市”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 无废理念深入人心

每个人的细微努力都是助力绿色低碳生活

漫天樱花落英成诗,化作春泥更护花。原生原长的植物,遵循自然之道中最为质朴的生态循环。

3月,正值浪漫樱花季。武汉大学环保志愿者引导游客不折损樱花、不乱丢垃圾。

该校绿舟环保协会3R(即减量Reduce、复用Reuse、再生Recycle)部部长沈许心合介绍,我们积极倡导减量、复用、再生的3R理念。将快递箱、旧袜子、塑料盒这些看似无用的旧物,通过巧思创意DIY做成萌宠玩偶、花艺作品。

该校跋涉者户外社团,对于参与者的第一要求就是倡导“无痕山林”,不在户外留下难以降解的白色垃圾。

2022年12月14日,联合国第77届会议通过一项决议,确立每年的3月30日为“国际零废物日”(也称“国际无废日”),旨在推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支持社会向循环经济的转变,并提高人们对零废物倡议如何有助于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认识。

今年的零废物日以“从轻出发,生活自有‘零’感”为主题,呼吁人们关注可持续的日常,在减量(Reduce)、复用(Reuse)、再生(Recycle)的3R零废弃实践中,拥抱“零”感生活。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东湖国际校区组织学生对校园塑料废弃物进行调查,然后大家共同探讨回收方案,指导学生利用塑料废弃物制作小工艺品、小玩具,装点美化校园环境。

江汉区北湖街道环保社区“花漾”慈善循环超市,用酒瓶、矿泉水瓶制作的花瓶、笔筒,胶囊咖啡壳制成的迷你盆栽,饮料瓶盖串成的灯笼等,这些手工爱好者制作的低碳再生产品,常常被居民相中购买。

自然晾晒衣物、外出旅行时自备洗漱用具、用充足的日光代替灯光……我们所做的这些日常小事,就是在践行“无废”理念,减少废物产生。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但每个人的微小改变都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无废产业风行武汉

绿色企业实现了固体废物的价值化

绿色建筑,是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东湖高新区的光谷创新天地R7—8地块项目,采用洁净空气系统、提高节能效率、采取绿色建材等措施,日前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绿建二星”)认定,成为武汉首个新国标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

“无废工厂”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细胞工程之一。去年,武汉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创建“无废细胞”609个。其中,首批54家企业入选武汉市“无废工厂”行列。

为了实现“无废工厂”生产模式,百威(武汉)啤酒有限公司采取无土过滤、废酵母生物技术处理、污泥焚烧发电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自主研发生产高品质显示器件的武汉华星光电,投资1.2亿元建设剥离液回收利用系统,每年减少6700吨危废外排量,节省原液购买费用和危废处置费用,年创收近亿元。

绿色制造也称为环境意识制造、面向环境的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

位于东西湖区的武汉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一直在为饮料瓶减重而较劲。公司在2000年建厂时生产的500毫升空瓶为32克,历经4次模具改进,对瓶身进行轻量化改造,减少壁厚,将瓶重减至21.2克,瓶重降低了10.8%,节省了大量原料,从源头减少废弃物。

“错放的是垃圾,分类的是资源。”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将装修垃圾经过破碎、筛分、成型,转变为再生骨料、环保砂、透水砖等绿色产品,每年节省取土20多万立方米、耕地100余亩、标准煤2万吨。

目前,武汉已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从“垃圾处理”迈入“固废治理”新阶段。

以千子山有机质固废处理厂为例,每日可处理餐厨及厨余垃圾1000吨,“变出”粗油脂6吨、沼气7万立方米、发电11万千瓦时、营养土70余吨,将“残羹剩饭”吃干榨净,实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 无废品牌各美其美

武汉各区探索“无废细胞”创建特色和亮点

今年是我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攻坚闯关之年。

3月27日,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市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市各部门各区的共同努力下,我市2023年度“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全部完成。

2024年全市将持续发力,在完成现有7类“无废细胞”500个创建任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建“无废园区”“无废医院”“无废公园”“无废社区”“无废乡村”等“无废细胞”种类和数量。

鼓励各区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创建的“一区一品牌”战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挖掘特色优势,打造亮点工作。

江岸区积极探索创建“岱家山科技科创城无废园区”,通过设置环保准入门槛,建设共享空间,进行源头减量规划分类收集体系等方式,逐步推进无废园区建设。

武昌区开启“手机下单+上门回收”的实验室危废“智脑”模式。

洪山区强化小型民营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形成“分点收集、支点暂存、集中转运、集中处置、统一监管”的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处置模式。

江夏区以新能源汽车、新节能材料、绿色建材为重点,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

黄陂区创建一批“无废景区”,鼓励游客把自己的垃圾捡走,有机会兑换相应的景区门票、礼品、文创产品。

东湖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项目,通过引入第三方固废收集企业,不限量、不限时提供上门收取服务,让危险废物处置问题不再困扰小微企业。

“我们使用一种含有固氮、解磷、解钾功能的微生物复合菌种,相当于把酿酒原理用在了秸秆发酵上。”蔡甸区探索“无废城市”建设,帮助企业规范绿色生产的同时,鼓励企业将废液进行再利用,制备成沼气送给周边居民免费使用。

目前,武汉制定了《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工作任务清单》,包含工业、农业绿色发展,绿色低碳生活,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制度体系,技术标准,市场活力,监管体系等九大重点任务、75项具体工作,逐项明确了任务目标、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措施和要求,为统筹推进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江山日丽,春风化香。市无废办有关人士表示,各区要以“无废细胞”创建为抓手,加快培育和打造“一区一品牌”,及时发现和宣传辖区内典型案例,力争入选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建设标杆,提升辖区在全市、全省、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的影响力。

文/翟显之 孟丽娟 纪珍妮 李雨欣 金文兵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