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鱼多了,十年禁渔还要继续吗?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4-04-13
长江的鱼多了,十年禁渔还要继续吗?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前,长江禁渔正处于从“三年强基础”阶段迈向“十年练内功”阶段的关键节点,此时专门印发推进相关工作的政策文件,不仅是对今后7年工作的再强调再部署,也是向全社会发出了坚定不移推进长江禁渔的鲜明信号。

作为一项从根本上恢复长江生态环境、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战略举措,长江十年禁渔始于2021年1月1日,经过沿江各省市和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集中攻坚,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人们欣喜地看到,长江流域曾一度严重退化的生态功能逐渐恢复,总体水生生物栖息生境状况稳定。水生生物资源量呈恢复态势,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作为衡量水生态重要指标的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从极度濒危到重现江面。

3年多的工作成果说明,我们的努力已经开始见效,长江的生态恢复正在稳步推进。同时,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禁渔前重发展轻保护、鱼越打越少的恶性循环是不可持续的,必须以扎实的禁渔举措为全局计、为子孙谋。

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也有一些人认为长江的鱼多了、水好了,便对要不要继续坚持十年禁渔产生了动摇,少数地方不同程度出现了盲目乐观、歇脚松劲、疲劳厌战等思想,禁捕退捕工作机制出现了弱化。《意见》的适时印发,依据长江流域的资源状况、科学规律以及实践经验,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再强调再部署,也警醒了那些态度摇摆的人:禁渔成果还需不断巩固,禁渔行动仍要常抓不懈。

为什么鱼多了还要禁渔?为什么要禁十年而不能提前结束?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一方面,长江禁渔是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战略性举措,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经过这几年的基础性工作,现在的长江只能说是“大病初愈”。虽然看上去鱼多了、水好了,但一些鱼类因特殊的水文条件吸引或者习性使然,在某些特定时间、特定水域聚集,不代表水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生态链条已完全恢复。持续巩固禁渔成果,加快恢复流域生态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和多样性、渔业资源水平仍有待提升,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非法捕捞隐患仍有待化解。当前,十年禁渔正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一旦“好了伤疤忘了疼”,对禁渔放开了口子,出现“破窗”效应,来之不易的成果就可能前功尽弃。

另一方面,很多珍稀水生生物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还需假以时日。长江流域中,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代表的经济鱼类资源一般需要3年至4年的成熟期。在十年禁渔的时间周期中,这些鱼类能够避免人类活动的过度打扰,通过两到三代的繁衍生息不断丰富种群数量,再经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不断优化,达到新的平衡,才能基本形成长江水生生物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良好循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推进落实,十年的等待看似漫长却十分必要。如果缩短了时间,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的总体思路下,十年禁渔是一场用时间换未来的接力赛。长江母亲河世世代代养育了我们,馈赠丰富的渔业资源,我们也应当回馈和保护好她,用十年禁渔换母亲河重焕生机。当前,十年进程还未过半,有关部门和沿江省份仍须坚定不移推进禁渔工作,一以贯之抓好《意见》的落实,通过优机制、强保障、严执法、固生态,让长江年年有鱼、资源年年有余。

文稿来源:中国环境报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前,长江禁渔正处于从“三年强基础”阶段迈向“十年练内功”阶段的关键节点,此时专门印发推进相关工作的政策文件,不仅是对今后7年工作的再强调再部署,也是向全社会发出了坚定不移推进长江禁渔的鲜明信号。

作为一项从根本上恢复长江生态环境、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战略举措,长江十年禁渔始于2021年1月1日,经过沿江各省市和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集中攻坚,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人们欣喜地看到,长江流域曾一度严重退化的生态功能逐渐恢复,总体水生生物栖息生境状况稳定。水生生物资源量呈恢复态势,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作为衡量水生态重要指标的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从极度濒危到重现江面。

3年多的工作成果说明,我们的努力已经开始见效,长江的生态恢复正在稳步推进。同时,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禁渔前重发展轻保护、鱼越打越少的恶性循环是不可持续的,必须以扎实的禁渔举措为全局计、为子孙谋。

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也有一些人认为长江的鱼多了、水好了,便对要不要继续坚持十年禁渔产生了动摇,少数地方不同程度出现了盲目乐观、歇脚松劲、疲劳厌战等思想,禁捕退捕工作机制出现了弱化。《意见》的适时印发,依据长江流域的资源状况、科学规律以及实践经验,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再强调再部署,也警醒了那些态度摇摆的人:禁渔成果还需不断巩固,禁渔行动仍要常抓不懈。

为什么鱼多了还要禁渔?为什么要禁十年而不能提前结束?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一方面,长江禁渔是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战略性举措,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经过这几年的基础性工作,现在的长江只能说是“大病初愈”。虽然看上去鱼多了、水好了,但一些鱼类因特殊的水文条件吸引或者习性使然,在某些特定时间、特定水域聚集,不代表水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生态链条已完全恢复。持续巩固禁渔成果,加快恢复流域生态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和多样性、渔业资源水平仍有待提升,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非法捕捞隐患仍有待化解。当前,十年禁渔正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一旦“好了伤疤忘了疼”,对禁渔放开了口子,出现“破窗”效应,来之不易的成果就可能前功尽弃。

另一方面,很多珍稀水生生物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还需假以时日。长江流域中,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代表的经济鱼类资源一般需要3年至4年的成熟期。在十年禁渔的时间周期中,这些鱼类能够避免人类活动的过度打扰,通过两到三代的繁衍生息不断丰富种群数量,再经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不断优化,达到新的平衡,才能基本形成长江水生生物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良好循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推进落实,十年的等待看似漫长却十分必要。如果缩短了时间,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的总体思路下,十年禁渔是一场用时间换未来的接力赛。长江母亲河世世代代养育了我们,馈赠丰富的渔业资源,我们也应当回馈和保护好她,用十年禁渔换母亲河重焕生机。当前,十年进程还未过半,有关部门和沿江省份仍须坚定不移推进禁渔工作,一以贯之抓好《意见》的落实,通过优机制、强保障、严执法、固生态,让长江年年有鱼、资源年年有余。

文稿来源:中国环境报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