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印发武汉市地方志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栏目: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2-12-23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印发武汉市地方志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武志发〔2022〕1号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文单位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效力状态 有效
发文日期 2022-12-23 发布日期 2022-12-23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印发武汉市地方志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23 17:29 字号:[ ]

各区人民政府,武汉警备区,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及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

经报请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将《武汉市地方志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221026

武汉市地方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为进一步推进武汉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新时代英雄城市建设,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湖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市地方志系统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推动地方志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2010年市区两级第二轮修志全面完成的基础上,志书编修坚持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开发区(功能区)志编修稳步推进,街道(乡镇)志编修全面铺开,部门志、专业志编修有序开展,旧志整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武汉园博园志》《武汉军运会志》等特色重点志书亮点纷呈。年鉴编纂形成市级综合年鉴为主体,区级年鉴和城市圈年鉴为两翼,部门行业年鉴为补充的体系完善、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武汉年鉴》先后两次获评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年鉴,区级年鉴、专业年鉴在各级各类评选活动中也屡获奖项、屡创佳绩。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全方位开展,编纂《武汉改革开放40年鉴》《武汉百年瞬间》等地情书籍,《湖北要览》武汉市区篇出版12部,《武汉春秋》办刊水平持续提升,方志讲堂打造成常态化资政辅治的平台和弘扬方志文化的载体。方志文化传播实现新突破,地方志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完成数字方志馆和虚拟展厅建设,官网、方志头条、方志武汉微信公众号影响力不断扩大,市区两级方志馆建设有序推进。调整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组建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实施全市地方志系统人才培养工程,编纂出版武汉新编地方志序跋选》《武汉新编地方志目录》,为开展第三轮修志提供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理论保障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武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吹响了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的号角,全市地方志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为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全市地方志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存史、资政、育人职能发挥不够充分;方志馆建设步伐不够快,地方志工作信息化水平不够高;干部队伍整体水平难以适应第三轮修志工作需要;区级地方志机构工作体制机制没有完全理顺,在资料搜集、志鉴编纂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紧贴发展大局,紧扣中心工作,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突出特色、放大优势,深挖潜力、补齐短板,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职责使命,紧紧围绕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依法志,努力开启新时代武汉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贡献方志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地方志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始终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方向、政治引领和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守为民修志的理念,忠实记录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以丰富、优秀的方志文化产品服务人民。

3.坚持依法治志。强化依法治志意识,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地方志工作的各项法规规章,市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功能区管委会)地方志机构和部门依法行使地方志工作职权,履行本级行政区域内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职责,做到依法修志、依法用志、依法传志、依法管志。

4.坚持守正创新。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服务新时代这个主题主线,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探索丰富地方志工作方式方法,健全完善地方志工作体制机制。

5.坚持质量至上。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进一步规范志鉴编纂各环节,严格把好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保密关和出版关,编纂出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志

6.坚持修志为用。坚持修志编鉴与开发利用同推进、留存历史与服务当代相结合,拓宽地方志工作领域深化内涵和层次,提升地方志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三、总体目标

2025年,全面启动第三轮修志工作,提升地方综合年鉴和区域性综合年鉴编纂质效,深化地情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一批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地方志精品成果,创新服务形式、利用方式,加快地方志信息化网络化步伐,推进市区实体方志馆建设,培养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全市依法治志和修志、读志、用志水平显著增强。进一步完善具有武汉特色的地方志编修体系、年鉴编纂和质量保障体系、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地方志资料信息管理与理论研究体系、地方志工作保障体系等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体系,加快构建十业并举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新格局,力争使武汉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与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的总体定位相适应,确保武汉地方志工作走在同类城市前列。

四、主要任务

(一)适时启动第三轮修志工作

根据国家、省、市要求,适时启动第三轮市、区地方综合志书编修工作。认真总结第一、二轮修志工作经验,对编修机制、编纂质量、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开展深入探讨和全面研究,科学制定全市实际的第三轮修志作模式、编纂方式,扎实做好资料收集、业务培训及理论准备等基础性工作。

(二)推进各类志书编修工作

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扶贫志、小康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等重大专题志编纂。推动各开发区(功能区)志书编修,完成《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志》编纂,启动《武汉化学工业区志》编纂工作。基本完成街道(乡镇)志编纂积极推进武汉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开展《龟山志》《莲花湖志》《蛇山志》洪山志》《木兰山志》《金水河志》《汤逊湖志》《杜公湖志》武汉山水志文化丛书编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申报中国名山、名水、名村等名志文化工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专业志、行业志、部门志、社区志等编纂。

(三)提升年鉴编纂质效

坚持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持续巩固市区两级综合年鉴全覆盖成果,保持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强化精品意识,以《武汉年鉴》创建精品年鉴为抓手,推动引导区级年鉴参与精品年鉴创建工作按照中国精品年鉴工程的标准要求,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年鉴编纂质效,进一步完善框架结构、丰富资料内容、提升编纂质量、提高出版时效更好发挥决策参考和信息查询服务功能。高质量编纂出版《武汉城市圈年鉴》,为省、市相关部门和圈域各市提供权威系统文献,为加快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更好地发挥武汉在促进区域协调中的作用提供资政参考。加强年鉴业务培训与指导,促进区级年鉴和专业年鉴科学发展,提高全市年鉴编纂的整体水平。

(四)推进市区两级方志馆建设

学习借鉴各地方志馆建设的先进经验,全力推进武汉方志馆与武汉图书馆新馆一体规划建设,按照“四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功能定位,将武汉方志馆建设成为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武汉地情资料收藏保护中心、地情展览展示中心、地情研究中心、地方文化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筹推进区级方志馆与档案馆等文化场馆同步一体建设加强已建方志馆展陈设计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方志馆育人功能。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地方志发展,依托数字方志馆加强志鉴成果全文检索数据库和线上(含手机移动端)电子阅览系统建设,加快地情资料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积极开发影像资料数据库,实现方志作品云端化。按照开放共享原则,试点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一网互通提升志鉴信息化成果传播力和利用率。进一步优化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方志头条等地方志新媒体展示平台,创新方志成果呈现形式,推动方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六)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紧紧围绕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拓展地方志工作领域和内涵。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打造方志讲堂等方志文化传播品牌,充分利用专家学者力量开展建言资政活动。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合作,充分发挥地方志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城市文明探源等文化强市建设方面的功能作用。编纂纪念文献、专题资料、实用手册等各类地情书籍,继续搜集整理旧志记录和反映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巩固和拓展《武汉春秋》期刊阵地,加强兼具知识性、传播性、可读性文史作品的开发。深入开展方志文化“六进”活动,广泛进行地情宣传,推动全社会读志、用志、传志。

(七)扩大交流合作

坚持开门修志,充分发挥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作用,探索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地方志工作的有效路径。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档案、图书馆等单位文史专家、地情爱好者、文化传承人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志理论、地情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强化地方志基础理论和编纂实践研究认真做好支援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新疆博乐市地方志工作。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全市地方志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多层次、有针对性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对标学习全国一流城市先进经验,加强各区经验交流和互动,推动地方志系统干部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深化与高等院校战略合作,为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各区、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地方志工作体制,理顺地方志工作机制,为地方志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武汉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分类指导、督促检查,确保本方案落地见效。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图片

关联 附件

返回

各区人民政府,武汉警备区,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及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

经报请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将《武汉市地方志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221026

武汉市地方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为进一步推进武汉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新时代英雄城市建设,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湖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市地方志系统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推动地方志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2010年市区两级第二轮修志全面完成的基础上,志书编修坚持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开发区(功能区)志编修稳步推进,街道(乡镇)志编修全面铺开,部门志、专业志编修有序开展,旧志整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武汉园博园志》《武汉军运会志》等特色重点志书亮点纷呈。年鉴编纂形成市级综合年鉴为主体,区级年鉴和城市圈年鉴为两翼,部门行业年鉴为补充的体系完善、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武汉年鉴》先后两次获评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年鉴,区级年鉴、专业年鉴在各级各类评选活动中也屡获奖项、屡创佳绩。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全方位开展,编纂《武汉改革开放40年鉴》《武汉百年瞬间》等地情书籍,《湖北要览》武汉市区篇出版12部,《武汉春秋》办刊水平持续提升,方志讲堂打造成常态化资政辅治的平台和弘扬方志文化的载体。方志文化传播实现新突破,地方志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完成数字方志馆和虚拟展厅建设,官网、方志头条、方志武汉微信公众号影响力不断扩大,市区两级方志馆建设有序推进。调整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组建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实施全市地方志系统人才培养工程,编纂出版武汉新编地方志序跋选》《武汉新编地方志目录》,为开展第三轮修志提供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理论保障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武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吹响了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的号角,全市地方志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为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全市地方志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存史、资政、育人职能发挥不够充分;方志馆建设步伐不够快,地方志工作信息化水平不够高;干部队伍整体水平难以适应第三轮修志工作需要;区级地方志机构工作体制机制没有完全理顺,在资料搜集、志鉴编纂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紧贴发展大局,紧扣中心工作,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突出特色、放大优势,深挖潜力、补齐短板,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职责使命,紧紧围绕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依法志,努力开启新时代武汉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贡献方志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地方志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始终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方向、政治引领和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守为民修志的理念,忠实记录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以丰富、优秀的方志文化产品服务人民。

3.坚持依法治志。强化依法治志意识,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地方志工作的各项法规规章,市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功能区管委会)地方志机构和部门依法行使地方志工作职权,履行本级行政区域内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职责,做到依法修志、依法用志、依法传志、依法管志。

4.坚持守正创新。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服务新时代这个主题主线,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探索丰富地方志工作方式方法,健全完善地方志工作体制机制。

5.坚持质量至上。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进一步规范志鉴编纂各环节,严格把好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保密关和出版关,编纂出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志

6.坚持修志为用。坚持修志编鉴与开发利用同推进、留存历史与服务当代相结合,拓宽地方志工作领域深化内涵和层次,提升地方志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三、总体目标

2025年,全面启动第三轮修志工作,提升地方综合年鉴和区域性综合年鉴编纂质效,深化地情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一批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地方志精品成果,创新服务形式、利用方式,加快地方志信息化网络化步伐,推进市区实体方志馆建设,培养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全市依法治志和修志、读志、用志水平显著增强。进一步完善具有武汉特色的地方志编修体系、年鉴编纂和质量保障体系、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地方志资料信息管理与理论研究体系、地方志工作保障体系等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体系,加快构建十业并举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新格局,力争使武汉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与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的总体定位相适应,确保武汉地方志工作走在同类城市前列。

四、主要任务

(一)适时启动第三轮修志工作

根据国家、省、市要求,适时启动第三轮市、区地方综合志书编修工作。认真总结第一、二轮修志工作经验,对编修机制、编纂质量、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开展深入探讨和全面研究,科学制定全市实际的第三轮修志作模式、编纂方式,扎实做好资料收集、业务培训及理论准备等基础性工作。

(二)推进各类志书编修工作

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扶贫志、小康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等重大专题志编纂。推动各开发区(功能区)志书编修,完成《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志》编纂,启动《武汉化学工业区志》编纂工作。基本完成街道(乡镇)志编纂积极推进武汉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开展《龟山志》《莲花湖志》《蛇山志》洪山志》《木兰山志》《金水河志》《汤逊湖志》《杜公湖志》武汉山水志文化丛书编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申报中国名山、名水、名村等名志文化工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专业志、行业志、部门志、社区志等编纂。

(三)提升年鉴编纂质效

坚持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持续巩固市区两级综合年鉴全覆盖成果,保持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强化精品意识,以《武汉年鉴》创建精品年鉴为抓手,推动引导区级年鉴参与精品年鉴创建工作按照中国精品年鉴工程的标准要求,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年鉴编纂质效,进一步完善框架结构、丰富资料内容、提升编纂质量、提高出版时效更好发挥决策参考和信息查询服务功能。高质量编纂出版《武汉城市圈年鉴》,为省、市相关部门和圈域各市提供权威系统文献,为加快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更好地发挥武汉在促进区域协调中的作用提供资政参考。加强年鉴业务培训与指导,促进区级年鉴和专业年鉴科学发展,提高全市年鉴编纂的整体水平。

(四)推进市区两级方志馆建设

学习借鉴各地方志馆建设的先进经验,全力推进武汉方志馆与武汉图书馆新馆一体规划建设,按照“四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功能定位,将武汉方志馆建设成为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武汉地情资料收藏保护中心、地情展览展示中心、地情研究中心、地方文化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筹推进区级方志馆与档案馆等文化场馆同步一体建设加强已建方志馆展陈设计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方志馆育人功能。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地方志发展,依托数字方志馆加强志鉴成果全文检索数据库和线上(含手机移动端)电子阅览系统建设,加快地情资料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积极开发影像资料数据库,实现方志作品云端化。按照开放共享原则,试点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一网互通提升志鉴信息化成果传播力和利用率。进一步优化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方志头条等地方志新媒体展示平台,创新方志成果呈现形式,推动方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六)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紧紧围绕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拓展地方志工作领域和内涵。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打造方志讲堂等方志文化传播品牌,充分利用专家学者力量开展建言资政活动。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合作,充分发挥地方志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城市文明探源等文化强市建设方面的功能作用。编纂纪念文献、专题资料、实用手册等各类地情书籍,继续搜集整理旧志记录和反映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巩固和拓展《武汉春秋》期刊阵地,加强兼具知识性、传播性、可读性文史作品的开发。深入开展方志文化“六进”活动,广泛进行地情宣传,推动全社会读志、用志、传志。

(七)扩大交流合作

坚持开门修志,充分发挥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作用,探索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地方志工作的有效路径。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档案、图书馆等单位文史专家、地情爱好者、文化传承人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志理论、地情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强化地方志基础理论和编纂实践研究认真做好支援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新疆博乐市地方志工作。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全市地方志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多层次、有针对性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对标学习全国一流城市先进经验,加强各区经验交流和互动,推动地方志系统干部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深化与高等院校战略合作,为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各区、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地方志工作体制,理顺地方志工作机制,为地方志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武汉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分类指导、督促检查,确保本方案落地见效。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