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地方志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解读
栏目: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3-01-30
《武汉市地方志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解读
解读单位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3-01-30
解读类型 部门解读 解读方式 文字方式

《武汉市地方志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解读

发布时间:2023-01-30 17:10 字号:[ ]

一、《方案》制定背景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为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十三五以来,全市地方志系统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着力从事业规划、质量提升、领域拓展、资源开发、载体创新、基础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圆满完成了武汉市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全市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目标。

二、制定《方案》的必要性

地方志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存史资政育人、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独特功能。当前,全市地方志工作还存在方志馆建设步伐不够快、地方志工作信息化水平不够高、干部队伍整体水平难以适应第三轮修志工作需要、区级地方志机构工作体制机制没有完全理顺等一些制约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紧贴发展大局,紧扣中心工作,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力争使武汉市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与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的总体定位相适应,确保武汉市地方志工作走在同类城市前列。

三、《方案》制定依据

《方案》制定的依据包括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湖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

四、《方案》主要内容

(一)工作思路

《方案》坚持三服务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志、守正创新、质量至上、修志为用等六项原则,促进全市地方志部门继续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开阔视野,确保地方志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总体目标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启动第三轮修志工作,提升地方综合年鉴和区域性综合年鉴编纂质效,打造一批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地方志精品成果,加快地方志信息化网络化步伐,推进实体方志馆建设,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全市依法治志和修志、读志、用志水平显著增强,确保武汉市地方志工作走在同类城市前列。

(三)重点任务

1.适时启动第三轮修志根据国家、省、市要求,适时启动第三轮市、区地方综合志书编修工作。认真总结第一、二轮修志工作经验,对编修机制、编纂质量、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开展深入探讨和全面研究,科学制定全市实际的第三轮修志作模式、编纂方式,扎实做好资料收集、业务培训及理论准备等基础性工作。

2.推进各类志书编修。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扶贫志、小康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等重大专题志编纂。推动各开发区(功能区)志书编修,完成《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志》编纂,启动《武汉化学工业区志》编纂工作。基本完成街道(乡镇)志编纂积极推进武汉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开展《龟山志》《莲花湖志》《蛇山志》洪山志》《木兰山志》《金水河志》《汤逊湖志》《杜公湖志》武汉山水志文化丛书编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申报中国名山、名水、名村等名志文化工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专业志、行业志、部门志、社区志等编纂。

3.提升年鉴编纂质效。坚持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持续巩固市区两级综合年鉴全覆盖成果,保持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强化精品意识,以《武汉年鉴》创建精品年鉴为抓手,推动引导区级年鉴参与精品年鉴创建工作按照中国精品年鉴工程的标准要求,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年鉴编纂质效,进一步完善框架结构、丰富资料内容、提升编纂质量、提高出版时效更好发挥决策参考和信息查询服务功能。高质量编纂出版《武汉城市圈年鉴》,为省、市相关部门和圈域各市提供权威系统文献,为加快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更好地发挥武汉在促进区域协调中的作用提供资政参考。加强年鉴业务培训与指导,促进区级年鉴和专业年鉴科学发展,提高全市年鉴编纂的整体水平。

4.推进市区两级方志馆建设。学习借鉴各地方志馆建设的先进经验,全力推进武汉方志馆与武汉图书馆新馆一体规划建设,按照四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功能定位,将武汉方志馆建设成为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武汉地情资料收藏保护中心、地情展览展示中心、地情研究中心、地方文化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筹推进区级方志馆与档案馆等文化场馆同步一体建设加强已建方志馆展陈设计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方志馆育人功能。

5.加强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地方志发展,依托数字方志馆加强志鉴成果全文检索数据库和线上(含手机移动端)电子阅览系统建设,加快地情资料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积极开发影像资料数据库,实现方志作品云端化。按照开放共享原则,试点推进与高校、科研院一网互通提升志鉴信息化成果传播力和利用率。进一步优化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方志头条等地方志新媒体展示平台,创新方志成果呈现形式,推动方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6.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紧紧围绕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拓展地方志工作领域和内涵。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打造方志讲堂等方志文化传播品牌,充分利用专家学者力量开展建言资政活动。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合作,充分发挥地方志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城市文明探源等文化强市建设方面的功能作用。编纂纪念文献、专题资料、实用手册等各类地情书籍,继续搜集整理旧志记录和反映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巩固和拓展《武汉春秋》期刊阵地,加强兼具知识性、传播性、可读性文史作品的开发。深入开展方志文化六进活动,广泛进行地情宣传,推动全社会读志、用志、传志。

7.扩大交流合作。坚持开门修志,充分发挥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作用,探索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地方志工作的有效路径。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档案、图书馆等单位文史专家、地情爱好者、文化传承人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志理论、地情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强化地方志基础理论和编纂实践研究认真做好支援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新疆博乐市地方志工作。

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全市地方志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多层次、有针对性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对标学习全国一流城市先进经验,加强各区经验交流和互动,推动地方志系统干部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深化与高等院校战略合作,为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五、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法治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宣传保障。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图片

关联 附件

返回

一、《方案》制定背景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为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十三五以来,全市地方志系统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着力从事业规划、质量提升、领域拓展、资源开发、载体创新、基础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圆满完成了武汉市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全市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目标。

二、制定《方案》的必要性

地方志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存史资政育人、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独特功能。当前,全市地方志工作还存在方志馆建设步伐不够快、地方志工作信息化水平不够高、干部队伍整体水平难以适应第三轮修志工作需要、区级地方志机构工作体制机制没有完全理顺等一些制约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紧贴发展大局,紧扣中心工作,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力争使武汉市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与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的总体定位相适应,确保武汉市地方志工作走在同类城市前列。

三、《方案》制定依据

《方案》制定的依据包括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湖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

四、《方案》主要内容

(一)工作思路

《方案》坚持三服务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志、守正创新、质量至上、修志为用等六项原则,促进全市地方志部门继续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开阔视野,确保地方志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总体目标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启动第三轮修志工作,提升地方综合年鉴和区域性综合年鉴编纂质效,打造一批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地方志精品成果,加快地方志信息化网络化步伐,推进实体方志馆建设,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全市依法治志和修志、读志、用志水平显著增强,确保武汉市地方志工作走在同类城市前列。

(三)重点任务

1.适时启动第三轮修志根据国家、省、市要求,适时启动第三轮市、区地方综合志书编修工作。认真总结第一、二轮修志工作经验,对编修机制、编纂质量、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开展深入探讨和全面研究,科学制定全市实际的第三轮修志作模式、编纂方式,扎实做好资料收集、业务培训及理论准备等基础性工作。

2.推进各类志书编修。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扶贫志、小康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等重大专题志编纂。推动各开发区(功能区)志书编修,完成《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志》编纂,启动《武汉化学工业区志》编纂工作。基本完成街道(乡镇)志编纂积极推进武汉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开展《龟山志》《莲花湖志》《蛇山志》洪山志》《木兰山志》《金水河志》《汤逊湖志》《杜公湖志》武汉山水志文化丛书编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申报中国名山、名水、名村等名志文化工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专业志、行业志、部门志、社区志等编纂。

3.提升年鉴编纂质效。坚持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持续巩固市区两级综合年鉴全覆盖成果,保持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强化精品意识,以《武汉年鉴》创建精品年鉴为抓手,推动引导区级年鉴参与精品年鉴创建工作按照中国精品年鉴工程的标准要求,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年鉴编纂质效,进一步完善框架结构、丰富资料内容、提升编纂质量、提高出版时效更好发挥决策参考和信息查询服务功能。高质量编纂出版《武汉城市圈年鉴》,为省、市相关部门和圈域各市提供权威系统文献,为加快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更好地发挥武汉在促进区域协调中的作用提供资政参考。加强年鉴业务培训与指导,促进区级年鉴和专业年鉴科学发展,提高全市年鉴编纂的整体水平。

4.推进市区两级方志馆建设。学习借鉴各地方志馆建设的先进经验,全力推进武汉方志馆与武汉图书馆新馆一体规划建设,按照四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功能定位,将武汉方志馆建设成为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武汉地情资料收藏保护中心、地情展览展示中心、地情研究中心、地方文化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筹推进区级方志馆与档案馆等文化场馆同步一体建设加强已建方志馆展陈设计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方志馆育人功能。

5.加强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地方志发展,依托数字方志馆加强志鉴成果全文检索数据库和线上(含手机移动端)电子阅览系统建设,加快地情资料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积极开发影像资料数据库,实现方志作品云端化。按照开放共享原则,试点推进与高校、科研院一网互通提升志鉴信息化成果传播力和利用率。进一步优化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方志头条等地方志新媒体展示平台,创新方志成果呈现形式,推动方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6.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紧紧围绕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拓展地方志工作领域和内涵。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打造方志讲堂等方志文化传播品牌,充分利用专家学者力量开展建言资政活动。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合作,充分发挥地方志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城市文明探源等文化强市建设方面的功能作用。编纂纪念文献、专题资料、实用手册等各类地情书籍,继续搜集整理旧志记录和反映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巩固和拓展《武汉春秋》期刊阵地,加强兼具知识性、传播性、可读性文史作品的开发。深入开展方志文化六进活动,广泛进行地情宣传,推动全社会读志、用志、传志。

7.扩大交流合作。坚持开门修志,充分发挥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作用,探索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地方志工作的有效路径。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档案、图书馆等单位文史专家、地情爱好者、文化传承人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志理论、地情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强化地方志基础理论和编纂实践研究认真做好支援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新疆博乐市地方志工作。

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全市地方志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多层次、有针对性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对标学习全国一流城市先进经验,加强各区经验交流和互动,推动地方志系统干部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深化与高等院校战略合作,为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五、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法治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宣传保障。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