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底线促振兴强发展——在鄂“三农”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02-16
守底线促振兴强发展——在鄂“三农”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守底线 促振兴 强发展 ——在鄂“三农”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湖北日报2023-02-16 09:39

2月14日,秭归县归州镇彭家坡村即将建成的观光步游廊道与果园构成美丽的画卷。 (视界网 郑家裕 摄)

2月14日,农机手驾驶旋耕机在当阳市坝陵街道群益村的田野里进行精细化翻耕作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魏茜 摄)

2月7日,荆州市崇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数以万计的水鸟在这里栖息繁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王文初 摄)

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全文共九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党的二十大后的首个中央一号文件。如何理解文件的部署和相关要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多位在鄂“三农”领域的权威专家,结合湖北实际进行了解读。

健全机制,稳产增收,

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

王立兵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全面部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统筹。

——向土地要产量,坚持良田粮用。一号文件指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开展吨粮田创建,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推行稻油轮作。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以耕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因此,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确保农田必须是良田。通过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350万亩高标准农田,不断提高我省耕地质量。

——向资源要增量,树牢大食物观。一号文件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湖北自然资源禀赋突出,淡水产品总量连续26年全国第一。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创新绿色化、生态化、优质化、品牌化的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有效保障食物质量、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标准的食物。

——向机制要保障,压实党政同责。一号文件指出,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提出2023年湖北要推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改革,引导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联农带农模式,加快建立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立足高质量发展促乡村振兴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项朝阳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把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放在显著位置,是因为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关键环节,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对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互联互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湖北是农业产量大省,粮油、生猪、蔬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存在龙头不强、品牌不亮、融合不深、精深加工不足等短板。要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的前延后伸,引导农业产业上下游集聚联动发展,带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推动湖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老百姓收入是关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在产业有序梯度转移过程中,推动更多县域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更好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守底线、促发展。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明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强调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这需要激发脱贫群众主动就业的意愿,培养脱贫群众就业、创业且能获得较高收入的能力。

中央一号文件中还提到,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等。这些帮扶政策,也是帮助脱贫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具体举措,能够激发他们看到希望、发自内心地主动去改善生活状态。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美乡村强党建

满足人民物质精神双重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

陈军亚

今年一号文件主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也是2021年以来连续3年明确发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的文件。

一号文件从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具体工作中,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乡村建设不仅要着力于产业发展,还要建设一个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宜居乡村;不仅要提高农民收入,还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提升乡村精神风貌,建设一个和睦安宁文化丰富的美好乡村,成为精神传承的载体。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括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也包括美好的精神生活追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具体体现。

一号文件还着重强调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问题,对我们的治理体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乡村治理体系既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和民众不同治理主体的作用,也需要一个能够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保障正确政治方向的党的领导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功能,首先需要加强党组织建设,将党组织的根基扎到社会最深处,组织扎根越深,领导越有力。

如今,湖北就有不少地方实施“深根工程”“筑堡工程”,通过县乡村三级治理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同的主体职能、不同的治理权限,分别承担了不同的治理责任。三级之间不仅是一个上下一体、纵向到底的关系,还形成一个上下互通、多层联动的关系。只有构建上下一体、多层联动的治理体系,才能实现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基本功能,把服务延伸到最基层,矛盾化解在最基层,贯彻落实到最基层,夯实国家治理根基。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澍森)

农业强国

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来保障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

欧阳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化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农业强国之路,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五大内涵,即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这五个方面覆盖面非常广,内涵非常丰富,指明了未来15年以至于30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方向。

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纳入中国式现代化一体部署、全面推进、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部署,从底线上是要在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从高端看是要促进农业农村繁荣兴盛,让广大农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大的基础设施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前提和保障。农业强国的“强”,是长期的强、全局的强、整体的强、系统的强、功能的强,需要有强大的基础设施来保障。

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保住耕地红线,最重要的就是有占有补。不仅要数量补足,而且要质量相当,产能不降。同样,关于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也是符合国情的,耕地利用明确优先序,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防止耕地“非农化”,这一点毫不含糊。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央一号文件作了全面和细致的部署。“治鄂先治水”,这是湖北在实践中悟出的道理。

在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首先是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压实各级政府的责任,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优先地位。文件提出,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用好各类金融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倡教育、科技和人才下乡。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教师“优师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以及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等,能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训前)

补现代农业短板需科技先行

邢美华

湖北省农科院农经所副所长、研究员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单列章节,并排在第三章节,分量吃重。把农业科技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强调了科技创新对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性。该章节直指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四大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种业、机械化和绿色发展,并明确了一系列部署,为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理清了思路、划明了重点。

以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我国亟需破解农业科技领域创新要素分散、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央一号文件提及“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调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产业发展规律,构建形成公益性研究机构与市场化研发主体优势互补、中央和地方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分工协作、农技推广机构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衔接补充、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新格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中央一号文件还谈到“支持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等内容,意味着国家对于要害领域以及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农业科技工作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培育壮大国家农业战略性科技力量。

种业振兴也有新部署。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商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这既符合粮食安全的大局观,也符合种业振兴的内在需要,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文件明确“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将有利于保护农业绿色发展成果、建立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千方百计让农民钱包鼓起来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桂华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辟出专门章节部署“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且在往年“增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致富”新要求。这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守好“三农”基本盘的重要基础。

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如今的农民已不同于二十年前主要依靠土地、自给自足,而是面向市场、流动于城乡,参与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民收入问题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看长远,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短板弱项仍集中在农民农村。看当前,疫情形势复杂多变、房地产低迷、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又是抗风险能力最弱的群体之一。

弱势群体更需遮风挡雨。今年的一号文件既明确了增加农民收入的三条具体措施,更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划出“底线”和“红线”。如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一号文件要求“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促进农业经营增效,一号文件既鼓励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又强调“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健全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一号文件提出建立集体经济稳健经营方式,“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些要求和措施,非常及时、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相当于为农民撑起重重“保护伞”,充分体现了高层对“三农”问题的深入洞察和把握,也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将为“三农”工作向好、促发展稳大局发挥积极作用。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