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襄阳市襄城区委  襄阳市襄城区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襄城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报告
栏目:襄阳襄 城 区-政策法规 发布时间:2024-02-28
[, 中共襄阳市襄城区委  襄阳市襄城区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襄城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 报   告,  , 中共襄阳市委:,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环委会的指导下,襄城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丝不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现将2023年重点工作报告如下:, 一、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一)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截止2023年12月底,襄城区PM2.5年均浓度为45.1微克/立方米,同比去年47.7微克/立方米下降5.5%;优良天数为273天,同比去年265天上升8天;优良率为74.8%,同比去年72.6%增长2.2%;重污染天数为8天,同比去年11天下降3天。我区PM2.5年均浓度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襄阳四城区中排名第一,各项指标较2022年明显改善,且优于襄阳市平均水平。, (二)水污染防治目标。截止2023年12月底,汉江余家湖地表水断面(国家及湖北省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水水质类别(Ⅱ类);襄阳汉江火星观水源地(涉及襄城区二、四水厂取水口)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达标率100%;襄城辖区内地下水水质国家考核点位(湖北文理学院内)水质持续稳定,水质良好。, (三)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创建目标。截止2023年12月底,我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90%以上,医疗废物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均按要求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23年全区完成2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复核,创建省级生态村3个,已完成全市年度生态创建考核目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1.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一是完善应急预案。印发《襄城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将辖区46家企业纳入清单,明确了企业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减排措施。二是强化应急响应。截止2023年12月底,我区共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5次,大气污染防治临时管控11次,重大活动期间临时管控1次,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工作调度,各部门联动响应,全面落实了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管控要求。三是积极协商重点企业减排。秋冬季重污染高风险期,向辖区22家重点单位送达协商函,协商减排压低排放量,并通过持续巡查督促企业落实到位。, 2.强化臭氧污染防治攻坚。一是持续强化内源管控。严格执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减产、停产措施,落实工地扬尘管控,强化道路洒水保洁增湿降温,实现管控全覆盖。强化油气回收监管,以国控站点周边为重点,对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进行油气泄露检测,现场督促各加油站在夏秋季高温天气实行夜间卸油。二是依托科技力量实行精准管控。在隆中路国控站点集美楼楼顶架设臭氧激光雷达,查找隆中路站点周边臭氧源头。在运动路站点、余家湖园区各安装一台激光雷达监测设备进行平扫,精准分析站点周边各类污染源,第一时间现场排查,消除污染。三是杜绝燃煤锅炉死灰复燃。目前襄城区共有51台在用锅炉,使用的燃料主要为油、电、气、生物质燃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经排查,前期我区已淘汰注销的燃煤锅炉彻底关停拆除,无任何新建燃煤小锅炉。, 3.强化工业源污染治理。督促10家重点企业在2023年4月底前完成了新一轮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以余家湖工业园区为重点,组织辖区企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废气治理项目64个,11月底前全部完成。建成活性炭回收利用中心1家,目前待验收。组织辖区27家企业进行重点行业企业绩效评价分级申报工作培训,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分级申报。目前,5家申报B级及绩效引领型企业已通过评审1家,6家申报C级企业已通过评审4家。 , 4.开展移动源污染治理。一是严格执行市区道路货车禁限行规定。加大对305省道等重点进城路段违反禁限行规定车辆的查处力度。对重中型货车、老旧车、渣土车、低速载货汽车等“六类重点车辆”,全部录入缉查布控系统。截止2023年12月底,共组织查处货车严重违法7400余起。二是持续开展路检路查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检。全区共开展柴油运输车辆尾气路检10次,抽测车辆121辆,其中不达标4辆,现场开处罚单共800元。对襄阳泽东化工和铁路货场等重点用车大户入户抽测5次,共抽测柴油车辆26辆,均达标。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测12次,检测车辆140台。审核发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标牌362个。三是扎实推进城区重点用车企业门禁监控市级联网。襄城区纳入第一批次重点用车企业门禁监控系统企业14家,2023年全部建成联网。, 5.强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一是开展全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整治行动,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单60余份,同步向市住建局移交立案1个项目。二是“水润襄城”行动常态化。截止2023年12月底,累计响应雾霾、臭氧、高温等天气条件下的洒水、雾炮强化作业指令502次,出动雾炮作业2670次,洒水、洗扫作业17588次。三是实施重点区域道路扬尘专项治理。截止2023年12月底,共处罚车身不洁、车辆带泥上路污染路面、车辆未覆盖运输等违法违规案件24起,处罚金额共计46100元。, 6.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专项提升行动。一是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对涉农乡镇办禁烧工作实行百分考核,一线巡查监督火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和村级禁烧巡逻员到岗履职情况。截止2023年12月底,全区小的火点控制在日均5次以下,且有逐步清零的趋势,全区未出现30平米以上火点。二是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截止2023年12月底,全区共计巡查收割小麦、油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约40余万亩,发现26处52亩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不符合低茬收割标准,均现场责令整改到位,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68%。, (二)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1.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一是建立巩固长效监管机制。制定完善《襄城区城市饮用水水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落实饮用水源保护责任分工和常态化管理措施。二是规范火星观水源地保护区标志。进一步完善界标、警示标识、宣传标识、车辆通行提示标识等,对部分破旧损坏标识牌进行了更新。三是加强现场巡查监管。不定期对火星观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开展巡查检查,对发现的洗衣、游泳等污染水体行为及时制止劝离。, 2.扎实推进汉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截至2023年底,生态环境部交办我区188个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187个,完成率达99.5%。2023年11月,根据《襄阳市入河排污口整治验收销号实施方案》的要求,已上报首批38个排口申请销号资料。, 3.强化余家湖园区污水治理和管控。严格实施余家湖园区污水“一企一管”管理模式,确保园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杜绝企业偷排漏排。加强园区污水处理厂现场监管,并定期对污水处理厂水质进行取样监测,确保出水持续稳定达标。完善《襄城经济开发区园区污水管网巡检维护制度》,规范管网巡查工作,减少管网漏损,加强管网维护,确保管网安全有效运行。, 4.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充分发挥“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协作机制助力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各自职能优势,进一步促进水行政执法和检察监督有效衔接。组织开展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对襄城区境内主要河流汉江、肖家河、渭水河等岸线垃圾、渣土、杂物堆场开展清除处置,截止2023年12月底,共出动清漂船只2艘、挖掘机等设备10余台,清理打涝水面漂浮物及坡岸垃圾共计200余吨。, (三)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1.加强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查。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4宗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4宗地块均已通过评审,并将相关信息上传疑似污染地块管理系统。截止2023年12月底,全区供出地块7块,均为安全利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2.加强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监管。一是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对4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和56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考核,其中4家经营单位抽查合格率100%,考核结果为优秀;56家产废单位抽查合格率100%,考核结果为优秀。二是打击涉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全年对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立案2起,移送公安1起,共计罚款10万元。, 3.推动农村环境整治。指导两镇一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完成13个建制村的农村污水治理和环境整治。争取中央资金,推动实施“襄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截止2023年12月底,我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治理行政村达到59个,治理率达到47%,高于全市40%的治理率要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三不到”,即看不到污水横流、闻不到异味、听不到村民抱怨。, 4.强化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管。配合襄阳市辐射站、襄阳市市场监管局完成对襄城区4家重点涉辐射单位的双随机检查。开展辖区口腔医院、动物医院辐射安全专项检查,对辖区5家涉放射性设备医疗机构发放辐射安全许可证。, 5.加强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督管理。督促辖区内7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并做好信息公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进行监督性监测。完成辖区内新增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风险隐患排查,并完成泽东有限公司土壤污染风险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 (四)加快推进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 1.截止2023年12月底,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共交办襄城区信访件40件,督察报告反馈问题共50项,均已完成整改销号。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共交办襄城区信访件30件,均已完成整改销号;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反馈16项问题,已完成整改并销号7项,剩余9项达到全市时序进度要求;交办1项未纳入督察报告问题线索,已完成整改并销号。第一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共交办襄城区信访件63件,均已完成整改销号;第一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44项,均已完成整改销号;第一轮省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16项,已完成整改销号15项,剩余1项达到全市时序进度。综上,目前前五轮督察交办问题均已完成整改或达到全市时序进度。, 2.成立襄城区配合湖北省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小组,抽调人员集中办公,配合省督察组完成督察任务。截止2023年12月底,第二轮省督察共交办襄城区33件信访件,已立行立改并办结32件,剩余1件已阶段性办结;督察进驻期间共以环境问题交办单和整改督办单的形式交办问题9个,均已立行立改并将整改情况上报市配合督察工作专班。, 三、2024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继续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 (二)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不断完善襄城环保治理基础设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力度,增加考核分值,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督促各地各部门履职尽责,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进一步完善调度、督办、交账制度,做好迎接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准备。, (三)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紧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完成省级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任务。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发挥新媒体及矩阵功能,大力宣传生态文明,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  ,  ,         中共襄阳市襄城区委    襄阳市襄城区人民政府,                                  2024年1月25日,      ,  ,  ,  ,  , ][]


中共襄阳市襄城区委  襄阳市襄城区人民政府关于2023襄城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

   

中共襄阳市委: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环委会的指导下,襄城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丝不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现将2023年重点工作报告如下:

一、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一)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截止2023年12月底,襄城区PM2.5年均浓度为45.1微克/立方米,同比去年47.7微克/立方米下降5.5%;优良天数为273天,同比去年265天上升8天;优良率为74.8%,同比去年72.6%增2.2%;重污染天数为8天,同比去年11天下降3天。我区PM2.5年均浓度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襄阳四城区中排名第一,各项指标较2022年明显改善,且优于襄阳市平均水平。

(二)水污染防治目标。截止2023年12月底,汉江余家湖地表水断面(国家及湖北省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水水质类别(Ⅱ类);襄阳汉江火星观水源地(涉及襄城区二、四水厂取水口)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达标率100%;襄城辖区内地下水水质国家考核点位(湖北文理学院内)水质持续稳定,水质良好。

(三)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创建目标。截止2023年12月底,我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90%以上,医疗废物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均按要求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23年全区完成2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复核,创建省级生态村3个,已完成全市年度生态创建考核目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1.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一是完善应急预案。印发《襄城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将辖区46家企业纳入清单,明确了企业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减排措施。二是强化应急响应。截止2023年12月底,我区共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5次,大气污染防治临时管控11次,重大活动期间临时管控1次,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工作调度,各部门联动响应,全面落实了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管控要求三是积极协商重点企业减排。秋冬季重污染高风险期,向辖区22家重点单位送达协商函,协商减排压低排放量,并通过持续巡查督促企业落实到位。

2.强化臭氧污染防治攻坚。一是持续强化内源管控严格执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减产、停产措施,落实工地扬尘管控,强化道路洒水保洁增湿降温,实现管控全覆盖。强化油气回收监管,以国控站点周边为重点,对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进行油气泄露检测,现场督促各加油站在夏秋季高温天气实行夜间卸油。二是依托科技力量实行精准管控。在隆中路国控站点集美楼楼顶架设臭氧激光雷达,查找隆中路站点周边臭氧源头。在运动路站点、余家湖园区各安装一台激光雷达监测设备进行平扫,精准分析站点周边各类污染源,第一时间现场排查,消除污染。三是杜绝燃煤锅炉死灰复燃。目前襄城区共有51台在用锅炉,使用的燃料主要为油、电、气、生物质燃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经排查,前期我区已淘汰注销的燃煤锅炉彻底关停拆除,无任何新建燃煤小锅炉。

3.强化工业源污染治理。督促10家重点企业在2023年4月底前完成了新一轮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以余家湖工业园区为重点,组织辖区企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废气治理项目64个,11月底前全部完成。建成活性炭回收利用中心1家,目前待验收。组织辖区27家企业进行重点行业企业绩效评价分级申报工作培训,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分级申报。目前,5家申报B级及绩效引领型企业已通过评审1家,6家申报C级企业已通过评审4家。

4.开展移动源污染治理。一是严格执行市区道路货车禁限行规定加大对305省道等重点进城路段违反禁限行规定车辆的查处力度。对重中型货车、老旧车、渣土车、低速载货汽车等“六类重点车辆”,全部录入缉查布控系统。截止2023年12月底,共组织查处货车严重违法7400余起。二是持续开展路检路查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检。全区共开展柴油运输车辆尾气路检10次,抽测车辆121辆,其中不达标4辆,现场开处罚单800元。对襄阳泽东化工和铁路货场等重点用车大户入户抽测5次,共抽测柴油车辆26辆,均达标。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测12次,检测车辆140台。审核发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标牌362个。三是扎实推进城区重点用车企业门禁监控市级联网。襄城区纳入第一批次重点用车企业门禁监控系统企业14家,2023年全部建成联网。

5.强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一是开展全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整治行动,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单60余份,同步向市住建局移交立案1个项目。二是“水润襄城”行动常态化。截止2023年12月底,累计响应雾霾、臭氧、高温等天气条件下的洒水、雾炮强化作业指令502次,出动雾炮作业2670次,洒水、洗扫作业17588次。三是实施重点区域道路扬尘专项治理。截止2023年12月底,共处罚车身不洁、车辆带泥上路污染路面、车辆未覆盖运输等违法违规案件24起,处罚金额共计46100元。

6.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专项提升行动。一是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对涉农乡镇办禁烧工作实行百分考核,一线巡查监督火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村级禁烧巡逻员到岗履职情况。截止2023年12月底,全区小的火点控制在日均5次以下,且有逐步清零的趋势,全区未出现30平米以上火点。二是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截止2023年12月底,全区共计巡查收割小麦、油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约40余万亩,发现26处52亩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不符合低茬收割标准,均现场责令整改到位,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68%。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1.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一是建立巩固长效监管机制。制定完善《襄城区城市饮用水水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落实饮用水源保护责任分工和常态化管理措施。二是规范火星观水源地保护区标志。进一步完善界标、警示标识、宣传标识、车辆通行提示标识等,对部分破旧损坏标识牌进行了更新。三是加强现场巡查监管。不定期对火星观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开展巡查检查,对发现的洗衣、游泳等污染水体行为及时制止劝离。

2.扎实推进汉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截至2023年底,生态环境部交办我区188个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187个,完成率达99.5%。2023年11月,根据《襄阳市入河排污口整治验收销号实施方案》的要求,已上报首批38个排口申请销号资料。

3.强化余家湖园区污水治理和管控。严格实施余家湖园区污水“一企一管”管理模式,确保园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杜绝企业偷排漏排。加强园区污水处理厂现场监管,并定期对污水处理厂水质进行取样监测,确保出水持续稳定达标。完善《襄城经济开发区园区污水管网巡检维护制度》,规范管网巡查工作,减少管网漏损,加强管网维护,确保管网安全有效运行。

4.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充分发挥“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协作机制助力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各自职能优势,进一步促进水行政执法和检察监督有效衔接。组织开展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对襄城区境内主要河流汉江、肖家河、渭水河等岸线垃圾、渣土、杂物堆场开展清除处置,截止2023年12月底,共出动清漂船只2艘、挖掘机等设备10余台,清理打涝水面漂浮物及坡岸垃圾共计200余吨。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1.加强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查。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4宗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4宗地块均已通过评审,并将相关信息上传疑似污染地块管理系统。截止2023年12月底,全区供出地块7块,均为安全利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2.加强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监管。一是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对4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和56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考核,其中4家经营单位抽查合格率100%,考核结果为优秀;56家产废单位抽查合格率100%,考核结果为优秀。二是打击涉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全年对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立案2起,移送公安1起,共计罚款10万元。

3.推动农村环境整治。指导两镇一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完成13个建制村的农村污水治理和环境整治。争取中央资金,推动实施“襄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截止2023年12月底,我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治理行政村达到59个,治理率达到47%,高于全市40%的治理率要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三不到”,即看不到污水横流、闻不到异味、听不到村民抱怨

4.强化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管配合襄阳市辐射站、襄阳市市场监管局完成对襄城区4家重点涉辐射单位的双随机检查开展辖区口腔医院、动物医院辐射安全专项检查,对辖区5家涉放射性设备医疗机构发放辐射安全许可证

5.加强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督管理。督促辖区内7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并做好信息公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进行监督性监测。完成辖区内新增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风险隐患排查,并完成泽东有限公司土壤污染风险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

(四)加快推进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

1.截止2023年12月底,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共交办襄城区信访件40件,督察报告反馈问题共50项,均已完成整改销号。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共交办襄城区信访件30件,均已完成整改销号;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反馈16项问题,已完成整改并销号7项,剩余9项达到全市时序进度要求;交办1项未纳入督察报告问题线索,已完成整改并销号。第一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共交办襄城区信访件63件,均已完成整改销号;第一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44项,均已完成整改销号;第一轮省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16项,已完成整改销号15项,剩余1项达到全市时序进度。综上,目前前五轮督察交办问题均已完成整改或达到全市时序进度。

2.成立襄城区配合湖北省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小组,抽调人员集中办公,配合省督察组完成督察任务。截止2023年12月底,第二轮省督察共交办襄城区33件信访件,已立行立改并办结32件,剩余1件已阶段性办结;督察进驻期间共以环境问题交办单和整改督办单的形式交办问题9个,均已立行立改并将整改情况上报市配合督察工作专班。

三、2024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继续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

(二)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不断完善襄城环保治理基础设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力度,增加考核分值,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督促各地各部门履职尽责,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进一步完善调度、督办、交账制度,做好迎接第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准备。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紧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完成省级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任务。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发挥新媒体及矩阵功能,大力宣传生态文明,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中共襄阳市襄城区委    襄阳市襄城区人民政府

                                 2024年1月25日

     


http://img.zcbk.cn/pictures/20240301/xiangyang/erweima/1136444.pn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