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13-08-22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主要体现地和先行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城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再以单纯的规模扩张为主,而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为此,笔者就宣恩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做些初探。

加强宣传教育,创新工作思路

组织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理念,统一思想。注重调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开展。

突出规划引领,提升建设水平

一是科学规划。结合城镇资源承载能力、人口系数、产业支撑、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合理确定城镇规模,避免低水平建设和重复建设。二是全域规划。对县城、各乡集镇、中心村和人口集中院落等实行全域规划。同时,按照地上、地下、空中“三维一体”要求,对现有规划进行修编完善,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三是规划权威性。用铁的纪律维护规划的权威性,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张蓝图管到底。

构筑城镇体系,促进合理布局

一是做精县城。县城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龙头,目前,我们正按把宣恩县城打造成“州城后花园”的发展目标,主城区以贡水河为主轴,加快老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外环以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为纽带,让椒园、和平与县城连为一体,同步抓好相关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彰显特色优势,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口吸引能力。二是做特乡镇。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鲜明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南北双城”(以东门关为分界线,宣恩经济走向分宣北、宣南。其中县城为宣北,南三乡镇为宣南)战略,强化核心重镇综合实力,通过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带动周边乡镇快速发展。三是做美中心村。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209国道和高速公路沿线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聚集,通过建设中心村、培植特色村、保护历史文化村,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文明和谐、生态宜居、产业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

做大经济总量,强化产业支撑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把做大经济蛋糕与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十八大提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一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水电开发三大主导产业,同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引进承接污染小、能耗低、技术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围绕茶、果、药、烟、畜、蔬六大主导产业,积极推动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变。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近期仍然坚持以“一轴两翼”组团开发为主,重点沿贡水河打造核心景区;远期以七姊妹山组团开发为主,不断提升商贸流通、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

坚持统筹兼顾,优化资源配置

宣恩财力、物力有限,在城镇化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是管理好土地。在城镇化建设中坚持把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放在首位,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促进城镇化建设土地的高效配置利用。二是配置好资金。整合捆绑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除政府明令禁止外,进一步推行BT、BOT等模式参与城市建设。三是注重配套建设。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并逐步向农村延伸。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探索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从管理人的行为向服务人的需求转变,以大城管体系为载体,逐步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以网格化管理为方向,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消除管理盲点。二是探索土地集中经营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个人兴办农庄,通过规模经营,加快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三是探索城乡互动机制。农民向往城镇,希望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同时,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令城市人向往。因此,一方面要降低进城门槛,在城市拥有房屋产权或有稳定收入的,放开落户。同时鼓励城市居民和企业向农村流动,到农村投资兴业。四是探索城乡社会保障机制。对进城落户人员,在医疗保险、低保救助、住房保障、子女上学等方面一律享受城镇居民政策,不愿意放弃承包地的,过渡期间可继续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有关惠农政策。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体系,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作者 曾德权单位系宣恩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