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恩施州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2-08-02
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恩施州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

现将《恩施州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日

恩施州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是我州交通运输发展进程中变化最大、群众获得感最强的时期之一,全州完成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599亿元,其中公路、水路515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25倍)。

(一)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完善。

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利万、宣鹤、建恩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鹤峰东、宣咸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建恩北、利咸、巴张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新改建699公里,相继建成巴野公路、鸦来公路、鹤峰南渡江大桥、巴东清江水布垭大桥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千公里”绿色生态旅游公路全面建成,4A级以上景区可进入性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底,全州在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91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88公里、普通国省道3430公里、农村公路25101公里,较“十二五”末分别增加146公里、1616公里、9196公里),公路密度达121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十二五”末的148%。

水运建设加快步伐。清江水布垭至恩施段航道工程、长江三峡库区支流沿渡河小溪河航道工程顺利验收,高等级航道比例持续提升。巴东港新改建项目全面完成,年客货运新增通过能力分别达126万人次、76万吨;恩施港核心港区建设有序推进,水布垭、景阳港区旅游码头实现合法经营,汾水港区大清江综合码头客运泊位竣工投产,清江水上旅游稳步迈上跨越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20年底,恩施州境内24条可通航河流的通航总里程达590公里(不含长江主航道38.5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80.3公里。清江恩施港列入全省重要港口名录,溇水鹤峰港、唐崖河咸丰港、酉水来凤港列入全省一般港口名录,全州已形成由长江巴东港、清江恩施港2个重要港口,溇水鹤峰港、酉水来凤港、唐崖河咸丰港3个一般港口组成的水运发展新格局。

铁路建设全面提速。黔张常铁路建成通车,有效解决了我州与川、渝、湘等地的铁路交通问题。郑万铁路开工建设,途经巴东并在平阳坝设巴东站。建成宜万铁路高坪火车站,有力带动建始等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州铁路通车运营总里程达307公里(其中宜万铁路225公里、渝利铁路26公里、黔张常铁路56公里),“七干两支”铁路网格局正逐步形成。

客货枢纽建设有序。建成恩施客运中心站、利川中心客运站等一批客运枢纽,恩施东升客运站、建始火车站客运站等项目积极推进,“一主三副多点”的客运枢纽布局逐步优化,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不断加强。恩施铁路国际物流港、恩施好又多华硒物流园、恩施慧通达物流园、湖北天宇生态物流园、宣恩椒园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已建成,物流园区的整体效益逐步凸显,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建始县高坪镇、鹤峰县铁炉乡、利川市柏杨坝镇等地的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相继完工,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全州共建成一级客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5个、三级客运站5个、物流园区5个,层级分明的客货枢纽体系逐步形成。

(二)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客运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恩施许家坪机场相继开通恩施直飞柬埔寨、越南、泰国、澳门4条国际(地区)航线,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升。城市客运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微循环公交、定制公交等多元化个性化的公交模式不断涌现。建始、利川等县市发布出租车改革意见和网约车管理实施细则,促进了行业持续发展。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分担比例稳步提升,恩施市获评湖北省公交示范城市。主动适应交通运输方式转变和市场变化实际,注销了一批800公里以上汽车客运班线,新开通运营来凤至湖南龙山跨省城际公交线路。旅游交通发展方兴未艾,生态旅游公路建设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打通了主骨架,清江水布垭、景阳、汾水等旅游港口码头的建设加快推动了清江水上旅游发展。

现代物流发展不断提速。积极调整运输结构,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推进恩施国际物流港、巴东砂石集并中心建设。交通物流企业达到298家,恩施华硒物流园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恩施国际物流港物流信息发布平台等“互联网+”服务模式取得成效,恩施市、巴东县、来凤县农村三级物流节点示范项目建设圆满完成。邮政快递行业加速发展,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在“十三五”期间始终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率,成为我州交通运输行业的新增长极。多部门联合出台了推动农村物流融合发展的相关意见,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交通运输基础服务均等化发展,农村物流成本持续降低。

(三)交通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投入资金130亿元,新建通村组硬化路19878公里,改扩建农村公路6237公里,新建通组砂石路2238公里,全州所有行政村、撤并村、聚居人口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成果不断巩固,“四县市五乡镇”高山片区等重点贫困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建成美丽农村路4002公里,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8个。

(四)交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公交优先”发展理念逐步推广落实,新增新能源公交车509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72%,位居全省前列。研究出台绿色生态旅游公路建设、设计变更管理、“建养一体化”项目建设标准化、公路绿化服务设施建设等文件,有效指导全州交通项目建设。组建交通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举办“交通科技讲堂”,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和生态自密实混凝土、气泡混凝土、融雪化冰等科技项目成果。以公路绿化美化和路域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全力创建“畅、安、舒、美、特”示范公路,建成国省道、旅游公路服务区(停车区)25个、交通厕所107座,积极打造宜驾宜旅、健康环保的全域公路旅游环境。不断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常态化养护,完善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督促协调县市落实养护配套资金,压实县乡村三级养护责任,基本实现农村公路主干道“有路必养”。智慧交通建设取得实效,全州客运班线全部实现实名制购票乘车,在全省率先运用驾培驾考新平台。实现“两客一危”营运车辆动态监控视频终端4G升级、客渡船北斗定位、国省干线长大隧道实时监控“三个全覆盖”。按期拆除高速公路省际收费站,高效推进高速公路ETC发展应用。宣恩县建成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恩施市城市公交“一卡通”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公交停保场顺利建成投用。

(五)安全应急能力实现提升。全州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四项指标”(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全面下降。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道路运输平安年”、旅游客运市场专项整治和危化品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企业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实施公路生命安全防护“455”工程18185公里,实现所有国省道、县乡道和通客运班车村道安防工程全覆盖。开展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完成首批123座危桥改造。大力实施公路隧道提质升级、公路桥梁防护能力提升和连续长陡下坡专项整治,公路安全通行水平大幅提升。恶劣天气和春运等重点时段公路水路安全畅通工作有序开展,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全面加强。宣恩、鹤峰应急抢险机制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六)交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州级交通运输现有152项政务服务事项均实现“全程网办”和“最多跑一次”,承诺办理时限进入全省前列,办事效率大幅提高。“双随机一公开”、信用评价等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得到推广应用,便民利企的审慎监管机制初步建立,在全省率先取消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法律顾问制度基本建立,交通运输“七五”普法圆满收官。

二、主要不足

(一)对外通道建设亟待提速。综合交通大通道东西向单一、南北向不畅的短板弱项仍然突出。既有运营铁路设计标准均为120至200公里中低速客货共线的东西向铁路通道,鹤峰、宣恩两县未通铁路,铁路建设营运标准和县市覆盖率较低,尚未形成外畅内联的铁路网格局。恩施与云阳、奉节、神农架、十堰、张家界、秀山等地缺乏快速通道连接,产业资源聚集优势不明显,辐射范围有限。

(二)州域交通主骨架还未成型。支撑“建巴鹤”“利咸来”的高速通道亟待贯通,利咸、巴张等高速公路建设有待提速。高速公路覆盖范围有限,全州90个乡镇中仍有26个乡镇上高速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全州3A及以上景区中仍有6个景区上高速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90个乡镇中还有13个未通二级路,“十三五”规划的普通国省道项目较大比例尚未落地实施,项目推进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三)农村交通发展亟待实现新跨越。支撑乡村振兴的旅游路、资源路和产业路建设需求仍然较大,通双车道的行政村比例尚不足40%,畅通乡村交通主骨架的县乡道提档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农村公路发展模式亟需转型升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亟待加速,农村物流末端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州通快递的行政村不足60%。冷链物流发展需求强烈,覆盖全面、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四)交通发展制约因素有待破解。州内交通建设项目建设条件普遍较差,建设成本高,资金保障问题仍然是全州交通发展的最大制约。土地空间制约因素明显增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尚未完成,涉及“三区三线”的交通项目推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用地难影响了项目落地进程。

三、形势要求

(一)交通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要求加快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10月交通运输部将湖北省列入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范围。恩施交通必须抢抓国家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积极对接国家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为构建湖北面向西部开放的重要门户做出积极贡献。

(二)“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四大举措,要求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强化支撑引领作用。州委、州政府提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抓实‘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四大举措,彰显‘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扎实推进‘三个示范、三个突破’,努力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恩施交通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积极畅通和完善综合运输主通道,强化城镇节点之间的交通联系,支撑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深化交通与旅游、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为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布局调整、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三)全力增进民生福祉,要求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恩施交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聚焦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出行环境改善、物流成本降低、“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安全保障等问题,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效,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四)建设美丽恩施,要求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助推交通可持续发展。生态是恩施的最大优势,绿色是恩施的发展底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恩施长期发展的路径选择。恩施交通必须坚守发展底线,处理好交通项目与“三区三线”的关系,强化综合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协调统一,加快运输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进交通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工作,推动绿色交通转型发展。

(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交通运输“新基建”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推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恩施交通必须坚决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抓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刻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全面推进智慧交通在“知、传、感、用”各个环节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出行、物流、行业治理领域智能化应用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

(六)推进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要求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不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恩施交通必须加快完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交通运输部门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现代化交通运输市场体系,落实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交通运输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鄂西重要交通门户、打造武陵山片区交通枢纽”为战略定位,着力补短板、强支撑、提质效、优服务,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相对独立发展向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把恩施建设成为“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提供交通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立足全州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服务水平、覆盖范围,使交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州人民,增强人民群众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坚持以质效为抓手。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瞄准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实施需求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由基础性、服务性向战略性、引领性转变,从高投入、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变,为增强中心城市引领、培育现代化城市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坚持以统筹为重点。既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坚持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和各种运输方式统筹融合发展,又聚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等重点领域建设,策划重大工程项目,研究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综合交通发展水平。

(四)坚持以绿色为底色。践行“两山”理论,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交通发展模式,让绿色真正成为交通发展“底色”,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统筹交通发展与生态安全,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强化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推动先进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全面深化改革,努力破解交通发展深层次矛盾,不断激发交通运输发展的新业态、新动能,实现交通各类要素便捷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交通先导性、引领性作用,按照“全领域、多层级、广空间、大格局”的思路,加快构建“外畅内联”铁路网、“三纵四横多联”高速公路网、“六纵五横”国省干线公路网和“一主多支”航空网,推进“两江三河五港口”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提质升级,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到2025年,力争实现县县通(建)铁路、县城通(建)高速,基本实现乡乡通二级路、乡镇1小时上高速、4A级以上景区通二级公路、其他A级以上景区通双车道等级路、乡村振兴示范村通双车道公路、乡村振兴重点村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道路小型车辆双向通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4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63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4000公里,绿色生态旅游公路里程达到2000公里。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县乡两级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实现村村通快递。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力争达到880亿元。

展望2035年,依托“一核、两廊、四通道”综合交通项目建设,形成畅达全国的“铁水公空邮”综合交通网、内通外联的国省干线网、舒适安全的旅游交通网、遍布乡村的农村公路网“四大交通网”,实现州域内部快捷联通、武陵山区主要节点便捷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全面建成武陵山片区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基础设施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武陵山片区处于领先地位。

恩施州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基础

设施

铁路运营里程(公里)

307

341

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公里)

588

763

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公里)

2900

4000

通二级公路乡镇个数(个)

75

90

实现双通道乡镇个数(个)

74

90

运输

服务

农村公路优良中等率

80%

≥85%

万人公交拥有标台数(台)

12

15

行政村通快递比例

50%

100%

科技

信息

城市公交一卡通覆盖比例

60%

100%

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和定制客运线路电子客票覆盖率(%)

0%

99%

绿色

交通

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占比

58%

80%

绿色生态旅游公路里程(公里)

1000

2000

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率

——

15%

安全

应急

营运车辆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下降率

——

50%

百万吨港口吞吐量死亡人数下降率

——

50%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强化战略支撑引领

(一)落实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沿江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助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恩施州在长江经济带中实现绿色崛起提供交通保障。加快高铁、航空、高速公路等区际交通发展,畅通对外大通道,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极”的交通联系。打通“断头路”、畅通“瓶颈路”,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交通的互联互通。聚焦改革创新,推动构建重点领域城市群一体化协同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区域内定制客运品牌,积极推动创建区域货运联盟。

(二)支撑“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着眼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要求,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交通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高标准打造生态公路、生态航道,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化交旅融合,加快建设“通景、快进、慢游”舒适安全的旅游交通网,支撑全域旅游战略全面实施。重点推动交通运输服务的提质增效,提升客运服务品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支撑州内大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目标任务、重点项目、资金投入、质量品质、安全生产,按照“全领域、多层级、广空间、大格局”的思路,注重全州“一盘棋”谋划,为恩施绿色崛起提供坚实交通支撑。

(三)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骨干路网,推动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农村产业集聚点、旅游景点等重要节点对外连通水平,提高节点间连接公路的标准等级,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覆盖广泛的农村公路基础网,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立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养护体系,建设城乡一体、服务均等的农村客货运输体系,深化创新示范体系,形成具有恩施特色的高品质“四好农村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全面提升。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构建“外畅内联”铁路网。建成运营郑万高铁巴东段,开工建设沪渝蓉高铁宜昌至涪陵段,推进安恩张、恩黔铁路前期工作,力争启动安恩张铁路勘察设计等工作,谋划利万高铁,争取恩黔铁路、利万高铁纳入国家和省规划。优化旅游观光铁路布局,全域谋划推进特色旅游观光铁路。

专栏4-1  铁路重点项目

(1)郑万铁路。做好路地协调服务,确保2022年建成运营。

(2)沪渝蓉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全力争取途经鹤峰、宣恩、恩施、利川的线路走向方案和设置鹤峰站、恩施南站、利川南站的站址方案,争取2022年底开工建设。

(3)安恩张铁路、恩黔铁路。争取按高速铁路标准纳入省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并启动前期工作。

(4)新机场至高铁站快速通道(机场高铁集疏运道路)。新机场及高铁站址明确后迅速启动设计工作。

(二)建设“三纵四横多联”高速公路网。建成鹤峰东、宣咸、建恩北、利咸等4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巴张高速沪蓉沪渝连接段,推进巴张高速野三关至张家界段、机场快速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推进既有高速新增互通、服务区改造增设ETC通道,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功能。结合连接线建设和互通增设改造,力争实现所有县市“一纵一横”高速公路覆盖、90%乡镇1小时上高速。

专栏4-2  高速公路重点项目

(1)建设。推进鹤峰东、宣咸、建恩北、利咸高速公路建设,确保鹤峰东、宣咸高速2024年建成通车,建恩北、利咸高速2025年建成。加快巴张高速沪蓉沪渝连接段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2022年底开工建设。

(2)谋划。推进三峡翻坝高速西延线、利川至云阳、巴张高速野三关至张家界段、利川至黔江、来凤至秀山、恩施至常德等高速公路方案研究,会同周边省市共同争取相关项目纳入省或国家规划。

(三)完善“六纵五横”国省干线公路网。大力推进“十三五”规划结转及“十四五”规划的国省道新改建项目落地。加快实施“宜荆荆恩”和“一核两翼”连接通道,中心城区至卫星乡镇连接线,乡镇二级路、城镇过境路、断头路、瓶颈路及生态旅游路建设,补齐国省干线路网在快速网与基础网之间支撑不足的短板。

专栏4-3  普通国省道重点项目

(1)加快建设351国道恩施市芭蕉互通至谢家土、209国道建始县长梁至城区段、242国道来凤县三胡至桂花树工业园等27个共752公里续建项目。

(2)推进318国道巴东县松林子至野三河、209国道宣恩县李家河绕镇、242国道咸丰县忠堡绕镇、464省道鹤峰县铁炉至叶家垭等28个共548公里纳入规划项目并尽早开工建设。

(3)加快209国道恩施至宣恩、318国道虎岔口至罗针田、318国道建始县野三河至高坪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纳入国家或省级规划。

(4)建设利川市箭竹溪至建南、利川市陈家坪至大堰塘、恩施市马鞍龙至屯堡等3个共95公里项目,实现乡镇通二级公路目标。

(四)推动农村公路提质升级。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推进乡镇双通道、4A景区通达公路、资源产业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升级、补短板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乡村振兴重点村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道路实现小型车辆双向通行。4A级以上景区通二级公路、其他A级以上景区通双车道等级路,有条件的示范村、重点村主通道公路实现黑色化。

专栏4-4  农村公路重点项目

(1)县乡道畅通工程(500公里):推动县乡道改造,积极推进乡村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建设。

(2)通村路升级工程(2000公里):支持有条件的行政村推进双车道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

(3)通组路补短板工程(2500公里):推动乡村基础网络延伸连通,加强通村公路和干线公路、村内主干道连接,推进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路倾斜,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

(4)农村公路新建桥梁(5000米):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打通路网瓶颈。

(五)加快恩施机场迁建和县市通用机场建设。重点推进恩施许家坪机场迁建工程,实现机场和州城协调发展。维护机场运营安全和降低噪声污染,提升机场吞吐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交通需求,高标准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机场。围绕航旅融合,推进恩施、利川、来凤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着力促进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推进恩施新机场快速通道建设,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

专栏4-5  航空重点项目

(1)恩施机场迁建。加快机场前期工作,力争2023年开工建设。

(2)通用机场。推进恩施、利川、来凤等县市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启动建设。

(3)恩施新机场快速通道(机场集疏运道路)。加快机场快速通道项目前期工作,力争2023年开工建设。

(六)推进“两江三河五港口”建设。加快推进长江巴东港、清江恩施港建设,实施长江支流航道整治,启动龙王河、野三河、忠建河等清江主要支流航道整治,提升通航等级和吞吐能力,实现干支航道贯通。加快推进内河重点库区旅游港建设,以溇水、酉水、贡水、唐崖河为重点,以港口规划为引领,突出旅游客运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水运资源的竞争优势,引领水运绿色发展、平安发展。

专栏4-6  水运重点项目

启动龙王河、野三河、忠建河等清江支流航道整治,加快恩施港云坛口港区旅游码头、巴东港货运综合码头等项目建设。

三、提高设施养护水平

(一)强化普通国省道管养。以打造“畅、安、舒、美、特”的公路交通环境为目标,全面提升州内普通国省干线的整体通行能力、技术状况水平、安全保障能力、综合服务水平和路域环境综合水平。新建1000公里“畅、安、舒、美、特”七彩生态旅游公路,打造公路旅游目的地。加强服务设施、公路管理站、交通厕所建设管理,确保每50公里内有一处停车、休息服务设施,完善提升交通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转型升级,完善公路应急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化应用,确保应急保畅工作及时高效、信息报送发布快捷准确。

(二)推进农村公路建养并重发展。制定全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意见,指导各县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明确相关部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权力和责任清单。进一步落实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明确细化乡、村的管理养护责任,持续推进“有路必养”,提升农村公路优良率。加快推动建立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农村公路资金筹措机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合理安排管理养护工作,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各县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平台建设,努力实现管理养护工作从人工化向机械化、市场化、信息化方向转变,实现全州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规范化、专业化。

(三)完善航道养护机制。按照“管养并重、突出重点、分类维护、保障畅通”的航道管养原则,结合支流航道整治工程和长江、清江航道岸线整治工程,维护辖区航道技术标准,保障航道安全畅通。结合航道养护、巡航、应急救援等港航工作,提高航道养护效率。依托航道、港口、船舶等数据库和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水路运输状况评价的科学性,逐步提高养护管理设施与装备水平。积极推进清江水布垭至恩施段航道社会化养护,以新技术开展航标维护、航道通航维护、船艇维护。

四、提升运输服务质效

(一)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推动专业化物流发展。结合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售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和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建设,补齐冷链物流集配装备和仓储设施短板,提高现代供应链、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专业服务能力。

完善城市配送网络。构建以综合物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集约化配送体系,加快快递分拣中心建设,促进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

提升农村寄递物流服务水平。完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能力,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积极争取创建国家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推进乡村邮政快递网点、综合服务站、汽车站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建设农村快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实现100%行政村通快递,构建城乡现代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

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加强铁路、航空和水运集疏运通道建设,有效衔接整合“铁、水、公、空、邮”等多种运输方式。提升和释放宜万铁路货运输送能力,积极推进武汉经重庆的中欧班列与我州无缝对接。支持恩施机场开通国内主要城市航线,鼓励开通国际和地区航线,加快航空货运能力开发。

(二)提升客运服务水平。

完善道路客运服务网络。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区、临空经济区和综合客运枢纽,积极推进火车站、公路客运站、港口等站场提档升级,打造立体接驳、高效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形成各种运输方式集中布局、优势互补、差异化服务的市场格局。积极培育火车站、机场开往周边区域的中短途道路客运市场。

加快客运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高铁、航空为主体的大容量、高效率区际快速客运系统,鼓励中短途道路客运班线定制化发展。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全面开展旅客联程运输,鼓励不同运输方式共建共享联运设施设备,推动“一站式”票务服务和“一票制”出行服务,大力推广电子客票。积极探索以高铁、铁路站点为中心的城镇节点开发模式,推进恩施、巴东、鹤峰、利川的高铁新区建设,引领城镇空间高质量发展。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周边短途班线客运融合,推动城市公交向乡镇及全域延伸,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推广集约化农村客运发展模式,争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持续提升客运服务普惠均等水平。

(三)优化城市交通出行服务。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省级公交示范城市建设,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创新公交客运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建设快速公交、微循环公交等服务系统。积极发展定制公交、夜间公交等特色服务产品,加强网络预约出租车和巡游出租车管理,更好满足群众出行多样化需求。推进公共汽车无障碍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无障碍厕所建设,逐步达到无障碍要求。

实施城市交通畅通行动。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促进城市内外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保障快递等城市公共服务配送车辆便利临时停靠和通行。

五、筑牢交通安全底线

(一)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按照全省“三年消危”行动的总体部署,全面完成危桥改造任务。强化建养并重,合理安排国省干线大中修和小修保养资金并严格落实到位,及时改造国省干线新增危桥。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的投入力度,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既有危桥改造,确保交通建设成果持续发挥效益。统筹安排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确保将普通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隐患整治低限指标落实到位。加强公路检测服务范围,为人员、车辆安全运行提供基础保障。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管理养护主体责任,提高养护资金投资比重,加大养护人员、设备等多方投入,实现事前养护、预防性养护,确保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二)完善交通安全生产体系。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标准化、数字化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管理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强化源头管理,提高交通运输和普通货物运输市场主体的安全资质或标准,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实现对项目建设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管。进一步规范竣工验收,完善定期检查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完善道路运输日常监控系统及危险品运输车辆、长途客运车辆监控网络,特大型桥梁、隧道实现定期健康监测。大力开展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整治,持续改善铁路沿线安全环境,确保铁路安全平稳运行。

(三)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行业应急体系,建立集远程调度指挥、公共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搭建覆盖交通业务管理部门的应急指挥平台,配备应急设备,实现路网监控、应急指挥、公共服务等功能。建立交通应急队伍,通过培训与演练提高应急队伍专业素质,增强应对突发灾害性事件的能力。重点推进地方水域应急搜救基地建设,配备巡逻艇等应急装备,在重点航段、重点水域、重点港区、重点渡口实行电子监控,实现全州范围内通航水域快速、准确的监管和搜救。

六、完善智慧交通体系

(一)坚持“互联互通”,建设州级智慧交通中心。整合各县市现有的农村公路管养信息平台、普通国省道管理信息平台、客运站场管理平台等,着力建设州级智慧交通中心。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优势,实现从汇聚、感知、应用到分析、共享、反馈的交通全行业监测预警、协同调度、决策支撑,基本实现对全路网、全车网、全事件的动态监测,主动预警、告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实施协同应急指挥调度,做到事件实时上报、命令实时下达、信息实时共享。通过对交通旅游的专项决策分析,实现与旅游系统数据的实时共享。完善辅助决策分析功能,对交通行业概况评估、行业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概况、运力运量运营状况、行政管理能力、行政执法能力、交通拥堵情况、公众出行规划等业务开展定性和定量分析,将数字化贯穿交通运输部门规划、决策、执行、督查、反馈等全过程,实现信息化辅助交通运输管理和决策。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交通“新基建”。加快智能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各类智能终端在公路、港口、城市公交线网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布局和应用,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风险状况、运行状况的数据采集,全面提升交通领域要素资源的在线化率。针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初步实现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性能监测,积极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的工程质量控制技术,积极推动BIM技术在交通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谋划交通领域“新基建”示范项目,积极推动我州交通领域“新基建”快速发展。

专栏4-7  交通“新基建”重点项目

(1)智慧公路。以数字化路网地图为基础,实现重点公路要素的数字化。完成国省干线重要路段交通量的智能采集和分析,开展特大桥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测。建立日常养护智能调度系统,实时为公众提供路网运行状况、智慧出行导引服务、公路及沿线设施查询服务。

(2)智慧航道。结合清江支流航道整治工程,加快电子航道图、岸基视频监控、雷达基站、遥测遥感航标等智慧设施建设,推进航道等设施与智能船舶自主航行、靠离码头、自动化装卸的配套衔接。建设清江水布垭至恩施段航道视频监控系统。

(3)智慧公交。开展智慧公交调度数字化升级建设,实施智慧站点提档升级建设,加大首末站场、智能站台、智慧路灯、智能城市导航中控、城市智能充电设施设备建设。

(三)坚持“出行即服务”,促进交通服务智能化。积极倡导“出行即服务(MaaS)”的交通出行理念,在部分重要景点景区设置示范点,打造旅游出行与景点门票购买预告、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等相互融合的“智能移动空间”。通过交通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提供集出行、办事、查询、投诉、监管、公开“六位一体”深度融合的综合交通“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政府惠民服务能力,并通过探索政企运营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出行服务品质,保证出行服务的完善和延续。

七、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资源配置,优化运力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水运、铁路等低能耗交通方式,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出行方式。组织开展绿色低碳出行活动,倡导绿色交通出行。全面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应用,以纯电动汽车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方向,强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构建完善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推进新能源公交和新能源出租车更新换代,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二)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快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优化规划过程中的建设项目选线,处理好与生态敏感区的关系,注重湿地保护、生态护岸、生态缓冲带的处理,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发展模式,加强绿色公路、绿色港口和生态环保型运输枢纽建设,提高建设用地效率,促使其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对船舶、港口的建设工程和运营工程采取措施,防止大气污染、水污染。重点推进恩施港景阳港区防污染码头、长江巴东港主城港区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码头等项目,大力推进主要港区的污染防治。

(三)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推进港口岸线整治修复,坚持非法码头整治不松懈,逐步实现由拆除向生态修复的延伸、由干流向全内河航道网的延伸。进一步完善港口资源利用率、安全和环保综合考核淘汰机制,促进港口企业集约经营,鼓励通过兼并重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线位走向。提高交通运输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八、强化交通行业治理

(一)深化交通行业体制改革。坚持“积极稳妥、分步推进”的改革原则,积极推动交通行业体制改革。积极推动综合执法改革,在州级层面统筹安排治超协作,着力打通联合治超联动机制的“最后一公里”。拓宽公众参与交通治理渠道,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构建交通运输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建立健全执法风险防控、执法评议考核、执法监督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

(二)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步伐,简政放权,做到州级交通许可事项“应放尽放”。对普货车辆年审、道路运输证配发等即办件,力争实现零跑腿、零见面、零纸质资料“三零”目标,打造“最多跑一次”升级版,力争“一次都不用跑”。主动适应交通综合执法改革新形势新要求,修订完善审批内控制度,努力构建“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服务型政府部门,为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提升交通运输行业软实力。

加强干部人才培养。不断强化交通人才培养,以交通领导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三支队伍为重点,全面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建立健全人才使用与激励机制,促进人才交流合作,高度重视交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和准入管理,努力建设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规范高效、勤政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交通干部人才队伍。

加强科技支撑。坚持把科技引领作为提升服务能力、提高管理效能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努力建立符合交通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工作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对接。聚焦智慧交通、交通安全、交旅融合等关键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强化前沿科技应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交通运输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建设流动文明窗口和恩施名片,实现车、船、港、站、路全覆盖。持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集聚交通行业正能量。挖掘新时代恩施交通精神,积极运用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体,拓宽宣传载体,宣传交通典型人物,推介恩施交通发展的新成绩、新做法和新思路,讲好恩施交通故事,丰富恩施交通品牌内涵。

第四章  环境评价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大气环境得到改善。规划实施后,综合交通体系的骨架网络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质效进一步提升,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运输结构得到优化,绿色交通运输比例有所提高,交通运输综合能耗下降,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相应减少,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公交车比例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逐渐从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转变,城市交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将会降低,空气质量将得到改善。

环境风险事故可能增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的运输需求日益增大,危险品种类越来越多,危险化学品运输量增加,化学品、农药泄漏和易燃易爆品泄漏爆炸等事故将会造成环境风险。通过地表水传播的剧毒化学品运输风险事故可能使危险品进入水源、流动水体,影响水生生物和沿线农作物。通过空气传播的剧毒化学品运输风险事故会造成危险品散发进入大气,累积超过限制量值后,可能会影响附近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毗邻环境敏感区的危险化学品运输爆炸燃烧事故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可能会改变周边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生态系统功能有所减弱。规划的重点交通线路可能会毗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自然文化遗产等生态敏感区。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破坏岩土体的稳定性以及原生地表植被,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部分区域可能会引发水土流失。交通线路的阻隔作用将会造成原自然生态区域的动植物生活环境、水文气候发生变化,也使保护区生物被限制在线路一侧,缩小了其活动地域,隔断了迁徙或惯常活动的路线,影响种群繁衍。

资源承载能力发生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消耗土地、能源、工程物资等资源,资源承载能力面临更大挑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占用一定的土地,工程本身将农田、林地、果园等土地向带状人工廊道转化,挤占农业生产用地。同时,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将加速沿线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土地经济承载量增加,支撑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二、规划实施环境协调性分析

本规划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效衔接,不存在重大矛盾。

重点项目均纳入了恩施州国土空间规划,本规划中各类交通项目总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本规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益,提升了资源、能效综合利用水平。规划线路和场站选址等对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及振动环境的影响均在可控范围内,可以满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三、环境保护措施

优化交通线路走向。合理规划路线方案和站场选址,尽量利用既有交通廊道。交通线路禁止穿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生态严控区、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所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等,尽量避绕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区、饮用水源地二三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生态严格控制区等区域,最大限度降低交通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由于目前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并未完全确定其空间布局,尚需在项目前期阶段具体分析与禁止开发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位置关系,并根据生态敏感区环保要求,优化项目线路走向,改善建设方案,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实施建设项目全周期环境保护。加强交通建设项目节能、节地设计,高效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强化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合理安排工期、工序,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加强施工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交通建设项目扬尘综合治理工作,降低交通项目建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

加强环境风险事故防控。按照《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办法》《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等要求,严格审查企业和个人的从业和营运资质,加强危险品运输管制。对危险品运输车辆实行路线管控,限制其通过人口密集区、环境敏感区等特殊区域。在环境敏感区和特殊地形区设立特别警示牌,降低交通运输环境危险事故发生概率。制定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为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提供应急措施,提升环境风险事故控制能力。

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逐步开展运营工程的环保后评估工作,加大对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加强环境管理,完善环境监测体系。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交通运输部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总揽全局、统筹各方的作用。在恩施州大交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掌握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项目前期约束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州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积极引导多元投资,强化市场运作,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投资建设,灵活运用金融工具盘活存量优质资产,鼓励利用地方政府债券、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积极争取通过车购税和燃油税转移支付资金、上级补助收入、财政预算安排等,多渠道筹集交通发展资金,满足交通建设和养护的资金需求。

三、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完善规划考评机制

增强规划执行力与约束力,对纳入规划的交通项目严格按照建设时序推进。加强项目计划管理,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以省、州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重点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推动全州综合交通科学有序发展。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任务落实的督办和检查,及时做好规划评估。完善规划执行考评管理机制,保障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注重相关规划衔接,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本规划加快推进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合理制定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建立有效保障机制,确保规划落实的系统性、连续性。加强项目研究论证和科学决策,做好项目储备,合理把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机与节奏。切实提高前期工作质量,满足建设项目决策要求、生态环保要求、安全性设计要求,力争具备条件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早开工建设、早投入运营,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