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改《百亿元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5-06-21
关于修改《百亿元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位局领导、各科室、各直属单位:

根据局长田凤培同志指示,《百亿元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因篇幅长,不再打印纸质版本下发,请尽快登录州畜牧兽医信息网"通知公告"一栏查看并进行修改,修改意见要详尽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然后于近期组织讨论。

局办公室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百亿元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征求意见稿)

恩施州畜牧兽医局

2009年7月编印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规划编制人员

主编

成员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一、前言

二、编制规划的目的意义

三、编制规划的依据

四、规划的范围及期限

五、规划的可行性及在实施中必须注意的若干重大问题

(一)规划的可行性

(二)规划实施中必须注意的若干重大问题

  第二章  畜牧产业发展及畜牧业资源现状

一、畜牧产业的发展状况

(一)畜牧产业已经成为全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健全,有一支与"三农"联系最紧密的专业技术队伍。

(三)以肉食品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工业兴州的重要力量

(四)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迅速

(五)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六)畜禽疫病的防控有力

(七)饲料工业可望成为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畜牧业资源现状

(一)畜禽品种资源

(二)饲料资源

(三)草山草坡资源

(四)蜜粉植物资源

三、畜牧业发展和畜牧业资源综合评价

(一)畜牧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生产总量仍然相对较低。

(二)畜牧产业的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与丰富的草地资源相比仍不相称。

(三)畜禽良种化程度提升,但地方良种遗传资源的保护难度加大。

(四)畜牧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现雏形,但产业链尚未牢固建立

第三章  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原则

(二)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原则

(三)坚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原则

(四)坚持效益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三、总体目标

四、规划布局

(一)畜禽品种区域规划布局

(三)年度生产规划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一)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

(二)加大财政、金融对畜牧产业的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

(三)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畜牧业发展和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

(四)赋予州、县市畜牧兽医局应有的执法主体地位

二、建立和完善畜牧科技保障体系及服务机制

(一)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二)饲料饲草加工供应体系

(三)畜禽疫病防控体系

(四)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及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五)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三、着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

四、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五、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七、加强领导。

附件:

附表一、恩施自治州2008年基本情况表

附表二、恩施自治州2008年农产品产量表

附表三、恩施自治州2008年畜牧业生产情况表

附表四、恩施自治州2008年农牧业产值情况表

附表五、恩施自治州2008年畜牧产业综合产值统计表

附表六、恩施自治州百亿元畜牧产业规划总表

续表六-1、恩施自治州百亿畜牧产业2009年分县市规划表

续表六-2、恩施自治州百亿畜牧产业2010年分县市规划表

续表六-3、恩施自治州百亿畜牧产业2011年分县市规划表

续表六-4、恩施自治州百亿畜牧产业2012年分县市规划表

续表六-5、恩施自治州百亿畜牧产业2013年分县市规划表

续表六-6、恩施自治州百亿畜牧产业2014年分县市规划表

续表六-7、恩施自治州百亿畜牧产业2015年分县市规划表

附表七、恩施州百亿元畜牧产业发展项目规划表

附图:恩施自治州百亿元畜牧产业规划布局图

附件下载:百亿产业规划附表一至四;百亿产业规划附表五至六。

第一章  总论

一、前言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的推进,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一大批重点项目动工兴建,特别是"两路"即将建成通车和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建设项目的启动,为湖北省唯一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范围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提供了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恩施州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畜牧业资源的禀赋,结合已有的发展基础,适应国内国际刺激经济增长,努力扩大内需的大环境,制定好恩施州百亿元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实现恩施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畜牧产业内部结构、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和提高全州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根据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六部门《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意见》和《恩施州委、州政府关于2009年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和《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印发<恩施州特色农业产业2009-2015年发展规划>的通知》,完善和细化畜牧产业的专题规划和实施措施,力争到2015年实现牧业综合产值过百亿,特制定《恩施自治州百亿元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二、编制规划的目的意义

编制本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了解和掌握恩施州畜牧产业的发展基础,从全州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养殖业发展的大环境,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寻觅亮点,因地制宜地推进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百亿元畜牧产业,从而实现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产业兴经济,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州畜牧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抢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实验区和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兴产业、打基础,建项目、增后劲,创特色、树品牌,优环境、促和谐"的工作思路,摸清全州畜牧产业的发展底数,编制和组织实施好未来6年(2009~2015)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全州形成产业特色日渐鲜明、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整体技术水平日益先进、产值最终逾越百亿的畜牧产业格局,为推动全州城乡协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编制规划的依据

(一)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六部门《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意见》

(二)《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

(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

(四)《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印发<恩施州特色农业产业2009-2015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规划的范围及期限

规划范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2市6县

规划期限:2009年至2015年

五、规划的可行性及在实施中必须注意的若干重大问题

(一)规划的可行性

1、具有规划实施的国家大环境支撑,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日益优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和省进一步重视"三农"工作,在我州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湖北省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以及西部开发、扶贫开发、民族政策扶持等,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尤其是近年来生猪价格的波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比如,在2007年5、7月两次肉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时,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就这一问题作过多次重要批示,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生猪、奶牛的产销问题,省、州主要领导都亲自过问。从中央到地方,采取生猪良种补贴、扶持标准化规模生产、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一系列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对生猪生产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扶持;在2009年5月出现猪肉价格下滑,造成养猪户亏损时,中央又采取增加国家猪肉储备,批量收购冻肉,对市场进行了有力地调剂。为切实解决畜牧业用地问题,国家农业部和国地资源部以国地资发[2007]220号文件印发了《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省政府又以鄂政发[2007]67号文件印发《关于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今年以来,在刺激经济增长,努力扩大内需的预算内投资中,给我州的县市兽医诊断室、乡镇兽医站的基础设施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一切都为本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具有明显的牧业资源优势。

我州的饲料饲草资源和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满足规划中对资源的需求,不存在材料、能源、土地等主要生产要素的制约。

3、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技术保障。

畜牧产业已经成为全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各类畜、禽及蜜蜂都有较成熟的规范养殖技术,只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科学推进,完全可以确保规划的实现。

4、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要求。

畜禽产品为人民生活的必须品,本州多数畜禽产品通过了湖北省农业厅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属绿色食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要求。

5、回乡创业从事畜牧产业的人员增加。

从外地回乡创业的人群中,有许多选择了养殖业项目,在家乡办起了一个个畜禽养殖场,并取得成功。比如恩施市目前规模养猪、养羊、养牛、养鸡的共481户,其中回乡创业的就有175人,占规模养殖户的36.4%;建始县长梁乡瓦子院村李斌、黄世军等五位青年返乡后,共同投资20万元办起了千只养鹅场,箭竹村返乡青年向道明投资200多万元办起了养猪场,钰洪村返乡人员周碧书办起了养牛、养羊场……,总之,全州到处都可以见到回乡创业人员兴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好典型。这些回乡人员的创业,不仅是带回了资金,带回了技术,带回了人才,更重要的是带回了信心,带回了理念,带动了本地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二)规划实施中必须注意的若干重大问题

1、疫病和市场双重风险问题

在规划的实施中,疫病和市场是随时都可能遭遇的两大风险。近年来频频暴发的畜禽疫病和周期性发生的畜产品市场低迷,给养殖户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人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养猪是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真难得,要是染上了瘟疫病,到手的钱财莫想得"。可见规避这两大风险对实现百亿元畜牧产业规划是多么重要!因此,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工作,防控疫病发生;坚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借鉴"逢贱莫懒、逢贵莫赶"的历史经验,规避市场风险。努力把疫病和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以确保规划的全面实现。

2、龙头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农户)利益联动机制问题。

从目前全州的畜禽产品的收购加工情况看,一方面屠宰加工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加工增值计划落空。据统计,2008年州内屠宰加工企业实际屠宰生猪的数量仅占外销数量的19.86%,为设计屠宰规模的25.46%;实际加工的畜禽产品也仅占设计能力的8.45%,基本上处于"半饥饿"的状态。另一方面州内出栏的猪、牛、羊等畜禽产品,又大量以鲜活形式销往州外。为什么养殖户和猪贩子愿意花高额的运输费用,甘心冒长途运输的风险,把活畜远销外地呢?当然是经济效益问题。当前,州内的屠宰加工企业大多没有与养殖企业(农户)建立起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没有形成有机的产业链条,而是各自为政、随行就市的买卖关系。养殖企业生产的活畜是哪儿出的价高就往哪儿卖,惜售、抛售的情况时有发生,盲目性很大。因此,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务必探索解决好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的路子,建立两类企业之间紧密的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关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订立产销合同,实行订单养殖,订单收购;二是在加工企业股份中,鼓励养殖企业(农户)自愿入股或购买股份。从而建立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3、资金投入问题。

多年以来,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已显不足。而实施本规划必须配套的项目就有XX个,需资金X亿多元,在本财政和企业投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出现很大困难。因此,州、县各级政府要尽力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扩大招商引资、社会融资和鼓励个人投资,多渠道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4、规模养殖的用地问题。

畜禽规模养殖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好规模养殖的用地问题,是发展规模养殖业基础条件。2007年,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下发的《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中对各类不同形式的规模养殖用地作了明确规定,经过近两年的实际运作,效果较好。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规模养殖的用地问题,一是要认真落实好文件精神,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履行职责,提高办事效率,为规模养殖企业(农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土管、畜牧协助规模养殖企业(农户)做好规划,用好、用活、用足现有政策,以加快规模养殖的发展速度。

5、环境保护问题。

一些县市对农业污染源普查表明,规模养殖户没有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的,或没有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仍占较大比例,甚至还有部分农户和养殖场将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污染。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将会有更多的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涌现,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认真解决好这一技术问题,不能以牺牲环境保护为代价来换取畜牧业发展。对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在栏圈设计和建设中,必须做到干湿分离,雨污分离,三池(沉淀池、沼气池、氧化池)配套,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利用生物发酵的方法解决粪便"零排放"问题。

第二章  畜牧产业发展及畜牧业资源现状

 一、畜牧产业的发展状况

(一)畜牧产业已经成为全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州畜牧生产连年发展,节节攀升。到2008年,畜牧业产值达50.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5.82%。按可比价计算,比2000年的26.12亿元增加24.28亿元,增长92.94%。比2005年的38.62亿元增加11.78亿元,增长30.51%。农民人平畜牧业纯收入419.2元,占第一产业人平纯收入的33%,畜牧产业已经真正成为恩施自治州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2008年畜牧产业内部各品种的发展势头良好:

生猪出栏353.53万头,比2003年的314.54万头,增40万头,上升12.7%;年末存栏生猪362.73万头,其中存栏能繁母猪37.53万头,分别比2003年的存栏生猪274.86万头、能繁母猪24.14增长32%和55.5%。2008年的肉猪出栏率达148.53%,比2003年的116.44%,提高了32个百分。这说明,近5年来,全州生猪生产的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基础比较稳固。

牛出栏6.07万头,比2003年的4.67万头增加1.4万头,增长30%年末存栏28.48万头,其中役用牛18.87万头,能繁母牛12.31万头。与2003年比较,存栏总数基本持平,而役用牛减少1.4万头,下降7.4%,能繁母牛数量增加1.57万头,上升12.8%。

羊出栏41.22万只,比2003年26.58万只增加14.64万只,上升55%,年末存栏39.21万只,其中存栏能繁母羊18.52万只,均与2003年持平。

家禽出笼679.35万只,年末存笼579.29万只,禽蛋产量18875吨。比2003年462.01万只、522.48万只、15537吨,分别增长17.27%、10.9%、21.5%。

肉类总产量327088吨,其中猪肉297432吨、牛肉8088吨、羊肉8107吨、禽肉13329吨,比2003年的274094吨、258642吨、4206吨、3464吨、7695吨分别增长19.33%、15%、92.3%、134%、73.22%。羊肉增长幅度最高,牛肉次之,禽肉第三,均高于猪肉的增长幅度。同时肉类的生产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按2008年全州农村91.15万户、333.23万人计算,户平产肉358.85公斤,人平98.16公斤,比2003年的292.43公斤、81.43公斤分别增长22.7%、20.55%。如果将2008年的肉类总产量全部折成猪肉计算,相当于人平出栏活重200公斤的生猪1.3头。在2008年的肉类总产量中,各类肉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猪肉90.93%、牛肉2.47%、羊肉2.48%、禽肉4.08%,与2003年比较,猪肉下降3.37个百分点,牛肉、羊肉、禽肉分别上升1.22、0.94、1.27个百分点。

(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健全,有一支与"三农"联系最紧密的专业技术队伍。

全州畜牧兽医组织机构健全,州及二市六县都设立了畜牧兽医局,88个乡镇都设立了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有干部职工及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4515人,其中乡村兽医4266人;有3700多名技术人员常年走村串户,钻猪圈、爬牛栏,为养殖业主服务,是一支与农民联系最紧密、服务最直接、任务最具体、工作最辛苦、群众最离不开的一支专业技术队伍。

(三)以肉食品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工业兴州的重要力量

2008年,全州已建成投产以肉食品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企业17家,拥有固定资产3亿多元人民币,设计年屠宰加工能力达282.4万头(只)。其中,湖北恩施九洲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发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来凤安普罗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始县九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建始县银冠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利川市恒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巴东雨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肉食品加工企业已成为全州知名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利川市多仁多有限责任公司年屠宰加工200万只家禽的自动化生产线也已建成投产。2008年全州实现生猪屠宰加工70万头,生产初精深产品14万吨,带动生猪养殖农户30万户;产品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占全州100家农业产品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的35%;实现利润3000万元,占全州100家农业产业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的47%。

(四)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迅速

在实现生猪"四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生猪"三优"计划,全面推广内三元杂交猪,积极发展外三元杂交猪,三元杂交猪比率提升到70%。2008年,建成了恩施、来凤两个外来良种猪繁殖场和州恩施黑猪保种场,改扩建生猪人工授精站300个,总数达到800个。建立了以州县(市)为主的恩施黑猪母猪核心群、以乡镇为主的良种母猪繁殖群和以大户为主的生产群,生猪人工授精站网络遍布全州。生猪的"三群一站"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同时,根据恩施山区的特点,狠抓了生猪生产的小户连片型、小区连户型、大场大户带动型三种养殖小区建设。到2008年,全州已建成万头猪场8个,千头及其以上猪场122个,5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499户;标准化"150"模式养猪大户552户,"1235"模式养羊大户417户,"林下放养"模式养鸡大户1800户,全州建成沼气池402400口,"猪-沼-X"模式养猪大户64011户,家庭牧场示范户3019户。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促进了小户向大户集中,小规模向大规模扩展的走势,2008年规模养殖大户出栏的畜禽数量占全州畜禽出栏总量的20%以上。

(五)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全州已有6个县市的13家企事业单位申请的畜禽产品产地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8个畜禽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证书》。通过湖北省农业厅认定的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涉及全州6个县市29个乡(镇),规模达到肉猪150万头、肉牛3万头、肉羊20万只、肉鸡和蛋鸡75万只;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畜禽产品有猪肉52200吨、青龙景阳鸡肉375吨、景阳鸡蛋40吨。

(六)畜禽疫病的防控有力

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常年坚持对动物一般疫病实施计划免疫的同时,对猪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羊痘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免疫密度力求达到100%。通过春秋免疫注射、坚持月月补针,严格检疫监管、定点监测疫情、彻底消毒灭源、应急昼夜值班等综合防制措施的全面实施,有效地防御了畜禽疫病的发生。

(七)饲料工业可望成为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饲料是畜牧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畜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饲养水平的提高,饲料单一,有啥喂啥的落后状况已经有了根本改变。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以下统称为商品饲料)在养猪、养禽中日益普及。2008年,在全州91.15万农户中,有82万多农户都饲养了数量不等的畜禽,有的还办起了标准化的规模养猪、养鸡场。仅就养猪而言,2008年全州有近70万个猪场(户)购买和使用了商品饲料,占养猪场(户)总数的80%左右。当然这70万个场(户)所养的猪也并非从小到大都饲喂商品饲料,其中农户自宰自食的猪,只在生长阶段使用添加剂预混料或浓缩料,育肥阶段则采取传统的饲养方法;而准备出售的商品猪几乎是全部使用的商品饲料。以2008年为例,在全年出栏的353.53万头生猪中,约40~50万头完全没有用过商品饲料,有150万头是在生长阶段使用商品饲料,还有150多万头则是全期使用商品饲料,将它们统一折算为全期使用商品饲料约220万头,占出栏生猪总量的62.2%。这220万头猪使用的商品饲料既有配(混)饲料,又有浓缩饲料,还有添加剂预混料。按照它们在饲料中添加的不同比例统一折算成浓缩饲料约18万吨。这18万吨浓缩饲料就是全州目前饲养肉猪(不包括种公猪、母猪、乳猪,更不包括家禽和牛羊)对商品饲料的最低需求量。随着畜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饲养水平的提高,这个用量还会成倍增长。

再看看我州2008年商品饲料的生产情况:据统计,全州21家饲料生产企业,全年生产各类猪用饲料7884吨,其中配合饲料355吨、浓缩饲料5089吨、添加剂预混料2440吨。将以上三种饲料全部折算成浓缩饲料为8万吨,本可满足州内45%的需求量。而实际上,本州生产的饲料除配合料和浓缩料大部分是在州内销售外,添加剂预混料50%以上是销往州外,在州内的销售量约1200吨左右,相当于7800吨浓缩料。连同在州内销售的配合料、浓缩料一起折算成浓缩料共计为12980吨。这就是说本州饲料加工企业生产的饲料在州内的销售量仅占全州实际用量的7.2%,90%以上的饲料销售市场被外地占领的。外地在本州推销饲料的厂家和品牌达数十个,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而我州因饲料工业起步晚、技术力量薄弱,加上交通不便、原材料运输成本高,饲料生产企业规模不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没有知名品牌,在销售中有的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是"墙内开花墙外红"。故饲料工业目前仍是我州的一大薄弱环节,因而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只要紧紧抓住"两路"即将贯通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地方饲料工业,开发、生产适合本州饲料资源和饲养条件的优质浓缩饲料为重点,配合科学饲养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强大的销售网络,迅速占领州内饲料市场,饲料工业就必将成为全州畜牧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畜牧业资源现状

(一)畜禽品种资源

恩施地区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精心挑选和培育出多个适合山区生态环境和经济需要的畜禽品种,经多次资源调查认定有恩施黑猪、恩施山地黄牛、恩施山地水牛、恩施白山羊、恩施狗头山羊、利川马、景阳鸡、恩施麻鸭、"阿塔霞"乌骨鸡、中华蜜蜂等10个地方优良品种。

1、恩施黑猪恩施黑猪属西南型肉脂兼用型猪种,1959年湖北省开展地方家畜良种调查时,将恩施黑猪、长阳黑猪和郧阳黑猪合在一起定名为"鄂西黑猪"。1979年,农业部、省、地区再次组织对恩施黑猪猪种进行了调查,1981年又进行了复查,1981年8月,《中国猪种志》编辑组在昆明召开的西南地区猪种资源讨论会上,拟将恩施黑猪列为中国"湖川山地猪"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5月中旬,农业部畜牧总局组织《中国猪种志》编辑组专家到恩施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经进一步确认后,将"湖川山地猪"第一批编入了《中国猪种志》。

恩施黑猪全身被毛黑色。根据体型大小和成熟早晚的差异分为大、中、小3个类型,以中等体型的恩施黑猪数量最多、质量最优,定为恩施黑猪猪种的代表。

中型猪又称为"二眉猪",头稍长,额上似有两道眼眉的横形皱纹,耳中等大、软而下垂、皮肤皱襞少,背腰平直,腹大而不拖地,四肢健壮。主产区在咸丰尖山、活龙、小村、清坪,利川沙溪、柏杨、黄泥塘,恩施盛家坝、白果等地。

大型猪称为"狮子头",额上有较深的皱襞花纹,体质较疏松,毛密鬃硬,皮肤皱襞多而深,膝部多"穿腿裤",颈下垂肉明显,尾帚长过飞节。主产区在鹤峰清湖、下坪等地。

小型猪因头直长,嘴筒尖,形似狗头,又称为"狗头猪",体型较小,耳小,耳廓较硬,结构紧凑,皮肤无皱襞。主产区在恩施石窑、红土,建始红岩、三里,巴东沿渡河等地。

恩施黑猪性成熟较早,公猪在55日龄,体重14千克左右,即有爬跨行为,8~10月龄配种较为合适,利用年限一般在5年左右。母猪一般在90~120日龄第一次发情,发情周期18~21天,持续3~5天,发情征候明显。怀孕期平均113.92天,一般在仔猪断奶后5~7天发情配种。平均产仔数:初产8.69头,二产10.27头,经产11.88头。1胎产仔最高的达20头。

恩施黑猪耐粗饲,素有"草膘猪"之称,肥育性能较好。按南方饲养标准饲养,240日龄活重达92千克,肥育期平均日增重509.13克;在农村粗放的饲养条件下,平均日增重可达400克以上。屠宰率71.66%,花板油占活重的11.24%,腿臀比25.14%,瘦肉41.8%,肥肉36.63%,皮10.25%,骨9.19%。肉色鲜红,细嫩多汁,味道香郁,鲜美爽口,宜于制作乳猪、火腿、香肠和熏肉。

恩施黑猪用中约克、大约克、巴克夏、长白、哈白、苏白、内江、荣昌、监利等国内外猪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利用都有一定的效果。90年代初用大约克与恩施黑猪进行二元杂交,随后又用长白猪进行三元杂交,效果十分明显。6月龄的三元杂交猪即可育肥到活重90公斤,瘦肉率提高到53%以上。目前长大恩三元杂交是我州的主要杂交利用方式。

目前,恩施黑猪的数量急骤减少,质量有所下降。2001年底,全州存栏能繁母猪89480头,种公猪76头,2008年末,全州能繁母猪存栏不足5万头,种公猪不足50头。

恩施黑猪是我州优良的地方猪种资源,具有适应鄂西南高山地带生态环境饲养、肉脂适于腌制火腿和腊肉等优良特性,与外来良种猪进行杂交效果也很好。应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保护,并积极开展选育工作,不断扩充种猪数量,提高种猪质量。同时进一步开展杂交优势利用,在保持恩施黑猪优良特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育肥猪的日增重和瘦肉率。同时注重火腿、腊肉、香肠等肉制品的研究开发,扩大销售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2、恩施黄牛恩施黄牛是恩施山区的一种小型役用黄牛。遍及全州各地,其中以二高山地区和部分高山地区密度最大,2008年全州共有恩施黄牛199351头,其中能繁母牛87836头。恩施黄牛瘤峰明显,垂皮发达,被毛浓密有光泽,毛色多为黄色,其次为黑、褐、草黄。皮肤有弹性,头短,额宽平。公牛头较粗重,颈粗短,母牛较清秀,颈薄长。背腰宽而平直,胸深、腹大、尻斜、尾长,四肢较短,筋骨明显,蹄质坚实。体型较小,发育匀称,平均体重:公牛294.67千克,母牛218.99千克。恩施黄牛的役用性能好,在粘壤地中平均耕深13.51厘米情况下,每小时耕地0.27亩。平均挽力121~165千克。肉用性能较好,青年母牛屠宰率可达51.45%,净肉率39.65%,老龄牛肉质稍次。繁殖性能:公牛1.5~2岁性成熟,2.5岁开始配种,种用时间3~5年。母牛10~12月龄开始发情,初配年龄为32月龄。母牛的发情周期为20天,发情持续期2.3天,妊娠期283天。终身产犊4-8头。

1957年曾引进过秦川牛改良恩施黄牛,杂交效果较好,20世纪80年代又开始用西门塔尔杂交改良本地黄牛取得显著效果。不仅体格加大,肉质也有很大改善。此外,用利木赞、安格斯、海福特、抗旱王、夏洛来等良种公牛的冻精与恩施黄牛输配进行杂交改良,效果也十分明显。

3、恩施山地水牛恩施山地水牛为恩施自治州各水稻产区的主要役畜,属沼泽型水牛中的中小型牛种,因产区海拔高度不同,生态环境各异,水牛在体型大小和体态结构上形成两种不同的类型,即平坝型(体型较大,主产区为来凤县)和山原型(体型较小,主产区为利川市)。2008年底,全州共存栏恩施山地水牛80135头,其中能繁母牛34735头。

恩施山地水牛外貌特征基本一致,全身结构紧凑匀称,体质强健,肌肉结实丰满;头大小适中,额宽而平,鼻孔大;中型水牛角长,弧度大,小型水牛角则细短;公牛多为"龙门角",粗长,向上;母牛多为"茶盘角",细短,后仰;耳小灵活,眼大有神,肩颈结合紧凑,背腰平直,腹部充实,尻倾斜。母牛乳房发育欠佳,乳头较短,皮硬毛粗,毛色以青色为主,芦花、灰白色次之。均有明显颈纹。恩施山地水牛适应能力好,抗病能力强,耐粗饲,性情温驯,易于管理,好使役,能吃苦耐劳,但抗热能力较差,喜欢浴水。

恩施山地水牛的役用性能较好,在一般情况下,平均日耕地约3亩左右,中型水牛平均挽力为462.9千克。产肉力较低,净肉率31~33%。公牛3岁开始配种,6~7岁即行阉割,以便于管理和使役。母牛初配年龄为2.5~3岁,发情周期25天左右,持续期3~5天,可常年发情,妊娠期315天,产后第一次发情平均为35天。母牛繁殖年限一般15岁左右,高的可达18岁,终身产犊8~10头。

此外,2008年全州规模较大的奶牛饲养场有10多个,年末存栏黑白花奶牛338头,年产奶量达699吨。

为了改良本地水牛,曾先后引进过摩拉牛、尼里牛进行杂交,效果良好。

4、恩施马头山羊恩施马头山羊头上无角,额较窄,形似狗头,故又名狗头山羊,以个体较大,肉和板皮质量优良而著称,是肉皮兼用的山羊地方优良品种。恩施马头山羊在州内饲养历史比较悠久,据《利川县志》记载,明清时代利川民间就有养"犬羊"之说。现主要分布在本州的巴东、建始、恩施3县市和宣恩的部分地区,经近几年的引种和推广,现在全州各县市均有饲养,总量约有20多万只。

恩施马头山羊结构匀称、体质结实,全身被毛白色,毛短贴身,有光泽,绒毛少;头大小适中,无角,有角痕;耳长而灵活,皮薄而柔软,富弹性。公羊肩、背、腹部被毛较长,颔下有髯,颈较粗短,颈下多有两个肉垂,前胸发达;母羊颈较细长,清秀,后躯发育良好,肢间距离大,肢势端正,蹄质坚实,乳房较为发达。马头山羊在胚胎期生长发育良好,初生重比有角羊大,生长速度快。

马头山羊的肉用性能好。在全年放牧的情况下,12月龄阉羊体重可达40千克左右,18月龄可达50~60千克,如适当补料,可达80~90千克。12月龄屠宰率为57.87%。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马头山羊板皮质地优良,结构致密,拉力强、弹性好、油性足,为重要的出口物资。马头山羊乳房发达,呈球形,乳头排列整齐,泌乳性能比角羊好。马头山羊公羊4~6月龄、母羊3~5月龄性成熟。初配年龄以1岁或体重达到25千克以上为宜。母羊发情周期为15~20天,发情持续期为24~48小时,发情季节一般集中在春秋季,妊娠期为150~152天。

5、恩施白山羊恩施白山羊在省内统称宜昌白山羊,是我州各族人民广泛饲养且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良种,以高山最多,二高山次之,低山较少。由于恩施山区的地形、气候复杂,地势相差悬殊,植被多为灌丛,呈季节性生长。白山羊为了适应山地生活条件,形成了上"秋膘"的能力,以维持枯草季节的营养需要,故民间素有"白露肥牛羊"之说。恩施白山羊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生态条件和长期的定向选择下,形成了具有结实的体质、发达的消化器官、强健的四肢、行动灵活、善于攀登等特点。该羊种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肉用价值高,板皮质量好。

恩施白山羊全身被毛白色,头大小、长短适中,公母羊均有角,并向两后侧倒偏,额上有鬣毛,颔下有髯。母羊颈较细长、清秀,公羊颈较粗短、雄壮。背腰较平直,腹大而圆。四肢肌腱明显,蹄质坚实,前肢直立,后肢略弯曲。

恩施白山羊的板皮厚薄均匀,质地紧密细致,油性足,弹性强,以"以宜昌路山羊板皮"的名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肉用性能较好,屠宰率一般为55%左右,宰前活重在50千克以上的,屠宰率可达60~65%。其肉质细嫩,脂肪丰富。恩施白山羊性成熟较早,母羊3~5月龄、公羊4~6月龄性成熟。一般6~8月龄配种。母羊的发情周期为15~25天,发情持续期1~3天,配种时间一般在发情后的第二天较为适宜。怀孕期150天左右。种羊的利用年限:母羊一般6~7年,公羊一般3~5年,最长者公羊可达7年,母羊可达10年。

建国以来,恩施地区引进过多种山羊品种,如成都麻羊、萨能奶山羊、南江黄羊、黑山羊、波尔山羊等。目前除奶山羊外,其他各品种山羊均有饲养。用波尔山羊、南江黄羊与恩施白山羊杂交都有显著效果。

6、景阳鸡景阳鸡主产于本州建始县景阳河(清江中游)沿岸,故名景阳鸡。据实地考察,其品种形成的原因是清朝末年比利时天主教传教士在景阳建立教堂传教时,带入鸡种与本地土鸡杂交繁衍,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培育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新的鸡种。主要特征是腿高粗壮,头大,单冠,冠色有乌、红两种,冠齿7~9个。公鸡冠大而直立,肉垂大,母鸡冠多偏向一侧。喙乌色,喙尖米黄色。眼部虹彩金黄色。耳多为绿色,次为白色。羽毛有粟麻和黄麻两种。粟麻公鸡毛色较淡,公母鸡项羽、主翼羽、主尾羽末端羽毛为黑色,其他为粟麻色。黄麻羽公鸡羽色红亮,项羽、主翼羽、主尾羽末端为黑色,母鸡全身羽毛为浅黄麻色。皮肤有两类,以乌皮为主,黄皮次之。腿以乌色为主,青色次之。产区群众认为,景阳鸡的体型外貌以"红冠、绿耳、乌皮、青腿、个大"为最优。成年公鸡平均体重达3.5千克,母鸡2.8千克左右。景阳鸡生长较快,产肉率高,300日龄公鸡的全净膛屠宰率为75.1%,母鸡为72.3%。性成熟较晚,公鸡180日龄开叫,母鸡175日龄开产,年产蛋145枚左右,颜色浅褐,平均蛋重55克。在2001年12月湖北省畜牧局组织相关科研、教学及生产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全省的畜禽品种资源进行的第二次较大规模调查中,专家们通过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景阳鸡是国内地方鸡种中少有的大体型肉用鸡品种,具有个体大、性温顺、耐粗饲、产肉多、肉质好、味道鲜,有滋补保健功能等特点,是目前国内稀有的肉用地方鸡种资源,2004年被列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州、县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进行保种和利用。2008年,青龙景阳鸡肉、景阳鸡蛋已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家禽产品。

7、恩施麻鸭恩施麻鸭产于恩施自治州海拔400~1200米的水田地带,全州均有饲养,其中以来凤县、利川市最多,养鸭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恩施麻鸭是一种体型小、觅食力强、产蛋较多、适于山地稻田放养的蛋用型地方鸭种。外形特征是:头大小适中,眼大有神,前躯较浅,后躯宽广,体态匀称,羽毛紧凑,外貌清秀,觅食力强,适于放牧。公鸭头较粗短,额部略高,颈部羽毛为绿黑色,中间多有一圈白毛,尾部有2~4根卷羽上翘,脚短蹼大;母鸭头小而秀丽,颈羽与背羽相同,多为麻色,脚短蹼薄。成年公鸭体重1.4千克左右,母鸭1.6千克左右。开产时间为150~180日龄,年产蛋量180~230个。年集中产蛋两次,2~7月产蛋一次,约占全年产蛋量的70%;9~10月产蛋一次,约占全年产蛋量的30%。每年4月开始孵化育雏。恩施麻鸭的肉用性能较差,4月龄半净膛屠宰率为83.45%,全净膛屠宰率73.56%,成年鸭则二者接近,无明显差异。

恩施麻鸭是可贵的鸭种资源,应在产区划定原种保护区,搞好提纯复壮工作。在生产区有计划地开展杂交改良,使其朝着蛋肉兼用型方向发展。

8、阿塔霞乌骨鸡"阿塔霞"乌骨鸡是2006年在来凤县漫水乡,阿塔峡一带发现的一个鸡群。鸡群被毛黄褐色或麻褐色,片羽、鸡冠、肉垂、嘴、舌、爪呈黑色,屠宰后骨也呈黑色,肉用型体型,母鸡年产蛋150枚,成年公鸡2-2.5公斤,母鸡2公斤左右。2007年漫水乡成立"阿塔霞"乌鸡保种公司对其进行保种和选育,现存笼500余只,其中母鸡450余只,公鸡50只。

此外,建国以来,我州从外地引进的鸡、鸭、鹅和珍稀特禽数十个品种,如来航鸡、泰和鸡、九斤黄、罗斯鸡、罗曼鸡、星布罗、艾维茵、狄高黄、爱拔益加、三黄鸡、尼克、海蓝灰、岭南黄、湖北红鸡、北京鸭、樱桃谷鸭、康贝尔鸭、四季鹅、白鹅、美国肉用王鸽、七彩山鸡、鹧鸪、鹌鹑、兰孔雀、澳洲驼鸟、珍珠鸡等等,现在全州各地仍有饲养,2008年末存笼1.54万只。

9、利川马利川马是我国的一个优良地方马种,主产于本州利川市,全州各地及五峰、长阳、宜昌、秭归等县均有分布。利川市养马业历史十分悠久,据考证至今已有600多年的饲养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畜禽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十分重视。早在1959年9月湖北省地方家畜良种调查时,利川马就被省内有关专家确认为湖北省的一个地方优良马种,正式定名为"利川马",属西南马型,收录于《湖北省地方家畜良种调查报告》中。1979年,在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中再次得到省里确认,并编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同时得到农业部及国内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编委会委托《中国马驴品种志》编辑组派专家到利川进行实地考察,确认利川马是一个独立的品种。1984年3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马驴品种志》编审定稿会议上,正式将利川马确定为国家的一个地方马种编入《中国马驴品种志》。

利川马为驮、挽、乘兼用。外型短小精悍,细致干燥,四肢健壮,蹄质坚实,行动敏捷,抗寒,耐湿,耐粗饲,特别适宜于在山地饲养和役用。成年公马平均体高125.70厘米,体重292.58千克;成年母马平均体高118.87厘米,体重227.05千克。在饲养上一般以放牧为主,仅晚上补饲草料。利川马的役用性能较好,据测定,驮运量一般占其体重的14.9~27.3%,行走山路平均驮重为60千克,日均行程30公里,可持续行走7~10天。乘骑每小时10公里,具有良好的爬山和驮运能力。母马性成熟早,两岁多开始配种,终生产驹8~12匹。发情征候明显,发情周期21.5天,发情持续期7~10天,妊娠期334~337天。产后10~12天进行"血配",其受胎率达85%以上。公马到3岁开始作种用。

利川马因其良好的爬山和驮运能力而广泛用于军需和民运,也是养马户的重要经济来源。1969年以前,利川县外销马骡数百匹乃至上千匹,每匹售价500元以上,好骡好马可达2000元上下,相当于1个中等农户1年的收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事业的迅速发展,马的作用逐渐被替代,利川马的数量逐年减少。2008年末全州存栏马724匹,主产区利川市仅存栏488匹,比2001年的1264匹减少776匹,下降61%。

10、蜜蜂恩施地区饲养的蜜蜂主要有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蜂两大品种,以中华蜜蜂所占比重最大。中华蜜蜂是恩施地区的一个古老品种,它行动灵活轻巧,飞行速度快,嗅觉灵敏,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在蜜源间断,管理粗放,全年定地饲养的情况下,每群蜜蜂也能生产20公斤左右的杂花蜜,适宜在山林地区固定饲养,产量比较稳定;中蜂造脾能力强,产蜂蜡也多;抗病力强,无大肚子病,少蜂螨,既耐热又抗寒;它平时早出晚归,在炎热的中午也不停止采蜜;早春三月,在早晨8点钟,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中蜂就积极出巢采蜜粉,而意蜂要等到10点钟,气温升到13℃以上时才出巢活动;中蜂能抗零下17℃的低温在室外越冬。中蜂的主要缺点是分群频繁,易盗,易逃亡,爱螫人,爱咬旧脾。中华蜜蜂在全州各县市均有饲养,饲养量占全省80%以上,以鹤峰、恩施、利川最多。

蜜蜂是有益于人类的经济昆虫,蜂产品如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等蜂产品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经济价值高,既是医药、食品工业的原料,又是传统的出口物资。养蜂事业具有不占耕地、不争肥料、不争劳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等特点。养蜂的最大经济意义是能为很多农作物如粮食、油料、蔬菜、瓜果授粉,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二)饲料资源

1、谷物及薯类饲料恩施自治州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适于多种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饲料资源十分丰富。以2008年的农作物为例,全年粮食总产为1531073吨,其中水稻388940吨,小麦28474吨,洋芋305863吨,红苕198111吨(薯类产量均按5折1计算),玉米558726吨,黄豆35646吨、杂豆4237吨、大麦、燕麦、荞麦、高粱等杂粮450吨。在过去粮食紧缺的年代以前,玉米、薯类及杂粮大部分是作为人的口粮用的,只有部分红苕、洋芋及其他杂粮的下脚料才作饲料。粮食过关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产水稻的老高山也吃的是大米,玉米、薯类、杂粮仅作调节口味之用,绝大部分都是当作饲料,用于养猪养禽。据测算,2008年用作饲料的玉米约35~40万吨,薯类40~45万吨,黄杂豆1.5~2万吨,

杂粮200~250吨,总量达80万吨左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2、农、工业加工副产品2008年全州有粮油加工副产品米糠4.7万吨,麸皮0.7万吨,菜籽饼3.25万吨以及酒糟、粉渣、秕谷等下脚料,都是很好的饲料。在农村有许多中小型猪场就是依托酿酒厂、粉厂兴办起来的。

畜禽屠宰加工的副产品如骨骼、血液、毛羽、制革的边角料以及不可食的皮、肉和内脏等可以加工成蛋白质饲料。2008年,全州屠宰的猪、牛、羊200多万头(只),屠宰家禽约400多万只,按标准计算,可获得血、骨、毛羽及内杂等1200多万公斤。既是蛋白质饲料,也是矿物质饲料。此外,全州每年还有近百吨缫丝厂的副产品-蚕蛹,若能充分利用也是重要的饲料资源。

3、农作物秸秆、藤叶农作物秸秆主要有稻草、麦秆、玉米秸、豆杂秸秆以及红薯藤叶、洋芋芜子、花生芜子等等,大部分用来饲喂家畜。按粮草之比1:1的实测值计算,2008年全州粮食作物秸秆总量为稻草38.9万吨、麦秆2.8万吨、玉米秆(芯)55.87万吨、豆杂秸秆4万吨以及鲜红薯藤叶99万吨、鲜洋芋芜子153万吨和鲜花生芜子1万吨。这些农作物秸秆资源除部分用作燃料、造纸、就地焚烧或压青沤肥外,约有30~40%作为饲草用于养牛、养羊。

农作物秸秆作饲草的利用方式有3种:

一是直接利用。就是把秸秆直接抛在牲畜圈内,任其自由采食,采食不完的部分沤成肥料。这种利用方法最原始,浪费极大。

二是对鲜嫩的禾秆、藤叶、芜子进行青贮利用。

三是对干枯的作物秸秆进行氨化利用。

4、青绿饲料恩施州的青绿饲料资源丰富,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漫山遍野都有,且农民历来就有采集野生青饲料喂牛羊、养生猪的习惯。常用的野生青绿饲料品种有野兰枝子、野燕麦、野葛叶、红三叶、白三叶、构树叶、弥猴桃树叶、水麻叶、五倍子树叶、剌槐叶、黑麦草、发草、鹅冠草、狗尾草、牛尾巴草、牛积车前草、草木樨、苦荬菜、鸭茅、胡枝子、鹅儿肠、早熟禾、看麦娘、白脉根、紫云英、狗牙根、青蒿、马唐、扁蓄、白茅、糯米条、马齿苋、芭蕉、美人蕉、洋姜等300余种。分布广、数量多、四季不断,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90年代以后,由于农业生产连年丰收,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养殖大户的日渐增多,饲养畜禽的集约化程度提高,饲料添加剂和浓缩饲料的使用量增加,每头(只)畜禽的青饲料用量相对减少。但由于猪、禽的饲养量大幅度增长,牛、羊圈养的增多,加上人工种草、退耕还草面积扩大,青饲料来源广泛,因而使用青饲料养殖畜禽的总量有增无减。除野生饲草资源外,至2008年底全州累计建成人工草地15333公顷、改良草地22000公顷、飞机播种牧草保留面积5333公顷,加上利用土地间作套种聚合草、莨麻、蕉藕、苦荬菜、墨西哥玉米、大利摘割苋、青割玉米、燕麦、串叶松香草、苏丹草、鲁梅克斯、皇竹草、菊苣、牛鞭草、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23333公顷,生产了800万吨以上的优质青绿饲料。据推算,2008年全州被利用饲养牛、羊、兔、鹅、猪等到畜禽的野生及人工种植的青绿饲料总量约在2000万吨以上。

(三)草山草坡资源

恩施自治州的草山草坡资源丰富,为全省之最。有可供利用的草山草坡105.47万公顷,占全州版图面积的42.3%,的全州耕地面积的3.5倍,分别占全省国地面积和草场面积的6.8%和20%,是湖北省天然草场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恩施的草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成片草场多,大部分在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高山。按草场可利用面积计算,66~667公顷的连片草场862处,15.8万公顷;667~3333公顷的连片草场194处,19.7万公顷;3333~6667公顷的连片草场24处,7.7万公顷;6667公顷以上的连片草场12处,9.2万公顷。其中位于的海拨1200公尺以下的成片可利用草场只有23.8万公顷。

第二、草场植被较好,牧草的品质优良。在草场中,生长着野生植物104科,321属,476种。其中可作牲畜饲料用的达200多种,分布面广。可组成家畜基础日粮的有60余种,饲用价值较高的有30余种,其中闻名全国的巴东红三叶牧草面积达2万多公顷。

第三、罕见的硒矿资源。各种植物富含硒元素,草食动物通过摄取含硒草料,可生产出富含硒元素的畜禽产品。

(四)蜜粉植物资源

恩施自治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漫山遍野生长着山区特有的蜜粉植物。其品种繁多、面积大、分布广、花期长、四季衔接。据调查,全区蜜粉植物共48科,121属,197种。其中主要蜜粉植物40种,重要辅助蜜粉植物157种,总面积约1300多万亩,理论载蜂量为40万群。

全区的40种主要蜜粉植物,可利用花期达200天以上,依生长开花季节和生产时序排列为:

春季:油菜、紫云英、野豌豆、柃木等;

夏季:乌桕、洋槐、漆树、柑桔、葡萄栒子、柿树、猕猴桃、红三叶、栽秧泡等。

秋季:荞麦、荆条、芝麻、烟草、乌泡、盐肤木、桂花等;

冬季:柃木、香薷、冰雪草等。

重要的辅助蜜粉植物共157种,从3月到11月花期不断。主要有蚕豆、泡桐、刺槐、黄连、女贞、板栗、枣、向日葵、黄麻、青蒿、野桂花、辣蓼、党参等。

三、畜牧业发展和畜牧业资源综合评价

(一)畜牧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生产总量仍然相对较低。

恩施州的畜牧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已逐步发展壮大。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一,其中,咸丰县达到49.07%,来凤县达到43.57%,都接近半壁河山,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顶梁柱。但畜禽的生产总量与畜牧业发达地区比较,仍然相对较低。全州人平饲养生猪不足2头,人均出栏生猪不足1头;牛羊生产不仅落后于湘西州,而且尚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家禽出笼总量不及江汉平原的一个县市。

(二)畜牧产业的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与丰富的草地资源相比仍不相称。

多年以来,恩施州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就致力于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开展人工种草,发展草食牲畜,现已取得一定成效。2008年与2003年比较,在肉类产量的结构比例中,猪肉产量下降3.37个百分点,牛肉、羊肉、禽肉产量分别上升1.22、0.94、1.27个百分点;同时在牛的年末存栏数与2003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出栏量增加1.4万头,增长30%(与1998年比较,增长了1倍),役用牛减少1.4万头,下降7.4%,能繁母牛数量增加1.57万头,上升12.8%。从这"两增一减"中可以看出"养牛为耕田"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牛的商品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尽管变化很大,但草食牲畜的发展步伐仍嫌太慢,与我州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很不相称。全州草山草坡中天然牧草的载畜量就达100万个牛单位以上,加上20多年的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场的改良,载畜量和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且市场需十分求旺盛。因此,发展牛羊兔鹅等草食畜禽潜力很大。此外,还要充分我州丰富的蜜粉资源,大力发展养蜂,为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更多的"甜蜜"。

(三)畜禽良种化程度提升,但地方良种遗传资源的保护难度加大。

随着生猪"三优"、牛羊禽杂交改良工作的强力推进,引进了大批外来良种畜禽进行扩繁和杂交利用,大大提升了恩施州畜禽良种化水平。与此同时,滥交乱配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部分地区的畜禽品种退化,造成生长速度减缓、个体变小、肉质降低、品味变劣,经济效益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被列为湖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恩施黑猪、恩施山地水牛、恩施黄牛、恩施麻鸭、景阳鸡等地方畜禽良种的保种工作带来更多困难。

(四)畜牧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现雏形,但产业链尚未牢固建立。

畜牧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实行"牧-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和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目前,畜禽养殖的千家万户小群体板块与规范化大规模养殖基地星罗棋布,肉食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饲料加工业如日方升,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基本畅通,但这些相关产业之间却没有形成牢固的产业链,集群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

第三章  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发展思路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畜牧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本州实际,以打造百亿元畜牧产业为目标,以创建畜牧业大县为载体,以强化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为重点,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奋力推进畜牧"一体两翼"(即以生猪业为主体,以牛羊业、家禽业为两翼)以及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畜产品流通等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恩施特色畜牧产业的飞跃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原则

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养殖企业,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基地;通过外引内联,推进强强联合,发展一批品牌有名、竞争有力的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有效地提高恩施州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原则

根据牧业资源、养殖习惯、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条件,对养殖基地,生产、加工企业和饲料、饲草供应等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产业集群的最优化组合,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三)坚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原则

在畜牧业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注意资源保护、集约利用、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确保资源利用方式集约和生态环境友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坚持效益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使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三者兼顾,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州年出栏肉猪700万头、牛12万头、羊80万只,出笼禽1300万只;肉类总产量65万吨,禽蛋产量45000吨,牛奶产量1500吨;养兔业、养蜂业得到相应的发展;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及畜产品流通取得突破性进展,畜产品商品率达到85%以上,畜牧产业综合产值(含加工、流通)达110亿元,其中养殖环节98.3亿元,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9.6亿元,饲料加工产值2.3亿元.

四、规划布局

(一)畜禽品种区域规划布局

1、生猪产业:

(1)建设318国道沿线优质瘦肉型商品猪产业带。

这一产业带包括巴东县的野三关、大支坪,建始县的高坪、三里、红岩、花坪,恩施市的崔坝、沙地、龙凤坝、红庙、屯堡,利川市的团堡、都亭、凉雾、汪营、柏杨、谋道等乡镇。其中XX个乡镇建成生猪大乡大镇,年出栏优质瘦肉型商品猪200万头。

(2)建设209国道沿线优质瘦肉型商品猪产业带。

这一产业带包括巴东县的溪丘湾、茶店子、长梁、邺州,恩施市的白杨、芭蕉、三岔,宣恩县的椒园、珠山、高罗、沙道、李家河,来凤县的翔凤、接龙、大河、旧司等16个乡镇。其中XX个乡镇建成生猪大乡大镇,年出栏优质瘦肉型商品猪200万头。

(3)建设鹤峰、咸丰东南两大片区优质瘦肉型商品猪板块基地

鹤峰板块以走马、中营、邬阳、五里、下坪、铁炉等6乡镇为主,在省际公路鸦来线的太平、燕子、容美等3个乡镇建立生猪产业带。年出栏优质瘦肉型商品猪40万头;

咸丰板块以高乐山、忠堡、丁寨、清坪、黄金洞、活龙、小村、甲马池等8个乡镇为主,年出栏优质瘦肉型商品猪70万头。

(4)建设咸丰县优质商品仔猪板块基地。基地重点在尖山、朝阳寺、甲马池等3个乡镇,年产销优质商品仔猪100万头。

2、山羊产业

(1)建设清江流域商品肉羊基地。

本基地包括建始县的龙坪、茅田、官店、花坪、高坪、红岩,恩施市的崔坝、沙地、红土、三岔、新塘、盛家坝、太阳、板桥,利川市的建南、谋道、柏杨、沙溪、元堡,巴东县的野三关、大支坪、绿葱坡、清太坪,鹤峰县的走马、太平、中营、燕子、邬阳、五里,来凤县的百福司、旧司、三胡,宣恩县的椿木营、长潭河、沙坪,咸丰县的大路坝、活龙坪等37个乡镇,基地年出栏肉羊80万只以上。

(2)建设三峡库区巴东县商品肉羊板块基地。

本板块基地包括巴东县沿长江两岸的溪丘湾、沿渡河、官渡口和茶店子等四个乡镇企业,作为三峡库区肉羊规模化养殖技术的推广示范区,实行茶园养羊、林草畜结合。年出栏肉羊1万只。

3、家禽产业

(1)建设八县市城镇周边家禽养殖板块及国道沿线家禽养殖带。

恩施市以舞阳、龙凤、六角亭、小渡船、屯堡为主产区家禽养殖基地,年出笼肉鸡250万只,禽蛋5000吨;

建始县邺州镇周边养鸡小区及沿318、209国道线家禽养殖带,年出笼肉鸡100万只,禽蛋5000吨;

巴东县以信陵镇周边及野三关镇周边为主的家禽养殖基地,年出笼肉鸡110万只,禽蛋5000吨;

利川市以都亭、东城为中心的家禽养殖小区和沿318国道的家禽养殖带,年出笼肉鸡160万只,禽蛋5000吨;

宣恩县以珠山镇周边为主的家禽养殖基地和以沿209国道的高罗、李家河、沙道恩施麻鸭养殖带,年出笼肉鸡、肉鸭130万只,禽蛋5000吨;

咸丰县以高乐山镇、朝阳寺镇家禽养殖小区、忠堡稻田养鸭小区及沿青狮河、忠建河、唐岩河恩施麻鸭养殖带,年出笼家禽150万只,禽蛋5000吨;

来凤县以翔凤镇为主的生态鸡养殖小区,年出笼鸡、鸭70万只,禽蛋2500吨;

鹤峰县以容美镇周边、走马镇为主的家禽养殖小区和沿鸦来线的太平、燕子家禽养殖带,年出笼肉鸡50万只,禽蛋5000吨。

(2)建设水稻产区恩施麻鸭养殖基地。

来凤县以翔凤镇、三胡为中心的恩施麻鸭养殖基地,年出笼肉鸭80万只,鸭蛋2500吨;

利川市以南坪、汪营、凉雾为中心的恩施麻鸭养殖基地,年出笼肉鸭100只,鸭蛋5000吨;

(3)建设景阳鸡特色养殖基地。

在建始县的景阳、花坪、官店一带建设景阳鸡养殖基地,

年出笼优质肉鸡120万只。

4、肉牛产业

在全州高山、二高山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地区建肉牛养殖小区,推广肉牛短期育肥技术,培植一批标准化规模养牛大户,提高牛出栏率和牛肉质量。肉牛养殖小区规划在:恩施市的板桥、盛家坝、白果、红土、芭蕉,建始县的龙坪、官店、茅田,巴东县的野三关、绿葱坡、杨柳池、大支坪、沿渡河,利川市的建南、谋道、柏杨、沙溪、元堡,宣恩县的椿木营、长潭河、茅坝塘,咸丰县的丁寨、甲马池、清坪、活龙、黄金洞,来凤县的百福司、旧司、革勒车,鹤峰县的走马、中营、燕子、邬阳、五里等34个乡镇。年出栏肉牛12万头。

5、牛奶产业

在全州县市城郊区发展奶牛养殖业,培植饲养奶牛100头以上的大户50户,总饲养量达到8000头,年产牛奶1500吨以上,以满足学生奶和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

6、家兔产业。以利川建南、谋道为中心建长毛兔养殖基地,养殖长毛兔20万只,年生产兔毛60吨以上。

此外,在全州蜜粉植物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发展养蜂事业,大力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力争到2015年,全州养蜂80000箱,产蜂蜜500吨以上。

(三)年度生产规划

2009年:

出栏生猪390万头,其中:恩施市85万头,建始县53万头,巴东县70万头,利川市63万头,宣恩县31万头,咸丰县37万头,来凤县28万头,鹤峰县23万头;

出栏牛67000头,其中:恩施市9700头,建始县2700头,巴东县3300头,利川市19000头,宣恩县13000头,咸丰县11000头,来凤县5000头,鹤峰县3300头;

出栏山羊45.5万只,其中:恩施市7.7万只,建始县13.4万只,巴东县8.7万只,利川市3.6万只,宣恩县3万只,咸丰县1万只,来凤县1.3万只,鹤峰县6.8万只;

家禽出笼750万只,其中:恩施市135万只,建始县110万只,巴东县65万只,利川市155万只,宣恩县75万只,咸丰县85万只,来凤县95万只,鹤峰县30万只;

禽蛋产量21000吨,其中:恩施市2800吨,建始县2100吨,巴东县2200吨,利川市5000吨,宣恩县2800吨,咸丰县3000吨,来凤县2100吨,鹤峰县1000吨;

牛奶产量770吨,其中:恩施市500吨,建始县10吨,利川市10吨,宣恩县195吨,咸丰县2吨,来凤县33吨,鹤峰县20吨;

肉类总产量36万吨,其中:恩施市7.9万吨,建始县5.7万吨,巴东县6.1万吨,利川市5.7万吨,宣恩县2.9万吨,咸丰县3.2万吨,来凤县2.5万吨,鹤峰县2万吨;

畜牧产业综合产值60亿元,其中:恩施市10.5亿元,建始县7.5亿元,巴东县8.4亿元,利川市10.4亿元,宣恩县5.9亿元,咸丰县8.9亿元,来凤县5.8亿元,鹤峰县2.6亿元。

2010年:

出栏生猪430万头,其中:恩施市95万头,建始县60万头,巴东县75万头,利川市70万头,宣恩县35万头,咸丰县40万头,来凤县30万头,鹤峰县25万头;

出栏牛75000头,其中:恩施市11000头,建始县300头,巴东县4000头,利川市21000头,宣恩县15000头,咸丰县12000头,来凤县5000头,鹤峰县4000头;

出栏山羊50万只,其中:恩施市8.5万只,建始县14.5万只,巴东县9.5万只,利川市4.0万只,宣恩县3.5万只,咸丰县1万只,来凤县1.5万只,鹤峰县7.5万只;

家禽出笼830万只,其中:恩施市150万只,建始县120万只,巴东县72万只,利川市175万只,宣恩县80万只,咸丰县95万只,来凤县105万只,鹤峰县33万只;

禽蛋产量23000吨,其中:恩施市3000吨,建始县2300吨,巴东县2500吨,利川市5500吨,宣恩县3100吨,咸丰县3200吨,来凤县2300吨,鹤峰县1100吨;

牛奶产量852吨,其中:恩施市555吨,建始县11吨,利川市11吨,宣恩县215吨,咸丰县2吨,来凤县36吨,鹤峰县22吨;

肉类总产量40万吨,其中:恩施市8.8万吨,建始县6.35万吨,巴东县6.75万吨,利川市6.25万吨,宣恩县3.25万吨,咸丰县3.55万吨,来凤县2.75万吨,鹤峰县2.3万吨;

畜牧产业综合产值66亿元,其中:恩施市11.6亿元,建始县8.1亿元,巴东县9.2亿元,利川市11.5亿元,宣恩县6.5亿元,咸丰县9.8亿元,来凤县6.5亿元,鹤峰县2.8亿元。

2011年:

出栏生猪475万头,其中:恩施市105万头,建始县65万头,巴东县85万头,利川市75万头,宣恩县37万头,咸丰县45万头,来凤县35万头,鹤峰县28万头;

出栏牛81000头,其中:恩施市11800头,建始县3300头,巴东县4000头,利川市22800头,宣恩县16000头,咸丰县13000头,来凤县6000头,鹤峰县4100头;

出栏山羊55.0万只,其中:恩施市9.3万只,建始县16.2万只,巴东县10.5万只,利川市4.3万只,宣恩县3.6万只,咸丰县1.2万只,来凤县1.7万只,鹤峰县8.2万只;

家禽出笼900万只,其中:恩施市160万只,建始县130万只,巴东县80万只,利川市190万只,宣恩县90万只,咸丰县105万只,来凤县110万只,鹤峰县35万只;

禽蛋产量25000吨,其中:恩施市3400吨,建始县2500吨,巴东县2600吨,利川市5900吨,宣恩县3400吨,咸丰县3500吨,来凤县2500吨,鹤峰县1200吨;

牛奶产量930吨,其中:恩施市605吨,建始县13吨,利川市11吨,宣恩县234吨,咸丰县3吨,来凤县40吨,鹤峰县24吨;

肉类总产量44万吨,其中:恩施市9.5万吨,建始县7.0万吨,巴东县7.5万吨,利川市7.0万吨,宣恩县3.5万吨,咸丰县4.0万吨,来凤县3.0万吨,鹤峰县2.5万吨;

畜牧产业综合产值73亿元,其中:恩施市13亿元,建始县9亿元,巴东县10亿元,利川市13亿元,宣恩县7亿元,咸丰县11亿元,来凤县7亿元,鹤峰县3亿元。

2012年:

出栏生猪520万头,其中:恩施市115万头,建始县70万头,巴东县95万头,利川市80万头,宣恩县40万头,咸丰县50万头,来凤县40万头,鹤峰县30万头;

出栏牛90000头,其中:恩施市13000头,建始县3500头,巴东县4500头,利川市25500头,宣恩县17500头,咸丰县15000头,来凤县6500头,鹤峰县4500头;

出栏山羊60万只,其中:恩施市10万只,建始县17.8万只,巴东县11.5万只,利川市4.5万只,宣恩县4万只,咸丰县1.35万只,来凤县1.85万只,鹤峰县9万只;

家禽出笼1000万只,其中:恩施市182万只,建始县150万只,巴东县85万只,利川市210万只,宣恩县100万只,咸丰县110万只,来凤县125万只,鹤峰县38万只;

禽蛋产量28000吨,其中:恩施市3700吨,建始县2700吨,巴东县2900吨,利川市7000吨,宣恩县3700吨,咸丰县3900吨,来凤县2800吨,鹤峰县1300吨;

牛奶产量1000吨,其中:恩施市650吨,建始县15吨,利川市12吨,宣恩县250吨,咸丰县3吨,来凤县45吨,鹤峰县25吨;

肉类总产量48万吨,其中:恩施市10.5万吨,建始县7.6万吨,巴东县8.1万吨,利川市7.5万吨,宣恩县3.9万吨,咸丰县4.4万吨,来凤县3.3万吨,鹤峰县2.7万吨;

畜牧产业综合产值81亿元,其中:恩施市14.2亿元,建始县710亿元,巴东县11.3亿元,利川市14亿元,宣恩县8亿元,咸丰县12亿元,来凤县8亿元,鹤峰县3.5亿元。

2013年:

出栏生猪575万头,其中:恩施市125万头,建始县78万头,巴东县105万头,利川市90万头,宣恩县45万头,咸丰县55万头,来凤县45万头,鹤峰县32万头;

出栏牛97000头,其中:恩施市14000头,建始县4000头,巴东县5000头,利川市27000头,宣恩县19000头,咸丰县16000头,来凤县7000头,鹤峰县5000头;

出栏山羊66万只,其中:恩施市11万只,建始县20万只,巴东县12万只,利川市5万只,宣恩县4.5万只,咸丰县1.5万只,来凤县2万只,鹤峰县10万只;

家禽出笼1100万只,其中:恩施市200万只,建始县160万只,巴东县95万只,利川市230万只,宣恩县110万只,咸丰县125万只,来凤县140万只,鹤峰县40万只;

禽蛋产量32000吨,其中:恩施市4000吨,建始县3000吨,巴东县3000吨,利川市8500吨,宣恩县4000吨,咸丰县4000吨,来凤县3500吨,鹤峰县2000吨;

牛奶产量1100吨,其中:恩施市700吨,建始县15吨,利川市10吨,巴东县15吨,宣恩县280吨,咸丰县10吨,来凤县35吨,鹤峰县35吨;

肉类总产量53万吨,其中:恩施市11.5万吨,建始县8.5万吨,巴东县9万吨,利川市8.5万吨,宣恩县4万吨,咸丰县5万吨,来凤县3.5万吨,鹤峰县3万吨;

畜牧产业综合产值90亿元,其中:恩施市15.7亿元,建始县11.5亿元,巴东县12.5亿元,利川市15.5亿元,宣恩县9亿元,咸丰县13.5亿元,来凤县8.5亿元,鹤峰县3.8亿元。

2014年:

出栏生猪630万头,其中:恩施市135万头,建始县85万头,巴东县110万头,利川市95万头,宣恩县50万头,咸丰县65万头,来凤县54万头,鹤峰县36万头;

出栏牛105000头,其中:恩施市15500头,建始县4500头,巴东县5500头,利川市28500头,宣恩县20000头,咸丰县18000头,来凤县7500头,鹤峰县5500头;

出栏山羊73万只,其中:恩施市12万只,建始县22万只,巴东县13.5万只,利川市5.5万只,宣恩县4.8万只,咸丰县1.7万只,来凤县2.5万只,鹤峰县11万只;

家禽出笼1200万只,其中:恩施市220万只,建始县180万只,巴东县105万只,利川市255万只,宣恩县120万只,咸丰县130万只,来凤县145万只,鹤峰县45万只;

禽蛋产量37000吨,其中:恩施市4500吨,建始县3500吨,巴东县3500吨,利川市9000吨,宣恩县4500吨,咸丰县4500吨,来凤县4500吨,鹤峰县3000吨;

牛奶产量1250吨,其中:恩施市750吨,建始县20吨,巴东县50吨,利川市30吨,宣恩县300吨,咸丰县20吨,来凤县40吨,鹤峰县40吨;

肉类总产量58万吨,其中:恩施市13万吨,建始县9.2万吨,巴东县9.8万吨,利川市9.1万吨,宣恩县4.5万吨,咸丰县5.2万吨,来凤县4.0万吨,鹤峰县3.2万吨;

畜牧产业综合产值95亿元,其中:恩施市17亿元,建始县12亿元,巴东县13亿元,利川市16.5亿元,宣恩县9.5亿元,咸丰县14亿元,来凤县9亿元,鹤峰县4亿元。

2015年:

出栏生猪700万头,其中:恩施市150万头,建始县100万头,巴东县120万头,利川市100万头,宣恩县60万头,咸丰县70万头,来凤县60万头,鹤峰县40万头;

出栏牛120000头,其中:恩施市20000头,建始县5000头,巴东县6000头,利川市30000头,宣恩县25000头,咸丰县20000头,来凤县8000头,鹤峰县6000头;

出栏山羊80万只,其中:恩施市14万只,建始县23万只,巴东县15万只,利川市6万只,宣恩县5万只,咸丰县2万只,来凤县3万只,鹤峰县12万只;

家禽出笼1300万只,其中:恩施市250万只,建始县200万只,巴东县110万只,利川市260万只,宣恩县130万只,咸丰县150万只,来凤县150万只,鹤峰县50万只;

禽蛋产量45000吨,其中:恩施市5000吨,建始县5000吨,巴东县5000吨,利川市10000吨,宣恩县5000吨,咸丰县5000吨,来凤县5000吨,鹤峰县5000吨;

牛奶产量1500吨,其中:恩施市800吨,建始县50吨,巴东县100吨,利川市50吨,宣恩县350吨,咸丰县50吨,来凤县50吨,鹤峰县50吨;

肉类总产量65万吨,其中:恩施市14万吨,建始县10万吨,巴东县11万吨,利川市10万吨,宣恩县5万吨,咸丰县6万吨,来凤县5万吨,鹤峰县4万吨;

畜牧产业综合产值110亿元,其中:恩施市19亿元,建始县14亿元,巴东县15亿元,利川市18亿元,宣恩县12亿元,咸丰县16亿元,来凤县11亿元,鹤峰县5亿元。

(详见附表六1-7)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一)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

一是树立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解决好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规模养殖小区、大中型养殖场的水、电、路、沼气池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纳入统一规划,加速建设,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改善养殖生产条件,推进畜牧产业发展。

二是在乡镇分片建立兽医诊所,村、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建立兽医卫生室,添置防疫诊疗设施,打牢畜禽疫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三是用好2009年中央扩大内需预算内投资用于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资金,建立和完善县市兽医诊断室和新建17个,改建24个乡镇兽医站。同时继续加大建设资金的争取力度,加快基层兽医站建设步伐。

(二)加大财政、金融对畜牧产业的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

一是抢抓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和其他政策倾斜的机遇,努力争取上级的项目支持。

二是将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养殖大户的用电、用水按农业用电用水收费标准收费;

三是降低信用贷款门槛,减化放贷手续。允许以林权证、土地承包经营证、自建房屋产权证、存栏畜禽等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

四是由畜牧业龙关企业、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和州县市财政共同出资组建州级畜牧小额信贷担保中心,为养殖户、营销户及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五是将州、县市动物防疫经费、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经费、执法监督经费和直属事业单位的津补贴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必要时对规模养殖场和屠宰加工企业实行贷款贴息。

(三)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畜牧业发展和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

为了促进畜牧产业发展,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认真贯彻落实。目前已出台的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

生猪调出大县补贴,标准化、规模化生猪饲养粪污处理和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生猪因故扑杀补助经费,畜牧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等等要认真落实,并竭力争取国家级生猪活体和冷冻肉品储备基地落户我州。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下发的《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保障畜禽养殖的用地需求。

(四)赋予州、县市畜牧兽医局应有的执法主体地位

目前全州畜牧系统均为事业单位,担负着百亿元畜牧产业发展的重任,又担当着《畜牧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的执法主体角色,单位的性质与所担负的任务和执法主体角色极不相称。为确保畜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应将州、县市畜牧兽医局界定为行政机关,建立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机构,并明确为推公单位。按照国务院国发[2005]15号文件《关于失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农业部关于深化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的意见》(农医发[2009]9号)文件精神,建立畜牧兽医站并明确为县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设置村级动物卫生室,做到兽医防治服务有场所、有设备、有人员、有经费、有服务承诺。

二、建立和完善畜牧科技保障体系及服务机制

(一)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1、建立地方畜禽良种资源的纯种繁育和原产地保护体系

建立以咸丰尖山、活龙,利川沙溪,恩施盛家坝为中心的恩施黑猪原种保护区,每个县市办好一个恩施黑猪良种母猪核心群场;建立以建始花坪、红岩寺、高坪,巴东野三关、大支坪为中心的恩施马头山羊原种保护区;建立以建始景阳镇为中心的景阳鸡原种保护区;建立以利川南坪、凉雾、来凤翔凤镇、三胡为中心的恩施麻鸭原种保护区;建立以利川市汪营镇为中心的利川马原种保护区;同时对恩施山地水牛、恩施黄牛等地方良种进行资源保护和选育提高。

2、完善畜禽杂交利用体系

生猪方面:

一是在本州南、北四县市各建立一个外来良种纯繁场,引进外来良种猪进行纯种繁育,以保证外来良种公猪的供应。当前主要以引进长白猪、大约克、杜洛克三个外来良种猪种。

二是在一个养殖单元(乡镇或养殖小区),根据其范围大小,生猪饲养量的多少,建立一个适当规模的长大二元杂交母猪繁殖场,为生产群提供二元杂交母猪,杂交公猪一律淘汰育肥。

三是以生猪养殖大户为依托,饲养二元杂交母猪,生产优质三元杂交猪供应市场。确保仔猪做到自繁自养,减少疫病传播。

牛羊禽方面:

牛以引进冻精为主,羊、禽以引进外来良种为主开展杂交利用。

3、建立和完善畜禽配种繁殖网络

一是规范生猪人工授精站网络建设。每个乡镇建立一个中心站,村组则按1:300-500头比例建立一个人工授精站。

二是恢复和建立牛羊的民间配种站和牛的冻精配种站,保障能繁母牛羊能适时配种,避免空怀。

(二)饲料饲草加工供应体系

1、建立饲草饲料生产加工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地方饲料工业。对州内现有的饲料生产企业进行资源重组,重点扶持3~5个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企业,引进知名饲料企业和著名饲料品牌落户我州,做大做强饲料产业。近日,恩施好以多集团组建恩施华硒正虹饲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湖南正虹饲料品牌,筹建年产5万吨配合饲料加工厂即将建成投产,就是引进外地知名品牌饲料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是加强动物营养与饲料配方的研究和生产。根据州内能量饲料(玉米、薯类)丰富的特点,大力开发、加工生产、推广应用与本地饲料品种和养殖水平相适应的环保、安全专用浓缩饲料,稳步发展添加剂预混合饲料,适当发展配合饲料。形成系列化饲料配方、规范化生产加工,科学化推广应用。

大中型饲料加工企业都要加强饲料科研开发力度,积极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优质名牌饲料,研发中草药替代抗生素类无公害药物饲料添加剂,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组建恩施州饲料原料采购供应公司,为州内饲料生产企业、大型养殖企业供应来源清楚、含量准确、货真价实的豆粕、鱼粉、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酶制剂、益生素、饲料保存剂、调味剂等饲料原料。州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州饲料监督检验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公司销售的饲料原料产品进行抽检,从源头上监控并保障加工生产饲料的质量。

四是加大秸杆、糠饼类饲料的开发利用力度,重点发展蛋白质饲料的研发生产。

五是在组织实施草场建设保护工程的同时,全面推行种草养畜工作,稳步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大力推广草场改良、人工种草、草田轮作和林间种草等技术。

2、建立完善饲料营销体系。

饲料生产企业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实现饲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样化,产品更新换代,满足不同畜禽养殖以及不同饲养方式对饲料产品的需求。饲料销售要从方便用户出发,增设网点,实施巩固现有市场,立足州内市场,拓展州外市场,开发省际市场的经营策略,提高饲料入户率。鼓励饲料生产企业在乡(镇)、村设立饲料直销或代销点,直接与养殖场(户)供需见面,开展技物结合式的服务。

(三)畜禽疫病防控体系

建立恩施州畜禽疫病防控中心和县、市级动物疫病诊断监测中心,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承担动物疫病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监测任务;加强乡(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兽医诊断室建设,配备疫病快速诊断箱等设备,充实技术力量,提高动物疫病监测诊断能力。建立检疫网络管理系统,添置技术含量高检疫设备,推广快速、实用的检疫方法;建立动物产地检疫报检点和出县境检疫报检(换证)点;按500个农户落实1名防疫员的要求,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负责动物免疫,疫情监控,消毒灭原工作。加强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确保疫苗质量。坚持执行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并对免疫牲畜实行户口管理和免疫档案管理。切实做到将防控关口前移到引种环节,将防控队伍前伸到村组、农户。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

宣传力度及动物防疫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强化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健全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网络,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的

防控预案,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及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和完善州、县市、乡、村四级独立、完整的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定编、定员、定职责任务、定经费来源。按照"州有教导队,县市有讲师团、乡镇有推广员、村有示范片、组有示范户"的要求,建立技术推广示范网络。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重点推广生猪"150"标准化养殖模式、牛冻精配种及短期育肥技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重大动物疫病程序免疫技术、生猪无公害生产技术、优质瘦肉型猪阶段饲养技术以及"猪+沼+x"、"稻鸭共育"、"鸡山林放养"等畜牧兽医技术。达到牛年均冻精配种5000头以上,,生猪人工授精受配率达98%以上。要充分利用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市县农广校、职校等现有的培训载体,增设畜牧兽医专业,培植后备力量,提高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和广大养畜农户的整体科技素质。同时,建立畜牧业科技培训队伍,创新技术培训的方式方法,利用电脑网络和短信平台等新闻媒体,对农村基层畜禽养殖户的养殖技术进行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畜牧业信息服务窗口。同时,加强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畜牧业信息发布制度。增加畜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灵敏的现代化市场信息传输网络,监测市场畜产品供求和价格动向,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养殖户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进而有效地指导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

(五)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畜牧、工商、商贸、卫生等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强化执法监督与管理手段,提高监管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

二是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严格淘汰劣质种畜禽,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种畜禽活动,从源头实施监管。

三是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严格动物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严格动物产地检疫、市场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和肉类加工厂驻厂(场)检疫。

四是依法管理兽药、饲料的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加大饲料、兽药监管力度,开展兽药、饲料等投入品检测,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违禁药品,严格饲料、兽药生产、销售、使用各环节的定期和不定期抽样监测,严把质量关。

五是进一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实行屠宰加工、肉品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肉品品质检验制度,规范屠宰加工企业的生产行为,打击私屠乱宰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安全肉"。

六是广泛宣传无公害畜产品的标准、准则、技术规程,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生产的试点示范,实行以点带面的推广方式,努力扩大畜禽标准化生产区域。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力争到2015年,把恩施州建成无公害生猪、肉牛、肉羊、肉鸡生产基地,建成无公害禽蛋、牛奶、蜂蜜产品生产基地。

通过加强生产监管,实施标识管理,凡是包装上市的产品要一律标明产地、生产时间、生产环境和生产经营者,实现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推行市场准入及质量跟踪,强化执法监督和市场信息工作,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解决畜禽饲养过程中药物滥用、畜禽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及动物疫病问题,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无公害畜禽产品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力度,引导养殖加工、企业推行GMP,ISO9000系列、ISO14000等多种形式的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率先认定管理规范的龙头企业。

 三、着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

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养殖,是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水平、防御市场风险和实现规划目标的有效措施。因此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以"四大"(大户、大村、大乡和大县)建设为载体,培植一批大场、大户。在抓好"小群体大规模"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再着力抓好1000头以上的"小规模连片型"、3000头以上的"小区连户型"、10000头以上的"大场大户带动型"三种养殖小区模式和生猪大村、大乡、大户建设。全州培植出年出栏300头的猪场1000户,年出栏500头的猪场500户,年出栏1000头的猪场300户,年出栏2000头的猪场200户,年出栏3000头的猪场100户,年出栏10000头的猪场10户,共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大户2110户,年出栏肉猪100万头以上。同时建成年出笼禽10000只以上的户200户,年出栏肉羊1000只以上的户30户,年出栏肉牛100头以上的户300户,存栏奶牛100头以上的户50户,规模养殖出栏(笼)畜禽占总出栏(笼)的比例达到60%以上。强力推行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羊"1235"模式,发展猪+沼+x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全州新建生猪"150"模式栏圈1000栋以上,山羊"1235"模式羊舍1000栋以上,改造生猪栏圈20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沼气池。

四、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要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带动作用,而企业的实力越大,带动作用越强,因此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重点抓好现有的九州牧业、恒兴、大派、安普罗、华夏、皇冠等龙头企业的改造升级工作。到2015年,全州培植1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生产型龙头企业,培植5个以上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外地大型加工型龙头企业落户本地。同时新建一批奶类、禽产品和羊产品加工厂。支持企业开发畜禽拳头产品,创精品名牌,创著名商标。

大力推进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对接工作,积极组织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现代养殖户+标准化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企业与农户双利双赢、共同发展。

五、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

为了保障畜禽产品流通顺畅,必须大力发展流通产业。

一是要推动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州城大型畜禽交易市场、咸丰县仔猪交易市场、恩施市盛家坝肉牛交易市场。对州内现有的畜禽交易市场进行改造升级。"两路"贯通后,以恩施市为依托,将市场外沿扩大到邻近的川、湘、黔、渝及湖北全境。逐步扩大支全国,部分精、深加工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和欧美市场。

二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业中介组织,建立由畜禽养殖专业户和运销大户牵头的、农民自愿参加的养猪、牛、羊、禽及奶牛等专业合作社或协会,服务生产,搞活流通。

三是加快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推进大型肉食品物流节点、冷链系统和生鲜畜禽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加速发展物流配送,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开展期货交易和网上交易。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根据畜牧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建设好畜牧产业人才资源库,重点培养科学饲养、动物营养、疫病防控和营销管理等方面高层次人才队伍。同时要抓住"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机遇,通过重点开展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优质牧草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着重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养殖能手,使之成为特色畜牧产业的主力军。

以掌握畜牧业核心技术为目标,加强技术创新团队建设,促进畜牧业技术创新,努力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实现由数量增效型向质量增效型转变。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快高标准养殖示范小区的创建步伐。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创建技术开发中心,围绕畜牧生产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化科研体制、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使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七、加强领导

一是把发展畜牧业摆在重要位置。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深化畜牧业对富民兴州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成立州、县市畜牧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工作机构,切实落实好"四个一",即落实一个工作机构、一个办事专班、一笔专项经费、一套服务机制。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畜牧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制定好有利于畜牧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思想到位、领导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是做好信息引导工作。建立健全畜牧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对畜牧产业预测预警,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促进产品均衡上市,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正确引导健康消费,扩大消费需求。

三是建立激励制度。把畜牧业发展情况列入各级党政领导年度考核责任制进行考核并适当开展一些评比活动,对畜牧产业发展的先进县市、先进乡镇、先进村组、明星企业家、优秀创业者、驰名商标品牌以及在畜牧产业建设上取得技术创新的、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的都应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