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常回家充充电歇歇脚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16-06-06
【不忘初心】常回家充充电歇歇脚

□刘国文

老家就是圆心,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心向之,身往之。

在城里工作,我虽有空就回趟老家,但总来去匆匆。

然而,这次与22名在外的党员一同“回家”:邀约了知名教授,遇到了儿时伙伴,结识了村里的老党员,和乡亲们聊年景,陪父亲说会话。这种感觉是以前没有的,是新鲜的、让我感动的。

这是22名党员的心声--“固定下来,每年都搞一次”

5月19日,雨下了一整天。这天并不是周末,然而在外地不同岗位的22名党员一个都没爽约,齐刷刷的回到老家--建始县业州镇雀儿笼村。

“热烈欢迎党员常回家看看”,在村委会门口,热情的乡亲们提前布置好的横幅让我心头一暖。除了被这股热情感动,内心却生一丝遗憾,老家常常都回,或许是担心给村干部添麻烦,每次只是回去看看家里的情况,虽然希望这个“大家”有新变化、新发展,却迟迟没有实际的行动。

“村里有2016人、34名党员,建档贫困户有80户229人,村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但产业发展为零……”大家刚坐好,村党支部书记刘猛就开门见山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

“村里发展要有整体的规划,在村卫生环境和产业发展的突破上,我希望所有的党员要发挥带头作用。”一名党员说。

“这次活动拉近了与党的最基层组织的感情,了解了民情民意,实现了由家庭向家乡的转变,增强了服务家乡、发展家乡的理念;我们要充当好宣传推广的角色、协调各方的角色、带头示范的角色,村支两委要有力,乡风民俗要提升,产业发展要突破,各项政策要落地……”我也说了几点体会。

就这样,围绕老家的发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谈了3个多小时。

“我希望借这次春风,把这个‘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的活动固定下来,每年都搞一次。”有41年党龄的张文顺老党员的提议得到了所有党员的赞同。

最后,大家不约而同推举张文顺为“名誉第一书记”,在热烈的掌声中,老党员张文顺欣然同意。

第二天一大早,我与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李明术围绕村中心区域,步行近5公里路实地踏勘,要搞好规划,前期测量是个大工程。

这是一次为家乡出谋划策的“诸葛会”,更是一次党员的集体充电。

这是79岁父亲的牵挂--“你几时再回来,多回来歇歇脚”

记得之前看过一则文章写道:回家只有7天,父母却等待了一年。

这句话一直印在心头,虽然家里的生活条件不愁,我大约每个月回去看看父亲,然而每次真正陪他说话的功夫不多。

父亲今年79岁,这次回去感觉父亲的个头又矮了些。妹妹告诉我:“你一回来,父亲就会更精神一些。”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农民。记得从小他每次都只是用简单的“好好干”“争口气”“别胡来”等朴实的话语鼓励我、要求我,也就是在这些看似絮叨的话语,不断坚定着我努力工作的决心。

这一次,我陪父亲闲聊了好久,听说初中的语文老师向老师过世了,想起去年去看望他还热情拥抱、一起闲聊吃饭,不免生出许多不舍与感慨。

我说:“昨天下午回来时,跟村里的老支书聊了一个多小时,有的人很熟,就是叫不出名字。”父亲不紧不慢地说:“接触少了,以后常回来歇歇脚,多到村里转转就熟了。”

我还跟父亲说了些想法,下一步准备请专人规划一片区域建中心村,引进一家公司带领乡亲规模化发展200亩的观光农业,这样村里就有自己的产业,在外打工的乡亲们也会被吸引回村。听了我的话,父亲不时点头,他说:“你们从这里出去的,能够回来为村里的老老少少出点力,再好不过了!”

回城的时候,父亲又重复地问:“你几时再回来?”

满脸皱纹的父亲流露出期盼的眼神,我肯定地回答:“下个周末我又回来!”

可以说,每个父母都在等待着盼望着孩子回家,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电话中的关心,更重要的是能够常回去歇歇脚,陪在他们身边。

常回老家充充电、歇歇脚,过实实在在的日子、吃粗茶淡饭才最安稳,这是我这次回家最大的收获。

如今,大家都喜欢旅游,我有时也出去走走,但我始终感到,不如回一趟老家收获大,回一趟老家不仅尽了孝道,还可以洗洗脑、充充电,然后带上饱满的精神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