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省城汉”一台驻村戏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19-05-28
三个“省城汉”一台驻村戏

中铁大桥局尖刀班在入户走访路上

中铁大桥局尖刀班在察看养蜂产业

布袋溪村发展的冬桃产业

记者 王俊 蒋秋铭 李阳 实习记者 王瑞 通讯员 戴虎

邓曼青、刘峰、殷保刚,中铁大桥局3名职工;布袋溪村,位于鄂西山区宣恩县沙道沟镇的一个贫困村,原本无交际的二者因精准扶贫而相遇,三个职工成了驻村尖刀班成员,工作、吃住在布袋溪村的三个汉子。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袋溪村,看中铁大桥局驻村尖刀班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如何自我提升?如何发展产业、扶贫扶志?如何演绎山乡蝶变?

省城干部当村干部,角色怎么转

“今年这个蜜蜂分桶怎么样?分了之后还可以吧?”“这次一分桶,有80多桶了,目前效果非常好。”5月23日,中铁大桥局驻宣恩县沙道沟镇布袋溪村尖刀班来到养蜂户刘红华家,询问养蜂产业发展情况。

与如今熟悉农村工作、和村民打成一片相比,刚来驻村扶贫时,中铁大桥局驻布袋溪村尖刀班班长邓曼青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我是2017年8月来的,是第三任尖刀班书记。我们单位主要是搞桥梁工程的,对农村工作不是太熟悉。当时来了之后,我也是两眼一抹黑,于是就把村里简单地走了一遍,然后决定发展产业。在2017年底,我们公司把发展产业的40万元钱打到了村里。这时我就觉得,我们人到村里住下了、钱也到了、全村也走遍了,工作已经搞得很到位了,当时觉得这就是扶贫了。”回忆起曾经的想法,邓曼青有些羞愧地说道。

2017年底的一天,村民谢莲英因脚摔伤,到村委会来咨询医保报销政策。

邓曼青看到谢莲英来到村委会,便热情地上前询问,“您有什么事?我帮您。”

谢莲英看了邓曼青一言,礼貌地说道,“我有点事。”

“您有什么事,给我说,我可以帮您办。”邓曼青笑着继续问道。

谢莲英再次看了看邓曼青,语气淡淡地说,“我有点事。”

这时,村支部书记刚好从外面回来,只见谢莲英立马跑到村支部书记面前,笑着说明了来意。

看着笑着与村支部书记说话的谢莲英,想到平时下乡走访了解村民困难,村民言语间透露出的距离感,邓曼青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通过这件事,我才发现扶贫工作不是给钱、人到岗就行,你如果不将心比心地与村民打交道,切实为村民办事、解决实际困难,他们只会把你当外人。我们只有把自己当布袋溪人了,把村民当自家人了,他们才会接受我,老百姓的眼睛雪亮着呢。”邓曼青感触地说道。

自那以后,邓曼青与尖刀班干部转变思想和工作方法,天天走访农户,到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018年4月,一场大雨导致村民赵莲英家屋后山体滑坡。一得到消息,邓曼青与队员便赶到了赵莲英家,送去慰问,与他们商量解决方案。经过商量,邓曼青答应天晴后请人帮赵莲英家清沟、砌堡坎。

方案敲定的第二天,又一场大雨袭来,这次赵莲英家的后墙倒了,成了危房。邓曼青与队员当即跑到赵莲英家,查看灾情,然后根据政策,为赵莲英家落实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现在住这里好,交通更方便,房屋安全,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感谢中铁大桥局尖刀班和村里的干部,感谢党的好政策。”在松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赵莲英高兴地说。

自这件事后,邓曼青与队员感受到,乡亲们对他们的态度有了变化,见面打招呼更亲切,家里有什么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他们。

“起初(开始)他们来,我们看他们是从省里来的干部,估计不会在我们这乡咔咔(乡下)久待,以为来一段时间就走了,没想到一待就是几年,而且还真心实意地帮我们办事。现在我们有啥事就找他们,村民都很亲近他们。”村民覃文猛说道。

产业一穷二白,产业怎么兴

“通知、通知,冬桃苗到村委会了,冬桃苗到村委会了,请大家速到村委会来领,请大家速到村委会来领。”中铁大桥局尖刀班自驻村布袋溪以来,发现布袋溪村山高林密,是产业空白村。经过多方考察,尖刀班决定发展冬桃产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后,尖刀班购买来了冬桃苗。

但谁知喇叭喊了一上午,预想的排队领苗场景却没有出现,只是稀稀拉拉来了几个看热闹的村民。村干部又挨家挨户通知,还是没人来。

“虽然村里和尖刀班的给我们宣传了要发展冬桃产业,但我们也不了解冬桃是啥也,不说吃过,看都没看过,想想冬天还可以结桃子?那不是开玩笑蛮。”村民龚道刚道出了村民们的想法。

没有“吹糠见米”的效果,村民不买账,怎么办?中铁大桥局尖刀班找到村里退伍返乡的能人李光宏,游说他栽种冬桃苗。“当时李光宏主要在发展苗木,栽种的果树相对很少。但他当过兵,做过生意,有眼界,于是我们决定把村民都不想要的冬桃苗让他先发展,等村民看到效果了再一起栽。”中铁大桥局尖刀班队员刘峰介绍说。

当年,600多亩冬桃苗种在了李光宏的基地里。冬去春来,600亩冬桃越长越大,更可喜的是几株专门栽种的大冬桃树苗竟然结了果。

“当时看到冬天还结了桃子,村民一下就沸腾了,而且村民们分着吃了一下这个冬桃,好吃得很,还脆。”回忆起乡亲们分吃冬桃的场面,龚道刚惊奇地说道,“就是这次吃冬桃,很多村民转变了想法,当中铁大桥局尖刀班第二次、第三次拖来冬桃苗时,村民们一抢而空。如今,我也跟着种了140亩冬桃,长势喜人。”

走在布袋溪,2000多亩冬桃苗遍布布袋溪村的组组户户,茁壮的树苗已长到一米多高,生机盎然。

在发展冬桃产业的同时,中铁大桥局尖刀班还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发展苗木、养殖中华蜜蜂等绿色产业,全村403户村民都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绑在了产业链上。

为了让村民更好地收益,中铁大桥局还争取金融扶贫资金114万元,以村民和村集体股金的方式入股村里的专业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按照协议为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分红。

“感谢党的好政策,不仅给我分了安置房,而且中铁大桥局尖刀班还找来资金,让我成了股民,现在我就想好好干,把自家发展的冬桃产业搞起来,脱贫致富我有绝对信心。”在沙道沟镇松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享受到金融扶贫分红政策的搬迁群众刘刚开心地说道。

产业的发展,在填补布袋溪产业空白的同时,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铁大桥局尖刀班带领村里发展产业,培育了几个致富带头人,他们的榜样带动,不仅盘活了产业,也增强了全体村民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冬桃产业户刘钢说道。

懒汉懒惰无志,志气怎么扶

“老樊,起床没?到搞么?”5月22日一大早,中铁大桥局尖刀班队员殷保刚来到低保贫困户樊远芝家。 

“老殷来了啊,快到屋里坐,我正在喂猪,准备把猪喂了就到地里给苞谷薅草。”樊远芝一边招呼道一边忙着给两头架子猪喂食。

看着忙碌的樊远芝,殷保刚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笑容。

原来,曾经的樊远芝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中铁大桥局尖刀班一到布袋溪村,就听说了樊远芝的故事,他们决定慕“名”去拜访一下樊远芝,看看是否如传言所说。

“前三次我们是中午十二点去看他,大门从里面上了锁,敲门也不开。”回忆起初次到樊远芝家的情景,殷保刚有些无奈,“我们想可能我们说的是普通话,怕他怕生不开门,第四次我们专门喊了村里的小组长和我们一起去,没想到这次门倒是开了,但老樊一开门看了看我们,直接开骂了,我们看情况不太对就跑了,老樊追了几百米,看我们跑远了才回去。”

初次拜访以挨骂而结束,回到村里,中铁大桥局尖刀班商量,决定将樊远枝纳入九组重点扶贫对象,尖刀班除安排由殷保刚固定帮扶外,其他队员也要轮番上阵。走访,一次不行就十次,十次不行就二十次;关心他的生活,与他拉家常……在中铁大桥局尖刀班的“软磨硬泡”下,樊远枝逐渐接受了中铁大桥局尖刀班的来访,但接触中却透着浓浓的生疏感。

樊远芝家的木房子因白蚁侵蚀,漏雨还存在安全隐患。2017年下半年,中铁大桥局尖刀班按照政策为樊远芝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当房屋即将完工时,樊远芝来到了村委会。

“我的房屋其他都搞好了,就是差门窗了,现在没有钱了,我自己也没啥钱,只能来想着看你们能不能帮帮我。”这是樊远芝第一次主动来找中铁大桥局尖刀班,一进门,樊远芝便道明了来意。

听了樊远芝的话,中铁大桥局尖刀班觉得这是拉近与樊远芝距离的机会。经过商议,尖刀班决定自掏腰包也要把这件事办好。询问门窗价格、联系安装师傅,在尖刀班的帮助下,樊远芝家的门窗很快安装到位。

“当时门口安装急,我了解到是中铁大桥局尖刀班干部自己掏腰包帮我安的门窗,虽然后来他们单位给他们报销了,但从这件事,看得出来他们是真心帮我的。”谈起尖刀班的好,樊远芝满是感激。

家有了,樊远芝的精气神越来越好,养了两头猪,地里种了玉米、土豆等。 “樊懒汉那家伙变了,变勤快了,早上麻麻亮就出门干活了。他都这么勤快了,我们更要努力。”看到樊远芝日子越过越好,村民覃文丙说。

“感谢中铁大桥局尖刀班的同志,不仅帮我落实了低保,还帮我把房子搞好了,他们来帮扶,我很满意。现在国家政策好,我自己也要努力了,再懒就对不起国家和真心帮我的干部了。我现在养的有猪,餐餐有肉吃,生活比原来不是一般的好。现在我想我不仅要脱贫,我还计划以后每年存个几千块钱,把日子过得更红火。”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后,曾经的懒汉樊远芝也有了自己的小目标。

看着斗志昂扬的樊远芝,“扶贫先扶志”成为中铁大桥局尖刀班的共识。他们从公司争取资金20余万元,建设了村委会和文化广场;每年举办村晚,身边好人、最美父母评选等活动;组织贫困学子到武汉开展“走出大山看大桥”实践活动。精气神好了、产业有了,一个村和景秀、富美多彩的崭新布袋溪绽放在酉水河畔。

“我们将继续围绕巩固提升要求,补强精神之钙、完善产业之基,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好。”谈及下步打算,中铁大桥局尖刀班班长邓曼青坚定地说。